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评价详情
大连·工程设计
2023-02-22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评价

老国企,好处是基本不用加班,工作比较稳定,公司拿项目有一定的优势,在采选方面有一定的地位。坏处是体制比较死板,内部效率比较低,很多工作都是没啥意义的返工,长久下来学不到什么东西,薪资待遇也比较一般,而且离职的话会给你设障碍,扣押档案,想要发展的人慎入。


中冶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5
关注
赞同·0
再接再厉·0

关注微信公众号

「漂流蛙」

提交评论吧~

沪ICP备2021021796号
沪公网安备31010502006279号
热门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校介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于名校荟萃的北京海淀区学院路,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学校是教育部直属并与自然资源部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2017 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52 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等院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发展而成,是一所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大学。1960 年成为全国重点高校。1970 年迁校,1978 年在邓小平同志直接关怀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复办学。1987年组建中国地质大学,在京汉两地相对独立办学,是我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 33 所高校之一,并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行列。2000年 2 月,中国地质大学由国土资源部整体划转教育部管理。2005 年 3 月,大学总部撤销,京汉两地独立办学。 学校始终弘扬地质报国优良传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的光荣使命,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急需的地质专门人才,为新中国工业的腾飞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淬炼出了愈挫弥坚、刚健勇毅的鲜明品格,形成了“听党话、爱祖国、能吃苦、做先锋、敢探索”的价值追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现有 16 个学院、47 个本科专业,16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 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全日制在校生 17289人,其中本科生 8456人、硕士研究生 6546 人、博士研究生 2119 人、留学生168 人。学校占地面积 525843 平米,在周口店、北戴河、河北平泉建有实习基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一所以地质、资源、环境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涵盖理、工、文、管、经、法等多个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 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地球科学、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农业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地球科学、工程学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1723 人,专任教师 1007 人,其中教授 303 人,副教授 389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385 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11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 人,全国优秀教师 2 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个,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19 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28 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 5 人,建有15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才培养声誉卓著。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了二十余万优秀人才,涌现出以温家宝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精英翘楚,44 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200 余人成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学校坚持以“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础地位,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学校有 35 个专业入选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5 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0 个。学校建有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文艺体育比赛成绩优异。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国家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加强科学布局和组织策划,在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成果、科研获奖、科研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及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成绩显著。在青藏高原地质演化、非传统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过程与成矿作用、超深钻探和极地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在 Nature、Science、Nature Geoscience 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近五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级科技奖 1 项,省部级科技奖26项。2022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125 项,获批数量年年创新高。学校拥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教育部、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省部级科技平台 28个(包括共建平台9个)。王成善院士团队成果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22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深时数字地球前沿科学中心)。学校将推进大学科融合、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大科技项目、大资源平台、大自然文化、大校区建设等“七大”建设,推动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转型升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际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校已与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南昆士兰大学等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 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有交流合作关系,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 计划”)5 项,执行国家级引智项目 13项。学校依托“中非高校20+20 合作计划”,在纳米比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 迈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践行面向建校百年之际的“三阶段”战略构想,坚持立德树人,实施“落地行动”,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求发展,不断开创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华北电力大学
学校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重点建设能源电力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全面开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征程。2022年,学校顺利通过首轮“双一流”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建设高校名单,电气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学校长期隶属于国家电力部门管理。2003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管理,现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电力企业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100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万余人,研究生1.2万余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建校六十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能源电力事业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了能源电力行业大批关键技术难题,为推动能源电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爱校敬业、追求卓越”的华电精神,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方针,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日益以崭新姿态朝着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稳步前进。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水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能源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67个本科专业。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清洁能源学”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和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两个学科在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均分列A档和A-档;“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和“社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全球前60强和前1‰行列;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制度体系,逐步打造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09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49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82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其他各类高层次人才百余名,有多支高水平研究团队。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发起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是中国电力教育协会学生竞赛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单位。学校现有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8门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聚力打造战略科研力量,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新能源、特高压、智能电网、清洁煤电、核电等重要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建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44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十五”以来,累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4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430余项。 学校坚定不移走校企合作兴校强校之路,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与国内外10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建能源互联网学院、智慧能源联合研究院、海上风电与智慧能源联合实验室、高效清洁智能发电联合研究院、智慧电站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学校多方位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与20余家地方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推动高校之间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搭建世界一流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和“一带一路”沿线大学合作伙伴网络,全面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院系科研合作等项目,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提高来华留学规模和质量。