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生网 校考简章 艺考头条 手机版

光影百年——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

作者: 吴艳东     发布时间:2019-05-09     阅读数:2883

光影百年——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


  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的第二代导演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片的转变,但更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尽管这代导演的戏剧意识还比较强烈,但他们已从对戏剧的摹仿从形式转向内涵,即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电影艺术之所长,只是在故事情节上强烈地追求戏剧悬念、戏剧冲突、戏剧程式。可以这样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己独立的价值。
  左翼电影运动贯穿中国第二代导演的活跃期,左翼电影运动又称为新兴电影运动,其中的代表作有吴永刚的《神女》,夏衍的《春蚕》,费穆《城市之夜》,孙瑜的《大路》,朱石麟的《慈母曲》,史东山的《女人》,蔡楚生的《渔光曲》以及沈西苓和袁牧之的《桃李劫》等等。当时不单有以上进步电影,万氏兄弟的动画《狗侦探》、《抵抗》不单在内容上针对时弊,形式上还影响了30年代日本动画。
  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下,不管是进步电影还是回避政治的商业片都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空前繁荣,让上海变成了东方好莱坞。但国难当头,上海影史就此划分成"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直至抗战胜利,电影界才得以回魂。以昆仑公司为代表的电影创作推崇"社会批判派",如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由蔡楚生导演、有中国《乱世佳人》之称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这个时期,中国的电影表演艺术也属于由萌芽到起步阶段。
QUOTE: 蔡楚生
蔡楚生.jpg
  蔡楚生(1906.1.121968.7.15),广东省潮阳县铜孟镇神仙里(现集星乡)新乡人。解放前,长期在上海、香港等地从事电影工作,参与了27部影片的创作,其中任编导的有10部。在旧中国创造了首映最高票房纪录的4部故事影片中,有3部为蔡楚生所编导的——《都会的早晨》(1933)、《渔光曲》(1934)和《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与郑君里合作)。《渔光曲》并在19352月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使中国电影首次驰誉国际影坛。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主要从事电影艺术的领导工作中,参加编导的影片《南海潮》,曾被观众选为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后因故颁奖停办)。蔡楚生对中国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使他被评论界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法国的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所著《世界电影史》中,有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为蔡楚生的评价。这部著作评介的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蔡楚生是唯一的中国人。
  蔡楚生的成就虽离不开他的天资聪颖,但主要还是来自他毕生不懈的学习、探索和艰苦的奋斗。
  蔡楚生的祖父蔡建之(1930年投),早年因家贫而离开故乡谋生,后辗转到上海经商。其长子蔡良(1882-1941,字振贵,号纯甫)即蔡楚生之父。蔡良受过正规教育,虽从商,但爱好书画,性情刚烈。蔡楚生之母郑清修(18851953),潮阳县城人,从小随父母流居上海,粗通文墨,喜欢戏曲,擅长剪纸、刺绣。婚后生育10胎,仅存41女。次子蔡通,字茂楚,即蔡楚生。1912年,蔡楚生的祖父举家返回潮阳故里定居、务农,后又与乡人合资,在汕头市万安街开一纶章百货批发店。蔡楚生在家乡曾入私塾读书4年。父辈们因商起家,所以都希望蔡楚生也能走上经商之路。为此,在他刚满12岁那年,父亲就将他带到汕头,在纶章店当学徒;3年之后,又让他到汕头郭利安钱庄当学徒,以增广经商的知识和本领。但就在汕头的这几年里,蔡楚生逐渐脱离了家庭为他精心设计的生活轨道。
  他渴求文化知识,倾心于艺术。商店货箱中衬垫的来自上海、香港等地的旧报纸,给他带来了各种新知识,使他眼界大开。每天晚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不懂的事就请教别人,还跟人学过初级英语。读过的旧报纸,他又用来练毛笔字、画水墨画。在绘画方面,他的启蒙教师是他的母亲。幼时,母亲就教他画画,使他从小对民间的绘画、剪纸等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在汕头期间,蔡楚生受到了时代风云的激荡:五四运动爆发,汕头爱国青年学生的示威游行,给少年蔡楚生留下深刻印象;1925五卅运动运动的浪潮,把他卷进了工会活动;19279月,进军潮汕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周恩来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讲演,更在他心中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蔡楚生成了进业店员工会的活跃分子,他担任宣传工作,开始学写文章;他们创办了进业白话剧社,经常组织演出。他最早的剧作《无母之女》(4)、《月下》等,就是由这个社排演的。1926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赴汕拍片,剧社予以协助,从而引起蔡楚生等人对电影的极大兴趣。于是剧社成立了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蔡楚生等人赶写了一出短剧《呆运》,在华剧导演陈天的帮助下,拍成了影片并在汕头上映。这首次参与的电影创作实践,使他与电影艺术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1927年冬,为了寻找一个能和全国共呼吸的地方,蔡楚生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他违背父亲的意愿,离别1年多前家庭为他选择的贤惠的妻子林银菊(1906-1986年,潮阳仙港人)和出生不久的女儿,只身到了上海。经过一段流浪之后,蔡楚生才得以进入华剧等几家小影片公司打杂。1年多中间,他从清扫场地、刷洗痰孟等做起,直到置景、写字幕、画广告、场记、剧务、临时演员等行当,什么活儿都干过,而且经常是身兼数职,一天工作十几小时。他还时常抽空到小影院看电影,从中学习别人的布景、光线、角度、服装、演技、剪接及导演手法等,遇有好的,就记下来,画下来。经过这个时期的艰苦工作和学习,他熟悉了电影艺术制作的许多环节,掌握了有关的技能。1929年,蔡楚生为当时实力较强的明星影片公司著名编导郑正秋所赏识,应邀担任副导演兼美工师。在明星他协助郑拍摄了《战地小同胞》(1929)、《桃花湖》前后集(1930)、《碎琴楼》(1930)、《杀人的小姐》(1931)、《红泪影》前后集(1931)等影片,从中学会了编剧、导演,并得以充分实践,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1931年,蔡楚生进入联华影业公司二厂,开始独立担任编导。最初的作品有《南国之春》(1932)、《共赴国难》(1932)、《粉红色的梦》(1932)等。此后,在左翼电影评论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又经历了一次重要转变:他的创作开始关注下层百姓,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矛盾。
  1933年的《都会的早晨》是蔡楚生的成名之作,在上海首映时,连映18天,轰动一时。1934年以东海渔民悲惨生活为题材的《渔光曲》,以其勇敢的现实主义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生活”(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颁奖评语),从而受到国内外瞩目;首映时正值上海少有的盛夏酷暑,仍连映84天,创下30年代中国影片卖座最高记录。此后陆续编导的有著名左翼影片《新女性》(1935,孙师毅编剧),中国第一部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迷途的羔羊》(1936),表达人民团结抗日必胜信心的短片《小五义》(1937)和谴责汉奸罪恶的《王老五》(1937)等;由他编写剧本制作的影片有《春潮》(1933)、《飞花村》(1934)、《两毛钱》(1937)和《歌舞班》(1937)等。1932·二八1937·一三日寇进攻上海期间,以及193610月鲁迅逝世时,他都赶赴现场拍摄了新闻纪录片。在创作的同时,蔡楚生积极参加左翼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活动,先后加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以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等组织,被选为理事和常务委员。

