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评论

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张氏家族兴衰探原

近日,《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颁谱会举行,来自四川、重庆、辽宁等地的张氏族人及文史界学者、专家近200人参会。《遂宁张氏族谱(续修)》是继1924年修谱后的一次盛大规模修谱,中间相隔93年。

张鹏翮像

在中国民间,族谱向来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传统,因为各种原因,民间修谱自1980年代后才重新兴起。这次《遂宁张氏族谱(续修)》重修,耗时3年多。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部集文史界、谱学界之大成的谱书,无论是成书规模、编修队伍,还是谱牒世系、史料内容,都相当厚重,远超《遂宁张氏族谱》历史上的各个版本。

明清两代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是我国移民史上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影响尚巨。据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遂宁张氏族谱》载:张氏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白獭河(今湖北省麻城市白塔河村)之绿柳村,明洪武二年(1369),迁入四川省遂宁县黑柏沟(今属蓬溪县任隆镇黑柏沟村)居住,入川始祖为张万。

至清初宰相张鹏翮,已历九世。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是明清移民的代表家族、典型家族,从入川至今已繁衍22代,广泛分布于遂宁、蓬溪、安居等地,尤其是在清代康乾盛世,黑柏沟张氏家族达到鼎盛,但进入近代,就走向了衰落。探讨张氏家族兴盛和衰败之原因,对研究明涪江文化、巴蜀文化、明清移民运动、“湖广填四川”以及中国移民史,不无益处。蜀中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有两次兴盛。

张问陶

第一次兴盛在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张万由湖北迁入蜀中黑柏沟定居。入川始祖张万与其子张永成两代,皆为布衣。经过100余年的发展,至第三代张赞,家族的处境开始发生变化,即“由读书而科举”。张赞于明景泰五年(1454)考中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郎中、云南姚安府知府,惠政卓著,吏民称颂。

此后,从景泰年间张赞至崇祯时张荚,共考中进士2人、举人6人。张赞子张猷,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人。张氏族人中张伦为天顺二年(1458)进士,张睿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张纪为景泰元年(1450)举人。张睿为工部尚书黄珂(遂宁人)之岳父、女诗人黄娥之外祖父。因明代遂宁张氏科甲兴盛,朝廷旌表其门曰“科第世家”。正德年间修纂了张氏入川以来第一部族谱,即正德本《遂宁张氏族谱》,谱后有明代遂宁名人、工部尚书黄珂,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二人所作跋语。有明三百年,张氏家族已发展到十三房、一万余人,子孙繁衍,科第连绵。张氏从一般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科第世家。

第二次兴盛在清代。明末清初,四川进入了一个比宋元之际时间更长、情况更烈的战乱与残破时期,四川人民再次遭到了今天难以想象的灾难。劫运后,张氏族人逃散死亡,独张烺从万死一生中,得延余生。至康熙九年(1670)张鹏翮考中进士,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氏重新崛起,其声势超越了明代之兴盛,最终成为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

黑柏沟张氏从明初入川至清代400余年,家族人员考中进士者6人、举人18人、贡生18人;为官者80余人,1人入《中国通史》、2人入《辞海》、3人入《清史稿·列传》、4人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7人入乡贤祠;有诗文著述流传至今者50余人,可谓“一家男女尽能诗”。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兄弟及其妻陈慧殊、林韵徵、杨古雪三妯娌分别被世人称为“三弟兄诗人”和“三妯娌诗人”,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

有文学家13代80余人。这一代代众多的作家个体对文学的情有独钟,不断地续写出这个家族在文学上的辉煌,为其在当时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论者赞云:“风雅之盛,萃于一家,海内所罕见也。”清代名臣、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张鹏翮和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二人,更把张氏家族声名推上顶峰。张船山少年被喻为“青莲再世”,更因其诗、书、画造诣颇深,诗名满天下,被誉为“蜀中诗人之冠”。

张鹏翮拓片立轴 《千古黄陵尚有祠》

康熙、雍正两帝还亲自为张家赠匾、赐书甚多。当时蜀中张家可谓荣光之至,享誉西南,名满天下,蜀中世家望族,无出其右者,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

《清代蜀中第一家》

一、黑柏沟张氏家族兴盛原因

(一)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

黑柏沟张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正值“康乾盛世”时期,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文化发达、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尚居世界强国之列。加之蜀中遂宁自古土沃泉甘,物产丰饶,唐宋以来,代称雄镇。社会的安定、经济的优势,推动了黑柏沟张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张氏家族崛起于清代前期,是时代提供了契机

