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电视剧
演技
如何看待/评价TA
范伟

如何评价范伟的演技?

关注者
473
被浏览
1,088,504

113 个回答






提起范伟,

人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的是

《天下无贼》里那个磕磕巴巴说着

“打...打...打...劫”的劫匪。





或是《马大帅》里

虚张声势得有些可爱的

“东北第一狠人彪哥”。




还有那个跟赵本山一块儿

演《卖拐》的小品演员。





最近,无意中瞥到优酷主页正在热播的《乡村爱情11》,新人换旧人,你别说,之前范伟饰演的“大舌头”王木生,还真挺让人想念的。

别看长着一张嘻嘻哈哈喜剧人的脸,实际呢,范伟演过很多严肃剧。比如《芳香之旅》,《耳朵大有福》,《看车人的七月》……


片名大多数人没听说过,电影也不卖座。

范伟在里边饰演的都是小人物,无需像在春晚上演小品那般用力,演技反而更凸显出来了。




范伟出演老舍先生小说改编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


2016年一部《不成问题的问题》将范伟送上金马影帝领奖台,同期入围的有许冠文、梁家辉、张学友,当时新闻媒体用了这个词,“爆冷”


不是北影中戏科班出身,说相声出道,演小品成名,脑袋大脖子粗,无论是出身还是长相,都令人们觉得,范伟和金马奖压根不会沾边儿。

抱有成见的人们都忽略了:拿影帝,比的是演技高低。







范伟的搞笑功力,确实比影帝身份更深入人心。

直到现在,黄建新执导的《求求你表扬我》里,范伟关于“幸福”的台词依旧经典——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







以幽默走红的范伟,生活里却是另外一番样子,接受央视《人物》采访时,他曾说:我生活当中不是特别幽默,真的,我是一个挺认真的人。

在电视里范伟能说会道,很能喝酒,走下公众视野的范伟,则略微有些拘谨,不爱赶热闹,最怕去酒局:“人一多就紧张。”因为不会喝酒,王志文还给他起了个外号“范小抿”。





更鲜为人知的是,出生在辽宁沈阳的范伟,刚出道时是说相声的。

16岁那年,他在叔叔的介绍下拜了陈连仲为师,从小就挺能钻,在铁岭一学就是三年,没回过家。

1981年,范伟进了铁岭民间艺术团,成了专业说相声的。



左边的是年轻时代的范伟,还挺青涩


他回忆时说,“那时条件艰苦,舞台上还是碘钨灯,下乡表演时农村的蚊子蛾子乱飞,在台上说着说着特别忘情的时候,就吃进去一个,还不能让观众看出来,咽一下还要演。”

每回演完下台,他就和同事比:“你今天吃几个蛾子,我今天吃几个蚊子......”

范伟的处女作《一个厂长的日记》,曾被送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3年首届中国相声节上他更是凭借《要账》 拿下冠军,在圈里小有名气,但他始终觉得,自己不是说相声的料。



范伟创作小品《要账》


“我撒不开,一个天生的相声演员坐在这和你聊天,一定包袱不断,我就不行。”生活里的范伟是个不爱混圈子的宅男,成天窝在30平的住处闷头搞创作。


1994年,距离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条》首次出现在春晚舞台上,已经十年了,相声的地位逐渐被小品取代,范伟也开始思考自己的方向。

次年春晚上,与赵本山合作演出的小品《牛大叔提干》,被看作范伟从相声行当转行的标志。




只是那年春晚,全国观众都记住了戴着帽子的赵本山,对一旁范伟饰演的男秘书并没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春晚结束后,范伟乘出租车回家都没被人认出来,他还挺失落的。

1997年,和赵本山搭档演《红高粱模特队》,范伟饰演一个潮男,有了点个性,被人注意到后,他反而有压力了:“哎哟,这个包袱一定把它抖出来。”




2001年的《卖拐》,“被忽悠瘸了”的范伟火了。


他和赵本山、赵秀敏成了家喻户晓的“东北铁三角”。之后,范伟就连去菜市场买菜,小贩都要让他“走两步”。





成名后,作为小品演员的责任感,让范伟把自己逼得特别紧,以至于到后来每次演完小品,下台后都是满头的汗,是紧张的。

2005年是范伟最后一次登上春晚,小品《功夫》开场他就说错了词,下台后,他向赵本山表达了离开的意愿。




范伟最后一部春晚小品《功夫》


早先,演小品的同时,范伟已经开始在电视电影里露脸。比如赵本山投资的《刘老根》《乡村爱情》《马大帅》......

虽然并非科班出身,但演技却是实打实看得见的。

《刘老根》里范伟演游医出身,自称“文化人”的药匣子,他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事时找事、惹事,惹出事来又怕事。在范伟的诠释下,一个又自卑又自负的底层小人物活灵活现。




《刘老根》里的药匣子


看完《马大帅》的观众,

一定会记住东北第一狠人:彪哥,

他欺软怕硬,爱吹牛,

本事不大,毛病一大堆,

但还好心地善良。

虽是虚构的角色却让人倍感亲切,

“杠杠的”“不按套路出牌”

更是成了后来火爆全国的流行语。




《马大帅》里的彪哥


《乡村爱情》里范伟饰演的,

是小时候吞炭变成大舌头的王木生,

虽然看上去憨憨傻傻的,

却要故意装出一副很奸诈的样子,

让别人都怕他,

那蹩脚的模样着实让人好笑,

观众最喜欢的就是看他和王大拿抬杠,

人们都说,“范伟之后,再无王木生”。




《乡村爱情》王木生


出演赵氏喜剧后,一提起范伟,人们脑海里就浮现出满嘴口音的“土味大叔”,一看到他就忍不住笑。

这样的刻板形象却深深困扰着范伟,他害怕自己招观众烦:“趁着大家没太烦的时候,先转转向。”

最后我们通过媒体知道,范伟选择离开赵本山和万众瞩目的春晚舞台,去北京拍起了文艺片。



张猛导演文艺片《耳朵大有福》 里范伟饰演小人物王抗美


不少人觉得,范伟,你做这样的决定太冒险了。从曲艺舞台到大银幕,很多演员想都不敢那想,因为代价太大。

况且一直演喜剧的话,你不用费什么劲,还来钱快,但范伟的追求不止于喜剧,所以,尽管前途未知,他仍旧想在正剧里找找机会。




《耳朵大有福》剧照






2004年中国电影市场火爆,那一年的212部电影里,《十面埋伏》、《功夫》、《天下无贼》均票房过亿,票房,慢慢成了衡量演员商业价值的标志。

范伟却选择了一条“不合时宜”的路。

同年,他出演的第一部电影《看车人的七月》上映,是个小成本的文艺片,根本不赚钱,拍片还辛苦。在以票房定输赢的年代,这样的选择的确另类。

“我喜欢拍文艺电影。心头爱。”范伟对此回应道:“我这个人从来就不愿意做焦点。”





说起来刚到北京那会,因为观众对范伟产生的刻板印象,导演们不太敢请他来演正剧,怕出戏。

刚拿到《看车人的七月》的剧本,范伟觉得特喜欢,就赶紧给导演安战军打电话,对方却只淡淡地回了句:“回头聊吧。”

“我敏感,一下就捕捉到了,导演不太想用我,”范伟回忆说,“不然肯定特高兴地说哎哟好啊好啊。”




凭啥觉得我不行?

范伟先是研究剧本,又对本子作了微调,后找到安战军:“导演主要是怕我的形象让观众调戏,那我们先让这个角色稍微幽默点,再慢慢严肃起来。”

安战军听了觉得靠谱,但还是提出“得先试试戏”。

到了剧组,范伟小心翼翼地听凭导演安排,丝毫没有架子。

挑一小段戏让范伟演,只看他走了几步,安战军心里的石头就彻底放下了:“你能演,这几步就不是喜剧的走法,是正剧的节奏,全对。”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在《看车人的七月》里,

范伟饰演杜红军,

一个和妻子离婚后,

带着儿子独自生活的中年男人。

做着看车的工作,还算稳定,

最操心的就是正处叛逆期的儿子小宇,

身为父亲,

别看他平时对儿子还挺严厉的,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看到儿子受委屈也会心疼。

有个情节,

是小宇打架进了派出所,

杜红军帮儿子写检讨,

虽台词不多,

父爱却被诠释得格外动人。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剧里还有一条杜红军的的感情线,

他和花店老板娘小宋

认识后觉得彼此挺合得来,

就谈婚论嫁了。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就在准备领证的时候,

小宋坐牢的前夫刘三提前释放,

冲过来破坏两人的婚事。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头回碰面,

杜红军愣是不敢看刘三,

打架时,也是防守没有进攻,

把一个胆小怕事

却想为争取爱情做一点努力的小人物形象,

刻画得极为丰满,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没机会,没本事,没地位,不想如此又不得如此的生活着,范伟刻画的杜红军,不正是每一个在人世间浮浮沉沉的“我”吗?


