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移动版

首页 > 国学资源 >

元人小令鉴赏之十九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折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槐根梦觉,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苦尽甘来。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关于张养浩关中赈灾,史籍上一些动人记载:
    元文宗,元明宗天历二年(132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二月,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便登上车子向陕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三月,路过华山,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上都爬不起来。二十九日作《西华岳庙雨文》,三十日,《西华岳庙催雨文》,以向上天求雨。四月一日,下雨后,作《谢雨文》等诗文以言欣喜之情。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没有丝毫的懈怠。当时一斗米值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七月二十七日,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
    今济南市天桥区清河北路东,北园路高架桥西侧下面柳云小区附近有张养浩的墓园,墓园门口牌坊上书有“水月松风”四个大字,园内有麟石一块,石碑数尊深处有一直径10米左右的圆形土坟,即是张养浩的安息之所。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散曲结集为《云庄闲居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共收录他的散曲作品一百五十多首。另有多首题为“张云庄作”的艳曲,收在其他选本中。作者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观照历史针砭现实的批判意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张养浩美善兼具的人格情操和拯物济世的高尚襟怀。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气势恢弘,感情沉郁,寓意深远,大大提高了散曲的表现力,堪称元曲中的一流佳作。
    张养浩不仅以散曲知名,他的诗歌成就也很高,能够与”元诗四大家”相媲美,并且内容充实,题材广泛,在咏史纪游、反映现实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语言优美成熟,特别善于写景抒情,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散文也风貌独特,体裁繁多。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他结合实际写的很多政论文大都有感而发,论述精辟,条理清晰,不但在当时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们今天的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也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张养浩的诗文,晚年编定为《归田类稿》四十卷,今存二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张养浩从51岁赋闲故里,前后八年多时间。这期间,他“视荣华如风花之过目,鸟声之悦耳。以六合为家,四时为友,寄傲林泉,纵情诗酒”,写出了不少“接于目而得于心”的优美动人的诗文和散曲,《归田类稿》即是其闲居在家时的代表作品集。他的政论集名《三事忠告》,包括《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他还曾有一部词集《江湖长短句》,可惜今已散佚。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的散曲作家。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套。他的小令既有批判现实之作,也有相当多的咏歌林泉之乐乃至艳曲。这支小令即属于后一类中的佳作。
    作为一位汉族知识分子,张养浩比起关汉卿、乔吉、白朴、马致远这批著名的散曲作家,在仕途上要显赫得多。史称他自幼有才名,长游京师,献书于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以为奇,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谏阻,奏疏说:“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 英宗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敢这样说”。不但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还下令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正直。到了六月,正在参议中书省事任上顺风顺水的张养浩突然辞职,理由是父亲年迈,需要奉养,居然又能准予还乡,全身而退。后朝廷召出任礼部尚书,张养浩不拜。一直在家乡过了八年多“悠游林泉”的闲居生活。这与作者不眷恋仕途的淡泊情怀和能见机而作有极大关系。这首小令就是通过官场和归隐的对比来表达他的人生选择的。
