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孤注一掷》关注度非常高,上线至今(截止20230814下午1点钟)票房已突破18亿元,机构预测整体票房会来到38亿。

我上周末也去看了,对其中的很多情节还是记忆犹新,其中咏梅扮演的支队长有句话可谓是题眼:

做了那么多的反诈宣传,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上当受骗,核心就是因为人的两个心,一个是贪心,一个是不甘心。


这句话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你会由此想到什么呢?贪心和不甘心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辩证的,贪心是欲望,不甘心是企图,这两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


所以我的思考是:


1.不能一棍子打死,也不能太过极致,而要有中庸之道


什么意思?闲心,寡欲,自然,能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人,但是如果大家都如此,需求不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就不会有继续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了。日本进入的第四消费时代就是一个例证。所以,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说,存天理,去人欲。一字之差,差之毫厘却失之千里。以此类推,贪婪与自利,嫉妒与攀比,这些也不是大错特错的特质,只是要有自觉心,把它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好了。


2. 要学会切换和融合


在上面“中庸”的基础上,什么时候要更贪心和不甘心,什么时候不能太贪心和不能不甘心呢?答案是自己是否能够把控,是否占据主导,自己是否是那个影响结果最大的变量(至少是之一)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以有更强的企图心,可以不服气,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


按照这种说法,学习(特别是还在学校里的学科类的考试),工作(一定阶段某种程度上是,过了某个阶段以后也要学会妥协和与自己达成和解),身体健康(习惯和锻炼)这些事情可以更有企图心,反之像赌博,其他的想要不劳而获的事情以及投资,都不适合不服气和我命由我不由天。


因为这些事情决定成功与否的核心影响因素从来不是你发狠,你努力就可以了的。此时,我们需要有“弱者”思维,需要在一开始就明白人生而局限,我们认为的往往只能是我们认为的。


回到财富管理这个行业,也可以套用下咏梅的这句话,“讲了那么多的投资理念和规范自己投资行为的方式,为什么我们还是要“受骗”呢?(错误的投资方式),核心也是因为自己的贪心和不甘心啊!”


当然,除了投资者自己的贪心和不甘心外,与国家“反诈”的做法相比,还存在至少两点缺失:


01没有一套何为“正确”的明确标准和体系

至少没有“官方”的标准,让“何以为美”与“何以为丑”傻傻分不清楚,如果说何为“正确”很难界定,那何为“不正确”其实更容易明确,至少我们将何为“不正确”这种负面清单可以多多展示,这就类似于现在随处可见的反诈宣传小贴士。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追涨杀跌”、“频繁操作”、“把赚钱的产品很快卖掉”、“亏钱的一直留着回本微赚之后马上卖掉”等等,都是投资“不正确”行为的负面清单。


02力度、权威性不够的问题

现有的投资者教育体系主要是采取的监管引导与规范,行业自律与参与的方式,从之前的只是走进销售机构在成交端进行投教,到现在已经拓展到高校,甚至是初中高中这种“国民教育”中去了,力度相比从前已经大幅增加,但依然可以进一步加强;


同时因为行业自身多为“运动员”的特质,让其做为主力宣导规则和纪律,其公允性和权威性也会受到质疑(当然,在财富管理整个链条中,资管机构和买方投顾的公允性是相对更高的,因为其盈利模式是可以和客户更加一致的)。


当然,类似于反诈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其实不是别人,就是我们每一个实实在在个体一样,投资中的主体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永远不是外部,只能是我们自己。


只有我们自己做到了“不贪”和不要“不甘心”(与自己特性匹配的合理投资预期),才能在投资这场无限的游戏中行稳致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