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影视评论
法国电影
触不可及(电影)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怎么样?

请谈谈观后感,或影评。
关注者
689
被浏览
1,079,966

218 个回答

很多人都说,德瑞斯使菲利普获得新生。的确,德瑞斯是菲利普黑暗世界中的一缕阳光,平等、快乐、温馨、惊喜、爱情等等接踵而至。然而反之,菲利普也塑造了不一样的德瑞斯。

  • 菲利普包容了德瑞斯顺走他定情信物的行为。这才有之后的一切。


  • 德瑞斯在菲利普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渐渐沾染了艺术气息。

德瑞斯高价卖出他的处女作。


因为跟HR谈论艺术,受其赏识,获得了一份正经的工作——货车司机。


  • 德瑞斯长期浸淫在上流社会,待人接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依旧张扬,但不张狂。

德瑞斯离职之后,发现菲利普禁停的大门又被挡了。

彬彬有礼。

作为长者,德瑞斯给弟弟上了生动的一课。

个人认为,德瑞斯的这点转变,是他之后晋升为企业主管的基础。


还有两点让我很感兴趣。

  • 残疾人的无障碍通行。

电影中,轮椅几乎畅通无阻,侍者服务也十分娴熟。


法国残疾人扶助政策

法国的福利体制对残疾人还是非常重视的。可以看看上面这个链接。

关于无障碍通行的一些条款:

2005年2月11日法律第41条确定了一项关于无障碍设施的普遍原则,从总体上确定了其适用范围:该条款适用于居住场所、接待公众的机构(ERP)、向公众开放的设施(IOP)和工作场所。同时,对公立部门和私立部门都规定了某些关于无障碍设施改造的经济补贴: 对是否遵守了相关规定进行监督,工程业主在开工前必需获得施工许可证,在工程结束后必需向签发施工许可证的当局提交一份由能力和独立性均复合要求的监督者出具的符合无障碍设施规范的证明。


关于交通工具和道路设施,该法律保留了对出行体系的广泛定义(建筑物、各种道路、公共场所、交通系统)。 法律规定在人口规模为5000人及以上的市镇中设立市镇和市镇间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应吸纳地方政府代表、设立无障碍设施场所的用户协会组织代表、残疾人协会组织代表参与,负责向市议会提交对建筑物、道路、公共场所和交通系统的无障碍设施的评价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 法国近乎最极端贫富差距的体现。

举例一二:

浴缸。

圈子。

用餐。



这样的暖心故事,总会让我对现实抱有更美好的期待。

他们俩能遇见彼此,真是太幸运了。

不是所有陪护,都像德瑞斯一样,幽默风趣、敢于拒绝、大大咧咧。

不是所有雇主,都像菲利普一样,阳春白雪、风度翩翩、充满信任。

他们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兴趣爱好、思想三观大相径庭,俩人竟能情投意合,成就彼此。

世界真奇妙。

说到底,残障人士的诉求很简单——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摒弃怜悯之心,摘下有色眼镜。

平等,永远是弱势群体的夙愿。

我们当引以为鉴。

编辑于 2017-08-02 00:25

“怎么样”说不出来到底怎么样 但是就是电影完毕之后字幕一排一排的滚上来 听着片尾曲 也舍不得关掉播放器

发布于 2013-08-03 23:40

这部电影有太多你不了解的幕后故事

把知乎里关于这部电影的问答全部看了一遍,(甚至包括某位答主贴出与主演François Cluzet的合影,很欣喜,以为会有那么一篇回答能真的讲到深处)

但最后发现,没有出现我想要的答案,起码在知乎这里,我没有找到。

由于学法语的关系,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15遍,也成为了我最爱的电影,当之无愧。

有一个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情,甚至电影本身也没有交代的一件事情是:

影片里的德瑞斯,也就是真实故事中的原型Abdel Sellou,是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出生在首都阿尔及尔,

而这一点是整部电影的奠基石,(至于为什么下面我会讲到)

但是在影片中,德瑞斯被改成了塞内加尔裔(可能出于某种顾虑)

如果你了解阿尔及利亚与法国的恩怨情仇史,你会懂我在说什么


我目前在阿尔及尔居住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是我的一个及尔朋友告诉我的,当我问到他们是否喜欢这部电影时,他们回答说“这部电影是阿尔及利亚人的最爱”,而巧合的是这部电影同时也是法国人最爱的电影之一,这其中复杂的情愫纠葛以及两个国家之间的历史让这部电影越发地吸引人。


它最吸引我的是:

不止是跨越种族、国家、肤色,甚至是跨域了历史和仇恨,有一种天下一家的大胸怀和梦想,然后用一种非常质朴动情又同时很真挚的手法呈现了出来。

这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电影,同时它很聪明也有智慧。


先来一小段这两个国家的近代史,也是当代人骨子里的记忆,给这篇文章打个底:

从这个简单的时间轴能看出:法国花了75年殖民阿尔及利亚,然后又花了17年去镇压叛乱,最终宣告失败。

只有中间的1905年到二战开端1939,中间有34年算是和平,也就是说只有这34年才能说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殖民地,足见这个国家和民族有多么顽强了,从头到尾都没有放弃过抗争,

这中间的惨烈程度不亚于当年日本在中国干的那些事,成功独立出来至今仍然是这片土地人民的骄傲:他们建的标志性建筑:三叶塔、城市中心的雕塑、博物馆...都是抗战民族英雄和抗战事迹...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阿尔及利亚至今以来,在城市基础建设上、开化程度上,以及各种观念的接受度,都是在法国殖民阶段达到高峰,这一点与中国大不同,它自身的建设在其他时候都不如殖民地时期高(关于这些,有机会再讲,不然要跑题了)

有一个图表说明不了的事实就是当时,法与阿的关系不止是殖民国与殖民地,而是法国将阿看作是海外省,是法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两国的的融合程度很高,

到1954年,有大约100万的欧洲人后裔生活在阿尔及利亚,从阿国去法国的人也非常多,法国混血人口中,法国和阿尔及利亚混血占九成,很多是当时殖民时期留在法国的,像现在马赛一类的城市有90%是阿尔及利亚裔,你知道的齐达内、刘烨的丈母娘都是阿尔及利亚人

总之,目前,阿尔及利亚是一个法语国家,法国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对这片地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阿国400万移民出去的人有200万就在法国,与法国的关系相当密切。

但是,这里面是有仇恨的,这一点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类似。

比如阿尔及利亚的法律文书一律用阿语书写,而不是用官方语言法语,

而且阿国人民在法国生活福利待遇都不很好,我问的一些阿国朋友都表示不愿意在法国生活除非实在没得选,

而与此同时,法国人怎么看阿国人呢?

法国将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日定为国难日,足以见得对于失去这片土地有多么的难过

他们还是有殖民主的思想在的,潜意识里瞧不起阿国人,当然也不是全部,前阵子还爆发了法国2位百强公司高管辱骂阿尔及利亚的事件,称“殖民你们的时候才是你们的人生巅峰,看看你们落后的!”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啊!好了,打住!说回电影:

(题主的困惑,下面开始正式解答)


首先,《无法触碰》是一部喜剧片,而且它的喜剧手法是很高超的,为什么?