    曲的开头以千古高人陶渊明的辞官归隐史实作喻。据《晋书•陶潜传》载:陶潜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吏告陶当束带迎谒。潜叹道:“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后人遂将屈身事人称之为“折腰”。唐代大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慨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官定后戏赠》:“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等皆用此典。“迎尘拜”用晋人潘岳之典。潘岳,字安仁,是晋朝著名的辞赋家、诗人,人长得也很漂亮,但人品却很卑下,谄附权臣贾谧,每候其出,还未到跟前,就望尘而拜。因为拍马有术,提拔得很快:先是任御史台丞相掾。很快又擢为监察御史。但他又偏偏故作清高,写过一篇《闲居赋》,表示高洁不愿出仕为官(《晋书•潘岳传》)。对于这种典型的言行不一,张养浩之前的金代元好问就挖苦过:“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张养浩自然看不起这种言行不一的小人,所以在此与千古高洁的陶渊明形成对比,以此表明自己的好恶和人生归趋。
    接下来的“槐根梦觉,苦尽甘来”是写自己的觉悟和辞官归隐的原因。“槐根梦觉”用的是唐人李公佐写的传奇《南柯太守传》之典。故事中的淳于棼饮酒于古槐树下。醉后梦中来到一地,城楼上题曰“大槐安国。国王招其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三十年,享尽荣华富贵。结果是南柯一梦。醒后在大槐树下见一大蚁穴,南枝下又有一小蚁穴,即梦中的大槐国和南柯郡。后人常用这一故事比喻人生如梦,富贵得失无常,称之为“南柯梦”或“槐安梦”。宋代陆游《晚秋》诗:“幻境槐安梦,危机竹节滩”;宋人范成大《次韵宗伟阅番乐》:“尽遣余钱付桑落,莫随短梦到槐安” ,均用这一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人生取舍。张养浩援用这一典故,也是表白自己的觉悟和弃官归隐的原因。只不过,这次弃官归隐更有虎口余生之侥幸: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时为监察御史的张养浩上了一封万言书,直陈当下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因为“言皆切直”,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并 “戒台省勿复用”。张养浩深知后果严重,遂改换姓名,出走大都。(《元史》卷175,“张养浩传”)。所以张养浩此番“出走大都”是为了避祸,“出走大都”安全回到故乡,更有种挣脱网罗、虎口余生之庆幸。当年陶渊明把自己为官称之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归去来辞》中描述自己那种如鸟归林、如鱼归渊的归来感受是“乃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瞻衡宇,载欣载奔。”张养浩这是首小令,当然容不下如此铺叙,只用四个字加以概括“苦尽甘来”。
    接着,张养浩也像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一样,极力铺叙归隐后的生活及感受,与腐朽令人恐惧的官场形成鲜明对照,只不过不再是四个字,而且整个小令的下阙。基本上分为三个层次。开头的“花也喜欢,山也相爱”是写故乡对自己弃官归来的欢迎。陶渊明在《归去来辞》是写实:“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张养浩则是拟人与移情之法。在作者笔下,自然界的“山”与“花”也仿佛有了人的情感,对张养浩的归来表示由衷的欢迎。其实是张养浩虎口余生,见到故乡的山、花感到特别亲切。这与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用的是同样的手法。其中“山也相爱”也含有自诩和自尊。是化用南宋词人辛弃疾在《贺新郎》中的词意:“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万古东篱天留在,做高人轮到吾侪”是第二层,直接抒发归来的感受及其动机,是以陶渊明为榜样。“东篱”即陶渊明。因为他在《饮酒》中有传世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即以此指代陶渊明。另一位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干脆号“东篱”,其散曲集就名《东篱乐府》,来表达对陶的仰慕。张养浩在此又用夸张和想象,显示出他这位豪放派散曲作家的浪漫性格:当年陶渊明采菊的东篱老天爷仍保存下来,这回轮到我们这一辈人来当隐逸之士了。这当中除了仰慕外,更多一些自诩,也是这位豪放派散曲作家浪漫性格的见证。今日的滕王阁内有一幅名联:“天留圣迹待我辈,灯下读记忆儿时”,采用的也是类似手法。
    “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是第三层。诗人特定选定一个天伦之乐的场面。“团栾”即团圆,亲人团聚。唐人杜荀鹤《乱后山中作》:“兄弟团栾乐。羁孤远近归”;范成大《喜周妹四明到》诗:“团栾话里老庞衰,一妹仍从海浦来”,皆是用“团栾”来形容天伦之乐。张养浩在此用“山妻稚子,团栾笑语”来写天伦之乐有两重含义:一是表层含义,即表达与妻儿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与开头的“折腰惭,迎尘拜”作风尘吏的屈辱和心情灰暗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照;第二层也是更深一层的含义则是在表面的安乐下,暗寓自己心志的曲抑和不平。这只要联系作者的生平志向即不难看出:前面说过,张养浩的弃官归隐是迫于无奈、虎口逃生的结果,并非自愿。