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纪录片
人文环境
如何看待/评价TA

怎样评价《天地玄黄》(Baraka)这个纪录片?

导演:罗恩·弗里克 Ron Fricke 年代:1992 IMDB: Baraka (1992) 豆瓣电影: https://movie.douban…
关注者
290
被浏览
262,720

27 个回答

《天地玄黄》Baraka

很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全片没有台词,片名Baraka在古伊斯兰语中代表祝福。

满天的星斗、吴哥窟、非洲土著聚落、恒河河畔、中东的平民窟、东亚的寺院,镜头从包容万物的浩瀚苍穹到熙熙攘攘都市中渺小的人类。

在无言的凝视中,时光静静流逝。静观,回归自然,本来就应成为一种生活的姿态。

【关注公众号“苏木的小世界”,个人角度的时尚与艺术,审美与好物】

编辑于 2019-05-04 00:25

整部影片中没有任何对白。尽管没有常见的剧情叙事,该片依然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镜头语言传递着所蕴含的情感,并在上映后获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之声。同时此片也是20年内第一部使用陶德宽萤幕 70 毫米胶片拍摄的影片。

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几年前甚至有人声称如果被流放到荒岛上,唯一愿意携带的电影就是它。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全片只有音乐与影像,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面前的景色究竟来自何方,完全靠观众自己揣摩。


该片由20个章节组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A1: 01-07章:人类不曾触及的原始自然 – 土著居民、他们的仪式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被集合。

Chap. 01 – 雪与冰。

Chap. 02 – 庙宇。

Chap. 03 – 光与影。

Chap. 04 – 火山。

Chap. 05 –克隆群岛

Chap. 06 –伊瓜苏瀑布

Chap. 07 – 非洲

A2:08-15章: 罪恶的技术侵入自然– 自然背景下崛起的人类文明与人类天性–战争与集中营。

Chap. 08 – 香烟

Chap. 09 –钱汤

Chap. 10 – 交通混乱

Chap. 11 – 大规模生产

Chap. 12 – 疯狂

Chap. 13 – 飞机墓地

Chap. 14 – 过去的阴影

Chap. 15 – 兵马俑

A3: 16-20章: 古老,仍然存在的文化– 过往文明的遗迹– 无常而持久的人类的努力。

Chap. 16 –恒河上的生活

Chap. 17 – 云海

Chap. 18 – 克尔白

Chap. 19 – 星空

Chap. 20 – 结尾

不管你从何种方面去看它,说它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不足为过,对于这部无需支付演员高额出场费的电影来说,投资是相当可观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拍摄器材:它使用昂贵的TODD-AQ 70毫米格式。

那时候我下载,速度还是小水管,20多g的大小差不多下了一两个星期,等到下完后发现这时间太值了,画面质感太强,色彩浓厚,90年代就能有这样清晰的图像,画的钱可想而知。

在画面上,给我的震撼跟《时间的风景》不相上下

在这一段的时候真正切切的被画面感所征服,但是这两部片在时间上相隔甚远,摄影器材各各方面的变化,但完全不觉得是两个时代的影片,《天玄地黄》里也大量拍摄了很多延时镜头。

影片的开始,是恢宏的寺庙,预示着人类文明初始的混沌不可知,默默守护这个秘密的,是寺庙两侧沉寂的石狮。人类起初的一切,玄秘,寂静,文明开始慢慢流淌……无神论者们,忠实的马列主义者们,看到这个场面时候是否能有一点点灵性的发作?

