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高息需谨慎 多地发布风险提示

资管新规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高息需谨慎 多地发布风险提示
2022年09月21日 20:16 金融虎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12月底结束,银行理财产品开启全面净值化新篇章。资管新规对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提出净值化管理、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

面对种类繁多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消费者如何理性投资、购买,并注意相关风险?金融虎网注意到,近日来,河北、陕西、吉林、海南等多省监管发布了关于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仔细甄别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各类营销宣传资料,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审慎独立做出投资决定。

河北:消费者谨慎投资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由于资管新规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不再保证收益,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可能存在收益达不到预期,甚至面临着本金亏损的风险。一些消费者轻信高额理财收益回报承诺、听信所谓著名专家推荐、通过非正规渠道投资、抱有无风险侥幸心理,或者落入某些不法分子设置的陷阱,可能涉嫌参与非法集资活动,造成自身资金巨大损失。河北银保监局提示消费者谨慎投资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当心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一、警惕高息理财诱惑。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投资理财观念,勿轻易相信“稳赚不赔”“无风险、高收益”等宣传,不贪图赠送礼品、消费返利、免费旅游等小便宜。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购买理财产品,不投资业务不清、风险不明的产品。若发现疑似非法金融活动,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反映。

二、避免冲动投资消费。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合同条款等信息,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主要内容、经营模式、产品风险等各项要素,重点关注宣传中是否含有“无风险、高收益”等虚假内容。切勿因熟人、亲戚介绍而冲动投资,避免落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三、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要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慎重对待合同签署环节,不在空白合同签字。任何先充值转账再返还高额收益的赚钱方式都是诈骗,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不要扫描陌生二维码。不随意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以防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

四、选择正规投资渠道。消费者要通过银行、证券公司等专业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杜绝与个人或无资质机构签订投资理财协议。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可以通过核实工号等方式确认销售人员的资格,通过查询官方网站、拨打客户热线等方式确认产品合法有效;在购买相关产品时,应当对收款账号为个人的情况提高警惕;在购买相关产品后,应当妥善保管合同,积极配合售后服务人员回访等后续服务,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陕西:关于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

陕西银保监局近日发布《关于购买净值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仔细甄别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各类营销宣传资料,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审慎独立做出投资决定。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12月底结束,银行理财产品开启全面净值化新篇章。资管新规对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各类资产管理产品提出净值化管理、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等要求。面对种类繁多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消费者如何理性投资、购买,在此,陕西银保监局温馨提示广大金融消费者:

一、充分了解、真实反映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购买理财产品前,消费者要充分评估自身资金状况、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等,对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问题要认真作答,自主决策,真实反映自身风险承受能力。

二、正确认识净值型理财产品风险。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同于银行存款,没有固定收益或预期收益,产品实际收益率和净值变动有关。产品发行时设置的业绩比较基准主要用于衡量产品运作管理水平,不代表任何收益承诺。银行机构理财产品会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消费者要正确认识理财产品风险等级,风险等级越高可能收益越高,但损失的可能性也越大。

三、理性分析并独立做出投资决策。理财非存款,投资有风险,购买需谨慎。消费者要擦亮双眼,仔细甄别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各类营销宣传资料,客观分析,理性判断,审慎独立做出投资决定。警惕“安全”“保证”“承诺”“保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与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不匹配的各类不当表述,避免偏听偏信。

四、仔细阅读合同文本,积极配合做好“双录”。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销售协议书、风险揭示书、投资者权益须知和销售文件等销售文本,重点关注产品类型、风险等级、投资方向和标的、盈亏规则等内容。消费者还需正确看待、积极配合商业银行在销售过程关键环节开展的现场同步录音录像(即“双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如实回答问题,一旦发生纠纷争议,实现有据可查。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后,应定期关注产品的资产配置和净值变化情况,便于全面掌握市场风险。

五、培养长期投资理念。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后,产品净值会跟随市场行情波动,产品的历史收益率或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预期收益承诺,与传统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概念也不相同,如果频繁申购赎回或者短期未达预期即赎回,很容易出现“浮亏”变“实亏”的情况。金融消费者应理性看待市场净值波动,合理安排资金用途,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吉林:关于理性购买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

