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美国电影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无耻混蛋(电影)

《无耻混蛋》神奇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大段的对白的场面为何充满戏剧张力?能深入分析最好。
关注者
2,093
被浏览
767,655

46 个回答

如@SydneyCarton 在问题评论中说到的,《无耻混蛋》在开场和酒馆对射的两场戏张力十足。

(为了拉片写答案,专门又去下了这部电影,感谢快播对本答案下载事务的大力支持。)

先看第一场戏,场景在在法国的一个小农庄。

开场纳粹军官朝ladipate先生(农庄主人)家驶来,ladipate先生拿出毛巾擦脸,女儿慌忙地跑向压水机。这一切都想观众暗示:一场灾难即将降临。


目光凝视党卫军走来的方向

但是,接下来出现的故事却让人有点出乎意料。克里斯托弗·瓦尔兹饰演的Hans上校彬彬有礼,不仅是满脸笑容,而且非常客气,完全想不到这会是一个杀人狂魔。反观ladipate先生一家人的表现,却又是另外一种感觉。ladipate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局促感”,为此,还问Hans上校能否抽烟(缓解紧张),而他的三个女儿,自始至终不发一语,Hans上校进门的时候,三人整齐地排成一排。从Hans出现,到坐下来和ladipate先生谈的这一段戏来看,戏剧矛盾虽未凸显,但是已经完整地建立了。

咱先聊聊,没事啊亲(字幕可以这么改.....)

非常有礼貌的杀人狂魔

除了以上说到的之外,昆汀还花了很多细节来展现Hans的“礼貌”。一个是ladipate先生问Hans是否喝酒,Hans选择的却是牛奶(昆汀作品里有很多黑色幽默的元素,这个小细节就充分地说明了。另外,Hans拿出那个夸张的烟斗也着实能逗翻一大堆人),同时,如果细究,Hans一口喝掉整杯牛奶,让人对这个角色有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第二个是一系列的动作:Hans从公文包里拿出纸、笔、墨水,然后挤墨水、写字,整体的动作非常有涵养。

至此,对Hans欲抑先扬的铺垫完成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瞬间的爆发和冷静的处理让这个角色立刻就丰富了,其实光凭这一段戏,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拿下最佳男配也是毫无争议的。



来自牛奶的恐怖,可参见《发条橙》,我的头像出处

认真挤墨水

这烟斗是要逆天

但对于整段戏而言,真正让人屏息静“看”的地方还是出现在影片大约12分钟的时候(版本可能不同),Hans和ladipate先生的对话已经进行了约6分钟,在观众即将被昆汀这种“常规”的连篇话唠弄得昏昏欲睡的时候,摄影机慢慢地拉下:一家子犹太人原来躲在地板下。从故事转折的时间点上来说,恰到好处。本来要睡觉的,此刻也都醒了。与昆汀之前的《落水狗》《低俗小说》甚至是《杀死比尔》相比,叙事技巧更为商业化。

地板上下,人间地狱

高潮的戏来得非常快,这和后面酒馆的戏,处理的手法是一样的。Hans对ladipate先生权衡利弊,ladipate没怎么着就招了。在背景乐的选择上,低沉而紧促的配乐,效果也非常好。





接着看第二场重头戏:酒馆混战。

先来一张“都要死全家福”,嘿嘿嘿。这场戏原本只有两拨人,一拨是在庆祝生子的纳粹德军,另一拨则是乔装成德军的反纳粹。在一个狭窄的空间内(与开篇农庄戏相同),融合了伪装、仇恨、间谍、欢乐等等元素。在穿黑衣的少校(木有名字)出现之前,两拨人虽有发生冲突的潜在因素,却并没有一根“像样的”导火索。德军士兵都喝得七七八八,甚至跑到“伪上司”这儿找女明星签名(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应该不会干出这样的事)。但就是因为签名的事件,假德军露出了口音的把柄。接着,黑衣少校登场。

“都要死”全家福

对比Hans上校和黑衣少校的登场,可以发现,昆汀对两者都采用同样的“讽刺式”铺垫。Hans上校懂礼貌,黑衣少校有文化——士兵们喝得烂醉,他一个人安静地躲在一边看书听黑胶。礼貌和文化,这些看似和杀戮不相关的东西却和纳粹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无耻混蛋》也寄托了昆汀对纳粹意识统治的思考(这话专门用来扯淡用)。

黑衣少校有文化,真流氓

与Hans又不同的是,黑衣少校审问嫌疑人的方式干脆直接。先从口音质疑,再到出行的目的,直到最后发现手势的漏洞。如果说Hans是一种沉着冷静的恐怖,那么黑衣少校则是聪明干练的恐怖(怀疑口音、“金刚”的猜谜答案)。这场酒馆戏,没有过多的伏笔,对白虽然同样多,但因为黑衣少校,不停地质疑,“有逻辑”地推进剧情,看起来就不会显得乏味。

露馅儿了,注意看女演员的眼神

黑衣少校是酒馆戏的核心。在这个核心之外,还有一位“愤怒哥”非常有意思。镜头几次扫过他,丫都是一脸怒相看着黑衣少校。这个角色的存在,增加了观众的心理期待:身边摆一个Hulk,谁TM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愤怒哥


最后,试着来回答提问者补充说明中的“大段的对比为何充满戏剧张力?”这个问题(没学过专业知识的人,总有种词穷的感觉……)。我不觉得是“大段的对白”促使了“充满戏剧张力”,至少我在拉片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对白,而是演员的表演、有意思的镜头语言和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说实话,《无耻混蛋》的对白,尤其是这两场重头戏,还是有点絮叨,在这种絮絮叨叨的对白过程中,通过表演、镜头语言和细节描述才能真正地完善整个故事的表达,这些比对白有意思的多了。

发布于 2012-08-25 21:52

谢邀!

@黑色菠萝 兄弟已经做得不错了,我补充一点点无聊的拉片。

如果电影有所谓“戏剧张力”,那也并不是来自于“讲什么”,而是“怎么讲”。

(以下严重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同学请自觉回避。)

郑重鸣谢知乎团队和@黄继新 老师,成功解决了贴图限制问题,才让让俺贴上截图,终于把坑填上了!

先是开场

音乐起,第一个高音出片名,手写体,走演职人员字幕。

片头曲来自老西部片The Alamo (1960)。曲名叫《夏日的绿叶》(The Green leaves of Summer),作曲Dimitri Tiomkin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片名来自1978年的二战老片。多说一句,众所周知昆汀电影里很多致敬,但他致敬的前提是不损失整个电影的完整性,也就是说不知道的观众也能看懂。所以实际上看电影中的致敬没多大意义,不过看昆汀电影的致敬会很有趣:-)


第一章题目:Once Upon A Time... in Nazi-occupied France

不单标题致敬莱昂内,后面会说到,这第一章致敬了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以及莱昂内偶像约翰福特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


Establishment:绿草,奶牛,农舍,有人砍树,有人晾衣服,建立背景。一句话没说,观众就知道此人是农夫。光源在画左,给烟囱打出一个影子,像老好莱坞一样,这个镜头交代了整场戏保持一致的基本信息。其中就包括光的角度,而这个角度其实是『有用的』。 砍树的动作配上声音让人的视觉重心落在农夫身上,一下一下,打节奏。背景声鸟叫蛐蛐叫等声音一直持续,整个第一章都没停过。

