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16日,在美国盐湖城第19届冬季奥运会女子500米短道速滑项目的比赛中,中国选手杨扬一举夺金,为中国冬奥实现金牌零突破。

然而,或许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杨扬来自一座名叫七台河的东北小城。这座小城并不为人熟知,在黑龙江省地图上仅是一个黑点,但这里却走出了杨扬、王濛等多位冬奥冠军。七台河到底有何特别之处?这里又怎样诞生出这样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呢?

迎冬奥,看传奇。由北京银行独家冠名播出的《档案》,诚邀优秀青年代表冯琳讲述冬奥传奇系列节目,为您揭秘《共燃冰雪梦,一起向未来——中国冬奥破冰背后的功勋》。

从煤矿工人到速滑教练

“短道速滑之父”是这样炼成的

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地级城市七台河滑冰队,走向冬奥会的冠军奖台,杨扬是如何走出来的?这离不开她的启蒙教练、七台河市滑冰队教练员孟庆余。孟庆余教练被誉为“我国短道速滑之父”。除了杨扬之外,1993年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上与队友一起打破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世界纪录的张杰,中国短道速滑历史上第一个“三冠王”王濛,连续两次夺得世界杯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的王伟等等短道速滑世界冠军,都曾是他的弟子。

可这位为中国培养出一批冬奥冠军的教练,起初只是七台河市的一名普通煤矿工人。孟庆余年少时便在滑冰上展现出极高的天赋,成为煤矿工人后仍然没有放下对滑冰的热爱。在他的坚持下,他成为七台河市少年速滑队的教练。

然而,在他成为教练员后,困难接踵而至。孟庆余与他的队员们没有专业的训练场,学员们训练时身着的也都是各家不同颜色的棉袄。没有专业的场地和训练服,孟庆余将如何带领七台河滑冰队破除这挡在他们面前的第一道坚冰?

物质匮乏,从零开始

孟庆余执教生涯屡遇“坚冰”

专业的训练服、专业的冰场等训练的基本标配,对于当年的孟庆余和他的小将们来说都是一种奢望。1970年代,七台河少年滑冰队的起步,就如同中国在冬奥运动中的起步一样,几乎都是从零开始。孟庆余和队员们所找到的训练地点,不过是一片荒草丛生的洼地。在洼地形成的冰面上进行训练,队员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于是,孟庆余自己发明了一款浇冰车,每日白天训练,凌晨在队员们都睡下后进行浇冰。他用自己的付出,暂时解决了七台河滑冰队训练场地的问题,可正当一切开始步入正轨时,新的一道坚冰又出现了在孟庆余的面前。

“你别想骗我,滑冰根本就参加不了奥运会。”这是电影《破冰》中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一句台词,而这也几乎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回望1980年前后,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滑冰还是一项非常小众的冰雪运动,全国远远没有普及。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与其用自己的青春去追寻看起来缥缈的冠军梦,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挣到钱才实在。因此,当孟庆余想招募一些新的学员时,根本就没人回应。

东北小城少年滑冰队一战成名

队内卧虎藏龙惊现“天才选手”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不仅新学员招募困难,当时很多已经进入到七台河少年滑冰队的老学员也因为经济条件的影响,心里曾产生过波动。队中,年仅15岁的赵小兵因为家里很穷,没钱交各种费用,父母便希望她回家务工。得知这个情况后,他找到了赵小兵的父母,表示将负责小兵所有的学习、训练费用,甚至为了帮她节省训练时间,曾把自己家的一台新自行车送给了她。

也正因为孟庆余的坚持,七台河滑冰队在全国大赛中迎来突破。1985年1月,全国第一届少年速度滑冰锦标赛在牡丹江举行。在此次比赛中,孟庆余带领的七台河市滑冰队一鸣惊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领队和教练员都认识了七台河这座东北小城,也让这支滑冰队在全国冰雪运动领域出了名。而与此同时,孟庆余在执教的这支队伍中,发现了一个近乎天才的学生。这个学生当时只有11岁,她就是杨扬。那么孟庆余又是如何带领着杨扬、王濛等队员,破除坚冰,实现中国冬奥金牌零的突破?

来源: 北京号 BRTV北京卫视

流程编辑:TF021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