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银行
经济
金融危机
宏观经济学
金融

雷曼兄弟是怎么倒闭的?

看《大而不倒》里面,各大投行在金融危机中都积极地寻找买家,是为了获得资金吗?这种融资是不是要通过发行新股来进行?为什么美国政府救市唯独没有救雷曼?能详…
关注者
1,775
被浏览
1,366,901

45 个回答

原因很多,但有一点必须说明,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时账面上的次贷资产比例不大,直接拖垮雷曼的是商业不动产。至于美国政府为什么没救雷曼,这是一个谜,中国人很难理解。

下面是雷曼内部人解读雷曼倒闭的文章,出自《别了雷曼兄弟》



















更新内容:官方声音,美帝当局为什么决定让雷曼破产。


编辑于 2018-05-09 21:35

我带大家一点一点梳理。

雷曼兄弟,位居五大投行的第四把交椅。

跟华尔街其他投行一样,都是通过高杠杆化、倚重低成本短期借款,来赚取巨额利润。

随着房价下跌,手中滞留了大量卖不出去的次贷资产。

2008 年一季度,雷曼有价值近 2000 亿美元的回购协议尚未偿还,减计资产高达 100 亿美元。

受到投资者的严重质疑后,其股票开始受到冲击。

这时候金融同业也仗义不起来了。

出于对雷曼兄弟的担心,金融市场里的各路机构,开始减小对雷曼兄弟的敞口,甚至有几家取消或者限制了他们的信用额度。

但雷曼毕竟是雷曼。

在这种不利情形下,硬是坚持了下来。

2008 年 5 月 31 日,雷曼兄弟趁年报披露,对外做了一番展示以提振信心。

此时他的资产负债表上,股东权益还有 260 亿美元,资产 6390 亿美元,杠杆率仅为 25︰1。

同时,雷曼兄弟手上还有 450 亿美元现金及高流动性证券,公司表示有信心应付任何支付需要。

但投资者们却看到了其资产负债表上还有 210 亿美元的不动产和大约 720 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和资产支持证券」。

在现在这个行情下,没人相信这些东西值 930 亿美元。

这些资产只要减计 30%,雷曼兄弟就会资不抵债。

雷曼兄弟外松内紧。

在对外展示资金实力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后手。

但除了 6 月份通过发行优先股和长期债务筹得 150 亿美元外,就再没什么好消息了。

7 月,雷曼兄弟向美联储积极申请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以获取美联储全部项目的准入权来保证资金的稳定,但遭到拒绝。

之后雷曼兄弟又与韩国发展银行展开谈判,希望引入战略股东,但谈判最终破裂。

之后又与美国银行沟通,还是失败。

雷曼兄弟再败再战,最后找到了巴克莱资本。

巴克莱资本雄厚且觊觎华尔街的门票,是非常合适的收购方。

但按照英国监管规定,此事必须要得到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的批准。

但当保尔森给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总裁打电话的时候遭到拒绝。

于是 9 月 14 日星期日,巴克莱的谈判和韩国开发银行、美国银行一样,无疾而终。

与此同时,2008 年 9 月 12 日起,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召集花旗集团、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林证券的高层,连续三天在曼哈顿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部,紧急磋商如何拯救雷曼兄弟。

这些金融机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大家都是雷曼的债权人——如果雷曼倒下,他们都会受到重创。

很明显,伯南克和保尔森希望这些家伙识相,主动站出来救助雷曼兄弟。

然而缺少政府保驾的雷曼兄弟,是个无底洞。

这些机构都既不愿意(为啥不能按照贝尔斯登的情况来呢)也没能力(谁家不是高杠杆加码次贷资产呢)承担雷曼的不良资产。

他们都希望美联储,能够象在贝尔斯登案例中那样施以援手。

可是这一次美联储决意不承担任何资产包袱。

会议无果而终。

为什么这一次美联储决意不承担救助责任呢?

因为此时正处在两房被政府托管的时点上,政治空气跟半年前不一样了。

这段时间里,一部分归咎于贝尔斯登的负面宣传。

另一部分归咎于对房利美和房地美无限制的承诺,伯南克和保尔森由于救市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7 月,美联储已经在规划如果雷曼兄弟遭遇与贝尔斯登公司同样的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时任纽约联储市场部主管比尔·达德利,曾提出一个将雷曼兄弟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的方案。

雷曼兄弟的不良包括 600 亿美元的复杂抵押贷款,以及危机期间无法被准确估值的其他证券。

按照方案,其中的 550 亿美元由美联储来资助。

而卸掉包袱的雷曼兄弟。可以在降低了杠杆的同时,恢复流动性。

与此同时,作为美联储对雷曼兄弟不良资产支持的回报,美联储将获得新雷曼兄弟的股份。

这一方案如果得以实施,次贷危机的发展路径很有可能会完全改变。

且就方案成本而言,跟危机给美国带来的损失相比,其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历史不能假设。

此方案一经提出就让美联储的律师们哗声四起。

因为美联储对贝尔斯登公司的紧急贷款再怎么不合常规,至少它是贷款,而且名义上还是有安全抵押品做担保的。

这个却是以投资股票的形式投资一家投行。

另一方面,政府托市也跟伯南克和保尔森的市场经济思想相冲突。

二人都非常担心政府托底给大家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

各大机构会有恃无恐,在今后进行更多鲁莽的操作——反正有政府托底;收益归我,风险归政府,蛮好。

其实,巴克莱资本的重组方案中也包括政府救助,只不过这一方案被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否决了,掩盖了这一问题。

此时保尔森的心理是,决不能让贝尔斯登和两房的处理模式成为惯例,否则这样下去各机构都会以死相要挟,市场规则将不会再有任何作用。

为此,保尔森划定了底线:

公众的钱不会投给任何与雷曼有关的交易。

而且说这话的时候距离贝尔斯登事件已经过去半年,保尔森和伯南克认为市场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贝尔斯登事件的冲击,并为雷曼兄弟做好准备。

因此政府确实也没有必要再插手市场。

是时候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了,不能让投资者以为政府会无限兜底。

至此,巴克莱资本和纽约联储会议的结果全部告吹。

9 月 14 日下午 16 时 45 分,保尔森将政府决定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的噩耗电话通知了雷曼兄弟公司的总裁富尔德。

听到宣判后的雷曼兄弟,泪流满面。

他幽怨地望着贝尔斯登的方向,赌咒发誓:我身死之后,定要这里洪水滔天!