表面上看,开头一段是很规矩的好莱坞镜头——大全,中景,近景正反打,特写,但后面我们会看到。实际上昆汀没有完全照着套路走。

切树桩特写,摇到中景,声音加重,发现是在砍树桩。声音变大。低机位,光打在后背上,显得此人高大。背后是逆光的房子。人物穿着暗示天气可能不是很冷,但肯定不算热天。

不明白为啥砍这颗树桩,如果是砍柴就当别论,如果是为了砍倒这颗树桩来种地,那很可能是向Shane(1956)致敬。

中景女人晾床单,貌似很规矩的镜头,两人分别中景,重点人物动作更多。


自此,通过摄影声音色调和打光已经建立了一个农场生活的场景,接下来的近景似乎是表现女人。然后,女人仿佛听到什么,声音推上,展开床单变焦到远方纳粹的摩托车。喊出了西部片经典台词“爸爸!有人来啦!”(居然是女儿……)注意由斧子“丁”的一声自然的转到钢琴声,这段音乐来自莱昂内的铁哥们儿莫里康内,名字叫《判决》(The Verdict)


老爸只好把斧子停下,屋里女儿听到声音出来,被老爹喝斥回去了。这时,房子和人都在暗面,注意这个镜头,光转暗色调转冷。此后影片情绪也从田园生活逐步低落。由于房屋在暗面,于是外面的人看不清里面什么情况。


老爹招呼女儿“大丫,帮我打盆洗脸水”。接下来这段父亲脸部表情特写和远方纳粹的正反打,以及后面的餐桌盘问,都是向莱昂内的《黄金三镖客》致敬,营造的紧张感也差不多。据昆汀说,自己刚拍电影时,很多行话根本不懂,他如果想要这种大特写就说『Give me a "Leone Shot"!』,摄影师居然也能明白啥意思。不过我们后面也会看到,昆汀还是玩了一点小花样。

老爹站起身走向阴暗的房子。这个镜头也是低机位仰拍。在这个镜头观众可能注意不到窗户到底是开着还是关着,此处在后面有伏笔。


之前人物服装已经告诉我们天气还凉,老爹让打冰凉的井水洗脸做啥?洗脸之前先看一下窗子,又是做啥?观众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狂野的洗脸似乎是想让自己清醒一下,最后为啥又朝窗户看了一眼?通过后面的情节我们能猜到这里他在看什么,但在这儿至少我第一次看时,感觉是他心里有鬼,很紧张,对着玻璃(镜子)平静一下自己的情绪。当然这是昆汀留下的悬念,后来解开了。

洗脸这段据说是模仿60年代B级片之王Roger Corman的电影Ride In The Whirlwind (1965)此人培养了一大批电影人:杰克尼科尔森、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朗霍华德、彼得博格达诺维奇、彼得方达、威廉沙特纳……


纳粹军官下车走向他,第一章实际上作用就是建立这位军官的恶魔形象。这段,肢体语言『显得』很友好,但他的军服同环境颜色都格格不入,而且用了小摇臂,落在一个略俯拍的全景。同时,老爹背向太阳站着,是强势站位——军官看他一脸阴影看不清,但他看军官看得一清二楚。这位军官法语说得很流利,至少比文怡强点儿,能让法国人听懂,说明这家伙很了解法国是个法国通。

进门很老好莱坞,还要推门入画,不过昆汀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才不会老老实实玩儿这个呢:注意房内光线较暗,窗户较亮,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原来刚才没关窗户。那么刚才老爹在看啥?当然是看几个丫头藏人啦。注意,这部电影虽然很多台词,但很多内容都是靠视听语言而并非台词交代的,这也是昆汀和话痨导演根本区别

介绍寒暄这段切了几个三丫的表情特写,再次暗示了家中却有隐情。光源虽然来自于画右的窗户,但打在军官脸上的光像是从低处打上来的。这几个镜头中央都是那扇窗子,稍微细心一点的观众也会发现了。

之后,军官大大方方做到背对墙壁的餐桌主位,完全的强势地位。仔细看,有两束光从房顶直射下来,在桌子上反光,形成整个阴暗房间内最亮的地方,之后这场戏的核心部分也在这展开。似乎老爹想表现下俺是一家之主,“二丫,给客人上红酒。”没想到军官没给他这个机会,上来就抓住二丫的手说“俺要喝奶!”


这会儿老爹只好让大丫关窗户来挽回颓势,昆汀也借此告诉粗心的观众刚才窗户没关。关上窗户,军官就同外面的手下隔绝,三个丫三角形站位包围,在他对面是老爹,在封闭空间里被敌人包围住,局势似乎与他不利。不过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老爹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焉知这孙子可不是吃素的,二丫给他倒了一大杯鲜牛奶。喝过鲜牛奶的筒子都知道,真正的鲜牛奶味道比较重,不习惯的人会难以接受,这孙子一口全干,还告诉说bravo,以显示咱是老油条。这一局,军官又占上风。

干了牛奶之后,军官大方招呼老爹坐到高光的桌子边说话,上来就让他把女儿支走。这一招不仅化解了之前的三人包围之势,而且女儿出去后就跟那仨纳粹兵在一个空间,老爹虽然提心吊胆,但也只好答应,叫三个女儿出去。至此,虽然还没进入正题,纳粹军官的强势地位已经确立,可怜老爹只好孤军抵抗了。

对话这段非常有意思,是这一章的重头。



纳粹军官跟老爹聊天时上来先说“俺要说英语”,为下一步打好伏笔。这时候我们能看清楚,打到桌子上的是两束光,一束在画面中间打向玻璃杯,一束在桌角。而老爹两只手都没放在桌子上,暗示藏着什么东东,与之相对军官双手放在台面上。这段对话基本上是好莱坞最经典的三镜头正反打。


军官拿出大本之后切了个老爹的POV,观众完全被带入老爹的视角:这孙子有备而来啊,他要干啥?不慌不忙扭钢笔,吸墨水。这段也是正常的三镜头。问到犹太人,老爹坐不住了,决定出大招挽回之前的紧张局面。“俺要抽袋烟。”看纳粹军官的穿着可见天气很凉,可老爹站起来时观众能看到他背后的水印,可见他紧张,当然他可以解释说是刚刚洗脸时溅上的水。原来老爹拿出个烟斗抽烟玩儿,一是让心情平静,二是在强化自己的地位——让人物手头一边做事一边说话之前已经有过解释 zhihu.com/question/2040 在这里能增加这个角色的地位,不过他还是高兴的太早,最后一个镜头落在烟灰缸里,前景虚焦处明显是带着骷髅标志的纳粹军帽。

对话深入,这时昆汀用了这场戏唯一一个推轨镜头——绕着桌子走了半圈。镜头落幅是俩人的背面,正好同刚才完全相反。这如果出现在中国影视剧中,肯定有审片组的“大牛”拍桌子说『这个镜头越轴了!』。不过至少现在的美国电影里,越轴已经不是牢不可破的铁律——没错,越轴可能会不顺,但不顺不等于没用——制作者会根据这场戏的情绪发展需要设计镜头,而不再认为越轴是大忌(也许有人会说这不叫越轴)。那好吧,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更“标准”的越轴。

说到一个孩子,说他是9到10岁,给了个特写,军官在纸上写下9-10。也正在这时,昆汀用了一个摇镜头。

原来孩子就在地板下面!之前观众的猜测被证实了!!这就如同希区柯克理论中“牌桌底下的炸弹”,从这个俯拍镜头开始,这个悬念又加重了观众的紧张感——孩子们的命运到底会怎么样呢?


