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满族文化网
专注研究满族、蒙古族等北方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来自江苏省

此文为第三部分,介绍满洲各大姓氏在八旗的分布。

满洲本部族构成与八旗佐领分布(下)

三、本部族旗籍的分布与职司

(一)部族姓氏的旗籍隶属

据《通谱》卷一至卷六十五统计,满洲姓氏旗分佐领的隶属情况如下:

镶黄旗属下516人,占总人数的9.6%,镶黄旗包衣属下111人,占总人数的2.1%;正黄旗属下541人,占总人数的10%,正黄旗包衣属下82人,占总人数的1.5%;正白旗属下743人,占总人数的13.7%,正白旗包衣属下138人,占总人数的2.6%;正红旗属下508人,占总人数的9.4%,正红旗包衣属下34人,占总人数的0.6%;镶白旗属下605人,占总人数的11.2%,镶白旗包衣属下101人,占总人数的1.9%;镶红旗属下575人,占总人数的10.7%,镶红旗包衣属下51人,占总人数的0.9%;正蓝旗属下的560人,占总人数的10.4%,正蓝旗包衣属下106人,占总人数的1.9%;镶蓝旗属下616人,占总人数的11.4%,镶蓝旗包衣属下104人,占总人数的1.9%。

《通谱》中所记载的满洲924个姓氏,5391人,几乎是均匀的分布在满洲八旗之中。属于“上三旗”者为1800人,“下五旗”者为2864人。人数最多的为正白旗743人,最少的是正红旗508人。包衣旗分中属于“内务府三旗”之人为331人,属于下五旗包衣旗之人为396人;人数最众的是正白旗包衣138人,最少的为正红旗包衣34人。满洲姓氏分隶各旗分佐领者计4664人,占满洲姓氏总人数的86.5%,分属各旗包衣佐领者凡727人,占满洲姓氏部分总人数的13.5%。

牛录作为八旗的基本单位,后改称佐领。牛录的相继编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满洲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历程。万历十一年(1583年),嘉木湖寨主噶哈善、沾河寨主常书、杨书归附努尔哈赤时,曾请求:“念吾等先众来归,勿视编氓,望待之手足。”[⑥]努尔哈赤在统一建州女真本部中,注意维系原有部长与部民隶属关系,对苏克苏浒河部内萨尔浒、嘉木湖、沾河、王甲(即完颜)、额尔敏、札昆漠、萨克达、苏完、董鄂、雅尔、安达尔齐等来归部落编设牛录。《八旗通志》所载国初建立的牛录,属于建州女真的有:镶黄旗第二参领的第七佐领,乃由苏完地方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吴尔汉,属于苏完地方人;镶黄旗第三参领的第二佐领和第十佐领,由沙济地方人丁组成,旗牛录额真分别为沙济人万喀什和王吉努;正黄旗第四参领的第十四佐领,由董鄂地方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董鄂人喀喇;正白旗第三参领的第三佐领、第五佐领和第七佐领,由雅尔浒地方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雅尔浒人胡什他、浑塔和准塔;正白旗第五参领的第四佐领,由苏完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苏完人布赖;镶白旗第五参领的第四佐领,由苏完地方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苏完人宜荪;镶红旗第四参领的第一佐领和第三佐领,由完颜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完颜人博尔晋和噶禄;镶蓝旗第一参领的第七佐领,由完颜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完颜人特因柱;镶蓝旗第二参领的第六佐领,由雅尔湖地方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雅尔湖人颜布禄[⑦]。以上这些都是国初成立的属于建州女真的牛录中,牛录中来归人丁和牛录额真世居地可考,并且牛录额真与牛录中的人丁属于同族或部属关系的。可见,这样的牛录几乎都是来归部落人丁所编成的,如苏完部、完颜部、董鄂部等等部落。而对于征服的部落:兆佳、马尔敦、翁郭洛、安土瓜尔佳、浑河、哲陈、托漠河、章佳、巴尔达、佟佳、鄂尔浑等部,则将它们的人丁打入各旗,以防不测。这就是《八旗通志》中几乎见不到由此部落人丁所组成的完整牛录之因。