哪怕喘一口气都有戏的范伟,凭借在《看车人的七月》里的精湛演技,摘得首个电影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看车人的七月》剧照


但在国内,这部文艺片却并未激起多大的水花。对此,范伟一点都不着急。

相比起长期曝光在春晚、赵氏喜剧里,他更享受在文艺片里的感觉,饰演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人物,让他心里更踏实。

范伟不挑角色,不摆谱,他说,“差不多的就演,总有可以发挥的地方”。

于是,又有了《芳香之旅》,同样是文艺片。


范伟饰演的大巴司机老崔,是一个毛主席接见过的“走下神坛的劳模”。



接到本子时,他有点怀疑,老崔真的如此高尚吗?

为了说服自己,范伟看了很多劳模故事,再结合父亲那代人逐渐代入,感觉就有了。“我要演明白戏,不能演糊涂戏。”

老崔和妻子过着无性的婚姻生活,但这并不悲哀,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就是责任大于爱的,范伟在片中把这种人物个性还原得特别真实。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范伟还专门去减了肥:“我觉得这个劳模是个壮汉,但他不应该臃肿,所以决定让自己瘦下来。”

拍摄的三个月范伟没吃一粒主食,从164斤瘦到148斤,虽然脸还是大,但肚子小了一圈。


所有跟范伟合作过的人都会评价他“气场强大”。范伟说,“人物研究透了,琢磨透了,就自信了,可能气场来自于自信吧。”




表面看,脸大脖子粗的,实际范伟有一颗特敏感的心。

这种敏感,是打小就有的,“我姐就不这样。”据范伟回忆,“我们家住在沈阳一个胡同里,父母有时吵架,我每天推门进屋,我妈如果特别高兴,我就特别高兴,一看她在那生着气,我就心里嘣嘣跳。”

儿时的范伟因此很会察言观色,是个顶乖的孩子。

这种敏感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范伟,他说:“我有点表演强迫症,老去观察生活当中的各色人等,然后把它储存到脑子里。”

要塑造角色时,范伟就把能用的调出来,演的人物自然就特别落地了。


也正是凭借《芳香之旅》中接地气儿的表演,范伟摘得第30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的金钥匙奖。






奖杯虽不重,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对看重演技的演员的一种褒奖。


范伟特别喜欢导演小津安二郎的一句话: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

从喜剧演员的身份跳脱出来后,范伟在文艺片领域悠游,这份安之若素与其他想方设法博出位的演员,形成了强烈反差。

2015年,《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剧本被递到了范伟手里。

同样是一部文艺片,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在崇尚商业成功的娱乐圈,能找到静下心来演文艺片的人,挺难。

范伟恰好符合这种要求。



《不成问题的问题》剧照


演戏之前他做足了功课,不光看了剧本,还翻出了老舍的小说原著,琢磨角色动机和心理,他说:“这个得是静水深流的东西。”

影片最终被拍成了黑白的,有大量的中远景镜头,这特别考验演员的演技,而范伟,总能于细微处给人以惊喜。



他饰演的丁务源,处事圆滑,

不论是谁来找他,

回答都是“不成问题”,“要得”,“耶斯”,

身为农场运营主任,

每天操心的不是农场的盈利,

而是怎么讨好股东们的太太、小姐。




为了让自己坐稳主任的位子,

除了讨好上级,

对待下属也是极力笼络,

工人夜里偷鸡蛋、偷懒打麻将......

这些都不成问题。





在他管理下农场一片祥和,

但账户上的缺口越来越大。

亏空惊动了农场的股东,

上边决定换人,

当丁务源听到“换主任”这个消息时,

表情瞬间凝固,

范伟完美演绎出了“那种心头一震的感觉。”




尽管早已预见《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纯粹的文艺片,票房不会好到哪里去,范伟却直呼过瘾:“我这个年龄,还能遇到这么一部戏,还是男一号,太难得了。”

表演不着痕迹,真正做到人戏合一,范伟饰演的丁务源可以说“把中国式做人”发挥到了极致,这也为范伟摘得2016年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金马奖评委许鞍华评价说:范伟表演非常可怕的地方在于,他演一个不能说是坏人的角色却诚恳到可怕,表演可以幽微到这个地步。





那天,站上领奖台的范伟拘谨地扯了扯西装的衣角,激动得连说19个谢谢。他说:“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特别感谢评审有耐心看到它的一点妙处……”

被媒体写成“爆冷”摘金马的范伟,影帝拿得实至名归。

范伟是个好演员,他的好,是不扎眼的那种好,哪怕在电影里只有几分钟的镜头,几句台词,都会成为整部电影的亮点。

比如《天下无贼》里的“笨”劫匪,拿着刀的范伟上车喊“打…打…打 打劫”,“劫”字还得乘客帮他喊出来,看见刘若英,回头对冯远征说了句,“大…大哥,我先劫个色”,那小眼神别提多生动。





《非诚勿扰》中的天使投资人,

被葛大爷忽悠投资“分歧终端机”,

范伟脸上的微表情亮了,

简单一句话,11个字,

“哦,有意思,嗯哼,耍不了赖了。”

却都有细腻的分层和情绪的递进。




《道士下山》中,

饰演林志玲的丈夫,

那个战乱时能顿顿吃肉,

却依然被人撬走了老婆的“老实人”。

至今想起来都令人印象深刻,

论演技,范伟的确担得起影帝之名。





任时光倒退回2001年春晚,《卖拐》一夜之间火遍全国,“被忽悠”红了的范伟未曾预想过,自己会离开小品舞台转而去拍电影,更没想到在小人物的世界里打天下的自己,能一朝夺得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不过,影帝这个标签似乎并没给范伟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从荧幕回归生活的他,依旧敏感,拘谨,不爱凑热闹,有戏拍戏,没戏回家陪老婆孩子。特实在。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一个小人物”。


身处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极少人像范伟那样,勇敢地放弃唾手可得的名利,转身选择一条更加艰难的小路,这不合时宜的决定,却恰恰显露出了真正的演员本色。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部分参考资料:

三联生活周刊:《范伟:别辜负这张“中国脸”》
央视网视频:《<人物>栏目:演员范伟》
界面新闻:《范伟:人生和电影都是以余味定输赢的》
小崔说事:《范伟的幸福生活》

编辑于 2019-02-28 14:14

在上映后的第二周,《铁道英雄》终于豆瓣开分:6.4分。

这个分数,放在国产片领域里,很难说得上出彩,更不用说在评分上,主流电影总有被网开一面的光环。

《铁道英雄》改编自鲁南游击队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游击队队员们为了捣毁日军在火车站的势力所做的艰苦斗争。


讲铁道游击队的电影其实早就不能算什么新题材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出这样的作品来纪念。所以本片主要是在视听语言和叙事节奏上做创新突破,进行了非常风格化的尝试:

细碎的剪辑、冷淡而内敛的情感基调、华丽而宏大的视觉美学设计……

这些看似很有想法的尝试所造成的共同结果是——

影片基本没办法体现什么人物形象,每段戏都戛然而止,没时间让观众思考,所有的人物都在刚准备要体现出细微的人性复杂性时,就被导演及时地掐断了情节,迅速剪到下一场戏。

但就是在这么个高难度的表演环境里,依旧有个演员举重若轻地演活了人物,甚至成为了挽救整部影片质量的中流砥柱。

这个演员,就是范伟。

谈范伟的演技,实在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你大概已经不是第一次听人说范伟是一位多么被观众低估的影帝了。但似乎每一次看到他的新作品,人们还是会不约而同地重新感受这种“低估”。

这座火山的巨大能量,好像一直都没有被开采完。

最近这两个月,范伟的出镜率不可谓不高,除了《铁道英雄》,他也参演了《第一炉香》和《不速来客》,三次还都是各不相同的角色。所以当下显然是个再来聊聊范伟演技的绝佳时刻。

《铁道英雄》里,范伟难得饰演一个“英雄角色”,他最为人称道的一段戏,是预感到自己身份即将暴露后,靠冒雪出门传情报除掉了潜藏在暗处的日军汉奸。

这段戏之所以出彩,是因为范伟有一种把人物性格融进举手投足间每一个细节的能力。哪怕在很细碎的剪辑中,范伟都能迅速地呈现一个人物的完整性。

最先一场戏是过日军安检,理由是出门买酒。

这场戏里,范伟要做的是双重表演——既要让观众信,也要让日军信,所以最关键的是表露出一个糟老头子的馋劲儿。老王为了点口腹之欲,硬要跟日军讲人情,求人家网开一面,放他出去买酒。

这样的人物逻辑,日军挺容易信,观众也信,毕竟前半部分铺垫的角色形象就是为这场戏服务的。而精髓处则在于,范伟真就能让观众看出他这时候真想喝酒,察觉不出人物内心的慌乱紧张。