这时军官表示自己要走了,“俺还要喝奶!”叫老爹给他倒杯奶,这时景别也到了轻松的大全景,观众和老爹都松了一口气——焉知此举实乃欲擒故纵之计。

接下来这段对话虽然也是三镜头,但是除了越过轴线换了角度之外还有两个变化:两人的正反打都变成了单人画面,而不是之前的过肩镜头。这样一来,对角色表情的分量加重。另外,桌子上的纳粹军帽比之前现眼多了,而且正反打取景都包含这个军帽。这时切到地板下面的女孩,她皱着眉头转了下眼睛,似乎很奇怪(后面我们知道她听不懂英语)。

再切上来,老爹点了一袋烟缓解自己的紧张。而从肢体语言上就能看出,纳粹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机位再次换到低角度,军官脸上的光更加狰狞。原来他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这个玩弄猎物的笑面虎终于要摊牌了!

不用推轨,硬切跳轴!军官发大招儿了,掏出个夸张的大烟斗,把老爹的小烟斗完全压制住了。在这个镜头里前景的军官处在高光区,动作更多,而且在画面上更大在观众看来显得更大,后景老爹几乎没动作,佝偻着背,被逼到阴暗的小角落。当此时,胜负已定。视听语言和情节进展完美贴合,『俺可知道耗子藏在哪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哦,亲~』


之后军官使出了超必杀。正反打镜头也变成两人的脸部特写缓推。最终,老爹绷不住了。~~T_T~~完败


低头一指,认输。这时候紧张的音乐进入,接下来的镜头随着音乐进入“高潮”最终爆发。狡猾的军官换成法语,招呼纳粹兵进来。这时镜头只拍脚,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莱昂内的那些cling~cling~的马靴大特写。同时这里暗示地板下的孩子只听到脚步声,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当音乐进入高潮,处决开始。一个俯拍镜头,纳粹朝地板疯狂扫射,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这章的顶点。这个处理比较间接,只是最后留下个不满弹孔的地板,因为美国观众不喜欢杀小孩 zhihu.com/question/2041电影这样刻画这个情节对观众的心理冲击已经足够了。


这时军官让人收声,是俯拍和仰拍对切,展示军官的恐怖,听见声音,原来地板下还有幸存者!


苏珊娜逃跑这个镜头是从门口往外面拍,里面暗外面亮。用门口天然裁剪出一个画框,军官出门形成一个剪影,这招来自约翰福特的《搜索者》。


在苏珊娜和军官的对切中,暗示观众军官肯定要杀她,结果出乎意料,军官放了她一马(也许是她跑出了手枪射击范围?)。这个行为为后来的情节提供了铺垫——这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两场戏的分割线,中间跳过好多剧情,喜欢的朋友可以买碟观看《《《《《《《《

抱歉大家,食言了,跳票这么久才放上来。

所谓酒馆戏应该放在第四章 Operation Kino里面来看。

Kino是德文,意思是“电影,电影院”。和法语cinéma同源,都源自希腊文词根“κινη-”是“运动”的意思。因为电影的发明就是记录运动。

这段戏实际上昆汀是在讽刺影评人(这位出口成章貌似专家的影评人最不靠谱),所以可以当喜剧片来看。这也是昆汀的风格,他讨厌艺术,或者说讨厌道貌岸然的谈论电影艺术,他自己看的艺术电影一点不少,而且电影里也有很多抄袭自艺术电影的手法,只是他貌似痛恨影评人随便拽艺术、风格、作者这种大词儿。上一篇有人问我『除了迷影角度四处塞私货,你觉得影片整体结构这样处理还有什么考量?这是我比较不满的地方。如果按照戴罪立功(就是翻拍的原版意大利战争片,上译引进过)或者the dirty dozen的路子,老老实实讲故事(哪怕还是干掉希特勒这种扯淡路子),会不会更好点?』直接回答,也许会好,但我怀疑昆汀能否做得到,或者即便能做到,出来的东西还是不是昆汀?我承认这片子很多地方还是有点拖,但没有迷影没有血腥没有话痨就不是昆汀了。

(少特么废话快点进入主题吧)

唉……咱不是有图片限制么?多叨叨两句,聊胜于无。

之前有大段铺垫,略过了。大概讲的是:影评人中尉刚刚在丘吉尔面前大秀自己的影史知识—一大坨迷影私货——然后接到任务要去巴黎郊区的小镇同德国女星会面。大家都以为这个牛气冲天的影评人会成为电影后半部分的主角。这场戏就在小镇南丁的酒馆里上演(当然还有昆汀的一坨坨迷影私货)。

上次说过的这次就不重复了,Establishment。灯光,飘雪,马蹄子音效。酒馆戏的开场我选在这里是因为昆汀在进酒馆之前有铺垫。

这个镜头有意思之处在于纵深,之前讲过人眼是喜欢看纵深的( zhihu.com/question/2040,这个Brad Pitt吐槽的镜头恰恰玩儿了一下纵深。本来俩人一前一后,结果后来在纵深又进来一个人,站位正好同他们俩错开,镜头摇过去。用的是小广角,三人排成纵深,看着不累。

说的话也很有意思,行动一上来就不顺,接头的小酒馆居然是地下室。Pitt台词是"You know, fightin' in a basement offers a lot of difficulties. Number one being, you're fightin' in a basement! "

这句台词来自电影《搏击会》Fight Club(1999)的Tyler Durden——谁规定昆汀只抄老片?

德国壮汉在磨匕首,磨刀声带起音乐,不由让人心跳加速。他也穿着德国中尉军服。这段用几个特写就塑造了一个德国壮汉的形象。

影评人显然很紧张,贱嗖嗖过去嘱咐要冷静,德国人来句,谁说我不冷静了。音乐戛然而止。后来事实证明这哥们儿最靠谱。顺便提一句,这个演员叫斯威格相当于德国的汤姆克鲁斯——不论是电影圈地位还是身高——在德国人中1米78实在不算高。

可以看到,昆汀再一次使用这种从天花板垂直打下来的聚光。这种光在这节经常出现。影评人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跟Pitt打小报告,暗示自己不太放心这个德国人。Pitt给他个挖鼻屎的表情『你丫又不是去开研讨会?』撅回去了。顺便讥讽一下,你要出问题了咋办?

影评人站起来慷慨陈词,同第一场戏一样是顶光。仰拍影评人更显细高挑,但是脸部始终在暗区看不清楚,QT还特意在前景让一双大皮鞋翘在桌子上。这段镜头整体用光偏暗。人家问他为啥选在一个不好交战的地方,他说因为那边僻静没纳粹。


结果……全尼玛是纳粹……

硬切过来,光更亮,打光方式也从前一段的风格化打光变成好莱坞式的满堂亮,环境声嘈杂喧闹,这两点同之前那段形成完全鲜明的对比,凸显喜剧效果。从德国兵拉开再推到女人身上,我们知道这是刚才提到的德国女明星。从此开始,还给了观众一个悬念,Basterds什么时候进来?会不会被发现?