《渔光曲》海报
《渔光曲》海报.jpg
《迷途的羔羊》剧照
《迷途的羔羊》剧照.jpg
   193711月至194112月期间,蔡楚生离开上海到香港继续从事抗日爱国文艺工作。这时,他与从事地下工作的***人陈曼云(19081975,广东南海人)相识,因其思想和品格而十分倾慕,遂于1941年共结连理。在陈影响下,蔡楚生阅读了包括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和革命读物,这使他更自觉地走向了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道路。1938年,他和司徒慧敏共同编导了抗日影片《血溅宝山城》和《游击进行曲)(后改名《正气歌》),前者在重庆放映,被周恩来誉为最好的抗日爱国影片之一。此后,蔡楚生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编导了表现爱国青年同汉奸特务斗争的《孤岛天堂》(1939,原作赵英才)和歌颂香港人民抗日爱国主义精神的《前程万里》(1940)。他创作的剧本还有反映南海渔民抗敌斗争的《南海风云》和以难民儿童为题材的《万世流芳》,后者刚开拍不久,就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而中断。1941皖南事变后,他还与到港的戏剧工作者一起开展了话剧活动,先后排演过《雾重庆》等几个剧目,9月并正式成立了旅港剧人协会,他被选为理事。蔡楚生在港发表过不少文章,号召电影工作者以电影为武器,支持抗战,热情评介爱国抗日的优秀港片,对推动香港的国防电影运动做了不少工作。
   为使在港的进步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免遭日寇迫害,在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安排下,蔡楚生于19421月安全撤离港岛,2月初辗转到达桂林。在佳期间,他以日寇占领前后香港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创作了5幕话剧《自由港》(1943);他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的理事。这时,他因积劳成疾,患肺结核而暴病一场。1944年夏,日寇沿湘桂线南侵,蔡楚生抱病和万千难民一起,历尽艰辛,向大后方撤退,于年底到达重庆。大后方达官贵人们醉生梦死的丑恶现实,与他在千余里逃难路上对人民苦难的刻骨铭心的感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为他战后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生动的素材。在渝期间,他被聘为中央电影摄影场的编导委员,但并未进行创作;在养病的同时,他参加了中共组织的传达、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活动,并认识了周恩来、毛泽东。他向往着陕北那片崭新的天地和崭新的艺术。抗战结束,由于当局的阻挠,蔡楚生等人至1946年初才得以复员回到上海。他们按周恩来的指示,于6月建立了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联华影艺社,1年后又改组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蔡楚生为编导委员会成员。在战后物资和资金极其匮乏、自身重病未愈的情况下,他与郑君里合作,奋力完成了编导最重要的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下集《天亮前后》)。影片以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赢得国内外观众及评论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在上海接连上映3个多月,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景象;在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上映时,也都创造了国产片卖座的最高纪录。为此,连当时官方的文化运动委员会也不得不授予这部影片以1947年度中正文化奖电影奖的金牌。1948年春,蔡楚生又着手创作了反映西湖人民抗敌斗争的电影剧本《西湖春晓》。但因时局迅速变化,蔡楚生及夫人陈曼云处境危险,不得不于年底举家撤往香港,这部影片被搁置。

 

 

 

 

 

 

 

《一江春水向东流》海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年离乱》海报
《一江春水向东流》海报《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年离乱》海报.jpg
《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亮前后》碟片封套
《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亮前后》碟片封套.jpg
  蔡楚生第二次到香港,停留时间仅4个半月,但他会同其他电影工作者为推动香港的进步电影和粤语电影的革命,又日夜操劳奔波。他是粤语片推进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在他们筹建的南国影业有限公司中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为20多个剧本写下了修改意见或评论,并具体指导、筹划优秀影片《珠江泪》投入拍摄。
  19495月,蔡楚生从香港来到解放了的北平,先后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他成为中国***的一员。为创建、发展人民的电影事,他贡献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和精力。他担任过中央电影局艺术委员会主任、副局长,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率领中国电影代表团参加布拉格、戛纳、巴黎、威尼斯等地的电影节,考察前苏联等东西欧7国的电影事业。各种行政工作、社会活动十分繁重,身体又一直多病,但他始终尽心竭力;同时,他仍眷恋创作,争取时间着手对旧作进行整理。1958年底,他到新成立的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陈残云、王为一合作,重拾40年代初在香港创作的剧本《南海风云》,加以补充、改写并投入拍摄。影片更名《南海潮》,分为上下两集:《渔乡儿女斗争史》、《天涯海角恩仇记》。上集于1962年拍完,没来得及拍下集,1968715,蔡楚生含冤去世,时年62岁。

 

《南海潮》海报
《南海潮》海报.jpg
  19796月,中共影协党委经复查,肯定了他一生所作贡献,为其公开恢复名誉,并于19801月举行追悼会。在蔡楚生逝世20周年时,影协广东分会会同汕头市、潮阳县共同发起,在广州、汕头、潮阳三地组织了纪念活动,并在潮阳棉城镇的文光古塔下,为蔡楚生树立了半身铜像,其基座携有邓颖超题词:蔡楚生先生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像后所立纪念碑,碑文为夏衍所撰,由吴南生书写。
  199512月,蔡楚生获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而特设的中国电影世纪奖导演奖。
  主要作品:
  电影剧作:
  1929:《无敌英雄》
  1933:《飞花村》
  1937:《联华交响曲·两毛钱》、《艺海风光·歌舞班
  1938:《血溅宝山城》(与司徒慧敏合作 )、《游击队进行曲》(与 司徒慧敏合作)
  编导故事片:
  1932:《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共赴国难》(与孙瑜、史东山、 王次龙合作)
  1933:《都会的早晨》
  1934:《渔光曲》
  1935:《新女性》
  1936:《迷途的羔羊》
  1937:《联华交响曲·小五义》、《王老五》
  1939:《孤岛天堂》
  1940:《前程万里》
  1947:《一江春水向东流》(上下集,与郑君里合作)
  1961:《南海潮》