因为有悲剧内核

我十分赞同陈佩斯先生的这篇回答里的内容:


陈佩斯先生在上篇回答里提到一个卓别林的喜剧理论:

就是把所有喜剧的生成归结为“困境”,这种困境本身就代表了一個人的行为陷入了困境之中,用这种行动的困境來创造观者的笑點。


菲利普和德瑞斯,这两个人本身都有很强的悲剧色彩,他们的‘困境’都十分强烈:

菲利普是健康、行动和尊重(被平等对待),德瑞斯是物质和阶层还有尊重。


导演和编剧利用菲利普的困境(残疾)抖了很多包袱(笑点),

这一段德瑞斯首次表明自己的态度:绝不会让菲利普坐后车厢,那是对马的态度,不是对人的,他们一起坐上了一辆超酷的车,看得出来,菲利普也很喜欢这辆车,但事故发生后就闲置了,德瑞斯的这一举动让菲利普心里一颤,因为头一回有人对他说这种话,两个男人的欢乐也因为喜欢同一辆车而笑到了一起,这个包袱抖得一石三鸟~


下面是在美术馆的一段:


第一次看这段的时候,我有点傻眼,因为这也太大胆了吧~直接嘲笑人家没有胳膊,但是菲利普的回应出乎我意料之外,也让德瑞斯这个大大咧咧说话不经大脑的玩笑话带来的一丝紧张感烟消云散,可以发现,菲利普是个很包容的人,他虽然有点愣住,但是并不追究。

这可以说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了,两个男人在讨论有点黄的小笑话,这个时候,菲利普的包袱已经放下很多了,从他可以拿自己的残疾来开玩笑就可以看出来,而放下包袱,人真的会变得快乐许多,这是德瑞斯带给菲利普的,无形中促成了菲利普的改变...


德瑞斯从旁观的角度说了一下菲利普的“优点”,当然这些优点是从德瑞斯的角度去看的,虽然从德瑞斯的角度说出来让人感觉很荒谬,但这也是德瑞斯的真心话啊,谁说残疾人士就一无是处了?这也从另一个视角帮助菲利普去正视自己已经是残疾的这一事实,并且提醒菲利普“你不是残疾了就代表不能拥有幸福了,你与任何人一样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一段,真的非常非常动人,所有人都集体迁就菲利普的残疾,这导致菲利普讨厌生日聚会这种场合,接受大家集体的同情哀悯的眼光,但德瑞斯是个另类,他不仅不迁就,他还要甩动他的大长腿跳舞!没别的,只因为这是菲利普的生日!而生日就应该跳舞啊!

注意看下面菲利普表情的变化:

从羡慕到嫉妒到释怀到看见大家都开始跳舞的开心还有一点感动,因为他残疾这事儿大家都憋屈了好多年啊,最后看见一个老头跳得摔倒忍不住大笑起来...什么是快乐?!菲利普有多久没有这种快乐了?


最后用这个把包袱这段结尾:

而这些包袱由点连成线,构建了电影温馨幽默的基调,所有的场景都是平实的生活化的,我真的好崇拜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他们对生活有非常深入又扎实的体会,不然这部电影出不来一种贯穿其中的非常细腻的真挚情感。

而且制作团队将人生价值观也很巧妙地融入在了里面,那种将悲伤化作心底的大海而不是将过往的痛苦变成包袱背着走的人生态度真的很动人,这部电影其实很励志啊,很温暖地鼓励了每一位观者。

如果不了解真实故事原型德瑞斯是阿尔及利亚人,不了解两个国家的那段历史,但就这部电影本身来说也绝对值高分了,但加上那个历史背景,这部电影更多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它真挚地怀有一个梦想,述说了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诚到可以超越肤色、种族、国家历史甚至是民族仇恨,感动之余很启发人

我截出来的画面还只是很小一部分,影片中动人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还有它的配乐,意大利音乐家Ludovico Einaudi 在这部电影里奉献了他好几首经典曲目,还有feeling good和风与火乐队的节奏感强的音乐都很提气,绝对良心了

真心推荐没有看过的朋友去看这部电影,看过的还可以再看,每一次看的体会都不一样,

这是一部至少可以看三遍的电影。


更多新鲜文章在公号:豹隶的感知学世界

编辑于 2023-01-29 14:00

笑中带泪,法国人心目中的“国民电影”——《触不可及》


【一周一影】栏目每周推荐一部因为各种原因被大多数人错过的经典电影佳作,不局限于年份、各种榜单,只要能打动人心。

第三期我们安利的是一部在搞笑中温暖人心的法国喜剧电影——《Intouchables》(《触不可及》)。

2011年于法国上映时,曾连续保持十周的票房冠军,口碑与票房齐收,吸引了近三分之一的法国人观看,成为了很多人的“年度最佳”电影。

豆瓣评分9.1分,好于99%的喜剧。

打开弹幕都是满屏的二刷、三刷…

剧情简单来说就是在讲两个男人之间的友谊。

富翁菲利普,家世显赫,一直都过着贵族生活,却因为一次跳伞事故导致高位截瘫,脖子以下都没有知觉,人生一下子跌入了谷底。

无所事事的小混混德瑞斯,曾因偷窃罪入狱,刚刑满释放,生活在一个寄养家庭里,靠救济金过活。(然鹅热爱音乐的小哥拿着救济金买魔声耳机听歌…

看似生活在两个不同阶层,一黑一白,一老一少,毫不相干的两个人,却又因为一次机缘巧合,颠覆了彼此的人生。

生活不能自理的菲利普需要招一个全职陪护,来面试的人不乏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护工,也有跟菲利浦一样有着许多高雅兴趣“志同道合”的人,但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把菲利普看做一个需要照顾的残疾人。

而德瑞斯不同,他来面试只是为了收集三个拒绝工作聘用的签名,好拿去跟政府领取救济金,甚至还打趣了菲利普。

在德瑞斯的眼中,菲利普就像一个普通的有钱人一样,自持有一些高雅的爱好就看不起底层社会的人,自以为是。

却唯独没有看到残疾人的影子,菲利普认为这才是自己需要的尊重,录用了他。

我们常常施与苦难者同情心,但同情过度,常常让人感到自备,被提醒自己的不幸,也许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一样的对待与尊严,就像菲利普所需要的一样。

之后两个人开始了从互相不理解到成为彼此灵魂伴侣的历程。

菲利浦无法理解一个人竟然靠着政府救助生活,难道不会感到羞愧吗?

同样,德瑞斯也无法理解遭遇这么大的打击后,前后的生活如此迥异,怎么有勇气继续坚持下去,如果是自己早就自杀了。

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开始了两个人的日常,并在其中互相了解,不再以自己的价值观去束缚别人,包容并体谅彼此的难处。

每个人也许都无法做到真正的“设身处地”,但可以选择给别人留出一些自由的空间,没有固执地认为,没有必然地要求,允许不同,包容差异。

小哥拿刚烧开的热水做实验…看着都烫……

一边看美女助理一边喂食物…这直勾勾的眼神,演技不要太好(这部电影两个主角都拿到了影帝)

德瑞斯跟着菲利普体验有钱人的生活,赏画、听音乐会,受到熏陶,也慢慢改变了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

比如,德瑞斯从一开始只知道用暴力解决问题,到后来学会用更好的交流去面对难题。

电影里还有很多细腻而打动人的对比镜头。

小哥第一次知道菲利普身体上承受的痛苦,感到无比震惊,于是寻找各种方式帮助缓解,抽大麻、飙豪车,菲利普也体验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

两个不同年龄层、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也是触不可及的两个人,能够完全放下各自的隔阂,吐露心声,让彼此的内心世界触手可及,所谓的平等与尊重,也大抵如此了吧。

