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鳇鱼,学名达氏鳇,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素有水中“活化石”之称,是鲟鱼和达氏鳇两种鱼类的总称,人们常将两者相提并论,称鲟鳇鱼,成年鱼的体重可达1000公斤,是我国淡水鱼类中体重最大的鱼类。鲟鳇鱼因起源于亿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因而具有“水中熊猫”的美称。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鲟鳇鱼认定为濒危物种。据说早在乾隆年间,鲟鳇鱼因肉质细腻而被作为贡品,但一直没有得名。清末光绪年间,抚远大都督那斌上京进贡,慈禧太后见其体庞、食其味美而问曰:“此为何鱼?”,那斌答曰:“无名,请赐名。”慈禧太后曰:“此鱼如此健硕,真乃鱼中之皇,就叫“皇鱼”吧。”后人称其为“鳇鱼”。

中文名

鲟鳇鱼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有资料归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亚纲

辐鳍鱼亚纲(Actinopterygii)有资料归腕鳍亚纲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亚目

鲟亚目(Acipenseroidei)

鲟科(Acipenseridae)

亚科

鲟亚科(Acipenserinae)

鲟属(Acipenser)

鲟鳇鱼

分布区域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历史沿革

鲟鱼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由于其原始古朴的外形2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称。鳇鱼是鲟鱼的一种。1998年,联合国华盛顿公约将全世界野生鲟鱼认定为濒危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鲟鱼类为古老鱼类,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世界现存约28种,我国有8种,其中具有经济意义和现实捕捞价值的仅为黑龙江的施氏鲟和达氏鳇。

施氏鲟:地方名七粒浮子、鲟鱼,曾用名:黑龙江鲟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银白。栖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体底层游动,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生物及小型鱼类为食。产卵期在5—6月。寿命很长,已发现40龄以上的个体;性成熟晚,一般雌性为9-10年,雄性为7-8年。黑龙江从上游至下游,乌苏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我国境内以黑龙江中游数量为最多。

鳇:地方名鳇鱼,曾用名达氏鳇、黑龙江鳇鱼。个体甚大,为淡水中最大型的鱼类之一,大的个体长达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达1000公斤。终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远距离洄游,系底栖鱼类。历年5-6月是其产卵繁殖活动的主要季节,为肉食性凶猛鱼类,寿命很长,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龄雌性为16-17龄,雄性为12龄以上。

施氏鲟和鳇同为黑龙江水域的名贵经济鱼类。鳇鱼肉味鲜美,全身是宝。鲟卵和鳇卵都用以制作鱼子酱,营养丰富,价格昂贵,被国际上称为“黑色软黄金”。鲟鳇鱼,是黑龙江的名产,体重可达几百斤至上千斤,有淡水鱼王的美称。过去是向皇帝敬献的贡品。此鱼肉鲜味美,骨脆而香,全身几乎没有废料,胃、唇、骨、鳔、籽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

鲟鳇鱼是黑龙江一群古老的软骨鱼类,从下侏罗纪至今已有两亿年的繁衍史,属世界濒危灭绝物种二类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经科学家对野生动物分类,把鳇鱼根据生物学特征分成鲟鱼和鳇鱼。黑龙江鲟鱼学名“史氏鲟”,鳇鱼学名“达氏鳇”,合称黑龙江鲟鳇鱼。

据说早在乾隆年间,鲟鳇鱼因肉质细腻而被作为贡品,但一直没有得名。清末光绪年间,抚远大都督那斌上京进贡,慈禧太后见其体庞、食其味美而问曰:“此为何鱼?”,那斌答曰:“无名,请赐名。”慈禧太后曰:“此鱼如此健硕,真乃鱼中之皇,就叫“皇鱼”吧。”后人称其为“鳇鱼”。

形态特征

鲟鳇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银白。栖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体底层游动,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生及小型鱼类为食。鲟鳇鱼是珍稀名贵的大型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类群。最大个体体长可达8米,体重1500千克,寿命可达100龄以上。[1]

生活习性

鲟鳇鱼是区域性洄游鱼类,栖息在河道中,长期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抚远县境内江段作较大水域洄游活动,喜在底质砂砾江段索饵,冬季游集在河流深水区越冬,幼鱼在春季河流解冻进入浅水水域索饵,成鱼在春季5~6月份开始产卵游动,在河流水温16℃~18℃进入产卵场,开始产卵。

产地分布

鲟鳇鱼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不仅是中俄界河,更是我国北方自然渔业的重要水域。这里特产的鳇鱼、鲟鱼等珍贵鱼类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曾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过,其原始古朴的外形1亿多年来几乎没有改变,具有珍贵的科研价值。佳木斯市特有的鲟鳇鱼肉含有比其他鱼类高出3~5倍的不饱和脂肪酸和造血维生素叶酸,而且赫赫有名的鱼子酱就来自其卵,经济价值极高,被列为高级滋补品,出口价格每公斤高达300美元。而鲟鱼皮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可与鳄鱼皮媲美。