 

 

 

 

 

QUOTE: 郑君里
郑君里.jpg
  郑君里(19111969),曾用名郑重,千里。1911年生于上海,原籍广东中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导演。自幼家境贫寒,进义学念书。因酷爱艺术,读到初中二年级,毅然中途辍学,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学习,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1929年夏,在南国社参加《莎东美》、《卡门》等剧的演出,与陈白尘等创办《摩登》戏剧半月刊。1931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起草《最近行动纲领——现阶段对于白色区域戏剧运动的领导纲领》。同时,他还加入摩登剧社、大道剧社,演出《乞丐与国王》、《血衣》、《乱钟》等剧。1932年,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为基本演员,先后在《火山情血》、《奋斗》、《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近20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并参加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娜拉》、《大雷雨》等剧。在银幕和舞台上,以形体动作洒脱自如,并善于把握并表达角色的内在情绪,富于艺术魅力而成名。抗战爆发后,任上海救亡演剧三队队长。1940年,在重庆加入中国电影制片厂,任新闻影片部主任,历时两年,赴西北、西南地区拍摄各兄弟民族团结抗战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3年,参加中国艺术剧社,导演了《戏剧春秋》、《祖国》等剧。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任昆仑影业公司编导委员会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虽是在老艺术家指导下的电影导演学步之作,却已显露出他作为一名电影导演的非凡的禀赋与才华。翌年,他参加了电影剧本《乌鸦与麻雀》的集体创作,并单独执导了该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鲜明的时代感,真实地记下了蒋家王朝的最后罪恶史。影片在人物刻划、场面调度、镜头处理,以至细节运用等方面,都体现出他对电影特性的深刻理解和表现能力。影片于1957年荣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50年代后,他的电影导演艺术步入鼎盛时期,影片《宋景诗》(与孙瑜合导)场面宏伟,气势磅礴,反映了当时鲁西农民起义的真实面貌。他执导的《林则徐》和《聂耳》,被誉为红烧头尾,是上影向建国1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1961年导演的《枯木逢春》以精雕细刻的手法和富于诗情画意的镜头画面,动人地描述了血吸虫病人苦妹子从绝症中获得新生及一家人在新旧社会悲欢离合的遭遇。影片较好地借鉴了传统艺术的经验,体现了他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懈的锐进精神。长期以来,他还致力于电影、戏剧的翻译和著述。《论抗战戏剧运动》,在1939年曾以单行本出版。进入40年代后,他即以开始《角色的诞生》的构思和撰稿。在他的艺术道路上,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迄今以出版的论著有《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有杰希.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讲六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等。郑君里是一位擅长驾驭重头戏著称,以拍摄人物传记片见长的电影艺术家。1969年因文革遭受迫害死于监狱。他曾是上海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中国影协、剧协常务理事、上海影协常务理事。

《新女性》DVD封套
《新女性》DVD封套.jpg

《大路》海报
《大路》海报.jpg
  获奖情况及主要作品:
  《火山情血》(1932)、《出路》(1933)、《大路》(1934)、《迷途的羔羊》(1936)、《《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1949)、《我们夫妇之间》(1951)、《宋景诗》(1955)、《林则徐》(1957)、《聂耳》(1959)、《枯木逢春》(1961
  《乌鸦与麻雀》: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个人一等奖
  《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乌鸦与麻雀》海报
《乌鸦与麻雀》海报.jpg
《聂耳》海报
《聂耳》海报.jpg

 

 

QUOTE: 费穆
费穆.jpg
  费穆(19061951),字敬庐,号辑止,原籍江苏苏州,生于上海。费穆凭借《小城之春》开启了中国诗化电影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开始发现费穆,认为他把中国传统美学和电影语言进行完美的嫁接,开创了具有东方神韵的银幕诗学。
  1916年费穆举家迁居北京,入法文高等学堂,并自学英、德、意、俄等多种外国语。因长年苦读,致左眼失明。后在京任某矿山事务所会计,开始业余撰写影评,并与朱石麟合办《好莱坞》电影杂志。1930年到天津,任华北电影公司编译主任,翻译英文字幕和撰写说明书。
  1932年至上海任联华影业公司导演。同年执导了暴露旧社会都市黑暗、贫富对立的《城市之夜》。影片注重布景、道具、镜头和光线的设计和综合利用,充分显示出他的导演才华。之后,他又陆续导演了《人生》、《香雪海》、《天伦》。这3部影片,左翼评论者曾指出:在思想上较之《城市之夜》是后退了一步。但他殚精竭虑,为提高影片的品位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执著的追求和努力。
  19361月,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潮的推动下,他与欧阳予倩、蔡楚生等共同发起成立上海电影界救国会,并发表宣言:动员整个电影界的力量,摄制鼓吹民族解放的影片。同年11月,由他导演完成影片《狼山喋血记》,以寓言的形式,抨击不抵抗主义的可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意志和爱国精神,堪称为国防电影的代表作,受到进步电影评论工作者与广大观众的热情赞誉和欢迎。
  抗日战争爆发后,拍摄了宣扬同仇敌忾、团结救亡的《北战场精忠录》。孤岛时期,为民华影业公司导演了《孔夫子》、《世界儿女》及京剧戏曲片《古中国之歌》。在当时内容平庸、粗制滥造的古装片充斥银幕的情况下,《孔夫子》不失为一部颂扬浩然正气,鄙夷奴颜媚骨,制作严肃的作品。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后,他凛然拒绝与敌伪合作,转向戏剧舞台,参与建立上海艺术剧社,后又创办新艺剧团和国风剧团,导演了《杨贵妃》、《秋海棠》、《浮生六记》、《清宫怨》等话剧。
  抗战胜利后重返影坛。1947年,他执导了由京剧大师梅兰芳主演的戏曲片《生死恨》。这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他与梅兰芳配合默契,对写意与写实的统一、传统艺术程式化的表演与电影艺术的表现方法的有机结合,以至布景的处理、道具的使用,均作了有益的探索与大胆的创新,达到了建国前戏曲片拍摄的最高水平。
  1948年,他导演的《小城之春》集中体现了他对于电影本体的精深理解和在艺术表现上所具有的独特的色彩。他善于刻画人物、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特别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底蕴,更是描绘得细致入微,开启了在中国电影史上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话电影的先河,成为一部经得起风雨洗刷、时间检验的艺术珍品。该片被海外影评家评为中国电影十大名片之首。 《小城之春》和他导演的其他影片,构图优美,镜头凝练,节奏舒缓,韵味深长,各种艺术元素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城之春》海报
《小城之春》海报.jpg
  19495月去香港,创办龙马影片公司,任总经理兼编导,执导了影片《江湖儿女》,反映杂技演员的坎坷遭遇,和对解放了的新中国的热切向往。片未竟而病逝。
  主要作品:
  导演:《城市之夜》(1933)、《人生》(1934)、《香雪海》(1934)、《天伦》(1935)、《镀金的城》(1937)、《洪宣娇》(1941)、《生死恨(京剧)》(1947)、《小放牛(戏曲短片)》(1948)、《小城之春》(1948
  编导:《狼山喋血记》(1936,与沈浮合作)、《斩经堂》(1937)、《联华交响曲二:春闺断梦》(1937)、《孔夫子》(1940)、《世界儿女》(1941)、《古中国之歌(京剧)》(1941) 
  编剧:《前台与后台》(1937

