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江苏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他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那种反派的表演也是让人深入人心。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他的代表作有:《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致女儿书》《我的千岁寒》《王朔文集》。

中文名

王朔

别名

王岩

国籍

中国

民族

满族

出生地

江苏省南京市

出生日期

1958年8月23日

毕业院校

北京四十四中学

职业

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

《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动物凶猛》《无知者无畏》

主要成就

“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

性别

星座

处女座

​个人简介

王朔,我国著名作家,编剧。1978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了《玩的就是心跳》、《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出版有《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等,他的早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都是以自己部队“大杂院”的成长经历为素材,后来的小说则形成特有风格,对白通俗化又充满活力,叙述语言则戏谑、反讽为主,对权威话语和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都有嘲讽,后进入影视业,电视剧《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获成功。2007年,王朔以50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2007第二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6位,引发广泛关注。

人物经历

生活经历

王朔,男,195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1976年毕业于北京四十四中学,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80年退伍回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等待》发表于当年《解放军文艺》文学杂志第11期),自1984年初处女作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二十二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一百六十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1997年1月赴美。1997年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出生后不久,便随着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部队大院落户,大院里有各地的人,唯独没有北京人。王朔的理解是,可能那时北京参加革命的少。自我封闭的大院生活,使作为小毛孩子的王朔不知城里还有居民,以为那里除了商场就是公园。

上中学后,王朔搬进了城,朝阳门的城根下,他和北京的语言发生了直接的交流。在此之前,他对北京文化几乎没什么认识,北京的语言对他来讲是陌生的。由此可见,今天王朔的语言,跟“老北京”是没有渊源关系的,那是和北京的语言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只能算新北京文化中的一支。“调侃”,成为王朔语言是最大特色。而调侃本身则是一种不硬也不软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与其说王朔是把它当成了工具,还不如说王朔把它当成了武器,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小时候所面临的不是被尊重而是时时被侵犯。街头的流氓,严肃的老师,专横的父母都可以形成侵犯。你无力回击这种侵犯。但你也一定要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王朔选择了调侃,这样既能化解对方造成的侮辱,又有保护自身尊严的功能。王朔成为人们眼中的披着文化外衣的“痞子流氓”。一种本能的反抗,和小孩调皮捣蛋差不多的把戏,却惹得大人们生气了。

有人问王朔:“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名利了。”王朔答。王朔写了社会边缘上的人,以往,游手好闲为社会不允许,每个人的社会位置都非常明确,新时期以来,很多人生活在社会边缘。过去中国的中产阶级,依附在权力阶层,由政府、军队、官吏中的一些人士构成,改革开放前,这些人在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经济状况又是中等偏上。而改革开放后,这个阶层逐渐瓦解,他们中的很多人有巨大的失落感,经济上的优越被私营者代了,政治上的优越感又很模糊,他们不愿从事体力劳动,又没受过太多的教育,社会位置急剧变化,青年中的佼佼者不再是他们,社会位置的提升和知识成正比了。初期是小商小贩打腰提气,现在是受过教育、有能力的人扬眉吐气,每个作家不可能写尽社会中的各色人等,只能写熟悉的人,就像有些人熟悉农民、知识分子一样,王朔对“边缘人”的了解,使他的笔下都是这一群人。

王朔的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虽非是书香门第,但家境小康,他的家庭,正是北京典型的市民家庭(这种出身对与他以后在作品轻车熟路地描写北京市井生活有极大补益)。王朔幼时所住的是一个军区大院儿,孩子们每天所做的不过是分伙打仗一类的事情,但那个自由的时期给王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后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曾改编为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写的就是那时的感受。王朔少年时就读于韶山中学,在学校并非一个顽劣的学生,甚至曾经怀着"匹夫有责"的信念参与了1976年的"四五"事件,在其中虽然算不上威武不屈的英雄人物,但也曾为此被关押了三个月时间。

1976年夏,王朔高中毕业后到山东参军,在部队中是一个普通的"操舵兵"、卫生员甚至帮厨。1978年在大学恢复招生的时候,王朔兴起了报考文科的欲望,开始练习写作文,期间偶然将习作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等待》。《等待》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然而在1978年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当时,它无疑是清新可喜的,一投中的也显示了王朔的创作潜力。

