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6.png

玉清导览      道茶素斋‍      活动报名‍   法会安排

玉清资讯 玉清预告 玉清文化活动 政策法规 邵阳道教 住持简介 住持心灵问道 住持风采 玉清美景 玉清道茶 玉清素食 玉清祈福 玉清问道 道教礼仪 学道入门 名真高道 皈依报名 名人论道 道教神仙 道教音乐 道教艺术 道教常识 湖南名观 道教养生

葛洪《极言》养生思想探微

葛洪《极言》养生思想探微

来源:黄信阳博客     作者:卢银兰    


微信图片_20171214115549.jpg


摘要:

晋代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葛洪所著的《极言》篇,是凝聚其修炼道术,养生长存思想的主要篇章,其养生思想:心诚志坚,必能成仙;元气充足,仍需修补;身强体固,养生基础;勿伤勿极,养生要义四点,充分体现了他对修炼成仙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执着、爱气于微的谨慎、巩固根荄的重视及方法得当的追求,颇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葛洪,字稚川,晋代著名道家兼医药学家,今江苏句容县人。自少好学,博览众书,酷好神仙导养之法、炼丹秘术。因仰慕道家始祖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言,自号
抱朴子,并将其撰写的著作也命名为《抱朴子》,分内外二篇。其《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极言》是《抱朴子•内篇》之十三卷,是凝聚葛洪修炼道术,养生长存思想的主要篇章,其养生思想概括起来有下面四点:
  一、心诚志坚,必能成仙
  成仙是道家修炼的最高境界,道家前辈庄子已经描绘出那里的美好景象:“藐姑射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分外向往那个世界,不断有人努力不懈地要到达那个境界,葛洪是深信此境界的存在,并坚信不移地认定通过勤奋学习是可以成仙的。在《极言》中他强调,成仙的人“彼莫不负笈随师,积其功勤,蒙霜冒险,栉风沐雨,而躬亲洒扫,契阔劳艺,始见之以信行,终被试以危困,性笃行贞,心无怨贰,乃得升堂以入於室。”他们跟随师傅勤修,从最小事开始接受考验,不断被测试,坚持不懈,一心一意,最终才提高一步。一步一步地坚持到最后,敬终若始,才有可能登上仙界。然而希望成仙的人多,但是真正到达仙境的人少,“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原因是什么呢?葛洪也分析了成仙路上的种种障碍,“或有怠厌而中止,或有怨恚而造退,或有诱於荣利,而还修流俗之事,或有败於邪说,而失其淡泊之志,或朝为而夕欲其成,或坐修而立望其效。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在漫长的求仙路上,有人不能坚持而产生怠慢厌倦之心,有人看不到希望而心生怨恨,有人被名利诱惑中途转向,有人被别家学说引诱丧失原志,有人急于求成,恨不得立刻见到效果,如此等等,万人中有一人坚持已经算多了,由此可见,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和信心是与仙界无缘的。所以葛洪又打了几个比方,“夫彀劲弩者,效力於发箭;涉大川者,保全於既济;井不达泉,则犹不掘也;一步未至,则犹不往也。修涂之累,非移晷所臻;陵霄之高,非一篑之积。然升峻者患於垂上而力不足,为道者病於方成而志不遂。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不测之渊,起於汀滢;陶朱之资,必积百千。”反复强调从立下养生之志直至成仙,需要常年累月始终坚持,毫不松懈,毫不迟疑,甚至是死心塌地地勇往直前,才有可能成功。《神仙传》中的后汉阴长生就是十多年终日聆听师傅马鸣生高谈阔论当世之事,完全没听到度世成仙之法,一起修道的人忍不住相继离开,阴子不单没动摇,反而对师傅更恭敬、更虔诚,最终马鸣生确认他果然能得道,授以《太清神丹经》而步入仙班。虽然神仙没人亲眼看见,但葛洪坚信不移,他反复论证神仙的存在,肯定仙境不是虚构假想,尤其列举了黄帝、老子、彭祖、安期等人,葛洪坚信他们都成了仙。或许正是这种信念,葛洪本人也踏足仙境而不可知。《晋书•葛洪传》说葛洪在广东罗浮山上炼丹修道,八十一岁时突然呈递奏章给当时的广州刺史邓岳,说“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等到邓岳仓促赶去告别时,葛洪坐至正午,浑然无觉地象睡着一样逝去。“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二、元气充足,仍需修补