对于海西女真中率众来归者,则以原部落集中编成牛录;而被征服的海西女真则将其族人分隶各旗,拆开原部的隶属关系。例如,《八旗通志》中正白旗第二参领的第二佐领,由叶赫地方来归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叶赫人刚阿塔;正红旗第四参领的第五佐领,由叶赫地方来归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叶赫人傅岱;镶白旗第二参领的第八佐领,由乌喇地方来归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乌喇人长住;镶白旗第三参领的第十二佐领,由哈达地方来归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哈达人苏巴海;镶红旗第一参领的第二佐领,由叶赫叶赫地方来归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叶赫人霸奇兰;镶红旗第三参领的第十佐领,由辉发地方来归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辉发人通魏;镶蓝旗第一参领的第十三佐领,由叶赫地方来归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叶赫人护什布;镶蓝旗第三参领的第一佐领,牛录额真为辉发人莽库;镶蓝旗第五参领的第十佐领,由哈达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孟阿。这些佐领多数又隶属“下五旗”。牛录额 真多 是率众来归之人,其牛录成员则为原部落族人。其它被征服之人则由新属牛录额真管理,如正红旗第二参领的第八佐领,由乌喇地方人丁组成,其牛录额真为苏完人拜都。将他们“分隶八旗”,以便于控制。

对于东海女真编设牛录,努尔哈赤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基本保持了其原部族形态。《八旗通志》属于东海女真的佐领有:镶黄旗第四参领第十四佐领,由宁古塔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僧格;正白旗第一参领的第十三佐领,由那木都鲁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喀克笃礼;正红旗第五参领的第十三佐领;镶白旗第一参领的第九佐领,由瓦尔喀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纪布喀达;镶白旗第三参领的第十七佐领,由瓦尔喀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瓦柱;镶白旗第五参领的第十五佐领,由尼马察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雅尔那;镶红旗第一参领的第十四佐领,由尼马察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胡球;镶蓝旗第二参领的第十一佐领,由瓦尔喀地方人丁组成,牛录额真为额蒙格。

上述佐领之外,还有东北边区索伦等的民族所编成的满洲八旗佐领,及康熙时期编立的新满洲佐领。《八旗通志》属于索伦等部族编成佐领的为:镶黄旗第五参领第一佐领,系崇徳五年将索伦人丁编为半个牛录,后因人丁滋盛遂编为一整牛录,牛录额真为布克沙;正白旗第一参领第十二佐领,系康熙元年以索伦地方来归人丁编立,牛录额真为布吉尔岱;镶蓝旗第五参领第十五佐领,系以索伦、瑚尔珲、鄂尔珲、瓦尔喀、呼尔哈五处人丁编立,初以孟甲管理。属于新满洲的佐领为:镶黄旗第一参领第十四佐领,系康熙十二年初编新满洲四十佐领之一,牛录额真为札努喀;镶黄旗第一参领第十五佐领,系康熙十二年始编新满洲四十佐领之一,牛录额真为二珠;正白旗第四参领第十五佐领,系康熙十三年初编盛京新满洲四十佐领之一,牛录额真为奇木纳;正白旗第五参领第十佐领,系康熙二十一年将新附满洲编为半个佐领,后增以盛京人丁为一整佐领,牛录额真为巴当阿。

(二)部族姓氏的职司

在《通谱·满洲姓氏》记载了传主及附传人物的任职情况。满洲姓氏在朝野担任的文职有: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部院左、右侍郎、内阁学士、散秩大臣、内务府总管、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上驷院大臣、光禄寺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钦天监监正、给事中、郎中、太医院院使、内管领、鸿胪寺少卿、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司经局洗马、部院员外郎、包衣大、茶房总领、膳房总领、天监监副、部院寺主事、都察院都事、太医院院判、钦天监五官正、内副管领、司胙官、署正、翰林院编修、通政司知事、部院寺司库、灵台郎、典簿、主簿、典籍、赞礼郎、牧长、翰林院检讨、中书、笔帖式、庶吉士、教习、署丞、博士、助教、牧副、挈壶正、司务、厩长、大使、孔目、鸣赞、仓长、库掌、天文生;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河道、粮道、盐法道、知府、同知、知州、候补州同、知县、理问、运判、县丞、教授、司狱等。武职有:领侍卫内大臣、都统、将军、提督、御前侍卫、前锋统领、护军统领、副都统、銮仪使、镇守总兵官、副将、一等侍卫、冠军使、翼长、护军参领、武备院卿、参领、总管、城守尉、长史、参将、弓匠协领、头等护卫、游击、二等侍卫、云麾使、前锋侍卫、副参领、副护军参领、佐领、防守尉、都司、典仪、二等护卫、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礟官、防御、守备、三等护卫、千总、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骁骑校、副骁骑校、司匠、备箭首领、关口章京等。

