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麦家的小说《解密》?

麦家、《解密》
关注者
35
被浏览
55,526

24 个回答

“天才之所以称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将自己无限地拉长了,拉得细长细长,游丝一般,呈透明之状,经不起磕碰。” ——《解密》

麦家的小说机关重重,都有一个特点,故事里有“天才”的陨落。第一次读《解密》是很多年前,看完后说不出的悲愤:一个天才破译另一个天才的密码的过程。



“解密”似乎是个动词,在特殊历史时期天才容金珍破译“紫密”、“黑密”的过程与悲剧。

天才的世界,我们普通人无从得知。20世纪初,欧美的一些学家最早关注到超常儿童的研究和培养,1921年“美国智商之父”路易斯·特曼利用IQ测试,选拔1500名IQ超过135的天才儿童,启动了一项长达35年的天才跟踪研究计划,得到全世界的重视。

美国研究超常儿童的权威专家维纳教授,研究认为无论在哪个领域,学术、艺术、或者体育,超常儿童都表现出三个共同特征:

第一,早熟。超常儿童都比普通儿童更早到达一定的发展阶段,他们学的更容易、更快,能到达普通儿童永远无法到达的水平。

第二,自学。他们的学习很少需要成年人的辅助,经常自学。

第三,强烈的动机。对于他的才华所在的领域,他们有着近乎偏执的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动力。

容金珍无疑就是万里挑一、甚至世界难寻的超常儿童,但生长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战乱时期,个人命运裹挟在国家命运之中。

在中国,超常儿童也处于低关注状态,一些误导信息让很多人,尤其家长和教师,痴迷于如何把普通孩子培养成天才的伪命题中。

很多读者认为麦家写的是一个伟大的红色主题,天才挽救了国家危机,成了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至于容金珍结局疯了,也是每个人心里的不忍却也默认的事实。

偏执成就天才,天才速度过快脱离轨道,就成了疯子,也算是天才的归宿,可歌可泣的“壮举”。

然而再读了第三遍《解密》后,我才发现了不一样的隐情内幕。麦家的核心重点似乎不是写一个破译军事密码的故事,而是一个天才冲破层层困境破译了以陨落为结局“精神牢笼”的密码故事。

“解密”包含的两层含义,与书中多次提到“两条线”理论相得益彰。



容金珍的人生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笔者收集上来的资料撰写而成,一部分是访谈实录。

前半部分的访谈实录来自“容先生”,是与容金珍一起生活了五年的师姐,第二部分是郑局长,是701的容金珍的上司。

虽都是采访,容先生和郑局长的语气和评断显然不同。容先生作为姐姐、家人讲起珍弟,有母性的温柔与亲近,更多的是容金珍的个性与成长,是故事叙事中极为珍贵的补充视角。

而郑局长代表的是国家层面的视角,大局为重。为读者揭示了破译工作者是为国家工作却鲜为人知的功臣英雄。

但在郑局长对容金珍个人的描述中,却暴露出人世间对于天才的重重设限,一些是保密工作者无法摆脱的人身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破译天才无意识的“残害”。

01

破译“紫密”时发现了人类的密码

“紫密”是一级难度密码,难度程度与天才被承认,人心、态度的转换有密切相关。当然,这是容金珍破译“紫密”以后才发现的。

值得注意的是,希伊斯一直认为容金珍是“集中西人智慧结晶的精灵,百年不遇”的天才。“中”是指容金珍遗传祖母的天才基因,天赋异禀,而对于没有出过国的容金珍,“西”是代表着从小与他相依为命的洋先生教给他的“解梦”,从深处解释应该是弗洛伊德以《梦的解析》而开创的精神分析学。

容金珍与希伊斯的博弈早在入701以前就开始了。容金珍因为一场大病与普林斯顿大学失之交臂,国内外战事连连,他自学了希伊斯留下的两箱书,其中包括数学家伟纳科的数学双向理论。并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发表了一篇论文,容金珍认为人脑就如圆周率,是一个无穷的小数,人脑拥有模糊意识,模糊就是不清晰,是无法再造的。

而这个模糊意识,就是梦境。

希伊斯就是数学家伟纳科,希伊斯早就料到容金珍可以融汇数学以外学科的知识研制人脑科学,促进人类科学的发展。

1897年,弗洛伊德开始了用梦境进行自我分析。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是用于解析梦,引申到心理学,解读人们的潜意识在梦中的表象,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

容金珍从小在洋先生的“解梦”引导下,加上此后对这个领域的深度理解,他的能力应该可以自学到弗洛伊德的这一层面,也就是“自我分析”。

然而两位科学巨才谁都无法料想,自己的天才智慧会卷入政治背景中的“制密者和破译者”,远离科学猜想,而终身斡旋与两个天才之间的博弈之下。

在破译“紫密”时,正如郑局长所说,破译专家都不敢去碰密码史,“史林立任何一颗心灵,任何一个思想,都会如磁石一般将你吸住,并化掉。”对于天才来讲,也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然而,没有人懂得会“解梦”的容金珍,并非迷信之说,而是自学的“精神分析学”。他没有如郑局长所说,被迷惑住心智,成功破译了“紫密”。这对701来说,对中国来说都是壮举,是天才英雄。

只是,无人知道,容金珍在这个过程中国年还破译出所有天才的悲惨结局,并猜出这是与“希伊斯”的博弈,后果不堪设想。


02

“黑密”的出逃之谜


在希伊斯妻子后来的笔录中我们得知,”紫密“是希伊斯制造。他很早就知道世界上只有容金珍会破译掉,而到那时,就会启动“黑密”,同样是希伊斯的研制的另一套备用密码。

果然容金珍破译“紫密”,希伊斯立即改变“黑密”的方案,一改技术升级叠加难度,采用难易混合乱阵迷惑容金珍的心智,企图以“奇”致胜。

而就在破译“黑密”过程中,容金珍遭遇了一次火车丢失黑皮夹意外事件。据说黑皮夹里有容金珍破译“黑密”的思想过程的笔记本。

这次被盗窃的影响巨大,最后发展成了荒唐的行径。容金珍疯了,跑了。“黑密”被另一个破译员成功解密了。



故事走向听起来和开头容金珍的祖母身世一样荒诞不经,“一个把吨重的铁家伙送上天的女人,却是奈何不自己身上的一团肉”难产致死,那是天命。事实上郑局长就是这样解释的,天才常常变成傻子。

一个靠脑袋破译密码的天才,命脉怎么会系在一个身外之物上?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郑局长描述容金珍生性怪癖,害怕出门,唯恐安保不严,生活上谨慎和笨拙得像个傻瓜。其实除了随身持枪保镖还有暗处便衣保护他的安全。

而实际上容金珍火车上的懦弱心理,表面上趋于郑局长的逻辑设定,实际上是容金珍害怕自己的出逃计划被保镖发现而惴惴不安。“其实,有这种不详之感正是因为他太在乎自身,太明白此行的特别。”

整个去途,他都在担心计划落败,到达了总部:

“他才勇敢地想,以后(最现实的归途),无论如何用不着这样自己吓唬自己。”

但他没有想到突如其来小偷会偷走“笔记本”,消失得无影无踪,而这本笔记本应该记录的是梦境和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这是他的“灵魂”所在,倘若失去灵魂,他害怕日后会陷入天才的困局,悲惨收场。



当他出火车站看见701最大领导逼近质问,才意识到整件事情的严重程度,几个城市的兴师动众。

在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中,他突然解开了“黑密”,意识到了紫密与黑密处于正反两极,同时,他没有想到,解开“黑密”那一刹那如此痛苦不堪,甚至感到永劫不复的绝望,更坚定了逃离的想法。