  如果说成仙的意志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那么身体的素质则是一种依托、一种物质基础。每个人禀受的元气不同,天生的体质也不同,因而修炼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不了解自身的状况就刻意追求成仙,结果可能反而伤及生命。用葛洪的话就是“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无休无止的消耗是任何细微修炼所不能承担的重负。葛洪认为“人无少长,莫不有疾,但轻重言之耳。而受气各有多少,多者其尽迟,少者其竭速。”换言之,人都会患病,但疾病有轻重程度上的区别。人的禀赋不同,有人承受的元气多,承受元气多之人,体质强健,损耗缓慢;有人承受的元气少,承受元气少之人,体质衰弱,损耗增快。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会从最细微处弥补天生的不足,然后根据个体情况调节养生的进度。补益或损耗元气与个人观念有很大关系,如果不了解补益和损耗的得失,认定一丁点的补益及损耗对元气的影响不大,就大错特错了。葛洪打了个比方,“夫损之者如灯火之消脂,莫之见也,而忽尽矣。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殖,莫之觉也,而忽茂矣。”灯油的消耗、禾苗的种植都是不经意间的事情,对元气的损耗或补益亦是点滴指数,所以养生要从最细微处做起,“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只有涓涓细流才能汇聚大海,只有积聚小才能成就大,积累一才能上达亿,如果能“爱之於微,成之於著”,则接近懂得养生之道了。
  如果说成仙需要敬终若始,初始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就是无论天生禀性如何,都要知道补益元气对自身有好处,损耗元气对自身有害处,“凡夫不徒不知益之为益也,又不知损之为损也,夫损易知而速焉,益难知而迟焉。”了解损益利弊,从而加以注意。“夫修道犹如播谷也,成之犹收积也。厥田虽沃,水泽虽美,而为之失天时,耕锄又不至,登稼被垄,不获不刈,顷亩虽多,犹无获也。”把修炼养生之道与播种、得道成仙与收获两两比较,土地再肥沃、水泽再丰美,但违背天时又不事劳作,终究不会有收获,所以无论自身元气多么充足,都要不停止修补。
  三、身强体固,养生基础
  神仙术在《汉书•艺文志》中被列为方技中的一类,有十家著作二百五卷,内容包括杂子道、杂子步引、按摩、杂子芝菌、杂子方、杂子技道、杂子黄冶等,是古人追求长生久视的各种方法。是否具有养生的意愿,又掌握诸如此类的方法,就能成仙?对于世人的疑问,葛洪态度非常坚决。他认为“不得金丹,但服草木之药及修小术者,可以延年迟死耳,不得仙也。”金丹是修炼成仙的第一要素,炼制不出金丹服食,仅依靠植物类药物和练一些功法,只可以延年益寿。显然,葛洪强调成仙的必需条件除了前面所言的持之以恒外,服食金丹是物质上的支持。由是观之,其成仙之说并非完全虚妄不着边际,不过从选址炼丹至金丹出炉又需要多少不畏失败、可遇不可求及漫长无奈的等待?《晋书•葛洪传》记载:咸和初年始,东晋大臣王导征召其作补州主簿,后来升迁为咨议参军。当时文史学家干宝与葛洪交情深厚,推荐他为皇帝顾问或统领修史,葛洪固辞不就。由于年龄渐老,希望炼丹祈求长寿。听说交趾这个地方出产丹砂,自荐作交趾属县句漏的县官。皇帝不忍心把他放到那样的荒蛮之地,葛洪以不是想要名利,因为那里出产丹砂而获准。象这样屡荐不仕却主动请缨到岭南任职,仅仅为了炼丹的葛洪,他对成仙的执着亦可见一斑了。虽然如此,可是要达成这个目标,没有坚实的身体基础也不行。因而葛洪及其注重强基固体,再三强调“补复之益,未得根据,而疾随复作”,生命的根基要坚固,才能抵挡各种邪气侵袭。他用极易养活的槿树杨柳打比方,这两种树,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折断着种、倒插着种、横插着种都能成活,但是种植时间不长,就对其刻划剥皮、摇晃拔出,就算怎么用肥田沃土和春雨浸润,终究必然枯萎,原因很简单,“其根荄不固,不暇吐其萌芽,津液不得遂结其生气也。”生命的基础未扎实,焕发不了勃勃生机,抵挡不住各种摧残亦理所当然。人体较此二木,更易伤难养,而摧残身体的手段远远超出刻剥摇拔等,救济的方法少,破坏的手段多,死亡是必然结果。用吐故纳新或服食药物补益气血之方法,对气衰血竭的身体起不了大的作用。葛洪列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症状,如一个人跑几步就气逆喘急,或咳嗽或胸闷;用一点力就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或者面色无华,皮肤枯裂,嘴唇干燥惨白,肌肤腠理萎瘁,说明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体内化生气血的根源出了问题,此时必须用上品药,才能救治。他揭示出人们常常忽略的问题,即内在化生气血之源的损耗已经严重影响健康,危及身体。可是世人对此的意识很淡薄,不少人把自己感觉患病才当作生病的时候,其实生命的根基已经受损了。所以他注重没患病之前,就要强壮身体,打好基础,才能令正气不衰竭,形体与精神互相守卫。这种观点与《
