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社会
韩国电影
杀人回忆(电影)
知乎高分

韩国电影《杀人回忆》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本题已收录至「寻找全网最强影视解说」活动,发视频,参与报名,参与「解说大魔王」争霸,万元现金等你来瓜分,还有机会获得专属身份标识。戳这里查看活动详情 …
关注者
2,187
被浏览
1,589,801

131 个回答

刚写了作业,正好与此有关。虽然质量不高,但是因为未见相似的答案,我就贴出来吧。

以下。

2003年是韩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除了奉俊昊堪称完美的《杀人回忆》,还有朴赞郁那情节诡异,行为癫狂,受昆汀.塔伦蒂诺青睐的《老男孩》和具有独特的华丽忧伤气质的恐怖片大师金知云的《蔷花,红莲》以及总是以灰暗基调叙事,淡青色调画面创作的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由此,韩国电影真正引起世界电影界的关注。

从1999年姜帝圭的《生死谍变》开始,四年间,韩国电影全面崛起。从此,不但商业片一片繁荣,艺术片也得以成功探索。正是这样的年份,全面完美的《杀人回忆》也变成“全面平庸”。

本片是奉俊昊的第二部长片。带给人的惊艳却犹如库布里克。《杀人回忆》之后,虽然商业片归商业片,艺术片归艺术片的趋势还在延续,但是它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主流商业片也可以有深刻的艺术性。不但技巧成熟,立意新颖,也思想深邃,关键是掷地有声。有人看,才是电影的意义所在。

《杀人回忆》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影史上极少有堪称完美的电影,大多人也不愿意断然肯定有完美的存在。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我心目中的那个,是完美的电影榜单。《公民凯恩》和《八部半》赫然在列,《七宗罪》和《驱魔人》在列,《杀人回忆》也在列。人们常说,没有缺点是可怕的。《杀人回忆》树立的标杆如此高,使追随者趋之若鹜,于是照猫画虎,却少有可堪比肩的作品。以下,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完美体现在何处。

摄影。作为最直观的电影元素,摄影实在太重要了。每一种镜头的运动、色调的选择和景别的权衡都决定这部电影的基调和风格。《杀人回忆》有大量的夜景戏,加上雨夜的设定,摄影师金炯求为其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影片开头和结尾两段晴天麦田的高亮和主体的青灰色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犯罪过程更加压抑。而开头的高亮象征着仅存的美好,末尾的高亮仿佛在说:“犯罪过去,生活继续,但是别忘了,开头的犯罪之前,也是这样的光景。”

以青灰色为主色调是犯罪片不二的选择,比如戈登.威利斯为《教父》设计的硬光加暗黑色调和戴瑞斯·康吉为《七宗罪》设计的弱光加青灰色调都堪称完美,金炯求为《杀人回忆》设计的细腻的柔光加青灰色调形成了独特的韩国犯罪片摄影风格,在细腻中,形成完美。近年来,除了《黄海》的硬光设计和朴赞郁愈发黑暗诡异的影片,韩国少有后来者越出柔光的圈子。足以见其影响。以青灰色为主色调符合人们对于犯罪现场的想象,片中的雨夜犯罪被这种摄影风格表现的十分贴切,压抑而无助,直至绝望。这正是本片的基调。

表演。作为观众观影欲望的最重要的源动力之一,演员的表演好坏,直接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败。身为韩国国宝级的演员,宋康昊大叔在片中饰演一个凭直觉查案的农村警察,出身舞台剧的宋大叔在一系列不同角色的商业片和实验片的磨练后,在《杀人回忆》里的表演十分可信。他那对小眼睛和椭圆形的大脸贴切的表现了一个农村警察的良心和愚昧,坚毅和无助。这个角色在影史上是无法被取代的。而大城市汉城来的年轻警官的质疑和轻蔑,认真与执着,到后来的无助和绝望,最终崩溃的过程也自然可信,金相庆的内心与行为的转变清晰可循,表演同样出彩。

主角之外,配角也是个个精彩。金罗河饰演的农村警察曹探员,为人正直,工作敬业,办案的方式只有一个:打。在办案过程中误伤了腿,需要截肢之前,他打过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角色的暴力和正直被他诠释的丝丝入扣。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音乐。一部电影的成败,是配乐和画面的相互依托。配乐在本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本片不多的配乐中,其中一首歌曲是重要的线索,对剧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音乐留白与《老无所依》类似。一次夜里的追逐戏,鼓点和凶手在雨夜杀人时的母音一样,像是在告诉观众,或许这个人就是凶手。而当汉城来的年轻警官面对一个曾经帮助过的女学生的死,在大雨中悲痛时,女声吟唱,彷佛在安慰女孩的灵魂。而当从美国传来的DNA分析报告显示他们认定的犯罪嫌疑人不是凶手的时候,却被处理成没有音乐,大雨打在地上,每一声都清楚,加深了绝望的情绪。

剧本。在那些显性的元素背后,《杀人回忆》的剧本无可挑剔。平静的田园生活中出现一具死亡多日的女尸,农村警察朴和曹开始断案。当他们凭自己的愚蠢手段结案时,汉城来的警官提出质疑,果不其然,再次有人遇害,探员们在分歧与碰撞中探寻真相,经历一次次的失望,确定再推翻,最后无果而终。这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故事脉络清晰,高潮迭起,松弛有度,是犯罪片的绝佳范本。而本片的导演兼编剧奉俊昊为其做了更为大胆的设定(更新: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此项不成立),在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的年代里,凶手最终逍遥法外。这是我喜欢的元素,时代背景包含着隐喻,这隐喻融入故事中,最终展现给观众。

这部完美的电影只需一个场景便可显示出导演的功力和态度。这里也作为本文的结尾。事发多年后,早已不做警察的朴警官经过当年发现第一具女尸的地点,忍不住前去,一个小女孩告诉他,前几天也有一个男人来到这里看,说是想起从前在这里做过的事,这一刻,大特写的朴警官转身看向观众,眉头颤动。

编辑于 2014-07-10 18:28

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遍,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时候看的,第一次是11年我还在念工程系的时候,后来学了电影以后也看了好几遍,然后开始工作后就没看过了,这几年我写了不少剧本,技艺也有了长进,对剧本创作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然后因为前两天说真凶抓到了,又被我掏出来看,看完产生了新的想法。

这部电影的秘密其实藏在B故事里,也是它比一般悬疑探案片厉害的地方。主线索也拍得很好,但是真正打动观众的,还是B故事里人物的变化和成长。

B故事讲的什么呢?信仰的破灭,这也跟当时候的韩国社会的大背景完全契合。

首尔来的年轻警察相信档案,相信科学的力量;当地的朴警探则是凭直觉断案,相信自己能看穿别人的眼神。两个人其实在30分钟左右就开始铆足了劲,要击败对方。

为此,导演想了海量的细节不断强化这条线,而且用得很舒服不生硬:

朴警探在发现了恋物癖的红内裤之后,还要假装召集所有人,透过看眼神的方式把真凶揪出来,就是为了给首尔警察显摆,证明我比你强。

首尔来的警察一直强调破案的细节都在档案里,然后最后在隧道那场戏,大雨冲烂了他手里的DNA档案,也冲走了他的信仰。

至于朴警探呢?虽然在隧道那里他也怀疑过自己的信仰,但是最后一个镜头又反过来证明这个人物未曾放弃过这个信仰。

当然在这个案件里,两个人一开始都想赢对方,没想到最后却成了时代的炮灰,彻头彻尾的输家。

所以纵使这起连环奸杀案的真凶找到了,使得所谓的神秘感大大降低,但是导演能够把人在那个年龄段和那种时代背景下的困境精准的记录下来,就使得这部电影的价值远超一般悬疑探案电影,值得影视创作者去学习。

看电影,真的跟年龄和心境有关。快30的人了,就比较能理解信仰的破灭意味着什么。

以上

编辑于 2019-09-20 23:46

01

提起《杀人回忆》,所有人都会称赞它的结尾有多经典。

宋康昊转过头,面带惊恐地看向屏幕外的观众。

仿佛在说:凶手此刻就在我们之中。



这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但我想说,与之相比,影片的开场同样精彩。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午后,一派平静祥和的乡村景象。

一个少年在稻田里抓住一只蝗虫,放进透明的玻璃瓶中。紧接着,平静被打破,一具正在腐烂的女尸躺倒在下水道里,身上也趴着一只蝗虫。

此后警察看向远方,同样一片稻田,已不复之前的祥和。



这组镜头几乎预演了整部电影。

它告诉我们两件事。

第一,在这片土地上,极端事件已成为某种日常。

就像尸体旁不远处,有一群孩子正在放肆嬉闹。

第二,如果一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那么凶手是抓不完的。

正如少年抓住了一只蝗虫,但尸体上还有一只,那无尽的稻田里还有更多只。



这两件事加在一起,构成了《杀人回忆》的核心。

它真正想讲的,不止于一个真相缺失、真凶逃脱的故事,而是制造凶手的这片土壤。

02

影片改编自发生在韩国1986年至1991年的连环杀人案。

片中的三个警察,为了调查这起案件,费尽心力。他们一次次锁定目标,又一次次错认凶手,直到最后悲情收场。

影片为我们真实地还原了他们的生活,并且丝毫不避讳他们在办案过程中表现出的无能与野蛮。



朴探员是典型的小地方的警察,办案不讲证据,全凭直觉。

他坚信自己有一双慧眼,能一眼认出凶手。

每次抓到嫌疑人后,二话不说,和搭档曹探员一通刑讯逼供,逼嫌疑人自证其罪。

屡屡受挫后,他甚至找大仙儿算卦,问凶手的样貌。



与他相比,从汉城来的苏探员,手法要高明得多。

最起码,他具备基本的刑侦常识,也懂得抓人定罪要讲证据。

他来到小镇后,如一股清流,瞬间给案件的侦破带来希望。

但最终,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经历一次次挫败后,正直守法的苏探员竟变得比朴探员还要极端。

他甚至直接说出:“办案不需要证据,只需要口供。”

那可是他曾经深恶痛疾的做法,此刻,却言之凿凿。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苏探员的全盘“黑化”?

这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关键所在。

表面看,苏探员是被这桩无解的案件拖垮的。

他曾经以为,真相完全可以依靠逻辑和勤奋获得。他也确实取得了进展,推断出凶手的作案规律:总是在雨夜,伴着广播里《悲伤情歌》的旋律,专挑身穿红色衣服的女性下手。



尽管如此,他依然没能阻止下一起案件的发生。

当同样的雨夜来临,凶手将再次作案时,他请求上级调动更多警力,得到的回复却是:“所有警力都被调去镇压学生运动了。

于是悲剧不可避免地再次上演,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

这也成了苏探员陷入疯狂的直接诱因。



至此,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这部电影了。

在苏探员黑化的原因背后,实际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

正是这个黑洞,酿造了所有的悲剧,包括警察的、被害人的,当然也包括凶手的。

它是什么呢?

