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中国古代郡名,位于长江下游江南一带。秦朝置,郡治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城区),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西汉初曾先后为楚王韩信、荆王刘贾、吴王刘濞的领地。七国之乱后复置,又名吴郡。

西汉末年,会稽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地区,是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监察区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会稽郡浙江以北诸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县(在今浙江绍兴城区),领十五县。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部)、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浙江衢州、金华一带)。

西晋至南朝末年,会稽郡仅辖今绍兴、宁波一带。隋文帝灭陈,废会稽郡,置吴州。隋炀帝改吴州为越州,后又改为会稽郡。唐初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为会稽郡,唐肃宗时复为越州,会稽郡遂不复存在,之后作为越州、绍兴的别称。

中文名

会稽郡

别名

吴郡

行政区类别

政府驻地

吴县(苏州)、山阴县(绍兴)

著名景点

虎丘、会稽山

历史沿革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此为会稽郡首见于史籍。会稽郡为战国时期越国故地,而吴(今苏州)为吴国及勾践灭吴后越国的都城,经济政治相对发达,因此秦时以吴县为治所(相当于首府)。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至会稽郡南部属地,今绍兴的“大越”,将其改名为山阴。

会稽郡初置时,领有吴、越两国之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安徽东南、上海西部以及浙江北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分会稽郡西部置故鄣郡,其辖境略同于汉代之丹阳郡,大致相当于今南京市、浙江西北一隅及安徽东南之地。

西汉

汉初会稽郡又称吴郡。汉王五年(前202年)正月,刘邦徙齐王韩信为楚王,以秦之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置楚国,都下邳,次年废韩信为淮阴侯。高帝六年(前201年)正月,立刘贾为荆王,置荆国,领“故东阳郡、鄣郡、吴郡(会稽)五十三县”,相当于今江苏省淮河以南、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北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荆王贾为淮南王英布兵所杀。次年,立刘濞为吴王,置吴国,领刘贾荆国故地。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平七国之乱,吴王濞兵败身死,吴国除。景帝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分吴国之东阳郡、鄣郡置江都国。会稽郡则属汉中央直辖。

汉初,“会稽东接于海,南近诸越,北枕大江,间者阔焉”,领二十余县。其南有闽越,即秦代闽中郡。高帝五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其领地在今福建一带。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封闽君摇为东海王,建都东瓯,故又称东瓯王,统辖今浙江南部地区。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吴王濞之子刘驹煽动闽越北击东瓯,武帝遣中大夫严助发会稽郡兵渡海往救。汉兵未至,闽越已退兵。东瓯王请求举国内迁,武帝将其人口安置于长江、淮河之闲。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郢反,汉发兵灭闽越,立无诸之孙繇君丑为粤繇王,又立郢之弟余善为东越王。元鼎六年(前111年),东越王余善反。元封元年(前110年)汉兵平定东越,迁其部众于江淮闲。其后逃遁山谷的闽越遗民复出,故于闽越故都东冶之地置冶县(今福州市)。又有东瓯遗民出,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乃于东瓯故地置回浦县。

成帝元延、绥和之际(约前8年),会稽郡领二十六县,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上海市西部,浙江省除安吉县、临安市西部、淳安县的其余地区,以及福建省中部沿海一带。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今福建省全境画入会稽郡。但福建西南部,即会稽、南海、豫章三郡之间一带,原为高帝十二年所封南海王织所领,未闻有所建置。福建北部地区亦无法证实为会稽郡所辖。

古越语称“盐”为“余”。会稽郡有余暨、余杭、余姚,大概都与盐业有关。

西汉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当时是长江以南的第一大都市,司马迁在《史记》中谓:“夫吴自阖闾、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弟子,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

苏州也被认为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一个中心城市,其地位维持了两千多年,直到太平天国以后(庚申之劫)方为上海所取代。