扮演者黛安克鲁格也是德国女星,现在好莱坞发展。

哪位说这个不像德国人的可以去看看喝大酒的德国人,基本就是这场戏里的状态。实际上德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德国人是个农民性很强的民族。这场酒馆戏表现出容克地主和农民的典型风格。这种严谨死板的民族似乎都靠喝酒来发泄压力。通过台词知道他们在玩10Q的游戏。

这老几位喝成这样居然又点了5杯Schnapps——杜松子酒,非常烈的蒸馏酒,一般都是下层人喝,间接道出了这群人的阶级,包括粗壮的德国女人,一看就是农民——喝香槟的女明星没要。

注意看这段镜头中,他们桌子上的光并不明显,后面会有跟这个镜头对比,你会发现随着剧情变化,光在变化。这个人猜的人物是,阿帕奇部落的酋长Winnetou,来自于德国作家Karl May1893到1910年间创作的系列西部小说。

这段碰杯的镜头就能看清他们的军服和肩章,都是下级士兵。

几个人头上的人名包括『Pola Negri』(刘别谦御用女演员,波兰人,后来随刘别谦去了美国),『贝多芬』,『成吉思汗』,『Edgar Wallace』(《金刚》的作者)。


正上酒呢,basterds就下来了,这个镜头拍得也很有意思。前景是脚,观众可能听见脚步声了,但也看不见人。相反电影里的角色比观众反应快,女兵一句立正,吓得全桌纳粹兵向长官起立敬礼。连女招待托盘里的杯子都摔碎了,凸显德国军队的纪律。此时所有背景声都停掉,只能听见唱机里的歌声。歌曲名字叫《The Man with the Big Sombrero》来自1934年的美国老片《Hi Diddle Diddle》

跟纳粹的表情一对比,这三位的神情就更可笑了——你很难说两方谁更紧张。注意,只有影评人(军衔最高)双腿发软,前后两个兵都没露馅。

好在女明星机灵,招呼他们找个地方坐。此时这两拨人都已经『进场』了,从这个移镜头开始,观众的悬念变成:basterds扮演的『假纳粹』会不会脱身?

到底是德国人冷静,还与女星应对两句,英国影评人吓得不敢说话了。

女星招呼老板这个镜头很有意思,用了拼接特技,前后景两个人都是实的。后来我们知道,原来前后景两个人都是卧底。

中间跳过,后面说。



一个桌子下面的脚镜头,不用表演,就能让观众明白女星的处境和心理状态,而且动作更大。

接着一个唱针的特写,女星在后景虚焦处站起身,变焦到后景女星说话。这种技法可以让运动幅度不大的镜头更好看,原理就是引导观众的视线,让眼球运动,从右向左。


接着就是一个相似的镜头,变焦相反,从后景到前景,这次是让观众的视线上下运动。这俩镜头有意思的地方还包括:前景的物品都和纳粹有关系,前一个是盖世太保放的唱片,后一个是卧底老板在倒酒。


这个镜头和刚才的镜头机位和光线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相同。仔细看,是不是跟第一章的镜头很像,后面你会发现,不仅这一桌,另外一桌的打光也从好莱坞式的满堂亮变成了从天花板垂直打下来的光。

这时候纳粹的形象还没建立,这里需要进一步让观众对这些(或者说某一个)人有认识,至少要让观众记住这些人。于是这里加入了这场戏,让女兵欺负男兵,显示德国女兵生猛,男兵软弱。小美女和老板的性格也给人留下印象。而且特别强调其中一个兵刚有孩子——先让观众关心人物(喜欢、害怕或憎恨),这个人物的死就能对观众产生触动。

当然,冷不防的动作,影响力会增加。比如这里,聊得正入港这个刚当父亲的醉汉士兵突然过来,让观众也不由得紧张起来。另外注意下,这个镜头里女星脸上的光同第一章的军官一样,到最后也证明女星原是杀器。醉汉最后一举杯,溅了影评人一身酒。最后还贱兮兮的问您为啥来法国。

这段醉汉骚扰,匕首哥表现极其冷静,还在跟他搭腔。但紧张的英国影评人实在受不了这德国土包子了,他也不知道自己这种二把刀德语小声说还可以,大声一吼,全尼玛露馅了。几个德国人的表情都变了。

匕首哥及时救驾这段拍得很搞,从画外伸只手进来,把人拉出,还装得特牛。注意看,这时候连纳粹这桌的光线都成这模样了。昆汀是有多喜欢这种打光风格啊?还是说他刻意向德国表现主义致敬呢?


跟老港片一样,在这时总有一声“慢着”,一个黑影从意想不到的地方飘出来,这位就是盖世小太保、本章大魔头。出场就颇讲究,一直在阴影里,基本看不见长相。看过恐怖片就知道,任何怪兽魔头,出场一般都不露全貌,比如《大白鲨》和《异形》。

留心一下,他出来时摄影机绕着basterds那桌走了半圈轨道,小太保走到桌边前拍了老板的肩膀,后面的情节告诉我们,老板是盖世太保的人。


他一出来所有人都安静了,这个镜头居高临下,可以看出吧台和两张长桌都变成垂直的打光,除了两人的对话以外没有声音,紧张感破表。几个人都和小太保虚与委蛇,只有匕首哥一直虎着脸。

这个私货很明显了,影评人直接说俺来自G W Pabst(就是影评人那本书里写的导演啦)的 White Hell of Pitz Palu。这电影是当时德国最流行的类型片——登山片的代表作,女主角是大名鼎鼎的美女里芬斯塔尔。

坐下聊天也是三镜头,小太保对他的口音还是有怀疑。只是注意一点,此时影评人是单人镜头,小太保是双人镜头。

这时隔壁桌又玩儿起来了,跟之前一个机位差不多的镜头对比非常明显,打光完全变了,气氛紧张起来。

这次他们猜的人物是格丽泰嘉宝的代表作Queen Christina《瑞典女皇》中的同名角色。

转回来,小太保马上借机主导局面,提议要玩儿牌,此时给他的是单人镜头,而影评人则是双人镜头。而且最后一个镜头本来是双人,结果小太保起身离席出画,留下一个无奈的影评人。这种景别变化值得留意,因为后来的游戏中再一次使用了这个技巧。

怎么又让他玩上游戏了TNND,事情难办了。

叠化,匕首哥回忆自己受到纳粹的鞭刑。被小太保提醒回过神来,打定主意要坏他一下。

Sam Peckinpah的粉丝应该能看出这段儿闪回是抄袭The Wild Bunch吧,几乎一模一样。小太保还说你可以写任何名人,从孔夫子到付满洲——付满洲系列电影是当时电影中一个狡猾恶毒的华人形象。

一抬头是金刚,所有人都笑。

其他四个人分别是G W Pabst(前文提到的那位德国大导演,代表作是《潘多拉魔盒》和《三便士歌剧》),Brigitte Horney(当时著名的德国女星),Brigitte Helm(德国女星,Fritz Lang的Metropolis《大都会》中女机器人的扮演者)和……Marco Polo?