03

如果细看《杀人回忆》,就会发现,影片明着在讲缉凶,实际暗中处处都在描绘韩国八十年代的社会氛围。

那里有糟糕的大环境。

军政府统治下,社会反抗运动频仍。游行、镇压,永无宁日。

覆巢之下,人人自危。

这是不安的底色。



在此之上,又有冷战背景下无休止的“防战演习”、“避难演习”,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不安全感。



还有“灯火管制”,为防止敌人夜晚偷袭,全城所有灯光都要熄灭。

那是一种“人造的黑暗”,为凶手提供了无形的庇护。



再往细处看。

韩国乡村社会,民风彪悍。

孩子们在尸体边玩耍,犯罪现场一再被破坏。

由于警员都跑去镇压运动了,导致地方警力不足,办案压力又大,警员们只好胡乱抓人。

再加上整个国家的落后,技术落后,DNA检测都要送去美国。



这所有的所有加在一起,就是那个黑洞。它笼罩一切,也黑化一切。

由此你也就明白,为什么这片土地戾气丛生,为什么真凶得以藏身。

就像镜头不断呈现的那片汹涌的麦田一样,它是社会的真实写照:危机四伏,又难以猜透。

它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真相:如果一个社会病了,谁先抽风,其实是个随机事件。

它随时可能发生,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不起眼儿的人身上。

正如影片结尾,朴探员问起目击真凶的小女孩:“那人长什么样?”

小女孩淡淡地说:“就是普普通通的样子。



这才是《杀人回忆》真正牛逼的地方。

它讲的不是“人”杀人,而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是如何杀人的。

这样的社会,必然会生出变态的杀手。

更进一步说:如果“社会”才是真凶,“人”反而成了替罪羊。

04

最后简单聊聊最近的新闻:《杀人回忆》凶手原型在时隔30年后,终于被确认。

这绝对是个好消息。

很多人都说:“《杀人回忆》终于迎来了大结局。

对此我想说,如果你仅仅把本片看作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这么想没错。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简单。



《杀人回忆》实际也是部纪录片。

它记录的是一段历史,一段“社会杀人”的记忆。

它提醒着每个人,曾经有一段时间,人类是如此荒唐地生活着。

未来,我们再也不要活成那样。

这种提醒,永远不该有结束。

发布于 2019-09-24 09:36

三年前写的,写得很急,文字不好,用了太多夸张的长句:

看了开头就觉得不错了,后来才发现,对这样一部一直沉浸在阴郁中的电影来说,这样一个温暖的开场是很合理的。


然后情节一路紧凑,到四十六分钟开始送伞女士遇害一场戏,我才真正认同“没有之一”的可能性(注:我是指此片号称“韩国史上最佳影片没有之一”)。当女子的手电筒照向熟穗的稻田,而她没看到的那一侧,广袤的稻浪中远远地,一团黑漆漆的人影静静立起,又暗暗伏下,我知道如果早十年看这个镜头,我晚上一定睡不着觉了。那一组镜头都独具匠心,完美地表达气氛,又用足了象征手法。譬如将勾在臂上的伞抓在手里是为了预备逃跑,而后当她的黑伞缓缓让开,远处工厂的灯火便是直白的光明。奔向光明能否成功,是生是死在此一举。音乐从轻哼的歌声加凶手的口哨,到无,再到凶手的口哨声在暗夜风雨飘摇的旷野中不知所踪地像一条条若即若离的丝线缠住了被害女子的心房,当然还有荧屏前你的心房。再到安静的雨点声声中知其有而不知其所的惶悚,再到鼓点声声中的奔跑。当所有人都在心中呐喊着“快跑快跑”的时候,那希望的鼓点却戛然而止,一声尖叫宣告结局。


这同样符合希区柯克关于电影悬念的解说:如果一个会议室里,突然有一个定时炸弹爆炸了,其实这不是悬念片;而如果一个议室里,有一个定时炸弹,可是没有人知道它在那儿,而倒计时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才是悬念片。所以奉俊昊导演用两分钟去表达被害倒计时,用两秒钟来表达被害,正是悬念表达的典范。


奉俊昊导演表现十分成熟,什么场合该怎么运镜,一切烂熟于心。譬如开场没多久那一个表达警察办案目无章法的跟拍长镜头,把大形势表达得一清二楚,又让人忍俊不禁。为了让一个长镜头不显得枯燥,奉导在机位和剧本情节以外做了相当的思考,譬如同一机位先后两次有两名警方人员在同一处田埂上摔下来。说到让镜头逗趣,全片花的心思是不少的。很多时候当角色在对话,可能导致观众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导演就有相应的动作设计。譬如朴警官与邹警官在稻田边轻蔑地等待徐警官的人马搜索尸体那个没有结果的结果时,为了表达那种戏谑,不光在台词里大谈大学生群交,更有这两条汉子认认真真地翻花绳——直到朴警官没耐性了。


此片无数的优点中的一个,是能真正把政治背景当成“背景”,不让它干扰主线。其中的政治意味,你了解也好,不了解亦无碍。这是我长年来认定好电影的标准:可以玩艺术,可以搞意象玩手法,但是在你玄妙的那些东西前面,必须有一个流畅地放之四海而皆懂的故事。《黑暗骑士》讨论人文也够深刻了,不妨碍它故事精彩;《老无所依》为什么叫no country for old men,似乎没有几位同学知道,但是这不妨碍你被它的故事深深吸引。《杀人回忆》就是这样,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在不用大动剧本的情况下翻拍。


在这样的前提下,影片的主题才能一个一个自由地提炼升华,让影评人在另外的高度去欣赏。《杀人回忆》最大的主题,很明显,不需要专家来指导就能悟出,就是阴与阳的碰撞。我用了这两个字,只是想说明这个主题可以精炼到的高度。


它是阴与阳,是激进与保守,是洋与土,是科学与迷信,是知识与暴力……它在这样一个迭宕起伏的故事里不紧不慢地表现着,如果你爱思索,你一定在思索。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的学说最精彩的地方之一,是阴与阳的互换。当暴力倾向几乎成为常态的朴警官拉住斯文冷静的徐警官那柄要射杀无证据不能定罪的疑犯的枪时,阴与阳已经完全逆转。写到这儿我便不禁想起,大学时代,我去食堂总是为了抄近道而穿越高档餐厅,然而有一次我跟Ronald一起去食堂时,走在前面的我带了这条我例行的近路,他却表示他平时一直走远路绕行,因为去食堂不好意思穿过高档餐厅。我当时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然而过了些日子,当我俩再同去食堂的时候,我正要往远路绕行,他已经把路带往高档餐厅的近道了——原来从那次经历以后,我受到他的感染,也觉得穿越高档餐厅有些面子上挂不住;他却听了我的劝说,大大方方地走起了近路。


这就是我说的,当一部影片的主题并不狭隘而是能提炼的时候,它的高度才能把握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体验。所以徐警官到这个乡下小警所遇到的各种冲突碰撞更是让我共鸣不已,只是不便叙说了。


当辞职从商后已入中年的朴商人激动地往转过头盯住镜头,这段以虚化实的杰作只待各人解析了。

编辑于 2014-01-17 13:28

《杀人回忆》—宋康昊以飞踹的姿态颠覆了罪案/悬疑类型片的经典标杆,成就了民众对整个韩国社会民主转型时期的集体追思。


题主所说的真正价值,个人将其理解为是一部电影本身所能折射出的并被大众普遍认同的内在。毫无疑问,影片在叙事手法、角色的表演张力以及故事情节编排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就,而题主应该更希望答主们能打破对这部神作评价的既定模式,将其从电影技法范畴获得的如潮好评中打捞出来,以更高的宏观视角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但单纯地从人文视角来评估这部作品,只会人为地割裂影片本身和其社会隐喻之间的内在联系。换句话说,从一部作品中直接抽离出其象征意义,而搁置电影本身,就好比是将共生的彼此直接扭转成寄生关系,一旦寄生的一方被剥离出宿主,也就没法成活了。如果《杀人回忆》一开始就落入了好莱坞罪案/悬疑类型片的俗套模式,那也就不会有关于其真正价值的任何探讨,它也许仍会成为一部传统标杆丈量下的经典,但知乎上对它的讨论就会是「如何评价《杀人回忆》这部电影?」(好吧,知乎上确实有这个提问......)


一部好的电影首先要能给观众带来深度的情感体验,其次才是其艺术表达。观众的文化背景,个人阅历和年龄层次不尽相同,鉴赏的水准也是参差不齐,所以电影以视觉影像的形式抛给观众的内容,才是激发他们这种情感体验的最直接诱因,也是他们评价一部电影好坏的主要参考因素。


《杀人回忆》带给观众的直观体验就是案情一波三折,先是十足地虚晃了两枪,最后才将矛头直指朴贤奎(案件最后嫌疑人),在所有人都认为凶手即将伏法,剧情再难有变数,紧绷着的神经刚要放松一下的当口,导演当头棒喝,点醒所有观众,刚才那枪依旧是虚晃,而我已经没有子弹了,凶手你们看着办,硬是将观众的情绪又提拉了一个高度。


在脉冲高能的结尾,已是十七年以后(1986 -- 2003),当初的小警员斗满(宋康昊 饰)已经辞去警察职务,下海经商,还养育了一对子女,在运货时恰巧路过这个最早的案发现场,还是那片金黄色的稻田,不曾变分毫。万般思绪涌上心头的他不禁又蹲到那个水渠的洞头再看了一眼,夕阳的余晖将其蜡黄的脸映衬得格外锃亮。路过的小女孩问他为什么要看那里,好奇着告诉他不久前也有个男人和他做着同样的动作,她问了同样的问题,对方回答她说「他记得很久以前在这里做了某件事,所以回来看看,而当斗满两度追问小女孩那个人长什么样时,小女孩也只是说「有点平凡,很普通的那种」。影片也在斗满眼眶微红,对着观众怅然若失,时戛然而止。


导演在结尾安排了一场小女孩和斗满之间的对话,揭开了所有故事的源起。一个近乎「路人局」设定,让观众前面得以积攒出来的情绪极速膨胀。就在观众准备和斗满喷薄欲出的眼泪一起,迎接一场情感决堤的当口,奉导又是一记如来神掌当头劈下,生生将其收住。这种内敛到近乎变态的手法,在将破不破间,陡然收势,可谓妙到颠毫,无怪乎为人所津津乐道。

--哪里有什么吗,有什么吗?

--没有。

--那你为什么要看?

--我只是随便看看。

--好奇怪喔!

--怎么了?

--不久以前,有个男人也在看这个洞,我问他同样的问题,他为什么要看那里。

--他说什么?

--他说什么...对了,他记得很久以前在这里做了某件事,所以回来看看。

--你有看到他的脸吗?

--(小女孩点头)

--他长什么样子?

--嗯...有点平凡。

--怎么平凡?