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承担国家外交任务,承办多个国家级援外培训项目;与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等15所海外高校共同签署“一带一路”能源学院合作伙伴计划;担任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学方向中方牵头院校,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大学能源智库。学校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在美国设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学院是北美规模最大的孔子学院。 学校积极践行“双碳”时代使命,在国内高校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并作为创始成员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面向未来,学校将围绕碳中和领域和能源电力行业产业链,实施学科专业拓新、人才培养提质、科技创新登攀、开放合作升级、高端师资汇聚、零碳校园建设等六大行动,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形成双碳引领、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世界一流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加快培养能源电力领域未来战略人才和工程领军人才,为我国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早日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起点,面向欣欣向荣的新时代,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快推进“双一流”有特色、高质量建设,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华电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东华大学
学校介绍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不断开拓奋进,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高水平大学。 学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2年实业家张謇创办的纺织染传习所。1951年建校,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新增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6万余平方米。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松江校区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学校全校教职工2225人,专任教师1451人,其中专职院士3人,资深院士1人,兼职院士17人,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其他高级职称教师近千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1人获评第五届“上海市教育功臣”,1人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全校本科生14917人,硕士研究生8165人,博士研究生1907人,学历留学生644人。 学校现设有18个学院(部),拥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交叉学科十大学科门类。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纺织科学与工程保持国内领先,化学、工程学、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生物与生化7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学科进入全球前1‰。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2个国家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建设“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世纪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3项。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学校积极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获评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东华学子近三年获得国内外学科竞赛、文体比赛冠军、金奖或一等奖300余项,充分彰显学生的创造力。获杭州第19届亚运会攀岩项目女子团体速度接力决赛金牌。女足获大学生联赛全国冠军。学校进入“中国高校体育竞赛榜”前20名。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成效显著,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获批教育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全国首次获批的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近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超过 96%,薪资位于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 14-18 位,近五年,毕业生自主创业 470 余人。建校至今,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6万余人,毕业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栋梁。 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为国家人才的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31项。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天宫”“天舟”“北斗”“天通”“嫦娥”做出贡献。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获批建设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现代纺织前沿科学研究基地、“一带一路”纺织智能制造与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建立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城市创意经济与创新服务研究基地、东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上海时尚之都、设计之都建设。 学校大力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重要倡议,联合18个国家37所纺织特色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与全球150多所国(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在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世界首家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与爱丁堡大学合作创办东华大学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培养国际一流时尚创意人才。 面向未来,东华大学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全力服务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需求,为实现“以工为主,工、理、管、文、艺等协调发展,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校介绍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首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设有研究生院和13个学院。学校有两个校区:学院路校区坐落于北京市高校云集的海淀区学院路,沙河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昌平沙河高教园区。两校区占地518亩。目前在校学生1.8万余人,其中本科生8700余人,硕士生7800余人,博士生1800余人。 学校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1931年,更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1938年,学校西迁并与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的工学院联合组建国立西北工学院。1946年,焦作工学院复校并于1949年回迁焦作。1950年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科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学校迁至四川合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同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1997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学校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经中央编制部门批复同意,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独立办学。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2017年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目前,学校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城市工程地球物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2个学科列入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多次学科评估中,学校均取得了优秀成绩。8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和地球科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学校聚焦国家能源科技需求,取得了大批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新中国成立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刨煤机、第一台采掘机器人,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空气跳汰机、第一座重介质选煤车间,建成我国第一座干法选煤厂、第一个工业性地下气化基地,产生了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砌体梁”与科学开采理论、分形岩石力学理论、煤矿高分辨三维三分量地震探测技术体系、岩体大变形理论、矿井主要水害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放顶煤开采理论与技术等,在煤炭地下气化、精细水煤浆、煤制油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技术突破。近10年,完成与煤炭科技相关重要课题1500余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63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2项。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08项。学校建有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现有2人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人入选国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37人获评“北京市人民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学校推行创新型研究生教育和研究型本科教育,打造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能源行业的领军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我国煤炭系统第一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位硕士、博士;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数学工具书《数学手册》。先后有8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科毕业生深造率多年保持在55%以上。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19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83%的专业入选国家和北京市一流专业。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9项。1998年以来,学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国内外高水平科技竞赛中获奖千余人次。 学校推动国内外合作交流,拥有我国首家以能源与安全为特色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和“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与国内12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来自11个国家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连续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与69所世界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80余家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学校与北京、天津、鄂尔多斯等城市共建了一批协同创新机构,持续助力国家、地区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 110余年来,经过一代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学校形成了“明德至善、好学力行”的校训,铸就了中国能源工业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面向未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宁波大学
