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建议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2-06-04 20:39:41 教案 我要投稿
  •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推荐度:
  • 文言文教案 推荐度:
  • 文言文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文言文教案汇编九篇

  在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文言文教案汇编九篇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四、翻译课外语段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1)诚然,卿不朕欺。_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共计8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3.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4.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 被动句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1、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省略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三、省略句

  1、 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 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省略句总结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宾语前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第七、八课时

  教学内容: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准确判定不同句式,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特殊文言句式的判断及翻译

  一、请翻译。

  判断句式

  1、有亭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臣本布衣。

  5、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7、济北彀城下黄石即我也。

  文言文判断句式常见有3种

  1、①……者……也

  ②……者

  ③……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

  3、用“乃”“为”“则”“即”等词表判断

  三、请翻译

  省略句式

  1、(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以钱覆其口。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小惠未遍,民弗从(之)也。

  4、以(之)告富者。

  5、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归纳:

  1、补充省略成分,应结合上下文语境。

  2、省略句常见的几种类型

  ①主语省略 ②谓语省略

  ③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④介词省略

  3、译成现代汉语时,为做到语句通顺,该补充的应补充。

  四、请翻译。

  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

  1、孔子曰:“苛政猛于虎。” 2、吾尝疑乎是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5、咨臣以当世之事

  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7、尝射于家圃

  归纳:

  介宾短语后置句:在古汉语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前面作状语。

  五、请翻译

  倒装句-----宾语前置句(提宾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将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提宾式。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如:“何苦而不平?”(“何”是“苦”的宾语)1、子将安之 ?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何以战?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

  六、作业:

  自己总结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特点,并能够找出典型例子。

文言文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 篇4

  一、 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 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 惴(zhuì)惴 庋(guǐ)藏 俟(sì) 素 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夫人,那人。指向别人借书的人。夫,音fú。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姑,姑且、且。俟,音sì,等候、等待。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有所览,有看到的。辄,就。省记,记在心里。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落落,堆集的样子。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素镡,指书里的蠹虫。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惟,只是。公,动词,同别人共用。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既然如此,那么我是实在不幸而遇到张 ( 这样的吝啬鬼 ) 。然而,既然这样,那么……。固,本来、诚然、实在。

  5 . 辨音

  ①假jiǎ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jià 假期

  ②省xǐng 故有所览辄省记 shěng 节省

  ③juǎn 翻卷 juàn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

  6. 辨义

  子不闻藏书者乎 你

  子孙弃者无论焉 儿子、儿辈

  然天子读者有几 然而

  非独书为然 这样

  非独书为然 是

  若业为吾所有 被

  为一说 作、写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 接着,这以后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这样说来,那么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表强调语气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地

  子孙弃者无论焉 表感叹语气

  必高束焉 指代书,也可理解为表感叹语气授以书而告之曰 代指黄生

  吾不得而见之矣 代指书

  少时之岁月 的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独立性

  二.读课文

  1 . 读课文,领悟语旨。

  ①散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抽查诵读情况,重在指导读出语气。

  ③领悟文旨 —— 论述借来的书才能认真读的道理以勉励黄生勤奋读书。

  2 . 读课文,体会语脉。

  ①首段开门见山,结尾简明扼要,前呼后应,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②中间三段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首先列举藏有书者不读书的例子,再以生动的笔法描绘读自己书和读借来的书的两种不同心理,论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最后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印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三、布置作业:将文中加点词的练习做在练习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就课文内容质疑。体会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观点,背诵课文,并能够领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一. 读课文,品味语词。

  ①第二段中两个反问句语气和作用,如将它们改为陈述句,效果有何区别 ?

  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 ? ”与“天下物皆然”中的“然”词义相同否 ? 是否都应重读。

  ③“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一句中去掉“惴惴焉”如何 ? “摩玩”一词表达什么感情 ?

