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疯狂追捧的工业富联能否经得住A股考验

被疯狂追捧的工业富联能否经得住A股考验
2018年06月09日 08:11 谭浩俊财经视角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被疯狂追捧的工业富联能否经得住A股考验

6月6日晚间,工业富联(601138)发布公告称,工业富联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A股股票将于2018年6月8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

工业富联上市对A股冲击不大

由于担心市场承受能力,独角兽药明康德上市最终不得不以减少发行股份,缩减融资规模,缓解资金压力,来减弱对市场的冲击。工业富联上市将是真正的独角兽来了。

要知道,所谓独角兽,是以快速成长为标志的,一般在创业10年左右,估值必须达到10亿美元以上。凡是能够成为独角兽企业的,也确实给人以“了不起”的感觉,会受到市场的热捧,会吸引大量资金的跟进。在市场没有很大吸引力,进场资金热情不高的情况下,一旦进入市场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很多,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市场产生不利冲击。这也是为何药明康德临时减少发行股份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工业富联没减少发行股份呢?原因就在于入市前引入战略投资者,以配售的方式减少对市场的影响。

从工业富联公布的最终获配战略投资者的名单来看,包含了国家队、BAT、保险机构、大型财务公司、投资基金、投资公司等实力机构。其中,前三大股东中央汇金资产管理公司认购5809.7万股,认购金额近8亿元;上海国投协力发展股权基金合伙企业认购72 45.9万股,认购金额近10亿元;中国铁路投资有限公司认购4357.2万股,认购金额达近6亿元,前三名认购资总金额就近24亿元。同时这前三家认购股份最多的公司,锁定期在12至18个月不等部分投资者可自愿延长锁定期,名单显示有六家企业自愿延长锁定期。其中包括互联网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三家均获配股2178.6万股,锁定期均为36个月,锁定时间较长。这也意味着,工业富联在首次发行股份时,近半股份是在上市前就已经配售掉,且确定了锁定期,因此,不会对市场产生太大的冲击。

工业富联能否经得住市场考验

从目前市场对独角兽企业上市的期待和希望,特别是药明康德上市后的市场热度来看,投资者对独角兽企业的追捧度是相当高的,甚至有些疯狂。由于工业富联的知名度要远高于药明康德,所以工业富联上市所能产生的市场热度,不会比药明康德低。关键是,有多么强的热度,就有多么大的风险。再好的企业上市,也免不了有顶峰时刻。

而对于工业富联来说,尽管市场的追捧度很高,企业对上市后的前景也持乐观态度。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一方面,业绩没有外界期待的那么靓丽。按照公司6月6日公告披露的数据,2018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6.95亿元,同比增长19.78%;净利润26.53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2018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1460.6亿元至1545.8亿元,同比增幅约6.8%至13.1%;净利润53.8亿元至56亿元,同比增幅0.9%至5.1%。也就是说,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来看,是比较平稳的,但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虽然目标是工业互联网,但这一目标到底如何实现,工业互联网的前景如何,公司似乎并没有更多让投资者看好和看远的目标。甚至有人担心,工业富联会不会上市以后业绩就变脸。

不仅如此,从香港市场独角兽企业上市的表现来看,总体不是太理想,有的甚至上市后的第二天就破发,如平安好医生。这也意味着,是不是独角兽,不在自己怎么说,而在投资者怎么看,不在名称多好听,而在市场接受度。市场才是独角兽企业的试金石,才能真正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独角兽企业。那么,工业富联能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吗?

这也进一步提醒投资者,从工业富联6月8日敲钟之日起,风险就会伴随着收益而快速前行。甚至有多少个涨停板,就有多少层风险。纵然风险可以打折,最终站岗者,都会承担最大的风险,而最终为风险买单者也少不了散户,这也是散户总也不赚钱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习惯跟风的散户,就更是买单的积极参与者。

A股能承受多少独角兽

也许正是工业互联、药明康德等独角兽企业的上市,不仅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也点燃了管理层的热情。6月6日晚,证监会发布《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发布了包括IPO办法、创业板IPO办法在内的8份配套文件,为创新企业在境内发行股票和存托凭证(CDR)做好了制度安排。

按照办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软件和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独角兽企业,都能通过相关渠道、特别是CDR在A股上市或A股。

照此标准,目前共有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网易等5家已在海外上市的创新企业符合发行CDR的标准,合计市值约为7.1万亿人民币。到目前为止,只有腾讯已明确表示暂不考虑发行CDR。

即便如此,如果这些在海外上市的企业都通过CDR回归A股,将对A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实事求是地讲,如果全部回归,对A股决非好事。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多了,特别是发行规模过大,对市场及投资者心理影响是肯定的。过多的独角兽回归,难免产生抽血效应,对A股的稳定也会带来冲击。一旦投资者的担心增多,对独角兽企业的“感情”减弱,对未来独角兽企业回归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理性,才是独角兽企业回归最有效的方式。投资者要理性,企业要理性,管理层也要理性。

所以,对独角兽企业回归A股,要热情欢迎、积极鼓励、谨慎操作,切莫“一窝风”。而如何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在上市前配售股份,可能对市场、特别是普通投资者的影响,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 以反补贴调查之名,行抢夺技术和机密之实,欧盟的信誉在哪?

  • 不可理解!屡屡好心办坏事,城管执法为何总成舆论风暴眼?

  • 茅台酒价格下跌也是消费降级?外媒这么说,我们该如何看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