当晚,雷曼兄弟申请了破产保护。

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从这一天起,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华尔街,并在一年之内彻底改写了华尔街的金融格局。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此表示:这轮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百年难遇,意味着二战以后形成的、以华尔街为标志的美式金融梦想破碎。

雷曼兄弟立业 158 年,经历过 19 世纪的铁路公司倒闭风暴,也经历过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

遍览天下阅历无数,堪称久经沙场,却在本次次贷危机中轰然倒下。

众人无不为之震恐。

雷曼兄弟,以生命为代价,把名字刻进史册。

至此,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此拉开帷幕——世界进入后雷曼时代。

危机到来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是想卖出去什么,而是能卖出去什么。

因为恐惧,会破坏市场的运转。

整个世界都乱套了,反应最快的是美林证券。

美林证券董事长塞恩,也是 9 月 12 日纽约联储会议室里,讨论雷曼兄弟救助方案的参与人之一。

这是一个明白人。

席间,他看看大家,再盘算盘算家底,立马拍板把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

这时候还是 9 月 14 日。

雷曼兄弟气得直哆嗦,这俩兔崽子竟然在自己的专题会上眉来眼去。

美林证券和美国银行才顾不了那么多,会议一结束,立马手牵着手踩着雷曼兄弟走向教堂,500 亿美元的婚礼一秒都不能多等。

一个周末过去,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变成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摩根士丹利本来稳居第二,现在回头一看,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自己已经变成倒数第一了。

高盛也没好哪儿去,他现在是倒数第二。

不过这两家公司的情况,确实要比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好很多。

比如摩根士丹利手中的流动资金超过 1300 亿美元,高出雷曼兄弟数倍。

但是大不等于强。

这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跟其他三人都是同样路数,都是高杠杆和短期借款。

果不其然,9 月 15 日星期一上班之后,风暴开始向他们袭来。

摩根士丹利信用违约互换担保价格飙升一倍,市场认为他就是下一个雷曼。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现金,开始大量流出。

摩根士丹利的流动资金,在一周之内从 1300 亿美元下降到 550 亿美元。

这还是在他借了 350 亿美元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人心知不妙。

一方面四处融资抵挡资金流出。

另一方面向美联储求助,申请成为控股银行,以获得美联储的资金庇护。

伯南克不禁面露难色,高盛 CEO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说道:「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流动资金,但是情况不断恶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伯南克也知道这二位体量实在过大,以至于不能倒下,否则会对市场造成系统性的风险。

于是,9 月 21 日星期日,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成为银行。

(雷曼兄弟掀开棺材板哭诉:你是不是针对我!不,你不要说,我不听你说!你丫就是针对我!)

对不起,雷曼兄弟。

伯南克和保尔森在心里默默哀悼。

曾几何时,投行都在拼命躲避美联储的监管,以免妨碍自己攫取利润,但现在他们却在拼命申请成为银行,以躲在美联储的羽翼庇护之下。

时移世易。

谁能想到雷曼兄弟倒闭的后遗症竟然这么彪悍?

只用了一个星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

曾经星光熠熠的五大投行一周全没了。

但是风暴势能丝毫不减,继续以雷霆万钧之势横行肆虐。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国际集团(AIG)。

摧枯拉朽

AIG 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总资产超 1 万亿美元,员工 12 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拥有着与之江湖地位相配的最高级别 AAA 信用等级(全美仅有 6 位)。

在房地产行情一路看涨的岁月里,AIG 发现一个躺着赚钱的秘密:他可以凭借其 AAA 信用,出售信用违约互换。

即对那些由华尔街创造的、看似高质量的抵押贷款债券,提供担保。

信用违约互换类似保险,但其实不是保险。

凭此,互换产品的买入方可以将违约风险转移给 AIG。

相应的,AIG 因为承接违约风险而收取高额费用。

在这里,AIG 向所有人出售信用违约互换获取手续费,赌的就是房地产不会下跌。

这业务是那么的安全,以至于 AIG 没有为它储备一分钱。

当然对市场而言,确实也没有比 AAA 级 AIG 更保险的担保人了。

只要房价上涨,债券就不会违约,担保就不会履行。

AIG 躺在房地产的床上,看着美元从天而降。

从 1998 年第一张信用违约互换问世,到 2007 年,AIG 在信用风险上累积了 5000 亿美元的头寸,全都是在赌不会违约。

AIG 就这样裸持 5 千亿美元风险敞口,没有对冲、没有转移、没有缓冲,就是单纯地承接所有人的风险。

于是当房地产转向的时候,AIG 以一人之力直接面对着整个市场风险的重压。

2006 年起,察觉异动的 AIG 开始停止出售新的信用违约互换。

2007 年 7 月,交易对手(高盛)开始对 AIG 的偿付能力表示怀疑,要求 AIG 追加抵押物。

AIG 则顽强地抵住了这些要求(咱本来就是卖信用的,哪儿有那么多抵押物啊)。

2008 年 6 月,公司换帅,由董事会成员维尔伦斯坦德接替沙利文出任 CEO。

但这个时候大局已定。

此时 AIG 承担的风险名义余额高达 2.7 万亿美元,而且其中的 1 万亿集中于 12 家机构。

风险不但高,而且高度集中。

就这样,维尔伦斯坦德驾驶 AIG 这艘破船晃晃悠悠驶到了 2008 年 9 月份。

9 月 15 日(还是这一天!)星期一,当雷曼破产的冲击波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各大资本市场的时候,AIG 首当其冲。

当日早上,三大评级公司集体调降 AIG 信用评级,股价当日暴跌 60%。

AIG 的交易对手纷纷要求其进行履约或追加抵质押物。

局面完全失控。

9 月 16 日,万般无奈的美联储一手翻开《联邦储备法》第 13 条第 3 款(另一只手死死按着雷曼兄弟的棺材板),向 AIG 紧急发放 850 亿美元贷款。

很快这一金额在随后几天就扩大到 1820 亿美元(贝尔斯登身上仅花了 300 亿美元)。

贷款以 AIG 的资产和可转换优先股为抵质押物。

而这部分优先股如果转化成普通股的话,美联储相当于持有 AIG79.9% 的股票。

换言之,AIG 被国有化了,终于躲过一劫。

风暴继续往下走,一眼就看见哆哆嗦嗦呆立当场的华盛顿互惠银行。

就你了!

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美国最大的储蓄与贷款机构,也是全美第六大商业银行。

这个排名相当于中国的交通银行,资产超 3000 亿美元,妥妥的「大而不倒」。

在房地产的黄金年代里,该银行努力拼搏众志成城,抓住历史机遇把自己干成了全美第三大抵押贷款机构。

然后,雷曼破产日到来了。

9 月 15 日(又是这一天!),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信用评级遭到调降,随即资金不断流失,到 9 月 25 日存款已经下降 9%。

美国储蓄管理局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都是个麻利人,见此情景果断放弃挣扎,选择关闭银行。

就这样,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倒闭银行。

华盛顿互惠银行虽然倒下,但后事未完。

此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极度厌恶贝尔斯登等一系列案例中,伯南克和保尔森表现出来的政府救助行为。

认为它们破坏了市场规则,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

但没办法,那些犯事机构都不涉及存款保险,她说不上话。

但这回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出现给了她一个表达话语权的机会。

在善后环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人的资金做了全面的保护,甚至超限金额也做了 100% 的保护。

但是对于其他债权人,贝尔则置若罔闻,完全交由破产法庭来处理。

爱咋地咋地。

贝尔的意思很明确,她是想让投资者自负盈亏,恢复市场约束。

但这使其他陷入危机的银行的债权人恐慌不已,尤其是美联银行。

美联银行是全美第四大银行,其规模是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两倍,市值近 1000 亿美元。

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时,它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没有例外,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问题仍然来自次贷及其相关资产。

随着 9 月 25 日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破产,美联银行顿时暴露在风口浪尖,身体开始迅速失血。

这时贝尔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跟财政部、美联储通力合作。

务必要在这个周末(9 月 27 日-28 日)解决掉这个难题,让美联银行在周一早上正常开业,掐断传染的链条。

于是又一个周末紧急救援行动,预备开场。

幸运的是,富国银行出现了......