  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句中“叹”与“惜”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为什么而“叹” ? 为什么而“惜” ? 这句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

  ⑤“然则予因不幸而遇张乎,生因幸而遇予乎 ? ”中“然则”一词删去有什么不好 ?

  ⑥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读课文,感受语情。

  重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情感的作用以及形象化语言的感染力,与作者情感达到共鸣。

  因课时有限,背诵可放在课外。因议论文的背诵较记叙文背诵难度更大,教师应作必要的指导。可采用线索记忆法或分层消化法进行记诵。

  二、 本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 第1 - 2段 ) 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接着用摆事实、作类比等方法,列举藏书不读书的情形进行论证。首句是统领句,指明以下的话是对黄生说的。

  第二部分 ( 第3段 ) 写自己年幼时和做官以后的切身体会,再次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是用谈体会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 ( 第4段 ) 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向黄生提出希望,勉励黄生珍惜有利条件,勤奋读书。

  第四部分 ( 第5段 ) 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期望。

  三、 质疑讨论。理解中心

  1. 找出课文中形象表现借书读书专心、困难的句子,以及有书读时懒散的情况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A“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记”

  写了年轻时候借书困难,用心之专。

  B“素蝇灰丝时蒙卷轴”

  与前句对比,写出了不求进取的懒散状态。

  2 . 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书非借不能读也”。

  3 . 根据中心论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 ?

  作者写作文的另一个重要意图,在于借“书非借不读也”的观点予以发挥,否定那种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行为,勉励青年们正视客观困难,创造条件,在逆境中奋发进取。

  4。“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的意义?作用?

  过渡句,由书及物,说明“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有普遍意义。

  5. 从结构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本文构思严密,论证层层递进。作者的意图是教育青年人专心读书,所以一开篇就阐明道理,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并逐层加以论证:先分析问题。首先分析藏书者的一般情况,侧重说明有书不能读的原因:再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书才能读书的道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今昔对比,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之“幸”。行文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希望 ( 解决问题 ) ,希望黄生“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

  6 . 从写作方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个中心论点的 ?

  提示之一:课文第二段从几个角度论证“书非借不能读”这个论点 ?

  从两个角度论证:藏书多者,“读书者有几” ? 无书而借书读者,“非夫人之物而强假要,必虑人副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7.“幸”“不幸”“专”怎样理解?

  幸:指学习条件好;不幸:指学习条件不好;专:指勤奋学习。学习条件不好,也要创造条件,勤奋学习。

  8.“叹”“惜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

  感叹;珍惜。表达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青少年应该及时努力的思想感情

  9. 两个角度一正一反地对中心进行论证,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

  明确并板书,对比论证。

  文中的对比论证还有几处 ? 这几处的对比意在分析哪几方面的问题 ? 作用是什么 ?

  归纳: ( 1 ) 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作对比; ( 2 ) 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作对比; ( 3 ) 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作对比; ( 4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5 ) 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作对比。 ( 6 ) “余”幼时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 7 ) “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 8 ) “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这些对比集中起来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藏书者往往不读书;二是唯借书方能读书。作者正是在这两方面事实的基础上作出“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断的。对比论证的作用是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提示之二:本文是议论文,但从表达上看,是否以说教的方式来训导黄生呢 ?

  讨论、归纳并板书: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先晓之以理,并从藏书者和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不同心理角度作对比,做到有理有据。为了进一步强调中心,使文章具有感染力,作者又联系自己的具体实践,从正反两面谈了“通籍”前后读书迥然相异的情况,言辞中肯,令人深思。最后作者又发出“生固幸而遇予乎”的感慨,对黄生的爱护和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充分体现了一个长者的态度。这样就能做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四、归纳写作特色

  1 . 全文构思严密,紧扣中心。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中间三段是重点。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天子、富贵之家和一般藏书家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然后,用读自家所有的书和读借自别人家书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接着,以自己幼年时和当官后的经历和体会加以印证。最后,以自己当年的贫寒境遇和黄生相对照,使黄生能感到借得到书读的幸运,以激励他下苦功读书。

