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赚钱机会越来越多,为何大多农民仍然进城打工?

农村赚钱机会越来越多,为何大多农民仍然进城打工?
2017年02月16日 10:45 星火记者联盟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看到发帖的是城里人,我也就不感到奇怪了。鄙人来自农村,对于这种“误差”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

现在农村的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的确发展的比较快。笔者的老家这些年搞茶叶、蓝莓、秋葵等经济作物种植,禽类和水产养殖也发展的不错,还有一些种田大户。一亩水田的纯收入也就一千多块钱,这些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的纯收入的确几倍于种粮收入。

在农业逐渐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事实上的农民在不断减少。这些人保有农民身份,但实际上已经与农业没有多少关系。

那为什么大部分农民仍然选择进城打工呢?

在笔者看来,至少有以下原因决定了进城打工仍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

1、在市场面前,新型农业仍然略显脆弱

笔者的一位发小,在老家搞秋葵种植,后又辐射到水稻种植。发展初期,秋葵销路不错,投入的资金也快收回了。不过去年一场大雨,让秋葵和水稻的损失颇多,欠了工人工资好几个月。因为资金问题,村里关系好的家庭和几个发小,全都成了他的债权人。估计还得两三年才能缓过来。

即使到现在,农民创业仍然面临天灾的困扰。不仅如此,在市场方面,农民的嗅觉仍然不够灵敏,农产品大涨大跌的情况很常见,大多数农民是负担不起这种亏损的,一旦踏空,压力可想而知。

2、“眼前利益”期盼过高

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一致的,规模化是赚钱的必由之路。但在部分地区农民人均耕地十分有限,南方很多地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一个家庭的耕地不过四五亩,耕地的获取也是成本之一。如果搞土地流转,虽然解决了地的问题,但人力成本又要上升。集约化需要机械投入,这些都是钱。

就像买房一样,很多人直接被首付挡在门外,农民在资金投入方面,往往希望一两年就能收回成本,但往往事与愿违。而外出打工则不然,收入相对稳定,且风险更小,农民没多少钱,又很节约,钱怎么花需要仔细忖度一番。

还有很多农民给子女准备了彩礼和买房钱,这些钱拿出去投资,也要谨慎再谨慎。

3、“赚到钱的仍然是少数”

对于一些搞特种农业的来说,技术、资金、销路都是难题,不仅如此,特种农业讲究的是特色,一旦大规模推广种植,市场竞争加剧,往往不赚钱。

就纯粹的粮食种植来说,一个人承包一百亩地也许会比进城打工更赚钱,但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不可能人人都能承包一百亩地。

新型农民,是近年来破受欢迎的提法,也可称之为“精英农民”,它也的确代表了未来农业的方向,但也正因为如此,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未来农业人力成本的投入必然缩减。

当然进城打工,对于多数农民来说,也许只是解决了农民阶段性收入,农民在一定时间内摆脱了贫困,但长期脱贫奔小康仍然缺乏政策层面的支持。眼前的几大问题亟待解决:

1、农民工二代的归属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的子女面临的压力也不小,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在教育方面缺乏竞争力,他们当中很多人又成为了新一代的农民工。教育已称为农民工子女向上流动的重要障碍。教育的差距会导致就业竞争力的差距,就业的差距带来收入差距,如此便形成了差距的代际传承,鸿沟难以逾越。

2、农民进城打工缺乏保障

中年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比种田多,但他们更像是“打零工”,有活就干,没活就歇,不仅如此,他们是在透支身体赚“零钱”,缺乏保障。目前全国超过50岁以上的农民工已多于5000万人,他们将很快迎来养老问题。这些人有的只是农村社保,未来一个月所领的养老钱不超过100块钱。这些人返乡也有可能返贫。

3、农民如何扎根城市

每年春运都在告诉我们,农民虽然一年11个月都待在城市,但他们本质上仍然是城市的“边缘人”,很多城市眼下越来越不欢迎农民,农民进城的20年是我们的人口红利期,现在红利期已近结束, 效率已经上去了,但公平却还没有真正兼顾。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