影片后半段德瑞斯的离开和帮助菲利普寻找真爱,更是深深地击中了观众的泪点。

电影的原声OP也非常的赞,网易云音乐歌单: music.163.com/#

发布于 2017-01-16 22:21

先来贴个合影


François Cluzet当然不是残疾人,演了一辈子小混混,小丈夫和跑龙套,突然在五十几岁大红大紫,成了一线明星,真是时来运转。

这张照片是在一次映后座谈会时拍得,Cluzet分享了不少角色的感悟,我说最早认识他是在Meg Ryan的《French Kiss》,他还回忆了一下。

下面这篇影评是四年前写的,说说这部当年的法国票房冠军,总收入已经超过了《千与千寻》,全球票房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高的非英语电影。



————

到了2012年,法国媒体已经用“十打十”来形容《触不可及》的票房奇迹了。从影片九月公映至今,连续十周的票房冠军,总观影人次达到了1760万,突破了经典影片《虎口脱险》的历史纪录,仅此于《欢迎来到北方》(2040万)和《泰坦尼克号》(2060万)。这个票房成绩在上半年无论如何是无人预测,也无人相信的。整个圣诞节,法国人都在热议这部并不“新奇”的影片,《触不可及》何以会一路高歌梦境,吸引近四分之一的法国人前往影院,或许正是电影中的某情某景,“触摸”到了人心中最柔软的部位。

纵然最终无法赶上《北方》,成为影史第一的法国电影,《触不可及》也无愧于一笔珍贵的强心剂,是今年低迷的法国经济中注入一抹亮色。《欢迎来到北方》,《触不可及》,《虎口脱险》这三甲影片如此“喜闻乐见”,从形式上分析,他们都采用了“双人转”的角色设置。法国人对这类喜剧电影尤其热爱:两个性格脾性截然不同,又来自不同地域和阶层的人物,由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习惯,在一场偶遇中碰撞出火花,亦庄亦谐,从冲突走向理解,最后皆大欢喜。

《虎口脱险》是二战背景下的阶层组合,《欢迎来到北方》是平凡生活中的地域组合,而《触不可及》则是现实社会中的种族组合。就是这样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老套的情感故事,让上千万法国人为之动容:白人残疾富翁和黑人贫穷护工的友谊,因为真诚和宽容,超越了在法国社会日显裂纹的深层矛盾…一个真实的故事,更显得弥足珍贵。

与创造票房奇迹的前辈相比,《触不可及》的两位年轻导演,艾里克·托勒达诺和奥利维·纳卡什只能算是在法国影坛的小字辈。他们俩即是至交多年的好友,也是配合默契的搭档。自九十年代末出道的这十年里,他们像所有同辈法国电影人一样,在圈里的各个角色中磨砺,积累经验,也结识了众多资深演员。托勒达诺和纳卡什的经历,可以看做法国电影环境吸引年轻导演的一个缩影,只要你有才华有真诚,总有贵人相助。二位导演在拍短片喜剧时,就认识了许多日后在法国当红的喜剧新秀,其中有阿裔笑星贾梅勒·德布兹,加德·艾勒玛雷等人,当然也包括今天在《触不可及》里担任主要角色的奥马尔·希。

等到1995年托勒达诺和纳卡什终于有资金拍摄首部长片《我宁愿我们还是朋友》时,给他们担纲的是法国常青树杰拉尔·德帕迪约。这同样也是一部“二人转”式的喜剧电影,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一个良好的开端,让两位年轻人之后几乎每两年都能有创作的机会。双人喜剧、群戏闹剧..可以说,作为第四部长片的《触不可及》还是两位创作者在自己熟悉道路上的又一场表演。只不过这部改编自真实人物的作品,因为特定的时间背景和观众心态,两位演员出色的表演,在冰冷的冬季和彷徨的大选前夕,撩起了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话题,超越了一部电影的普遍价值。

影片最直接的对比,来自于开场即表现出的种族和阶层差异。弗朗索瓦·克吕兹饰演的菲利普是一位富有的白人贵族后裔,他居住在巴黎富人区的深宅中,因为身体上的残疾,他无法独自返回社会,也由于精神上的自闭,他除了家人和工作伙伴,他几乎不与任何外人接触,甚至羞于同爱慕的女性见面。菲利普所受过良好教育,保证他的思想和风度,但同时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他无从了解到他人的生存面孔,如果不是德利斯的出现,他甚至想不到这类人群的存在。

巴黎市区里的白种富人,郊区的黑人和阿拉伯人,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割裂的恶性循环,已经酿成了前些年的暴力事件,除了新闻也在许多法国当代电影中也多有展现。除了那些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品,《暴力街区》甚至以此为素材拍摄了颇具新意的动作片,而喜剧,或许是法国人最能普遍接受的形式。当现实中的菲利普写下《第二次呼吸》,如实记录下二人的友谊时,“种族和谐”的愿望,不仅仅在电影中部分实现。因为高位瘫痪,除了颈部以上都无法动弹,也没有知觉,其中的痛苦只有菲利普本人能够体会,年轻时也曾常演小混混配角的克吕兹,如今已可把这类角色模仿地炉火纯青。但是这位贵族并不只希望等到他人的同情,他更渴望的是一种平等的对待,对朋友的友善和随意,而非对病人的过分谨慎。德利斯的到来给他看到了这种机会,这位原本只是想弄张签字单去混低保补助的黑人小伙,给他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虽然贫穷,但德利斯身上有那种特有的开朗和真诚,他在权贵面前好无唯诺,也不祈求施舍,能够接受护工的工作,一是家庭生计的压力,二是菲利普对他的尊重。他身上的这些闪光点打动了所有人,即便是对女秘书那点粗鲁的欲望,也直白的可爱,足以让人原谅他的憨直。

肢体上的残疾,难免给患者带来自卑感,另一方面也适当冲散富人常见的优越感。菲利普对德利斯的态度中,没有歧视和偏见,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法国富人是耻于与少数族裔为伍的。正如影片中的律师,上流社会在做“慈善表演”时慷慨人道,可真正与郊区青年接触时,又会不屑于他们的粗鄙。而在德利斯看来,这群有钱人的口味同样是如此可笑,谁会去看一个人扮成树唱上四个小时,谁又会花四万多欧元去买一幅只有“污迹”的画布?对于虚伪上流的讽刺,对于当代艺术的调侃,使得影片中的角色异常鲜活,奥马尔·希在片中肆无忌惮的开着奥巴马的玩笑,开着希特勒的玩笑,这在标榜“政治正确”的卫道士眼中或许有些过分,可出自一个塞内加尔的穷小伙口中,却是那么的贴切。

从影片的许多细节上,其实也可察觉出德利斯的聪慧和勤奋。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一开始连柏辽兹是谁都不知道,之后却会无师自通的学会画画,与他人大谈诗韵,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德利斯的经历,就像是一个黑人版的《灰姑娘》,一个男人版的《风月俏佳人》,一个青年版的《为黛西小姐开车》,误入完全不同的世界,仅用正直和真诚体现了自我价值。这两种不同的环境,仅视觉上就给观众以直观的差异感:富人区花园豪宅中的暖色调,优雅闲逸;郊区廉租房里的冷色调,充满了拥杂和暴力犯罪的隐患。前后两个浴室的反差,就给人以喜剧的效果,但在笑声背后是法国社会无法调和的深层矛盾。贫富差异,身份认同,失业率与郊区治安等等,都将成为今年总统大选中无法规避的选票话题。