然而破译“黑密”知而不报是对国家的背叛,他承担不起,于是,重新把写了破译过程的笔记本放进邮筒里,假意复原。又怕人人皆知是他所为,于是写了一个能让同事破译的点到为止方案。

这是容金珍摆脱破译秘密工作的一个金蝉脱壳的方法。

他是国家秘密执行人员,身上藏着机密,无处可逃,一旦被发现逃走就是叛国罪,而世上是只有一种方法能够不被千夫所指,等待身上解密时限的到来,就是装疯

这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国家不受损,领导不受牵连,他永远逃离解密的痛苦。

以郑局长的口述为证,普通智商的我们认定:天才与疯子在一念之间,701有棋疯子,历史上有太多的天才变成疯子。天才追求理想之所,破译的过程保持冷漠与孤独是自保,“他们追求的是一种不正常”。

这是普通人理解的天才,这些刻板印象,自以为是的合理化,逼着容金珍走向“疯癫”。

“人们仰慕他,但不亲近他 ”,但从历史上的天才都面临同样的窘境。对于“天才”,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放在个人的智力与发展前景上,可是超常的天才,首先是个“人”,也曾是个孩子。



他从出生就奔赴着父亲的罪恶、母亲的死难,当时的旧中国愚忠愚孝观念根深蒂固,他从出生就是一个收留在容家是一个人人弃之的“魔鬼”。

只有同样孤独而被嫌弃的洋先生与之相互慰藉,从未享受过母爱、父爱的容金珍,得到师傅师母家中第一次感受到温暖,默默写下血书,感激师母的恩情暖意。

师傅小黎黎虽然严苛,却很关注容金珍的人格发展,一直担心他性格怪僻,不善言辞会走上孤独之路。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被701保密机构看上去为国家破译密码,做起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工作。

破解“紫密”后的容金珍被唯一能接触的同事们奉为“神”一样的存在,英雄的化身。他没有变,还是那个沉默寡言,不冷不热的孤独“鬼魂”,但周围的人看他的眼神改变了,荣誉让所有的“负”,得了“正”,唯独没人想到去爱他,温暖他。

麦家对“天才易折”是现象级的书写,但同时又给了天才一条自救生路,精神分析的治疗师最终阻止自己走向了毁灭,而真正带来向死而生的仍然是内心情感的归宿,一生所求。


03

笔记本是“灵魂的容器”与“秘密契约”


容金珍结婚了,结婚对象是内部同事保密员小翟。是他一次胃出血住院后,新派来的保密员。

破译“紫密”后的容金珍本不该再次参与破译的工作的:一个人只能制作或破译一本密码。但破译黑密的重任还是落到了容金珍的身上,一个天才的光辉逐渐被黑洞所吞噬。

在火车上的皮夹丢了破解“黑密”的笔记本,那是容金珍的思想容器,是他的命根子,笔记本找不到了,他疯了,一个天才成了疯子。



值得好奇的是,一个天才的命脉,怎么会系在一个身外之物上?

最后小瞿复印的笔记本中藏着天才真正的苦闷与绝望,压倒容金珍的绝非是最后一根稻草。

不忍治愈的胃病是初始的依恋情结

容金珍自12岁与洋先生生死离别后,再未显示这份重要的童年情感去向何去何从?当胃出血住院的在日记里:

“你应该厌恶你的胃,但你不能,因为它上面有你老爹爹的印记。”
“胃疼的时候,就会想到一朵朵梨花,想到他老人家。”

容金珍的心里一直思念着洋先生,他享受那份回忆,年幼时洋先生喂他吃的一朵朵梨花,这一生唯一给予他童年爱意的老头儿,不仅活在他心里,也活在胃里。

天才的情感,一个从出生就被抛弃、而后被救助的人,情感的隐匿与宣泄也会用极端的方式展现出来。梨花和胃痛是年幼的容金珍唯一能抓住曾被爱过的痕迹,他不愿意放开,留不下任何温存的痕迹。

不纯粹的情感是丧失爱之能力的祸根

单位为了让容金珍踏实地参与黑密的破译工作,暗自为他安排一个又一个的女性保密员,希望能够和他结为连理。

组织以为布置得巧妙,在容金珍眼里早就清楚这刻意的安排,他琢磨着一个又一个保密员,分不清哪一个表情是出自真情实感还是组织任务,女人、人心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破译的密码。

容金珍陷入每天的猜疑中痛不欲生,心生的情愫被终日的猜忌渐渐磨灭,当他关闭掉最后一丝爱的希望,随意挑了木讷的小翟做了妻子。人们欢天喜地,而却不知此刻,是天才决定关闭情感世界的痛苦决绝。

然而这是最初,在笔记本上暴露了这段婚姻新的走向。

此笔记本非彼笔记本

所有人都知道容金珍因“笔记本”丢失开始疯掉的,因为笔记本是容金珍“灵魂的容器”,灵魂是不能丢的。

“灵魂的容器”对于外人理解是天才破译黑密的执念,而对于容金珍而言,是记载着他的觉醒与决定的一份思想进化。也是他自己与梦境的交谈。

小翟拿出的笔记本复印件就是这一本容金珍认为丢失的笔记本,“苹果树在树林”暗示着他与小翟萌动的情愫,真情实感的蜜意。

“前者痊愈在即,后者烧热还在上升”暗示着极端思念洋先生的症结在慢慢消散,另一种爱情在取代缺失的爱的空洞。



“一只笼子在等待一只鸟”,暗示已经做好了准备装疯卖傻,逃离701的破译工作。

这本笔记本一直在妻子处保存,她是保密员随时换取,而且文字内容不涉及任何机密,所以不会封存。只在妻子手里,等待机密消除退休那一天,妻子会去找丈夫再续夫妻情。一个人在大院里等着,一个在疗养院中等着。

容金珍扔进邮箱的笔记本,正是妻子小翟给他的空本子,容金珍曾与妻子在医院有一面之缘,他身上一直揣着钢笔,在外面写下来“黑密”的破解方法。

“雨水有可能把笔记本冲走,也可能将他冲回来。”

在国家安全面前,两个人是特殊的牺牲者,妻子的最后的一句话“我想爱我的祖国一样爱他”,看似紧扣主旋律且生硬唐突,但如果读懂小说的隐藏走向,才会理解这句话包含着夫妻两人在国家大义面前牺牲小我,且隐藏的两个人的惊天秘密。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作者介绍:荣荣

每本书都认真读过,写书评,推荐好书!欢迎关注~@荣荣家庭关系教育

发布于 2021-01-17 19:36

这本书目前在国外的影响力是明显强于国内的,尤其在西方,在国内要不是国外大热,估计国内读者没几个知道解密这本书。大家最熟悉的估计就是麦家的暗算和风声。要知道风声的剧情很大程度类似于暗算的第三部。麦家估计也是趁着暗算大热写出了风声。但是我还是想说麦家最好的作品就是解密,但是这本书真是生不逢时,02年出版,过了这么久没人发现它,还是被一个英国人发现了,最后导致在西方世界大热,目前在海外超过700家图书馆收藏,位居海外中国作家第一,我看了这本书不下3遍,这本书整体看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散文化优美的文体结合了数学严密的推理,相互杂糅,使的这本书与其他传统的文学体区分开来,它真的非常独特。小说整体想表达的主题内容也是非常多,下面我结合内容来谈下感受。