  2 . 文章夹叙夹议,议论层层深入,含蓄有力的表达了主旨。第二段,在举了三个事例之后,慨叹“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作者对那些束之高阁、沾满灰尘的丰富图书不能尽其用而表示愤慨,并为家贫好读书的青年鸣不平。第三段,在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后又叹息“借者之用心专”,但是由于书难借“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里进一步表达了对来借书的青年的深切同情。第四段,在谈了黄生与自己当年相类似之后,委婉的说到黄生机遇好,应该用功读书。

  3 . 运用对比手法。以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姑俟异日观”的心理,向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之不已”的做法、“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作对比。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作对比。上述两个对比,都有力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论点。第四段,以“张氏之吝书”同“予之公书”作对比,由此引出黄生之“幸”和作者之“不幸”的对比,蕴含着对黄生的厚望。

文言文教案 篇5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全文注释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国之(文言助词,的)善(擅长)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词)。使(让)弈秋诲(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词,有提起动词性谓语为的作用,从而使句中的弈秋之为取消了句子的独立性,成为了听的状语。――这一点只对教师讲,之所以提出这个之字,使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义相区别。)为听,一人虽听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为鸿鹄(天鹅)将至(原是生丝绳,这里指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箭)(到),思(想)援(拉开)弓(弓箭)缴而射之(它,指鸿鹄),虽与(和)之(他,指代另一个学生)俱(一起)学,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词)。为(因为)是(这,指这个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与(文言助词,同吗)?曰(说):非(不是)然(这样)也。

文言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学弈》参考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2.指导学生背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 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明确方法,小组学习。

  三、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

  1、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相机出示对句子的理解。

  2、整体归纳回顾:(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3、教师分析其中原因,帮助学生解开疑惑。 (多媒体出示“走进科学”)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在学生充分的交流后,引导简练归纳。(多媒体出示启示)

  4、复述故事,熟读成诵。(1)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

  作业设计:

  1、有感情背诵课文。

  2、向学生推荐阅读《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7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言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A案,文言文两则,希望对你有帮助!

文言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深切感受口技这一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受到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重点虚实词的落实,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设想】

  设想为不提问课,主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CAI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⑴对()的描摹

  ⑵用()的烘托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

  善

  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简单的道具

【文言文教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案03-08

文言文《师说》教案12-17

口技的文言文教案08-30

文言文口技教案09-15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学弈》文言文教案09-30

文言文教案3篇01-11

有关文言文教案3篇04-13

关于文言文教案6篇05-05

文言文教案范文(精选14篇)06-23

最新文章
    • 劝学文言文教案
    • 大班社会教案
    •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
    • 实用的大班语言教案
    •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
    • 语文文言文教案
    • 感恩主题班会的教案
    • 课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 小班社会教案
    • 美术教案
    • 幼儿教案
    • 大班健康教案及反思
    • 美工教案:水果娃娃
    • 中班英语教案
    • 中班安全教案《我会乘车》
    • 小班安全教育教案
    • 幼儿园舞蹈教案
    • 中班歌曲教案——小树叶
    • 手工活动教案:制作龙
    • 小班音乐教案:丑小鸭

聚圣源姚起名犇是什么意思冒险岛昵称空格景观公司起名天使网赚论坛感性的话缺水女孩免费起名2012在线观看乐乐影视姓郭的男孩起名起什么名字好呢莒南信息徐起名字张姓起名数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什么意思男孩起名杨鸿什么起个英文名男生大唐女法医演员表企业起名软件版河南大学图书馆1518公司起名的电话客服电话祝福的话语起姓名 专家景字取名起名梦见看戏烈火之剑攻略李姓男孩起名健康团起名大全霸气的虎威战机历届奥运会中国金牌数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