菲利普和德利斯,都是这个畸形社会的受害者,假如人生路线没有交叉,或许他们都无法拥有健全的明天。情感上的循序渐进,铺垫了整部影片波澜不惊的情节,《触不可及》只是把原著中的记忆片段用影像表现出来。菲利普和德利斯的友情是主线,菲利普和笔友,德利斯和母亲则是副线,共同构成了整部影片中的饱满情绪。在优美的配乐中,生活里的点滴反射出内心的真实波澜,譬如两位好友在深夜里的对话,德利斯远望清洁工母亲下班等,都成了触动观众的“泪点”。影片只有第一段飙车和最后一幕约会才具有真正的戏剧性,其余都像是奥马尔·希擅长的独角戏和小笑话,于平凡中见真情。哮喘,抽烟,刮胡子,这类小事儿加深了二人的友情,让他们忘记了生活中的不顺和忧虑,在雪地中像孩子般嬉闹,在天空中追逐自由的感觉。这种短暂的快乐来之不易,德利斯到的突然,走的也突然,但至少他改变了一些人的世界。两位导演为影片取名“触不可及”也可理解成“无动于衷”,但是观众和剧中人都被“触动”了,彻底拉近了心的距离。

护理工德利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回到自己的世界里从新开始,曾经孤独的菲利普也重燃起生活的勇气,再结婚重组家庭。现实中的两位原型如今仍是至交的好友,让这个理想主义的故事有了最坚实的证据,许多前往影院的观众正是相信这种存在而被感动。法国媒体用“时而欢笑,时而泪下,人生何求~”来赞誉《触不可及》,没有沉重和说教,这些人生的哲理都写在德利斯浅直的对白中。除了影片本身,媒体也乐于分析其票房奇迹的背后原因——是法国人在经济低迷时看到了勇气,亦或是总统大选前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期望。总之在这部并不高深的喜剧片中,法国人度过了难忘的2011年,用两部票房奇高的本土电影(另一部是丹尼·伯恩的《无需申报》)击败了所有好莱坞大片,捍卫了法国电影的尊严,也慰藉了茫然的内心。

关于这部影片其他的资料和采访,以及同类法国电影评论,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号:观影手册 (Lucfilm)

编辑于 2019-08-31 13:39

想听一场高雅到不知所云的音乐话剧然后笑到抽筋

想去山顶跳伞然后叫破嗓子也不知道会降落在什么地方

想胡乱画一幅油画然后挂在特别牛逼的墙上还有人欣赏帮我装逼

想从发春的巴赫舒伯特听到猫和老鼠还有小奏鸣曲

想吃热热的苹果派还有爆浆的巧克力

想凌晨四点去河边点起一支叶子抽到把肚子里的话全都吐出来

想说走就走的旅行哪怕没有目的地

想把胡子刮成东正教主然后成福尔摩斯然后变成希特勒

想写一封又一封的信给素未谋面的深爱的北法兰西女孩

想在光滑的大理石上跳舞跳到摔倒然后爬起来继续

想大声地笑大声地哭大声地骂人大声唱歌大声地在美术馆吃mm豆

想变成更好的自己

这些想要的事情没有发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和最爱的人一起

@大脸大大大大

哈哈是不是以为我在煽情

但其实我在写影评

编辑于 2016-05-04 18:24

《触不可及》:轮椅上的欧洲

103年前,一名叫斯宾格勒的德国中学教师出版了一本日后影响巨大的著作——《西方的没落》。

在这本完成于一战幽暗烛光下的名著中,他首次提出,文化也如自然万物一样是有机体,有产生、发展、成熟、衰亡四个阶段。而西方文明已经走过了创造时期,正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

身为富豪的菲利普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直到遇见了德希斯

《触不可及》中,坐在轮椅上、高位截瘫的菲利普就是当今欧洲白人精英的代表。

影片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他所拥有的上层社会的生活:物质上坐拥名车豪宅,富得流油;文化生活也毫不含糊,看歌剧、听古典乐、交笔友,买老百姓看不懂却昂贵得要死的现代绘画,玩普通人不敢玩又惊险得要命的滑翔伞运动。

一言弊之,这是一种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巨大丰富的生活,几乎是今时今世人类能够企及的最佳生活状态。

但偏偏,他是一个瘫痪的废人。

尽管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大限度地维持了菲利普的自由,让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起居、娱乐,甚至恋爱,可终究无法抚平他灵魂上的苦痛——那个幽灵痛症。

表面上看,他的痛苦源于一种弱者的自尊心,因为忍受不了被当成残废受到特别关照,所以才故意找了一个没把自己当病人的护工,颇有点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弃。

但没心没肺的德希斯所带来的冲击,显然远非“友情”这两个字所能概括。

捏耳垂带来的快感,也是菲利普之前没体会过的

与菲利普相比,黑人护工德希斯几乎是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原著小说里,此角色是个有北非血统的阿尔及利亚人,影片中改为黑人),没房、没车、没工作、没学历、没女友,新近被养母扫地出门。

在他的生活里有小偷小摸,有暴力犯罪,还有坐牢和吸毒。

不过,这位出身底层的黑人青年似乎拥有异于常人的钝感力,不仅心理素质超强,而且自我感觉极佳。

他大胆地勾引菲利普的女助理,无惧对方的一再捉弄;在画廊里,在剧院里,更是公开表露自己对“高雅艺术”的无知,毫不理会周围人的嘘声与不屑。

仅仅用无知者无畏来解释,恐怕实在是看低了德希斯这个角色。

他身上所展露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对于社会文明的“反动”——他的思维逻辑、言行举止、均与现代社会的准则背道而驰。

用街头艺术挑战高雅艺术

这才是真正让菲利普感到震撼的地方。

人类社会从原古走到今天,已经衍生出并且建立起一整套完整、完善的文明体系(譬如孔夫子竭力推崇的“礼”)。

这套系统保证了整个社会的良性运作,而我们身处其中,从孩童时期即开始接受教化,最终,文明的影响深入人心,根深蒂固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

从大方向上讲,文明带来的好处显然多于坏处。

比如同情心。现代人面对一位残障人士,内心的第一反应便是同情(这已经被训练成近乎本能),毕竟我们已经走过了把残疾人、病人丢进深山,任其自生自灭的蛮荒时代。为弱者提供帮助,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

再比如等级制度,人类进入等级社会已有数千年,至今仍未能消除阶层之间的差异。当下社会,虽然很多壁垒已被打破,但不同阶层之间,在婚姻、求学、机遇等方面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再比如男女之仪,原始人群居、群婚,无男女大防的概念,情有所动,亦无需顾忌太多。文明社会开始,人类萌生出婚姻、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规范和限制,中国的儒家更提出“男女授受不亲”,认为有碍礼法。

凡此种种,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人类文明史,我们受惠于此,也受制于此。

3万欧的现代艺术在德希斯眼里不值50欧

德希斯的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他头脑中完全没有“文明”这根弦、这个框。

在现代社会中,德希斯是个绝对另类的存在。

他不懂谦虚,不知礼节,不以自己的没文化和出身低而有思想包袱。他敢于不带驾照在高速公路上飙车,看到别人乱停车就直接上去饱以老拳。

不过,正所谓“粗鲁是粗鲁者的通行证”,他这套够原始、够野蛮的方法在文明社会里,居然也非常管用。

对于他而言,喜欢一个女人,直接邀请上床、共浴就行了,何必费时挑逗、调情?像菲利普那样选择和女性做笔友,连打电话都不打一个,在他眼里,与其说是“高雅”,不如说是变态。

德希斯既不懂歌剧、古典乐、现代绘画,也不懂基本的医学护理常识,他甚至缺乏对残疾人最起码的“同情”:居然拿着开水去烫菲利普的双腿,以测试瘫痪病人是否真的毫无知觉!

