伊利刚刚发布公告,公布了《公司第十期持股计划》,这个持股计划始于2014年,持股计划为分十期实施,每期均是独立的,这期是2014版员工持股计划的最后一期。

很多人不明究理,把伊利的员工持股计划等同于股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看到公告里说“持股计划股票来源于二级市场购买”,就认为伊利很照顾股东,居然是原价从二级市购买股票,认为这比格力要好。

其实这理解错了,伊利的员工持股计划不是股票期权,也不是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这个持股计划本质是奖金!没错,它本质上就是伊利对管理层和核心员工发放的奖金。

细说员工持股计划

为什么说这个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是奖金?那就从资金来源、股票来源、持有时间、分配人员、分配条件来分析一下:

资金来源
虽然在2014年的《伊利股份持股计划》规定资金来源有3个途径,分别是
(1)从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中提取的持股计划奖励金;
(2)员工其他合法薪酬;
(3)员工融资或其他自筹资金。

但其实这十期实施下来均来自于从公司净利润中提取的奖励金,奖励金的数值是上一年归母扣非净利润与上上一年归母扣非净利润的差值的30%。
就拿2023年第十期持股计划来说,持股计划奖励金的数值是: 2022年归母扣非净利润85.86亿,减去2021年归母扣非净利润79.44亿,再乘以30%,大约等于(85.86-79.44)* 30% = 1.93亿,再扣除个人所得税(没错,发放的是扣税后的资金),由于这期持股计划针对367人的,每个人年收入不一样,这样每个人扣缴的个人所得税也不一样,所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剩余资金就是公告里提到的121,423,249.53 元。
这部分钱很明显就是伊利出的,个人没有出一分钱,连个人所得税也是伊利缴的,也就是各位股东缴的。

股票来源
虽然在2014年的《伊利股份持股计划》规定股票来源有以下途径,分别是
(1)二级市场购买;
(2)参与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参与认购公司配股,或参与认购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3)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
(4)股东自愿赠与;
(5)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

但在这十期实施下来,股票均来看于二级市场购买,是拿着奖励金在二级市场购买的股票。

持有时间:
每期持股计划存续期为 24 个月,前12个月为买入股票的锁定期。
也就是说,从二级市场买入的股票要锁定12个月,然后才能卖出,但即使卖出,员工暂时也拿不到钱,还要再等12个月,等24个月的持股计划存续期到期后,再按最初的份额分钱。

分配人员
每期的持股计划的参与人员均是管理层当年指定的,参与人员一般就分为管理层和核心员工。
这是第一期(2014年)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


这是第十期(2023年)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


感受一下这二期有什么区别?

分配条件
每期的持股计划分配时,当然会有条件,比如到期后仍然还在公司,没有违法乱纪等情况,就相当于参与持股计划的员工想要分到钱,必须在持股计划存续时间(24个月)仍然在职。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奖金,个人没有出一分钱,但想要总的奖金多就得使公司每年的归母扣非净利润比上年更多,并且这个奖金定下后还得至少在公司在职2年才能拿到。

持股计划的效果

十期持股计划的花费
十期员工持股计划一共花费11.6亿(税后),真实的花费估计在20亿左右,约一半分给了管理层。

持股计划期间归母扣非净利润的增长

十期员工持股计划的这十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从2013年的22亿,增长至2022年的85亿,年化增长率为16%。

当然,利润的增长也不能全归于员工持股计划,伊利的对管理层和员工的激励还是非常充足的,除了这十年除了员工持股计划外,

类似的计划还有:
1、2006年,在实施股改时同时实施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当时总裁潘刚的期权数量就占公司股本总额的2.9%。
这导致股票期权激励在2017年落地时使当年的归母净利润出现亏损,当时2007年剔除股票期权的影响后净利润为4.39亿。
2、2016年,实施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期权和激励股票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1%。
3、2019年,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股票约占公司股本总额的3%。
4、2020年,实施长期服务计划,长期服务计划存续期为20年,每一年度实施一期,各期长期服务计划滚动设立、相互独立。2020年实施了第一期,资金总额为1.6亿。

通过这些激励计划,董事长潘刚的股份已经占总股本的4.48%,公司前10大股东管理层占了3个,当然伊利发展的也不错,关键是作为小股东(散户)你怎么看?觉得物有所值吗?

$伊利股份(SH600887)$$格力电器(SZ00065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