能把说谎演得跟真的一样,才是这段戏里最见功力的地方,靠的是信念感。

接下来一段买酒戏,范伟依旧保留了之前的小人物感,让老王贪酒、憨厚、单纯的一面占据绝大比例。与此同时,他也稍微露出些许紧张神态,左顾右盼几下,传递出情绪上必要的紧张感。

这样的铺垫一直持续到扔手榴弹前的那一刻,在黄包车擦肩而过的一瞬间,突然爆发——

拔引线、将手榴弹扔进对方车座后、继续向前走、再稍微慢下来等一等手榴弹爆炸……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把高潮全都浓缩在极短的时间里爆发的好处是,它的张力发挥效率会达到最大。

接下来的几个镜头,范伟迅速收拢回小人物的神情状态,老王提着酒瓶子慢慢踱步的神态里,几乎不流露一个抗日英雄的义愤填膺之感,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此刻他依旧是个出来买酒的小老头。

但显然不能就这么结束,最后要再有一层反转:

日军将领藤原在窗户里看向范伟,范伟喝着酒,回头一瞥,眼神里杀机尽显,却又转瞬即逝,将刚刚的杀意又重新埋进大雪里。

老王这个人物,其实在主旋律电影里很可贵。这种可贵在很大程度上是演员把控之后的结果:

老王在银幕上呈现的,可能80%都是小人物、普通火车站职工的那一面,而民族英雄、爱国斗士的一面则被控制在最后一场决战戏里,以20%的比例爆发200%的魅力。

用两个词来形容范伟的表演风格,就是大智若愚,“举重若重”

先说“大智若愚”,很多人夸范伟能从喜剧演员跨界到电影演员不容易,是喜剧明星转型的典范。但其实不对,毋宁说范伟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强的喜剧演员痕迹,他的喜剧表演是靠人物符号自带的讽刺性呈现出来的。

毕竟,在赵本山的小品里,范伟大部分时候只负责扮演那个认认真真、本本分分的小人物,那几段小品的底层设计逻辑,其实都是赵本山以这个小人物为把子来抖包袱。

小品舞台之外的范伟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尽量为他的“范厨师”形象增加更多的复杂面向。

他的很多角色不再是真傻、真单纯,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表现一些看似单纯简单的市井小人物身上复杂的欲望交织。

拿《道士下山》里的崔道宁来说。

范伟演崔道宁,就不仅是简简单单要呈现这个老医生守着娇妻安稳过日子的表面祥和,也需要点出崔道宁内心秘而不宣的情欲——他的憨傻,实则是为了情欲而故意忘却年轻时的道家法门的自我放纵。

与妻云雨毕,崔道宁先做沉稳状,摆出一副大哥苦恼弟弟没出息的家长姿态来,本意则是掩饰自己需要靠弟弟的药才能保全夫妻生活的窝囊与尴尬。待到自己再想行事,反被妻子拒绝后,崔道宁立时没了定力,扯着衣角站在墙边向妻子展示自己的财力,试图靠这些私房钱接着“续上好事”。

这一番戏,其实崔道宁淫心大动,欲望早就写在了脸上,但范伟偏偏靠一层小人物的外壳演出崔道宁的可怜与心酸,连同观众的同情心也一同收取了。

不仅能用憨傻来掩盖贪欲,范伟还能借这种面相,来描摹小人物卖友求荣时却又内心有愧的人性复杂隐微。

《一秒钟》里的范电影,为了保住自己放映员的身份,最后狠心举报了张译。但最后张译却选择了原谅范电影,理解他不得已而做出的背叛举动。

要能让这个情节成立,就很考验范电影这个形象的呈现,他既不能太好,那样就会让这种特殊时期的背叛失去反思意义;也不能太坏,那就很容易演变成对一个个体的批判。

范伟的任务是,要让人们通过范电影,体会到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人性复杂性。

对于范电影的处理,范伟选择从一开始就铺垫他对手中有限的一丁点权力的执着。

影片前半部分他为电影放映所作的贡献,其实都可以理解为他为了这点虚荣心所作的假慈善。

只有这样,后半段的真背叛反而能再为这个人物铺垫出他也不得不赖着这份工作来活命的艰辛与不易。

能演出这种小人物的复杂性,就要说到范伟演技的另一大特质:举重若重

举重若重算是我生造的词,用以形容范伟身上一种独特的特质。

举重若重其实要比举重若轻难。

举重若轻是显出技术活,基本功到了,演员演戏自然可以举重若轻,靠动作细节就能塑造人物。

但举重若重则是另一回事,它考验的是演员的信念感,要准确地通过一个人物传达出背后造就他的时代因素,把一个人身上的真性情和假客套都呈现都剖析给观众看。

看范伟演戏,你会觉得他是真信自己演的角色,很少会让观众有一种想要抽离出来审视人物的间离感,而是会始终相信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与荒诞性。

就拿辽北地区第一狠人范德彪来说,彪哥实际上就是个洗脚城的保镖,他的叱咤风云可能在别人眼里就是个笑话,谁都不拿他当回事,顶多能骗骗刚进城的马大帅。

但这并不妨碍彪哥自己信,他是真真切切地相信自己所说的那些豪言壮语的,也真信自己是出来走江湖的大佬。

范伟做的,就是拉近观众和这个角色之间的隔阂感——你只有真信范德彪是确有其人,才能透过喜剧的外衣,看到《马大帅》这剧背后隐含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冲突问题。

这种举重若重的信念感,在《不成问题的问题》里体现得更明显。

《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讲了管家丁务源是如何用他那套人情政治收拢了上上下下的人心,赶走了欲图改革的知识分子,稳固自己地位的故事。

演丁务源,范伟几乎把几十年的表演功底都展现了出来,这也帮他拿到了金马影帝。

丁务源这个人,关键点就在于复杂性。

他是个时代产物,对于维护一座已经落伍的小农庄而言,他那套左右逢源,上下通吃的本事最有用武之地。这样的身份特质,使得这个人很难被判断,他的好坏、善恶如线团般缠杂交织。

有时候,丁务源待人接物处处周到,对待旁人也颇多照顾,更是能时刻体会下人们的难处。

可也有时候,他的善良会成为他的武器,用来使心计,党同伐异,中饱私囊。

范伟的功底就在于,他总能让这两个不同的面相以最合理的方式轮番登场,让你对丁务源这样的人既不会很爱,也绝对恨不起来。

丁务源每次心狠手辣地排除异己的同时,都能不失时机地流露出一点他作为小人物的无奈之情。

他对付秦妙斋,是先喝酒套近乎,假装出可怜和关心后,就立马抓住把柄铲除后患;

对付尤大兴,则是以退为进,表面退让,背地里算计;

对付底下的工人,则是表面安抚,打成一气,背地里照样剥削,还不落人把柄。

在范伟的演绎里,丁务源成了一个无法被常规道德框架界定的灰色人物,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引导你想要越过人物,探寻时代何以造就他的复杂原因。

说到底,范厨师的演技,七分靠打拼,也有三分靠天命。

说打拼,是因为他真的很能演,有天赋,也爱这行。

张译就曾表达过对范伟的敬佩,称他每次表演完都会恢复到一个不自卑的状态。

多年如一日保持对表演的紧张感和敬畏感,对一个演员来说是最宝贵的品质。

说天命,是因为演员也得看观众缘,范伟的观众缘不算好,也不算差。没人天天捧他,可无论何时,大家也都不会忘记这么个人。在观众这儿,戏里戏外的范伟都带着那层小人物底色,这样的底色,有很大一部分甚至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

它来源于时代对某一类典型人物的高度渴求,来源于观众对国民性角色的无限度偏爱和强烈解读欲。

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感拉近到一定程度后,观众就能非常轻易地调动生活经验来为人物赋予无穷无尽的解读空间。

某种意义上,《铁道英雄》里“老王”这个角色名的确最能用来概括范伟,中国人能想到的大部分和老王有关的形象,都不会太远离生活。

范伟的表演以及他的银幕形象,正好可以弥合上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人群的审美差异,在那个最安全、最难能可贵的、也越来越稀有的国民审美共识圈层里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温暖。

无论是隔壁老王、王叔、还是老王头,都不会离你我的生活太远。

编辑于 2021-12-02 10:59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正好桃厂有幸采访到了——范伟老师。


那天上午十点半,长安街的瑞吉酒店,范伟刚刚结束《长安道》发布会的群访,转身进了一间会客室。

一见面就说:“你们公号叫桃罐头厂,让我想起小时候一生病就想吃桃罐头。北方看望病人一般都拿桃罐头,桃的寓意好。”

他的脸,和电视上的不太像,看着并不阔,但神态十分接近。元宝眼,腮向下溜点,无时无刻不像在微微笑。


黑框眼镜一戴,更像是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形象气质就像《长安道》里演的历史教授。