编辑于 2024-03-11 18:35

讨论两部分内容吧,雷曼兄弟的破产过程破产原因


一、雷曼兄弟破产过程—兵败如山倒

雷曼兄弟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挫是从2008年3月开始,而雷曼兄弟在2008年9月15日向纽约南部的联邦破产法庭提出破产保护。这几个月时间里,作为当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创始于1844年的雷曼兄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兵败如山倒。

雷曼兄弟股价变动
  • 2008年3月18日——雷曼兄弟宣布,受信贷市场萎缩影响,其第一季度净收入同比大幅下降57%,股价下挫近20%;
  • 2008年4月1日——为了平息市场对资金短缺的疑虑,雷曼兄弟发行40亿美元的可转换特别股。受此消息激励,雷曼兄弟股价大涨18%至每股44.34美元,投资人表现出对雷曼兄弟的信心,认为其能躲过贝尔斯登遭并购的命运;
  • 2008年4月16日——雷曼兄弟CEO Richard Fuld表示信用市场萎缩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
  • 2008年4月30日——为降低高风险高收益放款部位,雷曼兄弟出售11亿美元的放款担保凭证(CLO);
  • 2008年6月4日——受市场担心雷曼兄弟需要进一步融资的影响,其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跳升到272基点;
  • 2008年6月9日——信用评级机构将雷曼兄弟的信用等级下调,其他机构也表示了对其信用前景的担忧;
  • 2008年6月10日——雷曼兄弟宣布,预期公司第二季度净损失28亿美元,并透露最新融资60亿美元的计划;
  • 2008年6月13日——因亏损,雷曼兄弟CEO Richard Fuld解雇财务总监Erin Callan和总裁Joseph Gregory;
  • 2008年6月19日——全球主要银行、券商信贷相关损失已达3960亿美元,其中雷曼兄弟的损失为139亿美元,大幅上升;
  • 2008年8月1日——报导称,雷曼兄弟试图出售价值达300亿美元的商业按揭资产和其他难以估值的证券;
  • 2008年8月5日——雷曼兄弟宣布考虑出售其资产管理部门Neuberger Berman以寻求融资;
  • 2008年8月16日——雷曼兄弟考虑出售价值高达400亿美元的商业不动产资产;
  • 2008年8月18日——市场预期雷曼兄弟第三季度净损失将达18亿美元,主要券商的研究报告纷纷调低雷曼兄弟的评级;
  • 2008年8月25日——韩国开发银行重新开始入股雷曼兄弟的谈判,但雷曼兄弟要价太高;同时,雷曼兄弟CEO Richard Fuld信誉受损,恐遭内部逼退;
  • 2008年8月26日——美国私募基金KKR表示有兴趣收购雷曼兄弟的资产管理业务;
  • 2008年9月10日——雷曼兄弟与韩国开发银行持续多日的入股谈判最终破裂,因市场对雷曼兄弟的生存产生担忧,雷曼兄弟的股票暴跌45%;
  • 2008年9月11日——雷曼兄弟宣布第三季度的亏损将达39亿美元,并宣布公司的重组计划;雷曼兄弟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大幅减持住房抵押贷款和商业地产,与Blackrock合作降低住宅抵押贷款风险敞口,优化项目组合,雷曼兄弟股价暴跌46%至每股4.22美元,信用评级机构穆迪警告要将雷曼兄弟的信用评级大幅下调;
  • 2008年9月12日——雷曼兄弟寻求将整个公司出售,市场产生恐慌情绪,业务伙伴停止和雷曼兄弟的交易和业务,客户纷纷将与雷曼兄弟的业务转移至其他银行和券商。美洲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与雷曼兄弟谈判收购计划,美联储介入,召集华尔街主要银行商讨雷曼兄弟和保险巨头AIG的问题,雷曼兄弟股价继续跌至每股3.65美元,其信用违约互换点差跳升至超过700基点;
  • 2008年9月14日——美联储明确表示不会给雷曼兄弟以救助和资金保障,巴克莱银行退出谈判,美洲银行转而与同样陷于困境的美林达成收购协议;同时,高盛、摩根士丹利、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表示没有兴趣收购雷曼兄弟,雷曼兄弟命悬一线;
  • 2008年9月15日——无奈之下,雷曼兄弟依照美国《银行破产法》第十一章,向纽约南部的联邦破产法庭提出破产保护。

二、破产原因分析—自身原因和市场影响共同作用

①业务过于集中

  • 雷曼兄弟的业务过于集中于固定收益部分。当时,雷曼兄弟次级按揭贷款业务的发行量和销售量排名第一。相应的,雷曼兄弟的资产中低流动性的占比超过80%以上。
  • 雷曼兄弟的证券投资和金融工具中,按揭贷款及房地产相关的资产占比最大,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仍高达35.5%,但与此同时,雷曼兄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常大。当市场崩溃时,房价下跌,资金匮乏,流动性紧张,巨大的系统风险直接引发了雷曼兄弟的危机。

②财务结构不合理,杠杆率太高且过度依赖短期融资

  • 雷曼兄弟自身资本有限,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隔夜、7天、一个月等)。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扣除要偿付的融资代价后,就是公司运营的回报。
  • 这种模式虽然提高了盈利能力,但同时也使风险成倍增加。雷曼兄弟短期债务占比较高,其经营对短期的流动性要求较高,危机发生后其持有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等资产大幅减值难以变现,致使公司短期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也是致使其最终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华尔街主要银行和券商当时的杠杆率

③持有不良资产太多

  • 雷曼兄弟所持有的很大一部分房产抵押债券都属于第三级资产(Level3Assets)。雷曼作为华尔街上房产抵押债券的主要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将很大一部分难以出售的债券都留在了自己的资产表上(30%-40%)。
  • 雷曼将这些债券自己持有,认为风险会很低。但问题是,这些债券没有一个流通的市场去确定他们的合理价值,因此估值差别会很大。在依赖第三方(标准普尔等)提供的评级和模型估值时,有将此类产品高估的动机。
  • 雷曼兄弟在2008年第二季度末还持有413亿美元的第三级资产,其中房产抵押和资产抵押债券共206亿美元。而雷曼总共持有的资产抵押则要(三级总共)高达725亿美元。在这些持有中,次贷部分有约2.8亿美元,住宅房产抵押占总持有的45%,商业房产抵押占55%。

④资产负债期限错配

  • 雷曼的资产和负债之间有很大的错配:其资产有大量的三级资产(413亿),而负债表中几乎没有(34亿);同时资产表上的一级(最优)资产(456亿)要少于负债表中此类(1049亿)的一半。不仅如此,随着市场的恶化,其所持二级资产和金融衍生品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⑤风控过度依赖数理化模型技术分析

  • 雷曼兄弟一直以先进的信用衍生品模型分析技术著称。但在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的模型技术未能起到应有的预测作用,信用衍生品的损失远超过预期,最终导致风险完全失控而破产