--嗯,就是...很普通的那种。

《杀人回忆》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是无比深刻的,即便我们不去谈论影片所折射出的对上世纪80年代韩国社会民主转型时期的追忆和思考,它仍旧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就算是对那段历史毫不知悉的观众也能为之动容,这本身就是电影带来的莫大价值而至于其艺术层面的表达,也只有那些当年冲进影院切身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韩国观众,才能激起内心的极大共鸣,那是专属于他们这代人对那个时代的集体追思。而我这种出生在九十年代的影迷,那时候智力尚未开化,也就勉强知道韩国在世界地图上的大致方位,更遑论去探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所以妄图对这种有着特定受众的更高层次的鉴赏价值评价一番,我注定是个无措的旁观者,对其的任何的或褒或贬都不外乎那些众多影评里俯拾即是的粗浅论调。

这种感觉就像是《心灵捕手》里Sean与Will在公园的那段促膝长谈:

SEAN: So, if I asked you about art, you'd probably give me the skinny onEvery art book ever written.

如果我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

Michelangelo. You know a lot about him:life's work, political aspirations, him and the Pope, sexualorientation, the whole works, right?

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

But I bet you can't tell me whatit smells like in the Sistine Chapel. You've never actually stood thereand looked up at that beautiful ceiling…seeing that.

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曾嗅到?你未曾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可是我见过。

If I ask you aboutwomen, you'll probably give me a syllabus of your personal favorites. You may have even been laid a few times. But you can't tell me what itfeels like to wake up next to a woman and feel truly happy.

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当自己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涌自内心真正的喜悦。

You're atough kid. And I ask you about war, you'd probably, uh, throwShakespeare at me, right? "Once more onto the breach, dear friends…"

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

But you've never been near one. You've never held your best friend'shead in your lap…and watched him gasp his last breath, lookin' to youfor help.

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垂死向你求助。

即便有着这样算不上缺憾的缺憾,也丝毫不妨碍我对《杀人回忆》这部电影的喜爱,和很多影迷一样,早就将其奉为心中最好的韩国电影。


几年以前刚开始喜欢上电影时,在豆瓣榜单中发现了这部电影,那时候还沉浸在悬疑片中不能自拔的我冲着这部电影的超高口碑看了一遍,结果和很多影迷一样,深深地被影片结尾的几个长镜头和宋大叔的脸部绝技绝杀了,原来悬疑片还特么可以这么拍!!!


年轻时候的我对这部电影的体会其实也没有多深,可能也仅是和众多第一次观看本片的人一样,就是觉得拍得太好了,至于具体好在哪里,实在说不上来,反正它就是好看。于是这种无法名状的感觉伴随着我之后长达几年的观影体验,随着对韩影的逐步涉猎,奉朴金李等国际知名导演的作品也看了不少,但《杀人回忆》依然是我心目中的最好的韩国电影,它以颠覆者的姿态进入我的视界,一脚飞踹踢倒了那座铭刻着昔日悬疑经典的大丰碑,树立了韩影史上的全新标杆,自此再难逾越。


在《杀人回忆》之前也看过不少欧美的悬疑罪案类影片,但凡排得上所谓悬疑经典榜单的也看了个七七八八,从林奇的《穆赫兰道》入门,先后看过神乎其技的《记忆碎片》,自我认知障碍的《小岛惊魂》,惊艳逆转结局的《万能钥匙》,以及解离人格题材的《致命ID》、《机械师》和《禁闭岛》等,更有循环架构的《恐怖游轮》和《蝴蝶效应》之流,不一而足。但某一特定类型片看多了,自然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拍摄手法的局限性加之既有模式套路的相互参照,在没有新颖题材以及编导创造力和想象力缺失的情形下,只会让同类作品不可避免地走向同质化。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相对的好坏只在于工序繁简,做工精粗,并非完全不可替代。所以单就影片所折射出的人文情怀来说,《杀人回忆》也可以被脸谱化,反映同一历史阶段的《薄荷糖》可以替代,甚至更具情怀,作家出身的李沧东功力不容小觑,将韩国社会历史转型的各个断面融入进小人物的命运纠葛,难道不更能打动观众么?同理《辩护人》也可以替代,对军民冲突,社会现状的描绘还更直接,更惨烈。


同样是弥留之际,回光返照时自我认知障碍题材的《生死停留》、《死亡幻觉》和《灵异第六感》(当然也可以算上科幻包装下的《源代码》)就有着本质上的优劣吗?同样,解离人格病症(俗称精蛇病)的《致命ID》,《禁闭岛》和《机械师》(贝尔版)本质上也并无二致。随着对剧情的淡忘,这种体验就愈加明显。我对这类作品的区分和偏好更多地则取决于观看顺序,同类题材和类似技法范畴内的影片,初次观看的体验要明显占优,特别是在几年以后对剧情忘得差不多时,这种朦胧状态下的粗略评判尤为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穆赫兰道》仍是我最喜爱的悬疑片,一方面是它以影像的方式阐释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将每个人时常遭遇的梦境彻底具象化的同时完成事物间千丝万缕关系的抽象化表达,符号象征(映射)下是其对逻辑的缜密布局和角色心理的精准拿捏,无不令人叹服;另一方面,它作为我悬疑类型片的入门影片,有着初体验般的观影快感(人总是流连于生平对某类事物的初次尝试,第一次学会游泳,第一次满分,和初恋的第一次牵手……太多的第一次注定是用来怀念的……),如果我最开始接触的是林奇1997年同类题材的《妖夜慌踪》,现在对《穆赫兰道》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普通经典水准的定位,借用《杀人回忆》结尾的那句经典台词—「就是很普通的那种」。

但可喜的是《杀人回忆》创造了我观影体验的一次全新高潮,因为它确实颠覆了经典悬疑类影片的既定模式和传统技法,近乎「路人局」的设定本身就是对同类影片拍摄的一次全新探索。影片因改编自韩国“三大未解悬案”之一的“雨夜连环强奸杀人案”,受限于故事题材本身而注定要选用开放式结局,但奉俊昊在这“一亩三分地”内着实展现了何为拍摄手法娴熟,何为剧情张弛有度;宋大叔更是诠释了什么叫大饼脸上的演技,原来不靠脸但又靠脸的演技是可以这般炉火纯青,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是念念不忘结尾那段他眼眶微红,浑圆的大脸对着镜头怅然若失的神情--原本观众期待该呼之欲出的情绪决堤被奉导极度内敛到近乎变态的表达给生生收住,影片顺势在“将破不破”间戛然而止,妙到颠毫,为人津津乐道。


《杀人回忆》作为奉俊昊导演的第三部长篇作品,是韩国本土文化商业化尝试的绝对范本,不仅刷新了当时的票房纪录和观影人数纪录,更是被影迷奉为韩影的巅峰之作,常年霸占各大韩影榜单首位,为其赢得无数赞誉,一举确立了其在电影届的极高地位。但赞誉归赞誉,毕竟淹没在纯数字纪录中的伪经典不胜枚举。况且在这样一个烂片动辄刷出几亿票房的年代,票房早就沦落成商业利益链上的附庸,拿它来评点一部电影,等于一开始就加入了系统误差。


该片先后获得了第2届大韩民国电影奖最佳导演奖,第2届大韩民国电影奖最佳剧本/编剧奖,第16届东京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奖,第40届大钟奖最佳导演奖,第51届圣巴塞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新人导演奖和FIPRESCI奖以及釜山电影评论联合会。最佳剧本奖。

======================================================================

以下内容均算不上影评,我也不认为自己能写出一篇恰如其分,名副其实的影评。我对影评的理解比较狭隘:一部电影多少会给人留下或激昂或低落,或喜好或厌恶的观影体验,最不济的「无感」多少也算的上是一种情绪体验吧,只是它让你没有去黑或捧一部电影的冲动。私以为带着这样的情绪去评价一部电影本身就不可能做到客观,所以有人说「当你一开始评价一部电影的时候,就已经是偏见了」。当然,电影本身也有着主流的价值素材可供大众挖掘,例如故事背景所处的年代,导演对历史社会状况的隐喻,特定题材背后的人文思考等诸如此类。我理解的影评无非就是在这类主流认同的基础上借助不同人的社会阅历,文化背景等资源优势提供给影迷更多的视角去解读电影本身,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但是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客观,一部电影就能满足1000位观众的1000种臆想,并由此取得无尽的自我认同。肯定少不了有人还在追问《杀人回忆》最后的凶手是谁?《枪火》里的阿MIKE到底什么来头,是谁出卖了阿信?是不是还在为《穆赫兰道》里的虚实飘渺,似是而非困惑不已?一部电影能在几小时内收尾,但是观众的思绪却可以无止境地沉浸其中。有人还在猜忌犹豫,凶手到底是不是TA;而有人已经开始拍案叫绝了,并为此滔滔不绝,甚至喋喋不休。其实到头来每个人的认知高度也跳脱不出那个自己臆想出的哈姆雷特。在一定意义上说,对电影的过分解读或部分曲解也算得上是影片的某种魅力。

----《东邪西毒》逼格高不?

----高。

----王墨镜的台词美不?

----美。

----长不?

----长。

他把每一句大白话拉得冗长万分,琐碎的事儿一堆,一个劲儿的全扔给你,你还觉着真TM有意境,太TM文艺了……但是有人却觉得,这TM什么玩意儿?小学生的流水账日记呢这是……还能不能好好说人话了?……

「所谓酸甜苦辣,各取所需,如是而已」


以下内容主要从情节,人物,运镜及场景,影片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来阐述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和感悟。


======================前方多图预警,手机党请迅速离场======================

  • 剧情细节里流淌出的魔鬼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韩国京畿道华城郡,一个炎热的大夏天,金黄色稻田边的水渠里发现了一具女尸,早已腐烂发臭,小镇警察斗满(宋康昊 饰)接到报案赶来(1986年10月23日),该名受害人(朴宝姫)生前曾遭性侵。

1986年10月23日,小镇警察斗满在水稻田旁的水渠里查看影片的第一具女尸—朴宝姫。


两个月后在铁轨旁的水稻田里又发生强奸杀人案(案发时间同年12月19日),尸体(李香淑)头部被内裤罩着,颈脖处紧勒着死者的丝袜,手腕也被衣物捆绑,死状和之前的朴宝姫案极为类似。现场留下了罪犯的脚印,但接着就被路过的拖拉机给碾平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人们都热衷于围观看热闹,现场保护意识什么的纯粹是扯淡,警察就是扯破喉咙也没用……)

同年12月份在铁轨旁的水稻田里发现系列第二具女尸—死者李香淑


就在被推定为连环强奸杀人案因缺乏证据陷入僵局时,斗满的老婆,镇上的一名医师(整个剧情走向最为关键的人物)在和斗满ML后,八卦说道白家的儿子白光浩(智障)是摧花辣手,成天跟踪死者李香淑,而且案发当天被目击曾跟踪死者。

案件的第一条线索,斗满老婆剑指白家摧花大盗—白光浩


紧接着斗满在游戏厅找到盯着屏幕一脸专注的白光浩,这个有着极高辨识度的男孩,左脸有块大面积灼伤后的伤疤,赫然醒目(应该是小时候他父亲嫌他弱智,给扔火盆里造成的)。

犯罪嫌疑人白光浩首度露面


斗满,这位以有着巫师灵眼自居,能洞悉一切罪恶自居的警员笃定白就是罪犯,接下来就是要逼迫他招供认罪。斗满的意图明确,策略简单粗暴,循循善诱,试图让白光浩自己讲出案发的经过,并以此作为呈堂证供,一锤定音。但斗满对白的盘问进展得并不顺利,这时候斗满的同事容久出场,不问来由,起身就是一个飞踹,将白光浩踹翻在地。