 

 

 

 

 

 

QUOTE: 吴永刚
吴永刚.jpg
  吴永刚(19071982),出生在上海,江苏吴县人,长于河南。少时随在铁路供职的父亲遍历中原、江南等地,喜好足球、武术,更喜爱诗词、艺术。
  1924年,他在苏州萃英中学读书时,因阅读进步书刊和参加反基督教大同盟活动,致被校方开除。
  1925年,吴永刚毅然违背其父让他经商的意愿,进入上海百合影业公司,作了一名美工练习生,立下了终我身于电影事业的誓言。他学艺有心,除做好本职工作外,甘当打杂工,化妆、服装、道具、场记以至布景制作,样样肯干。曾在史东山导演的影片内任场记,并在《美人计》等影片中扮演角色。这段生活经历,为他以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8年,他被擢升为美工师。为求深造,他考上了上海美专西洋画系,实行半工半读,从不懈怠。
  1931年,他加入联华影业公司,开始接受无产阶级文化思想。
  1934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生活积累,在田汉的支持、帮助下,编导了影片《神女》,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对吃人的旧社会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影片在导演处理上颇见功力,镜头转换园熟流畅,画面设计简洁明晰,人物形象生动感人,被誉为1934年下半年中国影坛的最大收获,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佳作。

《神女》海报
《神女》海报.jpg
  之后,他又编导了一部富于哲理思考的影片《浪淘沙》,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探索与对人生的感喟。在艺术上可谓别开生面,具有清新、淡雅的特色。
  1936年,吴永刚成功编导了国防影片《壮志凌云》,体现了举国一致、团结抗敌的时代精神。当时进步舆论评说:全片自始至终都充满着青春的健壮的活力,令人感到兴奋。他也成为三十年代著名导演。
  八一三战火燃起,他不避艰险,长途跋涉,带领一位摄影师去平型关一带实地拍摄反映抗日的新闻片。在孤岛时期,虽身处逆境,仍不改初衷,积极参加孤岛的爱国电影、戏剧活动,先后导演了旨在唤醒民族意识的《林冲雪夜歼仇记》、《岳飞尽忠报国》、《聂隐娘》等影片,还导演了具有比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话剧《花溅泪》、《明末遗恨》等。
  抗战胜利后,他相继为中电二厂、一厂编导《忠义之家》、《终身大事》等影片。1947年,他以饱满的激情编导了影片《迎春曲》,抨击黑暗,企盼光明,迎接解放,我们要用粗大的手,去迎接那光辉的春天!
  全国解放后,他以焕然一新的创作心态,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表现土地改革的影片《辽远的乡村》,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海燕电影制片厂导演。
  1954年,他导演的《哈森与加米拉》,是新中国首次使用民族演员和语言拍摄的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的斗争和生活的影片,受到广泛好评。1956年,他根据《今古奇观·灌园叟晚逢仙女》改编导演的《秋翁遇仙记》,影片的节奏舒缓有致,音乐优美动人,富有浓郁的民族气息。1957年,发表了《政治不能代替艺术》等论文,反对空泛的说教,强调创作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同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1961年恢复工作后,他接连拍摄了《碧玉簪》和《尤三姐》。1962年,由他改编和导演的越剧戏曲片《碧玉簪》,既保留了原剧做、表、唱、白的委婉细腻,双突破了舞台的时空局限,对如何发掘传统文艺宝库,拍好戏曲舞台艺术片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堪称为戏曲电影的精品。1966年再次被四人邦迫害。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吴永刚得以彻底平反改正。他应广西厂之邀拍摄了舞台艺术片《刘三姐》。拍摄期间,因事故不幸受伤,不久又获悉儿子病危的消息,使他心力交瘁。而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成了本片,此时他已73岁。
  1980年,他以古稀之年,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敬和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憎恨,担任了影片《巴山夜雨》和《楚天风云》的总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抒情的艺术风格,成功地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群像。