学校介绍 宁波大学于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题写校名,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指示:“希望宁波大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浙江建设创新型省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海内外“宁波帮”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五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开始办学历程;1992年列入全国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通过原国家教委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合并组建新宁波大学;2000年被浙江省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11年成为国家海洋局与宁波市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浙江省、教育部、宁波市共建高校;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经过几代宁大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已成为一所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百强行列。拥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设有23个学院/学部(另有独立学院-科学技术学院)、10个校级直属研究机构、5家直属附属医院。据ESI公布数据,工程学、临床医学、化学、材料科学、动植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化、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一般社会科学等12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水产、力学学科分别被列为“十四五”省登峰学科、省优势特色学科。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7个,本科招生专业59个。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来华国际学生资格、招收港澳台学生资格。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107名,各类研究生12400名(含国际学生210名),国际学生1150名(其中学历生975名),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0895名。现有教职工3155名(其中教学科研人员2148名),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5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18人,博士学位人员1725名;另有兼职教师583名。主校区位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另有梅山校区,学校总占地面积3055亩。图书馆馆舍总面积5.1万平方米,有纸质图书323.96万册、电子图书258.4万册。共有仪器设备总值13.1亿元。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建设一流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培养尊重学生选择权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现有“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9个,国家特色专业6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项,通过国内和国际认证专业1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另有非直属附属医院7家和临床教学医院12家。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文授课品牌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3项。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列全国百强行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1个,建有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7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级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省优秀示范课程31门,省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81项,全国各专业学位教指委优秀案例35项,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102项。 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特色教育。连续7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高校先进集体奖”(全国仅4所),在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金奖总数均位列全国第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最佳带动就业奖”1项(全国仅2项),实现产业赛道金奖零的突破。前九届大赛中共获得33金29银的成绩,累计金奖总数位列全国第三。连续11年在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蝉联赛事“优胜杯”,成为全国5所连续11次捧起赛事优胜杯的高校。其中,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时隔8年再获特等奖,总积分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学生就业率位列省属高校前列,毕业生一年后对母校满意度位列省属本科院校第二。学校被列为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教导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典型50强高校、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获批浙江省人社厅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教师中有全职院士11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其中1名为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等外国两院院士6名,国家级特优人才41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4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1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入选者3名,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5名,省顶尖人才1名,省特级专家5名,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1名,国家、省突出贡献专家13名,省级特优人才62名,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省151重点资助人才8名、第一层次18名。 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和地方服务。近年来,主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实现了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项的全面突破。社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奖总数及二等奖获奖数均并列省属高校第一;连续三年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共6项。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牵头单位)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成果推广机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2个,浙江海洋高效健康养殖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个,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教育部联合授牌的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3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浙江省国际联合实验室3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1个,浙江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浙江省高校新型智库2个,浙江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撑智库1个,国家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研究基地1个,浙江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高校高等教育数字资源中心宁波分中心。与各级政府共建地方研究院11个,与龙头企业共建校企研究院27个,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地)科研合作平台150个,实现千万级以上专利转让1项、作价投资3项,获评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连续四年获得全国唯一面向政产学研金用结合的最高荣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9项,获全国技术市场领域最高奖项“金桥奖”突出贡献优秀项目奖和一等奖各1项,获大学创业世界杯全球决赛总冠军,实现中国参赛队伍该项赛事零的突破。 学校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全面落实新时代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工作精神,着力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学术能力过硬、知华友华的优秀国际学生。已与国外10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入选了“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和宁波市国际人文交流基地,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建有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法临床医学双博士项目、中澳MBA项目、中美精算本科项目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建有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和马达加斯加塔马塔夫大学孔子学院2个。现有与俄罗斯国立管理大学、韩国昌信大学和印尼Binus大学等共建的反向“2+2”项目3个。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专项线上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2022-2023学年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研究生项目”、省级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单位。牵头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国际联盟。学校获批“力学与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和“临床医学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等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项。截至目前,共输送8人次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进行实习。 学校大力推进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开展了校际学术及教育交流与合作,并签署相关协议。与台湾海洋大学、台湾东吴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23所台湾高校签订了校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1993年,首开海峡两岸大学生交流互访先河,甬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江苏大学