小说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本书的主角(容金珍),而是花了很大篇幅从他的家族还是说起,容氏家族刚开始是江南赫赫有名的盐商,由于家族老奶奶因为常做恶梦希望有人帮他释梦,她的小孙子被挑选为家族去西方学习释梦之术的人选,但是她的小孙子却爱上了西方数学,回来后却闻不得盐味,他回来后用老奶奶的给他的银子创办了镇上第一所新式学堂,黎黎学堂,并且破天荒的把女子招入学院,后面容氏家族后代从盐商逐渐向教育世家过渡,富裕的家族也开始逐渐衰落,这里的家族描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旧式的中国社会开始向西方社会学习,旧式的封建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过渡,旧式的大家长式的家族开始瓦解,描绘出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拥抱了现代文明,抛弃了旧社会的糟粕。

等到主人公出场后,小说也没立马展开容金珍的破译密码的事业,而是从他小时候说起,从他小时候展现的迷人的数学天赋说起,这里也花了小说蛮大的篇幅,容金珍真正开始破译密码得到小说的后半段。这里其实就是在做铺垫了,容金珍从普通的加法推演出乘法,才从乘法推演出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正如容先生他的姐姐说的,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也不是深奥的难以发明,从理论上来说,只要会加减乘除的人都能求证出来,前提是在知道公式存在的情况下求证,但是如果是在未知的情况下想求证出就非常困难,可能性几乎就是没有了。这里其实就在为后面的破译密码在做铺垫,密码顾名思义就是为情报做一层加密,它必然符合某种规律,要不然就无法解析,就像等差数列一样。关键是你不知到这个公式,你得去通过已知的信息去猜想这个公式,其实从这里已经开始逐步为容金珍后续的破译密码做铺垫。后面容金珍的教授希希伊斯也评价容金珍,感觉是这样的,我现在叫他去地道里去取某件东西,地道漆黑无比,到处都有岔路和陷阱,没有照明工具无法前行,就是说进入地道得现有照明工具,可以是手电筒,火把等,可是容金珍不知是不是不知道有这些工具,还是知道了又找不到,他没用这些工具,他用了一面镜子把把外面的阳光折射到漆黑的地道里,在地道拐弯的地方,他又利用镜子把阳光折射,这样他靠着微弱的光亮避开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更神秘的是每次遇到岔路口,他似乎有种通灵的本领,总是能够凭借直觉选择正确的路线。后面又写了容金珍和他的教授下棋,容金珍每次都能下出各种奇怪的套路,给他的教授陌生的惊险。这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描写这段经历,其实这段经历就是容金珍后期破译他的教授的密码做出了铺垫。读者读到后期破译时很容易自动脑补这段情节,因为小说描写破译的过程并不多

对于密码这个职业,我们也能从小说中看出它与其他的职业的差异,我这里摘抄几句小说中的原话,

(1)这事业是一位天才努力揣摩另一位天才心的事业,是男子汉的最高级的厮杀和搏斗,这桩神秘又阴暗的勾当,把人类众多的精英聚集在一起,为的不是别的,只是为了猜想有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这听起来似乎很好玩,像出游戏,然而人类众多精英却被这游戏折磨的死去活来。

(2)尽管密码界如今科学家云集,有人由此认定它也是门科学,并吸引不少优秀的科学家为之献计献身。但这并不能改变密码的本质以我的经验来看,不论是制造密码。还是破译密码,密码的本质是反科学、反文明的,是人类毒杀科学和科学家的阴谋和陷阱。这里面需要智慧,但却是魔鬼的智慧,只会使人类变得更加奸诈、邪恶;这里面充满挑战,但却是无聊的挑战,对人类的进步一无是处。

(3)密码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个人只能制造和破译一部密码!因为制造或破译了一本密码得人,他的心灵已经被过去吸住,那么这心灵等于已经被抛弃,因为世界上不允许出现两部相似的密码,避免举一反三。

(4)在众多史林中密码史无疑是最沉默、最冷清的,那里面无人敢问经!破译家的悲哀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失去了历史这面镜子,失去了从同仁成果中吸取养料的机会。他们的事业是那么的艰难深奥,而他们的心灵又是那么的孤独无伴,前辈之身躯难以成为他们高站的台阶,却常常变成一道紧闭的门,吃人的陷阱,迫使他们绕道而行,另辟蹊径。依我看。世界上没有哪像事业需要像密码那样割裂历史,反叛历史。

(5)破译的惯用办法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方式,先是情报人员给你搜集相关的素材,然后你依据素材作种种猜想,那感觉就像用无数把钥匙去开启无数扇门,门和钥匙都是你自己设计和打造的,其无数的限度既取决于素材的多少,又取决于你对密码的敏感度。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原始而笨拙的方法,却也是最安全、最保险、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破译高级密码。

从上述可以看出密码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它无法向其他的职业一样推动社会的进步,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欺骗对手。这其实也是一个悲剧,从事该职业的人员是孤独的,见不得人的,容金珍本应可以从事人脑的科学研究,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人物,但是却误打误撞进入了701从事密码破译,对手是他的教授。两位昔日的师生与朋友,现在却成为了敌人,在国家意志的驱使下,最终毁掉了双方,这是一个莫名的悲剧。在爱国主义与友谊之间,他们都被命运牵扯着选择了国家,这也是他们命运的悲剧,这两位天才此前都在为着科学而在努力,也许他们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被世人铭记就像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一样,但是命运的选择他们最后却被密码埋葬。麦家在采访就说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展示这个被世俗阳光照不到的职业上,那些被军事异化的人物,他们很少出现在大众的面前,也没人关心过他们内心的痛与爱,我这些本书的目的就是在于此。书名这样描述情报的重要性:一个秘密对自己的亲人隐瞒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不这样做我们的国家就不复存在了,起码有不存在的危险,不公平也就让他不公平了。这里展示了情报的重要性,但是从事这种行业的人都是活在阴暗面的,见不得阳光的,是充满欺骗和阴谋的,无法正大光明的像一般的科学工作者得到世人的赞扬。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了我们都是生活在一个间谍,密码数,阴谋,秘密大道横行的社会,这个世界并不是充满的爱与和平,国与国之间会存在利益冲突。容金珍的个人心情体会都在小说末尾的容金针笔记里面,里面详细的描写了他个人对密码这个职业的看法,以及他个人的亲情与爱情等,也算是对这个行业的人的一种缩影吧。

这本书总体上来不像其他文学家的小说读起来那么乏味,正如经济学人杂志评价到在过去的三十五年里,大量的中国小说涌向海外,但只有很有限的一部分才被海外读者熟知。这些备受关注,并且饱受好评的文学作品,大多数都表现出了对中国这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敏锐的洞察力。毋庸置疑,那些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有的语言犀利,有的骇人听闻,有的甚至笔锋直指敏感的政治话题。这些作者中还诞生了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是,在这成千上万的译作中,几乎没有一本书,可以让那些对中国这个国家缺乏了解和兴趣的人,依旧能读得津津有味的。书中主人公和他的导师精彩的密码对决,作者通过大量的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出来,让人看得非常过瘾。这正是本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地方。而且书中的立意也是极为深远,本书对人物的描写也不仅仅局限于家国情怀,对密码学这们职业的探讨更是上升到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斯诺登事件的爆发使得密码,情报,监听这些词汇充数在我们的周边。尤其是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因为西方一直标榜自己‘自由'、'民主',当这种事件爆发后,舆论一片哗然。其实最真实的世界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情报和密码一直都存在我们身边,国家之间的竞争永远存在,在情报上获取先机可以在未来的冲突中获取优势,麦家自己的书中在结尾也提到了这一点,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机构,这些勾当都是见不得人的,是活在世俗意义的阴影下。本书在这点上的表述使得该作品的立意一下拔高了许多,也正是这个原因,结合那时候斯诺登事件的爆发,使得该作品在西方好评如潮。

发布于 2022-04-26 00:41

《解密》——“人脑”和“人心”

“人心”之所以难测,是因为“人脑”太过复杂吗?可是,为什么又有那么多天才的头脑,会被龌龊却不够聪明的人的人心谋算、损毁,直到崩溃掉呢?