《巴山夜雨》海报
《巴山夜雨》海报.jpg
  吴永刚一生治学严谨,每以"艺贵真实"律己。在导演艺术上孜孜求质朴、真实,形成了独特的素描风格。于198212月加入中国***。曾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上海市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及获奖情况:
  编导:
  《神女》(1934)《浪淘沙》(1936
  《壮志凌云》(1936)《黄海大盗》(1938
  《胭脂泪(1938)《离恨天》(1938
  《四潘金莲》(1938)《无敌武术团》(1938
  《林冲雪夜歼仇记》(1939)《岳飞尽忠报国》(1940
  《花魁女》(1940)《中国白雪公主》(1940
  《战地情花》(1941)《铁窗红泪》(1941
  《摩登地狱》(1941)《忠义之家》(1946
  《迎春曲》(1947)《终身大事》(1947
  《舐犊情深》(1948)《饿人行》(1949
  《秋翁遇仙记》(1956)《碧玉簪》(1962
  导演:
  《小天使》(1935)《辽远的乡村》(1950
  《哈森与加米拉》(1955)《林冲》(1958,与舒适合作)
  《尤三姐》(1963)《刘三姐》(1978,与陈正鸿合作)
  《茶童戏主》(1979)《巴山夜雨》(1980,总导演)
  《楚天风云》(1981,总导演)
  《巴山夜雨》: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QUOTE: 桑弧
桑弧.jpg
  桑弧(1916),生于1916年,原名李培林。年轻的李培林立志做一名杰出的新闻记者,可是,生活给他安排了一个蹩脚的角色——银行职员。埋怨命运、郁郁寡欢,没有变成李培林的主题。他喜欢看戏,并开始以醉芳为笔名,为当时刚刚倦游归沪的麒麟童——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写戏评。这位醉芳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见地引起了一帮包括唐大郎和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等票友的激赏。卡尔登的经理、吴性栽的内弟、麒派票友周翼华辟出一间办公室作为活动地点,经常去聚会的小报同人甚多,因而报上名之为翼楼
  当时的李培林过着海上文人的生活:唱戏、聚会、打牌、谈心。而海上的光怪陆离,让李培林盲打误撞地进入了电影圈。1935年,李培林通过周信芳结识了著名导演朱石麟,并在他们的提携下尝试电影创作。1941年,李培林以桑弧为名创作了剧本《灵与肉》,——据说这一艺名源自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随后,桑弧接连创作了《洞房花烛夜》、《人约黄昏后》,均由朱石麟先后搬上银幕。
  从19451946年,桑弧在朱石麟的支持下自编自导了《教师万岁》和《人海双珠》。一种海派的性格逐渐在他的创作中显示出来。与一般对海派的理解——误解不同,桑弧的海派始终透露出一种市民化的、狡黠的创造性,既无文明戏的僵化酸腐,也不似艳情古装剧的露骨,他线索繁多、浓淡适宜的特点为他逐渐赢得了认可。
  19468月下旬,卡尔登戏院老板吴性栽成立了文华电影公司。桑弧负责公司的艺术创作。为了打响文华电影公司成立的第一炮,桑弧经人介绍认识了张爱玲,随后便邀请她为文华公司创作电影剧本。张爱玲很快就写出了电影剧本《不了情》。从此,他们开始了合作——19472,《不了情》作为文华公司的开山之作正式开拍,导演桑弧,主演为舒适和陈燕燕。这部影片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上映后一炮打响。借着《不了情》的轰动效应,桑弧再请张爱玲创作了《太太万岁》。这部影片哀而不伤,悲喜交集,桑弧对于喜剧的把握在这部影片里已经成熟。当时桑弧31岁,张爱玲26岁。

《不了情》DVD封套
《不了情》DVD封套.jpg
《太太万岁》海报
《太太万岁》海报.jpg
  1948年,继《不了情》、《太太万岁》大获成功后,桑弧拟将张爱玲的名作《金锁记》改编拍成电影,可是这第三度合作,因为女主角张瑞芳久治不愈的肺结核,以及动荡的时局,最终不了了之。张爱玲和桑弧的合作到此为止,虽然当时沪上小报曾经风传二人绯闻,但桑弧以叔红为笔名撰文评论《十八春》后,再也没有与张爱玲有任何联系,甚至张爱玲逝世,桑弧也没有写什么悼念和回忆性的文章。
  《哀乐中年》是桑弧在1949年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它表现两个年龄悬殊的教员的爱情,以及父子冲突,含蓄中见出浓烈,喜剧中透出悲凉,近年越来越受到推崇。

《哀乐中年》海报
《哀乐中年》海报.jpg
  1949年后,市民的悲欢已经不可能成为文艺创作的主题。这位海派导演似乎放弃了海派,他的名字和三个第一联系在一起,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和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魔术师的奇遇》虽然服务于教化,但离奇的故事、眼花缭乱的噱头却分明让人嗅到摩登的味道,那是一种更简单、更朴素的小欢乐、小烦恼,一次不可多得的关于梦的体验。
  文革开始后,桑弧创作的空间更趋狭小,被批斗时,他发出我再也不搞电影了的哀语。但一俟机会来临,他还是回到了熟悉的领地。他担任编剧的水墨动画片《鹿铃》获1983年金鸡奖和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片奖。1990年,桑弧导演了他的收山之作——京剧艺术片《曹操与杨修》。这时的桑弧74岁。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桑弧一直对市井小民的琐屑生活保持着兴趣,他关注的是不彻底的人生,这使得他的电影有一种独特的品质,不同于左翼的慷慨激昂,也不同于一些商业片的一味媚俗。正如张爱玲在《<太太万岁>题记》中所说: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永远夹杂着一丝心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人生的况味,有时就在那些悲欣交集的片刻。
  在中国导演的队伍中,桑弧是一位茕茕孑立的个数:他的影片没有黄钟大吕的宏亮,亦没有交响乐的激昂,而更接近于一把悠扬的胡琴,平缓却委婉地演绎着凡俗的小曲。
  桑弧置身在时势的漩涡之外,却俯首于情感分合、家庭摩擦、亲友关系的世俗纠纷之上,以揶揄的态度对之进行喜剧式的讥讽。他的作品浅显而生动,虽缺乏大历史的深度但有着人生的质感,尽管只是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却也力透纸背地表达了活着的幸与不幸。
  柯灵先生将桑弧的早期作品归纳为浮世的悲哀,说他是从平凡中捕捉隽永,在屑碎中摄取深长。49年以后的桑弧作品不再如《人海双珠》、《太太万岁》、《不了情》、《假凤虚凰》那般庸常琐细,但也依然是《太平春》、《有一家人家》、《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魔术师的奇遇》、《她俩和他俩》、《邮缘》、《女局长的男朋友》样的温婉通俗。