猜牌这段基本上李淼已经分析过了。 zhihu.com/question/2043

我只补充一点:在第七个问题之前,是传统的三镜头。后景中老板一直在偷听。

之后景别变成这样。完全是他一个人的单人镜头,观众只能看到盖世太保的表情,同开场段落一样,景别机位随着情节推进,不用对游戏太熟悉,镜头语言已经告诉你:这位胜券在握。

注意最后一个问题他眼神的变化。影评人又暴露一个疑点。

还得喝酒,匕首哥这个气啊。

影评人又烦躁了,想赶快赶他走,小太保正好用这个试探他一下。

又回到第一章的大特写对决,这下其实是虚晃一枪,假意和解,是为了让他放松警惕,故意说要换杯子喝酒,老板装听不见,大声问话,引他打手势。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看给我们女星尴尬的。有些敏感的观众可能看出小太保发现了。

当然,关键情节怎能没有私货。这个桥段来自于一部意大利战争喜剧《天翻地覆行动》(1970)讲二战期间,四名盟军士兵奉命空降到西西里的战俘营执行任务,美国人也是这么暴露的。


在掏枪之前,他也肝颤,还敬一杯啤酒『第三帝国万岁』。影评人(和粗心的观众)还以为说没事了,刻意大声喊出来,剩下的人都没说话,正在这时,小太保掏枪了。

注意这里也是跳轴,手枪指向画右,而下一个镜头持枪者则在画右面对画左。然后老板摸到步枪,这时大部分观众可能还不知道老板是哪拨人。然后再回来,影评人的枪就顺过来了

这里玩儿的是戈达尔在《断了气》里面一样招数,手枪特写跳轴。


匕首哥一枪顶在蛋蛋上,台词提到了下一章的男主角,德国神枪手左勒。这下昆汀又玩儿了一回他最喜欢的吴宇森式对枪僵局。此时这个僵局已经到了临界点,就等开火了。影评人也切换到英语模式。那么两方为何必须两败俱伤鱼死网破请看这里

zhihu.com/question/2002

『跟你的纳粹蛋蛋说拜拜吧~』开战!

这段枪战的剪辑干净利落脆,没有废话,每个人怎么死的交代得一清二楚,而且血浆喷溅和烟雾给人以极大的爽快感,刚才积压了那么长时间的紧张情绪终于得到释放,这段视听高潮展示出昆汀的动作片功底。

这段也有抄袭The Wild Bunch的嫌疑,比如急摇、急推等等技巧,这种子弹芭蕾(Bullet Ballet)的设置很像Sam Peckinpah。

没想到酒馆老板居然是纳粹的人。

烟火设计也很亮,最后孩子他爹这个MP43横扫,墙上的炸点和人身上的炸点配合得天衣无缝。

最后就剩下孩子他爹把所有人都扫了,居然空中还留了一块血雾,不知道怎么做的。突然听到门响,赶紧一通狂扫。这种火花四溅的特技似乎老片经常用,但新片貌似很少见到这么夸张的火花了。


跟Pitt对峙这段的目的是让观众喘口气。有意思的是pitt永远只露个小脑袋。俩人都没想到还有一个女星,正反打到最后变成了女星和孩他爹的对话


没想到,女星手里还有枪,孩他爹被那个为自己孩子签名的女星结果了性命。而且先给你孩他爹中枪倒下的镜头,然后在放上女星开枪的镜头,这种镜头安排又是一个意料之外,对观众感觉的冲击更大。

至此,酒馆戏完结,整个酒馆12个人(a dozen),只留下1个活口,简直成屠宰场了。

后记:本人并非科班出身,纯粹野路子,斗胆叫『拉片』,平心而论只能称『截图』。

感谢大家的好心与耐心,如果哪位发现俺有错误,欢迎订正。

编辑于 2013-05-04 14:23

昆汀最擅长拍这种唠唠叨叨的对话戏了,台词中充满了荒诞和黑色幽默。@黑色菠萝 对戏剧张力的分析已经很详细。我再补充两场戏。

第一是在餐厅,Hans审问苏珊娜那场。Hans又一次把优雅的恐惧感发挥得淋漓尽致。昆汀在对话戏中很着重对细节动作的表达。Hans和德国演员在争论要审问苏珊娜的对话中,镜头一直在苏珊娜的脸上,和他们的下半身,注意,苏珊娜的表情非常丰富,立即进入了恐惧、焦虑的氛围。

然后在和苏珊娜对话的过程中Hans点餐和吃蛋糕的情景,又很细腻地描绘了Hans的优雅、冷静和细致,而且也让这场本该单调的审问戏变得文艺十足(昆汀的电影中很多这样优雅的流氓,比如《低俗小说》中那个杀人前总要念一段圣经的杀手)。和苏珊娜的表情对比,使得其中隐含的内心戏张力十足。

最后Hans说还要问一个问题,但是说一下子又想不起来了,中间用伶俐的眼神凝视了苏珊娜三四秒钟,最后笑着说:无所谓,一定不重要。这里似乎给他最后的投降埋下了伏笔,以他犀利的洞察力估计已经看出了苏珊娜脸上的慌张了,但他也没有深究,因为最后他自己也想炸掉希特勒,哈哈。

第二是那位德国年轻演员去放映间找苏珊娜的那场。出现了我认为的本片最惊艳的一段戏。苏珊娜用枪射杀了那演员(这里就很有昆汀的一贯的不按常理的风格,那演员在战场上打了3天杀了将近200人,但却被一个小姑娘轻松击毙),然后那演员临死前挣扎了下,苏珊娜似乎有些同情,一向冷酷的她显露出了难得一见的柔软一面,此时背景音乐《Un Amico》响起,然后苏珊娜过去想扶他的时候,那德国演员忽然拔枪射杀了苏珊娜,此时音乐的高潮和画面太搭了,既有强烈的意外感又有强烈的画面感,有一种很难描述的混搭之美,昆汀的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和音乐也是核心之一。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确实很赞。

在网上找了一段很好的描述,特此引用:

“索莎娜被枪杀的那个镜头是整部电影里鲜有的唯美镜头。
血花飞溅的场面看上去却似桃花盛开,鲜亮的红色衣裙在砰砰声中倒下,倒在一身白衣的德国神枪手旁边 。
这个复仇的犹太女孩中枪时,un amico的高潮霎时逼近,让人窒息的的震撼 ”


最后引用问题评论中@双王记 的一句话:喜欢它的人因为它是一场玩笑,而不喜欢它的人也因为它是一场玩笑。昆汀的电影就是这样,喜欢的人会很喜欢,讨厌的人会很讨厌。

编辑于 2012-08-26 02:20

-

Martin 的回答,因为五十张传图的限制,不能在一篇回答中写完,这里是第二部分的图文。

这个也满额了……=_= 请期待后续。

赞同和感谢请投向 Martin 的回答,谢谢。


说到一个孩子,说他是 9 到 10 岁,给了个特写,军官在纸上写下 9-10。也正在这时,昆汀用了一个摇镜头。

原来孩子就在地板下面!之前观众的猜测被证实了!这就如同希区柯克理论中「牌桌底下的炸弹」,这个悬念又加重了观众的紧张感——孩子们的命运到底会怎么样呢?