荣久蹬出了影片飞踹大戏的第一脚


事实上,1986年正处于光州事件爆发后韩国社会民主转型的关键时期,虽然仍处于全斗焕的军事独裁之下(1980年光州事件爆发,全斗焕派兵镇压,自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军事独裁统治,史称“第五共和国”),但整个韩国的民主化运动已经愈演愈烈,各地反对政府的游行示威络绎不绝,政府疲于派兵应付,警察也成为政府抵抗民众“骚乱滋事”的侩子手。警察对嫌疑人屈打成招,草菅人命的伎俩早就是臭名昭著,其在民众间的公信力也基本是聊胜于无的境地。媒体也经常围在警局门口,想搞点警察“顶风作案”的花边新闻。荣久的一脚飞踹不过是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韩国警界万千警员日常办案的缩影罢了。

这个时候,汉城特派警员泰允来到小镇,自愿协助案件的侦破工作。连续两起杀人强奸案,已经让整个小镇人心惶惶,一个雾蒙的清早,泰允刚到小镇想找路过的女士问路,后者仓皇而逃,恰好被开车路过去现场“取证”的斗满撞见。

案发后民众为悼念死者做的稻草人,可能是出于习俗,但这个镜头特写甚是瘆人。

这为之后泰允问路的那段铺陈了充足的“冷场”气氛。

一个雾蒙的清晨,汉城特派警员泰允来到这个小镇协助办案。


斗满一见这阵势,拔地而起凌空一脚飞踹,借高地之势,刚稳住身形的泰允始料未及被踹下满是藤蔓的坡坝。两人扭打一番后才互晓身份,也算是不打不相识。

最是那一飞踹的销魂,突兀而自然,从此成为荧幕经典,也是之后韩影中争相模仿的对象。


斗满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给白光浩定罪,制造“直接证据”以图尽早结案,他从白家里拿来了白光浩那双烂臭的球鞋,直接摁在案发现场留下罪犯脚印(之前已经被拖拉机无意给碾平了……)的淤泥里,并拍照取证,作为下一次诱供的筹码。

斗满为白光浩量身定做的犯罪证据

斗满对自己精心制作的伪证留痕(这张用射手播放器抓图了好几次才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人去往案发现场的路上,斗满曾调侃泰允身手太差,不像个警察,而泰允也反驳他:“警察辨别罪犯的眼力这么差啊!”这算是对向来以有着巫师灵眼自居的斗满的第一次否定,虽然他并未作何辩解,但为之后采石场斗满那段装腔作势,重现巫师灵眼戏谑泰允的桥段埋下伏笔。

随后斗满把泰允捎回了警局,让关小姐(警局一员)立刻去冲印现场拍回来的照片,并将泰允引荐给了局长和荣久。三人(斗满,荣久和泰允)开始专责此案。接着镜头转到审讯室内,全篇极富戏剧性的一幕----撕破嘴脸前的最后伪装,白光浩,荣久和斗满吃着“炸酱面”,对着电视上个播出的《警长》看得津津有味,而泰允则很不合群地在一旁查看卷宗。此时的斗满实则是在等照片冲印出来,不曾想恰好成就了如此诡谲的和谐画面。

三人盯着电视上播出的《警长》入神,泰允在一旁翻看卷宗。

三人盯着电视上播出的《警长》入神,泰允在一旁翻看卷宗。

《警长》是一部舶来品,讲述美帝FBI警探破案的故事,这也为之后斗满在KTV里那段汉城之于美国,韩国警察之于美帝探员办案的行为哲学的论断做好预热和铺垫。斗满没去过汉城,他不知道汉城有多大,但他看过《警长》,觉得美国很大,和韩国这个用脚就能走完的弹丸之地(他曾比喻韩国的领土就和他的老二一样大)相比,美帝的警探办案得学会用脑思考,否则地方那么大,茫茫人海中找到罪犯得猴年马月;但韩国警察完全没这个必要,地方这么小,用脚就能搞定了。(这段之后还会在角色段具体分析)

很快关小姐送来了冲印好的照片,荣久立马拉过嘴里还塞着食物的白光浩准备逼供,“铁证如山”面前,加上斗满的循循善诱(这段诱供的台词相当精彩,极耐推敲),却依然没能如愿。

两人开始用炮制出的罪证逼供,注意这时候的泰允还是围观者的姿态。


见利诱不成,斗满灵机一动,决心威逼,带着铲子就把白光浩拉到了小树林,威胁说要活埋他,并告诉他女人都讨厌他那张满是伤疤的脸,试图激发他内心对女人们的仇视和憎恨,为接下里的供述打好情绪基础(这货一定学心理学的)。

三人把白拉到树林里,威胁要活埋他,力图逼供。


这招立马见效,白光浩顺势讲出了无比真实的案发现场状况,但并不全面(正常人就算目击现场也不可能完整清晰地复述出来,何况如凶手的行为逻辑这么高大上的东西目击者怎么会懂,更遑论有着智力障碍的白光浩),但是一心笃定白就是凶手的斗满此刻还没能意识到白光浩作为目击者的身份。

PS.这时候的泰允依然是在围观整个问询过程,没有真正参与其中。


泰允在警察局连夜查看卷宗时发现两名死者(受害人)案发当天都有下雨,还都穿着红衣服,并且捆绑死者双手的结打得很死,推定只有力气足够大的人才能办到。

泰允查看卷宗时发现死者生前都穿着红衣服,顺手被织物紧缚着。


这时候警局正准备来一次现场还原,“帮助”白光浩回忆案发当晚的情形,还张罗了大量的记者到场。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尽显讽刺与幽默----局长连同他的两个爱将(斗满和荣久)对着媒体镜头来了次“微笑三人组”,并讨论着头条会是什么,还让路过的关小姐提前订位,准备晚上摆庆功宴,一副师出必捷的架势。而泰允这时候恰好路过,一身正气,断然谢绝了局长组团合影的邀请,疾步走向门外,盘问了正准备被押往案发现场的白光浩(泰允正是介入案件),并查看了他的双手(注意之后他为赵秉顺开脱嫌疑也是借用的线索),他断定白光浩这种手不能缚鸡的战五渣决然不是凶手。

彼时还是一身正气的泰允瞬秒明日头条的“打击罪犯三人组”

手无缚鸡之力的白五渣被泰允排除嫌疑


泰允来到现场告诉局长这次犯罪重现不会有用,并建议他最好在出丑前赶快取消现,局长让他闭嘴,不要扯他们后退。泰允还是据理力争,李菊福一番,局长龙颜大怒,差点动手,让他赶紧滚。这时候白光浩他爸出现在围观人群中,为儿子鸣冤不已,引起一阵骚乱。这次的犯罪重现收效甚微,外界评价并不乐观,局长被撤职。

但一个局长倒下,还有千万个局长站起来,第二任局长履新。

犯罪重现时的现场状况,有种舞台剧的画面质感。

第二任局长履新,注意后面的高层工业建筑,那是最后一名嫌疑人朴贤奎工作的地方。


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任局长立马让斗满报告案情进展,月份和日期傻傻分不清的斗满讲得是磕磕绊绊,局长一脸鄙夷这两个看着就很脓包的手下,亲自去到第一具女尸的案发现场。泰允借机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新任局长,并推断还有第三位受害人—两个月前失踪的独孤贤顺(27岁,貌美如花,失踪当天正好下雨,而且也是穿着红衣服)。局长对着泰允给出的凶手雨天犯案,死者身着红衣的论据,若有所思,不禁为这个年轻人的敏锐和机智点赞,内心暗叹:“哎哟,不错喔~”斗满自恃自己对这个小镇了如指掌,对泰允的论断不以为然。泰允则承诺给他两队人马,两天内就能见分晓。

新任局长亲自来到案发现场,又是这个探头蹲视水渠的镜头特写。

泰允告诉局长还有第三名受害人,并主动请缨前去寻找尸体。


经过搜寻人员的严密排查,很快就在芦苇荡里找到了独孤贤顺的尸体,凶手的作案手法极其类似,死者颈脖处被丝袜紧紧勒住,双手紧缚,头部也是用死者内裤包裹着。

芦苇荡内找到了独孤贤顺的尸体,已经累计有三人遇害

满片的枯黄和远处狭长的天际线相互映衬,透着那个时节的萧索与悲情

死者独孤贤顺的尸体颈部特写,被丝袜紧勒着。


泰允的论断得到实证,这极大振奋了专案组的士气,他们为此去白光浩他爹开的小餐馆聚餐庆祝。斗满还给白光浩带去了一双新买的NIKE球鞋(算是对之前的所作所为赔罪),荣久也是借花献佛还非得说之前打他是因为关心他……一旁的泰允调侃他俩,说要买鞋就买正牌货,买个NICE鞋算怎么回事儿……


之后,酒足饭饱,“淫欲”顿生,三两成群地就去了KTV,于是也就有了斗满那段关于韩美警察办案行为哲学的「精辟论述」。

很快就迎来了一个雨夜,警察们借天时人和,让关小姐身着红裙,扮演独自夜行回家的女子,以图引蛇出洞,一击致命。但没能如愿等来凶手,反倒是碰到了两个路过避雨的安松女中的学生,她俩给警方透露说她们学校后面的厕所里有个疯子,就是系列案件的凶手,并给出种种谣传,讲得煞有介事。泰允和关小姐等人一笑置之,不置可否。

如果不是限于影片的罪案题材,这个场景原本可以很唯美甚至是香艳。


虽然只是学生们的玩笑话,但这条算不上线索的线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泰允不是小镇的人,所以并未被这个流传甚广的谣言波及,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之后旁观斗满诱逼赵秉顺招供时,对其供词里出现曾把一个疯女人杀死在厕所里的那段感到震惊,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接下来对安松女中的走访,是之后发现影片最早的受害人以及之后朴贤奎出场的最直接诱因。

导演又布下了全篇的一条重要线索,安松女中厕所里的疯子。


当晚,又有一名女子在去往工厂的路上遇害,但这次不同的是,死者并未穿红色衣裙。罪犯专挑身着红衣女子下手的犯案模式就此终结,这也令系列案件系同一凶手所为的推断成疑。

死者生前出门照镜子时发现自己身穿红色外套,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换下。


奉导只用了几个镜头来刻画这段,但足以表现出当时小镇人民对连环强奸杀人案的恐慌已经到了杯弓蛇影,人人自危的地步。


之后警方接到报案,赶赴现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是以泰允拿着喇叭扯着嗓子对围观群众喊话,让他们不要碰任何东西,一步都不要动,等鉴定科来了再说。颇为荒诞滑稽的是,这时候正好有个小老头置若罔闻,在现场周边“招摇过市”(“喂,说你呢!”)。这也算是对上文提到的那个年代围观群众对现场保护零意识(社会环境使然)的再次提点。