学校介绍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以及首批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优秀高校、首批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全国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原江苏理工大学的前身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1960年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分设独立建校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学校作为国内最早设立农机专业、最早系统开展农机教育的高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始终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为使命,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农机本科、硕士和第一位农机博士、博士后,为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为推动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工中有农,以工强农”的鲜明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文化情怀。 40000余人 在校生 14000余人 研究生 2300余人 学历留学生 3000余亩 占地面积 120万余平方米 各类建筑面积 13.8亿元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330万册 图书馆藏书 11个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15个 一级学科博士点 45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 21个 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14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办学起点高,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百强之列。早在1978年,学校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近年来,学校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奋力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国内外办学影响持续提升,国际权威世界大学排名位置稳步前移。 学校办学规模较大,办学条件优良。学科涵盖工学、农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34个教学机构,97个本科专业。专任教师2700余人(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经历的比例达43%),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群体。在校生4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4000余人,学历留学生2300余人(研究生比例达54%)。江苏大学京江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3000余亩,各类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8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藏书330万册,订阅各类数据库116个,自建特色数据库11个,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农业装备文献资源中心和国际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设有江苏大学出版社和杂志社,出版图书近3000种,主办国际、国内学术期刊11种,其中《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版)、《江苏大学学报》(社科版)、《排灌机械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高校教育管理》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学校办学水平高,拥有一批高水平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化学、农业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计算机科学、植物学与动物科学、一般社会科学、物理学、免疫学1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工程学、化学、农业科学3个学科进入前1‰。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拥有1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校坚持学为中心、以本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形成了以40个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批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优秀教学团队、国家虚拟教研室为代表的优质教学资源;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重大赛事中表现优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8届喜捧“优胜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连续4届获得双金奖,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屡获全国冠军,女子足球队获世界大学生“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季军。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6项、中国专利奖金奖3项;拥有国家水泵及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合动力车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数字农业装备创新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与镇江市共建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有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江苏)基地。学校牵头成立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坚持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等64个国家和地区的242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大学克兰菲尔德未来技术研究生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麦考瑞大学、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等合作举办了21个联合培养项目。合作建设了高端装备关键结构健康管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流体工程装备节能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世界食品保藏研究中心、高端流体机械装备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一批国际科研合作平台,获准设立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农业现代化与食品安全教育培训中心。 学校坚持师生为本理念,大力推进和谐校园、民主法治和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创新不断加强。学校党委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获全国健康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江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和“自强厚德,实干求真”江大精神,奋力谱写“双一流”创建和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努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扬州大学
学校介绍 扬州大学坐落于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学校前身是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农科和代办的文史专修科西迁扬州,组建苏北农学院和苏北师范专科学校;其他4所院校也在同时期相继在扬建立或迁来扬州办学。1992年,学校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3大学科门类。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1900多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16200多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3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4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优势学科10个,“十四五”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10个,农业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植物与动物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等1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6个、二期项目41个,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8个,教育部卓越人才培养项目8个,2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临床医学及师范类专业认证和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5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6项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实施扬州大学本科专业品牌化建设与提升工程,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积极打造“一院一品”,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推动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发展。学校混合教学改革案例入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合学习白皮书》,连续八次捧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多次荣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并捧得“优胜杯”,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获评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04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质态持续优化。全校现有教职员工6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2900多人,医护人员2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教师1500多人,博、硕士生导师3500多人,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外籍院士3人,全国“最美教师”1人,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A类入选者(含青年)11人、B类入选者9人,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4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2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 学校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拥有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1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30个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究院(基地)7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个。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800多项,年科技总经费11.9亿多元,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7项、何梁何利基金奖3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项。研制的重组新城疫病毒灭活疫苗(A-VII株)获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连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1项成果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十三五”以来,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7项(第一完成单位5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全覆盖”;获得部省级自然科学类成果奖152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16项,人文社科类部省级成果奖105项(第一完成单位),其中一等奖22项。 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积极推进智库建设,获批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1个,1项成果转化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多项成果获国务院和江苏省领导批示。编撰出版《扬州通史》。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有校企联盟950多个,省级校地研发平台32个,校外科技推广基地380多个,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工作已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格局,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荣获国家和部省级表彰。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依托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中阿10+1高教合作、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等项目和平台,先后与56个国家(地区)的29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学校获批全国首个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个,国家高端外国专家引智项目97项。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通过教育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广泛开展留学扬大行动计划,海外学生2400多人,生源国80多个,4次获评全球孔子学院先进集体。 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探索创新“一融双高”机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扎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学校建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获评“全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连续被评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校党委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 从通州兴学、奠基立业到迁扬办学、艰苦创业,再到六校合并、开创新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文科底蕴深厚、农科优势突出、科学人文交融、分类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校园占地面积6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41.7万平方米。全校固定资产总值63.4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37亿元,图书馆藏书402万册,拥有直属附属医院、实习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荣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等荣誉。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梦想开启新征程。扬州大学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全国教育大会和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作出的“优化组合、转型化合”重要指示精神,发扬“坚苦自立”的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信念、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纵深推进“第三次创业”,早日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奋力谱写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现代化新篇章!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合肥工业大学