战争、时势改易、病痛、难产……太多的意外,足以夺去一个个人的生命,足以改变一个人科学研究的整体走向,足以改变一个大家族里诸多人物未来几十年的命运,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心”对世界的理解。这些独属于特别年代的“密码”,常常也是怎么试图复盘,都难以用“人脑”中棋术般的清晰套路解读明白的。而一个天才,以自己的智力去对决另一个天才设下的“密码”陷阱,无论攻守双方谁更能坚持,也都会影响更多人的未来。同时,天才与天才之间,总是有着思想上暗通的“线”紧紧相连——所以,当“紫密”和“黑密”这两个可怕的谜题出现,昔日的老师、朋友,忽而是不忘旧情的引路人,忽而是身不由己的可怜人,忽而又成了面目全非的“掘墓人”,谁又能在试图苦苦勘破密码背后的玄机之时,再去妄自猜测探究人心的深浅呢?


密码行业里不成文的规矩,是一个人一生只能制造或破译一部高级密码,说是以免被举一反三地破解。实际上,是“因为制造或破译了一本密码的人,他的心灵已被自己的过去吸住,那么这心灵等于已被抛弃。”这其实不难理解:每一位天才的自负自傲,不允许他们在自己能设想到的范围里,给别人留下任何能攻破他们用尽所有智慧和阅历编写的密码的武器,事后,即便密码已经投入使用,他们也会慑于对其他天才的忌惮,而时时恐惧于“密码被彻底解读等于自己用尽人生内心和外化力量建成的堡垒被彻底攻破”,转而陷入对从前的自己的弱点的深深焦虑,处在内心的左右互搏之下,还有对潜在能解读自己的“对手”的敌视,也就再难以给密码本身增添多少加持。密码之外,反而是其他明里暗里不得不支持天才们的智力较量继续下去的人们,开始用尽各种他人难以想象的手段,进行着更大范围的“人心攻防战”——这些故事,比摆在一般人眼前人们都看不懂的复杂密码,则需要更久的时间的发酵和稀释,才能被带点故意走样色彩地“解密”……


本书主角容金珍的故事,是密码界一代又一代天才们,极少数能流传于世的“史诗悲歌”的代表。汹涌而来的一切压力动力、情感起伏、意外变动……都会是让天才大悲大喜、大彻大悟后,再难容于世人眼中的引子。恰如那些“一本书作者”(只有一本代表作被人认可或出版了一本书后再难有灵感写出其他作品的人),或“一夜天才”(代表人物是法国《马赛曲》的作者),他们能激发自己人脑中最不可思议的奇迹,却总是疲于应付他人心中强加给他们必须去完成什么的欲望的“无底”。所以,人类现在深入地探究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恐怕不乏对“人脑”和“人心”之间摇摆抉择的困惑。

希望对“人脑”和“人心”的解密,都能早日取得更多进展,愿更多天才的悲剧不被重演。

发布于 2019-08-06 11:21

最开始我是想看「动态性高、各方势力尔虞我诈」的「谍战小说」的,听说麦家很厉害,就跑去找他最出名的小说

然后看了一半发现基本是「传奇」而不是「谍战」(至少不是我想象中的谍战),而且讲的是密码,那我说我权当看密码小说继续看下去

中间看到那个数学棋,我权当一乐

结果我看到了这个

我觉得讲到这个程度已经不是讲科学,是讲修真了。作者最好自己读一点基础的密码学和算法知识……就买本信息安全入门课本,比如那本大绿书看看就行……

首先密码学的一大原则是「加密算法应建立在对密钥的保密上,不应该取决于加密算法的保密」,至少二战的时候恩尼格玛机已经就抛弃了「隐藏加密算法」和「固定/人为密码本」的陈旧思路(我忘了具体是啥时候了,至少知道这个时候已经不这么做了)。你这都新中国了还玩这……

其次现代密码算法基本都是基于传统算法的组合,你不研究老算法还真准备靠「敏觉度」自己发明?

而且一般我们不说一部密码的,都是一个算法,除非你谈论的是一个密码本

编辑于 2019-03-01 20:06

以人物容金珍的历程讽刺国家,国家式英雄是世界的错

发布于 2015-03-03 20:35

假如我们曾了解古希腊对人类悲剧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善与恶从来无法被轻易下定义:一个好母亲会为了替女儿报仇,杀死出征前用女儿献祭的丈夫;一个好儿子会为了替父报仇,杀死残害父亲的母亲……人类长久地与人性做纠缠,但也许一切早已有了注定——假如真的有一本早就写好命运的生死簿,我们大概无论如何挣扎,也摆脱不了“命运”这只大手的捉弄。麦家在《解密》中写了这么一句话:“事情偶然又错误地开始,而结果却变成命运的巧妙安排。”正是如此。

作为继鲁迅、钱钟书、张爱玲后唯一被英国“企鹅经典”文库选入的中国当代作家,麦家《解密》斩获中国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等8项文学奖,被《华尔街日报》评价为“一部可读性和文学色彩兼容并包的佳作”,又被《经济学人周刊》盛赞是“一部伟大的中文小说”。

《解密》围绕主人公容金珍展开,作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存在,容金珍有着极高的数学天赋。他在和洋先生共同生活的近十年期间,学会了解梦,又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算术——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乘法。拥有极高天赋的容金珍后来被吸收进入国家破译密码的情报机构“701”,由此开始了他从成为传奇到最终陨落的命运。

1、“既定”的命运

作为一个不被欢迎的生命道生道人世间,容金珍的出生就是个错误,而他的一生又是不断“纠错”的一生:他父亲的出生使家族里被铭刻在剑桥校史的天才人物丧生,切断了容家荣耀的延续;他的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背负骂名——原以为随着他父亲的去世,一切的债就烟消云散,可他的出生又延续了命定的结局:家族注定就此走向落败。于是,容金珍如杂草般被人遗忘,却又如杂草般顽强地活了下来。

但命运的大手当然不肯让他真的如杂草一般孤独而茂盛地生长着。陪伴着他成长的洋先生离世前,为了他更好的未来,给容家的当家人写了一封信,恳请照顾这个孩子。无意中,容金珍惊人的数学天赋被发现,当他沉下心准备搞科研时,命运又将他推到了一项注定要被遗忘的工作前——破译密码。

容金珍在中国的导师希伊斯曾给容金珍写了一封信,奉劝他不要试图解开当时701最为高级的密码——X国的紫密。他告诉容金珍,那是世界上最难破解的密码,只会让容金珍陷于数学的桎梏中。无论是出于保护还是防备心理,这些书信没有到容金珍手里。而这些被拦截下来的书信,使得701的五位专家们全军覆没。


2、复杂的人心

在中国,希伊斯是容金珍的导师。他带领容金珍一起破解一道又一道的数学难题,他惜才,想推荐容金珍前往世界名校数学系就读;他是容金珍的良师益友,他们一起发明了数学棋。可是一转身,希伊斯揣测容金珍的心理,他们曾经的点滴记忆都成了摸清对方思路、将对方困在自己牢笼的线索——根据希伊斯妻子后来的回忆录,希伊斯是紫密的制造者,又旁观了逼疯容金珍的黑密的制造过程。

