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古代十大谋士

  1、 姜子牙

   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

  在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 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 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 周朝,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 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 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

  后世推崇备至,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

  2、 伊尹

   商朝开国元勋。

  曾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 仲虺辅佐 商汤打败 夏桀。 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 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辅政五十余年,为 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3、 管仲

  春秋 齐国人。

   齐桓公元年,得到 鲍叔牙推荐,担任 齐国国相,辅佐 齐桓公成为 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4、范蠡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博学多才、文武双全。春秋末期,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 勾践灭吴国,成就霸业,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 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

  5、 张良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 西汉开国功臣,与 韩信、 萧何并称为“ 汉初三杰”。其先辈在 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

   张良力劝 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 项羽季父 项伯,使得 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 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 吕后之子 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

  6、 诸葛亮

   三国时期, 蜀汉丞相。

   刘备依附荆州 刘表时三顾茅庐, 诸葛亮向 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 孙权共同对抗 曹操的“隆中对”策, 刘备根据 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 蜀汉政权,与 孙权、 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前后五次北伐中原。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7、 李斯

  战国末 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战国末年入 秦国,初为秦相 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 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任丞相。

  8、 刘基

   明朝开国元勋。

  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 朱元璋礼聘而至。参与谋划平定 张士诚、 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刘基辅佐 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 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 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 刘伯温”的说法。

  9、 王猛

  前秦时期大臣。

   王猛出身贫寒,但好读兵书,文武双全。与东海王 苻坚一见如故,后出任中书侍郎,累迁辅国将军、仆射、丞相等,册封清河郡侯,成为 苻坚的心腹大臣。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平定五公之乱,统兵攻占前燕都城,都督关东六州军事。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 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10、 房玄龄

   唐朝初年名相。

  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 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 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 晋书》。执政期间, 房玄龄善于谋略, 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11、姚广孝

  姚广孝早年出家为僧。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被朱元璋选入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后随燕王 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 朱棣的重要谋士。 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多次为朱棣出谋划策,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靖难之役中,其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后又再授为太子少师。晚年,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 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在明初期佛教渐成颓势之际,又担起护教之责,整理了反排佛的《道余录》。

版权声明:历史人物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仅供网友阅读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链接: https://www.lishirenwu.com/lishirenwugushi/5721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