学校介绍 合肥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工信部和安徽省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与国防科工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1979年亲笔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学校2005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9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深怀“工业报国”之志,秉承“厚德、笃学、崇实、尚新”的校训,以“培养德才兼备,能力卓越,自觉服务国家的骨干与领军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培育践行“爱国爱校、笃学问道、团结合作、尽己奉献、追求一流”的校园文化,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千人一名领军人才”的人才培养成效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持续广泛追踪报道。学校已经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高层次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成效显著。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2400余人,拥有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多人,“斛兵学者”“黄山学者”岗位人才200多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 学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效果显著。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其中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9项。4部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1人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5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4万余人,有95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4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荣获“互联网+”金奖、“挑战杯”金奖等一系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多年居《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各项榜单前列,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TOP100中位列第8位。 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先后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首批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单位、“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 学校现有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学校高质量完成了首轮“双一流”建设任务,顺利进入新一轮“双一流”建设,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百分之一,其中工程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千分之一。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各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安徽省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平台70余个。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大力加强需求引导型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有组织科研和交叉学科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重大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不断取得突破,多项成果在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中得到应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重大奖项。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规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年度授权发明专利数量稳居安徽省科研院所首位,是在皖输出技术合同额最多的高校。 学校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日本、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一百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与多所国(境)外知名大学实施各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合作办学、跨文化交流与实践及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学校现有来自各大洲四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在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设有屯溪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六安路校区和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在安徽省宣城市设有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学校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和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等多个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全面从严管党治党,为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而继续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校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瑶琪,校长徐安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1960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0年,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入选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成为教育部新一届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20年,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6184人,专任教师1727人。学校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8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从丰厚的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将“以文化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工作的始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474人,其中研究生6029人(博士生1590人、硕士生4439人),本科生8937人,留学生508人。另有网络教育学生20813人。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   学校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囊括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囊括4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5个专业学位类别,囊括10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以及中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所在单位。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8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学校现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   学校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62个,包括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北京市哲学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   学校现有中医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岐黄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国际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继续教育学部、体育教学部等教学单位。现有北京中医药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等校级研究机构。   学校现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4家在京直属附属医院和国医堂中医门诊部。近年来,学校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指导思想,探索校地合作共建新模式,支持附属医院在地方搭建高质量中医药区域服务平台。另有中日友好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19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学生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1996年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项目。率先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办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与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医学院合作开设获欧盟认可的第一个中医学硕士学位项目。开设我国首个全英文授课西医生学习中医的博士学位项目、硕士学位项目,首个全英文授课中医学士学位项目。牵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医学大学联盟,打造合作典范,推进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学校于1991年在德国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魁茨汀中医医院,开创了中国大学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首创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先后建立北京中医药大学澳大利亚中医中心、俄罗斯中医中心、美国中医中心、中国-德国中医药中心(魁茨汀),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俄罗斯中医中心成功取得俄罗斯联邦医疗机构资质,成为俄罗斯第一家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的中医特色医院。澳大利亚中医中心积极推动针对西医生的中医学历教育,两届中医学硕士学生成功毕业。美国中医中心瞄准中医特色及医学前沿,围绕癌症、癫痫、儿科疾病、生殖疾病等成功举办多次高端学术会议,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建设具有中医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儿科门诊,成为中美两国在医学领域开展学术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平台。   学校主办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CSCD数据库,入选T1级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目录、《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领跑者5000”项目,荣获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北京林业大学