(二)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黑柏沟张氏,从一般的耕读之家发展成为清代蜀中第一的文学世家,首先经历了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一个世家大族要成为文学世家还必须在文学上代有其人,也就是在通过文化积累成为世家大族的同时,还需要有文学上的传承,这种传承是一个家族中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个体对文学活动的积极参与。黑柏沟张氏文学世家的情况正是如此。张氏家族具有书香传家的文化传统,在由科举成为蜀中世家大族的同时,张氏在文学上也不乏其人,从清初张鹏翮至清中叶张问陶五代,共出文学家20余人。这种在文学上生生不息的态势,使黑柏沟张氏世家成为名副其实的蜀中第一文学世家。

(三)天分才能方面的原因

张氏家族多异才。现代遗传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确存在着智能等方面的差别,这种差别是指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内在因素,它既反映社会生活的环境影响,又显示了先天遗传素质。实质上,像智能的遗传问题,决定于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但学界思考问题时却存在过于注重后天环境的因素,如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教育培养等,相对忽略了先天的遗传素质。如张氏家族,假如先天智能有限,就是再好的教育环境也很难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明清科举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应该承认,张氏子弟普遍显露出高智商的倾向。考中进士很不容易,唐代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谓50岁考上进士也算年轻。因为不少人考到80、90岁亦未考中;清道光年间,广东考生陆云丛赴京师参加会试时,已年高103岁。而张鹏翮21岁中进士,张问陶26岁中进士,张问彤24岁考中解元。张问陶10岁能诗文,日诵千言,可谓文思灵敏。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张氏族人领悟力超群、记忆力不凡、文艺鉴赏力过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具备超常的、令人赞叹的文化才能,尤其是有好几位几岁就具有创作诗赋的才华,这种文学能力与其说来自于后天培养,毋宁说来自于先天的家族遗传。

应该承认,张氏子弟普遍显露出高智商的倾向。考中进士很不容易,唐代流传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即谓50岁考上进士也算年轻。因为不少人考到80、90岁亦未考中;清道光年间,广东考生陆云丛赴京师参加会试时,已年高103岁。而张鹏翮21岁中进士,张问陶26岁中进士,张问彤24岁考中解元。张问陶10岁能诗文,日诵千言,可谓文思灵敏。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张氏族人领悟力超群、记忆力不凡、文艺鉴赏力过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具备超常的、令人赞叹的文化才能,尤其是有好几位几岁就具有创作诗赋的才华,这种文学能力与其说来自于后天培养,毋宁说来自于先天的家族遗传。

(四)家族教育方面的原因

精神望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中坚,这类家族的主要特点是:以功德显,以文章著,以孝友称。功德即事功,主要指做人是否德高望重,是否热心乡里公益事业;文章则不仅指信笔为文,更指广泛的精神文化修养,当然也包括参加科举考试。孝友作为道德范畴,指能够妥善处理家族内部上上下下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家族是否团结稳固。

他们大都生活在乡村和小城镇,出仕或许能做一任地方官,退则躬耕垄亩,安贫乐道,子孙世世代代繁衍不绝。但这类家族,把坚守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大信条,以忠孝节义为人生追求目标,以礼义廉耻为做人做事准则。他们对道德操守的追求,超过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耕读并重,平安度日,守成为本。他们可能经济状况不佳,但却能贫贱自守,后人往往能恪守先辈遗训,保持家风不坠。家族中数代文化积累,偶然会出现一两位在文化思想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张鹏翮、张问陶),后人往往能克绍箕裘,发扬光大。

他们大都生活在乡村和小城镇,出仕或许能做一任地方官,退则躬耕垄亩,安贫乐道,子孙世世代代繁衍不绝。但这类家族,把坚守道德规范作为人生最大信条,以忠孝节义为人生追求目标,以礼义廉耻为做人做事准则。他们对道德操守的追求,超过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耕读并重,平安度日,守成为本。他们可能经济状况不佳,但却能贫贱自守,后人往往能恪守先辈遗训,保持家风不坠。家族中数代文化积累,偶然会出现一两位在文化思想上有突出贡献的人物(张鹏翮、张问陶),后人往往能克绍箕裘,发扬光大。