⑥管理层风险意识和处理危机能力不足

  • 管理层的盲目乐观导致其风险控制意识和理念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
  • 未能把握机遇:在危机出现苗头时,美联储已经出台了一些支持流动性的政策,使得流动性的问题对雷曼来说在表面上已经很大程度被缓解了。这对雷曼来说是一个好机会,因为它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处理不良资产,出售优良资产进行融资,优化公司结构,甚至寻找战略伙伴。
  • 管理层错估了形势,在同韩国开发银行的收购谈判中要价过高,错失紧急融资,度过难关的良机,也导致了投资者信心的进一步丧失。

⑦次贷危机对雷曼兄弟的影响

  • 次贷危机导致金融机构全面清盘,雷曼兄弟就是其中的典型。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
  • 贝尔思登、雷曼兄弟和美林的总资产在次贷危机中分别减值32亿、138亿及522亿美元,总计近700亿美元,而全球金融市场减值更高达5573亿美元。

⑧雷曼兄弟破产前特殊的市场状况

  • 雷曼兄弟破产前,市场严重恐慌,对手终止和雷曼兄弟的交易。客户对雷曼兄弟的前景产生怀疑,取消和终结与雷曼兄弟的业务,将资金往别处大规模转移,对雷曼兄弟形成了事实上的挤兑。雷曼兄弟的主要交易对手也停止和雷曼兄弟的交易,实际上给了雷曼兄弟致命的一击。

⑨华尔街谋而不救,做空方对雷曼的影响

  • 一家的危机和困苦往往意味着他人的机会。对于雷曼兄弟这样的投资银行,如果做空致使其垮掉,其资产必定会打折大甩卖。不少华尔街的投资者基于这种判断,大量卖空雷曼兄弟的股票,和一切能从雷曼兄弟的败落中获利的金融衍生工具这种卖空对于一家金融机构无异于墙倒众人推。

⑩评级机构落井下石

  • 在次贷危机爆发前,评级机构给约3.2万亿美元的不良信用房贷支持的债券产品以最高评级,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则把债券产品评级大幅下调。评级机构的不负责任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风险的存在,又加剧了危机情况的恶化。雷曼兄弟正是由于评级机构不断下调其评级而被迫缴纳更多的资金作为衍生品交易的抵押,导致其流动性过度紧缩,资金链出现断裂,最终只能申请破产保护。

为什么美国政府救市唯独没有救雷曼?只能说是有历史的必然性了。

编辑于 2018-04-27 22:18

十年前,雷曼崩溃的日与夜

2008年9月15日,全球投行巨擘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式进拉开序幕。十年过去,第一时间推出“四万亿”刺激措施的中国经济步履蹒跚,而经历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则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个角度上看,雷曼的故事似乎没有结束。雷曼崩溃的那些日子,到底经历了哪些风雨,今天,我们说给你听:

一、再造雷曼

迪克·富尔德,雷曼兄弟的前CEO,这个在雷曼工作近四十年的人,几乎可以和雷曼划等号,在他任上,雷曼的获得了重生,也最终走向毁灭。

雷曼前CEO:迪克富尔德


作为一家1850年就成立的公司,雷曼由伊曼纽尔雷曼、亨利雷曼和迈尔雷曼共同创立。雷曼一开始从事棉花业务,1868年,他们将公司总部迁移到了纽约市,后来联合其他几家大公司建立了纽约棉花交易所。后期涉入投行和咨询业务,在这个领域,雷曼遇到了一生之敌—高盛。为了能够在咨询和投行业务和高盛展开竞争,雷曼高薪从贝克尔资本公司挖来李维斯·格鲁克斯曼来负责商业票据业务。

格鲁克斯曼为雷曼发展了投行业务,也发掘了富尔德。作为一名富二代,富尔德出生于纽约一个富裕的家族企业。他的外祖父拥有一家收入10亿美金的—联合招商制造公司。富尔德在大学期间,就在雷曼实习,他进入雷曼的第一天,看到人声鼎沸的交易大厅:所有交易员在声嘶力竭的报价、紧张忘我的工作。富尔德喜欢交易大厅的这种喧闹声,在这里只有拥有智慧、相信自己的人才能生存,他后来回忆说:我属于这里。

于是1969年他于科罗拉多大学毕业时,便进入雷曼。华尔街有天生的导师--门徒文化,格鲁克斯曼对于他的门徒富尔德非常欣赏,他曾经对朋友说:迪克不会让情绪影响他的判断。他很清楚买卖时点,他是天生的交易员。

富尔德熟悉华尔街的生存法则,他可以为了达成目的,不惜代价。有一次,他的一笔交易需要领导签字,而领导正在电话中,富尔德大声催促,领导大怒:除了你的交易,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除非我把桌子上的文件都办完了,才能给你签字。富尔德于是用胳膊往领导桌子上一扫,所有文件漫天飞舞,然而问:现在可以签字了吗?从此,富尔德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大猩猩。

1984年,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里的恐怖事情没有发生,但是对于雷曼却是黑暗的一年。在这之前,格鲁克斯曼逼走了CEO彼得·彼得森,后者出走和同事史蒂夫·施瓦茨曼共同创立了黑石集团(全球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被称为资本之王)。彼得·彼得森发动报复,促成了美国运通收购雷曼。富尔德为了雷曼独立,奋斗十年之后,1994年,美国运通终于决定把雷曼分离出去。这一时间的雷曼风雨飘摇,资本严重不足,谁也没有想到,在CEO迪克·富尔德的带领下,雷曼奋勇前进,发展成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和高盛一样,雷曼高度重视自营投资业务,开拓了商业贷款、房地产、杠杆贷款等业务。雷曼巅峰的2005年,雷曼的营业收入达到320亿美元,利润32亿美元,股本回报率高达19.4%。。2006年,《财

富》杂志的盛赞雷曼兄弟之前10年内实现了“历来最卓越的经营业绩”,并认为“富尔德对雷曼兄弟的改造如此之全面,以至于这不太像首席执行官的做派,而是更像创始人的做派”。2008年,富尔德成为华尔街大公司里面任职时间最长的首席执行官。但是,雷曼的业务有两大致使弱点:

1、雷曼的期限错配非常严重,高度依赖短期拆借市场,特别是依赖隔夜拆借交易,如果货币市场发生大规模动荡,交易对手流失,那么雷曼会立刻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问题;

2、雷曼深度涉入房地产相关的次级债务,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公司持有的资产深度减值,抵押资产的公允价值快速降低,最终让雷曼走向深渊。

二、拯救雷曼

2008年3月16日,在美国财政部的压力下,美联储为贝尔斯登持有的有毒债券资产提供300亿美元担保,摩根大通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舆论哗然。因为美联储很少如此深度参与美国银行业的收购,用贝尔斯登员工的话来说,这可不像是奉子成婚,这更像一次强奸。作为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事件发生之后,影响极为深远。华尔街知道,下一个需要解决的,就是雷曼。对富尔德来说,贝尔斯登给了他一个错误的信号:就是在需要的时刻,政府部门,特别是美联储和财政部会伸出援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错觉直接毁掉雷曼。

尽管如此,雷曼首先还是想自己解决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希望能得到股神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因为巴菲特投资,不仅仅能够给雷曼带来现金,也能带来信心。然而股神的报价是苛刻的:巴菲特希望投资总额30-50亿美元股利为9%的雷曼优先股和40美元行权价的认股期权,彼时雷曼股价还在40元左右。富尔德认为巴菲特要价过高,拒绝了这笔交易。可以作为对比的是,高盛后来接受了巴菲特更为苛刻的投资:总额为50亿美元,股利10%的高盛优先股,以及115美元行权价的认股期权(巴菲特后来行使了这项期权,使他成为高盛的大股东之一)。

