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戟

在东周时期,大部分戟都是由单独的戟刺和戟援联装而成的。春秋时期,军队直接采用矛头和戈来充当戟刺和戟援,到了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专用的戟刺和戟援,经过专门设计的戟刺和戟援虽然在外表上仍然与矛头和戈类似,但却比后者更适合战场上的搏杀。

当时也存在一些戟头为一体铸成的戟,但数量较少,且多为礼器。

▲九连墩楚墓出土的戟

前221年,嬴政一统六国,14年后,秦朝灭亡。由于享国日短,秦军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兵器文化,从现有文物来看,秦朝的武器装备跟战国时期列国的装备区别不大。

以戟为例,秦俑坑中出土的戟都是联装的青铜戟,这些戟与典型的战国联装戟形制基本相同。秦俑坑中还出土了一些戈和矛头,有人认为,秦代已经很少使用戈作战了,这些戈和矛头实际上都是捆绳腐朽之后散落的戟刺和戟援。

和其他墓葬中出土的战国青铜戟相比,秦俑坑中的戟也具有一些自身的特征,如戟刺带有明显的秦国特征,戟援上面多有铭文,戟刺和戟援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

秦俑坑中出土的部分戟援的刃部还附有木鞘,这种鞘用两片木板合在一起制成,外部缠有麻布,麻布外有髹漆。这种用于戈头或戟援的木鞘外形与豆荚接近,因此被当时的人称为“荚”。

▲秦俑坑中的戟

到了汉代,军队装备的戟都是一体铸成的戟,联装青铜戟被淘汰。西汉中前期,铁质武器开始普及,东汉时期,青铜武器基本绝迹。

汉军使用的戟外形呈卜字状,因此也被称为卜字戟。典型卜字戟的刺、胡、援均为扁平形状,戟刺和戟胡连成一条直线,戟援平直,与胡和刺连成的直线垂直。部分卜字戟会在戟刺和戟援的结合处装一个青铜圆筒,称柲帽,柲帽可以让戟头和戟柲结合的更为牢固。

▲南越汉墓出土的戟

大部分卜字戟都由钢铁制成,但即使是在东汉时期,也有少量青铜卜字戟的存在。

卜字戟虽然流行于西汉,但并非由汉代人创造,战国燕下都的遗址中,便出土过卜字铁戟。传统的青铜戟的横刃一般称戟援,但卜字戟的横刃一般称戟枝或小枝,考古报告中,联装戟的单位多为“件”,而卜字戟的单位为“件”或“张”。

刘胜墓出土过两件戟,戟头均为钢制,一件刺胡通高36.7cm,戟枝长12.1cm,全长1.93m;一件带有木鞘,鞘外缠有麻绳,最外层髹褐色漆,带鞘通高37cm,戟枝长12cm,全长2.26m。两件戟均为积竹柲,戟头和柲用麻绳扎紧,戟柲截面略呈卵形,装圆筒形铜鐏。

▲刘胜墓出土的戟

戟是西汉军队的主要武器之一,按汉代规定,每十里需设一亭,每亭有一亭长。亭是西汉政府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带有军事性质,后汉书·百官志中说,亭长配备五种兵器,分别为弓弩、戟、盾牌、刀剑、铠甲,称为“五兵”。

在当时,戟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兵种,骑兵使用的戟被称为马戟,步兵使用的戟被称为步戟,不少史料中都记有汉代将领使用戟作战的情况。

▲仪征詹庄西汉墓出土的青铜戟

刘邦建立汉朝后,分封九个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史称“同姓九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与皇帝的血缘关系越来越远,掌握大批资源和人口的诸侯王逐渐成为中央政府的威胁。

汉文帝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京朝见,文帝命太子刘启前去接待,随后,刘启和刘贤在棋桌上发生争端,刘启用棋盘当场将刘贤砸死。

吴王刘濞得知消息后,十分悲伤,自此称病不朝。

文帝死后,刘启即位,即汉景帝。

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吴王联合楚、赵等六国起兵反抗,史称七国之乱。

为了安抚七国,景帝将晁错腰斩,但七国并未因此停止进军,于是景帝任周亚夫为太尉,领军平叛。

颍阴侯灌何当时跟随周亚夫平叛,他的家臣灌孟在与吴军作战时战死,灌孟的儿子灌夫当时也在军中,按照法令,父子同在军中,一人战死,另一人可以护送灵柩回去,不必再参战。

灌夫不愿回去,披甲持戟,率众冲入吴军,试图杀死吴军统帅为父报仇。作战中,灌夫一直冲到吴军的将旗下,属下士卒全部战死,只有灌夫自己身负重伤而归。

七国之乱被平定后,灌夫被委以重任,汉武帝时,灌夫酒后殴打窦太后的兄弟窦甫,被调任到燕国担任国相,数年后因为违法被罢官。

其后,灌夫与王太后的弟弟田蚡交恶,并在祝贺田蚡娶亲的宴会中辱骂宾客,田蚡上书弹劾灌夫骄纵不敬,武帝遂族灭灌家。

▲黑头山刘慎墓出土的戟

灌夫使用的戟,便是骑兵的马戟。马戟都是长戟,步戟则有长有短,长戟的通长多在2~2.5m左右,如刘胜墓的戟便是长戟。短戟的长度不定,从春秋战国时期步兵戈的长度来看,应该在1~1.5m左右。

马戟和步戟的戟头没有区别,通高多在35~37cm之间。浙江杭州古荡西汉末墓、江苏盱眙东阳汉墓、西安大刘寨村汉长安武库遗址、山东菏泽巨野红土山汉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等地都出土过西汉时期的卜字铁戟。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铁戟