这位贤良淑德的女子(应该是婚后不久),在去往给丈夫送伞接其回家吃饭的路上惨遭毒手。


尸体的案发现场只留下凶手的脚印,而且被大雨冲刷得难辨轮廓,无法作为案件的有利线索。斗满这时候灵光乍现,提及案发现场都未发现凶手屌丝,并推断凶手该是个“秃子”,建议局长从这条线索入手试试,荣久这时候也不忘附和一句“永德寺就在附近”(斗满之前有说和尚一般会剃掉自己的屌丝)。局长对此一脸黑线,话是没错,又不能把每个人裤子脱下来挨个检查一遍,可操作性太差。

案发现场的足迹再次不给力(凶手非常专业,选择雨夜犯案)

斗满虽不是科班出身,但观察力不错,一眼撇不见屌丝的却能如此反应Orz……


斗满并未受挫自己一个人跑去澡堂泡澡,借机检查浴场的男子,但依旧无果。用斗满的话说就「像在找长角狗,只是浪费澡堂钱!妈的,还不能报账!」


以此同时,警局的关小姐无意间有了重要发现,她经常收听FM电台的夜间音乐节目,发现有人(关小姐形容是泰伶区一个寂寞的男人)一直点《伤心情书》,一首很冷门的歌曲(确定不是在黑原唱柳在菏,虚构的人物也有尊严啊喂!),并且电台播放这首歌的日期和之前所有案件的事发日期一致。这也和泰允之前关于雨夜作案的推断前后印证,不谋而合。

关小姐真心是萌得一脸血,这么高冷的嫌疑人被你义正辞严地说成了寂寞男人,还一脸无辜……


按图索骥,泰允很快找到电台,让他们提供点歌男子寄来的明信片,上面应该有邮戳地址,无奈工作人员说昨天的明信片已经被当做垃圾给人收走了。泰允感到垃圾场,面对着堆积如山,黑烟四起的满目狼藉,喟然长叹:“老天你为什么要这么对我?为什么?”

----------------------------------------------------------------------------------------------------------------------

--我擦,答主你确定看得和我是一个版本?

--好吧,那句是我杜撰的,为了戏剧效果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理解你妹啊……

当然了,第一次就让泰允找到,导演还怎么玩,三顾茅庐才能得天下计嘛~

----------------------------------------------------------------------------------------------------------------------


泰允对着满目狼藉,只好空手而归

关小姐要是看到这画面,潜台词可能是:

女汉子版

--我擦,找个地址你都搞不定,要你何用!要不是看在导演给了我之后亲自去要地址的戏份,早就不给你好脸色了,还给你泡咖啡,真是瞎了我的……呃……瞎了

「苦情版」:

--我擦,别这样啊,导演后边还给我留亲自去要地址的戏份呢,不能你这即兴吟诗一首,仰天长啸一声,就给我这掐没了,还能不能给配角留条活路了,何况线索还是我提供的好么!

--------------------------------------------------我已精分,大家自行脑补--------------------------------------------------

这边斗满悻悻而归,回家跟老婆抱怨自己在澡堂遭了不少罪,一天泡好几次澡,毛都快掉光了,想在澡堂抓到那个“秃子”纯粹是浪费澡堂钱,还不给报账。

斗满在跟他媳妇抱怨自己在澡堂的遭遇

这台词起先我还以为是说她老婆欲求不满,两人房事较多(这不他老婆刚洗完澡么,答主往这方面想也算情有可原是吧,其实我很纯洁……)。台词搁这儿除了有点别扭也无大碍,后来我才特么反应过来是在说自己一天在澡堂泡了无数个澡……Orz

自己挑起的线索就这么断了,斗满原本以为案情又要再度停摆,就在这个剧情快进展不下去的当口,他老婆又开始支招了--没错!又是她老婆(绝逼是自己都看不下去了,“我怎么摊上这么个智硬患者”),在观众为整个案件捉鸡万分的时候,就跑过来吹吹枕边风,整个剧情走向又能陡生变数,再次虚晃一枪,七拐八拐地进入最后的“康庄大道”。

不过这次她老婆倒没有再指名道姓地让斗满去抓谁,而是告诉他去找巫师试试。

斗满老婆又放了个大招,硬是将真个案情从死胡同里揪了出来,说是她盘活了一整部戏也不为过。


「所以说啊,纵你万般解数也难敌胸脯四两,男人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女人只稍两三句,就能给你把问题解决了。」


斗满其实并不太迷信,对巫婆的伎俩也是心知肚明,无奈在这个死局被困太久,无头苍蝇似的,不是机会的机会现在也值得一试了。

斗满嘴上说着不会买巫婆的符咒,下一秒就乖乖跪在了案发现场。


斗满按照巫婆指示磕头借问众神明,凶手究竟啥样,自然是不可能有结果了。(奉导镜头前的幽默感不错,十几年前就给观众展现了什么叫「虽然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这时候斗满和荣久听到有响动,两人于是找了个土包躲了起来,发现泰允也来到了案发现场,接着又有人来了,泰允也赶紧找地儿藏好,静观其变。来人正是本片的二号幌子人物—红内裤哥赵秉顺,这个邻居口中的绝世好男人,照顾卧病在床的妻子多年,每个礼拜去教堂,还养活了一双儿女(警察拘捕赵后在对其家庭和邻居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得知的)。红内裤哥咬着电筒,掏出了女人的内衣,就着案发现场的氛围,开始幻想并手淫。

红内裤哥赵秉顺出场(“嘿,赵哥,导演喊CUT了,可以歇会儿!”“木事儿,撸完这管先~”)


之后的审讯过程中他自己坦诚,之前的系列案件发生后,他开始对此浮想联翩,以提升自慰体验。这对一个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且有着正常生理需求的成年男性来说,也能被大众理解,自食其力的精神还是值得发扬嘛!

但话又说回来,赵秉顺的行径也折射出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民众隐藏在心底的欲望,藏着是压抑,外露便是癫狂。

斗满见状,不禁感叹:“「我们需要科学!」”巫术什么的纯粹是扯淡……但是这句话从一个向来自恃有巫师灵眼,第六感能通神的人嘴里说出来,绝对是幽默感爆表的节奏。

我们需要科学,多么痛的领悟!


三人伺机而动,荣久不小心踩断枯枝,原本不大的声响就着宁静的夜幕还是被红内裤哥给听到了,双方静态相持的几秒将彼此的心理博弈表现得淋漓尽致。赵就着手电,扫视了一圈,几秒后撒腿就爬,三人同时出动,紧随其后。这段对角色的动作捕捉以及心理表现的技法,和之前第4名死者遇害前的末路狂奔如出一辙,一个箭步弹射而出,身体弓呈45度,背景乐乍起。

这段背景乐节奏明快,氛围紧绷的追击戏从此成就荧幕经典

这种追击的拍摄技法影响了之后的很多韩国电影,在罪案题材类影片中更是大行其道,屡试不爽,在《追击者》等优秀韩影中也不例外。

>>>>>>>>>>>>>>>>>>> 尽量找时间更新,大家就不要催了 <<<<<<<<<<<<<<<<<<<<<<<<<

编辑于 2015-12-05 20:37

最后那个镜头,注视着屏幕前的你,你就是那个凶手,整部电影都是为了帮你回忆你是如何杀人的,凶手就是普通人,可能就在银幕前,每每想到此,背脊发凉。

发布于 2014-02-18 16:33

这本片子和《十二宫》,都根据历史上悬而未决的连环杀人案改编。我们从未解杀人案对警方造成的影响这个角度,可以体会到《杀人回忆》人性关怀上的价值

---

先说故事(剧透慎入)

1986年,小镇稻田里先后发生两起奸杀案。

警察听到线索,烤肉店店主的儿子光昊有精神问题,经常跟着貌美女性,他和他父亲被人们戏谑称为“女人杀手”。警方发现光昊的鞋底和凶案现场脚印吻合,且光昊了解案件所有奸杀细节,认定他是凶手。

然而,光昊智商偏低,无法捆绑受害女性,不可能是凶手。第一条线索断了。

警方发现,两起奸杀案均在雨夜,被杀女子都穿红衣,随后发现的第三桩奸杀案也符合这个规律。警方让女警雨夜穿红衣钓鱼,却并无案件发生。此时另一个未穿红衣的女子雨夜被害,之前红衣线索被推翻。

犯案人员往往会回到凶案现场。

警方发现有一名工人来到凶案现场对着胸罩内裤自慰。逮捕后发现,这个男子只是幻想奸杀女性,幻想中杀害女性的细节和实际案件不同,并且他的手掌粗糙,不符合奸杀案幸存者口中“手很软”的线索,又一个嫌疑人被排除。

注:奸杀幸存者(山上的女人)遭遇强奸时,碰到的细节和警方报道的类似,因此女人认为她是连环奸杀案的幸存者。然而细节类似可能只是巧合,奸杀幸存者和受害人的凶犯不一定是同一个。“手很软”是弱线索,不能起决定作用。

第五名女性被害,阴道塞满桃子。警方发现,每当雨夜案件事发,广播台都有听众点播“悲伤情歌”,根据点播观众地址,警方逮捕年轻英俊男子朴兴圭。

然而警方没有任何目击证人和证据,只能释放他。

前两桩案件中,光昊熟悉案件细节,很可能是目击证人。

警方询问下,光昊果然目击了第二个案件,也看到了凶犯的脸,“很英俊,比我强”,这增强了英俊的朴兴圭是凶手的可能。再问下去,光昊情绪愈渐不稳定,开始想起儿时被人丢入火堆烧伤脸,惊吓逃窜,被火车撞死。

就在警方跟丢嫌疑人朴兴圭的雨夜,一名高中女孩被奸杀。

然而之前凶案现场的精液和朴兴圭不符,即便警方坚信朴兴圭杀人,但没有证据。

在犹疑和困惑中,警方放走了朴兴圭。

案件到此再无进展。

十二年后,当初的警察已辞职。

他偶然回到第一桩凶案的稻田里,看着最初藏尸的地方,想起他为之奋斗了五年却无结果的案件,茫然若失。

一个女孩路过稻田,告诉他,另一个男人也喜欢看这里,“他说他想起以前在这儿做的事情,所以他回来看一下”。

这很可能是凶手,警察问起他的长相,被告之“很普通”。

原来凶手不是“英俊”的朴兴圭。任何长得比光昊强的男人,光昊都认为他很“英俊”,线索追错了。

而那个凶手,依然生活在普罗大众中,就在你我身边,没有答案。

---

这本片子和《十二宫》,都根据历史上悬而未决的连环杀人案改编。

这本片子中,三个警察,一个被铁钉刺伤了腿,破伤风导致截肢;一个从汉城过来,本来前途无量,而最终对深信不疑的嫌疑犯无可奈何;一个转行,对案件依旧困惑不解。

而《十二宫》中,连环杀人案对各州警方不停挑衅;由于各州警方需要对卷宗保密,使警方在调查其他州案件细节上,遇到极大阻力,致使案件无法侦破。

每一桩无法解决的案件,每一个新出现的被害人,对参与其中的警察都是心理折磨。

或许十几乃至几十年后,他们仍想求一个答案,这已经不是伸张正义,这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他们生活中枯萎的角落。