这电影的预告片花一出,有人看到范伟整理衣摆已经开始乐了,在公屏开始刷屏。


范伟和他的观众有种特别的关系,有点像旧时代影戏园名角和票友似的,表现为仰慕,崇敬,respect。

当初看完《不成问题的问题》,出场有票友拍手喝彩,“这是中国电影的未来。”在走廊里声音特别大。“什么叫好电影,这就叫好电影。”

要我说,最近大批兴起的B站UP主也是范伟的新型票友。他们有个新的称号:彪学家

他们视辽北大地的影视精品《马大帅》为核心纲领。以辽北狠人大帝范德彪为虚拟偶像。无数信徒开始在B站视频区疯狂投稿,霸屏,攻占热门排行榜。

范伟成了B站第一人文艺术鬼畜素材,这些土味剪辑也随之传扬到了互联网的每个旮旯。

最出名的是关于哥谭范伟的,UP主利用最新的AI换脸技术将范伟的脸成功嫁接小丑上。

不难看出,民风淳朴的东北与哥谭气质吻合,彪彪的面部微表情和小丑严丝合缝。

来源:《影帝范伟<小丑>震撼来袭》 B站up主十夜X


而当年范伟和赵本山合作的那部《马大帅》,就像是当今社会众生相。无数人摘取片段,进行二次传播,诉诸情感。

而范德彪则演变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人们纷纷借他表达自己的主张。

在你眼里,2003-2005年的《马大帅》三部曲或许是欢乐源泉、或许是反映底层的先锋影像;或许是一座民间人文艺术高峰、或许是一代人关于东北的温暖记忆

总之,它成了千禧年的时代经典。

当我们问起,范伟是否看过以《小丑》为代表的系列剪辑时,范伟很自如。

“我儿子给我看了。”

“对年轻人的二次创作您怎么看?”

“我觉得特别好玩,特别有意思,可能看出另外一种味道。”

“您平时爱上B站吗?”

范伟面不改色。

“我看B站。他们给我推荐,我就看。解构经典嘛,和当年周星驰玩得一模一样。”

来源:《教 父》 B站up主德彪的奇妙冒险


结束采访后,工作人员把我们送出门,跟我们悄悄说。

“范伟老师准备很充分。你们采访提纲里写到过的,他提前去了解了。还把你们号写的文章都看了。”

范伟说自己性格谨慎。直到现在接到一个角色也会忐忑。但这份忐忑会让你比较谨慎,一谨慎你准备得也就越多。

我幻想了一个可爱的画面:

57岁的老艺术家范伟老师,勤勤恳恳在做背景调查。

一边戴着眼镜观摩儿子找来的鬼畜视频,一边带着疑惑问身边人。

“整挺好,有内味儿了”、“带师”、“上头”、“难顶”都是啥意思。



要说这次彪学,必须得先聊聊东北电影文艺复兴这个发酵已久的话题。

微信公众号Sir电影提出一个观点:下岗潮后,东北人为我们谱写了一首失败者之歌。

电影打响第一枪的,就是东北导演张猛

随后有了《白日焰火》《刺杀小说家》《日光之下》《东北虎》的跟进。

张猛东北三部曲的第一部,《耳朵大有福》。范伟主演。拍摄地点,也就是范伟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沈阳铁西区。

当我们将话题转到范伟的东北往事时,眼前的他似乎化作了《耳朵大有福》结尾那个引颈高歌的王抗美。背景回响着沈阳工厂的轰鸣声,满眼都是对故乡的眷恋。


范伟的童年,是八王寺汽水和老冰棍味儿的,同时有伴随着火车鸣笛声和父亲擤鼻涕的动静。

八王寺汽水之于沈阳,相当于北冰洋之于北京。长不溜的瓶身里,浓缩着一部东北的近代史。


范伟儿时的家就在八王寺汽水厂的旁边。学生时代,他还曾到工厂里劳动过,专门往汽水的铁皮瓶盖里塞胶皮垫。

Vintage版的八王寺汽水是透明的,有点果香味儿,一喝特冲。但对于范伟那个年代的孩子而言却是珍贵玩意儿,只有一些特别的日子才能喝得上,比如去北陵的烈士陵园扫墓的时候。

除了八王寺而言,另一种让范伟魂牵梦萦的食物是当年的那种自制老冰棍。

三分钱一根,由糖精兑水制成,个别冰棍糖精多,一口下去还是苦的。

当年卖冰棍的小推车

当时范伟姨夫工作的那个工厂的工人每天由五根冰棍的配给额度,让儿时的范伟颇为眼红。

姨夫逗他,说他唱一首歌,就给他一根冰棍。结果,那天范伟整整吃了17根冰棍,三伏天里反而冻得发抖。

“我小时候很贪嘴”。

范伟笑了笑,如是说道。

社交媒体时代,许多外地人对于东北的印象无非是一座盛产土味视频的“象牙山”。

然而,工业才是近现代东北文明的真正骨架,往昔如此,今夕依然。只不过因为东北的农村文化太强势,工业文化只能偶尔在诸如《钢的琴》之类的作品中偶现身影。


《钢的琴》

范伟也这么认为,而他正是东北工业文明一段峥嵘过往的亲历者。

《耳朵大有福》的开头有一处经典场景:

王抗美推着自行车从一座横跨条条铁路的铁架桥上经过。

范伟儿时的回忆中也有这么一座走过无数次的桥,而他家就坐落在沈吉铁路的旁边。每十分钟一趟火车,堪称一台不能再准时的体外生物钟。

可以说,铁轨的震动相当于他儿时生活的伴奏曲。

由于习以为常,以至于74年和76年地震那会,范伟一家还以为不过是过火车了。直到家具开始哗啦啦地倒,他们才发觉是地震了。

长久以来盘踞于范伟脑中的另一个童年回响,是父亲擤鼻子的动静。

只要一听到门外传来两声擤鼻子的声音,不消说,肯定是他父亲回来了,比什么都准。

作为一位典型的沈阳老工人,父亲的形象和范伟对东北生活的追忆牢牢绑在一起,甚至还影响着他的演艺生涯。

据他说,《耳朵大有福》主角王抗美的很多表现就是采自父亲的生活细节。

比如说因为沈阳空气不好,他爸出门总会戴口罩,进门后就拽到脖子上。



还有骑自行车前用手套掸一掸车座,也是他爸的习惯之一。


2003年,张猛在沈阳拍出《耳朵大有福》时,王兵也拿出了一部沈阳的纪录片《铁西区》。

范伟对《铁西区》一个印象是:沈阳人张嘴就爱说粗话

于是范伟他就问铁西区当工人的哥哥,为什么会这样?你在家里不会骂骂咧咧啊。

哥哥回答,在那个环境里我也那么说话。你不这么说话挨欺负。

范伟认为东北的整个生态环境,一切的一切,跟这个绝对有关系。长期浸淫在集体主义里,一举一动都要遵循大流。你是异类,就挨欺负。

其中一集叫做《艳粉街的孩子》,范伟印象深刻。

那时年轻人没事可做,连成人都下岗了。他们在家待业,无所事事。每天互相串门,谈恋爱。

一帮男孩子、女孩子打打骂骂的,曾经走在沈阳,范伟上学每天经过的街道,与他擦身而过。

那都是一道道时代的剪影,AKA东北垮掉的一代。那里面有戴口罩的王抗美,有制造钢的琴的陈桂林,有建国丽梅,有你的老舅范德彪。




如果说《耳朵大有福》和《铁西区》是相对严肃的文艺作品。到了互联网时代,东北被拆解成了一些元素:蹦迪disco酒桌文化魔幻现实主义

有人把短视频导演老四,作家班宇,歌手董宝石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范伟也在关注这些现象。

他形容《野狼disco》是当代年轻人喜欢的混搭,说老四擅长观察。班宇的书还没看过,不过看了双雪涛的,用四个字形容是“感同身受”。

我们主号采访了老舅,左转微信公众号X博士

“如果这就叫复兴的话,挺好。当然我作为一个东北人,特别希望东北无论是哪方面声音,有点声音是最好的。”

2019年,“文艺复兴”金曲《野狼disco》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蒜味蒸汽波,二是你的老舅范德彪。

而这两者都跟范伟有点关系。

蒸汽波最著名的一首就是《改革春风吹满地》,采样的正是赵本山和范伟那些年合作的春晚小品。

改革春风吹满地这句,取自赵本山和范伟初次合作的小品节目《儿子大了》

而老舅这个称呼来自《马大帅》,马小翠的老舅范德彪。

我们首先跟他聊了聊那首《改革春风吹满地》。

有人说“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这句话就是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一首献礼歌曲。人们很怀念当时比较质朴,蓬勃的那种生活及价值观。

范伟自己其实没想过那么深刻,但他觉得那是一种特别美好的回忆。因为那是他跟赵本山合作的第一个小品。

“那时是1994年,我演他儿子,一下就回忆起当时很多的事来。”