上述可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武衙门中均有满洲本部人员任职,在整个政权的运作中,他们起到了中坚的作用。自朝廷的内阁大学士、各部尚书,至地方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县;从都统、将军,到前锋校、各关口章京,都有相当部分的满洲姓氏人员司任其职。从人数统计上看,满洲姓氏所任文武各官职的人数,在中央机构任职的多于在地方上执政的,任武职的人数又高于文职。在中央任文职之人,又以六部居多,包括六部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等,计3116人。在部院衙门中,笔帖式一职充任者最多,有2570人。而武职官员任佐领者最多,达3311人;其次是任骁骑校者,也至3088人。满洲姓氏人员牢牢地控制着国家机器,尤其是在中央文武衙门,武职官员人数超过了文职官员,说明了开国之初满洲贵族重视军权,保持满洲的“骑射”传统。从旗籍上来看,各种官职的总体人数上,各旗籍相差不多,上三旗就任各种官职人数略高于下五旗。就任中央四品以上高级官职人数,上三旗旗也明显高于下五旗。在地方上就职的满洲人,下五旗旗略多于上三旗。《通谱》中记录的就任官职的满洲人,约有8%属于包衣旗。内务府包衣旗任职人数远远高于其它包衣旗。这体现了内务府包衣旗人的特殊地位,他们就任官职的机遇更多一些。

四、本部族内的满洲化和自身的汉化

满洲本部族融合了不少东北边区习俗相近的少数民族。即使在女真人内部,各部落之间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建州和海西女真的社会发展程度,明显的高于东海女真。《东夷考略》记载:“建州、毛怜裔出渤海,事耕絍,居处饮食有华风。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窑,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并有庐室,或以桦皮为帷,止则张架。俗善射、驰猎。”[⑧]旧满洲和新满洲之间的差别也不小,东三省驻防兵,“有老满洲,有新满洲,犹史言生女真,熟女真也”。[⑨] 这些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族群,被编入满洲八旗,成为满洲本部族的成员。在生产、生活、习俗,乃至思想观念诸方面,他们逐步与满洲民族一体化,乃至完全融入该民族。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不断将前来归附的和被征服的东海女真、索伦等部族人编入牛录,使之成为满洲部族新成员。之后,他们与满洲旧部整齐划一,已变成旧满洲。在这一过程中,清廷实行了各种政策,加快了新纳部族满洲化的步伐。

首先,南迁新满洲族人,编入旗籍,从组织上加入满洲。满洲的新成员大体都经历了从北而南的迁移过程。其路线一般是先迁到宁古塔、伯都讷等地,继而南下盛京地区,一部分“从龙入关”,进入北京地区。由于他们编入满洲社会基层组织牛录,在组织上已融为一体。“八旗佛满洲不过什一”[⑩],相当数量的新满洲仍留在北方地区戍守,齐齐哈尔、黑龙江、呼兰三城中驻扎了大量的新满洲兵丁。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科尔沁蒙古进献席北、卦尔察、打虎尔等一万四千余丁,拨其中一千人并附丁二千名驻防齐齐哈尔,二千人驻防白都讷,三千人赴乌拉驻防。

