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潮:“专业”官员多次解读医改

今年49岁的雷海潮,1991年从学校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在德州市人民医院。经过在山东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学习6年,他陆续取得了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于1999年来到北京市工作,曾经在卫生防疫站、京疾控等部门任职。

2004年至2010年间,雷海潮前往原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政策研究二处工作。直至2011年回到北京市卫生局,并在2014年北京市卫生局改组后,担任市卫计委副主任。

用医学背景使政策“接地气”

身为医学博士,雷海潮的任职履历集中于卫生部门。深厚的专业背景之下,他经常用日常化的语言解读专业政策。例如分级诊疗制度改革,他曾表示“不要像熔断机制一样,说停就给停了。”

2017年3月,北京医改政策正式发布。在此前后,雷海潮曾多次针对其中的“医药分开”、“医事服务费”、“药品阳光采购”等热点话题进行回应。

在北京市卫计委工作期间,他组织编制了北京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并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制定了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协调了22家市属医院与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联体。

对于这项专业性极强的改革,他习惯用口语化、比喻的方式进行解读。例如对于阳光采购的问题,他将其解释为,“平台上的各个医疗机构以及供应商都可以看见透明化的价格”,从而使得价格信息不再“神秘”,而如果哪家企业的价格出现“水分”,医疗机构和其他厂家都可以举报。

而对于435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他则表示是“走了一小步”,也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破冰”。

善于回顾历史案例,也是他解读专业政策的特点之一。对于北京医事服务费改革的问题,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从2012年北京在5家医药分开试点市属医院中设立医事服务费开始,逐一介绍了近年来的改革试点情况和成效,并表示此次改革设置的医事服务费与2012年相比,“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有变化、有调整”。

医疗合作推动北京“主动疏解”

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也是近年来北京市卫生政策的重点方向之一。作为“全国看病中心”,北京要做哪些事儿?

“能够把常发病、多发病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雷海潮曾这样表态,并表示北京与河北的医疗合作是宽领域,有非常深的长远谋划。

其中,不仅有合作项目,还有应急、疾病预防控制,乃至公共卫生方面的合作协议。

在2016年举办的京津冀地区医疗协同医院院长论坛上,他透露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中,69%是北京本地的病人,31%是外地的患者,而外地患者中来自河北的比例最多,仅河北省到北京地区门急诊就诊的患者每年超过820万。

对于这个问题,雷海潮认为北京应当从“被动输出”转为“主动疏解”,同时在京津冀地区开展对口支援、技术协作、组建集团和联盟以及委托管理等合作形式。

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雷海潮推动了20多个资源疏解项目实施。并经过与津冀卫生计生部门沟通,协调制定了三地卫生计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及年度行动计划,支持市属医院与张家口、唐山、廊坊等地区医院合作。

据统计,目前北京已经有100所左右的医疗机构与河北200所医院建立了对口联系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