小品之后,范伟又和赵本山合作了《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

那些年,东北文明被凝结成了一种高度,主要输出就靠春晚小品和这三部喜剧。

所以董宝石的《野狼disco》火了以后,立刻有人剪了范德彪版本。

从此带动了彪学的兴起。

两个手指就像窜天猴,是彪彪的绝招鹰爪挠

彪学家视范德彪为东北形象代言人。他们可能不知道,范伟当时接下这个角色其实是赵本山“逼的”。

范伟的性格,比较绵,得有人拿鞭子在后面赶他。

“如果说心里话,无论是药匣子、范德彪还是王木生。要是依着我,我都不会演。可是当时我和本山大哥这种合作。他需要有这样的角色,我就硬着头皮演。反而最后这三个人物大家印象都很深。”

生活永远是艺术创作的军火库,范伟的表演很大程度上也根植于生活经验。

拿范德彪来说吧,范伟以前在辽林曲艺团结识的一个同乡,就饰演范德彪一角提供了现成的素材。

同乡以前是警察,喜欢曲艺,但说话有点磕巴。展现自尊的方式是打拳击,炫肌肉。每天用小锅炖个蘑菇炖小鸡,补营养。

结果有次他们文工团去了小偷,大家都上去要抓。反而是平时吹NB一个顶俩的同乡,这时候第一个跑了。

从他身上,范伟看到了一种新鲜和生动,在诠释范德彪时就融入了同乡的言行。

尽管范德彪有点可恶,但在范伟看来他这个人是大善良小毛病

比如他爱装年轻,永远说自己是29岁。所以让他穿个骷髅卫衣,让人看着像个大孩子一样。

那个时代混搭是特土的事,你穿一个西装,底下穿一个旅游鞋那绝对是土。范伟给这个人物设置就是又土又潮。

没想到后来他听年轻人说,范德彪很潮。

时隔多年后,大家发现当年彪哥穿的是FILA

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如果范德彪是真实存在的,那么他现在会做什么?会不会成为快手主播,表演吞灯泡。

范伟摇了摇头。他眼中的范德彪还真不是这样。他不能干一分钟吃个大玉米这种事。

范德彪的可爱就在于他不俗气。比如他开解梦馆,弄来周公就是俗气。他偏不,找来了弗洛伊德。虽然他也不知道弗洛伊德是怎么回事。

范伟也不太相信彪彪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孙笑川,某个群体的领袖

他说话时笑得很狡黠,他认为范德彪肯定会失败的。因为他没有太成的事,所以说还是有点天真、好高骛远。

那一下,我有种感觉,好像范德彪是真实存在的。像过年时候来你家串门的那种好面子,有点小毛病的亲戚。

范伟亲自解说王家卫版范德彪

我很好奇,2019年了,范伟想对范德彪说些什么,会让他脚踏实地一点吗?

答案是否定的。他觉得彪哥这样就挺好,多招人喜欢啊。正因如此,十多年后仍然有人记得他。

“如果让我跟他说一句话,我觉得他还应该接着天真下去。生命不息,天真不止。”


无论是《耳朵大有福》,还是范德彪,都离不开范伟精湛的表演。

范伟属于那种拿到剧本后会反复钻研角色的演员,当把角色吃透了之后,演起来就犹如角色附体,什么包袱都能信手拈来。

这来源于他那段做相声演员的经历。

亲切的360P高清画质

推杯换盏的交谈间,他讲了两个相声行当的术语——肉中噱外插花

外插花指跟内容没多大关系,一般是临时发挥加进去的笑料。而肉中噱则是由人物本身生出的包袱。

比如说《卖拐》里范伟的那句“谢谢啊,缘分啊”为什么好笑?

就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憨憨傻傻、被人忽悠还要道谢的人。

肉中噱这一相声理论,也正是他的表演心得

拿《马大帅》来说,由于它的剧本时边拍边写的。因此当中不少戏份都是演员们临时发挥出来的。

有次道具师给了范伟一个北方航空公司的包。

范伟就开始琢磨:范德彪拿着这个包肯定要显摆自己坐过飞机,包上的英文谁也不认识,他就可以自己瞎掰,在马大帅面前撑一回排面。

于是,就有了剧中的经典一幕:彪哥指着包上的英文念道“英文呐,大飞机呀”。

正因熟稔人物的方方面面,自然接过来一个道具,就能从中获得启发。

在范伟看来,这种表演给人的印象是最深的。

在《即日启程》里,范伟饰演的角色常年拎着一个大箱子,尽管箱子底下有轮子。别人问他为啥,他的回答是“费轱辘”。

这恰好跟人物抠门的性格相对应,自然也成了全片最大的包袱。

许多人,包括我都会觉得范伟当初投身文艺片领域是一种勇气的表现。但范伟本人觉得不是他自己胆大,而是找他的导演们胆大。

在接手新片《长安道》里的万正纲一角时,他也一度开始犯嘀咕。

剧中的万正纲是一名自私的知识分子,他不仅出轨,而且还在最后害死了自己的女儿。范伟起初有点接受不了他害死女儿的动机。



后来经过和导演的反复交谈,再加上私下琢磨,他才迈过了那道坎:

毕竟知识分子也有私欲,对学术的追求也可能会变为对权力的执念。

他之所以会劈腿,部分也是因为出轨对象可以让他主持节目,分享自己的学识,结果反而遭到摆布。


而他害死女儿,也更是因为爱自己胜过一切,性格中有种绝对的自私、自恋。

前段时间,海清曾呼吁青年导演编剧们给中年女演员更多的机会。这种窘迫同样发生在中年男演员的身上。

不过范伟对此看得则比较乐观,他用食物跟我们打了个生动的比方:

如果说观众们是食客的话,那么电影就是餐厅,演员就是厨子。现在观众挑电影的过程,就好像打开大众点评选餐厅。

那些纯粹以市场为导向的片子,好比是大排档,尽可能的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前几年青春片层出不穷,就是为了抓住年轻人的市场。

我们关注到《长安道》,正因为影视作品里缺乏中年人的故事。

《长安道》中万正纲,这种亦正亦邪的复杂中年角色不多见。更别提,他还是主角。


范伟想,人们总会有吃腻大排档的时候,就好比地道的菜馆一样,给观众提供了新的选择。

对他来说,现在正处于“大排档”的转型时期。

“我们等吧。”

说这句话时,范伟的眼中闪着高光,像是一面镜子,反射着一个光辉未来的图景。


编辑于 2019-11-17 21:24

深夜睡不着,随便答几句吧

说说我个人视角下对喜剧演员的分类

第一类:根本不好笑,很做作的强行逗观众笑的,典型代表:某些喜剧类综艺上的常客,以及近些年春晚的一些正能量小品。。。

第二类: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好笑,看完后觉得大脑空无一物的爆米花式喜剧,典型代表:乡村爱情系列,赵四刘能等

第三类:在觉得好笑好玩的同时还能让人觉得比较新颖,也会引起一些反思与思考。典型代表:沈腾

第四类:通过喜剧作品刻画生活的俗辣,观众在大笑的时候,觉得那些人和事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典型代表:郭德纲于谦

第五类:于笑声中见悲悯,幼年看时会觉得好笑,成年看时会觉得苦楚,将苍凉的精神内核包在密集的笑点之下,达到这个层次的中国喜剧演员,我觉得只有范伟,周星驰以及没成赵总之前的赵本山。(赵本山范伟演的马大帅,周星驰的功夫)

发布于 2019-08-21 00:47

以下是我以前写的心得,截出比较切题的一段……

一直认为范伟是本山团队当中真正的演技派。我想他和赵的表演,从一开始就不是一路的。赵是二人转演员出身,而范是相声演员出身。赵本山演来演去,还只是演个农民,而范伟则是出了名的演啥像啥。他戴上假头套,能演正直的范乡长;再戴上一副方镜,就能演刻薄的司机;他把头发剃光,继续戴着眼镜,就是鬼道的药匣子;假发和眼镜都没有的时候,又是憨厚的伙夫…

在范伟的词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是少数表演没有相声痕迹的演员。”我们观看范伟饰演的某个角色时,很难联想到他还演过其它什么样的人物。而赵本山就不一样了,在赵主演的影视剧中,我们甚至能猜测出来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性格。不论是《刘老根》还是《马大帅》,以及小品里的黑土和大忽悠,赵都是绝对的主角,他的表演霸气外露。现实生活中,他也是位有魄力,有见识的实干家。在以赵为主要演员的作品中,人物与他本身时常会有重合。范伟则不然,除去受邀请客串,范伟接的戏,戏路差距都是较大的。同时他也低调得多,从少有的接受采访录像来看,范伟是一个深邃内敛之人,这和他以往塑造的有亲和力的形象大相径庭。

