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中文 中文

注重把经典中医教学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022-11-28 作者:道生 来源: 道生医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中国评选和表彰了120名中医大师和200多名全国著名中医。他们都是“承者”又是“传者”为传承中医药事业精华,做出重要贡献。


中医教学


“学我、像我、超我”,这是一位中医大师对弟子的期待。几千年来,中医药生生不息,离不开承前启后,代代相传。“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是中医药长盛不衰的秘诀。

 

“传承不泥古”也就是要领悟和把握中医的精髓,不拘泥于经典,不死记方药,而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不断超越古人的局限。“创新不离宗”就是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守住中医基础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变与不变的关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要深化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让中医药代代相传

 

我们应该遵循人才增长的规律,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中医的特点,并注意“读经典,跟名师,注重实践,强化素养”。要进一步提高中医经典课程的比重,把经典 中医教学贯穿于中医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要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使中医药代代相传

 

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建立 中医诊断、中医临床、基础和科研人才的评价标准。临床人才注重评价其临床疗效、诊断准确性、治疗方案、病例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等评价因素。


基础人才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以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果为评价要素;科研人才注重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运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代表作品、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

 

要让中医代代相传,就要实行西医学习中医制度

 

西医中医主要是学习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思维,融合中西医优势,取长补短,培养一批“能中会西”医生。实践证明,实施西医学习中医制度有利于加强中西医临床合作,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目前,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迎来了大好时机。期待着更多的老中医“头雁效应”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中医,让中医药领域的人才辈出,促进中医药传承的创新发展,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 上一篇中医诊断“治未病”工作进展显著,离不开的五个保障都有哪些?
  • 下一篇中医综合诊断系统整合多种类型的治疗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返回列表 〉

关键词云

四诊仪 中医四诊仪 中医四诊设备 体质辨识仪 舌象仪 中医舌象仪 中医舌象采集仪 脉诊仪 脉象仪 中医脉诊仪 中医智能 中医诊疗设备 中医体质辨识仪 中医脉象采集仪

客服在线咨询

400-088-1900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联系客服

热门文章

  1. 中医诊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四篇文章

    中医诊断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四篇文章

    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2022年的工作,全面部署了2023年北京市中医药重点工作。要求以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为出发点,以回归、扭转、解决问题、拓展四篇文章为路径。

  2. 中医诊断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中医诊断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针灸目前面临着国外产业化和去中国化的严峻挑战,近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提出,从针灸学科的国际发展和话语权来说,需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大科学计划,引领国际针灸学科的学术发展。

  3. 中医诊断设备带您了解如何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

    中医诊断设备带您了解如何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

    中医药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五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科学。它是世界医药之林的瑰宝,为世界贡献了中医药治疗方案和中医药智慧。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中医药教育、人才和科技汇集的重要节点。如何利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打造中医药人才高地?

  4. 中医诊断设备带您了解走出疫情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

    中医诊断设备带您了解走出疫情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

    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中国取得了疫情防治的重大决定性胜利。



  5. 中医诊断中医理疗行业的行业分析现状

    中医诊断中医理疗行业的行业分析现状

    中医理疗是利用人工或自然物理因素对人体产生有利反应,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因素通过局部直接作用和对神经和体液的间接作用引起人体反应,调节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等。以下是中医理疗行业的分析。

  6. 中医诊断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

    中医诊断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

    面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中医文化的发展应该具备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因此,中医药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具备三种能力:解释、对话和服务。中医文化需要三种能力来连接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