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之死:死前数次上奏折乞骸骨,57岁因肺痨辞世,遗言仅八字

王阳明之死:死前数次上奏折乞骸骨,57岁因肺痨辞世,遗言仅八字
2024年01月02日 23:12 记者李满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知昼夜,即知生死”,这七个字,是王阳明弟子萧惠向他讨教“生死之道”时,他的答案。

王阳明既能用昼夜比生死,说明他早已洞悉了生死的真相,这种认知,与佛家对“生死”的参悟,实际是一致的。

王阳明

佛家认为:人的躯体的死亡和蜡烛的熄灭,是一样的,但神识,即灵魂却不会随着蜡烛的熄灭而结束,而是会到第二根、第三根蜡烛那儿,继续存在。但此神识却是一直在变的,和每个昼夜合起来的每一天一样,虽然一样,却又不一样,即佛教术语里的“非一非异”。

洞悉生死的人,对死亡是没有太大感觉的,而王阳明之死,恰已证明:他的确已经洞悉了生死。

王阳明死于1529年1月9日,在这之前一年,王阳明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他所患的病是肺痨。肺痨这种病,一半是操劳,一半是环境造就。

王阳明之所以会患上肺痨,多少与他被贬龙场那三年的遭遇有关。他在35岁那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而被贬到了贵州龙场。

龙场环境非常恶劣,一开始他终日只能住在洞里。 洞里终年不见天日,他又因无钱而没有多少御寒的衣物,冬日霜凝在洞口,洞里便成了真正的寒窑。

王阳明住过的阳明洞

住寒窑的那段日子,王阳明的健康大受挫折,大量寒气入体的结果是:他的身体免疫力越来越低,尤其肺部受损严重。

可以说,王阳明后来能顶着病躯,多次参加讨伐倭寇的战争,已经是把身体用到了极限。常年征战,也极大地耗损了他的身体。

1528年9月,因感觉身体每况愈下,频受咳痢之疾的王阳明认定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于是,他提笔给嘉靖皇帝朱厚熜写了一份名为《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

这封奏折里,他诉说了自己每天面对的病痛之苦,并请求皇帝能允许他回老家养病,以能“死在原籍”。

因为怕皇帝有所顾忌,他还详细讲述了自己就医的种种,他说(大意):

“我在南赣剿匪时中了炎毒,导致遍体肿痛,咳嗽不止,后来稍好,一遇炎热就大发作。”

此时的王阳明,其身体情况比他描述的要糟糕得多。因他奉命从浙江启程前往广西时,肺病已将他折磨得整夜无法安睡了。只要到了夜里,他就会不断地咳嗽,直咳得“脸色青黑,犹如鬼魅”。

王阳明去广西的路上本带了一名医生,可舟车劳顿下,医生竟自己先得了病回了老家。如此一来,王阳明的病就“无人看管”了。继续南下途中,王阳明的炎毒一天比一天厉害,以至于最后他浑身都出现了浮肿的症状,腿上疮伤的溃烂也一天比一天严重。

再过了些日子,王阳明竟到了连吃饭都费劲的地步,他每天只能喝几勺子粥,稍微多喝几口就会上吐下泻。

此时的王阳明只剩下了半条命,他能拼着这羸弱之身完成在广西的平乱重任,当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广西的每一天里,王阳明都在等皇帝允许他告归的诏书。可最终,允许他告归的诏书没来,倒是等来了朱厚熜给他的嘉奖诏书。王阳明打开一看,上面写着:“因广西剿匪有功,赏赐五十两白银”。

朱厚熜

除了想要的“告归”事宜无答复,王阳明跟皇帝讨要的对将士们的封赏和一系列关于边疆问题的建议也没有下文。皇帝在这时候送来的区区五十两的嘉奖,更像是调侃和嘲弄。普通人看到这样的诏书,多少会产生情绪。

可王阳明毕竟是王阳明,不仅完全没有情绪,反而在收到嘉奖令后,挣扎着从床上爬起,连夜写了《谢恩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表示此生愿为报皇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谢恩疏》发出去后,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信。王阳明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他越发强烈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