至于现代人最热衷讨论的阶级差异、种族歧视,德希斯对此更是无知无觉,他压根没把菲利普当成自己的雇主(同样没当病人),同样无视助理玛嘉丽是个白人女子,既不怕老板开除,也不怕女人嘲笑。

寻常男人最容易受伤的这两件事,对于他,完全不构成障碍。

快乐有时候很简单,和金钱无关

但不做文明人,不代表没有可取之处。

影片中,德希斯身上的优点如金子般闪闪发光:他幽默风趣、纯真无邪,体现出人性中最本真的善良。

这种纯真之气,源于人性本身的美好,而非教化的结果,以致于在文明社会中浸淫已久的菲利普彻底被其征服。

因为菲利普虽然拥有文明创造出来的一切,却独独缺少两样东西:生机与活力。

放下文明的桎梏,心灵也能翱翔蓝天

如果把菲利普看成老欧洲的自我写照,那么他的瘫痪便是欧洲文明对自身命运的隐喻——

轮椅是支撑,也是束缚,依赖于它、也受困于它,最终无法挽回地走向衰亡。

恰恰是德希斯,一位来自人类发源地非洲、与现代社会准则几乎绝缘的黑人青年,给陷入绝境的中年白人打了一剂强心针。他以反文明的方式介入到菲利普的生活中,将其从令人窒息的黄金桎梏中解救出来。

尽管德希斯无法从肉体上治愈菲利普的瘫痪,但在精神上,他让他摆脱了轮椅,获得重生。

深夜在塞纳河边散步,在环线上与警车较劲,这些体验所带来的刺激,其实并不亚于在天空中滑翔,虽然后者看起来更加现代、高级。

跨种族、跨阶层的情感是欧洲人一直关注的主题,在反复深入地探讨中,他们反观,反省,反思,进而谋求新生的可能。

就这一点来说,迈向没落的西方仍然令人尊敬,如同影片令人动容一样。

编辑于 2022-02-10 23:02

如果不曾遇见,那我们依旧忍受着生活的不堪。观后感。

发布于 2016-07-11 21:10

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非黑即白”

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里,两个不安分的男人在公路上硬是将车加速到180码,尽管后来不幸地被警察四面围剿,却在白人大哥口吐白沫和黑人小哥三言两语的“忽悠”之下,一个转身,数名警察却为他们开启了“保驾护航”的安全模式。如此戏剧化的情节,不禁勾起了我对这两个男人的“兴趣”。


《Intouchables》一串冰冷的12个英文字母组成了一部电影的片名,或许是基于故事本身是由法国富翁的自传《第二次呼吸》里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导演奥利维·那卡什从一开始就没想给我们添油加醋。

“Intouchables”直译过来就是“无法触碰”亦或“触不可及”,无论作何种意译,似乎都与影片一开始出现的两个肆无忌惮的大男人毫无关联,可生活之所以“有意思”正是因为你我的身边发生着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有人说,假如上帝所设定的人生只有两种:一,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家底,以及脱俗的绅士之气,前提是你失去了除了吃以外的一切行动力。二,则是除了能吃喝玩乐之外,其它一切莫谈。好吧,无疑这两者都不是尽如人意的人生状态。


那好,既然你我都不喜欢,我们仁慈有爱的上帝就只好将这两种人生放在同一个时空,至此,“混搭”风一时之间“霸屏啦!”(无关种族噢!关乎……)


黑人德瑞斯,一个刚刚出狱的黑人青年,不仅一贫如洗,还被养母扫地出门,好在,天性灵活的他不至于狼狈的露宿街头,相反,却异常幸运地拿到offer,还附赠6星级以上的“家庭式旅馆”的大好福利。



没错,你所看到的这些精致而不失豪华的卧室仅仅只是亿万富豪菲利普的一个“家仆房”而已。

虽说只是提供给仆人的房间,但想要住进去也不是那么容易滴,前提是你必须得先学会照顾这样的“菲利普先生”。


清晨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抱菲利普起床、洗头、穿袜子……

甚至当你做好了心理准备,还要带上白手套,为菲利普。。。(嗯,懂得人就懂得了)


天呐,看到这,想必你和我一样一定很同情菲利普先生吧!


No,菲利普先生不需要你的同情心,他需要的是像德瑞斯那样的把他当正常人一样对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出去玩耍,出去透透气、抽烟、甚至交女盆友……



是的,诚如王小波所说:对残疾人的最大尊重,就是不把他当残疾人。这也是为何菲利普当初宁愿选择一无是处的德瑞斯作为自己的私人看护的关键原因。

影片从头至尾,一切都是那么的平静和真实,没有女主角,所以无关乎爱情;没有单方面的容忍、牺牲,更多的是一种“互相效力”。

然而,德瑞斯虽出身贫寒,却有艺术的天赋,能舞能画,还能照顾人,这样一个“全才”的人,菲利普不舍他就这样一辈子的照顾一个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所以他选择放手,与德瑞斯之间的这段无法触及的感情,在彼此分开后变得更加深沉而凝重,此刻,也许只有王尔德的那句“真正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落泪的。”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

发布于 2016-06-01 19:08

法国温情电影《触不可及》:一生挚友,幸好有你

一部温情的故事,感动无数人,更是给人们心灵带来了无尽洗礼。关于友情、关于挚友,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一、故事梗概

豪宅、名车、金钱、名誉、地位,菲利普似乎拥有常人所羡慕的一切,但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一次跳伞事故,菲利普遭遇意外,导致高位截瘫,行走、坐卧、翻书、写字、梳洗他都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有时连呼吸都需要他人帮助。妻子离世加之身体残疾,使得菲利普越发孤冷挑剔、难以接触,他与生活护理的磨合更是难上加难。直到黑人小伙得里斯的出现让事情发生了好转,他乐观的性格和真实的个性,让菲利普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逐渐走出阴霾并收获幸福。得里斯也在菲利普的影响下,生活和性格慢慢发生着变化。

法国电影《触不可及》,根据真人故事改编,一部温情的故事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笑中带泪,温暖人心。该部电影曾获第7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成为法国2011年票房最高的影片。《触不可及》的原型人物是富翁菲利普与他的生活助理阿布戴尔。原型菲利普先生将其故事撰写为自传《第二次呼吸》。

二、关于挚友

如何定义挚友,依靠身份、地位还是金钱,菲利普和得里斯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都不是。挚友,是帮助我们走出绝境的那个人,是为我们付出真心的那个人。

  • 1.“平等”,是你对我的“不同情”

菲利普的豪宅中,又在举行生活助理的面试。菲利普坐在轮椅上,秘书对求职者者进行提问,求职者谈到如何看待这份工作时,都尽力表达自己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或者对护理工作的丰富经验。显然,这些答案菲利普都不认可。

一个身材高大的黑人小伙子得里斯突然闯入,打破了面试的沉闷。他要求菲利普为他在求职材料上写下拒绝理由,这样他就可以靠失业救济金获得补助。

得里斯面对菲利普这样的一位病人,没表示出过多的关注,反而更关注他旁边美丽的秘书,时不时打趣逗笑。误打误撞,菲利普决定给这个准备破罐破摔的小伙一个工作机会。

毫无护理经验的得里斯,可不懂什么体贴、专业,甚至经常忘记他的老板是一位自脖子以下没有知觉的病人。电话响了,直接递给菲利普自己接听;热水撒了,不及时擦,还做起了实验,验证菲利普确实没有知觉。种种粗心大意、搞怪作弄,却让菲利普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菲利普自生病以来,听到了太多同情、惋惜的声音,但是对于这样一位骄傲的人来说,这无疑像一把把把利刃伤害着他的自尊。得里斯的“无视”让他感受到了“平等”带来的尊重。尽管他知道得里斯曾有“前科”,尽管他知道第一次面试时得里斯“顺”走了家里的艺术品,但是他选择了得利斯,因为他“毫无同情心”