东汉

汉光武帝建武中改冶县为东冶,又析置候官。

汉章帝章和元年,析鄞县回浦乡为章安县,即西汉之回浦县。

外国有资料谓,吴会分治前的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近十万。

汉顺帝永建中,阳羡令周嘉等人因会稽郡辖境广大,属县偏远,上书求分郡而治。

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中心发达地区十三县置吴郡,是为“吴会分治”。会稽郡治吴县属吴郡为郡治,故移治于当时较为偏远落后的山阴县(今绍兴)。永和三年(138年),厘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

此时会稽郡领十五县:山阴、鄮、乌伤、诸暨、余暨、太末、上虞、剡、余姚、句章、鄞、章安、东冶、永宁、候官。

献帝时,刘繇及孙策一族先后割据江东,于会稽郡内析置十余县。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县置新安县,

分乌伤县南乡置长山县。

兴平二年(195年),分诸暨县置吴宁县。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分章安县南乡置松阳县,

又分候官置建安、汉兴、南平三县。

建安四年,分太末县置丰安县。

建安十年(205年),分建安县、上饶县地置建平县。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析太末县置遂昌县,

析新安县置定阳县。

至建安末年,会稽郡至少领有二十六县。

六朝

三国吴时析置始宁县、永康县。太平二年(257年),厘东部临海之地置临海郡;治章安县。

永安三年(260年),厘会稽郡南部置建安郡,治建安县。

孙皓宝鼎元年(266年),又厘诸暨、剡县以南置东阳郡,治长山县。

改会稽之余暨县为永兴县。

西晋时,会稽郡仅辖十县:山阴、上虞、余姚、句章、鄞、鄮、始宁、剡、永兴、诸暨。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绍兴市、宁波市除宁海、象山的其余地区及杭州市萧山区一带。

刘宋、南齐两代无所改置,仍领十县。

梁、陈于会稽郡置东扬州。

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东扬州为吴州。省并山阴、上虞、始宁、永兴四县置会稽县,省并余姚县、鄞县、鄮县入句章县。大业初改为越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四县:会稽、句章、剡、诸暨。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领会稽、诸暨、山阴三县。武德七年,以姚州之余姚县来属。次年(625年),废鄞州为鄮县,废嵊州为剡县,并入越州,又省山阴县。仪凤二年(677年),分会稽、诸暨二县复置永兴县,天宝元年改为萧山县。垂拱二年(686年),分会稽县复置山阴县,与会稽县同城而治。天宝元年(742年),改越州为会稽郡,领七县: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萧山、上虞。干元元年(758年)复为越州。

宋代

宋时越州别名会稽郡,先后属两浙路、两浙东路。南宋绍兴年间,越州改称绍兴府,为两浙东路治所,山阴和会稽两县成了绍兴的属县。

人口

秦汉时,会稽郡是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秦始皇曾徙天下罪人于山阴。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征发吴国14岁以上、62岁以下的男子从军,得二十余万。景帝令诸将“击反虏者,深入多杀为功。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皆杀,无有所置”。

汉军击败七国叛军时,已经“斩首十余万级”

,其中多半是吴军。故此时会稽郡人口应有不小的损失。

据今人葛剑雄推算,包括会稽郡在内的原刘濞吴国地区,自景帝三年至平帝元始二年的156年间,人口增长了0.88倍,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会稽郡26县共有223038户,1032604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平均每县39716人,每户4.63人。除回浦县、冶县之外24县,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14.28人。

新莽、东汉之际,不少中原移民避乱迁入会稽。顺帝永和五年分置吴郡前,会稽郡大约有287254户,1181978人。人口较西汉末年增加了近十五万人。外国更有资料谓,会稽郡治所吴县(今苏州市)在公元100年左右为仅次于都城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第九大城市,人口接近十万。