这时军官表示自己要走了,「俺还要喝奶!」叫老爹给他倒杯奶,这时景别也到了轻松的大全景,观众和老爹都松了一口气——焉知此举实乃欲擒故纵之计。


这段对话虽然也是三镜头,但是除了越过轴线换了角度之外还有两个变化:两人的正反打都变成了单人画面,而不是之前的过肩镜头。这样一来,对角色表情的分量加重。另外,桌子上的纳粹军帽比之前现眼多了,而且正反打取景都包含这个军帽。这时切到地板下面的女孩,她皱着眉头转了下眼睛,似乎很奇怪(后面我们知道她听不懂英语)。


再切上来,老爹点了一袋烟缓解自己的紧张。而从肢体语言上就能看出,纳粹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机位再次换到低角度,军官脸上的光更加狰狞。原来他从一开始就胸有成竹,这个玩弄猎物的笑面虎终于要摊牌了!


不用推轨,硬切跳轴!军官发大招儿了,掏出个夸张的大烟斗,把老爹的小烟斗完全压制住了。在这个镜头里前景的军官处在高光区,动作更多,而且在画面上更大在观众看来显得更大,后景老爹几乎没动作,佝偻着背,被逼到阴暗的小角落。当此时,胜负已定。视听语言和情节进展完美贴合,「俺可知道耗子藏在哪儿,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哦,亲~」


之后军官使出了超必杀。正反打镜头也变成两人的脸部特写缓推。最终,老爹绷不住了。~~T_T~~完败


低头一指,认输。这时候紧张的音乐进入,接下来的镜头随着音乐进入「高潮」最终爆发。狡猾的军官换成法语,招呼纳粹兵进来。这时镜头只拍脚。暗示地板下的孩子只听到脚步声,还不知道怎么回事。


当音乐进入高潮,处决开始。一个俯拍镜头,纳粹朝地板疯狂扫射,在视觉和听觉上达到这章的顶点。这个处理比较间接,只是最后留下个不满弹孔的地板,因为美国观众不喜欢杀小孩,电影里有这个情节对观众的心理冲击已经够了。


这时军官让人收声,又是一个俯拍,听见声音,原来地板下还有幸存者!


苏珊娜逃跑这个镜头是从门口往外面拍,里面暗外面亮。用门口裁剪出一个画框。这来自约翰福特的《搜索者》。

-

编辑于 2012-08-27 11:16

我写个短答案吧。

大段对白的戏剧张力来自于人们对其后一定会发生的暴力冲突的期待,所谓”风暴前的平静“,昆汀利用对话一点点向那个临界点逼近,这是他的拿手好戏,类似的例子还有《真实罗曼史》中沃尔肯和史莱特他老爸的对白,《落水狗》结尾处的对白等。如果没有那个爆发的”临界点“给观众以期待,戏剧张力就没那么强,比如《落水狗》开头,以及《四个房间》中昆汀的段落,那个就是纯粹耍嘴皮子。

编辑于 2012-08-27 12:32

昆汀导演的电影。有满是复仇心的犹太人、有精明十分的纳粹、有被冠上片名的无耻混搭美国特务,在一系列荒诞的展开下,希特勒死于举行首映式的电影院,提前结束二战。虽然也是个挺有名的电影,毕竟昆汀有哪个电影不有名。不过之前也没有看过剧透,观影感受还挺多惊喜的。

一开始犹太猎人在法国农民家狩猎藏匿的犹太人时,感觉还只像个台词挺令人玩味的传统反战片。“无耻混蛋”们一出来,风格大变,立马开始毫不正经的暴力美学。虽然美国特务们联系史实是反法西斯的一方,自带正义光环,可无论角色的形象还是影片的气氛,看着看着都令人不care这些正义光环了,全员恶人就是本片,都是无耻混蛋(当然犹太妹的复仇我其实觉得合情合理)。

这就是昆汀往常的风格,不按套路出牌、荒诞风、各种影迷私货、高潮结局还在电影院、暴力美学割头皮、死亡率高、看着逼格挺高的上来就突然暴毙、无论纳粹还是反纳粹几乎都全灭……二战背景只是顺便。

我喜欢这部电影或许也和我个人的偏爱有关系,因为我对所谓的篡改历史完全不在意,看到有人把这点算作缺点,我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甚至还脑补要是抗日用这种风格拍会怎么样,至少对我个人而言这种风格极具娱乐性。不会吧不会吧,不会真有人把只差将荒诞二字写脸上的电影当纪录片看吧。不过,确实抗日版本没指望,这种风格会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早在剧本阶段就被夭折了,甚至fgo的各位英灵名都变成了数字……唉,虽然真的无法理解为何对荒诞一事如此认真,但也只能接受大环境了。

ps.全片里我最喜欢的角色竟然是德军上校汉斯,演技出色是一方面,以及我确实容易对聪明人有好感。他的聪明是真的聪明,不仅仅是策略意义上的狡诈,而是对时局的认识。可以说他毫无军人的忠诚,也可以说他完全免疫军国主义洗脑,觉得大势已去就赶紧反水,希特勒的命哪有我在美国小岛的大house重要。因为利己原因反水正常,人之常情,可及时判断出大势然后游刃有余地反水真很厉害,和那些死到临头才开始认怂求饶的不在一个水平。也不知他是通过整体局势判断的,还是因为认出了犹太女且看出她要搞事,反正都很厉害。

当然了,他最后略显降智,把结局寄托在对美国的信任上,可总体还是反水及时谈判得游刃有余。而且他的结局,我个人认为头上刻上纳粹符号不代表死亡,比爽快惨死的正反派们终究要好。对于他未来的生活留有一定想象空间,可以说这代表美方背信弃义大house变战俘,也可以说刻符号仅仅是刻符号,带个帽子照样过日子。反正无论他未来是好是坏我都觉得合理,纳粹该死没毛病,聪明人活得好也没毛病。

编辑于 2022-03-01 13:42

英文名是:Inglourious Basterds

用金山词霸翻译第一个词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拼错的词。

应该是:Inglorious Basterds(来源于1978年的意大利《戴罪立功》的英文片名)

不晓得导演是为了向那部电影致敬还是调戏观众。

------------正文开始------------------

混搭风流行了好多年,无非是优雅配前卫,波西米亚长裙配莫西干发型,总之看起来不搭调的反而是最和谐的。

这个无良杂军也是一混搭作品,因帅成名的Pitt留着小胡子,讲一口德州乡下话,从一个私酒贩子做到恶魔小分队的头头;优雅的党卫军军官彬彬有礼的为女士拖凳子然后变身变态杀人狂掐死女演员;正太风格的战斗英雄迷恋犹太姑娘却在最后一刻开枪打死了一心想追求的女人;有着迷人蓝色双眼的影评人却在地下室里因为外语不过关被盖世太保pk掉(我怀疑昆汀是故意的)......总之混搭到你想不到,可又让人觉得顺理成章。

喜欢故事的开头,藏匿犹太人的小骗子遇上了阅人无数的党卫军大骗子,犹太猎人。法语、英语的转换让人明白学好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饰演党卫军的Christoph Waltz获了最佳男配角,实至名归。昆汀的风格第一次体现:话多。话多不是坏事,关键要找个好字幕。