同情二字,对于曾遭受过苦难的人来讲,是多么刺痛的字眼。同情,似乎就是强者对弱者的一种情感施舍,这份施舍不要求回报,但这份施舍却让痛苦加倍。尤其对于菲利普来说,曾经的风光无限荡然无存,如今竟然连行动坐卧都需要他人助力。不仅是对于残疾病人,哪怕是贫富、美丑的差距,所谓基于“同情心”不适时宜的“施助”对“受助者”来讲,都无疑是自尊的伤害。

得里斯让他感受到了“平等”,找回了作为一名“寻常人”的自信。同样的,菲利普也没有因为种族差异,让得里斯感受到不公或者歧视。二人精神上的平等,使得彼此成为莫逆。

  1. 2.“理解”,是我懂你的“心之所向”

一天晚上,得里斯听到菲利普卖力的呼吸声,由于药物的副作用,他经常闷气异常痛苦。深夜里,得里斯抱起他坐上轮椅,走上街头,新鲜的空气对菲利普有所缓解,也让两个人逐渐敞开心扉。

菲利普回忆和妻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相识于校园,恩爱多年,但妻子尝试过各种办法未能怀孕,于是他们选择了领养。妻子后来的离世对菲利普来讲是晴天霹雳,他曾热爱极限运动,但他选择在一个天气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去跳伞,他想要感受妻子的苦痛,这样的选择无异于“轻生”。“真正的残疾不是坐轮椅,儿时在没有她的世上活着”,菲利普怅然若失。

得里斯决定让菲利普重新找回快乐。他改装轮椅,让菲利普坐上了“急速”轮椅,驰骋街头,超越一个个路人;他开上跑车带菲利普兜风,让他感受极限的快乐。

菲利普有一位交往长达6个月的笔友,但期间二人只是精神交流,从未见面,连照片都没见过。菲利普在艺术、文学上颇有造诣,写的信更是诗意满满,显然对方对他也充满好感。但是菲利普自卑,担心自己的状况影响了这份感情。

得里斯表面调侃他的“柏拉图”式恋爱没有用,实则看懂了菲利普的顾虑,于是他成为了一位恋爱“神助攻”,用他独有的“粗线条”处事方推动了菲利普感情的进展。

得里斯为菲利普挑选了一张坐在轮椅上神采奕奕的照片,鼓励他寄出去并约对方见面,菲利普多番顾虑,最终还是换成了自己健康事的照片。约会当天,精心打扮的菲利普却临阵脱逃,菲利普顾虑自己无法给对方承诺和幸福。得里斯将此事一直记挂在心间,数月之后,他偷偷将菲利普的真实情况告诉了那位笔友,故事的最后,菲利普收获了自己真挚的感情。

得里斯读懂了菲利普的内心,无论是对极限运动的怀念还是对爱情的犹豫和渴望,得里斯全都明白。并且用最直接的方式帮助菲利普达成心愿。

“懂你所懂,想你所想”才是朋友间的默契。而这份默契,来自于对彼此内心世界最真切的关照。并不是相处时间久了、了解的故事多了,就能够一击即中猜对对方心底的“答案”。看懂对方的内心,并且给予最大的鼓励,突破对方的“心魔”,能做到这些的唯有心里“有你”的那个人,是爱人或者挚友。

  • 3.“尊重”,是我对你的“不牵绊”

得里斯看起来无拘无束、粗枝大叶,但其实内心深处却藏着一份对母亲、对家庭最深切的情谊,硬汉也有柔软的内心。

黑人家庭的生存终究艰难一些,得里斯的父母并非亲生,其实是他的叔叔婶婶,婶婶不能生育,便将他抱来抚养。后来,叔叔去世,婶婶再嫁,家庭便由不同血缘的孩子组成。得里斯作为大哥,没能成为母亲的骄傲,他曾做错过事情,误入歧途。母亲那句“我庆幸自己还有其他孩子”更是深深刺痛了得里斯的心,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愧疚感令他十分自责难过。

菲利普虽然十分依赖得里斯,但他明白,得里斯还有更重的事情需要去处理,家庭需要他这位大哥成为顶梁柱,母亲也需要这个儿子帮忙料理家事。菲利普不愿成为牵绊,“我觉得我们之间到此为止了。毕竟你不能一辈子这样,推着残疾人到处走。”

得里斯红了眼眶,出于对家庭的责任,他离开了菲利普,回到母亲身边,帮着母亲拎东西的得里斯,长大了。也许恰恰是与菲利普相处的日子里,让得里斯更加懂得珍惜。

所谓尊重,便是我明白你的苦衷,但我会站在我的角度让你“自由”。不把压力强加给对方,菲利普便是这么做的。为他人着想,不增加负担,不填增烦恼。放手,这是一种境界,不以“几私”为前提的君子境界。

  • 4.“塑造”,是你我彼此的“相互成就”

菲利普曾经不苟言笑,严肃易怒。后来在得里斯的影响下,学会了幽默,甚至在古典音乐、艺术画廊、歌剧院里任由得里斯放纵,自己也跟着一起说笑。生日会上,看着得里斯自由快乐地跳舞唱歌,菲利普开怀大笑,找回开心的自己。

得里斯曾经暴躁粗鲁,放浪形骸。在菲利普的熏陶下,他逐渐收敛戾气,并尝试接近和欣赏艺术。得里斯离开菲利普之后,应聘时可以对达利的画作侃侃而谈,面对不遵守规则的人也尝试用文明的方式去交流,这些都来自于菲利普潜移默化的影响。

两个内心纯粹、本质善良的人塑造着彼此,成就着彼此。优秀的人总能使人产生正向从善的变化。得里斯的“优秀”帮助菲利普重拾自信、收获幸福、感知快乐;菲利普的“优秀”帮助得里斯珍惜亲情、提高审美、懂得务实。他们的“优秀”源于彼此,成就彼此。

三、一生挚友,幸好有你

  • 1.挚友难遇,高山流水

伯牙遇子期,听懂高山流水,收获知音,这是缘分,也是福分。有时候,人们会以朋友的数量、地位、财富来定义自己的圈层。但是,这样的朋友中有几人懂得你的“高山”与“流水”。像菲利普与得里斯这样,彼此读懂内心,修炼出最恰当的“默契”,这份默契并不来自于金钱的“等量”,而以精神“平等”为前提。

朴树和高晓松便有一段挚友佳话。朴树曾经红极一时,工作商约不断,当时的高晓松则是处于人生低谷,他给朴树发信息想要借15万,朴树只回了两个字“卡号”;多年后,朴树遇到困境,也只给高晓松发了两个字“还钱”。两个人彼此信任,坦诚炙热,不怀疑、不猜忌、不诋毁、不计较。

挚友的核心在“挚”,即内心的纯粹和情感的真挚。一个真心为你着想、为你操心的朋友,也许不必长期陪伴,但心里却总是挂念,懂得在恰当的时候施以援手,懂得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尊重。交友的成功似乎质大于量。

  • 2.挚友难觅,懂得珍惜

有一个“懂你为你”的朋友实属不易,寻得便要学会珍惜,珍惜的前提莫过于给予“理解”与“尊重”。菲利普最终放手,选择让得里斯回归家庭,便是处于这份情谊的珍惜做出的选择。如果他将得里斯绑在身边,那么不仅会让得里斯陷入对母亲亏欠的自责,更会让得里斯愈发压抑和难过。所以,有时候放手更是一种“珍惜”。