在拒绝了巴菲特的投资后,雷曼受到了市场空头的打击。打击的主力是以绿光资本的埃因霍温为首的对冲基金,而做空雷曼也成为埃因霍温的经典战役。在雷曼公布一季报的时候,埃因霍温就注意到雷曼的会计账目问题。雷曼在对旗下的不动产估值仍然采取成本法的方法。也就是说,雷曼是以买入价来对房地产进行估值,无论房地产市场如何崩溃,只要不卖出,房地产就不进行减值。显然,这并不科学。在埃因霍温的打击下,雷曼股份持续下跌,很显然,他们需要做出改变。

绿光资本基金经理:埃因霍温


喜欢体育的朋友应该知道,每当球队战绩出现问题时,主教练是第一个被问责的对象。在危急时刻,雷曼内部在酝酿当年格鲁克斯曼逼走彼得·彼得森的政变,最终,雷曼执行总裁乔·格雷戈里和CFO埃琳·卡伦出局,成为替罪羊。实际上,乔·格雷戈里是富尔德最亲密的战友,两人合作的时间超过30年,是雷曼从低谷走向巅峰的关键人物。埃琳·卡伦尽管认为并不具备担任一家大型投行CFO的能力,但确是美国个人奋斗成功的典范,一度被视为“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最后,雷曼股权投资负责人巴特·麦克达德成为接任者,他将承担起拯救雷曼的重任。

雷曼前CFO:埃琳·卡伦


2008年7月,房地美和房利美全线溃败,整个金融体系岌岌可危。雷曼兄弟宣布第二季度亏损28亿美元(这是自从1994年脱离美国运通公司以来的首次亏损),出人意料的巨额亏损损害了雷曼兄弟的信誉,也导致市场开始怀疑该公司是否隐瞒了其他事项,华尔街已经形成共识,普遍认为雷曼兄弟气数将尽,受此影响,“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管理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宣布停止与雷曼的交易,史蒂文·科恩(知名美剧《Billions》里鲍比·艾克斯罗德的原型)管理的SAC资本也停止与雷曼的交易。此时的雷曼,已经在崩溃的边缘,必须找到白衣天使来拯救自己,否则不堪设想。

债券之王:比尔格罗斯


金融大鳄:史蒂文·科恩

三、谁是白衣天使

朝鲜战争以后,韩国为了恢复战后严重被破坏的国家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成立了一家政策性银行—韩国产业银行(类似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2008年韩国出台了对金融业进行重大重组的政策,准备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韩国产业银行CEO闵裕圣曾经是雷曼韩国分公司的负责人,一直想在金融业证明自己,雷曼的危机给了他绝佳的机会,他想收购雷曼25%的股份。

2018年8月,在前期做了大量沟通之后,闵裕圣率团队飞抵纽约,开启了收购雷曼的相关谈判。

闵裕圣提出的方案是将,将雷曼兄弟一分为二:一个是“好银行”,将保留公司的最佳资产和经营状况良好的业务;另一个是“坏银行”,将保留公司的问题资产和其他涉及房贷的资产。在雷曼兄弟,两个单位被称为“干净公司”(Cleanco)和“分拆公司”(Spinco),韩国产业银行将投资这个干净公司,价格是干净公司净资产的1.25倍,价格大约在每股20到25美元之间,而且前一天收盘价是15.57美元,属于溢价收购,这是一个很有诚意的报价。

开始的谈判由麦克达德主持,在他将闵裕圣的提议汇报给富尔德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富尔德提出两点修改建议:一是韩国产业银行应该购买一部分雷曼持有的不动产;二是将净资产1.25掊的收购价提高到1.5倍。对于这两个建议,闵裕圣认为自己受到了侵犯,他认为危机中的雷曼没有诚意,韩国金融监管机构也对这笔交易提出了批评,于是韩国方面终止了这次收购。

实际上,在雷曼危机暴露之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政部长保尔森就敦促雷曼寻找买家,伯南克让纽约联储主席盖特纳负责与富尔德的联系。华尔街都知道,大型商业银行美国银行CEO肯·刘易斯渴望拥有一家投资银行,但是美国银行的体量,只能收购一家投资银行。而同期,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也急需买家,此时,美国银行面临收购美林和雷曼二选一的问题。无论收购哪一家,美国银行希望得到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同样的待遇,就是希望政府能够为有毒资产提供担保,并希望美联储能够降低美国银行的资本要求。但是悲哀的是,在宣布接管“两房”后,舆论争议不断,有鉴于此,财政部长保尔森放出话去,不会再为私营机构的收购买单,作为市场经济的终极信徒,他不想背上“救市先生”的名号(讽刺的是,他后来提出政府直接接管AIG,并向各大银行注资)。也就是说,美国政府希望美国银行找到一个私营机构的解决方案。



于是,美联储组织了多家华尔街巨头参与组织求助雷曼,就像当年组织银行救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引起的危机一样。周末,纽约联储邀请高盛的劳尔德·贝兰克梵、美林的约翰·赛恩、摩根士丹利的约翰·麦克,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花旗银行的维克拉姆·潘迪特以及纽约梅隆银行的鲍勃·凯利,瑞士信贷银行的布雷迪·杜根、法国巴黎银行的埃弗里特·申克、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埃伦·阿勒马尼和瑞士联合银行的罗伯特·沃尔夫等几乎代表全球金融精英的会议,主要议题,就是在政府不参与求助的前提下,找到私营部门的解决方案。

此时,美国银行在仔细审查雷曼的财务报表之后,决定放弃收购雷曼。肯·刘易斯对保尔森说,雷曼兄弟在官方评估中将其资产的真实价值高估了600亿到700亿美元。从另外一个方面看,美国银行和美林在业务上互补性更好,因为美国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十分庞大,而美林的经纪人大军被戏称为“雷鸣般的羊群”,其零售业务在各大投行之间是最庞大的。最终,美国银行选择了收购美林,最终有着近100年历史的美林作为一个独立投行不复存在,更名为美银美林。

雷曼只剩下最后一根稻草,来自英国的巴克莱资本。鲍勃·戴蒙德,是英国巴克莱银行旗下的投资银行负责人,在加入巴克莱之后,戴蒙德把巴克莱资本从3000人的小投行,发展成拥有15000人英国金融巨头。戴蒙德对成为全球主流投行CEO心心念念,收购雷曼,成为他达成目标的绝好机遇。在雷曼寻求买家时,巴克莱资本拟定了一套完整的收购雷曼计划,其中最主要的障碍和韩国发展银行一样,他们不想收购雷曼的不良资产,也就是说,华尔街需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鲍勃·戴蒙德


纽约联储组织的大型银行CEO会议经过研究,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由摩根大通CEO杰米·戴蒙、高盛CEO劳尔德·贝兰克梵牵头组成财团,为雷曼的不良资产的“分拆公司”提供融资,也就是说,阻碍雷曼的最大绊脚石被移开,但是,谁也没想到,更大噩耗还在后面。