"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了”,王阳明的脑子里有一个这样的声音。这个声音在催促他尽快启程离开,他下定了决心:不等皇帝诏书,马上回家。

王阳明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想法“落叶归根,死也要死在家乡”。

终于,王阳明带上几个随从顺着漓江东下,踏上了回浙江绍兴的路。那一刻,王阳明是心安的,虽然他并不确定自己这副躯壳能否撑到回乡那天。

归乡途中,王阳明路过纪念汉朝将军马援的伏波庙。王阳明不仅亲自去庙里游览了一番,还颇有兴致地在庙里赋诗一首,名为《梦中绝句》: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诗尚不磨。”

后人从这首诗中便可知,当时的王阳明回想起了自己激情飞扬的少年时代,那时候的自己身体多么强健啊,那时候自己又是多么热血沸腾啊,那时候的自己,和同时代的很少年一样,梦想着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如今,自己的梦想已然实现,可那个少年时代,却一去复返了……

题诗那日,王阳明想到了马援的一生,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和马援的命运竟是如此相似。

马援病死疆场蒙尘画像

马援荡平南方蛮寇后,一直被诬告所困扰。而当朝皇帝对他,则也是有功劳却不赏,反而听信诬告。马援因一生不得志,最终抑郁而终。

而王阳明则虽没受诬告之苦,却也建立功业后。一面对付战场上的敌人,一面还要分心应付朝廷中的攻讦和诽谤。若非心学支撑着精神,他也早和马援一样抑郁了。

游览伏波庙时,王阳明还题了第二首诗,相比第一首诗,《谒伏波庙二首》则更多地在评论,他写道:“胜算从来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这句诗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如果国家政策好,就不用兴兵杀伐了,他甚至认为:不用杀伐建立起的权威才是真正的权威。他不禁感叹,上古的感化原则才令人向往呢。

离开伏波庙后,王阳明再度踏上了漫长的归乡路。每往家乡前进一步,他也越发觉得死神的脚步离自己近了一步。

回家路上,王阳明的笔一直未停,不过,他没有在创作,而是在通过不断写信的方式,解答学生修炼心学的疑难。他把这件事看得非常重,很明显,此时的王阳明已经明了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这个少年时就发愿要做圣人的才子,已在龙场悟出了心学,他也确定自己创办的心学能让自己成为圣人。

过去,即便在行军打仗途中,他也在指挥战斗的间隙给学生讲课。在他的眼里,讲课显然是比打仗更为重要的事情。

如今,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他依旧把讲学当成最重要的事情。他每天仔细查看各处学生寄来的信件,生怕自己错过了点拨他们疑惑的机会。

回乡路上,学生聂豹问“怎样才算勿忘勿助”?这对于聂豹而言很难,因为一着意便是助,一不着意便是忘。王阳明在信里给出的办法是“先破后立”。

学生周冲深入地阐述了“致良知便是择乎中庸的功夫,倏忽之间有过不及,即是不致良知”。因有所感,他又给周冲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说:

“中庸是种意术的状态,过和不及都失‘正’。只有‘正感正应’才能正知正见正思维,才能避免错误、误解、乖谬。心法之要,就是执中。而且讲得圆活周遍,到那耳顺处,才能触处洞然,周流无滞。不然则恐固执太早,未免有滞心。”

从王阳明病中给学生的回信来看,他已经将后辈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早早就预料到,并且想到了“对治”之法。

王阳明的觉知已经到顶了,这样的人,也定能确切地感知到自己的死日。也因为预测到了死日,王阳明频繁垂吊和回忆往事。

路过广东增城时,他硬是要到湛甘泉的老家去瞻仰了一番。瞻仰的过程中,他再度题诗,其中一首名为《题甘泉居》,他写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

途径甘泉时,甘泉的父老乡亲对他亲热,都想挽留他住下。

可王阳明哪里肯,连皇帝都已不能阻止他回乡,何况是父老乡亲的热情挽留呢?王阳明不肯在甘泉逗留一夜,他在甘泉居的墙壁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感叹:“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行迹,期无负初心。”