在原型人物的故事里,菲利普再婚,育有两女;助理阿布戴尔成为公司主管,也已结婚并拥有家庭,二人之中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现实世界里,二人也是成就和珍惜着彼此。

余秋雨曾在《霜冷长河》里提到过一个这样的小品故事。两只蚂蚁相遇,彼此触碰触角,随后背道而驰。过了很久,他们遗憾,大千宇宙,两个微小的躯体遇见彼此多不容易,“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世界很大,遇到不易,挚友更甚,所以更应倍感珍惜。

四、结语

英国诗人赫巴德曾说“一个不是我们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挚友是赤诚纯粹的那个人,摒弃功利目的与我们相遇的那个人,带我们走出绝境但却不求记得的那个人。精神世界的平等、情感领域的共鸣、发自内心的理解、毫无自私的尊重、积极正向的成就,这些共同促成了铭记于心的友情。一生挚友,幸好有你。

原创声明:本文文字为原创(图片取自网络),文章转载请联系本人。

发布于 2020-03-01 11:30

全程温暖搞笑交织。看完明白一道理:没有离不开的人,只是没有出现更好的,对一个人最好的照顾不是陪伴在他身边 ,而是为他找到在他身边更好的陪伴。

发布于 2015-09-05 22:45

三点感悟,从小见大,由古及今地讲:

1、影片告诉我们,面对他人的不幸而表露出的怜悯与同情可能是一种伤害,应该尊重其平等地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

2、从菲利普与德瑞斯两人的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宗主国法国与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影子,这两个国家也像这两个人一样相互之间有很深地影响,也都教会了彼此很多东西。

只不过曾经的法国不可能像菲利普善待德瑞斯一样善待阿尔及利亚,殖民从来都是血腥且残酷的。

3、如果菲利普不是富翁,还会有这样精彩的故事吗?

所以终究《触不可及》这部电影是法国拍的,而不是阿尔及利亚拍的。

但我期待未来有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期待阿尔及利亚版的《触不可及》。

编辑于 2020-12-11 11:00

非常细腻动人的故事,音乐也好听。

发布于 2023-08-08 13:53

法国2011年度票房冠军电影,豆瓣9.2,笑着笑着就哭了......

作者:蓝歌

原创不易,且看且珍惜


刚看到电影《触不可及》预告时,一直在思考,两个男人的故事,既不是燃爆的硬汉组合,也不是小正太和怪叔叔温暖治愈,凭什么让那么多人评价为神话级的电影呢?

后来,当我认真地看完电影后,才发现男人之间的友情,一旦认真起来,分分钟让人飙泪。

这是一个穷人与富人、黑人与白人、残疾人与健康人在机缘巧合下碰撞出友情火花的故事。


我和你,没有贫富差异

《菜根谭》里有一句经典的话:“交市人不如友山翁,谒朱门不如亲白屋;听街谈巷语不如闻樵歌牧咏;谈今人失德过举不如述古人嘉言懿行。”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有点理想化,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我们交朋友,显然是要讲究背景阶层的。

但,当我在二刷《触不可及》时,才发现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过于肤浅。

影片之所以能感动无数人,是因为其表达出的人性之美,触及了我们的内心深处。

这是两个男人的故事。

菲利普是个超级大富翁,迷恋跳伞,却在一次意外中导致脖子以下瘫痪。

德希斯是个贫民窟的混小子,不仅没正当的职业,还经常因为犯事儿进了监狱。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德希斯刚刑满释放出来找工作,恰巧碰上了大富翁菲利普招聘家庭护理。

由于薪酬高,应聘者云集,个个出类拔萃,但都没能入了菲利普的法眼,直到黑人德希斯出现,这个吊儿郎当的年轻人心思不在应聘上,一心只想寻张辞退信以申领救济金。

但奇怪的,相对于那些专业高级的家庭护工,菲利普更喜欢没有专业技能和文化水平低,却坦诚直率的德希斯,于是他得到了一个月的试用期。

按常理,两个背景悬殊的人,相处起来应该是水火不容,但奇怪的是,两人相处异常融洽。

菲利普不嫌弃德希斯出身于贫民窟,也没有鄙夷他劣迹斑斑的过去。

这对于一个总是被人漠视,一直活在社会边缘的人来说,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鼓励。

德希斯虽然生活在贫民窟,可正因为缺了条条框框的管束,所以他活得自由奔放,

在他的认知里,人与人之间没有明确的条条框框,他痞气暴力,可他也真诚善良,他切切实实地把菲利普当成一个正常人。

真正的交心是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我想一定是离不开对彼此的尊重,这种尊重由内而外,让彼此相处起来十分舒服。

我和你,都是正常人

善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不好就有可能刺伤别人的心。

在菲利普招家庭护工时,那些专业的并且经验丰富的人都落选了,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把菲利普当成一个病人来看待。

那些自诩很专业的人,动不动就标榜自己有多善良,有多专业,有多同情残疾人。

这些看似完美的回答,其实都是对菲利普的一种伤害,伤害了他生而为人的尊严。

而只有德希斯把他当成一个正常人看待,他会下意识地把手机递给他,因为他已经忘记菲利普是个残疾人。

菲利普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一个人来做家庭护工,你不要什么人都放进家里人。”

菲利普却说:“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对待没有歧视 。”

善良确实很珍贵,但有时候善良用错了方法,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

所以,我们要明白,怜悯和同情都不是善良。

巴尔扎克说“人类最难忍的是怜悯之情,尤其是在他值得别人怜悯的时候。可是,怜悯却能杀死人,它使我们原来虚弱的身体更为衰弱。”

深以为然。

德希斯在菲利普午夜发病时,会推他出门,去享受美好的夜景,在人影稀疏的街头,同吸一根烟。

他真真正正地把菲利普当成自己的好哥们,而不是一个残疾人

他们深夜一起在马路上飙车,被警察发现,两人唱双簧骗警察为超速的他们带路。

德希斯带菲利普去泡妞,去各种他以前没去过的地方,菲利普瞒着所有人带德希斯去山里跳伞,两人在空中俯瞰山河大地的画面,不要太美啊!

不过就是两个男人的故事,却被拍得细腻动人。

你我之间没有身份差异,没有贫富差异,你不在意我的劣迹斑斑的过去,我也不会因为你残疾而施加给你自以为是的善良。

对于我们来说,感动的定义也不过如此,那是一种超越世俗条条框框的心灵高度契合。


两个男人的组合,不一定非要热血沸腾才会深入人心,这种温情细腻的情感浸润,一样让人感动不已。

菲利普人生的下半场,是幸运的,因为他遇见了了解和尊重自己的德希斯,而德希斯在被人漠视多年后,在菲利普这里得到了赏识了尊重。

这是对生命本身的敬意和尊重,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人性之根本的给予,才能建立深厚的友谊。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同理心”,但我们常常分不清怜悯和同理心,所以自以为是的善良会一不小心就伤害到了别人。

真正的善良,是不怜悯也不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和你,没有种族差异

电影中德希斯和菲利普,代表的是黑白两个不同种族的人物,一个是街头小混混,一个精英人士,一个高雅讲究,一个粗鄙,大大咧咧。

可种族差异,却不能妨碍他们成为的哥们。

身为白人的菲利普从小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长大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社会顶层人物,可他从未在德希斯跟前秀过优越感,更加不会利用自己白人的身份,对旁人冷眼相待。