英国金融监管机构拒绝批准巴克莱资本收购雷曼。保尔森立刻致电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达林认为,英国自身的金融系统已经濒临崩溃,他不会再批准英国金融机构再收购有问题的美国投行。“我不想进口你们的癌症”,达林对保尔森说。实际上,根据英国法律,巴克莱银行在并购案获得股东批准之前,不得为雷曼兄弟的债务提供担保,而且批准程序可能要耗费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这对于和时间赛跑的雷曼来说,根本来不及。

最终,雷曼没有找到买家,只能破产。于是,美国现代金融史上滑稽的一幕诞生了。保尔森希望雷曼立刻宣布破产保护,否则继续拖延只会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理论上政府没有权力要求一家私人机构破产。保尔森指示美国证监会主席克里斯·考克斯打电话命令雷曼董事会寻求破产保护。考克斯无奈之下只能就范,雷曼董事会瞬间就炸开了,悲观博士考夫曼(雷曼的风险委员会主席,曾就职于所罗门兄弟,因对70年代的悲观态度名噪一时)愤怒的说,“这是耻辱的一天,政府怎么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监管者都到哪去了?”。但是最终,每位董事都明了时局,投票通过了破产决议。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150多年历史的雷曼,正式走向终结。

四、教训与反思

雷曼兄弟的破产将美国金融危机推向高潮,因为雷曼与全球各大金融机构都有交易往来,很难想象,一家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机构的倒闭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实际上,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至今还在继续,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府援助一家金融机构的标准和边际是什么,实际上,五大投行只有雷曼破产保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变身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在这其中,政府的身影随处可见,为什么在雷曼问题上,政府选择袖手旁观?

2、 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启示:在银行间市场,隔夜回购占总回购的比例太高,各家金融机构也是高度依赖隔夜或者短期回购,俨然一个个小型雷曼,这其中是否蕴含风险?

3、 中国的商业银行们,在表外资产向表内转移时,面临巨大的资本缺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监管机构的智慧;

4、 中国的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房地产相关资产,如果房地产市深度调整,是否会引发美国式银行危机?

最后,于中国的金融从业和监管人员来说,如果真的发生金融危机,我们是否做好了准备?

发布于 2018-09-01 11:56

雷曼兄弟不倒不行啊

过去银行们购买了垃圾企业的大量垃圾债务,然后又把垃圾债务打包一下,转手卖给了消费者。

并承诺:“债券收益率很高的,是银行利息两倍还不止哦。”

如今金融危机爆发了,发行垃圾债务的公司都倒闭了,银行的坏账收不回来了,银行欠消费者的钱怎么办?

还吧!还不起啊,天大的漏洞啊,也不想还了。

那就等着违约吧!

违约?

违约是不可能违约的,这辈子都不可能违约!债务又偿还不起,只有靠破产才能维持信用。

银行家们个个都是人才,说话超好听的。

什么“债务危机”、什么“风险转移”,其实啊就是把其它银行欠下的不良债务,都转移到我雷曼兄弟的头上,如今我雷曼兄弟倒了,人死债消,别家银行的欠款也就不用还了。

没有什么债务危机化解不了的!

如果倒闭一家银行不够,那就倒闭两家。

反正都是消费者买单!

至于说雷曼兄弟为什么倒闭?反正已经倒了,一定需要理由的话,专家们拿着报表,可以给出一万个理由。

如果理由还不够的话,一万零一个理由也是可以拿出来的。


金融是可控的吗? zhihu.com/question/2885

国内也在进行一波转移: zhuanlan.zhihu.com/p/40

编辑于 2018-08-07 11:24

1.是为了获得资金

引起08年金融危机的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管管辖范围存在空缺,规章制度的修改并没有跟上金融发展的步伐;人们坚信房价会一直走高,造成房地产泡沫;金融业对短期资金的依赖度越来越大。短期资金主要来源于commercial paper(CP)和repo市场。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行一大部分资金都是每月、每周甚至每天在周转。借款人(投资者、pension fund等等)购买公司的CP或者在repo市场上为金融机构提供贷款。

但是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投资者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Timothy Geithner(金融危机时的纽约联储银行行长,后被奥巴马任命为财政部长)在他的自传《stress test》里不停提到confidence 的重要性。而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是一种“once it’s gone, it’s gone”说没就没了的东西。一旦投行的CP没人愿意买,在repo市场上无法获得贷款,他们的流动性就会出现危机。因此在电影里,投行的CEO 都忙着找资金,实在没辙了就找更大的机构收购自己。

2.这种融资不一定通过新股发行来进行。

我觉得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投行是通过发新股来融资的吧,因为当时它们的股价都跌的不行,发再多新股也不能卖个好价钱,融不到它们想要的资金数目。并且当时危机来临,投资者对金融市场信心骤降,纷纷抛售这些投行的股票,导致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恶性循环。我认为这些投行主要融资途径是寻找买家来购买自己公司这些被投资者大量抛售的股份。比如,雷曼找巴菲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菲特不仅有资金实力,而且要是他买了雷曼的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肯定会跟风。这一来不仅雷曼可以融到许多资金,跟风的投资者还会间接拉高雷曼兄弟的股价。不过巴菲特拒绝了。

3.这个故事真是有好多可以说。

大家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5个月前救了Bear Stearns,之后又救了AIG和别的机构,美联储和财政部偏偏不救雷曼兄弟。

首先Bear Stearns出现危机时,JP Morgan作为买家决定收购Bear,但是它希望美联储能对Bear的垃圾资产买单。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不能直接出资借给Bear,因为投行是不归美联储管的(金融危机之前)。但是金融巨鳄JP Morgan下的商业银行属于美联储管辖范围,因此通过出资给该商业银行,美联储间接地买入了Bear的部分资产,帮助这笔收购成功进行。

雷曼出现危机时,因为他们公司实在是太多垃圾资产,没有巨头想要收购他们,跟Barclays的交易又因为英国的董事会决议制度而取消。并且刚刚提到,投行是不归美联储管的,所以雷曼兄弟不能拿到美联储的直接资金。虽然美联储有一条规定----13(3):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有证明显示某银行实在找不到借款人出资,美联储可以拔刀相助,为该银行注册资本,但前提是这家银行要有足够的资产来抵押。很明显雷曼兄弟的垃圾资产不符合这一规定。08金融危机开始一段时间之后,美联储推出了一个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的东西,(Primary Dealer指华尔街的各种投行等等)来弥补它们不能直接向投行注资的无奈。不过这个东西是在雷曼破产以后推出的,所以雷曼没能享到福。

而AIG的危机则是Credit Default Swap(CDS)搞的鬼。CDS是AIG旗下AIG FP的产品(FP: Financial Product),而AIG除了FP这个部门外,还有其他部门,坐拥许多除了对金融衍生品保险之外的一般的保险产品:健康险等等。这些资产质量良好,因此美联储可以启用13(3)条规定,来向AIG注资。

之后,美联储又推出了各种帮助本来不属于它管的金融机构的注资工具,但也都是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了。

虽然雷曼因为在次贷市场太过活跃,房产泡沫破裂后流动性大幅下降,导致破产,在电影《大而不倒》里,看到雷曼凌晨召开股东会,投票决定是否申请破产,还是觉得很心酸。

还有要说的就是很多人提到的救市,其实是美联储出资买投行或其他银行的股票或向这些银行贷款,而不是白白地把纳税人的钱给他们。最后等危机过去,银行股价上升,加上贷款收回后的利息,美联储还盈利了。Bernanke和Geithner的自传都提到了,当时布什的财政部长Paulson在自传中肯定也会讲到,只是我还没开始看。