事实上,他在闲居八年后复起,担任陕西行台中丞,负起救赈关中灾民的重任,一直全力以赴,以致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这在《元史•本传》中有较为详尽的记载: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刚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库中未毁昏钞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富民出粜,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由此可见,这样一位孤忠正直,一心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官,是不会在被迫弃官之后,满足于悠游林下、天伦之乐的。他之所以这样写,有很大的故作旷达、强自宽慰的成分在内。张养浩之前的一些志士仁人,在无法施展自己抱负之际,亦常作这样的排解。如南朝著名诗人鲍照在到处碰壁后所作的《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鲍照此时的处境和张养浩一样,都是罢官闲居在家。其中的“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四句与张养浩此曲的结尾三句几乎完全相同。但鲍照诗的结尾直抒“天伦之乐”中的愤慨:“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以视为张养浩这首【普天乐】的最好注脚。唐代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杜甫在飘泊西南时所写的《江村》,诗中亦云:“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在表面的自在闲暇中,亦寓百无聊赖之感,其苦闷亦见于言外。
    这首散曲最大的特点是处处模仿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和《归园田居》,用腐朽的官场和归隐田园作鲜明的对比。但与陶渊明的旷达和潇洒不同,张养浩此曲在表面的闲适、欢乐后面,含有无法明言的压抑和痛苦。另外,此曲大量用典:“折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 山也相爱”、“ 万古东篱天留在”、“ 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皆暗藏典故,而且用的自然恰当,了无痕迹。因此张养浩的散曲风格虽与关汉卿等的豪放派同调,但又和该派“本色当行”的俚俗语言不同,多用典故,显得很典雅,又与“清丽派”相近,显示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潼关,表里山河,地当才冲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也引起过古往今来众多诗人的咏叹和讴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很是杰出的一首。作者叙述自己在潼关道上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藉怀古之名,行讽今之实在。以高度概括又精辟的语言,一针见血地道破历代兴亡的实质和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在描景叙事之外深蕴丰厚的历史规律和兴亡之叹。清代学者刘熙载在其《艺概•词曲概》中曾指出小令写作之难,他说:“曲家高手,往往尤重小令。盖小令一阙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不似套数可以任我铺排也”。张养浩在这首小令中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描景及议论之功力和言外之余味,足以证明他是位“曲家高手”。
    这只曲是张养浩在赴陕西行台中丞任上途径潼关时所作。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弃官闲居在家中已经八年的张养浩响应征召,去担任陕西行台中丞去赈济灾民。在此之前,时为监察御史的张养浩上了一封万言书,直陈当下时政“十害”,因为“言皆切直”,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并“戒台省勿复用”。张养浩为防备进一步的迫害,遂改换姓名,出走大都,回到故乡,他在上一首【中吕•普天乐】中说自己是“槐根梦觉,苦尽甘来”。回到故乡过隐居生活是“花也喜欢,山也相爱”;与“山妻稚子,团栾笑语”是“其乐无涯。”在此后的八年中虽有几番征召,皆深感仕途险恶,“祸来也怎生躲,天怒也怎生饶”(【中吕•朱履曲】),皆屡召不赴。
    但这次要他去陕西赈济“大旱中人相食”饥民,他却慨然赴任,不但慨然赴任,而且全力以赴,在赈济中竭心尽力,鞠躬尽瘁,一直积劳成疾,死于任上,可见其人品、官品。出于这样一个背景,这首曲尽管题为“怀古”,实则重在伤今。在选材、结构和语言上都带有沉郁伤感的色彩和抨击权贵的深意。
    全曲在结构上分为三层:“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为第一层。交代潼关的地理位置,描绘其襟山带河之险峻之态。潼关,东为崤山,西是华山,北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形容为“上跻高隅,俯视洪流。盘纡峻极,实为天险”。小令中的“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正是形象地描绘出潼关背山面河的险峻之状。一个“聚”字,不仅写出潼关周围山峰之多,而且赋予它们以生命——众多的山峦仿佛为了保卫潼关从不同的方向向潼关聚拢,拱卫着潼关。一个“怒”字,也不仅是形象地描绘出黄河浪花飞溅,“卷起千堆雪”的雄浑气势,而且与诗人起伏的心绪乃至整首曲的愤怒基调相吻合。读者读过此曲后再回过头来咀嚼这个“怒”字,就会有更深的体会。“山河表里潼关路”是上面两句描叙的总括,强调其表里山河的重要地理位置。这就为下面诗人明写自己的抒怀和暗写历代在此的争夺做好了铺垫。其中的“路”字交代诗人此时正在通关路上,这又为下面的“望西都”做好过渡。