范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不同角色之间表演绝不雷同,这点很多专业演员都做不到。无论是赵本山,还是其它以“方法派”为指导思想的演员,你看他们在表演发怒、悲伤、吼叫的情景时,演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所谓“方法派”,就是要求演员与角色最好融为一体,假如我是演员,角色生气了,那就是我生气啦。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表现派”,要求演员不必完全代入角色,但你就是要“假装”得以假乱真。就演技来说,范伟在细微处见功夫,因地制宜,时时注意角色之间的区别,也算是个“表现派”了。这方面我懂得少,只说一点算了,说多了露怯。

同样是演小人物,范伟经常敢于尝试不同的角色,这就与赵本山显示出差别来,赵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永远也不能离开他的刘老根大舞台。范伟更像是一个专业演员,赵本山所能给的角色,是远远小于范伟的实力之内的。

几乎是必然的,赵本山和范伟最终分道扬镳,有点脑子都看得出来,他俩最后告吹,绝不像是记者口中所言的“和平分手”。这年头,最虚伪的一句话就是:买卖不成仁义在。何庆魁曾说:“范伟卧薪尝胆十年。”可见范早就想走了。虽说赵本山对他有知遇之恩。可赵氏喜剧的庙还是太小,装不下范伟这尊神。


————————————————————————————————

2015.7.8

这个答案很久以前写的,现在看来发现一些弊病:赵本山也不是一直演一位农民,他早期的角色类型属于一种“小市民”阶级。相对于马大帅和刘老根,赵的角色也很跳跃。其主演的三部电影:《男妇女主任》、《叶落归根》以及《幸福时光》,角色各异,表演难度很高。只是赵如今有些离不开农民这条路,而文章多少忽视了他的演技。

编辑于 2015-07-18 12:23

东北一个朋友告诉我,当年范伟在东北任何一家饭店吃饭,总有一些彪形大汉默默走过来对他说,彪哥,单买了,慢吃,我先走了。

单凭范德彪一个角色,范伟已经秒杀了中国大部分演员。

发布于 2017-11-20 01:45

范偉被趙本山造就,也被趙本山毀了。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嚴肅題材電影演員,《南京!南京!》和《耳朵大有福》中都有著極為精湛的表現,而後者雖名聲不響,卻在藝術性和深度上比其導演張猛接下來的作品《鋼的琴》高出幾個檔次,其中范偉的表演居功至偉。相比於小品舞臺上的賣傻,范偉其實恰恰是位出色的悲劇演員——他可以把《唐山大地震》駕馭得不比徐帆差。他值得擁有一位更好的伯樂,也應當成為內地中生代演員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我期待范偉先生終有一天會在銀幕上擺脫觀眾對他「腦袋大脖子粗」的刻板印象。

发布于 2013-09-03 23:29

金马影帝,10次上春晚,被赵本山骗财,与妻子30年不离不弃


文 | 石墨杨 编辑 | 小麦


4月2日,网友电影圈君在微博发布一段电影《长安道》的视频:“我记得上一次是李小璐,这次换陈数,范伟你是怎么忍住不擦枪走火的……”


如今58岁范伟,是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金马奖双料影帝。

想起四年前,54岁的范伟获封金马奖最佳男主角,脑袋大脖子粗的他站在马思纯和周冬雨中间,十分抢眼。





2月初,赵本山主演的《刘老根3》悄悄上线,与他分别14年多的范伟,又以药匣子的身份出现在片中。

01

范伟,1962年9月生于在辽宁沈阳,他从小就喜欢相声,16岁师从沈阳曲艺团演员陈连仲学习表演。

1981年,19岁的范伟到铁岭民间艺术团谋生,借相声出道。

他曾经自嘲说:我不是搞相声的料。他撒不开,既没法刻意搞怪,也学不会卖弄。




范伟喜欢一个闷在小仓房里写剧本,没灵感就喝点酒,不过酒量很差,演员王志文起了绰号叫“范小抿”,抿一口就倒。

20岁那年,考入沈阳曲艺团,开始创作相声,磨了一年多,处女作叫《一个厂长的日记》。

作品采用了新颖的日记体裁,让团里的领导耳目一新,被拿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

而这次北京之行成了范伟事业上的一次转机。在参加全国相声邀请赛之后,范伟成为沈阳曲艺团的骨干。

在东三省的相声圈里,范伟渐渐有了些小名气。




没天赋不代表范伟永远也说不好相声。1993年中国相声节上,范伟的原创相声《要账》获得表演一等奖和创作二等奖。

当年,赵本山筹备新小品《走毛道》时找到范伟。


走毛道在东北话里是抄近道的意思。大树底下好乘凉,之后的日子里,范伟跟着赵本山抄了很多近道。

第二年春晚小品《打扑克》有一句经典台词: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这倒像是句预言。

相声在挣扎,小品上高潮。





1995年,范伟跟着赵本山第一次登上央视春晚。


在小品《牛大叔提干》里西装革履、眼镜背头,将一个精明谄媚的秘书角色拿捏得恰到好处。

无论是《三鞭子》里刁钻傲慢的司机小吴,还是《红高粱模特队》里彩巾花衬衫的新潮模特教练。

范伟绕着赵本山转,本山需要什么角色,范伟就变成什么演员。

编剧规定,范伟的台词不能超过5句话。观众都是来看赵本山的,不能被抢了风头。




2001年,是范伟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年的春晚表演小品《卖拐》,获得小品类一等奖。

两年后,范伟获得“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卖拐》里天真老实的厨子让观众记住了“没病走两步”。

《刘老根》里药匣子本是个可有可无的影子人物,却在网上出了一个“药匣子语录”。




《马大帅》之后,人人都爱范德彪。

赵氏喜剧给范伟带来了名利,也铐上了枷锁。人们只记得他扮演过的面孔,唯独不记得范伟。

2005年的《功夫》,是范伟在春晚上的最后一次亮相,那些年他连续登上春晚舞台10次。

范伟真正想要的,在赵氏喜剧之外。

02

在喜剧这条路上,范伟在求变,在成长。他的眼光,他的喜好,也都在改变。

他说该给自己多留一些时间,可以用心地去演,但绝对不只是喜剧。

《忽悠三部曲》之后,范伟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




对他而言,只有脱离搞笑,才能踏上新的征途。


他不想这辈子只当个小品喜剧里的“大人物”,希望能演文艺片,化作“小人物”。


2003年,北影厂希望为了替即将拍摄的电影《看车人的七月》多拉些票房,向导演安占军推荐了范伟。

试戏时,导演看着片场里的范伟走出“正剧的节奏”,也撕掉了贴在范伟身上喜剧演员的“成见”。




《看车人的七月》却意外让范伟获得一个颇具含金量的国际表演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男主角


在此后的日子里,范伟仍旧偏爱小人物的生活。

2006年,离开赵本山的范伟,接到第一部文艺片《芳香之旅》。

范伟饰演的大巴司机老崔,是一个毛主席接见过的“走下神坛的劳模”。

他觉得劳模是个壮汉,但不该是臃肿的。于是在拍摄的三个月里,范伟没吃一粒主食,从164斤瘦到148斤,脸上看不出来,但肚子小了一圈。




2006年8月,在拍曹保平导演的一部电视剧时,他连人带车摔进了三四米深的沟里。悬空的时候,范伟觉得“人要没了”。等到落地,范伟身体瘫软,连手指头都动不了。

在医院检查时,范伟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自己是不是残废了。

万幸的是,最后检查结果是胸椎骨裂,还能继续拍戏。

命运似乎总喜欢跟人开玩笑。




在病床上躺了两个月后,范伟凭借章家瑞执导电影《芳香之旅》里老崔一角获得第30届埃及开罗国际电影节特别表演奖(金钥匙奖)

由于身体尚未完全恢复,范伟遵照医嘱,在飞机上躺了18个小时赶到埃及领奖。

03

假如在中国舌尖界,范伟是一道东北乱炖,从相声到小品,从电视剧到电影,一点点地乱炖,最后咕嘟咕嘟地炖出味道。

那时候,网上盛传范伟与赵本山不和的消息,2006年范伟缺席春晚,仿佛是从侧面证实传言。

但事实上,《关东大先生》之后,范伟和赵氏喜剧才算是渐行渐远。

2009年在《关东大先生》首播新闻发布会上,客串的范伟缺席。赵本山说:他现在毕竟是发达了,打电话都不接。

没多久,范伟隔空回应:“因为赵本山经常换手机,自己很少接陌生人的电话。”


真和假,在隐藏和真实之间,变成人们热议的话题。




电影《耳朵大有福》里王大耳朵,瞧瞧那吃鱼的嘴唇都是戏。


饰演王抗美并获得了第9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奖。

从2003年开始,范伟便出现在冯小刚的电影里,担当负责搞笑的配角。




《天下无贼》里的劫匪那一段本来可有可无,但当范伟大着舌头说:“打、打、打、打,打劫!”时,立刻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在《我不是潘金莲》里仅仅出镜两分钟,处处是包袱。后劲十足的“范式幽默”让范伟成为观众最熟悉的笑星之一。