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吴会分治,吴郡13县析出,会稽郡户口减少了一半以上,有123090户,481196人。平均每县32080人,每户3.91人。经过汉末三国战乱,又因临海、建安、东阳三郡分出,西晋太康初年,会稽郡户数仅有三万。五胡乱华时,中原人口大量迁入吴越之地,会稽人口有所增加,但在晋末孙恩之乱中又有所损失。刘宋大明八年(464年),全郡有52228户,348014人,平均每县34801人,每户6.66人。隋大业三年(607年),户数为20271。唐天宝元年(742年),有90279户,529589人。

行政长官

郡守

殷通,秦假会稽郡(代理郡守),为项羽所杀。

项梁,项羽叔父,杀殷通后自称会稽郡守。

两汉

太守

庄助,后世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为严助,会稽吴人。武帝建元、元光之际任会稽太守,在职三年。

朱买臣,会稽吴人。元朔六年(前123年)任会稽太守。

鲁伯,琅邪人。约汉宣帝、汉元帝时在任。

刘交,字游君,沛人。成帝永始中在任。

黄谠,汝南人。光武帝建武初年在任。

窦翔,建武初年在任。

第五伦,字伯鲁,京兆长陵人。建武二十九年(53年)在任。明帝永平中免职。

尹兴,永平中去职。

李就,东汉初年在任。

黄兢,约章帝时在任。

庆鸿,河南洛阳人,约在章帝、和帝之际在任。

张霸,字伯饶,蜀郡成都人。和帝永元中在任。

马棱,字伯威,扶风茂陵人,马援族孙。永元中在任。

赵牧,字仲师,长安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尹□,其名失载。颍川鄢陵人。和帝、安帝之际在任。

徐丹,安帝时在任。

杜宣,河内汲人。顺帝时在任。

陈重,字景公,豫章宜春人。顺帝时在任。

成公浮,顺帝、桓帝之际在任。

马臻,字叔荐,顺帝时在任,修筑镜湖。

苦灼,不知何时在任。

刘宠,字祖荣,东莱牟平人。约在桓帝时为会稽太守。与汉末豫章太守刘宠同名。

傅世起,鲁人。桓帝初在任。

梁旻,梁冀从弟。约桓帝时在任。

唐凤,颍川人。桓帝、灵帝之际在任。

韦毅,灵帝初在任。尹端,熹平二年去职。

徐圭,熹平中在任。唐瑁,颍川人。约在灵帝、献帝之际任会稽太守。

郭异,字符平,南阳顺阳人。中平中为会稽太守。

王朗,东海郯人。献帝初平中在任。初平四年(190年)为孙策所逐。

孙策,献帝兴平中自任会稽太守。建安五年卒。

孙权,建安五年继孙策自任会稽太守。

淳于式,汉末建安中孙权所置会稽太守。

左恢,吴郡曲阿人。不知何时在任。

六朝

会稽太守

濮阳兴,陈留人,吴孙权时会稽太守。

郭诞,吴孙皓时会稽太守,凤凰三年(274年)免官。

庾琛,颍川鄢陵人。庾亮父。东晋初会稽太守。

纪瞻,继庾琛为太守。

羊玄保,泰山南城人。刘宋元嘉中为会稽太守。

孔山士,会稽山阴人,孔靖子。元嘉末为会稽太守,卒于任上。

孔灵符,会稽山阴人,孔靖弟。宋明帝时会稽太守,着有《会稽记》。

萧元简,梁衡阳嗣王。天监三年(504年)任会稽太守。

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陈永定三年至天嘉元年兼任会稽太守。

徐度,字孝节,安陆人。天嘉中为会稽太守。

会稽相

朱则,晋初为会稽相,推荐过杨泉。

张景,晋初为会稽相,太安二年(303年)石冰起事后为冰所逐,翌年冰为贺循败后复任会稽相。

程超,石冰起事所置会稽相,原为宁远护军,冰为贺循败后投降。

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陈敏之乱后为征东将军周馥奏请领会稽相,但实际未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