    “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为第二层,结构上由眼前实景转到历史回顾,由所见转入所感,由描叙转入感叹。诗人面对眼前历代高山大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望西都”三字,正是反映了诗人的思索过程。西都,原指长安,这里泛指他前去赈灾的关中一带。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这个“望”,不仅是目力所尽,也是思绪所接。诗人可能想到了西周的故宫黍离,楚人的阿房一炬;也可能想到的汉末的绿林、赤眉,中唐的安史之乱。这一场场伴着血与火的战乱,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废替,给人间带来的都是浩劫,对百姓都是苦难,何年何月才是尽头?想到这里,诗人思潮起伏,苦闷又彷徨。“意踟蹰”三字,正是他当时这种情感的再现,也是他对历代兴亡、战乱的态度。“伤心秦汉”则是他产生“意踟蹰”的原因:诗人行经之处,秦汉的壮丽宫阙,现在都成了一片瓦砾尘土,所以诗人感到“伤心”,感到“意踟蹰”。小令中只是提宫阙成土,宫阙为何成土?宫阙成土之时,百姓遭际如何?这是只小令,自然不可能一一明言。这样处理也能形成题外之旨、言外余味,留给读者去体察、去咀嚼。据史载:经过秦末战争,秦始皇建的“复压七百余里”的阿房宫北楚人一炬夷为平地,“火三月不灭,(项羽)收其货宝妇女而动东”(《史记•项羽本纪》)。汉末大动乱中,关中地区更是“强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百官朝见皇帝的场面是:“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三国志•魏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其被称为史诗的《七哀诗》中描述他见到的昔日富庶的关中平原,现在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所以,作者尽管只提“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对历代统治者为了权力的杀伐争夺的指斥,对百姓为此蒙受的灾难的同情皆深深蕴藏于其中,这才是诗人“伤心”和“意踟蹰”的真正原因所在。
    结尾两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第三层。如果说第二层还是在借景抒怀,还是在思考探索,那么第三层则是在思考探索后得出的历史结论,而且不加掩饰的直接道出:唯一结论而且反复强调的就是“百姓苦”,真是无比尖锐又无比深刻,惊世而赅俗!这个 “百姓苦”包含以下三层含义:一个王朝覆灭了,随着巍峨宫阙变成尘土,无数民众也在战乱中遭到杀害。这是其一;一个新王朝建立后,随着新的巍峨宫阙的兴建,百姓们又在无尽的繁重徭役中倒毙,这是其二;无论是新王朝还是旧国君,百姓都是他们压榨和盘剥是对象,都是被压在巍峨宫阙的最底层,这是其三。所以无论是宫阙的兴颓,王朝的更替,对老百姓来说都是一个“苦”字。张养浩作为一个封建时代高级官吏,能从历代战乱、王朝更迭中得出这样一个精辟又尖锐的结论,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比较一下他所钦佩的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拜迎长官心欲碎,鞭笞黎庶令人悲”(《封丘尉》),也还是个人气节的期许;被称为忧国忧民诗圣的杜甫的《有感》之三:“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也还是站在忠君的立场上来爱民。张养浩这首小令的最后结论则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远见卓识,敢为百姓苦难鸣不平的大无畏精神。如果联系到八年前的虎口逃生和这次应召去关中赈灾的背景,就更显得难能可贵。这也是这只小令千古不朽的原因所在。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不妨把它与同题材的另一首小令做个比较。这首小令是和张养浩同时代的散曲作家赵善庆写的,题为【山坡羊•长安怀古】: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两人同行进在关中:一个由潼关“望西都”,一个由西都望潼关,同样是写山、写水,描景抒情、怀古伤今。但张养浩把秦宫汉阙的兴废与统治者的罪恶联系起来,把历代王朝的更迭与民众的苦难结合起来,将主旨升华到对历代统治者的批判和百姓命运的同情。赵善庆则是从“百二山河还依旧”但人事全非,以抒发历史沧桑之感;张养浩着眼于百姓,突出一个“苦”字,赵善庆则着眼于历史的虚幻感,突出一个“空”。所以同是由山河形胜、历史遗迹生发感慨,同是怀古伤今,却有着境界上的高下之分。后人把张养浩的这支小令誉为“元人散曲的压卷之作” ,也实不为过。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七十五)
  • 下一篇: 法国的汉学研究(上)
    最近关注
    • 农历六月六竟还是个"姑姑节",
    • 不惧“安比”!看古人怎用笔锋抵
    • 七夕节的起源,你知道吗?
    • 单田芳式江湖:大侠都爱用刀 正
    • 万物复萌!人间再度是清明
    热点内容
    •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七十七
    • 名臣对立国策论辩选评(五)
    • 德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历程及相
    • 元人小令鉴赏之二十
    • 日本近来汉学出版物(二十五)

    聚圣源长歌行电视剧免费观看全集49集2018鸡年宝宝起名大全明的字辈排行起名大全鼠年陆姓男孩起名诗词起名楚辞万恶的资本主义osxelcapitan宝宝起名带诗字的名字姓孙男宝宝起名大全孩子起名字缺 金生鲜店起名子大全工程队起名大全属蛇人起名宿迁新闻网男团选拔赛的女导师活着就是恶心小说hitomitanaka姓氏白起名大全寓意比较好的成语起名存单质押贷款姓名高起名分数起名大全免费名字2019仕字起名男孩半面妆起酒行名称号码吉凶分析猪年宝宝小名怎么起北京卫视在线观看怎么给自己起个合适的英文名新三国演义高清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