佳木斯市为了保护丰富的渔业资源,使特有的鲟鳇鱼等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和有效的保护,近年来在抚远县相继投资建设成全国最大的鲟鳇鱼种鱼繁育养殖基地,全面实施人工繁育技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每年都实施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放流鱼苗在100万尾以上。并在大力加湖试验成功网箱繁殖和养殖鲟鳇鱼,使珍稀的鲟鳇鱼既得到了合理保护,又能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抚远县已经成为中国鲟鳇鱼之乡,也是世界著名的“中国鲟鳇鱼之乡”。

物种现状

2014年5月17日,吉林省大安市在嫩江发现一条重约280斤的大鲟鳇鱼,已得到妥善保护,救治后将放生。

当地渔民在嫩江老北江起网时,发现一条大鱼挂在网上。经实测,这条鲟鳇鱼长2.4米,重约280斤,其脖下、背鳍、腹鳍等部位已受伤出血,急需救治。

据了解,未到禁捕期,渔民捕到鲟鳇鱼,事属偶然,为当地人近百年来所未见。专家认为,鲟鳇鱼绝迹很久之后再度出现,说明嫩江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鲟鳇鱼是史氏鲟和达氏鳇两种鱼类的总称,因起源年代久远而被称为“水中活化石”。1997年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大会,把其列为世界珍稀濒危保护物种。野生鲟鳇鱼已经濒临灭绝,人工繁育是维持鲟鳇鱼物种的重要措施之一。

价值

营养价值

鲟鳇鱼

鲟鳇鱼不仅在研究鱼类进化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还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肉质鲜美、肌间无细刺,属高蛋白、高脂肪食品,含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及12种维他命。特别是由鲟鳇鱼卵加工而成的“黑鱼子酱”,经济价值极高,有“黑珍珠”的美誉,国际市场供不应求。

经济价值

黑鱼子酱

鲟鳇鱼经济价值很高,1998年,鲟鱼肉在国际上售价为60美元/公斤、鱼籽300美元/公斤、鱼籽酱高达700美元/公斤,鲟鱼皮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好原料,抗撕裂性、耐靡性、柔韧性可与鳄鱼皮媲美。

在北美,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才认识到鲟熏制肉、鲜肉、鱼籽酱和鱼胶的价值,在俄罗斯,自本世纪初捕鲟业急速发展,使鲟鱼资源量急剧下降,到五十年代,采取科学的工人增养殖措施,鲟鳇鱼资源量逐渐恢复。我国的鲟鳇鱼资源量不大,又没有采取人工增养殖措施,长时期没有鲟鱼供应市场,才开始发展养殖。由于水环境变迁,污染及人为过度捕捞等原因,天然鲟鳇鱼资源日趋减少,有的已濒临灭绝,不少国家已将其多数品种列为重点保护对象,我国已加强人工增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满足人们对鲟鳇鱼美味仪器的生活需要。

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鲟鳇鱼的药用价值:“(鲟鱼)肝主治恶疮;肉补虚溢气,令人康健;煮汁饮,治血淋;鼻肉作脯,补虚下气;子状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虫”。另外,鲟鳇鱼还是一种很神奇的鱼,不同的脏器,不同的部位,会有不同的药效。加拿大和美国的一些最新研究表明,鲟鱼软骨所含抗癌因子(生物有效活性成分),是鲨鱼软骨的15-20倍。鲟鱼肉长期食用,对久治不愈的腰痛、脱发和胃病有明显作用;鱼鳃可清热解毒,鱼肝主治疮疥,鱼油治疗烫伤有特效,鱼鼻补虚下气等等。

据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检测:鲟鳇鱼肌肉含有八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脂肪含有12.5%的“DHA”和“EPA”(亦称脑黄金),对软化心脑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有抗癌因子,可完全直接食用,素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

保护措施

由于过分捕捞和生存环境恶化,黑龙江鲟鳇鱼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评估报告表明,野生鲟鳇鱼在抚远江段100多公里范围内测定为870尾。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作为淡水鱼中的珍稀物种鲟鳇鱼将不复存在。我国已经通过法规来保障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权利”。黑龙江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鲟鳇鱼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保护区,强制休渔,降低鲟鳇鱼捕捞量等措施,为鲟鳇鱼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场所。

养殖驯化

鲟鳇鱼适合流水养殖,对水中溶氧量要求较高6mg/L,氨氮含量不超过0.5mg/L,喜弱光怕强光,是冷水性鱼类水温要求15~22度。最佳PH7~8,其养殖方式很多网箱、水库、池塘都可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