黄帝内经》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思想该是一脉相承的。为了使问题更容易明白,葛洪把一群年纪老壮、服食厚薄都相同的人,放到相同的环境中,大家同做一件事却有不同的结果,说明病与不病是身体自身的根基问题,风冷暑湿等外来干涉,伤害不到身体壮实之人,只有体虚气少的人,才承受不住而患病。“冲风赴林,而枯柯先摧;洪涛凌崖,而拆隙首颓;烈火燎原,而燥卉前焚;龙椀坠地,而脆者独破。”基础不牢,受损也首当其冲了。养生的基本,以不伤为前提,要保证体壮气充。
  四、勿伤勿极,养生要义
  葛洪认为具备强壮的身体,修炼充足的元气,掌握必要的养生方法,即便不成仙,也能长寿。但是在追求养生的过程中,方法不当,掌握不到要领,就象用寒冰结成的杯子装热汤,用羽毛编织的包裹收藏火种,后果可想而知。长生没修成,生命的基础恐怕还遭受损害,那就背离了养生初衷,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所以他指出人们在养生途中的十三种损伤生命的情况,即才能不够却费劲思考、气力不足却硬要举重、悲哀憔悴、喜乐过差、汲汲所欲、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挽弓引弩、沈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乏、欢呼哭泣、阴阳不交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伤,均是超出自身负担、不节制情绪、作息无规律、阴阳不和谐等的具体表现。损伤不易察觉,但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寿命。针对这些情况,葛洪提出于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等方面不应当过极的注意事项,唾液、行走、听力、视力、坐姿、卧态、穿衣、脱衣、吃饭、喝水、劳逸、晨起、流汗、夜眠都面面俱到,无一遗漏。同时他反复强调不要做费心费力之事,如“不欲奔车走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不欲规造异巧。”而且睡眠的要求细化到寒热上,“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饮食的要求细化到味道上,“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过极必然带来损伤,“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可以肯定,葛洪认为过伤过极的行为都不符合养生精神,最后葛洪总结归纳了长生久视的方法,指出擅长养生之人“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与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後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後服金丹以定无穷。”只要顺应天时,起居有度,呼吸导引,针灸按摩,精神淡泊,服用药物能救亏,服食金丹可成仙,这就是葛洪的养生思想,坚持下去可直趋养生的最高境界。
  总而言之,《极言》可谓葛洪谈论养生的最高言论、极致言论,该篇充分体现了葛洪对修炼成仙的信念、坚持不懈的执着、爱气于微的谨慎、巩固根荄的重视及方法得当的追求,他的养生思想颇具指导性和实践性,但是正如他在该篇所言“良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必巧也。明师能授人方书,不能使人必为也。”世人能否从中得益,关键还要看自己。


上一篇 黄老道家“身国同治”的养生思想
下一篇 道医相融:道教药食养生文化撮议
文章分类: 道教养生
分享到:
扫一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