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音乐周报 > 正文

央音教师 用音乐点亮藏区

2022-07-20 10:21

音乐周报

记者:本报记者 徐丽梅

鲁颐诺与藏区孩子们在一起

近两年,中央音乐学院陆续派出优秀毕业生赴西藏、青海、山西等地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这些年轻的宣讲师用艺术点亮乡村孩子的梦想,用出色的专业能力为当地文化建设服务。

不久前刚刚从西藏边境日喀则地区回来调休的央音青年声乐教师鲁颐诺,回顾自己在遥远的边疆小学担任合唱团指挥、音乐教师、宣讲师的支教经历,有许多感触。

边疆支教,

提升综合能力

去年10月18日,鲁颐诺跟随央音音乐教育学院、作曲系、指挥系教授和院办领导组成的调研团队到达西藏日喀则。支教之前,她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发现当地器乐教学比较薄弱,而很多孩子有歌唱天赋,鲁颐诺在央音过去组建的珠峰少年合唱团的基础之上,重新招募团员。她骑电动车到各个小学,从三百多个孩子中遴选出30名形象、嗓子好的团员。

合唱团的小朋友都很淘气,也没有任何乐理基础,因此,刚开始训练比较困难。鲁颐诺每周一次给孩子们训练,同时教授乐理知识,后来加到每周两次课,有时放学也要加课。她还在日喀则市福利院挑选了一些喜欢唱歌的孩子编入合唱团。“那里的孩子特别天真、淳朴,有个孩子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糖果送给我,让我非常感动。我也经常给孩子们买饮料,放到教室里让孩子们喝。有一段时间,我因为过度劳累,一直流鼻血。一次,我陪合唱团的孩子们录音,有个四年级的小姑娘写了一张纸条留在录音室的沙发上,上面写着:‘老师,您要注意休息。’一下让我泪目了。”

在鲁颐诺的精心组织、指导下,珠峰少年合唱团进步很快,现在已经能代表日喀则参加元旦晚会、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自治区6.1儿童节汇演等大型活动,得到广泛好评。央音还为该团专门打造了两首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新编《我爱北京天安门》。

在组织合唱团排演的过程中,鲁颐诺锻炼、提升了多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很多在大学里没有过的人生体验。

师资匮乏,亟待培训

日喀则的天气特别干燥,经常刮大风,鲁颐诺的高原反应严重,每天必须吸氧。她生病好几次,因为输液胳膊都被扎肿了。有一次她去定日县尼辖乡小学调研,当时她患感冒还没有好,来回路程8个多小时,那里的海拔高达4300米,鲁颐诺呼吸非常困难、头痛欲裂。

她克服种种困难,走遍了日喀则的乡村小学。她发现,相比东部地区,当地乡村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但是小学的硬件条件还不错,已经拥有多媒体设备,开通了网络,可以实施中央音乐学院的“乡村音乐教室计划”——由央音老师录制音乐教学视频,给当地学生上网课,也可以直播央音的一些音乐活动。在她的努力推动下,央音与日喀则地区的228所小学共建乡村音乐教室,预计今年的秋季学期将统一上线直播或录播课程。

鲁颐诺分析,当地最重要的问题是专业师资匮乏,这些小学几乎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没有教材,每一位老师要同时教好几门课。音乐课上,老师只能组织学生们一起唱歌,不会传授乐理知识。目前,当地亟待增加专业师资,同时对现有师资进行专业培训。鲁颐诺还建议,应鼓励当地多一些孩子学习音乐、美术,日后到大学深造后,也可以反哺家乡的音乐、美术教育。在萨迦县扯休乡中心小学任教时,鲁颐诺发现一位很有音乐天赋、能够流畅地弹奏扎念琴的学生,鲁颐诺鼓励她大学报考音乐专业,毕业后回家乡做音乐教师。

由于日喀则地区少儿音乐活动比较少,孩子们没有舞台展示的机会,中央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根据文旅部的号召,在日喀则开展公益考级项目,由鲁颐诺在当地负责培训、组织工作,与中央音乐学院以直播连线的形式展开为期两天的公益考级活动。各校音乐老师挑选了一些演唱基础比较好的孩子参加考级,拿到了证书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被认可,对音乐的兴趣更浓厚了。

用专业能力

服务边疆文化建设

“如今,日喀则地区的人民不愁吃穿,村民的冰箱、电视、洗衣机等电器都是政府免费发放的,大家更需要丰富文化生活。”鲁颐诺经常到社区帮助群众组织文艺活动,帮助黑龙江省援藏干部合唱团排练作品、拍摄MV。

不久前,鲁颐诺带领珠峰合唱团和日喀则群艺馆的老干部,来到一座海拔近5000米的村庄,搭建舞台,为驻村部队上音乐党课。这个村子草和树都没有,光秃秃的,战士们两个月来都睡在帐篷里,业余生活很贫乏,音乐党课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在调研中,鲁颐诺还遇到许多来自北京名校的援藏干部。“这些因西部大开发政策派遣到边疆来的年轻人就在我身边,他们的事迹也特别让我震撼,他们把青春奉献给边疆,这样的精神激励我继续努力。”

鲁颐诺说,在藏区的大半年里,每一天都感受到这里的新变化:话剧、歌舞剧在新建的珠峰大剧院上演,许多村民会在下午茶时间组织一些社区文艺活动……“能用自己的专业反哺社会,这种被大家需要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过两周,鲁颐诺就要返回日喀则,她还有好多事情没做。“现在,孩子们特别盼望参加合唱团的活动,他们已经对我产生了一种信任和依赖。希望学校的援藏政策和项目能够延续下去,后继有人;也希望北京等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增加援藏力量,为当地培养更多人才。”

本报记者 徐丽梅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