(五)长寿多子方面的原因

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个长寿家族,且人丁兴旺。兹据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统计,将张氏人物知其生卒年者简列如下:第三代:张赞,75岁;第六代:张惠,97岁;第八代:张烺,90岁;第九代:张鹏翮,77岁;张鹏翼,75岁;第十代:张懋诚,71岁;第十一代:张勤望,64岁;第十二代:张顾鉴,76岁;第十三代:张问达,100岁;张问时,87岁;张问达享寿百龄,恩荣七品,列入《遂宁县志》及《遂宁张氏族谱·大年》。至今仍然生活在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黑柏沟三社的张鹏翼第九代孙张隆娥(字照明),生于1919年,现年93岁,笔者采访老人时,他的思路仍十分清晰。

从以上数字看,张氏家族在清代可以说是长寿家族了。张鹏翮四世同堂,张问陶之父张顾鉴之名,就是张鹏翮任宰相时取的。几位官至高位的人物,多享高年。这对整个张氏家族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知道,家族中人好不容易谋得功名,渐至显贵,可以封妻子、荫宗族,至高位者享高年,对宗族荫补的机会就自然增加了许多,有利于保持门第。张氏族人科第入仕者固多,荫补入仕者亦不在少数。另外,家族中人跻身高位,还可以帮助整个家族增强防范意外和抵制困难的能力。

明末清初,蜀中战乱,张氏族人生存窘迫,就多亏张烺尽力收抚帮助,使家族不致星散湮没。不管怎样,家族成员多长寿、多子孙,陆续出现有地位、有名望之士,则是一个家族能够长久兴盛的重要基础。

总之,张氏家族中人多长寿,且官至高位,他们的长寿使家族中人获得荫补和其他社会照顾的机会大大增加。张氏多子孙,并代有人才,使家族能够久盛不衰。

(六)婚姻关系方面的原因

张氏自张鹏翮光大其门,跨入世家大族行列,因此具有了与众多高门联姻的基础。张氏家族多贤妇才婿,张氏择妇较重妇德和出身,张氏妇大都贤淑知礼,出身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士人家庭。与张氏家族联姻的世家大族有以下几家。

1.阆中罗家:罗大美,四川阆中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1657)举人,官居河南省汝州知州、山东省青州知府。子罗廷璋,字文城,康熙二十年辛酉科(1681)举人,官山东诸城县知县。女罗氏(1669—1731),配张鹏翮长子张懋诚,为张船山的曾祖母。

2.山东孔家:张鹏翮次子张懋龄娶山东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女。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又字翊宸,号兰堂,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六十七代嫡长孙。康熙六年(1667)袭封衍圣公。九年(1670),授光禄大夫,十五年(1676),晋阶太子少师。好诗文,工擘窠大字,善画墨兰,得元人赵孟頫之旨。卒谥恭悫。有《兰堂集》《幸鲁盛典》。妻方氏,江苏昆山人,山东按察副使方恒女,工诗,善画。

3.南江岳家:在四川南江县,散居着一支岳飞后裔,估计有数万人。南江支系,代有名人。清初岳贞,名允昌,字子介,号石斋,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顺治十五年(1658)入翰林。康熙元年,授山东博昌县令,后升礼部祠祭司主事、仪制司员外、顺天府乡试副主考、台州府知府,封朝议大夫,因上“安海策”不用,辞归故里,著有《几江诗集》,今存北京博物馆。岳贞子八:长子岳越,封中宪大夫;次子岳广,字平公,考授同知;三子岳康,字伯和,太学生;四子岳度,字伯宪,号文江,康熙二十六年(1687)中举,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翰林院检讨,曾参与编修《大清一统志》;五子岳纶,号山公,举人;六子岳兆元、八子岳经,均为国学;七子岳维,字叔世,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授广西荔枝县知县。他家有“一门三进士,父子双翰林”之誉。张勤望娶翰林院检讨岳度之女(张问陶祖母)。

4.海宁陈家:浙江省海宁陈家,世代簪缨,科名之盛,海内无比。三百年来,位居宰辅者三人,尚书,侍郎、巡抚、布政使者十一人,进士达到两百多人,足见海宁陈家的伟大,历数中国上下五千年,没有一个姓氏家族能和海宁陈家相媲美。《清宫十三朝演义》中说乾隆原来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调包之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因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陈氏夫妇的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张问安娶浙江海宁陈家、江西南安府同知陈亿之女陈慧殊。