其次,新满洲同旧满洲一样承担着繁重的军事任务,享受同等的权利。在挺进辽东,攻略辽西,入主中原的一系列重大战争中,他们同八旗将士一起,冲锋陷阵,血撒疆场,立下卓越功绩,也使情感凝聚在一起。《通谱·各地方西林觉罗氏·雅尔纳》记载:“雅尔纳镶白旗人,世居尼马察地方,国初率眷属来归。授骑都尉,设佐领使统之。时有明兵来犯华克沙汉地方,雅尔纳追击斩之,授为三等轻车都尉。后克辽东有功,授为二等轻车都尉,三遇恩诏加至三等男。”[?]居于窝集部尼马察地方的雅尔纳,在入关前的战争中立下的汗马功劳,这样的例子在《通谱》中不胜枚举。清帝将新满洲视为一体,立军功者,封爵授官,大加赏赐。还分给他们土地,令其耕种。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定“各处壮丁及新满洲应给地者,将上三旗官庄并八旗礼部光禄寺丈量所余地亩拨给”。[?]同时,还给迁移的新满洲粮食和生产资料。清廷规定:“新满洲人等迁家口来者,不限人数,官给秔米,余人给糙米,日各半升,给至收获一次时止,所需盐酒照戸口支领。若拨地耕种豆地,每六亩给豆种一斗,谷地每六亩给谷米或黏高粱米六升。”[?]新旧满洲血汗凝聚的手足情谊,以及妥善的安置措施,更加坚定了他们融入满洲的信心。

第三,对新满洲加强“清语骑射”教养,使他们生活方式、习俗、心理素质与旧满洲趋同。各个驻防城建立八旗官学,吸收新满洲兵丁及其子弟入学,践习“清语骑射”。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题准,黑龙江将军所辖“官兵内有新满洲、席北、索伦、达呼里等,应于墨尔根地方两翼各设学一处,毎翼设教官一员,将新满洲、席北、索伦、达呼里及上纳貂皮达呼里等,每佐领选取俊秀幼童各一名”,入校学习。清廷的不断地教化,使新满洲同旧满洲的差距日趋消失。《宁古塔记略》记载,新满洲人“赐以官爵,亦不知贵”。将军尝谓有爵者,曰:“今已有官,须学礼仪,一体上衙门。”次日,有官者齐聚府堂,或戴笠,或负叉袋,或跣足,见者无不大笑。将军命坐,即以叉袋垫地而坐,虽衣大红蟒袍,其叉袋仍负于背不稍去,以便于买物。“近于都中见之,大非昔比,礼貌言谈,亦几于满、汉无异矣。”[?]此外,他们在生活习惯、语言、姓名等方面与满洲无异。这充分说明新融入的各部族人在满洲化的道路上迅跑。

在汉族先进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东北区域里,后金立国后,满洲贵族就在思索,如何力保自身“国语骑射”等文化特色,以防本民族的蜕变的同时,接纳中原传统文化,适应新的战略转变。例如,清初置官建制,天命至天聪时期,多沿用明朝成例,清明职官混用。如诸功臣序列武爵,“分总兵官品级为三等,其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掺杂着承政、参政、启心郎等满名。天聪八年到顺治初年,为预防满洲汉化,屏弃明代官爵、城邑等名号,以满语译音之名取代。如一等总兵官为一等昂邦章京,世职改称精奇尼哈番;一等副将为一等梅勒章京,世职改称阿思哈尼哈番;一等参将为一等甲喇章京等,世职改称阿达哈哈番。自顺治中期到乾隆初叶,官名满汉并用,渐以汉名为主。如汉语叫内阁,满名称“多尔吉衙门”;汉语叫翰林院,满语则称“笔特黑衙门”。《康熙会典》吏部类目中还散见一些满文音译的下官称谓,如“法克师大”(工匠头目)、“阿敦大”(牧长)、“物林大”(司库)、“布大衣大”(典膳)等。而《雍正会典》内满名之官职称谓不见了。问鼎中原后,满洲贵族一方面,对汉人强行满洲化,如剃法发易服等,将此作为顺逆的标志;另一方面,崇儒重道,加速了整体的汉化,为长久统治奠定基础。

