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小知识:
心理效应——“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又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1969年,拉塔尼和罗丁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
被试者被带到一个办公室。然后,他们会听到隔壁办公室有一个女士从椅子上摔下来的声音,并大声呐喊:“哎呀,我的天呐!我的脚……我……我……不能动……它。哎呀,我的裸骨。我……拿不开……这个……东西。”
整个过程大概会持续2分钟。实验者观察被试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
分别由三个情境。
第一个,被试者单独在场,实验结果有70%的被试去帮助”尖叫“的女士。
第二个,有两个被试者在现场,结果有40%的被试去帮助”尖叫“的女士。
第三个,被试者与一位消极的实验者助手在场,他对被试说不用帮忙,结果只有7%的被试去帮助受害者。

事后,实验者对没有采取帮助的被试者进行了访问。了解到被试者认为事情并不是一个紧急情况。大家会说“我不想让她觉得尴尬”,或者是”这只是一个扭伤“......

且,实验者询问被试们,是否和他人在场会影响自己?
虽然我们都能够从实验中看到”独自一人“或”多人在场“的实验结果有所不同,但是被试者并没有发现这个原因。他们只回答:“我知道有其他人,但我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不在时是一样的”。

从这个实验当中,我们可以知道:
1.当了解到注意到紧急情况的人增加时,人们施予帮助的可能性变小,所以对于受害者来说,处于人群中也许是不安全的。
2.旁观者通常情况下,并不知道自己“独自一人”或“群体”不同情境之下的不同表现形式。可以侧面看出,这个选择更多的是无意识的。


后续,有更多的实验证实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后者,为“旁观者效应”下的定义是: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而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一个启示:“在遇到危机时刻,最好能够向‘具体的人’请求帮助。“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我们被帮助的可能性。

比如:在路上发现自己体力不支要晕倒了,可以选定一个就近的人物进行求救。可以用手势、表情、肢体的接触,并说:“哥哥/姐姐/xx,帮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