小酒馆的一场戏也异常精彩,刚做爸爸的德国小士兵在地下室酒吧庆贺,英国女间谍美目盼兮,左右流连,哄的那些德国小兵云里雾里。然后是穿着德军制服的盟军来接头,和盖世太保的那场斗机锋都快赶得上唐僧和如来了。外语,又是外语,蹩脚的口音一开始就惹了怀疑,错误的手势彻底暴露了身份。不怪敌人太狡猾,只怪德语没学到家。开始以为那些人会成功脱险,谁知道死的一个不剩。昆汀的风格第二次体现:舍得演员,该死就死,你以为他是主角,结果下个镜头就死掉。

后半段倒是很一般,在戏院里犹太猎人和私酒贩子都一脸假笑,互相装清纯。依旧是外语说的好的占了上风,把这些装意大利人的骗子一网打尽。女演员的死很可惜,但一想到她枪杀了上一场中的德军小男生,这种惋惜就立马烟消云散了。昆汀的风格第三次体现:没有立场,你以为德国人是坏蛋,可那些穿着制服的帅哥们立马就把观众迷倒了,你以为盟军代表正义,可他们用棒球棍和开山刀的血腥镜头能赶上德州电锯杀人狂。

结局很意外,犹太猎人居然假装自己是个卧底,看来他不在乎信仰,不过是个纯粹的投机主义者,在战争今晚结束的时候为自己找个长期饭票和一个温暖小巢。最后五分钟我在纳闷为什么洋人都那么讲信用,照我说行动成功后直接把人带去杀掉,神不知鬼不觉,也没人说你违反战俘管理条例。好了,这又是昆汀的风格:让我这个观众变得和剧中人物一样无情血腥和变态了。

总之,这部个人风格明显的电影虽然篡改历史,模糊正义,调戏观众,但依旧是部好看的电影,值得去电影院一看。但遗憾的是,国内院线显然不会引进。所以.....盗版碟吧,再一次提示,找个好字幕很重要。

发布于 2012-08-27 21:09

战争给平凡人带去的影响是本片最大的魅力。

如果没有战争,两个年轻人也许在某一街角偶遇,被对方所吸引,爱上对方。然而电影中是,当穿着德国士兵衣服的年轻士兵向法国年轻女影院老板搭讪时,年轻女子对他不屑一顾,对于一个受到德军在自己面前杀害全家的生还者来说,恨不能手刃之,更别说和你热乎了,于是年轻女子的冷漠的正常表现,恰巧激发发了年轻士兵的热情,对于他来说,自己杀敌过百,甚至是希特勒眼中的红人,这样的人,微微的自大是应当的,年轻女子的激起了他的好奇。

第二次见面的场景,女子一人在咖啡馆看书抽烟,消磨下午时光,而年轻士兵二次遇见,这次他的出现引起旁人注意,并在女子前,亮明了身份,士兵满脸期待女子像普通人一样,敬仰赞幕的表现,然后得到的只是摔门而去。男子想不明白,自己是战场英雄,却被如此冷落。

放映室,士兵冲进去。女子让他回身关门,转身拿出手枪,啪啪就是两枪,干净利落,然后女子反应过来,对士兵抱有惋惜,谁聊男子并没有死绝,啪啪啪反开三枪,大红色的长裙像烟花般炸开,女子倒地挣扎,士兵再补上一枪,两人同死。可死之前,士兵也不明白,自己为女子做了这么多,却连尊重都得不到,他也不会想到,女子对他除了在倒地后的一丝歉疚,却无丝毫感情,因为他不知道,女子面对的是引得全家杀害的德国军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也许两人本是无限般配,恰巧命运所固,英男俊女,化为乌有,女子一生背负对德国人的憎恨,而士兵满腔热枕讨好女子,却连女子拒绝自己的原因都未能知晓。

发布于 2016-08-26 01:06

因为有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这个妖孽般的存在

发布于 2013-07-26 13:30

这是我看过最干净利落,最有爆发力的片子。很激动。

希望昆汀以后可以驻守抗日一线的横店影视城,拍一部抗日题材的。

发布于 2014-01-23 17:32

刚看完,其他不再赘述,很多细节楼上高票已经给出。

讲讲电影另外一个插曲吧:那个电影院女老板苏珊娜和德国狙击英雄佛雷德里克的桥段,这二位故事倒是告诫了众位男士,不要硬追不喜欢你的女人。更不要刨根问底她不喜欢你的原因,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明摆着这位苏珊娜小姐都是一脸毫无兴趣的表情(迷之性冷淡……)。可我们的战斗英雄佛雷德里克被冲昏了头脑,也不仔细想想为何人家是那种表情,说不定就是不喜欢你,也说不定人家痛恨你的身份。


他只是一个劲的追,还异想天开的用了各种小把戏。然而……


当然了,很多男人最后被逼急了就会失去理智,战斗英雄最后跑放映室里想霸王硬上弓,丝毫没注意苏珊娜的一脸嫌弃:


当苏珊娜让他关门的时候。傻小子就真的屁颠屁颠就去关门了……然后他的女神就从背后把他突突了。。。

这种表情很常见……例如去年8月14号凌晨震惊全国的事件里的那个女人……很多吃瓜群众老早就从表情上看出端倪。

而以前看过一个新闻,有个男歌手巧遇前女友,就是那种表情……奉劝男同胞,如果女人给你这种表情……还是止损吧……

编辑于 2018-01-28 01:52

电影《无耻混蛋》看完了,英文名<Inglourious Basterds>。导演编剧昆汀。2009年上映。有关犹太女孩与美国大兵暗杀二战时德国元首的故事。10分评价,有空没空都要看。真的是很震惊,昆汀能把电影拍得这么好看,一时之间有些无言,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只是觉得电影就应该这么拍,故事就应该这么讲。称昆汀为“鬼才”,也真是有道理的。既然推荐别人看,还是要谈几点原因的:

一、快乐加倍。影片由五个chapter(章节)组成,稍微回想一下,我突然发现,每个章节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高潮,当然也配着合理的开头、结尾,这样来讲,每个章节可说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都可单独拿出来拍一部电影。所以,看这一部电影像是看了六部电影,很过瘾。

二、引人如戏,惊心动魄。每个高潮情节几乎都能让你屏住呼吸,紧张地期待着接下来的剧情。相信我们每个人有过这种读故事的经历:期待主人公的目标达成,但又害怕突发什么意外,使其失败。如第一次看《盗梦空间》,当故事进行到最后大雪山上的那一层梦境时,观众都会全神贯注地期待着:Fisher能不能走进那个密室?还会有什么意外出现吗?而《无耻混蛋》中可说有五个这样的高潮,最后那犹太姑娘的录像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三、一以贯之。如果没有这一点,以上两点其实都会减分很多。多故事讲述的手法其实比较难驾驭,也容易讲偏。昆汀没有为了呈现什么而呈现什么,所有人物的出现都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于最终目的。这说得很笼统。举个例子,如上周看的《蝴蝶效应》,有个情节:男主入狱后想再穿越回去改变历史,但道具被恶霸抢走,于是为让狱中一个信教的头头帮自己,特地向他彰显一点神力,也承诺成功后会帮他,后取得他的援助达成目的。但故事后边就没再叙述这个头头了。其实应该用1-2分钟的镜头稍微说一下他的结局。这虽然对整体情节影响不大,但看完后观众会觉得那个人物像是个工具人,不真实。而新手导演拍的电影就更明显了,如年初的《你好李焕英》,有很多情节都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与推动情节无关。

再零碎的说几点:剧中犹太女孩与德国大兵之间那段感情让人感动、唏嘘。就算没看过电影,看到“犹太女孩”,“德国大兵”,可能大概就能想到其中的无奈了。另外,血腥四溅的场面依旧让人感到刺激、真实。这看过昆汀其他作品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看完后,我觉得没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是幸运的。因为还有那么痛快、紧张、刺激的两个多小时在生命的某处等着他们,真好。

PS: 不得不说,布拉德皮特的演得真好,尤其那一口美式嗓音真是让人着迷!