电影拍过十几年后,范伟逐渐明白,自己很难摆脱观众的“成见”,他只能反复认真的打磨剧本,演出一部部更好的作品。

在《鲁豫有约》上,范伟说:希望人们忘掉过去,忘掉演喜剧的范伟。

其实,他早就从一个喜剧演员变成真正的演员。

豆瓣上有人说:范伟的演技,已经不需要用奖杯来肯定。

2015年,拿到《不成问题的问题》剧本,范伟心里也有点拿不准,梅峰也是第一次当导演。




范伟翻出老舍的小说原著,像往常一样,提前将角色动机和心理在脑子里揣摩过好几遍,然后,和导演约在大望路附近的一家茶馆。

范伟对导演说:梅老师,我觉得,这得是个静水深流的东西。

梅峰说:我想把它拍成黑白的。聊完之后,两个人就“对上了眼”。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慢工出细活。为了质量,导演奢侈到一天只拍一个长镜头。

每个镜头,范伟都会拍上10到15条,还能够给出不同层次的表演。梅峰就觉得范伟越来越像自己心中的那个“丁务源”。

范伟也演得过瘾,主动找到梅峰:我这个年纪遇到这样一部戏,还能当男主角,太难得了。




2016年,《不成问题的问题》在金马奖上折桂,时隔10年,范伟再封影帝。

颁奖时,评委说范伟的表演不着痕迹,诚恳真实、栩栩如生。


04

多年以来,范伟一直在偏爱小人物,那些我们身边最普遍、最普通的中国人。

只要有这样的人物,宁愿放下一些赚钱的商业片也愿意去。

然而,影帝的头衔并没有给他的片子带去多少关注度。

范伟与陈数合作的电影《长安道》排片很少。但是优秀坏人的表演炸裂天际。




文艺片演得太多,没有多少人知道范伟在转型。

在B站,人们最喜欢的还是“跟着范伟打天下”的鬼畜视频,偶尔有人发一些范伟的新作品片段,满屏刷过的弹幕多是“马大帅”、“范德彪”,范伟仍然是沉默的站在后面。




当人们在视频后模仿彪学宝库里的绝技“鹰爪挠”时,有多少人会记得范伟讲述的“小人物”平凡故事。

在《小崔说事》上,范伟说:有一天我走在道上,后边有个人跟着我说,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他们都不知道我是范伟。

范伟在演艺路上摸爬滚打数十年,他以独树一帜的“范式幽默”表演,征服了亿万观众。

他“买拐”,他“买车”,他以弱者的善良和单纯震撼观众;他“药匣子”,他“范德彪”,他以小人物的憨厚和质朴温暖荧屏。

在春晚愈发名利化的磁场,他毅然抽身而退,专注自我;当亦师亦友的赵本山依然在“乡村”徘徊时,他凭着对“幸福”的深刻理解,成功“进城”,崛起为“心灵世纪”的代言人。




范伟最大的底牌,不是拥有多少金钱,更不是拥有多大的名利权势,而是拥有一名好的妻子。

如今58岁的范伟,牵手妻子30年无绯闻,夫妻之间恩爱和美、相濡以沫。

范伟在《有完没完》中和贾静雯上演相亲戏码。




在《道士下山》和林志玲出演感情戏,去年在《长安道》和陈数滚床单,谈到频频在大银幕上“收割漂亮女星”。

范伟露出笑星本色:“在电影中我一直艳福不浅,这只能说明导演都是我的亲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编辑于 2020-04-04 20:34

仅就道士下山而言,感觉范老师演技绝对在王学圻之上。

编辑于 2017-02-27 08:42

曾获得去年第53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男主角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已在今日正式公映。这部影片是梅峰导演的处女作,此前他曾有过一些列编剧作品,如与娄烨合作的《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城谜事》。

老戏骨范伟凭这部片子最终拿下金马影帝,成为表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范伟今年已55岁,但接戏的频率这几年倒是有所增高。仅是去年,他就一口气推出了《一切都好》、《我不是潘金莲》、《不成问题的问题》以及《一句顶一万句》四部电影作品,分别与张猛、冯小刚、梅峰、刘雨霖四位风格不同的导演合作。

有意思的是,前两部戏中范伟只是客串出演,后两部才是挑大梁,恰巧梅峰与刘雨霖还都是首次做导演,所以可以看得出范伟与新导演挺有缘分。或者说明新导演希望能与有深厚表演经验的范伟合作,以此来强化角色,又或者是范伟希望通过与新导演的合作来尝试更多的可能。

总之,对于两方来说这都是一个相互信任并寻求火花碰撞的创作过程。《不成问题的问题》全片都为古典的黑白摄影,电影形式感很强,这对演员的表演是有很高要求的。

范伟虽然是小品喜剧演员出身,但一点都不显得违和,因为范伟在离开舞台演出后一直沉于打磨演技,渐渐摆脱了过往的单一笑星形象,戏路变得更加开阔,已是既能演得了喜剧又能演得了正剧的真正演技派,奖项方面也日益受到肯定。

比如2006年的《芳香之旅》获开罗国际电影节特别表演奖,2008年的《耳朵大有福》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即日启程》获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

2009年的《南京!南京!》里他饰演了一个战乱背景下内心纠结的小人物,之后又与冯小刚合作了《温故一九四二》,继续走写实历史风。

在有了一系列剧情片的表演经验、也塑造了很多严肃的角色后,范伟近几年的作品显得更加随性自由风格多变。喜剧演出一直没有中断,因为这是观众所熟悉和喜爱的。

比如在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以及陈凯歌的《道士下山》中,导演安排范伟与李小璐、林志玲两位反差很大的美女演员对戏,有意制造笑料。

两部喜剧之后,又是《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这样现实题材电影,虽然仍扮土扮丑,但角色身上的意味和反思让人触动,尤其是后者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可见范伟对故事和剧本的重视。

今年,已是金马影帝加身的范伟又来了一个形象急转弯,从年初起连续推出了多部《有完没完》、《父子雄兵》、《绝世高手》多部喜剧作品。

在常规的喜剧戏份外,这些影片中多给予范伟一个父亲的角色,如《有完没完》、《父子雄兵》,在讲述父子关系的同时借用其他类型元素,如奇幻、动作、无厘头等。其中《父子雄兵》是他与同样东北籍演员大鹏的首次合作,两人的表演比较合拍。

《绝世高手》显得有些不一样,因为他在片中的角色偏于无厘头搞笑,造型也很多变,在奉周星驰为偶像的迷弟卢正雨的指导下,55岁的范伟在戏中尝试了一把夸张、突破形象的喜剧演出。

以上这两部电影都是各自导演——王啸坤和卢正雨的首部电影,再次印证了范伟与新导演的缘分。另外,范伟还与大鹏继续合作,客串出演了他的第二部导演作品《缝纫机乐队》,上演了一场“割双眼皮手术”的搞笑演出。

目前,范伟手上的最重要的新片应属改编自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范伟坦言自己在过了50岁就有好多人劝他演范进,因为与角色年纪相仿,都姓范且都比较迂腐。除了没疯没中过举,和范进真的是挺像的。

看来在连续接演了一批常规喜剧后,范伟又要开始尝试挑战真正的银幕角色了。

发布于 2017-11-22 11:53

耳朵大有福 中国大陆最好的电影中 能排进前十! 其中范伟演技太牛 就像真实发生的一样

范伟在<看车人的七月>中 同样有精彩的表演

发布于 2016-01-23 06:12

一般来说,喜剧演员是非常容易被人忽略演技的。因为他们表演的大多是让人哈哈大笑的作品,而在表演中又很少表现哭戏,哭戏演得好又一般被认为是演技高的最好表现。

所以,范伟就是一个例外。尽管范伟这些年已经不再局限于表演喜剧,但他即使在喜剧表演全盛时期,也因在作品中的表现被夸演技高超,比如药匣子,比如范德彪,比如《耳朵大有福》,比如《求求你,表扬我》。








更不用说他在很多喜剧中的神来之笔,比如在《天下无贼》中与冯远征一起出演的打劫那一段儿。其实这段表演与全片剧情没有任何关系,直接拿掉根本不影响全片,可是冯小刚非常喜欢两人的这段夸张表演,最终予以了保留。让自己扮演的劫匪说话结巴,就是范伟个人的设计。在他的刺激之下,冯远征也夸张得演了起来。





如今,业内人士对范伟的评价非常高,说他不是单纯的演员,而成了表演艺术家。





把药匣子从男三号演成男一号

范伟是什么人呢?从外表看永远乐乐呵呵,说话和气周到,就像一个好好先生。然而到了演戏的细节上,他其实是非常较劲的,每个人物都较劲。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物不是你骨子里的东西,你就得琢磨,不琢磨就会苍白。

在范伟和赵本山合作的初期,范伟其实在小品表演中几乎一个包袱儿都没有,但他还是严肃对待。比如在小品《三鞭子》当中,范伟扮演一个爱激动的司机,台词非常少,发挥余地很小。他平时注意到司机爱戴白手套,显得利落干脆,就把这个细节使用到作品中,赵本山看后也觉得准确。