一颗看似闪闪发光的金子般珍贵的心,因为立场不同,成为了陷对方于不义的利器:心染上了墨,就变了一种颜色。

但这一切又岂是简单的“惺惺相惜”能说得清的呢。国家立场前,个人的命运从来没有妥协的余地,容金珍的也是如此。他沉浸在解梦中,沉浸在和棋疯子的对弈中,沉浸在密码史的解读里……他走到过去,从中捕捉到了未来,破解了紫密,对抗了自己的往日恩师。


3、一切也许早就被安排好

天才和疯子往往在一线之间:退成天才,进成疯子。棋疯子如此,容金珍也这样。棋疯子钻进紫密里,再也出不来,生生把自己逼疯。容金珍另辟其道,从密码史旁敲侧击,于是破了紫密,不负天才的美名。面对黑密,容金珍毫无防备,一头扎了进去,生生逼疯了自己。他的下属用他的笔记旁敲侧击,以最浅显、最朴素的方法面对黑密,他成了天才,后来退休荣养。天才不一定是真的天才,疯子却很有可能是天才。

据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死簿”,无论是从容灿烂的一生,还是自傲不流于世俗的风骨,抑或比黄连还苦闷的烦躁悲情,谁都逃不脱既定的命运。好比容金珍,他待人冷淡而又离群索居,不擅长社交却又极致纯粹——于是,记载心灵光芒的工作笔记本被偷,才会成为最终击溃容金珍的强有力一击。

《容金珍笔记本》里有这么一段话:

天光之下,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
如果让你来安排,你也许会把自己安排做一个遁世的隐士,或者一个囚徒。最好是无辜的囚徒,反正是要没有罪恶感的。
现在上帝的安排基本符合你的愿望。

英国《独立报》曾这么评价《解密》:“《解密》是一部让人沉迷并爱不释手的非同寻常的小说,主人公金珍这样的人物其实有着更宽泛的写意,人物本身其实就是一部复杂而神秘的密码,然后这部密码也许永远不能被人完全解密。”

当命运的大手遇上人心的复杂,谁也说不准后来会发生什么:或许如容金珍一般,高喊着上帝的不公,最终逼疯了自己;或许如希伊斯般,虽然是个出色的科学家,可是最终在政治上走向了极端。而我们呢?又是不是也有一本自己专属的命运之书呢?谁也说不准命运里某个不曾留意的偶然,会不会成为后来我们人生发生转变的重要时刻,不是吗?

发布于 2021-03-26 23:42

《解密》是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首篇长篇小说,被译成33种语言,入选英国“企鹅经典”文库,2014年被英国《经济学人》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选入“全球史上最佳20部间谍小说”。

作者麦家曾在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情报部门工作,与军营结下不解之情。

麦家曾说:“我对《解密》情有独钟,它几乎是我青春的全部,我命运的一部分;是我本真本色的苦和乐,也是我不灭的记忆。”

《解密》主要讲述了身世多舛的数学天才容金珍,因为非凡的才华被招募进秘密单位701,破解一部及其困难的密码“紫密”。

把人类众多精英纠集在一起,只是为了猜想由几个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演绎的秘密,这听来似乎很好玩,但包括容金珍在内的人类精英都被这场游戏折磨得死去活来。

容金珍用自己的才华改变了世界,却没能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与其说他难逃天才的宿命,不如说是他性格使然。


01 超凡的智慧并没有给他带来幸运

当容金珍还叫大头虫的时候,已经显露出卓乎不群的天赋。

他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自己推算出等差数列求和的演算公式,在人才济济的N大学数学系,他的成绩也好得令人膛目,拥有“瓜儿天才”的绰号。

他有超强的记忆力、想象力、领悟力和判断能力。

即使在进入701秘密基地后,容金珍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就破译了当时令人闻风丧胆的紫密。

容金珍是难得一见的天才,但是拥有这样超凡智慧的他却有不堪的童年。

容金珍的祖母叫容算盘,是容家九九八百一十年才出的一个奇人。他的祖母尤其擅长计数和演算,曾获得过剑桥数学博士学位,还参与过第一架上蓝天飞机的机翼设计,祖母容算盘在去世之前担任N 大学数学系主任。

但大名鼎鼎的容算盘居然是死在医院的产床上的,她用自己的性命换来容金珍父亲的出世权。

容金珍的父亲是个作恶多端、罪名满贯的不肖之子。容金珍的生母只是其父亲生前众多相好中的一名无名氏,怀了金珍后走投无路被收留在容家的,在金珍出世后也死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容金珍的到来是不受欢迎的。

他没有名字,“大头虫”还是收养他的洋先生给取的,而在此之前,他就像一根草一样地生存着。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的确如此。

在充满冷漠环境下长大的容金珍没有朋友,也没有谁把他当朋友,他一直孤零零地生活着。他拒绝走进别人的世界,也抗拒别人走进他的内心。

这样的他注定是敏感、孤僻而又偏执的。

这样的性格为他带来了荣誉,但也是他命运中的陷阱。

虽然他的学问广博精深,有成堆的奇思妙想,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是无知的、谨慎的甚至是愚笨的。



02 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破译的紫密把容金珍的人生推向更高的位置,他获得的荣誉是任何一个人一辈子都享用不尽的。

容金珍是破译界的英雄,但他并不是完美的化身。

他是有血有肉的凡人。

因为一辈子没什么人对他好过,所以他牢牢记住人生路上遇到的每一点恩情。

他把收养他的老夫人对他的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偷偷写下血书“老爹爹走了,我今后活着,就是要报答师娘。”

他还是有残缺也有暗伤的凡人。

谁都没有想到,这样一个人类的精英,密码破译界的英雄,在参加完黑密的研讨会归途中,竟然被街头一个无名小偷无意间的盗窃行为改写了命运。

小偷把放有容金珍笔记本的皮夹子偷了。

密码是容金珍的生命,笔记本就是容金珍灵感的记载,是他灵魂的容器。

笔记本是他崩溃的导火线。

崩溃来自两个方向,首先是外在世界的重压。

破译紫密时,容金珍身无压力,轻松上阵。而在破译黑密的时候,他带着整个701人的热切期望,而这些期望恰恰成了他身上重重的压力。

其次是内在世界的崩溃。

因为破译过紫密,他深悉密码内部的缜密结构,所以在破译黑密的征途上,明明已经走了99步,最后一步却是受到自己天才的伤害,迷恋于假简单而不能自拔。

外在世界的重压和内在世界的崩溃,对一个偏执、孤僻的人来说就像是魔鬼的两只手,死死地掐住他的脖子令他窒息。

笔记本被盗了,等于导火线被点燃,他在焦虑、迷惘和悲愤中彻底地疯了。

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读小说,需要在适合它的人生阶段去读。我们在20岁有共鸣的东西到了40岁的时候不一定能产生共鸣,反之亦然。书本如此,生活亦如此。”

不经历过,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会有多轻。明明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崩溃大哭;明明是最简单一个动作,却让我们伤心不已;明明上一秒还是开心笑容,一转身却是泪流满面。

但生活不管有多大苦难,我们还是要照样过。

与其抱怨生活,不如坦然接受,然后暗中蓄力,再默默反击。


03 表面的惺惺相惜暗藏着险恶

容金珍进入N 大学后,他在数学方面的天才表现得到数学怪才希伊斯教授的赏识,就连看得比老婆还重要的书都送给了金珍。

希伊斯和容金珍看似情深意浓,而实际上希伊斯真实的身份是秘密机构的秘密人物,是密码制造者。

紫密就是他制造的,他担心自己的密码会被人破译,而破译他密码的人最有可能就是容金珍。

信仰和身份的问题,注定他们不可能成为朋友。

当希伊斯猜想容金珍进入国家秘密基地后,曾多次写信给容金珍讲关于紫密的事情,目的就是要摆迷魂阵阻止容金珍破译紫密。

麦家说:“破译事业是人类最残酷的事业!破译事业是一位天才努力揣摩另一位天才的心的事业,是男子汉的最最高级的厮杀和搏斗。”