此后王朔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其间他曾经试图经商,不但没赚到什么钱,倒是体验了许多被骗的心情。这一段致力赚钱的经历,后来被记录在《橡皮人》(曾被改编为电影《大喘气》)等作品中。经商不成,无所事事之中他又开始进行创作。商人的视角使他知道什么东西适于出售,于是他挑选了在普通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的"空中小姐"为自己的描写对象,果然,在《当代》上一投而中。其自谓:“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只粗粗认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种志大才疏之辈,理当庸碌一生,做他人脚下之石;也是命不该绝,社会变革,偏安也难,为谋今后立世于一锥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90年代成为以飞扬跋扈的文字横行文坛的痞子作家,一声我是流氓我怕谁,直如当头棒喝,劈手撕下所谓崇高的面纱,接下来几乎全部的媒体都参与到这场轰轰烈烈的论战中去,加上〈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等电视剧改编的成功,王朔火遍了大江南北。随着出书频率降低,王朔开始有些沉寂,〈看上去很美〉〈美人赠我蒙汗药〉似乎显得有些江郎才尽,真正重新引起媒体关注的,是他的一本拍砖杂文集〈无知者无畏〉,里面把金庸琼瑶并列成“四大俗”,从而引起一场大规模的金王论战,与以往不同,网络的参与使这场论战迅速升级和白热化,而无知者无畏,也跟当年“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等王朔名言一样,成为年度热门话语。

2007年出版新书《我的千岁寒》,收入了六篇文字。语言较以前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开篇《我的千岁寒》,文字简洁,富有诗意,还被赋予了时态。最后一篇《唯物论史纲》谈的是宇宙和物质,虽然有些常识性错误,但语言依然有着王朔式的霸气。

2010年,与冯小刚合作参与电影《非诚勿扰2》剧本的创作,这距离王朔和冯小刚联手编剧的《一声叹息》已经过去了10年,《非2》首映冯小刚称与王朔合作是深水炸弹,王朔典型的京式幽默在续集中的发挥,不仅台词金句频出,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

创作经历

1985年他与沈旭佳恋爱中,两人合写反映他们感情生活的《浮出海面》,发表在《当代》杂志第六期上。

1986年开始,王朔陆续发表《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等作品,名字开始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熟悉,名声渐渐从北京扩大到北方,进而遍及整个中国大陆。

1987年年初,王朔与沈旭佳结婚,次年女儿在北京三零一医院出生。

1988年,米家山执导的《顽主》、夏钢执导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黄建新执导的《轮回》以及叶大鹰执导的《大喘气》这四部电影均由王朔的作品改编,王朔达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年,被中国影视界称为“王朔电影年”。《顽主》使葛优成名,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1989年到1992年,王朔写了《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千万别把我当人》、《永失我爱》、《我是你爸爸》、《动物凶猛》、《许爷》、《过把瘾就死》等中长篇小说。

1990年,由王朔和郑晓龙策划、李晓明编剧、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的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收视率的最高纪录,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史上历史性的里程碑,它创下的轰动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由《渴望》而生的“《渴望》热”及“好人一生平安”等的社会文化现象,是1990年全中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片无法逾越的集体回忆。该剧亦获得官方肯定,获得第六届“飞天奖”、第九届“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1991年,由王朔作为主要策划与编剧、赵宝刚导演的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上映,亦造成万民空巷的轰动,这部电视剧后来被全国观众视作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鼻祖。无论从收视率,到社会文化影响力,甚至造星能力,迄今为止尚无同类风格的电视剧可以与之比肩。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一套的《王朔文集》,开创在世作家出文集潮流之先河。甫一上市即造成全国热销。应王朔的要求,出版社对这套书实行版税付酬制,这是中国大陆文革后第一次实行版税付酬。王朔的要求客观上为很多作家争得了正当权益,萧干曾说:“王朔给中国作家松绑了。”

1992年之后,王朔的小说创作开始处于“瘫痪”状态,与此相反,他的名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影视作品中。

1994年,改编自王朔原着的8集电视剧连续剧《过把瘾就死》,也成为当年夏天全国观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但电视剧的风靡带来的影响似乎比小说本身更大,王志文和江珊也由此而家喻户晓。同年,姜文把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剧本,并作为导演拍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炮成名。该片的成功使姜文从青年演员蜕变为中国大陆最有天份与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该片获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沃尔皮杯最佳男演员奖(银狮奖)。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改编。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宁静成为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得主。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大佳片评选“国际十大佳片第一名”。