这些戟的形制大部分与刘胜墓钢戟类似,但也有例外,如红土山汉墓和楚王墓都出土过一种戟刺向外倾斜,侧刃明显的戟,这种戟的外形颇似援部拉直的戈,本文中姑且称其为“戈形戟”,红土山汉墓出土的戈形戟为铁质,楚王墓的戈形戟不止一件,铜铁都有。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铜戟

长戟和短戟在使用时都可以搭配盾牌,也有人会双持短戟作战。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过两件帛画,一件描绘的是墓主生前的日常生活,另一件描绘了墓主和他的随从军队出行时的状况。随葬简牍中记载有这些随从人员的数量和装备情况,其中“卒”300人,弩手、长戟盾、长矛盾各三分之一;“从”196人,其中有60名短戟盾和60名短矛盾。

▲大云山汉墓出土的戟

除了长戟和短戟之外,汉代还有一种手戟。

手戟相当于不装柄的卜字戟,末端缠绳以方便持握,也有一说是柲极短的戟。手戟一般用于防身,也可以作为投掷武器使用。

▲汉画像石上使用手戟的人

东汉时期,卜字戟依旧是军队常用的武器。

隗嚣是天水一带的豪强,久有美誉。建武二年,隗嚣归顺刘秀,被封为西州大将军。隗嚣归顺后,倍获礼遇,曾经多次出兵协助中央政府的军事行动。

虽然地位崇高,但隗嚣想保持自己的割据地位,因此他虽然将自己的儿子隗恂送到洛阳为质,但本人却不愿入朝。其后,隗嚣和刘秀渐生嫌隙。

建武六年, 刘秀派耿弇,马武等人率军讨伐隗嚣,但被隗嚣击败。军队撤退途中,隗嚣派兵一路追击,为了摆脱追兵,马武披甲持戟,亲率精骑反击,杀死敌军数千人,最终将追兵击退,平安撤回长安。

建武八年,隗嚣的大批军队投降汉朝,刘秀劝降隗嚣不果,杀死隗恂,派遣军队围攻隗嚣。建武九年,隗嚣病死,其部众投降汉朝。

▲东汉铁戟,名牌误作“铁戈”

和西汉时期相比,东汉时期的卜字戟造型更为丰富。

刘胜墓钢戟样式,即戟刺和戟枝垂直的戟在东汉仍然是军队普遍装备的武器,河南荥阳河王水库、河南鹤壁鹿楼村冶铁遗址都出土过这种戟。这种戟还有一种变种,戟枝与胡垂直,但戟刺部分略向戟枝倾斜,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即出土过这种戟。

另外还有三种类型的戟,分别为刺胡平直,戟枝上挑;戟刺向戟枝反方向弯曲,戟枝向下弯曲;刺胡平直,戟枝上弯。前两者仅见于广州汉墓,均为铜戟。第三种存世量也不多,但经常出现于汉画像石上的图案中。

戟援上翘的戟利于叉刺而不利于勾啄,有人认为,在东汉时期,戟的用法开始发生缓慢变化,勾啄的功能逐渐弱化,叉刺成为主要攻击手段。

▲汉画像石上使用戟叉刺的场景

当时的不少记录中都有使用戟叉刺敌人的记录。

汉安帝的皇后阎姬专宠妒忌,元初二年,宫人李氏为安帝生下皇子刘保,阎姬便将李氏毒杀,刘保五岁时被立为太子,其后,阎姬联合江京等人诬陷刘保,致其被废。

安帝死后,阎姬与兄弟拥立刘懿为帝,刘懿不久即身患重病,阎姬便令济北王和河间王的王子入京,试图再立新帝。诸王尚未入京,宦官孙程联合另外十八名宦官发动政变,拥立刘保为帝,即汉顺帝。

阎氏兄弟得知此事,率军入宫,孙程号令各尚书勤王,尚书郎郭镇闻令,带领羽林军抵抗阎氏,在南止车门遇到阎姬的兄弟阎景,交战中,郭镇将阎景刺落车下,左右随从随即用戟再度叉刺阎景。阎景被俘后,当晚即死于监狱。

最终阎氏党羽被尽数诛灭,阎姬被迁往离宫,次年去世。

▲新密后士郭村东汉墓出土的青铜戟

在汉代,戟除了作为武器使用之外,还是重要的礼仪用具。从汉代开始,贵族为了彰显身份,开始在门前陈列长戟。这些戟被称为棨戟,戟头上套有纺织品制成的套。颜师古曾经说过:棨戟便是使用赤黑丝绸包裹头部的戟。

汉代贵族官吏的房间里经常会放置武器架作为装饰,这种武器架被称为兰锜,又称兵兰或兵阑。不少画像石上都有放置戟和其他武器的兰锜形象。

▲徐州博物馆藏汉画像石上的兰锜

根据汉代仪注,将领重臣可以持戟侍立皇帝身边。

董偃是汉武帝姑母的男宠,一次,武帝要在宫中的正殿宴请董偃,东方朔当时持戟站在殿下,听到武帝的决定,东方朔放下戟,劝谏武帝不要在正殿招待董偃这样的人,武帝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除了卜字戟之外,汉代还有一种被称为钺戟的武器。钺戟为铁斧和铁矛组装而成,最早发现于朝鲜半岛古乐浪郡墓葬,国内发现的钺戟多出土于河南一带的墓葬。钺戟之名为现代学者所起,从外观上看,它与存世的各种戟都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将其归为斧或钺的一种似乎更为妥当。

▲徐州博物馆藏钺戟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 http://www.daokecamp.com/bingqi/ji/10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