学校介绍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历史积淀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农业科林学目。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与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合并,成立北京林学院。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并入学校。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85年更名为北京林业大学。1996年被国家列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由原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1年获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共建支持。2004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2005年获得本科自主选拔录取资格。2008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试点高校。2011年与其他10所行业特色高校参与组建北京高科大学联盟。2012年,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林木资源高效培育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入选北京市第二批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首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林学和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9年,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成功获批雄安校区,成为首批入驻雄安的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林学、风景园林学2个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办学特色鲜明。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是农、理、工、管、经、文、法、哲、教、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自195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20多万名毕业生和一批外国留学生,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在内的16名两院院士。 学科实力强大。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授权可自行审定教授任职资格的高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一级学科内可自主设置博士、硕士二级学科及交叉学科的高校。1个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含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二级)、1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一级)、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培育学科、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一级)(含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二级)、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学校现有17个学院,有64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66个硕士生招生学科专业、30个博士生招生学科专业,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交叉学科和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生25693人,其中本科生13730人,研究生8102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3861人。实施导师制、主辅修制,拥有国家理科基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梁希实验班、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现有2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国家级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3项,北京市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12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获得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优秀奖1项和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3项。有北京市教学名师31名,青年教学名师6名,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4名,北京市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4名。5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8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60余人次在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IFLA-UNESCO)、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大赛、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中获得金奖。近两年本科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以上。 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12人,其中正副教授1020人,在任研究生导师99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07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4(含双聘院士2人)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特聘专家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2人次。“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支,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支,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人才计划入选者112人,北京市青年人才称号入选者4人。教师获奖众多,其中有2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人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环境贡献奖,1人获Luc Hoffmann湿地科学与保护奖,3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3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北京市人民教师奖。 科学研究和科技平台建设实力雄厚,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台站共85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1个,北京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中心4个、教育部野外台站2个、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2个、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林草局野外台站9个、国家林草局长期科研基地3个、国家林草局质检中心1个、国家林草局创新联盟27个、国家能源局能源研发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8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建校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50余项。“十二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8项,获全国性学会社会力量奖一等奖2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3项,课题97项;获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91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重点项目9项,联合基金项目3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总计32.88亿元。 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率先在全国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为“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作出重大贡献;风景园林学科完成实践设计项目遍布全国,其中,花港观鱼项目开创中国现代公园设计典范,西湖西进、珠三角绿道等项目引领全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全方位支持2019年北京世园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区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深度参与第二轮、第三轮青藏高原综合科考行动;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近90项,全面助力地方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深度参与福建、江西、贵州、海南四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技术服务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和西藏“美丽珠峰”建设,支持中原绿色崛起,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北林智慧。全面助力内蒙古科右前旗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连续3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考核“好”等级。 绿色文化不断传承创新。获批全国高校唯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插花;编纂全国林业领域最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林业典》;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黄河生态文明绿皮书》和《国家公园绿皮书》;深度参与《中国林业百科全书》编纂;师生原创话剧《梁希》在社会各界广受好评,绿色长征、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等绿色活动品牌享誉全国,为弘扬绿色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主办的2个英文学术期刊《森林生态系统(英文)》《鸟类学研究(英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建设项目,成为展现学校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平台。 国际合作和开放办学广泛推进。与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0余所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教合作;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牵头建立亚太地区林业教育协调机制和“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引进十余名世界顶尖学术大师来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连续18年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累计培训发展中国家林业官员600余人次;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等国际组织签署战略协议;与法国农业科学院共同组建“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联合实验室”,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共同组建“中加国家公园联合实验室”,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组建“景观水文联合研究中心”等;执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0余项。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联合举办木材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欧、美、澳等高校开展多个联合培养项目。获批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基地,选派优秀学子赴外学习深造。先后加入“全球挑战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为开展全方位国际合作搭建高层次平台。与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建立伙伴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学术人文交流活动。目前学校独立设置国际学院,是“全国留学生工
评价
0
评论数
0
平均薪资
0

聚圣源太原丁香园叶无道徐灵儿全文免费阅读小说笔趣出生时辰五行查询起名给孩子起名字评分专业六爻快本工作人员该收高价应援礼物吗兰花香电视剧火车正晚点查询十月份宝宝出生起名曲姓起名1518企业起名打分铁友洗车房格栅有你才有家剧情介绍联想s710一体机带木 起名自动回复3d藏机图麦麦平台五十度灰电影罗姓年宝宝起名大全属兔和什么属相最配猎人宠物技能昆德拉八字起名网免费测试起名三通网青蛙最伟大www.666ccc.com明辈起名大全2015属羊起名大全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