无论是破译紫密或黑密,一直都是容金珍和希伊斯两个天才之间的厮杀。

希伊斯自小在荣誉中长大,自尊心极强,从来不允许自己失败。

当他得知自己制造的紫密被容金珍破译后,作为黑密旁观研制者的他坚决要求更改黑密。

他深知容金珍的天资和奇特秉性,所以疯狂使出了匪夷所思的毒招设法迷惑金珍,制造出一个荒唐的、怪诞的黑密密锁,使容金珍在破译黑密过程中被迷乱、被陷害。

人生短短,真心难求,知音难遇,有太多的感情牵扯到利益关系。

所谓朋友,就是那些不把枪口对准你的人;所谓敌人,就是那些把枪口对准你的人。在利益面前,朋友可以变成敌人,敌人也可以成为朋友。

关系因条件而变,而利益永远不会变。

人活着,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让你成长,有的人给你伤害。无论他带来什么,都会为我们的生命增添色彩,我们唯一能做到就是接纳他的来和去,不忧不畏。


04 结语

《解密》是麦家的成名之作,它不同于一般的谍战小说,与其说它是密码的破译,不如说它是对人性的解读。

莫言说:“《解密》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奇人的故事。这个人的天才与愚笨相印成趣。破译密码,是作家设置的考验人的奇境。在这个奇境中,我们看到了人的尊严与光荣,人的脆弱与不幸,当然也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倒影。”

我们总期望人生尽善尽美,但经历多了才发现,真实的人生其实千疮百孔。生活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很多事情我们无法左右,面对命运的拨弄,我们根本无力反抗。

坦然接受,是一种选择,也是面对苦难最好的方法。

接受很难,但不接受会更苦。生活并不需太多无谓的执着,也没什么是真的不能割舍的。

只有学会了坦然接受,我们才能笑看人生的起起落落,反反复复,才能在摔倒的时候,爬起来继续向前走,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编辑于 2022-02-09 08:45

今天一连读了两本麦家的书,相比《刀尖》,《解密》这本书的确优胜太多。小说的开头,东西方跳跃大,从老黎黎讲到小黎黎,再到主人公容金珍,时间空间的跨度大之中给我们勾勒出家族之间天才基因的遗传。实话实说,一开始的跳跃介绍的确有些枯燥,尤其是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让我感觉兴趣顿失。但开头写容金珍聪慧的章节则是主人公容金珍光芒毕露的体现。

小说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排比,将解密这个工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阐述,这不仅助于读者理解,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是文学行业对解密行业的转述与界限。之所以这么说,大概是我主观认为,倘若我是作者,如此机密的行业与术语,不借一些“翻译”的语言是难以进行故事的编写的。

而且本书对于容金珍这个天才的描述带了一些玄乎的色彩,这么一个献身科学事业的人,其本身也是一个神的庇护者、梦的解密者,这种科学与非科学相结合所带给主角的色彩,仿佛让这个天才蒙上了一层神秘而遥不可及的面纱。事实也如此,这个孤僻古怪的天才注定只能是众人的膜拜对象,这个超乎想象的游走于天与地、真实与虚构的天才也因此没有外在的力量可以打倒他,这也注定了这个天才的陨落是内部打破毁灭的结果。

发布于 2020-02-22 20:41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可以解开敌人的密码,却难解人心的密码。——麦家《暗算》

悟修I为您的工作、生活更加【出彩】而【添油加醋】!

看过麦家的《人生海海》之后,便对他的书心生向往,于是下单买了《解密》、《暗算》和《风声》三部小说。拿到书后翻阅简介,才发现它们和《人生海海》不一样。小说《解密》是麦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是一部历经挫折又绝地完胜的小说,他写了11年,被17次退稿,共写了121万字,而最终发表的只有21万字。出版后斩获8项文学奖,使麦家一战成名。看了他的这本书之后,才了解到麦家原来是写谍战小说出道,而他的军校毕业、军旅生涯更令我意外,与我首先看到他的《人生海海》时的想象出入太大。小说《解密》写了一个出身大户人家,本应享受荣华、锦衣玉食的他,却命运多舛。出生时被容家人遗弃,连名字也没有,好在被洋先生接纳、照顾。洋先生死后,将他托付给小黎黎,之后受小黎黎、容先生一家照顾方健康成长。期间,有幸得到希金斯的赏识,并与其亦师亦友,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他被招募到秘密单位701,从事解密员。因为破解了无数解密员都束手无策的“紫密”而名声大噪,接着又收到任务去解密更为复杂的“黑密”。结果在一次旅途中,因丢失了记录有关于对“黑密”思考的笔记本,他如同丢了魂,一个天才就这么发疯了。即使后来这本笔记找回来了,他却再也回不来了。或许《解密》最后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是世间最深奥的密码”。密码既是天才创作,又被天才破解,即使割裂历史,但是始终离不开人心这道门槛,因为毕竟是人心制造的啊。这些解密员的才华可以打赢一场战争,足够改变世界,却无法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就如麦家在他的另一本书《暗算》中所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可以解开敌人的密码,却难解人心的密码。”东野圭吾在《宿命》里面写道:“生命中的全部偶然,其实都是命中注定。是为宿命。”很多人以为自己足够强大能够改变命运,兜兜转转半生会发现:人这一生,谁都逃不过宿命。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谁也逃不过自己的宿命。

人的一生,逃过了许多,却逃不了宿命,你以为你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可殊不知,你仅仅是被宿命操纵的提线木偶。很多人不甘于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挣扎半生,但最后却发现,人是没有办法和命运抗争的。

凯尔泰斯·伊姆雷在其《无命运的人生》一书中曾说到:“我们将强加给我们的决定当成一种事实自始至终地生活于其中,而不是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相对的)自由所带来的必然性中,我便称之为无命运。”他所说的无命运,即是接受自己生活发生的一切,相信并接受事实。

这本书,描述了少年克韦什被投入集中营之后,适应了环境并勇敢的生存了下来的故事。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无数的苦难,将这苦难当成自然,如同日常生活,并能够生存、顺应下来,方是对人生密码的破译。

世人都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可事实证明,所有的一切,好与不好皆是命运最好的安排。既如此,何不接受命运,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每个人都需要接纳自己并不完美的人生,因为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是完美的。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承认自己活得尴尬又困惑,为什么我们不能放过自己?过得普通平凡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别为了追求成功和完美,而放弃接纳自己的普通与真实。

朋友给我聊微信,开心的告诉我,他这两天想明白了一些事,豁然开朗了,也不焦虑了。我问他想明白啥了,他发给我了一段“渔夫和富翁晒太阳的故事”。

富翁经过一个海滩的时候,看见一个穿着褴褛的渔夫,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于是就问他:“为什么你不去打鱼?”

渔夫:“今天,太阳这么好,我为什么要去打鱼?”

富翁说:“打了鱼就可以去集市上卖钱。”

渔夫:“那之后呢?”

富翁:“卖了鱼有了钱,然后可以雇人出海打渔,赚更多的钱啊。”

渔夫:“那之后呢?”