《她俩和他俩》剧照
《她俩和他俩》剧照.jpg
《女局长的男朋友》海报
《女局长的男朋友》海报.jpg
  就是因了这份不多见的世俗风景,桑弧在重要导演中占有当然的一席之地:他以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家庭景观扩充了中国电影的地缘风情,以琐琐的哀乐细小的爱憎善恶的摩擦(柯灵语)添补了社会写实的主题内涵。桑弧的创作,使社会片不再是单色的时代政治图像,而成为杂色的人间众生相。
  在中国电影历史中,桑弧有三个第一的光荣记录:即他拍摄了1949年后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部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但剧情片《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编剧)更得研究者的青睐,它们的意义被定为对中国城市电影和市民观赏趣味的开拓。在这些影片的空间里,主要活动着中产阶层的人们,他们是银行职员、公司老板、律师、理发师、小学教员、家庭主妇……这里的人情纠葛是家长里短,人际冲突是世俗利益。他们虽无横溢财富,却也无衣食之忧,远离大时代的硝烟,挣扎在个人事业或情感的焦虑之中。与同时代的蔡楚生和孙瑜相比,桑弧似乎缺少激烈,也不够浪漫,但他独享一份实在,他在近乎于自然主义的生活图景中刻画了一个特定阶级的无奈和仓惶,而这种无奈和仓惶对于洞穿一个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丝毫不乏锋芒和力度。
  桑弧的个人履历和他的上海市民电影取向十分吻合:他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因此自然而然地影像上海;他来自中产家庭自己又成为这个阶级的一员,因此得心应手地塑造他们的银幕形象;他受惠于传统戏剧和好莱坞电影,因此擅长中国式的家庭情节剧。在艺术创作中桑弧忠实地传达了自己的世界感受和情感体验,成为个人所属阶级的表现者和批判者。
  主要作品:
  编写的剧本有《灵与肉》、《假凤虚凰》等。
  导演作品有《不了情》(1946)、《太太万岁》(1947)、《哀乐中年》(1949)等著名作品。
  解放后,桑弧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祝福》以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他拍摄的其他影片还有戏曲片《天仙配》以及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邮缘》及根据茅盾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子夜》等。
QUOTE: 汤晓丹
汤晓丹.jpg
  汤晓丹(1910.2.22-),福建华安人。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十岁随父回国。1928年在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学习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去上海,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次年任导演 。先后导演戏曲片《白金龙》、故事片《飞絮》、《飘零》等。1934年后在香港执导影片《翻天覆地》、《金屋十二钗》等,揭露社会黑暗。抗日战争爆发后,导演抗日影片《上海火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等。香港沦陷后,拒绝日本占领军合作拍片的要求,潜往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拍摄了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天堂春梦》等影片。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导演反映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军战斗生活的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其中《渡江侦察记》于1957年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个人一等奖。1979年导演的《傲蕾· 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3年导演传记片《廖仲恺》,真实地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画卷,成功地刻画了廖仲恺的银幕形象,1985年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渡江侦察记》海报
《渡江侦察记》海报.jpg
《沙漠里的战斗》海报
《沙漠里的战斗》海报.jpg
  主要作品:
  19321933年 《白金龙》上海天一、南方影业公司,《飞絮》、《飘零》上海天一影业公司
  1934年 《翻天覆地》、《糊涂外父》香港艺华影业公司
  1935年 《金屋十二钗》香港大观声片公司,《花开富贵》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36年 《时势造英雄》香港南粤影业公司,《有女怀春》香港南粤影业公司
  1937年 《闺怨》香港南洋影业公司,《再生缘》香港南洋影业公司
  1938年 《舞台风光》香港大观声片公司,《上海火线后》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39年 《小广东》香港大观声片公司,《嫦娥奔月》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40年 《民族的吼声》香港大观声片公司
  1945年 《警魂歌》(又名《敢死警备队》,1946年在上海才改的)中国电影制片厂
  1946年 《天堂春梦》上海中央电影摄影场第二场
  1947年 《囗凤记》北平中央电影摄影场第三场
  1948年 《万象回春》中国电影制片厂(在上海)
  1949年 《失去的爱情》上海国泰影业公司
  1950年 《胜利重逢》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2年 《南征北战》(合导)(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4年 《渡江侦察记》(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导演一等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5年 《怒海轻骑》(合导)东北电影制片厂
  1956年 《沙漠里的战斗》上海电影制片厂
  1957年 《不夜城》江南电影制片厂
  1958年 《卧龙湖》江南、安徽电影制片厂合拍,《英雄交响曲》天马电影制片厂
  1959年 《钢铁世家》天马电影制片厂
  1962年 《红日》天马电影制片厂
  1963年 《水手长的故事》海燕电影制片厂
  1976年 《难忘的战斗》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7年 《祖国啊,母亲》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9年 《傲蕾·一兰》(获政府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1年 《南昌起义》(获政府奖)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3年 《廖仲恺》(获政府奖,获第四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珠江电影制片厂
  1985年 《肖尔布拉克》(艺术顾问)上海电影制片厂
  1986年 《荒雪》(总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
QUOTE: 史东山
史东山.jpg
  史东山(1902—1955),原名史匡韶,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导演。 他出生在一个爱好艺术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擅长绘画、写作、音乐,从小受父亲熏陶较深。由于家境衰落,他被迫离开杭州到上海。 史东山在1922年进入上海影戏公司担任美工师,并做过演员。 1925年,他编写了第一部电影剧本《柳絮》,并担任导演。
  1930年,他进入联华影业公司,早期创作的作品《同居之爱》、《银汉双星》等影片。 1933年,他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担任执行委员。
  1934年,他编导了表现妇女问题的影片《女人》。他在艺术上有明显转变的代表性影片是《人之初》,影片主人公张荣根的工人形象性格鲜明、质朴感人,编导处理细腻流畅。 1937年,他在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了反映抗日题材的影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好丈夫》,这些影片反映了史东山饱满的爱国热情。
  抗战胜利的1946年,史东山在联华影业社拍摄了著名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是史东山一部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电影的一部扛鼎之作,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史东山担任文化部电影局艺委会委员和技委会主任。他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改编和导演了影片《新儿女英雄传》,次片获得了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中的导演奖。