2022年1月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已经结束。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向净值化理财产品转型,即保本保息理财产品退出历史舞台,曾经熟悉的刚性兑付被打破,面对当下行业变革,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银行理财产品?吉林银保监局提示您,在选购理财产品时,可以遵循以下“三要”“五不要”原则。

一要充分认识自身风险承受水平。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配合银行理财经理如实进行风险测评工作,测评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再选择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

二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属于投资类金融产品,不属于银行存款,金融机构宣传的业绩比较基准等数据不代表未来固定收益。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前,应认真阅读和研究产品条款,对产品类型、风险等级、适合投资者类型、投资范围、盈亏规则等进行充分了解。建议投资者亲自阅读理财合同,不懂就问,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三要打破思维惯性。资管新规实施后,消费者应尽快树立风险意识。建议消费者正确认识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各类宣传资料,客观分析,理性判断,仔细甄别,审慎独立做出投资决定,警惕“安全”“保证”“承诺”“保险”“避险”“有保障”“高收益”“无风险”等与产品风险收益特性不匹配的各类不当表述,避免偏听偏信。

一不要购买非正规渠道产品。选购理财产品时,不要与个人或非正规机构签订投资理财协议,应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购买,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二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理财产品,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而陷入“高风险”的漩涡。

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消费者要做好投资策略选择,遵循合理分配原则,以便分散理财风险。

四不要相信“保本”产品。资管新规实施后,不要相信存在“保本保息”或“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五不要相信收益率过高的产品。谨防收益率远超正常水平的理财产品,以免掉入非法集资骗局,造成财产损失。

海南:关于防范“保本保息”“刚性兑付”虚假宣传的风险提示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于2022年起全面落地实施。随着银行理财进入净值化时代,理财收益完全取决于实际投资结果,原有的“保本保息”“刚性兑付”承诺已不复存在。为此,海南银保监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购买理财产品需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警惕仍宣称“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的虚假宣传及金融诈骗行为。

一、什么是“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即通常所称的“保本”“保本保息”“保本保收益”。“保本”是指金融消费者购买的理财产品到期后,金融机构必须保证返还金融消费者的本金;在此基础上的“保本保息”“保本保收益”是指在保证返还本金的基础上,还能保证向金融消费者返还承诺的收益。

二、为什么要打破“刚性兑付”?

对金融消费者来说,“刚性兑付”产品传递的是理财无风险的观念,让金融消费者相信无风险也能有高收益的“神话”。长此以往,大多数金融消费者会丧失风险判断能力和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也使得金融诈骗有了可乘之机。对金融机构来说,“刚性兑付”意味着最终的风险将完全由金融机构承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是常态,一旦金融机构难以承担,将导致局部乃至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产生。对金融市场来说,“刚性兑付”背离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市场规律,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发挥金融市场的融资作用。

三、相关风险提示

海南银保监局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

一是强化理性投资和风险防范意识。《资管新规》的核心内容就在于打破“刚性兑付”,过去银行理财产品承诺的类似“保本保息”“零风险”都成了过去式。对于消费者而言,要适当学习投资理财基础知识,了解投资市场存在的风险,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理念,充分评估后科学理性投资。

二是谨慎选择理财机构和理财产品。近年来,部分不法机构未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打着“投资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的名义,以“保本保息”“零风险”等名义吸引客户,直接或间接开展理财业务,诱发非法集资风险。消费者要擦亮眼睛,选择正规金融机构购买理财产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和合同条款,对投资标的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风险识别,慎重决策。

三是务必配合理财“双录”。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营业场所销售理财产品应当在销售专区对销售过程进行同步录音录像。部分消费者为省“麻烦”,常常拒绝或者抵触银行开展双录。购买理财时开展“双录”,可以实现销售过程的可回溯管理,是日后出现纠纷时维权的有力证据,切勿“因小失大”。

  • 锦城消费金融拟转让1.2亿元个人不良贷款

  • 蚂蚁集团副总裁蒋国飞已离职:旗下蚂蚁数科已经独立运营

  • 海银财富遭纳斯达克退市警示:拟战略转型包括裁员重组 面临巨大挑战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