富翁:“有了更多的钱以后,就可以悠闲的在沙滩上晒太阳了。”

渔夫:“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

人,才是这世间最深奥的密码。破译不开,便会自己和自己较劲,就会焦躁不安,甚至心态失衡、心理扭曲;破译开,接纳这世间一切的存在,用一种实用的生活态度,明白怎样才过得舒服,什么更适合自己。人生宛如一出戏无可预料,充满荒诞性。命运的残酷往往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大多数人在生活洪流里都是狼狈的小人物,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够掌控的了自己的人生,大多时候都在梦与现实的交界处浮沉,我们需要勇敢的破译自己人生的密码,敢于、甘于接受平凡的自己。以前我们要“改变世界”,后来我们要“改变自己”,现在我们学会“与自己和解”。于这世间而言我们注定都是匆匆过客,山一程水一程地走下去,没有归途。这一生或许不会有什么完美、圆满,只要勇敢地接纳自己,能够与自己和解,便能将自己的人生密码破译,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人生。

如何破译人生的密码?读一读麦家的《人生海海》,也许在里面你可以找到解码的答案。

发布于 2023-10-23 15:37

看了之后莫名联想到中国的十年文化浩劫时期。感觉人的思想无形之中被什么东西控制,说不清道不明。

同时又觉得人物设置太悲哀,整个文章基调比较沉闷。

同时明白自己是个很平凡的人。

密码这行水太深,这才是重点……

发布于 2017-01-20 15:26

对这本书的感觉,作者是毫无古典密码学和密码史知识,不过是跟密码碰瓷,糊弄观众而已。

对密码,所谓“紫密”、“黑密”的渲染形容,在稍微多一点二战美日密码战知识的人来说都尴尬得以脚抠地。就好像一个甜爱文形容女主角“紫色双眸,每天随心情而变的发色;家族掌握着世界一半的银行、三分之二的石油,大哥、二哥分任米国、毛熊国大统领,三哥是全球黑道总瓢把子,四哥作为天皇巨星,嘴角一弯就有十万少女心脏病发……”

破译需要天才的参与,也离不了不那么天才的人进行测向、截收、整理、列表、查询、存档、对比,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痛苦、耐心,与天赐幸运。

破译不是“倾听死人心跳”,是数学数理,是规律,是统计,是心理学,是语言学,是情报分析,是它们的集合。

发布于 2022-07-03 21:40

里面有些文字对人生哲理还是能让人有些感悟的。

但是,缺点极多,要不是我强迫症犯了,书打开必须读完的习惯,几乎读不下去。

第一,人物脸谱化过于严重。书中至少有十分之一的文字是对主人公天才的称赞,如果说需要体现主人公的天才,那么通过几件事来体现即可,实在没必要书中所有人物都要人均口头大段文字称赞,又肉麻又长。

第二,人物关系比较冗长、多余。很多都是没有太多必要的人物,纯粹是为了体现主人翁家世的厚重感。

第三,专业性极其肤浅,基本等同于零。全文没有一点关于破译学或密码学的知识,对于所谓的“紫密、黑密”,大概就是相当于小学生意淫,就是让书中人物都要叫苦连天、国家多么多么重视、密级多么多么高、主人公难到精神失常…吧啦吧啦,但是为什么难,一丁点专业性我都没看出来。

第四,悬疑感不足。毕竟披着悬疑的外衣,多少搞一下吧?全文唯一的反转我觉得就是他的洋人老师是“黑密”的发明者,其他的基本就是无脑爽文,逻辑链很单一。

第五,历史性不足。整部小说的背景大概在民国到解放后八十年代左右,其中的历史事件没有可以体现的地方,大概处于初中历史的水平,唯一的一个可能就是解放后的那种保密性军工任务。

第六,文学性不足。有点怀疑矛盾文学家的水平,通篇的写作都是有些浮夸风,模式也是有点另类,但文无第一,文学性就见仁见智了。

最后给个评价,故事会+一点心灵鸡汤和哲理,满分10分,我大概打个4分左右。

发布于 2022-03-03 10:39

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将自己无限地拉长,拉得细长细长,游丝一般,呈透明之状,经不起磕碰。所以,大凡天才都是娇嫩的,如世上所有珍宝一样。

这是第二次读《解密》了。但读来还是如第一次读那样,欲罢不能。

《解密》讲述了身世多舛的数学天才容金珍,因为非凡的数学才华被招募到秘密单位701,破解及其困难的密码“紫密”及“黑密”的故事。

可以这样说,麦家写了一段传奇,同时自己的写作经历也堪称传奇。

这个故事,麦家写了十一年。十余年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段光阴,一部人生。

麦家

这十余年,很多事物从无到有,麦家的身份也经历了几重变换:解放军、武警、转业军人、国家干部、有职无业人士等等,人生也经历了恋爱、婚姻、生子、贫穷和病痛等等。

不管世事实如何变迁,这个故事却一直都在,麦家让它年复一年地生长,从短篇成为中篇,再成为呈现在眼前的长篇小说《解密》。

麦家曾说,这不是一次写作,而是一次历险,一次攀登,一次宿命。

苦心人,天不负。这部小说也带给了麦家无上的荣耀。2014年,《解密》英文版在英美两国同时推出,为首部收入“企鹅经典文库”的中国当代小说。《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先后分别为其发表四篇和五篇权威书评,英国《经济学人》将它评为“2014年度全球十佳小说”。

迄今,《解密》已被翻译为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希伯来语等33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受到了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好评。

作为读者,我感动于容金珍的智慧与奉献,但每次读完内心的波澜涌动还是停留在他变疯的那个画面:

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有目无光,一动不动,像座雕塑,而双手又像受了某种刺激似的,老在不停地哆嗦。

《解密》里不缺天才,除了主人公容金珍以外,容金珍的奶奶容算盘也是一个,容金珍的老师乔伊斯也是一个。但无一例外,他们的才华改变了世界、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但对自己的命运却毫无还手之力。

1.容算盘

第一个天才的悲剧是容金珍的祖母容算盘。

作为容家第八代后人,容幼英擅长技术和演算,被称作容算盘。

11岁进学堂,12岁就能和算盘子对垒笔试算术,别人吐一口痰的时间,她就能心算出两组四位数的乘除法。

大家都认为,她是把容家世代在生意中造就出来的胜算能力都揽在了自己头上,量变引起质变。

她17岁赴剑桥大学深造,不仅保留了固有的天分,又展露出新的天分——语言天分。只要寻个异国女生和她同寝室,她的嘴巴里就会长出一门新的语言。几年下来,已经掌握了八国语言,而且都能流利地读写。

剑桥大学数学桥

剑桥大学城里有一座景观是牛顿数学桥,这座桥由7177根大小不一的木头衔接而成,有10299个接口,如果一个接口用一枚铁钉来计算,那么至少需要10299枚铁钉。但牛顿把所有铁钉都倒进了河里,整座桥没用一枚铁钉,这就是数学的奥妙。

很多人想设计一座跟数学桥一模一样的桥,但如愿者很少。只有少数人能把铁钉减少到千枚以内,有个冰岛人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用了561枚铁钉。

剑桥大学因此决定,只要有人在此基础上减少数量,哪怕只有一枚,就直接荣获数学博士学位。

容算盘做到了。她只用了388枚铁钉。当时她只有22岁。

这大概就是天才与聪明人的区别吧。剑桥大学里不缺聪明人,但天才只有那么几个。

容算盘的才华不是纸上谈兵,她还参与设计、制造了人类第一架飞机,实现了把人类送上天的愿望。

但就是这样一个能把人类送上天的伟大人物,却死在了产床上。

辛亥革命后,容算盘回国担当了母校数学系主任。之后便结婚生子。

声嘶力竭生产了两天两夜之后,容算盘在最后一搏中,胀裂了肝脏,就这样,孩子破腹降生,而她却命丧黄泉,她当时还不到四十岁。

作为一个母亲四十岁是高龄,但作为一个科学家、数学家,却正当年。

人世间的事真实说不清楚,一个可以把几吨重的大家伙送上天的女人,却奈何不了自己身上的一团肉。

成为天才的概率很小,但难产的概率也不大,这些小之又小的概率全让容算盘碰上了。天才遇到了难产,不幸中的不幸。

2.乔伊斯

乔伊斯是容金珍的老师兼伯乐兼朋友兼敌人。

他同样是个天才。出生于犹太贵族世家,6岁时下棋已无对手,14岁便靠棋术被剑桥大学免试、免费录取,24岁已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

