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周颖昳

11月中旬,小春播种已至尾声。17日,记者走进射洪市洋溪镇白流寺村,伴着机器轰鸣,各种大型推土机、挖掘机、重型卡车来回穿梭,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射洪市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洋溪片区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15万亩,预计明年6月底全部完成。”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介绍,2019和2020年度,射洪曹碑镇、瞿河镇等片区共完成了2.9万亩年度建设任务,今年在涪西镇、太乙镇还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

田地轮作,土地产出效益增加

瞿河镇牛心村村民林凤祥家里的两三亩地原本分散在几处,去年他家的土地参与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前,我只种了1亩地,自己家的地都撂荒了。现在农田改好了,我还承包了村里其他人的地,现在发展了12亩。”林凤祥说,以前田块小而分散,没有生产便道,农田灌溉不了,收成也不好。现在一季变两季,丰收不成问题。

林凤祥口中的“一季变两季”,是指经过高标准农田打造后,原本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的“关冬田”,能实现轮排轮用,水稻收割后再种植小春作物。“田地综合整治后,小田变大田,由于新增了排灌设施、生产便道,所以能够进行稻油轮作、稻麦轮作、稻菜轮作。”瞿河镇副镇长刘小东告诉记者,该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有重要农业企业到村流转耕地2800亩,原本每亩300多元的流转租金也在今年涨到了600元。

牛心村所在的地方是射洪市酿酒专用粮食基地的核心区,在今年5月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后,射洪市农投公司及时抢种高粱3500亩、水稻4000亩,交给海阔农机专业合作社全程托管,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喜获优质高粱1085吨、稻谷2200吨,总产值1202.5万元。

射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已建立健全了“舍得酒业下订单、农投公司搞管理、村集体搞组织、农民搞生产、合作社搞加工”的利益联结机制。待6万亩规模酿酒专用粮基地建成后,可实现年总产值1.2亿元,旅游收入0.8亿元,农民户均增收3万元。

宜机作业,破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加速了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在射洪市曹碑镇中心村,一块块分散的小田变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了平地。生态沟渠纵横交织,生产便道四通八达,农用机械可以直接开进田间。

“射洪属浅丘地区,过去农村田地零星散乱,导致耕种困难。对田地进行集中连片整治,将其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后,为规模种植和机械化生产创造了条件。”射洪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土地经过调型整理后,田埂、荒坡都变成了可用地,还能实行机耕、机播、机管、机收,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曹碑镇中心村委副书记蒲时光,同时也是农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告诉记者,过去1亩地种植一季的成本约为600元,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后,成本可降到250元-300元。“现在播种小麦用机器了,300亩-400亩地只需要3台机器工作3-4天就能完成,农业作业事半功倍。”

该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现拥有大中型农业机具20余台(套),合作社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进行水稻、玉米制种,今年还为周边4000多亩地提供了土地托管、农机社会化服务、植保、抗旱服务等多个服务。“130多个社员中有70%为贫困户,不少人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又在合作社里务工,年平均增收5000余元。”蒲时光说。

射洪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初步成果只是遂宁市推进该项工作的一个缩影。遂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高标准农田助推粮食安全宗旨,遂宁市2019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依托项目区打造了射洪市沱牌瞿河酒粮基地、曹碑水稻、玉米种业基地,安居区常理海龙村乡村振兴示范区、中兴524红苕产业园区、大英县天保泰米产业园区等等特色粮油产业园区,全年粮食生产能力亩平达到800公斤以上(比改造前提高100公斤以上),农机化水平达到60%以上,项目区年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遂宁市将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区域,全面打响了2020年12.2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