早在辽东时期,皇太极认识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则有孝经、学庸、论孟等书”,建立学宫,修孔子庙,将尊孔崇儒作为清朝治国之道。入关后,大肆弘扬孔孟、程朱之学,笼络士人,稳定天下。清廷兴教办学,设立国子监、八旗官学、八旗宗室学、觉罗学、咸安宫官学、景山官学、八旗义学等,招收八旗子弟入学,培养人才。学校除了教授“国语骑射”外,还讲授儒家经典。顺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诏令,“满洲官员子弟有愿读清书或愿读汉书,及汉官子孙有愿读清汉书者,俱送入国子监。”[?]又令满洲文官三品以上各萌一子入国子监读满汉书,并于国子监设满洲司业一员、助教两员教习。次年五月,再令建立八旗官学。十八年(1661年),清廷规定,“满洲、汉军,每佐领各增官学生一名,共送子弟二人,一习清书,一习汉书”。[?] 雍正时期,八旗官学进一步扩展,规定:”左右两翼官房,每翼各立一满学、一汉学。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年十八岁以下,有愿在家读书者听之。其在官学子弟,或清书,或汉书,随其自愿,分别教授。”[?]七年(1729年)闰七月,设立觉罗学,规定:“八旗各择官房一所,立为衙署。设清汉各一学。八旗觉罗内,自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读书骑射,满汉兼习”。[?]雍正年间,各类八旗学校尤其重视汉文及儒家经典的教授,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国语骑射”课程。如咸安宫官学,设“汉书十二房,每房设汉教习一人;清书三房,设满教习一人,再设教射三人,教国语三人”,[?] 教授汉书之房远多于教授清书房数。

科举考试是清朝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广播程朱理学的有力举措。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清廷确定考试满洲、蒙古翻译秀才之 制 。同时,规定八旗子弟可像汉人一样考取生员、举人、进士。凡遇应考年份,内院同礼部“考取满洲生员一百二十名,蒙古生员六十名,顺天府考取汉军生员一百二十名”。乡试“取中满洲五十名,蒙古二十名,汉军二十五名”。会试“取中满洲二十五名,蒙古十名,汉军二十五名”。考试时,满汉分榜,即满洲、蒙古一榜;汉军、汉人一榜。“满洲、蒙古识汉字者翻译汉字一篇;不识汉字者,作清文字一篇。汉军文章篇数,如汉人例”。[?]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消了满汉分榜制度,八旗子弟与汉族一体乡试,具体的录取名额是,满洲、蒙古“取中举人十名,汉军减五名,取中五名”。科举考试促进满洲人研习儒家经典的热情,提高了满洲整体的文化素质。

满洲贵族为了巩固全国统治,加大了汉文化学习的力度。雍正三年,吏部议覆:“各省提奏命盗案件及刑部咨稿,俱系汉文,满洲官员如不识汉字,必被滑吏欺隐,以致误事。嗣后,刑部满洲司官缺出,请拣选通晓汉文人员补授,庶案件易于料理,满洲习汉文字者,愈加勉励矣,应如所请。”[21]乾隆帝弘历指出:“我朝一统以来,始学汉文。”[22]雍乾之时,满洲的贵族便“不学习清语,公所俱说汉语”,“近闻在南苑,侍卫官员、兵丁皆说汉语”[23]。留驻关外的满洲人亦如此。盛京马尔屯地方,“彼方汉人多以马二屯呼之。盛京所属地名,多系清语,今因彼处满人不能清语,误以汉名称之。”[24]《吉林外记》亦载:“近数十年,流民渐多,屯居者已渐习为汉语。”“至各属城内商贾云集,汉人十居八九,居官四品以下率皆移居近城三二十里,内侵晨赴署办事,申酉间仍复回屯。其四品以上,职任较繁者不得不移居城内,子孙遂多习汉语。”⑩黑龙江地区也不例外,《黑龙江外记》卷六指出,“通国语者寥寥,满洲多能汉语故也”。可见,清代中期以后,在朝廷汉语已经取代满语,成为满洲官方的主要语言工具。这是满洲汉化的明证。