5.涪州周家:周氏一门三进士,三十多举人。周煌(1714—1785)字景桓,号绪楚,又号海山,清代重庆府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任翰林院编修19年。1756年奉诏出使琉球,3年后归,升侍讲学士、内阁学士。1755年任《四库全书》总阅,后历任工部、兵部尚书,皇太子总师傅,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职。能文工诗善书,著作颇丰,有《琉球国志略》《海山诗稿》等近10种。《清史稿》有传。子七人:长宗岐,乙未进士,翰林院编修;次兴岱、兴峄、兴岷、兴岳、宗华,俱孝廉;宗峹,太学生。周兴岱(1744—1809)字冠三,号东坪,涪州周煌次子。擅长书法。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武英殿提调官,累迁侍讲学士,礼、吏、户诸部侍郎,充江西考官擢内阁学士。嘉庆十四年(1809)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卒葬涪陵长里插旗山。事见《清史稿》卷三二一、薛天沛《益州书画录》等。张问陶娶周兴岱之女周孺人。张问陶系周煌孙女婿,船山与周孺人在京师结婚时即居其宅,周煌、周兴岱对船山有较大影响。

6.北京林家:林儁,字西清,号西厓,生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北京大兴县廩膳生,习《诗经》。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二十六年(1761)拣发入川,历署四川安县、威远、乐山、温江、荣县等处捕头。乾隆三十一年(1760)授四川内江知县。乾隆三十四年(1769)至三十五年(1770),调任成都知县,兼署华阳知县。勤政爱民,明于听断,颂声载道。乾隆二十八年(1773)至四十年(1775)任重庆府知府、分巡川南永宁兵备道。四十一年(1776)二月,清军收复大小金川,战争胜利结束。林儁特调四川通省盐茶分巡成(都)绵(阳)兼管水利道,驻省会成都。在任18年,经理盐茶,没有丝毫扰累,商民感戴最深。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六十年(1795),林儁任四川按察使,嘉庆二年(1797)擢四川布政使(从二品)。嘉庆五年(1800),以劳疾乞归。清代官员考语云:“盐茶道林儁,识见优长,办事公正,在川年久,实能料理裕如,洵属为守兼擅之员。”林儁曾祖孟卿,祖文正,父国柱,母严氏。娶姜氏。有子三:长子林芬(芳),字朴园,号雨亭;次子林华,字松岩,曾官襄樊同知;三子林蕃,江西候补县丞,其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周兴岱次女(周兴岱长女为张问陶前妻)。女一:林颀,号佩环,生于蜀中,系四川才女、女诗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林颀与船山结婚。

7.广元杨家:杨玺(1734—1806),清代广元县高城堡(今旺苍县普济镇)人,乾隆庚辰(1760)举人。授四川纳溪县教谕。后任四川潼川(今三台)府教授。江苏安东(今江苏涟水县)知县、太仓(今太仓市)知州、苏州府水利同知、松江府知府。杨玺为学官,审理明决,处事精当,平允精详,关心民间疾苦,以劳瘁卒于任所。张问莱娶杨玺之女杨继端(号古雪)。

张家与这些望族联姻,多能为张氏增光添彩,有利于维持和扩散张家的声誉。这些家族的女子由于家庭熏染,大多具有相当的德行和文化,素质很高。张问安之妻陈慧殊、张问陶之妻林佩环、张问莱之妻杨古雪,均为清代著名女诗人,号称“清代三妯娌诗人”,她们的诗集,流传至今。张氏家族其姻亲多文学家,增强了张氏文学家族的可能性和稳定性。不难想象,作为母亲,她们的知书达礼对儿女先天资质和后天修养产生的影响。正是由于她们的操持家务,相夫教子,才使张姓男子能够专心学问或举业,增大了成功的比率。她们构成了维系张氏代有文名、家声不坠的重要一环。

张问陶画作

虽然与名门世家的联姻有利于提高和维持自己家族的声望,从而获得许多政治上的帮助和其他便利,但张氏更多的还是与一般官僚通婚,是否名门高第并非张氏通婚时考虑的首要条件。这主要与张氏自张鹏翮后,子孙虽不乏以文学知名的才士,却多为中下层官员有关。清代的科举取士制度加速了社会的流动,因此择婚时主要凭借的是择婚人当时的政治地位和实力,实行基本上趋近于与择婚人自己门户相当的婚姻,家世声名只是其中一个非主要考虑的因素。