他们的相处,处处有笑点,也处处有泪点。

对于菲利普来说,他一生唯一的失败,就是丧失了行动的能力,这也是他颇为在意的地方。

所以他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平等对待,而没心没肺的德希斯,恰恰怀揣着人之初的善良,天真又纯净。

德希斯虽然是个不务正业的混小子,可我们却不能否认他身上的人性之光,他生长在自由的环境里,他乐观洒脱,从不在乎别人的嘲笑,他活得无拘无束。

相对于总是活在规规矩矩圈子里的菲利普来说,德希斯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让他体验到了自由的美好。

两个人都在彼此了解,彼此需要。

没什么文化的德希斯,无法理解一副几滴红墨水的画能买41000欧元,也欣赏不了那些高雅的音乐,所以在菲利普生日会上,他换上了动感的音乐,和整个参加生日会的人共舞,看着不高雅,却是菲利普过得最为开心的一个生日。

德希斯带着菲利普放纵自己,鼓励他勇敢追求喜欢多年的笔友。

看到电影后半部分,有点伤感。菲利普不愿意让德希斯这个年轻的小伙陪着残疾的自己度过余生,于是让他走了。


说实在的,我第一次那么强烈地希望两个大男人能永远的陪在彼此的身边,不离不弃。

新来的家庭护工,怎么做都不合他心意,总是标榜自己是医生,把他当成病人看待,本来精神抖擞的菲利普在看护的照顾下,越发的苍老。


此时,菲利普开始想念大大咧咧却能市场逗他开怀大笑的德希斯。

在这个故事里,德希斯和菲利普都没有到为彼此捐躯赴死的地步,有只是两个大男人相处过程中氤氲出的温情。

德希斯给了菲利普久违的尊严与安静,菲利普给了德希斯应有的赏识和尊重。

在这个满是功利的社会里,他们的身份、背景、学识的差异都成了摆设,他们之间的情意,跨越了种族差异。



为什么他们能成为莫逆之交

电影之所以那么感人,一定是如片名所讲的,我们都有一个别人无法触及的内心。

你有你的敏感之处,他有他鲜为人知的脆弱,只不过在人生行走的路上,我们遇见一个心意相通的朋友。


这种走心的交情,都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对方,以及不把自认为的善强加给对方。

鲁莽的善良,往往会伤害了别人,你以为的陪伴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呵护,而他只是在紧张时,希望能吸一口烟。

你以为的尊重,是我全身心照顾好你的一切,而他需要的是一种触及心灵的感知与行动。

菲利普和德希斯为什么能超越社会阶层,成为一辈子的“好基友”呢?

因为他们的内心足够纯净,交朋友也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把对方当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人。

黑人&白人,穷人&富人,健康人&残疾人,即使身份差异悬殊,也能成为知己好友,这才是这部电影所传递给我们的美好。

作者:蓝歌,写过一些10W+,读过一些书,努力码字中.....
发布于 2019-11-22 18:29

光影相间——《触不可及》简评

光影相间,两者相生,同处世间,却不能得见,触不可及。

这部电影上映的日期并不远,所以算不上经典电影。豆瓣9.3,我打8.5分,相差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来说说电影好在哪,又为何不给到9分。

电影的叙事结构十分巧妙,采用的是倒叙,开头与结尾衔接,这时候的配乐就像一个锚点,让结尾扑朔迷离,所谓何事?去往何方?而到了悬念揭晓的那一刻,又欣然而笑,如若是正叙是绝对没有这种效果的。

配乐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最深的印象,我相信看过的人都会被适逢其会的音乐打动。电影的配乐是鲁多维科·艾奥迪,尤其擅长情感电影的配乐,如《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无依之地》等。开场的钢琴独奏,配合光影间交替,独行在路上的车,与车中无言的人,那种神秘、紧张的感觉油然而生。还有便是德瑞斯走在大街上,钢琴声缓缓而来,由缓到急,将人来人往,而我无处安放,那种内心的孤寂落寞、迷茫无助淋漓尽致地展现。

氛围营造可以说是《触不可及》的强项,涉及到医护、瘫痪、贫富差距等等问题,人们会不自觉地陷入一种悲观情绪。但这并不是导演想要传达的,所以有了很多“喜剧化”的设计。电影却设计了大量的搞笑桥段,幽默的语言和“不好笑”的笑话。这些可以让观众忘记生活的困难,忘记菲利普是一个残疾人,他也有小心思也会笑,和平常人无两样。

轻松愉快的气氛可以提升观感,让更多的观众投入到电影之中。但快乐的氛围并不能隐藏“悲剧”,导演拍的也不是喜剧片。电影在不经意间给你展现很多残酷的现实,正如上文提到的德瑞斯流浪接头,以及约会前内心恐惧的菲利普。这也传达出电影中人对生活的态度,再多的苦难也要乐观地看待,微笑着生活下去。

两位主角的塑造相当优秀。菲利普并不是那种严肃死板的富豪,尽管很多场景下表现的很有距离感,但他心怀激情,充满挑战精神。同样,德瑞斯也不是马大哈似的底层小混混形象,他也忧愁也心细。这两人从性格上是互补的,而在追求上却相近,这是两人能成为朋友的原因。

到影片结尾,分开、重聚,最后再度挥手告别,那真挚的微笑镜头可谓神来之笔。没有谁能陪伴谁一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两人像没长大的孩子一般,相辅相成,共同成长。菲利普勇敢的面对缺陷,德瑞斯学会了自食其力。两人在分别的这一刻才真正“长大”了。人物成长曲线十分完整。

那为什么一定是德瑞斯?为什么其他面试的人都被pass了?除了性格原因,关键在于德瑞斯是唯一把菲利普当“人”的人。残障人士内心是十分敏感的,有强烈的自尊心,更何况还是一个富豪。他们希望他人能尊重自己,不要把自己视为一个弱者,不要同情。只有德瑞斯做到了,在他眼里,管你残不残疾,一样开玩笑,一样尊敬你。

这就是平等与尊重,电影很真实地表现了残障人士的心理,也启发我们真正做到“同理心”而不是贩卖“同情心”。这一点很难做到,片中学社会工作的人很失败,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呀。

优点说完了,再说说不足。首先是,剧情上并不新颖,故事性也不强,看到开端基本上能猜个大概。当然,这不影响故事讲的好。只要讲得好,再俗套的故事也能开出独特绚烂的花。

真正让我不满意的是,尽管很好喝,这仍然是一部“鸡汤电影”。我并不是说鸡汤电影不能存在,而是电影开篇就反映了诸多社会问题,但并没有从社会学视角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如表现了残疾人问题、违法犯罪问题、种族歧视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那电影是怎么解决的呢?

运气。对,这是最让我感到遗憾的地方。社会问题是无法通过个人能力来解决的,我们不排除有这种情况,就像电影之中。但这终究是很小一部分人,还要看运气。电影为什么叫“触不可及”?除了代表残障人士与普通人难以理解的鸿沟,也代表了两个群体的天堑。如果菲利普是个穷人呢?如果德瑞斯没去应聘呢?

说到底这还是一部温情电影,现实中的童话。就像白色的光与黑色的影如何相处?终究是触不可及。可能有人质疑我在吹毛求疵,但我是按照9分的要求来评判它,在我的评分体系中,8.5绝不算低分。只能说电影的思辨性和社会性还是欠缺的。

总而言之,还是很推荐这部电影的,我们能做到的实际上也只能是变得善良,希望未来能从“触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

编辑于 2022-05-08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