综观上述,满洲民族共同体本部族的形成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以血缘和地域相结合的产物。入关前,满洲逐步由渔猎生产方式向农耕经济形态转化,仍坚持“国语骑射”,保持本民族的浓郁特色。对纳入本部族其它民族成员迅速实现满洲化,同时不断加大汉化进程。入主中原后,满洲贵族不论是出于主观的或客观的愿望,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仰慕,政权整体的儒学化,与明王朝趋同,这都是历史发展趋势使然。满洲融入汉族文化,汉族也接受了满洲文化。这种民族之间大范围的彼此接纳,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各自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一个强势的弱小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征服和长期统治一个人数众多的先进汉民族,凭借得当的政策与策略,一方面,他们努力地保持本民族的特质,使融入的部落本民族化,甚至以强硬的手段,用本民族文化改造被其征服的先进汉民族,如薙发、易服等;另一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吸纳周边民族的先进文化,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满洲民族共同体得以确立,清朝能够长期维系稳定统治的重要因素。

[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凡例》,辽海书社,2002年版。

[②]《清朝通志》卷一《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补录了《八旗通志》人物传记和《通谱》的缺遗,新增满洲姓氏33个,传主33人,合计满洲姓氏957个,传主5424人。见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③]《通谱》卷三《瓜尔佳氏》。

[④] 参阅魏源《圣武记》卷一《开国龙兴记》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征服罗刹,辟地至克鲁伦河、兴安大岭。科尔沁蒙古“复献出嫩江左右之锡伯、卦勒察,及黑龙江北之达瑚尔壮丁万四有奇”。达瑚尔亦在额尔格河、精奇里江之间,与索伦同地。“盖打牲部落之错临蒙古,故献归满洲”。张伯英等《黑龙江志稿》卷十一《经政志·氏族》记述:“锡伯,打牲部落,本鲜卑遗种,属科尔沁,献之,编入八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两城。”《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五记录,卦勒察,亦瓜尔可察,打牲部落,属科尔沁蒙古。三十一年四月己巳,科尔沁之王、台吉等,“将所属席北、卦尔察、打虎尔等一万四千四百五十八丁进献,内可以披甲当差者,一万一千八百五十余名,分于上三旗安置”。

]满洲大姓世居地分散,人数众多,单列。小姓人数少,合列一起,免占篇幅。地名大到区域,小至村寨,今地难考,故不注明。原籍无考者不计。

[⑥]《满洲实录》卷一,癸未岁,中华书局,1985-1987年版。

[⑦] 以上参照《八旗通志》(初集)《旗分志》关于满洲八旗参佐领的人丁构成和牛录额真的记载,对照《通谱》和《八旗通志》中记载之人物而成。

[⑧](明)茅瑞征:《东夷考略》之《女直》,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⑨]《圣武记》卷一《龙兴开国记一》。

[⑩]《黑龙江外记》卷三。

[?]《通谱》卷十七《各地方西林觉罗氏》。

[?]《清朝文献通考》卷五《田制五》《八旗田制》,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三十九《盛京户部》,(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吴振臣:《宁古塔纪略》,见《龙江三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P241。

[?]《清世祖实录》卷十一,顺治元年十一月乙酉。

[?]《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四《礼部·学校》。

[?]《清朝文献通考》卷六十三《学校考一》。

[?]《清世宗实录》卷八十四,雍正七年闰七月癸未。

[?]《清朝通志》卷四十七《选举略三》。

[?]《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一三五《八旗都统·教养》,(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

[21]《清世宗实录》卷三十五,雍正三年八月丙寅。

[22]《清高宗实录》卷四百四十三,乾隆十八年七月壬午。

[23] 王树南等纂:《奉天通志》卷二十三《事大志》,沈阳 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 1983年版。

满族文化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聚圣源男孩姓庄起什么名好起名网免费测名打分测试rundll32.exe卖成人用品店名起什么好商标品牌起什么名字温馨种田文寿字辈男孩起名小炮皮肤韩起什么名字好女孩网格化管理制度双子座女人煲机软件存储容量单位美国电影少儿不宜古墓丽影8下载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五行八作林生斌要栽在一张发票上?妄想赛文奥特曼苏u是哪里的车牌号码时装秀解说词如何区分上下联狩猎者电影工程机械公司起名起名唐纸伞妖哪里多东游记主题曲昱字男孩起名家纺店名字大全起名大全含羞草为什么会收缩舞蹈培训 公司起名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