《八千里路云和月》海报
《八千里路云和月》海报.jpg
《新儿女英雄传》海报
《新儿女英雄传》海报.jpg
  五十年代初,他出版了理论著作《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 1955223,史东山不幸逝世,终年53岁。在从事电影艺术三十余年的生涯中,他拍摄了许多深受群众欢迎的影片,为中国电影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获奖情况及代表作:
《杨花恨》(1925)                
《儿孙福》(1926
《同居之爱》(1926)               
《王氏四侠》(1927
《美人计》(1927)                
《奇女子》(1928
《荒唐将军》(1929)               
《恒娘》(1931
《银汉双星》(1931)               
《共赴国难》(1932,与孙瑜、蔡楚生、王次龙合作)
《奋斗》(1932)                 
《女人》(1934) 
《人之初》(1935)                
《长恨歌》(1936
《狂欢之夜》(1936)               
《青年进行曲》(1937  
《保卫我们的土地》(1938)            
《好丈夫》(1939
《胜利进行曲》(1941)              
《还我故乡》(1945
《八千里路云和月》(1947)            
《新闺怨》(1948
《新儿女英雄传》(1951
   
《新儿女英雄传》 获得1951年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导演特别荣誉奖。
QUOTE: 袁牧之
袁牧之.jpg
  袁牧之(19091978),原名袁家莱,中国话剧、电影演员、编剧、导演,中国电影事业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0933生于浙江宁波。13岁到上海读中学,即开始业余演剧活动,成为洪深主持的戏剧协社的一名小演员。通过洪深的正规排演和演出实践,为他的表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7年,正在上海上大学的袁牧之,开始参加戏剧的革新运动,成为辛酉剧社的主要演员。他主演了俄国安特列夫的《狗的跳舞》、契诃夫的《万尼亚舅舅》和日本武者小路笃实的《桃花源》。袁牧之对人物精密的设计和构思以及造型的逼真,都是表现派艺术中的精华。在他创造的众多角色中,对人物的神态刻画尤为突出,故有千面人的称誉。
  1930年,袁牧之放弃大学学习,投身于左翼戏剧事业,曾主演洪深编剧的《五奎桥》、苏联剧作家特列季亚科夫编剧的《怒吼吧!中国》、田汉编剧的《回春之曲》等剧目。他在实践中重视艺术总结,著有《牧之随笔》、《戏剧化装术》、《两个角色的戏》和《演剧漫谈》等书。19348月至19354月,曾编辑过《中华日报》的《戏》周刊36期。他主张演员表演时应脱了自己而变成剧中的角色。他提倡通过外形技术来摹拟角色精神生活,并尝试过许多钻研角色和体现角色的方法,为当时的表演艺术开辟了一条新路。
  袁牧之1934年在上海加入电影制片公司。后编写、主演了《桃李劫》,主演了《风云儿女》、《生死同心》,编导了《马路天使》、《都市风光》等影片,都获得了成功。

《桃李劫》海报
《桃李劫》海报.jpg
《马路天使》海报
《马路天使》海报.jpg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袁牧之任话剧《保卫芦沟桥》导演委员会成员。1938年,在汉口中国电影制片厂主演《八百壮士》。同年8月奔赴延安,在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的延安电影团负责创作领导工作,编导有大型历史记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同年,赴苏联考察、学习。1946年回国,继续从事电影工作,1978130在北京逝世。
  袁牧之曾任东北电影制片厂第一任厂长,文化部电影局第一任局长,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届中国文联委员,第一届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
  主要作品:
  《桃李劫》(1934)、《风云儿女》(1935)、《都市风光》(1935)、《生死同心》(1936)、《马路天使》(1936)、《八百壮士》(1938)、《延安与八路军》(1939)等。
QUOTE: 沈浮
沈浮.jpg
  沈浮(1905—1994),又名沈恩吉、沈哀鹃、百宁。剧作家、导演。生于天津一个码头工人家庭,从小家贫,做过小贩、苦力、号兵、照相馆学徒。1924年考入天津渤海影片公司,自编自导自演了喜剧短片《大皮包》。
  1933年,来到上海,进入联华公司。主要作品是《无愁君子》、《天作之合》、《狼山喋血记》和《冷月狼烟录》。
  抗战爆发后,参加了西北影业公司,编导了大后方唯一一部正面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斗争的故事片《老百姓万岁》,但未及完成,公司即被撤销,转而从事话剧工作,导演了《雷雨》、《日出》、《原野》、《雾重庆》等话剧。
  抗战胜利后,沈浮参加北平中电三厂。编导了影片《圣城记》和《追》。当中电内部创作氛围恶化,沈浮离开中电,转入进步电影制作基地昆仑公司,编导了《万家灯火》与《希望在人间》这两部杰作。其中,《万家灯火》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三部影片并称为上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主流最为重要的代表作品,在80年代香港影评人举办的中国十大电影评选中,《万家灯火》荣获第三名;1999年被《亚洲周刊》评选为中文电影一百强之一。沈浮在昆仑创作了《万家灯火》和《希望在人间》,和同时期的许多电影艺术家一样,完成了从朴素自发的现实主义向自觉的革命现实主义的转变,达到了他1949年以前创作的最高峰。

 

《万家灯火》海报
《万家灯火》海报.jpg
  建国后,沈浮相继导演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老兵新传》、《曙光》(上下)等10余部影片。历任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电影局顾问、艺术委员会主任,是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上海影协主席。沈浮于1994年去世。