二、黑柏沟张氏家族衰落原因

中华礼仪之邦,五千年文化创造了无数世代簪缨的世家大族。他们的繁盛,他们的优雅,他们的富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但仔细品味,他们当中又有多少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呢?大多只余断壁残垣、浮碑剩碣供人凭吊罢了。孟子早就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民间亦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提起世家大族,中国人总忘不了的代表魏晋风流的王谢家族,但实际上他们也早已成为陈迹。随着政治舞台的变化,他们急速地湮没了,正如辛弃疾所歌唱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黑柏沟张氏家族在康乾时期堪称望族,然而这个大家族繁荣百余年后就在近代开始走向衰落,今天已默默无闻了。同张氏兴盛一样,造成张氏衰落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有张氏家族本身的,也有国家政治环境的,还有一些偶然因素。此择其主要因素论之。

(一)政治风云不利

政治望族有一个致命弱点,在社会大动乱的危难之际,在改朝换代的当口,他们很容易成为首要打击目标,随着某些社会势力、政治势力的衰亡而衰亡。张氏家族崛起于清代前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战乱后,社会的几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繁衍至今,已属不易。许多过去的世家大姓,今天亦默默无闻,这与中国文化百余年的走向轨迹是重合的。而文化的品位与异化,也导致这类文化家族的传承难以达到数代以上,因为这类家庭的文化根基是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上,一旦家道中落,家族文化往往难以为继。明末清初和近代中国近百年的战乱,是社会财富的两次较大重新分配过程,在这期间,几乎所有的文化望族都遭受了灭顶之灾,所以黑柏沟张氏家族亦难以幸免。

(二)家族成员开拓不够

张鹏翮、张问陶以科举、功业、诗画名世,但张氏子孙中,却鲜有考中进士者。清代,显要之职基本属于翰林进士。明代朱元璋规定不设丞相,皇帝自己裁决,却让翰林备顾问,作智囊。明成祖以官阶较低的翰林入皇宫午门内值班为内阁成员。所以明高拱说:“虽无宰相之名,有其实矣。然皆出自翰林。”康熙明文规定不是翰林出身的不得作经筵官,不能成为名誉上皇帝的老师。清代掌文辞翰墨的南书房行走和皇子师傅的上书房行走都要由翰林充任,只有翰林才称为“太史”,非翰林出身死后不得谥以“文”字,可见翰林地位不同一般了。

明清的重臣宰辅大都从翰林院出去,翰林院一向被认为是储材的地方。读书人来这里升官也快。《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道、咸间,士人多以点翰林为仕官捷径,由编修、检讨十年可至侍郎,虽未必尽然,亦差不多。”张氏族人中,有些人不求进取,无所事事,坐享祖业,其一官半职,皆以恩荫而得,以荫得官,往往升迁困难,难有显达者,势必导致家族的衰落。

(三)核心人物不寿无子

张氏子孙中亦有德才兼备者。可是核心人物张问安58岁而卒,张问陶50岁而卒,才志俱佳,天不假年。著名学者、国子监祭酒吴锡麒《哭张船山》云:“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张氏家族在鼎盛时期人丁兴旺,子女众多,如:第六世张惠,有子5人;第七世张应礼,有子9人;第八世张烺,有子6人;第九世张鹏翮,有子2人;第十世张懋诚,有子5人;第十一世张勤望,有子8人;第十二世张顾鉴,有子3人;第十三世中,生子不蕃:张问安、张问陶、张问莱三弟兄,除问莱有一子外,问安、问陶均无子,同抱伯道之悲。族人也认为“船山为一代名人,固不可无后;而亥白系六房大宗,尤不可阙如,因饬族议,以读书明理者嗣之”。(《族谱》)。由于张氏兄弟不寿,无子,人丁不旺,门庭单薄,这不能不说是影响张氏家族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因此张氏家族数代之后,即衰败不闻矣。(作者:四川省蓬溪县政协编审胡传淮先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聚圣源网上付费起名字靠谱吗死姓起名合作社起名字好听好听的门头起名大全集2022起名字大全男孩免费笑的成语我的快乐会回来的一切都不会过去温网直播开个麻辣烫起个什么名字翻译官txt刘翔女朋友明尼苏达森林狼猫 起名烁的意思起名安徽电视台直播公司起名怎样起名2015年11月25日请自隗始男孩罗起名起名标志公司葬心通信公司起名大集龚楚民绵愉逸龙剑抉择两个字店铺起名大全怎么免费起名子大全真相剧情的字属水起名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