之后,他又在增城他的六世祖王纲的庙里去祭祀了一场。王纲来平苗族的变乱,死于此地,而朝廷待之甚薄,他儿子把他的尸体背回,发誓不再为皇家卖命。

王阳明没有战死沙场,可他却也间接死于战事。朝廷对于有大功业的他,却不仅不赏,反而想要将他一撸到底。后来,朝廷更是将他的心学算作伪学。说来,他比王纲更加惨。好在,后来,他的心学终被弟子们发扬光大,而他也如愿成为了后人眼里的一代圣人。

离开增城后,王阳明想要归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他每日不论是坐船还是坐车,都保持日行五十里的速度。如此急行,对危重病人而言相当不利。可王阳明知道:自己也无计可施,老天爷留给他的时间已然不多。

每走到一个地方,定会有王阳明的学生前来伺候,他们的到来,给了王阳明些许安慰。走到梅岭时,他的呼吸越发困难了,一个下午,感觉呼吸越发困难的王阳明突然对学生、广东布政使王大用说:“你知道孔明托付(后事)姜维的故事吧?”

王大用含泪点头,却不敢深说细问。他只默默地找工匠做棺材,并领着亲兵日夜护卫。棺材做好后,王阳明依旧没有等来皇帝允许他归乡的诏令。

棺材置办好后,王阳明以超强的意志强撑着,坐上轿,踏上驿道,走到了梅关城楼,那一刻,王大用长舒了一口气。他心想:“先生能翻过这座山,到了江西那边就好办了。”

过梅关时,王阳明一直盯着“梅关”二字,他已经没有了垂吊的心思,他只想过了这“南粤雄关”赶紧回到“阳明洞天”中去。

到了江西后,情况并没有如王大用想的那样“好转”,情况更糟糕了。因为,此时的天气也越来越冷了。过梅岭已经让王阳明的身体大亏,偏偏这种节骨眼上,老天爷还降下中雪,气压降低,也使师生心头的阴霾更重。

王阳明见所有学生时,依旧在突出一个主题:“近来进学如何?”可学生们看到他的病容,却只想知道他的身体真实境况,王阳明只苦笑道:“病势危亟,所未死者,元气而已。”

公元1529年1月9日8时,王阳明的船停在了青龙埔,此地离王阳明老家尚有几百公里。王阳明的学生们也都清楚:先生的大限将至。他们还抱着希望,希望能找到神医。可荒郊野外,哪来的神医呢?

王阳明预感到自己最后的时刻已来,他让家童叫来了得意门生周积。周积进到船舱后躬身侍立,脸上写满了担忧。王阳明闭目喘气,良久后,他缓缓睁开眼对周积道:“吾去矣。”

周积听到这话后早已泣不成声,他哭着道“老师,有何遗言?”阳明微微一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完这八个字后,王阳明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他终于没能在乡里咽下最后一口气,而是死在了归乡的路上。

王阳明的学生、赣州兵备张思聪等人在南野驿站的中堂装殓了阳明,之后,他们又祭祀礼仪,将阳明入棺。

送王阳明的灵柩归乡路上,张思聪扶灵,一路上都有老百姓哭送。王阳明灵柩所经处,一时哭声震地,百姓们如丧考妣。路过南赣,官府迎祭,百姓挡着棺船、拦着路哭,哭说“是阳明给了他们安居乐业的日子”。到了南昌,官府人提议等明年再走,于是来祭奠的天天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二月,王阳明的灵柩才终于抵达故乡绍兴山阴,并被葬在了他生前选定的洪溪。自此,一代圣人王阳明终于魂归故里。

王阳明墓

  • 孔子:妻死一年,因儿子哭母责子!与妻子婚姻破裂背后是三观不合

  • 1971年,中国的贵人斯诺病危,中方反应深度诠释“滴水恩涌泉报”

  • 章子怡出演“杀夫碎尸”的詹周氏,很妥当:狠劲和恨夫劲都能足够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