有点懒,要是下次有空再来细细地更新。

最后强烈推荐一下金融危机时美联储主席Ben Bernanke的自传《The Courage to Act》以及前美联储董事成员Alan Blinder的《After the Music Stopped》。我想谢谢在哥大时给我们上Financial Economics的Sally Davidson教授,让我开始去广泛阅读,看看08金融危机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过她不会来知乎~~~

编辑于 2016-08-03 22:36

能够找到的详细介绍太多了 。就不仔细介绍了。

个人看法:

如果救市救了所有的企业,那么以后金融业就会有恃无恐,尽情的去进行高风险的交易,在自己的任期攫取最大化的利益,而忽视或不考虑可能的风险,花更少的精力在风险控制上。

这是源于贪婪。市场上行的时候,风险确实不会爆发,看着大家都赚钱,能多赚一点是一点,谁都不愿意为了防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的风险耽误了目前揽钱的大好时机。

如果政府兜底了,那么金融业有恃无恐,不会引以为戒,起不到杀鸡儆猴的作用……

就好比股市在往六千点走的时候,谁都不愿意错过这个大好时机,都去入市,谁都知道迟早会下降,但是都想着不会这么倒霉正好是自己入市的时候,如果股市下跌了政府给你兜底,不让你尝一下惨痛的教训,这种事情以后仍然会发生。

让罪恶最大的人死去,让其他人心有余悸。

发布于 2012-07-15 11:42
各大投行在金融危机中都积极地寻找买家,是为了获得资金吗?

是也不是,首先要知道美国金融化程度很高,大部分公司的资产说白了就是个市场信心,没有对应的实体存在。假如A本来这时候有一定的风险(相对于资产负债表),如果市场动荡有可能会造成A受损,信用评级则会扩大受损规模(因为本就是因为信用评级而扩大),但是如果有一个B经营状况良好原意收购A,那么就会维持住信用,反而可以安稳度过。

这种融资是不是要通过发行新股来进行?

不一定,收购中会有很多形式,最常发生的往往是股权转移。

为什么美国政府救市唯独没有救雷曼?能详细的分析一下吗?

好问题,不知道。

发布于 2023-09-30 12:08

这题我会!!!


和上次糟糕金融史系列“法兴”银行事件一样,本期糟糕金融史系列事件也发生在神奇的2008年。没看过上期文章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篇回答:



在2008年9月15日,经过股价暴跌77%,公司市值从112亿美元缩水至25亿美元后,大名鼎鼎的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宣布破产。



去年在世界五百强上还榜上有名,位列第132,当年净利润高达42亿美元,后一年就开始变卖资产,大幅裁员,得不到任何企业或政府的援助,最终破产,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要搞清楚,2008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01、故事背景


大环境下,美国处于后来被总结为次贷危机的时段。


次贷是指面向收入不高,信用较低的人群提供的贷款。虽然我们都知道不要把钱借给还不了你的人,但在2000年美国为了振兴经济,开始拼命向外撒钱来鼓动人们花钱。



所以,次贷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我们把这种人傻钱多的场景叫做流动性泛滥。


人们忘记了手里的巨款不是自己的钱,而是贷款,最后是要还的,所以用这些钱去买了房,房价和通胀率就上涨了,造成房地产泡沫。为了把泡沫戳破,美国又拼命遏制次贷市场的发展,结果房价下跌,人们还不上贷款,造成相关金融产品价格狂跌。


02、雷曼兄弟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时的那种情况,我们再来看看雷曼兄弟都做了些什么。


1850年,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成立,以商品期货交易、股票和债券承销起家,历史长达158年。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2008年的这场危机不是雷曼兄弟第一次濒临倒闭的境地。诸如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1973年投资失误损失670万美元,1984年被运通并购,1994年独立后又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他们都成功地挺了过来。



那么,这一次危机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


首先,它的投资太集中在新业务了。


上世纪90年代后,固定收益产品和衍生品进入市场,雷曼兄弟为了筹集资金,也开始跟风做起债券生意,被称为“债券之王”。


而在2000年的大环境下,房地产和信贷业务成为潮流,于是它将业务转到房地产债券这一根基尚浅领域,溢价过高的领域,甚至为了享受市场红利,几乎成为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领域的代言人。


我们都知道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尤其是这个篮子还不结实。但如果有人告诉你,把鸡蛋放在这个篮子里能卖出更高价来,你还能做到吗?


雷曼兄弟没有做到,最后的结果是它的主要投资全部飞速贬值,亏损巨大。



其次,追逐风浪让雷曼得到太多好处,从而忽略了站在风口浪尖的风险,尤其当它还踩在一块脆弱的板子上—杠杆。


我们上面提到,在1994年,雷曼兄弟独立出来后面临过自有资金短缺的问题,这似乎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没有人想解决它。


如果一直依靠借贷融资,赚回来的收益只要付出小部分借贷的成本,就都能自己留下。当时整个华尔街的投行都有相当高的杠杆率,尽管已经有很多糟糕金融事件证明,高杠杆是投资者翻车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LTCM事件)。


所以雷曼的自有资本在它的全部投资中,一直处于极低的比例,造成最后拆完了东墙也补不上西墙的口子。


03、雷曼兄弟破产的启示录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无论企业经历过多少风雨,一个不慎,它还是要翻船的,甚至有时候船越大,翻得越快越惨(再一次比如LTCM事件)。


另外一点,学好投资组合理论是很重要的,企业利用投资组合理论做好投资战略规划是最重要的,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才越大,不要承担超出能力范围的风险。



以上两点均告诉我们,企业的内部风控能力如何,是可以在一场金融危机中决定生死的,做好内部风控,你就已经赢了。


当然,通过雷曼兄弟和其他企业的陨落,全球银行系统看到了进一步干涉的需要,因此两年后巴塞尔III协议出台,对企业内部自留资本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也让流动性风险这一新概念进入了金融专业人士的视野(也让我们多了一门要考的科目)。


想要了解巴塞尔III协议的小伙伴,可以看看我写的这篇回答:



好了,暂时分享这么多啦~

------------------------------

这里是 @风控研究社

日常分享一些风控的硬核干货、风控商战解读、金融圈趣事等内容,欢迎各位金融大佬捧场。

如果喜欢的话,记得过来找我呀~

点赞美一生,关注富三代

看完别忘了点赞+关注+收藏呀!