2002年,赵本山拍摄电视剧《刘老根》,男一号是刘老根,男二号二柱子,女二号大辣椒,范伟扮演的药匣子只作为大辣椒的丈夫陪衬出现。





由于表现过于突出,药匣子的戏变得比二柱子更为吸引人。导演赵本山也忍不住为药匣子加戏,有一天赵本山恍然大悟,怎么药匣子的戏比刘老根还多?到底谁是男一号?从中也能看出,范伟琢磨药匣子人物的塑造,使得这个本来戏份很少的人物,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多年之后再看,观众记住药匣子的比记住刘老根的还多。《马大帅》中的范德彪,同样如此。





自费去河南学习地道方言

2006年,范伟和张静初出演正剧电影《芳香之旅》。六七十时代的人应该穿什么衣服?范伟为此想了很多。他忽然想起父亲那时候经常在里面穿一件运动衣,外面弄一个假领子,我就把这个设计用到电影中,现场效果很好,观众发出会意的笑声,感觉非常真实。在正剧人物当中加一点幽默,而喜剧要让它稍微有一点厚重的东西,范伟经常做出这样的处理。





在冯小刚电影《手机》当中,范伟演葛优角色的河南表哥。

按理说相声演员出身的他不怕说河南话,但他自认为很多演员学河南话不地道,真正的河南人一听就能听出来。于是,范伟自费带着爱人去河南学方言。到登封进市区,路上范伟看见一个穿着小背心的农民,那人也胖胖的,范伟一下子觉得心里有了个形象。后来他碰见一个卖茶叶的,她说我丈夫喜欢你。范伟说正好,就让她的丈夫把自己的台词纠正了一遍,心满意足。





可以看看范伟在《手机》里扮演的砖头哥,不管是说话的口音,还是用嘴叼出手机天线的工作,都那么贴合到位,可以说那一小段,比葛优演得还好。

期待范伟更优秀的作品

这些年来,范伟是以出演小人物见长的,小人物观众都在平时生活中见到,因此范伟演得好不好,像不像,大家都能看在眼里,因此对于范伟来说,这其实是更大的挑战。





然而,并非表演科班出身的范伟,由于超强的悟性和个人自觉,在塑造小人物方面极其拿手,因此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认可。范伟如今不到60岁,在演艺道路上,应该还有更重要的作品和角色,等着他。

发布于 2020-04-26 15:57

那年,有记者问林志玲:“和范伟老师演亲密戏不尴尬吗?”

林志玲羞涩一笑:“尴尬的不是我,是范伟老师,一演床戏就跟我道歉。”

记者又追问:“你和他拍摄这种剧情,甘心吗?”

​林志玲是娱乐圈公认的大美女,不仅颜值高,长得性感美丽,还情商高,但和她搭档拍戏的男主角。

不是黄渤就是范伟这种颜值“一般”的演员,与林志玲的颜值格格不入,因此不少网友都替林志玲感到“惋惜”。

​但林志玲却说:“我理想中的另一半就是黄渤这样的,如果他没有结婚,我一定要把他追到手。”

在林志玲心中,黄渤就是她想嫁的白月光。

​因此,在林志玲的择偶观中,颜值是次要的部分,主要还是看人品,合作也是如此。

​当年陈凯歌导演在拍摄《道士下山》时,明明有很多年轻又帅气的演员,却偏偏选择了让范伟和林志玲来饰演一对夫妻。

​在剧中,范伟的形象是一个即将要秃顶的中年油腻大叔,而林志玲则饰演一个大美女,无论是身材还是长相都是女神级别的存在,两人的形象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但却要演“床”戏。

​陈凯歌导演的选角也是别具一格,他这么安排可能也是考虑到收视率,毕竟范伟和林志玲,在宣传上就能起到很好的助推效果,大概很多人会好奇,范伟和林志玲演夫妻,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林志玲和范伟都比较害羞,每次拍摄前,范伟都会在现场一遍又一遍的向林志玲道歉:“实在是对不起,如果有冒犯的地方还请见谅。”

​林志玲丝毫不害羞,她相信范伟老师的人品,在拍摄时,她伸手只说了一句:“请!”

​在电影宣传期间,有记者问林志玲:“本来有那么多演员,最后却偏偏和范伟老师演夫妻,你甘心吗?”

​林志玲假装生气说:“谁说不是呢,肯定不甘心呀,我当时心里想着下一部戏一定和一个帅哥合作。”

​现场顿时笑声一片,林志玲正色说:“演完后,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陈导让我和范伟老师合作了,他的演技简直是太棒了,能和他一起合作简直就是我的荣幸。”

​在拍摄电影时,范伟特别认真,林志玲有不懂的地方,范伟都会耐心地解释,范伟将一个男人对女人最真挚的爱演绎得入木三分。

​虽然范伟的油腻形象和貌美如花的林志玲有些违和,体现出强烈的视觉差,感觉两人不般配,但整体下来,两人精彩的演技却让观众过目不忘,在剧情和情节上,设计得十分巧妙。

​有人也采访过范伟,问他和林志玲演对手戏有没有压力?

​范伟说:“真的压力太大了,她太漂亮了,让我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如何去演,我也会紧张,甚至经常忘记自己的台词。”

​范伟是娱乐圈出了名的老实人,性格内向,当年为了讨回自己借出去的300块钱,可谓是绞尽脑汁,碍于友情无法开口,最后,费尽周折才要回钱。

​当时,范伟在曲艺团说相声,每个月80块钱工资,日子过得十分紧巴,好友巩汉林在逛街时,看到一件漂亮的裙子,想买下来送给老婆金珠,身上没带钱,就找范伟借了300块。

​这笔钱对于范伟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过了好久,巩汉林都没有还钱,范伟不知道如何是好,一边是自己的辛苦钱,一边是好兄弟,他不知该如何是好。

​他买了水果去巩汉林家,看望小孩,巩汉林连忙将水果拿过来,称他太客气了,范伟和他聊天时,尽力往金珠的裙子上扯,但巩汉林就是不提这件裙子是借范伟的钱买的,范伟只好怅然离开巩家。

​过了几天,他又买了水果去看望巩汉林,两人聊了一会,范伟这次豁出去了,鼓起勇气终于说出了300块钱的事,巩汉林猛的一拍脑袋,非常不好意思,立马还了这300块钱,范伟接过钱尴尬的笑了。

​不得不说,范伟真是老实到家了,为了讨回自己的钱,还搭进去两袋水果,因为有了借钱讨钱的深刻感受,他还将这件事改编成了小品《面子》,引起大家的深思。

​当初范伟和赵本山合作演小品,赵本山接下了一个商务演出,带上了范伟,一共演了7场,总共42万酬劳,赵本山只给了范伟7000块钱,一场一千,高秀敏觉得赵本山给范伟分太少了。

​没想到,范伟却说:“没有我,本山大哥也能拿这42万,能分7000我很知足了。”

​在和林志玲合作时,范伟更是老实,剧中两人有些亲热戏,特别是那场“床”戏,两人同盖一床被子,肩膀露出一大截,这场戏尺度比较大,每个人都羡慕范伟的艳福,但范伟说自己从来没有那么不自在过,早知道就不接了。

​当初林志玲和黄渤合作电影《101次求婚》时,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黄渤表示自己拍戏时眼睛都不知道该往哪里看,就怕冒犯到对方,让对方尴尬。

​两人在一起的画面也让网友不禁吐槽黄渤和林志玲不搭,没有爱情的甜蜜感,有些尬,但合作下来,林志玲却对黄渤特别欣赏,还让导演给他们特别加了吻戏,两人也因为这次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不管是范伟还是黄渤,都是演艺圈的实力派,他们不是靠出色的颜值出圈,而是靠着无可挑剔的演技得到观众的认可,是金子总会发光,演技才是一个演员最好的底气所在。

发布于 2024-03-02 01:57

其他的先不说,就说和赵本山合作的三部东北农村剧: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和乡村爱情系列。范老师分别扮演的是药匣子李宝库、范德彪和王木生。虽然三个角色都是东北农村的小人物,都有点傻和二,都有着自己的执着,但范老师的演绎却给三个角色不同的生命,丝毫没有雷同。

药匣子如下图


范德彪如下图


王木生如下图



三个相似的角色,虽然都是喜剧,但相信看过的人对三个角色绝对不会混淆。范伟抓住了每个角色的不同的细节,每次表演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想象有哪个演员可以把这么接近的角色演出不同的感觉,而且每个角色都处理的很成功。对比其他同时参与过这三部剧的演员就知道了。

发布于 2016-11-27 17:21

是实力不是本色,大家可能忘了他在春晚演的设计师范老师,势力眼的司机,开同学会的商人老范。看过很多部他主演或参演的电影,各色人物,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发布于 2015-07-18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