2000年之后沉寂多年。2007年他大动作频频。其新小说《我的千岁寒》被伦敦书屋以每个字三美金的高价购买,创下历史上最高价365万,是中国国内版税的新高。此作一改以往幽默风格,以佛经作为材料。

2007年3月王朔接受记者采访,他自己承认他过去因为心理疾病而吸过毒。他在采访中也坦白他自己嫖过娼。他并且觉得那些在性产业中挣扎的性工作者“都是最好的人,都比那些小知识分子要好,内心要干净得多、善良得多。”另外在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中,他展示了他的美国绿卡。

王朔在中国拥有众多读者,1990年代他的小说被大量翻拍成为电视剧、电影,如电视剧《过把瘾》改编自小说《过把瘾就死》,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小说《动物凶猛》,电影《看上去很美》改编自同名小说,电影《冤家父子》改编自《我是你爸爸》。还参与和主导了众多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影视作品的编剧和策划,包括《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顽主》、《甲方乙方》、《一声叹息》、《我爱你》、《梦想照进现实》、《非诚勿扰2:不省心》等。

关于王朔及其作品的争议,自从其1990年代初其成名后至今就一直没有间断过,甚至被称为“文坛恶评家”,又有部分人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另一方面也有人称王朔是“新京派”的代表人物(相对的传统京派指老舍等人)。

1993年,王蒙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确认了王朔在所谓正统文学批评领域所获得的现象级地位(“他和他的伙伴们的‘玩文学’恰恰是对横眉立目、高踞人上的救世文学的一种反动。”“他撕破了一些伪崇高的假面。而且他的语言鲜活上口,绝对地大白话,绝对地没有洋八股党八股与书生气。”)。

在公开的文字或场合中,王朔对许多名人有言词激烈的批评,包括齐白石、舒乙、金庸、张艺谋、李敖、于丹、小布什、陈水扁、吴征、馀秋雨等。

作品列表

《一点正经没有》

《玩儿的就是心跳》

《懵然无知》

《痴人》

《枉然不供》

《痴男狂女两世情》

《人予莫毒》

《我是狼》

《给我顶住》

《许爷》

《玩得就是心跳》

《千万别把我当人》

《美人赠我蒙汗药》

《无知者无畏》

《我的千岁寒》

《致女儿书》

《新狂人日记》

《和我们的女儿谈话》

1988年《顽主》(导演:米家山改编自同名原着)

1988年《轮回》(导演:黄建新改编自《浮出海面》)

1988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导演:夏钢改编自同名原着)

1988年《大喘气》(导演:叶大鹰改编自《橡皮人》)

1992年《青春无悔》(导演:周晓文编剧:王朔)

1993年《无人喝彩》(导演:夏钢剧本后改写为同名小说)

1993年《消失的女人》(导演:何群、刘宝林)

1994年《永失我爱》(导演:冯小刚改编自同名原着)

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导演:姜文改编自《动物凶猛》

1996年《爸爸》导演:王朔改编自《我是你爸爸》

1997年《甲方乙方》导演:冯小刚改编自《你不是一个俗人》

2000年《一声叹息》(导演:冯小刚;编剧:王朔)

2002年《我爱你》导演:张元改编自《过把瘾就死》。

2005年《看上去很美》(导演:张元;原着《看上去很美》)

2007年《梦想照进现实》(导演:徐静蕾编剧:王朔)

2013年《私人定制》编剧:王朔导演:冯小刚出品:华谊兄弟主演:葛优、舒淇、孙红雷、姚晨、热力兄弟(赵晨浩、赵晨光)、安以轩、廖凡、邵兵等

1983年《空中小姐》

1990年《渴望》

1992年《编辑部的故事》

1992年《爱你没商量》

1993年《北京人在纽约》

1994年《过把瘾》

2006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攻击齐白石惹争议

王朔曾经这样攻击白石老人:“艺术史上有好多神话都是后人捧起来的,西方是这样,我们国家可能更是这样,因为咱国家确实大师太少,好容易逮着一个像的吧,大伙儿就死吹这个。齐白石,我好像都没见过他有人物画,有吗?我觉得,大师连人都不会画,那叫本事吗?”