发布于 2021-08-31 13:56

雷曼兄弟是美国的一家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成立于1850年,曾是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然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以破产告终,而且其倒闭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将分析雷曼兄弟倒闭的原因。

一、历史沉淀

雷曼兄弟历史上的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实是它在150多年的历史中,在风险投资领域、资产管理领域、股票和债券业务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声誉。特别是在美国的战后重建和冷战期间,它在一些重要且突破性的交易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这种“拯救美国”式的形象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极具影响力的。

但与此同时,这种历史沉淀也带来了问题。雷曼兄弟成立以来,一直从事的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拉近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距离,并促进了资本的流动。在这样的创新中,其业务早已与传统银行业务的储蓄、贷款等业务不同,更加细分、精细。然而,这种细分和精细在危机时期也成为了雷曼兄弟的弱点。

二、高度杠杆化风险

雷曼兄弟在其快速发展期间选择了一条高风险、高收益的道路。在次贷危机前,雷曼兄弟依靠大量的对冲基金来赚取利润,同时也接受了一大量的、赌博式的投资。

此前,雷曼兄弟业务的杠杆率、即借债比过高,加上其大量的高成本债务融资方式,使得公司的表外资产不断增长。到2007年,雷曼兄弟的资产已经从2740亿美元扩大到12900亿美元。具体到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量,早在危机爆发前,就达到超过5000亿美元。这样大量的高负债与高杠杆率的策略,为雷曼兄弟的倒闭埋下了隐患。因为如果一个大型金融机构资产损失率达到一定程度, 就可能面临着杠杆率倒挂,随时面临着停业倒闭的风险。

三、持续亏损

2008年初,雷曼兄弟的坏账率增加,这是次贷的第一次崩盘前的信号。从3月份到6月中旬,雷曼兄弟持续亏损,这直接折射出它的表外资产并不真实或质量低下。不过,在企业内部,它选择向外宣扬自己的强大实力,而没有去严肃的面对风险和内部的劣质资产。

在财报方面,雷曼兄弟声称公司仍然在稳健地运营。今年第二季度,它的股票市值减少了63%,达到了220亿美元,股价从52美元下降到16美元。这显示出雷曼兄弟面临的困境:其表外资产存在问题,坏账等问题使得其市值不断下降并被市场鉴定为危言耸听的公司。

四、管理失败

雷曼兄弟的管理层犯了很多错误。首先,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反馈,如系统风险,流动性压力,内部系统失效等等。没有得到这些反馈则意味着管理层缺乏了对机构内部风险的具体实施和监管。其次,业务员和高管们往往不负责任地宣传,夸大公司的真实实力,这也是由于盲目的公司文化和管理导致的。再者,高层管理的派系斗争、利益冲突,也让企业在锐气方面受挫,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使得风险不断累积,最终崩盘。

综上所述,雷曼兄弟的崩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尤其是,高风险、高收益策略、高度杠杆化风险,以及管理层的错误判断和管理失误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这家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破产。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成为了人们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教训,也证明了金融领域中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发布于 2023-03-05 23:55

1. 说获得资金并不完全对,准确的说主要都是想把这个烂摊子甩出去。金融危机中各大投行都想把自己持有大量垃圾投资组合从而亏损最严重的部门剥离出去,而在2008那个特殊节点上来看,尤其是从雷曼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就是任何能跟房地产扯上关系的部门。所以雷曼老总会向韩国人推销自己的房地产业务部门,可显然后者不傻,房地产都这熊样了,买了这玩意跟TM接个定时炸弹有啥区别??自然觉得受到了侮辱,夺门而出。

2. 股权融资是一种手段,然而在市场如此恐慌的情况下,股价根本无力回天。投行也都是理性人,如果增发新股能够筹集到的资金大于自己寻找买家,那他们当然会发新股啊。然而在那种情形下市场谁还会给溢价?只能自己到处找买家,兴许几轮谈判下来还能多搞点钱。

3. 政府为啥不救雷曼?显然政府不想救任何人。在金融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叫信息不对称问题,在这之下有个道德风险又尤其突出。如果这些人知道政府迟早要为他们的高杠杆高风险行为买单,尤其是这些too big to fail的重要金融机构,自然会倚仗这个safety net去进行高风险活动,挣了钱归自己,赔了钱归纳税人。

另外,要彻底把这些濒临破产的机构救起来,所注入的资金将相当于在很大程度上国有化这些机构,这个N开头的单词就如同几十年以前我们听到姓资的那个词语一样令人难以接受。即使说等到日后风波平息,政府可能会逐步退出,让市场回归自由秩序,然而这也相当于打开了一扇没人愿意打开的门。

综上两点显然政府不想向市场传达这样的信息,然而雷曼所带来的涟漪效应实在过于惊人,大部分金融机构所采取的“Originate and Distribute”的业务模式允许他们在发放贷款之后,证券化打包拆分他们并卖给其他金融主体,从而分散风险。雷曼的倒塌使得隐含在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彻底爆发,恐慌散播,股指暴跌,利率暴涨,其他持有雷曼相关证券的金融机构开始面临资本紧缺的问题,弱一点的就也开始纷纷倒闭了。政府这样强硬的立场实际上是加剧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如果没有安全网,他们很快就会预期到银行投行倒闭,自己的存款,证券等投资组合可能都要清零,必然会加剧他们的挤兑行为,从而导致银行准备金更加紧缺,巨量的抛售继续导致资产价格加速下跌,直接加速多米诺骨牌的倒塌。

显然此时政府已经彻底无路可走,只能选择大规模救市,重新激活信贷市场的运行,并且还得额外印刷钞票来避免可能的经济衰退。

编辑于 2018-07-27 21:27

雷曼倒闭的原因有很多,最直观就是asset liability mismatch(资产负债错配)。

当时雷曼的战略方针从最初的brokerage 转向到投资long term asset 例如commercial real estate (商业不动产)。虽然说这些资产现金流相对稳定,但是因其是长期资产,liquidity (流动性)较差。也就是说这些资产相对比较难以变卖,或者说变卖周期比较长。

其实这也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世界上有很多专门投资长期资产的基金。

问题就出在了雷曼融资渠道上。银行的资本组成包括:股权,长期债券,储户存款还有short term wholesale funding(短期大额借款)。

正常情况下,一个金融机构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间要做到一致来规避风险,也就是说长期资产配长期负债。

而雷曼恰恰选择用大量的短期大额借款来融资,因为这最便宜,从而使利息差最大化。提供短期大额借贷的一般是银行,养老金和保险公司一类的institutional investor(机构投资人),一旦出现问题,会立刻止损(或者说会去”挤兑“)。

在金融危机时,当雷曼的短期大额借贷到期要去再融资时,这些机构投资人纷纷不再放贷(有些自身难保)。雷曼又无法迅速卖掉商业不动产来变现,导致其借贷违约。他又没能找到合适的买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倒闭了。

现在,从风控的角度来讲,银行都喜欢储户存款,因为它们"sticky"(有黏性?)。虽然说比短期大额借贷要贵,但是发生挤兑的几率要低。

发布于 2018-04-03 17:54

付了前东家一笔交易款,结果账上挪不开了,就倒闭了。

前东家还硬挺过了十多年,依然活着……

发布于 2022-10-31 17:05

1利用短期低贷款购买长期获利的资产,导致期限错配。例如我用91天到期2.3%的成本融资,买入3650天到期3.6%收益的债券。如果短期资金成本涨超3.6%,我就必须去掉所有杠杆。去杠杆过程中,产生的亏损可能超过本金。

2持有市场信心下挫时极速贬值的资产,导致风险拨备不足

3市场信心不足时,没能快速出清债务,导致现金流崩溃,企业破产

编辑于 2023-01-07 01:59

2012年问的问题,8个回答400万的热度?

有人能帮我解释一下知乎是怎么评判热度的吗?

编辑于 2018-04-02 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