警察不易。

---

电影中给出了些猜测,譬如光昊和父亲都被称为“女人杀手”,光昊想起凶手就想起自己被推入火堆的童年(他家是烤肉店),这个线索实际指向光昊的父亲,他可能是前几件案子的凶手。

第四件案件,受害人未穿红衣。

第五六件案件,受害人阴部有异物。这都可能是其他人的模仿行凶。

然而猜测只是猜测,这或许是告慰努力过但又失败的警方 和他们拼搏却不会回转的岁月

编辑于 2016-12-16 15:21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

左看右看,看了半天还是看不出这电影有什么好,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

是看贾樟柯的电影,

影视解说的各种up主讲的头头是道,

感觉好牛逼啊,

感觉好像不看将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然后找来原片看了一会儿,

啥玩意,

退出电影,

找到up主讲电影,

一听,我靠,好牛逼啊,

找来原片再看一下吧,

靠,啥玩意。

对不起了贾导,

在迎合主流观点和忠于内心感受的分岔路口,

我还是选择了后者,

最后,我郑重其事的再说一遍,

看杀人回忆和看贾樟柯的电影感受一样,

看各路大神影评,好牛逼啊,

找来原片看,啥玩意。

就当是我内心狭隘阴暗,且审美垃圾,

就当是我暴殄天物了吧,

我总觉得有些影视解说UP主,

他们早就把对于电影的拆解和各种幕后故事的熟知,

当做了自我的一部分,

所以听他们讲解电影的时候,

我总会感受到一种挥之不去的气息,

那是一股浓浓的自恋,

总有一个声音在天空飘荡,

或远或近,

一直重复一句话,

看我多牛逼。

编辑于 2023-12-18 15:02

政治历史隐喻什么的,说的很多了,暂且不表。发觉两个小细节,写出来讨论一下。

1. 女性与男性的对比

既然是“连环强奸”,女性的受害者地位一开始就坐实了,这是废话。然而有趣的是,每次案情的推进、线索的出现,都是女性角色提供的。第一次是乡下警官的妻子给他掏耳朵的时候说起了傻子光昊,第二次是女警官雨夜“引蛇出洞”的时候叫来避雨的小女生说起厕所的事儿,神婆子也是女的(这个有点牵强o(╯□╰)o),城里警官亲自去厕所碰见的女老师指出了后山上的神秘女,然后女警察提出了最重要的广播线索,最后写着点歌人地址的明信片也是女警察亲自去找到的。

相反,主角男警察们干了什么呢?两个警官见面打架、小饭馆打架、最后雨中逼问帅小哥的时候还是打架……女警察只有尖叫——跟受害者似的尖叫,才能让打架的男警察们停下来,听她说这会儿有重要广播赶紧竖起耳朵听听。

从稍微广义一点的角度理解,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对立,或许象征了社会力量的对立:蛮横的统治者、不停拉响的防空警报、宵禁、还有锯腿的医生,是强势的一派;女性角色则是反面。(比如乡下警官妻子最后去出诊,已经发生那么多案子了诊所还让她半夜去出诊,男的为啥都不去,太过分了)

2. 我们都是罪人

(写了这个小标题发现有点宗教内涵哎。的确,红内裤工人和他老婆正是教友呢。说中国第六代导演都喜欢电影里时不时来个嬷嬷什么的,看来韩国也有这习惯)

而罪恶的表现,看起来是很触目惊心的哎。片子一开始小男孩在捉螳螂,捉了半瓶子,然后还有一队小学生也在捕昆虫,紧跟着就是发现尸首——人类对动物、某些人对某些人,有什么两样?还有一次仵作验尸完了之后,城里警官说了句“犯罪手法真是高超”,下一个镜头紧跟着就是他们去吃血糊糊的烤肉。。。(俺们中国吃韩国烤肉的时候,好像不用这么血糊糊啊。。)光昊不小心往爱踢人警察的腿上敲了钉子之后,镜头也晃了一眼滋滋作响正好吃的烤肉。。。最后是一次宵禁的时候,还不忘给了一家关门的肉店一个镜头。

联系最后的镜头,小女孩说的“普普通通”还有宋康昊直勾勾的大小眼,的确是说,每一个人,其实或多或少都有罪,导演功力真赞。(所以,我还是支持,并不是一个人连环作案、而是好几个人模仿作案这种说法)

以上。

编辑于 2014-06-28 01:02

某夜,我想看部恐怖片放松放松。

必须悬疑,必须刺激,必须让人毛发直立,脊背发凉。

口碑要好,内涵深刻。(#你知道一个屌丝是多么向往思想高大上,满口文艺腔,社会多丑恶,自己老清高这种高山仰止的状态吗?#虽然明明已是平凡到骨子里了。)

影片一开始是一片漫漫的金黄稻田,一个农村警察开始侦破一起连环杀人案,没有细致的现场勘察,没有推理,该刑讯逼供刑讯逼供,该诱供就诱供,咱大韩民国80年代农村警察就是这么屌。虽然吊儿郎当但是还是很认真的吃着这碗警察饭;汉城来帮忙破案的大城市警察就勤于观察,相信证据,不随便冤枉好人了,素质就是高啊(话说两位警察的确称得上业界良心)

以金黄稻田治愈系开始,接着就开始真人真事了,爱看科幻的我真是不习惯啊。雨夜,连环强奸杀人犯出没,灰暗的水泥墙,一群总也抓不住凶手却没日没夜瞎折腾的真警察。

唉,话说柯南是童话,神探夏洛克是神话,重案六组是美化,#抓不住凶手的你,总是眼睁睁看他溜走#才觉得倍感亲切。我在品味那份亲切感,某童鞋已经沉沉睡了,再次醒来一直抱怨不够刺激不够精彩催人欲睡。怒了,同为棒子片,来自猩猩的丫,您就看的那么起劲欲罢不能,熬到半夜三点,您真就那么和贴近现实,反映真实棒子生活的的片子无爱吗?#我笑着对你说,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他不可能,是你的王子#(下个月丫就回丫的猩球了,知道都教授真实面目吗?请参看纪录片《猩球崛起》,我是不吐槽韩剧不爽斯基)

话说,俊男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影片头号嫌疑人,面容姣好,皮肤细腻,十指尖尖,符合一切棒子剧粉的审美标准。还总是一副很欠扁,但是很招纯情女青年,纯情妇女,纯情大妈待见的表情(被我等直男所不齿)。

我以为这小白脸必是那凶犯,正义终将伸张,警察迎来胜利,群众喜大普奔。两位好警察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当再一个个雨夜,电台歌声响起的日子,凶案持续发生,警察抓不住把柄,士气严重低落,一切希望基于寄往美国的DNA比对结果……

终于,最后一个牺牲者,青春无敌的女中学生,击溃了汉城警察最后的一丝理性,也击中了我,凋零的年轻生命,令人作呕的死状,身上还有不久前警官亲手处理的伤口……大雨瓢泼而下,浑身湿透的警官决定亲自执行正义,小白脸被狼狈的揪了出来,带到一个偏僻的隧道口,被酣畅的暴捶着,警察这一刻已经剥下了有法必依,执法规范的外衣,回归大韩民国八十年代军政统治时期的正常执法模式,掏出左轮,打开保险,只需轻扣扳机,一条生命又将被宣判剥夺……尽管小白脸仍旧带着嘲讽的不屈的表情说:是的,我杀了她们,这就是你想听到的,是吗?(酷毙到欠扁有木有)。还暴力抗法,用石块打飞了警察的手枪……

千钧一发之际,农村警察带来了DNA比对结果,小白脸不是凶手,汉城警察不相信这个结果,雨水混着泪水从鼻尖低落,转身寻找手枪。农村警察再次凝视着那张清秀却伤痕累累的脸上的那双坚定、不屈的脸,和坦荡的双眼,放走了小白脸……

案子没有破,17年后早以改行的农村警察再次来到最初案发地点凭掉,一个小女孩却说不久前有个男人做着同样奇怪的事,会不会就是那个凶手呢?金黄色的阳光下,金黄色的稻田,警察噙着泪水看向了屏幕前的我……远处积雨云漫过来……

今日值班,我其实更喜欢看科幻故事……

编辑于 2015-12-26 21:34
《杀人回忆》你绝望过吗?如果没有,晓生希望你永远不去经历它。
8.2 万播放 · 170 赞同
晓生认为,在剧情真相以外,奉俊昊更想以此片,来奉劝大众。真凶长相普通,这张脸还代表着人群,代表你我及身旁任何人。每个人心中都可能藏着恶魔,一旦恶魔被放出,几代人搭建起来的社会信任就会被践踏,每个女人都会因此陷入恐慌,每个男人都会因此被害怕、被怀疑;道路以目,人人自危,这就是恶魔带来的地狱。若你是敢于直面人性阴暗,自认胸怀坦荡的勇者,请细细品味原片。正视老朴的双眼,接受正义的凝视,虽然看这部影片很压抑,但还是希望更多人,敢于用这双眼睛,去凝望整个世界。
发布于 2022-07-20 17:53· 1899 次播放

噩梦从不曾醒来 | 看《哭声》想到《杀人回忆》

最近一部叫《哭声》的韩国片在网上引发热议。这是罗宏镇导演继《追击者》(2008)和《黄海》(2010)之后,花了整整六年打磨出来的新作。罗宏镇八年拍三部电影,每部都是佳作,而且内容差异性很大,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导演。这部《哭声》同样很不错,网上已有下载,我在某个雨夜把它看完,片子很长,我从九点看到十一点半,一口气不停歇,看完之后一身冷汗。我以为我会做噩梦,奇怪的是并没有。或许是太过直接的心理暗示反而不会入梦吧。
等蓝光出来我再看一遍,到时再分享我的看法。今天我来聊聊另一部片——《杀人回忆》,我心目中的韩片NO.1。
之所以想聊这部片,是因为它和《哭声》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发生在偏远的乡村,旁边都有山,山上草木茂盛。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且受教育程度低,有点蒙昧,当地的警察办案能力都很有限,而最主要的有两点——很多案件和重大事件都发生在雨天雨夜,以及影片的拍摄手法都高度写实——这也是为什么时隔十三年,两个片子的影像风格还是那么接近。
下面撇开《哭声》,单独说说我对《杀人回忆》的看法。之所以我认它为韩片NO.1,是因为它虽然拍得很朴素,但是电影元素用得特别特别好,在戏院里看这部片的胶片版,会是非常迷醉的一种享受。就这种纯粹的观影感受而言,只有《盗梦空间》能和它相提并论。

