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特别杭州文案奖《一匠一心》

  2018-01-30 11:10:32
分享到:

匠心独运,一直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的代名词。它是敢于面对未知的果敢,是敢于打破世俗的创新,它是直面科学的严谨规范,是对优秀传统的传承发扬。

我们的作品主要介绍的是八位匠人和他们的精湛的传承手艺,八位匠人性格鲜明,手艺独具特色,但我们主要是从匠人的手艺来突出匠人的品质与精神,树立更鲜明的匠人形象。

匠人一:铜雕大师陈顺兴

杭州人陈顺兴,做了大半辈子铜雕,专做肖像。在马市街小营公园 19 号,经营着一家铜雕店。深藏小巷深处的铜雕店,名声早已在外。陈顺兴今年 66 岁,做铜雕已有49 个年头。老底子家里开了一个银楼,他从小跟着爷爷、大伯学雕刻。他给自己做的铜雕写了副对联:铜板叮咚响,笑容永留世。 他解释说:“每天敲敲打打做出来的铜像,过了很多年,色泽或许会改变,但铜像上的笑容不会变,永远留在世上。”

匠人二:“植觉”先生潘悦

杭州西郊外桐坞村 77 号一个 20 平米的小院,周遭围绕着上百种叫的出抑或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这里盛装着来自世界的美意。这间小院子的主人潘锐,在杭州以玩苔而出名,人称植觉先生。苔藓,多数人的固有印象可能是,有点不起眼的存在,而在植觉,潘锐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所有人,当我们平视的去对待那些苔藓时,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苔藓安静地生长在你不注意的角落。不争不抢,这就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匠人三:十竹斋木板水印传承人魏立中

十竹斋,初为明代书画家胡正言创立。由于种种原因,十竹斋却逐渐走向没落,而现在的杭州十竹斋,魏立中先生是创始人,他想要做的不仅仅是品牌的复兴,而是去研究木版水印到底是什么,让它找到“回家的路”。十竹斋不局限在印刷上,与别处很不一样的是创造。而这个根本,就是教育。杭州的长江实验小学就是全国首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引进小学校园的学校。在那里,有一间独特的教室——十竹斋木版水印体验馆。将它带进校园的就是魏立中。

匠人四:土布织艺传承人郑芬兰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今天,土布织艺却已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巷陌深处,土布织艺传承人郑芬兰依然坚持并专注于打造自己理想中的“手工的村落”。二十年前,郑芬兰离开家乡磐安来杭州上大学,家乡的手工土布在机械布的进攻中沦陷。郑芬兰的母亲也是土布纺织技艺能手,多年后,郑芬兰女承母业,变成了杭州最年轻的土布织艺传承人。她在杭州开办了一家土布主题体验馆——小巷三寻,试图用这些失落的技艺寻找那些失落的记忆。对于郑芬兰来说,织布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技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方式。

匠人五:鹰爪功传承人殷祖炎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大家可曾记得香港 80 年代的那部电影《鹰爪铁布衫》,片中的一套鹰爪功着实让那个时代的习武之人热血沸腾。鹰爪功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南宋。当时金兵擅于骑马摔跤,而汉人只会散打,为了对抗金兵,岳飞开始研创求教一套新的功夫。散打斗不过摔跤,摔跤又敌不过擒拿格斗,所以岳飞要求士兵,个个练习这套以擒拿格斗为主的功夫“一百零八鹰爪手”。而在浙江武术界,也有这么一位精通鹰爪功的武术前辈——殷祖炎,如今八十七岁的他依然身板硬朗,目光炯炯。殷祖炎每天仍像年轻时一样,早晨花上大半天功夫,习武练功,一套鹰爪功下来,保证了他一天的精神抖擞。据他介绍,如今他八十多岁高龄,视力还保持着 1.5,而这都归功于相伴他一辈子的鹰爪功。

匠人六:泼染剪纸第一人吴素莲

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是人们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在众多的剪纸艺人当中,有这么一位可称得上杭州市民族民间艺术大师级的吴素莲女士,她从事剪纸创作设计工作三十余年,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刀法玲珑剔透,工整纤秀,既有巧妙的构思,又有生活的质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把从事过多年的手工扎染、丝织品染色工艺的丰富实践经验运用到了剪纸艺术当中,在经历了不断失败和尝试后,运用新材料,新工艺,赋予剪纸载新的面貌和现代审美情趣,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剪纸艺术“泼染剪纸”。为此她成为中国首创泼染剪纸的第一人,她的各类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江南剪纸的地域特色。

匠人七:朱氏古法造纸传承人朱中华

一株株挺拔的翠竹直指天际,当它们连成一片时,煞是迷人。像这样的竹林富阳有 50 万亩。富阳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富足的原料还搭配工匠的巧手才能做成一沓沓雪白的纸张,朱中华便有着这样的一双巧手。朱中华,富阳竹纸(亦称元书纸)制作传承人,富阳区大源镇朱家门村人。一根根挺拔的竹子在他的手中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工序,变成了一张张雪白的纸张。

匠人八:男工绣传承人赵亦军

“男工绣”也称杭绣,始于吴越,盛于南宋。宋高宗南渡杭州,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杭绣用线在工笔基础之上,强调柔中带刚,故行内行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随着历史的变迁,极具神秘色彩的男工绣悄然隐身,像画一样的丝流传了下来,而男工绣却已难觅身影。1985 年,杭绣老艺人张金发收了最后一名弟子赵亦军,此时的杭绣已如深谷幽兰,鲜为人知。以杭绣为缘,赵亦军成了张金发的独传弟子,也成为“男工绣”的唯一传承人。正如师傅张金发当年的落寞一样,从师傅手中接过杭绣衣钵,形单影只地绣到如今,没有同行可以讨论,没有理论可以依据,仅凭着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独行与世。



责任编辑 周圣
分享到:

推荐阅读

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 交通出行
公积金 公安服务
职业资格 医疗健康
市场监管 法律服务

定制服务

融媒体平台建设服务 长江云 • 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大数据舆情中心 长江云TV(湖北IP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