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鼓励全民创业,江苏放大招了。

最近,江苏省人社厅、发改委、教育厅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实施重点群体 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省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通过完善落实扶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力争实现到2025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0万人(其中离校5年内高校毕业生3万人、农民6.5万人)。

高校毕业生和新进城农民工当然是创业扶持的重点,但其中另一个重点人群以及配套政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即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在编人员,《通知》也积极鼓励他们下海创业。甚至为了解决 在编人员的“后顾之忧”,还公布了非常优厚的配套政策。

这其实不是新政策,之前就有过,但估计效果不怎么样,不得不再次进行重申:即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期间可依法继续在原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和职业年金,正常晋升薪级工资,按规定连续计算工龄,同等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等级晋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句话,如果是事业单位在编人员,放心下海创业,保留事业编制不说,单位还给缴纳社保,正常晋升岗位和工资级别,申报职称等等。那意思就是,不管你创业如何,反正国家给兜底,简直不要太爽哦!

从支持和鼓励创业的角度来说,这个政策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刺激老百姓中间尚未彻底磨灭的欲望,点燃当老板的梦想,为经济增长助一把力,加一把火。若能如此,当然是值得点的。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为了一个编制,无论是牛津剑桥,还是哈佛耶鲁,亦或是民办二本三本,都熙熙攘攘挤在考编的独木桥上。然而对于体制内的在编人员看来,却为了编制所谓的稳定,付出了太多人生应有的精彩:加不完的班,卷不完的事,陪不完的酒,拿着卖白菜的钱,担着天大的干系,唯唯诺诺,磨灭个性,早知如此,悔不当初。编制实际上成了围城,如果有机会创业当老板,没几个人会拒绝。

问题就在于,作为一个萝卜一个坑考进去的体制内编制人员来说,这就对单位构成了一个悖论:如果这些岗位需要这些人,那么他们停薪留职创业去了,活谁来干?如果可以随意创业离开,那是否说明这些人的工作原本也就无关紧要?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事业单位实际上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即使少了那么几个人,也是无伤大雅的。至少在社会的管理层看来,事业单位的人如果出去创业,对社会的贡献要比呆在机关单位里磨洋工要好得多。

机关、事业单位人浮于事的一个后果,就是原本一个A部门就足以负责某项事务,但却又创造出B、C、D等部门来配套实施,增设了不少机构,新增了不少人手,互相监督,互相搞事。为了显得自己重要,每个岗位或者部门,都会想方设法创造一些事情来做。这些事情并不是工作所必须的,又是在职权范围之内的,创新也谈不上,单位里还得按照文件规范来,最终就变成了自己折腾自己。

机关单位一折腾,下面基层部门就得跟着忙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也许因为上头的人浮于事,要给人找点事做,就会往下面布置工作。而作为最具体的基层业务单位和专业人员,面对的是数不清的婆婆机构,头头脑脑。每个头头脑脑一发热,传递到下面的就是数不胜数的无意义的繁复劳动。

所以说,江苏有关部门也是看清楚这一点了,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啊!放着他们在单位里,不是内耗就是内卷。如果是人才,那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如果是庸才,就会拼命给下面找事情做,以证明自己的价值。两种情况都是社会不能承受之重,因为社会要花钱养着。

单位里面人少一点,事就少一点,社会的活力才会被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