这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一种感觉。假设你一生之中,以正确的心情,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看到了某个人,某件事情,或者自然界的一副异象,让你在脑海里留下如刀削斧凿一般的记忆——我说的就是那一瞬间的感觉。这种感觉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奉俊昊用电影把它保留了下来,形成一个跨度为130分钟的时空魔盒,你打开它,就能进入到那个阴暗潮湿压抑沉闷的世界。
要做到这一点,导演就必须保持电影的完整度,也就是电影的各个元素都要100%服从于导演的构思,从故事的推进节奏,到演员的表演,还有灯光、摄影、音效等,各方面都要无限贴近导演对这个故事的想法。电影元素贴合度高,导演的水平就高,他的电影个人风格也就明显。从这一点来说,《杀人回忆》和《哭声》又多了一个相似之处。

《杀人回忆》剧情上最高明的地方,是它在逻辑和情感上都将主角和观众的情绪指向了那个小白脸,但是来自世界上最权威的DNA论证却无情地排除掉了他是凶手的可能性。小白脸遁入漫长而黑暗的隧道,而两位主角疲倦地停留在隧道的这一头,看着小白脸逃之夭夭,无力再往前迈出一步。
16年之后,主角之一宋康昊大叔路过案发现场,想起当年干劲正足的自己坐着拖拉机来查案,就来个故地重游吧。而当他听一个小女孩说,几天前有个人也来过这里,说是来回忆自己当年在这里干过的一件事情,宋大叔的眼神瞬间呆滞,眼前这段小水沟,连接16年前那条放任小白脸跑掉的隧道,组成一个长无尽头的噩梦,他不曾醒来,并且仍将继续。

只布局,不给答案,这是一种很高明的讲故事技巧。
本片还有一个高明的地方在于,导演把很多散见报端,以及流传于当地人口头上的说法进行了糅合,然后组织成了一部情节流畅的影片。四年后,美国的一个牛逼导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为极端的尝试,拍出了《十二宫杀手》,那又是一部少人问津且暗流涌动的精彩罪案片。
——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都是冷静、机智而内敛的,讲述他们故事的影片同样也是低调、含蓄和绵密。它们安安静静地躺在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里,岁月越长久,它越是充满厚重感。
零零散散就写这么多。但愿今夜好梦,晚安。

编辑于 2021-11-15 20:46

用案说人,以人论国,三个人物,三种意向,只说影片里面充满隐喻却不谈人物,扯到警报啥啥啥的答主,你在无本装逼,请吃我一记飞踹。


重点是冲突。

因为当时处在转型期的整个韩国社会就是一场冲突。

独裁和自由的冲突。冲突是一个大问题,影片里面用案件来影射。

而这个小镇,影射了整个韩国社会。

独裁统治下,有些人忍无可忍,有些人就无所谓。尤其是一些体制内的人,他们当混子当出了经验,当出了水平。里面用可能是全韩国最会飞踹的两个警察来代表,他们有一首神乎其神的逼供技术,而且红白脸警察的套路也用到飞起。

至于自己的破案能力约等于无:拷问基本靠手,追凶基本靠瞅。

只能要结了案子,屈打成招算什么,伪造证据都行,就问你惊不惊?骗别人不行,自欺欺人还是有很高的造诣的。至于大脸警官的所谓看人识凶,何尝不是一个给自己脸上贴金的烂招牌?

他们代表传统,但是也渴求进步,从这两个人喜欢看美国警匪片,崇拜FBI可以了解。

但是他们像一个渴求前进却不思进取的穷小孩,在遭受埋怨的时候却说自己爹不如人没办法。

固步自封,把自己禁锢在这个小镇,那边案件还一筹莫展呢,凶手随时会出来祸害无辜小姑娘。这两个警察仍旧每天酒照喝,舞照跳,妞儿照摸。

至于飞踹宗师光斗,还代表着国家暴力机器。



自由是一种先进的诉求,如何能满足这种诉求?就需要更先进的人,于是徐警官从天而降。一个理智,讲究逻辑的受过四年大学教育的高材生。

但是这个人来到这个小镇和同行第一次交流,就是一脚飞踹。可以说本地警方真是太热情了。

接下来双方矛盾不断,徐警官处处看不过去,但是无能为力,只好自己单独行动查案。


虽然这两派人截然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破案,所以抓那个穿红内裤变态的时候,三个人汇聚到了一起。

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不管是保守还是先进,人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要抓住凶手,都是要解决问题,都是要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人民生活更平静祥和不再恐慌。


凶手是问题根源,但是始终无法解决,哪里有缺陷?处处是缺陷,案发现场保护不周,被破坏,电台记者不配合,这是人民的麻木。警察无能。技术不到位,DNA检测都不行……


对了,当时韩国大学生闹得很厉害,导演也暗里损了一把某些大学生败类。在烤肉店里的大学生吃着肉,喝着酒,嘲笑警察,大声咋呼要把警察的鸡巴割掉。可是他们除了讽刺奚落,又做了什么呢?

打架!打架是一把好手。

奉导你损不损啊。

最后的镜头很多人津津乐道,大多人说大脸是看凶手,其实大脸是在看这个社会,看整个韩国,凶手没有抓到,那么韩国,变得更好了吗?


至于色彩,演员,配乐,节奏就不说了。皆是顶级。

很多回答说到了镜头厉害,至于到底有多牛逼?

大脸去第二个案子现场的时候,从那个脚印开始,到抛尸处,再回到脚印点。

一个长镜头,转了一个圈,期间不仅展示了现场环境,还把各个人的模样表现全部交代:警察,记者,领导,围观群众……

这份叙述能力,掌镜气度,让人不得不服。


说这部电影没有缺点,那是保守。

这部电影,简直处处闪光。


手机写的又乱又杂,只是昨天三刷了这部电影,权当在知乎留下一篇观影笔记了。


嘿,说到隐喻,还有一个明显的,飞踹警察被截肢了,这说明了啥?

发布于 2018-04-08 16:29

该案件至今没有破解,是个谜案,但导演在改编电影时是有侧重与倾向性的。

几乎所有证据都表明罪犯是小白脸,但是,注意,导演在拍摄最后一幕犯罪时特别采用了犯罪人的视角——镜头在犹豫,最终被害人是那个女学生,而非以往的妇女,DNA检测也表明小白脸和之前的案子无关。

看到还有一些评论说锅炉工是罪案,然后列举了一堆似是而非是证据,抱歉,导演奉俊昊真没打算拍成福尔摩斯,你可以看看奉俊昊拍摄的其他电影,大概也就明白了他的思路:

《母亲》也是犯罪片,一波三折,其实罪案很简单,一个母亲袒护身为罪犯的傻儿子。

《汉江怪物》,驻韩美国科学家造了怪物,政府在掩饰,舆论在投机,示威者在抗议,P民在承担。

人性体制,是奉俊昊的情怀。案件背景正值韩国由威权走向民主的转型期,社会动荡,人心惶惶。

斗满办案抓瞎,很愤怒

搭档曹探员不爽嫌疑犯,很愤怒

记者要求案件透明,很愤怒

民众示威、反对军政府,很愤怒

局长为弹压民众而焦头烂额,很愤怒

被殴打的嫌疑犯,很愤怒

热血青年反感现状,很愤怒

汉城来的苏探员,开始很冷静,结尾比谁都愤怒

那是个所有人愤怒的时代

警官问傻子,谁是凶手,傻子说看见过三次,马上想起他爸,傻子爹是最早的凶手...

红内裤后来在审讯过程中得知凶手作案细节,忍不住也去作案一次,他也是凶手之一.....

山上女人被审问而陷入痛苦,她做不到男人做的事情.所以放桃子代替... ......

小白脸被冤枉被殴打,他要报复,他也是凶手之一...

最初仅仅是个案,但因为警局腐败、暴力执法、媒体过度报道、民众无司法常识、示威游行、军政府忙于弹压,使得个案成为连环案、谜案。

这不是韩国独有,开膛手杰克(19世纪末英国开始普选时期)、12宫(20世纪7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时期),无一例外几乎都是在社会转型期。

历史的车轮行向何方?步入民主,还是维持独裁?这是当时人们及后代子孙关心的。

然而,那些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去的P民有谁在乎呢?

斗满最后的眼神,是在控诉凶手,也是在控诉那无可奈何的时代变迁。

发布于 2015-08-04 00:29
《杀人回忆》:既高级又精彩的民族寓言,三十年后终于成真

韩国导演奉俊昊被大家熟知想必是通过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其执导的影片《寄生虫》最终斩获了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五项大奖,奉俊昊也因此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

其实,奉俊昊导演的才华从他早期执导的电影作品中就可见一斑。比如,奉俊昊执导的第二部电影《杀人回忆》,一个根据韩国三大疑案之一改编的惊悚悬疑片,虽然没有获得国际上的大奖,但看完后却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奉俊昊导演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其执导的影片通常含有大量的信息可供解读,因此观众对影片的评价也呈两极分化的态势,喜欢的观众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作品,不喜欢的观众会认为他人在过度解读。

影片《杀人回忆》就是这样一部可以找出N个角度解读的佳作。十七年过去了,再看《杀人回忆》这部影片,仍然被奉俊昊的才华所折服。

片名:杀人回忆

“破烂车”有何作用?男孩为何把装有蚂蚱的瓶子藏在身后?

影片《杀人回忆》讲述了,韩国的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系列的连环杀人案,小镇上的朴警官和从汉城来的徐警官共同办案的故事。

影片开头,一个小男孩躲在麦地里抓蚂蚱,朴警官的车抛锚了,他不得不坐拖拉机去案发现场。一群小孩子追在朴警官后面喊“破烂车,破烂车”,这时拖拉机路过抓蚂蚱的小男孩,男孩把装蚂蚱的瓶子藏在了身后。

首先,小孩喊出的“破烂车”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重要的伏笔,这一细节为徐警官对案件态度的转变,剧情走向高潮做铺垫。

车子抛锚的情节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影片开头,朴警官和曹警官驱车赶往案发现场,车子抛锚了,朴警官只能坐着拖拉机去现场。

第二次,犯罪科查找到了证据,是两滴精子,但韩国当时并不具备通过精子检测DNA的技术,要拿到美国去检测。画面切换到局长,曹警官,徐警官推车的场景,车又抛锚了。

第三次,在监视嫌疑人朴兴圭时,徐警官打了个盹。朴兴圭上了公交车,徐警官准备开车继续跟踪嫌疑人,这时车子又抛锚了。就在朴兴圭消失的两个小时内,凶案再次发生。

车子抛锚,局长、徐警官和曹警官推车

其次,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小男孩抓蚂蚱本来无可厚非,但当有人经过时,他为什么要把装有蚂蚱的瓶子藏到身后呢?在我看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男孩看似不合理的行为。

第一,小男孩觉得抓蚱蜢是错的,但是又喜欢,所以害怕别人发现,暗示人性中的罪恶,每个人曾经可能都做过一些错事。

第二,男孩抓蚂蚱的行为,不禁引发出一个人对待事物上所持执念的思考。喜欢就要拥有吗?喜欢就可以囚禁他人,决定他人的生死吗?男孩抓蚂蚱,凶手杀妇女,有什么两样?