在中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因为二战爆发,无家可归,便留在了中国,还在这里和一个美丽的中国老师结了婚。

他发现了容金珍的天赋,理解他、爱惜他。他想让容金珍探索人脑的奥秘,但最终还是拗不过自己的命运。

因为要挽救岳父的生命,他只能回到X国的怀抱,成了秘密机构的秘密人物。当容金珍加入701后,成为了实际与容金珍对抗的人。

乔伊斯最后的结局是被软禁,理由是他制造的密码被我国破译,失去了X国的信任,他自己也失去了价值。

乔伊斯是死在软禁基地的。他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他缺少国家认同感,自己的才华被一再利用,自己的抱负也难施展。

好在,他的身边有他深爱的妻子,这或许是他漂泊一生最后的一点倚靠和微光吧。

3.容金珍

容金珍是容算盘的孙子,他既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也没见过自己的母亲。

他的父亲,也就是那个让自己的母亲、大名鼎鼎的容算盘难产而死的大头鬼,12岁流入社会,20岁就死了。他没有遗传一点母亲的优秀品质,反而是作恶多端,败光了家产。

他的母亲,来路不明,挺着大肚子找上门来,多亏容家发善心才收留了她。谁知在生产当天,惨剧再次上演,依然是大头,依然是难产,依然是小孩生大人死。

容金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产物,在容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贵。多亏了圆梦卜卦的洋先生,照顾着他,养育着他,并把他最后托孤给小黎黎。

他没有选择机会的权利,可以说他的一生是被他的才华牵引着走的,至于走到哪里,他是无能为力的。

他想研究电子计算机,却被保密机构701认为是他们需要的人才,不容置疑、无需考虑,只能服从。

他轻松破译了难度大的紫密,按理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破译一部密码,但组织还是让他破译黑密,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最后因为丢失了一个笔记本,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把自己逼疯。

组织上给他安排了婚姻,却在结婚第二天就接受了破译黑密的任务,几个月都回不了一次家……

看到最后,我觉得容金珍是可怜的、孤独的,他所有“人”的需求,都排位在国家的需求之后,更像是一台没有感情、只会高速运转的机器。他有爱吗?他害怕吗?他焦虑吗?他孤单吗?这些我们每个普通人每天要面对、经历的情绪,他似乎都没有,或者是被忽略掉了。

他没有名字,只有代号,

他没有声音,只有行动,

他没有眼泪,只有悲伤,

他没有日常,只有非常……

结语

正如麦家在一次采访中所言,容金珍其实是被上帝抛弃的人,因为破译事业就是一位天才努力揣摩另一位天才的心的事业,是男子汉的最最高级的厮杀和搏斗。葬送于破译界的天才也是最多的,它把人类大批精英圈在一起似乎不是要使用他们的天才,而只是叫他们活活憋死,悄悄埋葬。

发布于 2021-01-30 00:11

我像爱我的祖国一样爱他

对于《解密》这本书的初始印象,大概就是陈学冬和颖儿他们主演的同名影视剧了吧。由于陈学冬呆萌的气质和不着调一般让人看了干着急的行为逻辑,对于这种谍战剧集而言不可谓不是一场灾难。轻浮的态度显得历史失去了厚重感,偶像光环更使之变成不伦不类的存在。谁能想到原著其实与剧集完全是云泥之别呢,或许这是麦家也没有想到的,但这并不妨碍《解密》这本书成为一本经典,毕竟经典就是经典,不会因为一时的改编就变得面目全非。

剧集也并不是全部一无是处,至少它让更多人认识到了《解密》,认识到了容金珍,即使书里剧中的容金珍是两个不同的人,但他们爱国的情怀和赤诚却又是一脉相承的。

最开始认识麦家是因为《人生海海》,吃惊于他惊人的笔触,将历史的厚重感刻画的蚀骨销魂。说句一点都不夸张,他笔下的文字,仿佛不是他脑海里的虚构想象,而是对历史的真诚写实,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历史的血肉。我们都明白,历史就在那里静静地行驶着,是和时间一般不会因为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会因为时间的冲刷而变色的存在。厚重冷酷是它的底色,公正无私是它的仁慈。所有人都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所有人都会在历史的行进中原形毕露。

写历史类的小说,如果不是尽可能还原它,那么一定会被历史抛弃。

到麦家这里,历史成了他的草灰蛇线,但有所发生,尽皆是伏笔。在似真似假的错觉里,读者开始对故事里发展产生怀疑,深思细究之下越陷越深,直到故事的结局都不能自拔。也许他写的就是历史洪流里的故事,也许他写的只是他现实照进梦中荒诞不经的胡思。不管怎么样,他的行文目的最终都是达成了,真假已然不重要了,历史在他的提醒下又重新散发它独一无二的真实魅力了。

后来又看过《风声》,到现在看《解密》,每一次阅读他的作品,都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

若说这三本书有什么相似之处,那么就属其中的历史感最为相似。若说到写作手法上,《风声》和《解密》则是相似的套路,东西静风和起承转合,通过不同的人的不同视角共同构筑起一个完整的故事,需要读者在看的过程中自行搜集信息进行合理推测判断,以期还原出故事最真实的一面。可以说思想的不同,让整个故事的内核也会变得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不过这也恰恰好是麦家的故事独有的魅力。

命运坎坷的容金珍容大头,在不同的人看来他是一个不同的人,每个被采访的人都会觉得了解他,但每个人似乎又都不了解他。真正了解他的人或许早已随着历史的推进深埋土中,只能从旁人的只言片语中猜测出一个模糊的影子。至于这影子正不正,除了历史这个见证者知道,谁又能窥得一丝半毫呢,只不过历史从来不会开口,属于容金珍的真相注定会随着不断披挂在身的荣耀逐渐变得不在那么重要。

容金珍最后终于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和国家同等的存在的标志,却独独不再是一个人。在平凡又普通的人们看来,这是何等的荣耀与何等的运气啊,同时这又是何其的悲哀与何其的不幸。天才的一生注定了他将与众不同,肉身是人,灵魂却已被人推举成神。成人成神不由己,活的清醒与混沌也不由己,使人最终只能如妻子最后说的那样,“我像爱我的祖国一样爱他”。

只是这爱不知道会不会因为时间的匆匆而日渐模糊,如容金珍这般天资卓越其智若妖的却也终究只是血肉之躯罢了,只有国家和历史坚如磐石。爱不会变色,爱会被遗忘,如果没有麦家这样的作者,容金珍们被遗忘只是迟早的事。好在麦家依然在不断地写,我们也在不断地看,历史这本密码书还在被我们不断地破解。

发布于 2021-01-01 19:11

看到解X国紫密那一段儿,我就越来越反感这些吹牛的东西,天才我相信是有的,但小说往往好把牛往死了吹,太过夸大其实了,我就很反感这些搞什么过度崇拜的,吹得太神了,本来听说不错,看到这里,就不想读了

发布于 2018-06-19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