《李时珍》剧照
《李时珍》剧照.jpg

QUOTE: 沈西苓
  沈西苓 (19041940.12.19) ,导演、编剧。原名沈学诚,笔名叶沈。原籍浙江德清,生于杭州。杭州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美术专门学校,曾加入村山知义等进步戏剧家组织的戏剧研究所。1924年在日本筑地小剧场实习美工。1928年回国后加入创造社,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华艺术大学。1929年与沈端先、郑伯奇、陶晶荪等组织上海艺术剧社。1930年2月又与许幸之、王一榴等发起组织时代美术社。同年参与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与他人合办电影理论刊物《电影艺术》。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美工设计。1933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女性的呐喊》及导演《上海二十四小时》等影片。1936年一度离开电影界,到南宁任教。同年7月回到明星影片公司二厂,编导影片《十字街头》。影片艺术构思新颖,生活气息浓郁,蒙太奇处理简练,节奏明快,真实地反映了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十字街头》海报
《十字街头》海报.jpg
  在拍摄《十字街头》的同时,沈西苓还积极从事国防戏剧运动,热情宣传抗日爱国的思想。他与夏衍、尤兢、凌鹤等集体创作了戏剧《撤退赵家庄》;参加了进步话副团体光明剧社、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导演了《武则天》、《醉生梦死》等舞台剧。1937年春,他脱离明星公司,参加了联华。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他曾计划把《阿Q正传》搬上银幕,但没能实现。接着,他改编了曹禺的著名舞台剧《日出》,并于7月开拍,因·一三全面抗战爆发而停拍。在炮火打得最猛烈的时候,沈西苓上前线参加了战地新闻片的摄制工作,创作了《在烽火中》、《罗店血战》等独幕剧,并集体导演了三幕剧《保卫芦沟桥》。上海沦陷后,他和姊姊沈兹九经香港转武汉赴重庆,又先后在重庆、成都导演了舞台剧《民族万岁》、《塞上风云》和《一年间》等。1938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宣告成立,沈西苓当选为理事。同年被中制聘请为特约编导,夏季加入中电,任编导委员。19399月,沈西苓完成了反映抗战生活的影片《中华儿女》。这部影片由四个短故事组成,总主题是描写中国不同阶层的人民如何参加抗战,表现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影片在艺术上保持着作者在《十字街头》里截取生活横断面加以细致刻画的特点,1939年秋该片公映时,受到观众的欢迎。接着他又准备为中电拍摄空军抗日题材的影片《神鹰》,并为中制写了一个以后方无名英雄战斗事迹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大时代的小人物》。可惜影片尚未开拍,他竟于19401217不幸因伤寒病死于重庆,年仅36岁。
  主要作品:
  编导故事片:
  1933:《女性的呐喊》
  1934:《乡愁》、《女儿经》(与夏衍等合作编剧,与张石川等合作导演)
  1935:《船家女》
  1937:《十字街头》
  1939:《中华儿女》
  导演故事片:
  1933:《上海二十四小时》
  电影剧作:
  1940:《神鹰》(未拍摄)、《大时代的小人物》(未拍摄)
QUOTE: 孙瑜
孙瑜.jpg
  孙瑜(1900-1990),1900321生于重庆。毕业后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电影编剧,后入纽约摄影学校学习。他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电影艺术家。
  1926年回国。1927年,在长城画片公司和民新影片公司编导影片《风流剑客》和《渔叉怪侠》。1930年入联华影片公司,开始其创作的高峰期,先后拍摄《孤独春梦》,《野草闲花》,《天明》,《大路》等著名影片。此时的孙瑜是中国最早使用升降机的导演。此外孙瑜还导演了很多抗战题材的影片,如《长空万里》等。1948年,孙瑜加入昆仑影业公司,编导著名影片《武训传》,并因此受到错误批判。

《武训传》剧照
《武训传》剧照.jpg
毛泽东就《武训传》发表的社论
毛泽东就《武训传》发表的社论.jpg
  1952年以后,孙瑜历任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编导,中国文联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和第三届常务理事,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
  孙瑜的导演艺术,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追求诗情画意的风格,他的影片注重对国外电影的借鉴,重视镜头的美感和剪辑的流畅,思想鲜明,形象生动,格调乐观,结构严谨。著有《孙瑜电影剧本选集》、《银海泛舟》等。
  获奖情况及作品:
  编导:
  《风流剑客》(1929
  《渔叉怪侠》(1930
  《故都春梦》(1930
  《野草闲花》(1930
  《野玫瑰》(1932
  《共赴国难》(1932,与蔡楚生 、史东山、王次龙合作)
  《火山情血》(1932
  《天明》(1933
  《小玩意》(1933
  《体育皇后》(1934
  《大路》(1935
  《到自然去》(1936
  《联华交响曲·疯人狂想曲》(1937
  《春到人间》(1937
  《长空万里》(1940
  《火的洗礼》(1941
  《武训传》(1950
  《乘风破浪》(1957
  导演:
  《蜘蛛党》(1928
  《鲁班的传说》(1958
  《秦娘美》(1960
  电影剧作:
  《自由魂》(1931
  《自杀合同》(1931


相关阅读

  • 山枫艺谷 | 优秀毕业生第七期:冯睿——四川美术学院

    湖南长沙山枫艺谷艺术培训学校

    2019-05-05

  • 6月端午公开课,邀名师与你面对面!

    中传艺德艺考

    2019-05-31

  • 2020届舞蹈生福利,港龙艺考班招生简章来袭!

    港龙舞蹈

    2019-05-07

  • 艺术类和综合类院校优劣势详解,艺考生更适合报哪个?

    艺考蜂

    2019-05-03

  • 中广录音专业拿下北电10张,中传6张,浙传甚至16人100%通过

    深圳中广传媒艺考

    2019-05-03

查看全部艺考头条

我有艺考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上看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 首页
  • 手机客户端
  • 特别鸣谢
  • 校考简章
  • 艺考头条
  • 找老师
  • 找机构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橙色空间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023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2019号

4008-776-226

工作日10:00 - 18:00

扫码下载App

官方微信

聚圣源方姓男孩起名大全大全给宝宝起名姓李希望使命给孩子起明星名字烘培店大扫除作文宝宝在线起名网免费为什么说高圆圆是炮架比肩而立reddit于姓牛宝宝起名少女起名姓袁女孩英文起名网免费取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什么意思给宝宝免费起名软件吗按古诗词起什么名字好pmp教材11月10日是什么星座英文网站起名ip加速器破解版麒麟起名好不好长春电视台猪宝宝宝起名宜用的字母亲是条河起公司名字有什么讲究uv镜头于姓男孩起名于泽什么公司起名 测试名产品免费起名的孩子起名专家免费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罗斯否认插足凯特王妃婚姻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清明节放假3天调休1天男孩疑遭霸凌 家长讨说法被踢出群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网友建议重庆地铁不准乘客携带菜筐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代拍被何赛飞拿着魔杖追着打月嫂回应掌掴婴儿是在赶虫子山西高速一大巴发生事故 已致13死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李梦为奥运任务婉拒WNBA邀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王树国3次鞠躬告别西交大师生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王楚钦登顶三项第一今日春分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男子持台球杆殴打2名女店员被抓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槽头肉企业被曝光前生意红火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杨倩无缘巴黎奥运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韩国首次吊销离岗医生执照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沈阳一轿车冲入人行道致3死2伤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春分“立蛋”成功率更高?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浙江一高校内汽车冲撞行人 多人受伤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

聚圣源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