男孩把装有蚂蚱的瓶子藏在身后

嫌疑人荒诞近乎可笑的认罪行为,是对警方的莫大讽刺

第一位嫌疑人,是白家烤肉店老板的儿子,叫白光昊,是个智障人士。

案发现场的脚印明明已经被破坏,但是朴警官却拿着光昊的运动鞋,去案发地点按了个脚印,还拍了下来作为证据。

在询问室里,光昊遭到了曹警官的暴力执法,朴警官还诱导光昊,让他承认自己是凶手。就算这样,光昊也没有承认是自己杀的人。

光昊这个角色看起来很荒诞可笑,他童年被坏人扔进了火里,导致身体大面积烧伤,从此精神状态也不太好了,但是他是好孩子,没有做过坏事。

朴警官和曹警官带着光昊来到野外,朴警官再次诱导光昊说杀人经过,他以为是光昊做的,但是,很明显光昊只是在陈述自己看到的事实。

第一位嫌疑人,白光昊

第二位嫌疑人,是工地上的一名工人,叫乔秉淳,为人善良,他有一个身患重病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经济压力非常大。

乔秉淳被抓是因为他夜里偷偷跑去案发现场,拿出不知从哪里来的白色胸罩和内裤放在地上,对着这些东西手淫,更变态的是,他自己还穿了一条红色的情趣内裤。囧事被发现后逃跑,然后被三个警官给抓了回去。

在审讯室里,乔秉淳也免不了挨打的环节,曹警官用绳子把他倒掉起来,承受不住的乔秉淳被屈打成招,他对案情的细节一概不知,为了不被打,他自己编了点杀人的情节。看起来荒诞搞笑,跟光昊在野外否认自己杀人时的情景如同一辙。

幸存者向徐警官描述了罪犯的特征,是一双柔软精致的手。徐警官回到审讯室查看了乔秉淳的手,发现凶手并不是他。更荒诞的是,徐警官问乔秉淳,你是凶手吗?乔秉淳说,是的长官,我想我是。

嫌疑人荒诞近乎可笑的认罪行为,是对警方的莫大讽刺。暴力执法,伪造证据,想早日破案的强烈欲望,推动着以朴警官为代表的警方走进错误的轨道。

第二位嫌疑人,乔秉淳

无处不在的隐喻与伏笔,暗示凶手并非只有一人

当朴警官弯腰查看水沟里的尸体时,抓蚂蚱的小男孩也跟着低头看,这个行为本没有特别之处,令人意外的是,男孩不仅模仿朴警官的行为,还一直学朴警官说话。

其实,这个情节也暗藏深意,暗示凶手可能并不是只有一人,事件存在模仿作案的嫌疑。

在真实事件中,自1986年至1991年间,一共有10名女性相继被强奸后杀害,百度百科上记载:

“除第8起案件外,没有任何一个案件的罪犯被捕,因此,到底是罪犯的一个人行为还是多数人的行为,还是每个案件只是个别事件并无关联,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

从作案手法上来看,也体现了案件并不是同一凶手所为。

第一起,韩素锦,32岁,浑身赤裸的尸体被扔在水沟里,被绑住的身体上爬满了虫子。

第二起,李香淑,被先奸后杀并抛尸在麦田边上。行凶之后,凶手还把被害人的内裤罩在了她的头上。

第三起,董和苏,27岁,脖子上缠着被害人的长筒袜,脸上盖着被害人的内裤。

第四起,家庭主妇,凶手把一块石头放进被害人的袜子里,然后又塞进她的嘴里。

第五起,安米宣,28岁,在被害人的下体里,发现了9块桃子。

第六起,中学生,凶手用被害人的圆珠笔和勺子插进了她的下体。

这些案件的相同点,都发生在雨夜,都用被害者的物品捆住了她们,先强暴后勒死。第二起和第三起的被害人在遇害当天都穿了红衣服。

不同点是,第四五六起案件,被害人都没有穿红衣服。只有第五起和第六起的被害人下体被塞了东西。这些证据都指向了一个事实——凶手并非只有一人,存在模仿作案的嫌疑。

男孩模仿朴警官的行为和语言

性别的对立,象征着女性地位的崛起

每一次推动案情发展的,都是由女性提供的线索。

第一个嫌疑人,是由朴警官的女朋友,护士郭苏英提供的线索。在给朴警官掏耳朵的时候,苏英提起白家烤肉店的智障儿子白光昊,他常常整天跟着被害人李香淑。在李香淑被害的当晚,有人看见光昊跟着香淑。

第二个线索,是在女警官唐圭玉雨夜“引蛇出洞”时,恰巧碰见两个中学女生,就叫她们进来避雨,然后无意间听到了关于厕所的事。

第三个线索,徐警官去学校厕所一探究竟,一个女老师指出了后山上的神秘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在整个事件中唯一的幸存者,她为警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凶手是一个手长得柔软精致的人。

第四个线索,女警官圭玉根据广播的规律,发现每次凶手杀人都是在雨夜,并且当天晚上电台都会播放同一首歌曲。根据点歌明信片上的地址,警方找到了嫌疑人朴兴圭。

影片中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细节,比如,小镇上已经发生了多起妇女被奸杀的案件,但朴警官的女友郭苏英还坚持在晚上出诊。

韩国曾是亚洲父权观念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普遍,男尊女卑的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女性在韩国的地位一度非常卑微。影片《杀人回忆》着重渲染了女性对于社会的重要作用,象征着女性地位的崛起。

朴警官女友郭苏英夜间出诊

三位警察,三种不同的做事态度,是三种立场的代表

1、朴警官:工作认真负责,喜欢靠直觉办案

朴警官的形象代表了多数小镇警察的形象,他工作认真负责,为人正直善良,文化不高,甚至有点迷信,他做事缺少章法,喜欢靠直觉办案。

朴警官多次靠直觉的例子:

l 朴警官是个很认真负责的警察,吃饭的时候还在看嫌疑人的照片和资料。他自称双眼可以读懂人,局长让他看看对面哪个是犯人,哪个是被害人的哥哥。

l 朴警官把白光昊带去审讯室,让光昊看着他的眼睛,质问他,你真的是无辜的吗?

l 从汉城来的徐警官想向一个女的问路,女的以为他是坏人,不慎跌倒了,朴警官上去就给徐警官一顿胖揍。朴警官的行为看似正义,实则体现出了他的鲁莽,揭示了他靠直觉办案的弊端。

l 嫌疑人乔秉淳跑进工厂,工人们都穿着一样的制服在工作,很难分辨出嫌疑人。在混乱中,朴警官看见了嫌疑人的红内裤,但他却让嫌疑人看着他的眼睛,他要通过眼神来确定嫌疑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是他想向从城市来的徐警官炫耀自己的抓捕技巧。

l 愤怒的徐警官去抓嫌疑人朴兴圭,拿起枪要杀了他,朴警官拦住了徐警官,并让朴兴圭看着他的眼睛,结果朴警官看不出他的内心。

事实上,直觉并不能帮他破案,很多时候还会阻碍他正确看待案情。比如,朴警官在案发现场没有发现有利的证据,他坚持说凶手没有阴毛,要去查没有阴毛的人。局长不同意,他就自费去公共浴室查找没有阴毛的人。

在排除了光昊的嫌疑后,朴警官给光昊买了一双冒牌运动鞋,光昊很喜欢,说明朴警官本人并不坏。

光昊的死对朴警官的打击很大,加上曹警官的腿感染了破伤风,需要截肢,他更颓废了,与影片前半段意气风发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这个连环杀人案不仅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警察的影响同样深刻。

朴警官诱导光昊说出杀人经过

2、曹警官:暴力执法的代表

影片中多次出现了曹警官踹人的行为和他的鞋套:

l 在审讯光昊时,曹警官进屋就把光昊踹倒在地,后来还带了鞋套踹人。

l 街上发生武装冲突,曹警官揪住一个女的爆踹。

l 在审讯乔秉淳时,曹警官又穿上了他的鞋套,通过暴力让嫌疑人屈打成招。

l 在审讯朴兴圭时,局长一再强调不让拷打嫌疑人,但是曹警官不听,猛踹了朴兴圭几脚。事后局长揍了曹警官一顿,被揍的曹警官一蹶不振,跑去白家烤肉店喝酒。

l 曹警官因为感染了破伤风而截肢,画面转到警署办公室,镜头晃过了曹警官的警靴和鞋套。

其实,曹警官为人并不坏,他只是习惯了用暴力对抗世界。比如,当光昊解除了嫌疑,几个警官去白家烤肉店吃饭,曹警官对光昊说,我打你是因为我关心你,所以下次在街上看到我,千万不要跑。

曹警官的形象代表了韩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军政强权,影片导演奉俊昊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动不动就出现的演习警报,家家户户的灯火管制,凶手正是钻了韩国政府的空子,才一再逞凶。曹警官被截肢意味着军政强权的毁灭,民主共和终将取代军人的统治。

曹警官因感染破伤风被截肢

3、徐:高学历,办案讲究证据

新局长来案发现场勘查,问了几个死者的共同点,朴警官和曹警官说不出来,这时徐警官说了一些疑点,案件都发生在雨天,死者都穿着红色衣服,他甚至联想到了最近发生的一起女性失踪案。失踪女性,董和苏,27岁,失踪时穿着红衣服。

徐警官爱说一句话:“档案从不骗人。”他是从档案中查找到这些蛛丝马迹的,体现了徐警官行事的专业。

在排除了三个主要嫌疑人后,奸杀案件还在发生。没有目击者,没有一点证据,朴警官和徐警官已经被折磨的有气无力。

朴警官说,我们需要目击证人。这时,徐警官说,我们不需要目击证人,只要有口供就行了。此时的徐警官特别像刚开始的朴警官,为了尽快破案,不惜做伪证。

在和徐警官相识的女中学生被残忍杀害后,徐警官的内心崩溃了,他把朴兴圭抓起来暴揍,拿枪指着他扬言要杀了他。这时,朴警官带来了美国的DNA检测结果,结果显示样本不匹配,不能断定嫌疑人是凶手,徐警官看到这个消息再次崩溃。

在影片中,徐警官的形象和朴警官完全相反,前者相信证据,后者相信直觉。但是,越到后面,两个人的心理变化越大。

光昊的死,让朴警官开始反思,自己一直坚持奉行的原则是否正确?女中学生被残忍杀害,给徐警官的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他开始自我怀疑,讲证据真的有用吗?还不如一枪打死朴兴圭来的痛快,他要是早杀了朴兴圭,或许女学生就不会死。

朴徐二人的遭遇和情感变化,从侧面影射了韩国当时两派势力的斗争。他们都坚信自己可以让国家变得更和谐繁荣,而在斗争的过程中,他们又都变得很迷茫,不再坚持初衷,最后对现实妥协。

结局,朴警官与观众对视

写在最后

影片《杀人回忆》中,多次出现了火车的场景,火车经过代表了时代的变迁,是摆脱历史枷锁的对抗。有些真相终究会被时间的车轮碾过,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就像朴警官最后在影片中与观众的对视,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是永远不会缺席。

编辑于 2020-03-14 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