美术批评家陈履生在北京媒体上声称:“王朔如果是认真地评论美术,首先应该了解美术的一些基本问题,然后进行批评。可是现在王朔的言论表现出的是对美术的无知。”他还说:“王朔在最近的文章中,对中国绘画的曲解,实际是完全个人化的认识,毕竟术有专攻。王朔认为中国画记录的东西少,他还是过于看重表面的信息量,因为他没有能力看到中国绘画中潜藏的信息量,这种潜藏信息量的获取,需要相关的知识和修养。”

上海画院执行院长施大畏说:“艺术不在于像什么,而在于表达的审美意识,对人的感染力、震撼力。中国画传统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从不以画家画哪一类来分高低的。齐白石的画正是如此。王朔或许觉得自己画上两年也画得像齐白石,但他不明白,即使你画得像,你的心理、情感如果不能超越,那也仅是貌合神离。”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张培成说:“我当时看到王朔的高论感到有点惊讶,想不到王朔只会写小说,对艺术的看法这么浅薄。他对绘画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像不像的层面上。不要说齐白石会画人物,即使齐白石不会画人都不影响他的大师地位。只要能创造一种画法,一种审美观念,就是大师了。作为中国画,历来不是以模拟实物实景为目的的,而是表达情感、性情的。另外,王朔认为中国大师少,所以“逮着一个像的就死吹”,那么言下之意就是国外的大师多了。如果他去看一下就知道,以他会不会画人的标准来衡量,外国的许多大师就更不是大师了。如果王朔想改行做艺术评论,不妨先去看看美术史,了解绘画是什么。”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画家说,作为一位作家,他的修养应该是全面的,不能只会卖弄文字,说几句俏皮话。从王朔对白石老人的十分外行的批评来看,王朔在美术方面的修养显然是很不够的,更不要指望他对音乐会有什么心得。如果接下来他要评音乐的话,看来会是更为可怕的事。

获奖记录

电影奖项

2000-09 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二等奖:青年电影我是你爸爸(获奖)

2000-09 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特别提及我是你爸爸(获奖)

2000-09 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我是你爸爸(获奖)

2000-11 第24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一声叹息(获奖)

2000-10 第5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奖我是你爸爸(提名)

2000-09 第53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我是你爸爸(获奖)

女儿大婚

请柬曝光

2013年9月7日,王朔女儿王咪在北京一家名叫“福楼”的法国餐厅举办婚礼,老公是画家朱新建的儿子。由于王朔曾写过一本《致女儿书》,里面不少语录被奉为经典,所以不少网友都期待王朔能在女儿婚礼上,再说一些金句。

9月7日,王咪的结婚请柬在网上曝光,他们的的婚宴请柬,朴素而有文艺气息,素色的婚照配上手写毛笔字,简单写着双方名字和婚宴地址。随后,朱砂的母亲陈衍对媒体证实了该消息。

今年25岁的王咪自中学时赴美国读书,毕业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后回国在《艺术财经》杂志担任编辑。而朱砂在法国念艺术系研究生。王咪在一次去法国旅游时认识朱砂,两人因此结缘,朋友称他们是非常般配的一对。

王朔缺席婚礼

作家王朔的女儿王咪出嫁,新郎朱砂是画家朱新建之子。婚宴在北京一家法国餐厅举办,场地不大却小巧温馨,冯小刚、陈丹青、叶大鹰、赵宝刚、刘震云、李少红、黄觉夫妻等名人前来捧场。意外的是,宝贝女儿大喜的日子,作为父亲的王朔并没有出现在婚礼现场。[1]

据媒体报道,王朔并未到场,至于未出席的原因,好友陈丹青说道:“我刚才看见朱砂和王咪出来的时候,我知道今天王朔为什么不来,他扛不住,他没有勇气站在这儿,外界把他说成一个模样,其实他是现在这个模样。我女儿今儿都34了还剩着,我都60了,今儿有对我女儿有兴趣的吗?我也不说了,我也想哭。”

而其他名人的祝福词则相当逗趣,赵宝刚对新郎说:“让着媳妇能过一辈子。”冯小刚说:“恭喜恭喜对你们说的就俩字。”叶大鹰:“我代表天下不靠谱的爸爸们祝孩子们幸福。”

婚礼简单低调

过普通人的生活,是王朔对女儿的最大期望,但这场本该普通的婚宴,却因为王朔和朱新建(著名画家,朱砂的父亲)的名头而变得与众不同,尽管当事人希望低调行事,但它还是尽显奢华。他们的婚宴举办地是一家地道的法式餐馆。据媒体报道,该场地的租赁费用在15万元左右,婚宴的价格约4000元每桌,据估算整场婚礼的花销将在25万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