编辑于 2021-08-08 13:09

德国军官的演技就值回了票价...

发布于 2015-08-03 16:30

这部电影我是冲着导演来看的 昆汀的作品从来没让我失望 一心想着这部竟然没看过[还是大帅哥皮特演的]于是屁颠屁颠就跑来了 当时自己在学校看的第一遍 爱死了德国战臣与心上人Shosanna互相扣扳机那段以及这段的BGM[看了不下二十遍] 于是又把两个基友分别拉来看 均被这片的精彩荒诞折服得不轻。

好 开始说正事!

从演员阵容来看确实没话说 皮特和黛安克鲁格这样的老大牌好莱坞 但不得不说克里斯托弗在里面的表现不凡 甚至压住了皮特自带的光环 前者扮演的Hans上校冷静、机警、拥有让人不寒而栗的气质 他每一个狡黠的微笑都暗藏玄机 他每一个佯装淡定的眼神都穿透人心 你以为他会继续话唠模式没想到下一秒就切入正题 你以为他恐怖至极谁知他已享受在奶油的味蕾里 不要急 你以为他真的是在享受?错了 他每一个动作都在为你营造一种威慑的气氛 越是不经意 就越是显得荒诞 光是十几分钟的戏就可以敲定克里斯托弗的最佳男配地位[本人也被他圈粉 一下看了他和昆汀的第二部合作《被解救的姜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补一下~]

我想讨论的是那段相爱相杀 一个背负父母仇恨长大的女子 带着仇人留给她的痛苦回忆 隐姓埋名 潜伏在电影院度日 她的仇恨不止是弑亲之仇 更是民族之恨 以为可以将这一切埋葬 谁知半路杀出个二逼中意她中意得死去活来 还以为她是嫌弃他一文不值 当别人都对他毕恭毕敬他以为在心上人面前终于大显身手[还真是个二逼 少年你是德国兵啊 人家是土生的犹太姑娘土长的法国人]结果不出所料便是奠定了Shosanna对他恨之入骨的情感基础。。。这少年甚至还想在她的电影院办首映礼借此大献殷勤 谁知姑娘不是那么单纯 心眼里谋划的是一场复仇的荣誉之路 他却打了一场真爱的算盘 于是复杂与纯净 仇恨与爱恋的角逐由此打开 说到底这不过理智与情感的较量 然而终于到了火急火燎的关头 正待胶卷放完的千钧一发的时刻 德国士兵以“你认识这电影院的老板吗 这片子的男主角太差了 我要求退票”这样一句玩笑话开头打搅了Shosanna的秘密大谋 本来就紧张这一来更是对他感到厌烦 好言规劝过后便是谩骂 而大兵对她的委婉柔情也终于在自尊心驱使下爆发[鄙人认为他终于硬了一把] 她对他所有的冷淡 所有的不在意原来他都记在心里 他心想再顽固的心应该都会被他的真诚感化 更何况是他这样的有颜值有功劳有理想的壮年 这时却见她一反原来的姿态 暗示他可以得到她了 于是他听信她的话转身去关门 还未待转回 后背就挨了三颗子弹。。。其实他在打探心上人的心时她却谋划着如何躲过他这一劫 心中其实早有答案 只有一个办法:战争面前,生命应该无畏 于是用暧昧的话吊他上钩 哄骗着让他去锁门 见他转身便迅速打开鲜红的水钻手拿包 掏出手枪 不带一丝犹豫扣动了三下扳机 她想 三下应该致命 他痛苦地背着身趴下 她转过身去看电影的放映进度 突然一阵曲风清奇的BGM缓缓响起 屏幕上那张脸——大兵呻吟着干咳了两声 此时Shosanna内心升起一股奇特的温柔:那个人 那个被我打死趴在地上的人 他不过是在错的时间爱上了我有什么错?我为何头脑发热地暴毙他? 女性天生自带的光辉在此刻忽然蒸腾放大 她慢步走过去蹲下欲打探他的伤势 一袭红裙就盛开在大兵的脚边 随着BGM节奏的升起 她抚过他的肩头想望望这张与她无缘的脸 画面却急转直下 大兵猛烈的对她开了四枪 音乐的高潮也在此时炸裂 她受不了如此迅疾的子弹带来的强大冲击力 向后弹射在放映墙又立刻向前倒去……一横一竖 一白一红 瘫倒在冰凉的地板……

细心的朋友应该听到了在Shosanna走向大兵时他扣动扳机的声音[很容易淹没在BGM里面]他的手也随之动了一下 但顷刻被情感占据的Shosanna是没有注意到的 说来也十分奇特 这样一个怀抱仇恨多年的沉重的女子 多数时候都能做到心无旁骛一心向着杀敌 她的心应该是尘封的 被弑亲之痛压抑 无法轻易打开 包括大兵三番五次的尝试 她都是那么冷静且专注 而在千钧一发的时刻 最不应该有所忌惮的时刻她却动情了 就如同一直处于战斗状态的片子突然插进一段儿女私情 观众在惊吓中玩味的看下去竟是这样骇人的结局 这就是昆汀的风格 生硬却生动 荒诞却不可笑 让人过足了一把剧情大反转的瘾

说回我们无辜的大兵 还没搞清楚什么情况就吃了三枪 很多网友说无法理解他为何要开枪打死他爱的人 鄙人觉得这可以理解 也是必需 以下是我的粗见:愤怒之余他残存的思绪让他反应过来她是奸细 之前所有的不理睬和冷淡以及首映礼的顺从都有了解释 所以她如此憎恨他 他也懂这不是他自己的错 更不是她的错 是时代的错 是战争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但训练有素的德国士兵似乎自带优雅高尚的气质 这样危险的人物势必会威胁到首领 不能让战争以这样的方式结束 于是他开了枪 随着音乐推进 他挣扎着思虑着 最后还是向她补了一枪 这一枪愿心上人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有更好的结局 其实这样荒谬的剧情完美凸现昆汀的风格 黑色幽默让人内心一笑却又被震慑 高超的叙事风格能感到电影被导演玩弄于鼓掌内 观众的心弦也被导演拨弄于手指间 而预告片最后皮特的独白“我觉得这会是我的旷世杰作” 这也是昆汀的自我评价

PS:这是鄙人第一次答题~欢迎指正错误哦*^_^*不喜勿喷π_π

发布于 2016-02-19 17:50

由于会外语的同伴全部意外阵亡,三个不会说德语的美国人冒充意大利人面对德国人,没想到德国人的意大利语堪比意大利土著,三个人一脸懵逼,漏洞百出。

这一段看第一遍的时候,并没有笑点,但是看的越多,越是让人忍俊不禁,再后来我看到那里就笑个不停。

编辑于 2018-03-09 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