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wèijué

犹豫未决

  • 组合 ABCD式
  • 结构 补充式
  • 感情 中性
  • 年代 古代
  • 热度 一般

拼音 yóu yù wèi jué 怎么读

注音 ㄧㄡˊ ㄩˋ ㄨㄟˋ ㄐㄩㄝˊ

繁体 猶豫未決

感情 中性成语

近义词 犹豫不决   犹豫不定

反义词 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

犹豫未决的意思

折叠展开

犹豫:迟疑。
拿不定主意,不能做出决断。

出处《旧唐书・裴寂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处理问题。

例子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四回:“鎔尚犹豫未决,温率军进薄镇州城下,焚去南关。”

犹豫未决的详细解释

折叠展开

【释义】

犹“ 犹豫不决”。见“ 犹豫不决”条。

【典故】

此处所列为“ 犹豫不决”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犹豫”一语就是迟疑不决的意思。在《楚辞・屈原・离骚》中已可见到:“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的用法,它在文献上有许多写法,如“ 由豫”、“ 游预”等。至于“ 犹豫不决”一语可能出自于《战国策》。据《战国策・赵策三》载,有一次秦国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援,魏王派出将军晋鄙带兵前往救援,但是晋鄙害怕秦国的势力,不敢正面交战,因此就把军队驻扎在荡阴这个地方,按兵不动。另一方面,魏王又派了将军辛垣衍为使臣,前去邯郸劝说赵王,说秦王其实并非真正要占领邯郸,只是希望各国能拥戴他,尊称他为帝,这样秦王一高兴,就会退兵,邯郸也就可以解围了。赵国的相国平原君一听到这样的事情,认为事态严重,一时拿不定主意。当时齐国的高士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游历,听说魏国派人劝说赵国尊秦为帝,感到很气愤,于是要求平原君为他引见辛垣衍,准备当面劝他打消这个念头。原文中的“犹豫未有所决”后来可能演变成“ 犹豫不决”这句成语,指迟疑不定,无法拿定主意。

【书证】

  • 01.《旧唐书・卷五七・裴寂列传》:“高祖将先定京师,议者恐通(人名,指屈突通)为后患,犹豫未决。”
  • 02.《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陈珪又说吕布,使解韩胤赴许都。布犹豫未决。”

犹豫未决成语接龙

折叠展开

“决”字开头的成语接龙(顺接)

  • 决一雌雄
  • 雄心壮志
  • 志同道合
  • 合情合理
  • 理所当然
  • 然糠照薪
  • 薪尽火传
  • 传宗接代
  • 代人捉刀
  • 刀山火海
  • 海底捞针
  • 针锋相对
  • 对牛弹琴
  • 琴棋书画
  • 画蛇添足
  • 足智多谋
  • 谋财害命
  • 命蹇时乖
  • 乖唇蜜舌
  • 舌剑唇枪
  • 枪林弹雨
  • 雨过天青
  • 青梅竹马
  • 完整接龙
没有“犹“字结尾成语接龙(逆接)

犹豫未决字义分解

折叠展开

读音(yóu), 犬部,共7画

①. 相似,如同。 如: 犹如。过犹不及。

②. 尚且。 如: 犹且。犹自。困兽犹斗(喻濒于失败的人,虽走投无路还要顽强抵抗)。

③. 〔~豫〕迟疑不决。

④. 〔~疑〕迟疑。

⑤. 仍然,还(hái )。 如: 犹然。记忆犹新。

读音(yù), 豕部,共15画

①. 欢喜,快乐。 如: 豫附。豫游(逸乐嬉游)。不豫之色。

②. 同“预”。

③. 安闲,舒适。 如: 逸豫。

④. 古同“与”,参与。

⑤. 中国河南省的别称。 如: 豫剧(亦称“河南梆子”)。

读音(wèi), 木部,共5画

①. 不,不曾,没有。 如: 未必。未曾(céng )。未来。未尝。未竟(没有完成的)。未及(a.没有来得及;b.没有达到)。

②. 地支的第八位,属羊。

③. 用于记时。 如: 未时(下午一点至三点)。

④. 放在句末,表示疑问。 如: “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读音(jué), 冫部,共6画

①.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 如: “禹决江疏河”。

②. 堤岸被水冲开。 如: 决口。溃决。

③. 断定,拿定主意。 如: 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

④.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 如: 决不后退。

⑤. 决定最后胜败。 如: 决赛。决战。

⑥. 执行死刑。 如: 处决。枪决。

犹豫未决成语组词

折叠展开
犹的成语 豫的成语 未的成语 决的成语

犹豫未决相似的成语

折叠展开
犹豫不决 雌雄未决 悬而未决 犹豫不定 毫不犹豫 迟疑未决 踌躇未决 沉吟未决 狐疑未决 狐疑犹豫 犹豫狐疑 意犹未尽 毅然决然 见所未见 闻所未闻 速战速决 未成一篑 十荡十决 断脰决腹 金断觿决 以疑决疑 决雌雄 未亡人 一游一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