接踵而来的片段,预示着人类疯了。都市里车如流水马如龙,红男绿女对着口诵经文的僧人视若无睹;都市火柴盒般的高楼里禁锢着蜕变后的物质男女,窗口飘扬的衣服仿佛人类一张张的遮羞布;雪山上的猴子眯着眼睛聆听着天籁之音,人类在车间的流水线上机械地劳作;山窝里的土著人欢快地歌唱,地铁中的人潮汹涌澎湃地争道。这里,到底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原始?剧烈的映衬让心忍不住颤抖……

自然界中,飞瀑直下三千尺,山川俊秀明丽,火山熔岩蠕动,自然的丰神俊朗妙不堪言。骤然,满目疮痍的河水汩汩奔流,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着魔的世界。印度恒河里的女人们正笑容璀璨地迎接着新的一天,她们弓着腰舀起一勺水欢快地梳洗,而河流的那边,是漂浮的死尸,在垃圾堆里渐渐西去。此岸与彼岸,今生与来世,在这里巧妙地相遇。我想,上帝的眼睛是否也会流泪?此情此景,上帝会流泪么?

到底人类的文明是进步还是沉沦?我们是时间中的存在,还是为了时间而存在,还是存在的幻觉?厂房里流水线边麻木的眼神,竟然比不上绿意盎然草坪上那条蓝色眼睛的狗,它看着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时总是流露着一股惬意的神气。人类毕竟只是动物,物性斐然。当文明在伪构筑中分崩离析,所谓的人类将会何去何从呢?

影片最后又一次回归宗教,庄严肃穆,僧人喃喃念经,朝拜者五体投地,祈祷、祈祷……但过于膨胀的喧嚣文明似乎无法在此地寄居。人类文明的辉煌尽处,将是虚无。

其实挺喜欢它的另外一个译名,叫《轮回》

尘归尘土归土

我们来于星辰,最终也会终于星辰。

参考来源:维基百科,360doc

编辑于 2015-06-28 09:43

昨天刚看完电影,懒癌晚期的我心潮澎湃地写了影评:)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森林里的冰工厂(来自豆瓣)

来源:

何人垂耳听?

(图片来自影片截图)

有人说这部纪录片是几个摄影师把人文自然景观无意义拼凑,这怕是无法苟同。

其实这是一个导演藏私货的传教片哈哈。

导演说他最热爱的主题是:“humanity's relationship to the eternal”。这部纪录片自然不离其宗。

我甚至怀疑导演信奉佛教,或热衷于霍金的宇宙理论,这部纪录片没有一句旁白,但整片逻辑在我看来,还是与二者不言自合。

(开头与结尾呼应的日食画面)


“the arrow of time”,时间之箭离弦奔赴,世界随着熵值增大,从明晰到混乱,从有序到无序,在一场爆炸中坍缩成奇点归于热寂,长久地沐浴在无边的黑暗中,却最终在晦明交替时涅槃新生,如此轮回,往复。而印度恒河岸,一边是生世烟火的日常,一边是死后往生的祭祀,大约是生死同源的缩影吧。

(恒河生岸)

(恒河死岸)


在混沌虚无中,宗教戴上不同的脸谱,向惘然的众生张开怀抱。尼泊尔斯瓦扬布寺,以色列哭墙,土耳其索菲亚大教堂,麦加大清真寺,埃及神庙,柬埔寨吴哥窟……这些名刹古迹某种意义上,都像肯尼亚某部落一跃而起的神秘仪式,仿佛皆在刻画人们倾身向上,极力想握住神祇垂落的手的姿态。有人握住的是解释,有人握住的是救赎,有人握住的是永生镜花水月的裙摆,但或许对一些人来说,三者并无差别。

(肯尼亚马赛马拉某部落跳高仪式)


而人世苦旅是宗教最辛辣的注脚。原始部落有其天真的苦,城镇都市有其世故的苦。贫民窟逼仄的隔间与高楼大厦落囚禁的落地窗,似和巴西墓地的方格如出一辙。

(纽约高楼)

(贫民窟)

(厄瓜多尔墓地)


高峰的车站,人们像无意义随机游走的散点,又如养鸡场任人摆布的雏鸡,噩然不知所措,只能效仿日本舞踏的表演,空洞冷漠的皮囊下,脚尖手指毛发,均在歇斯底里无声尖叫,而在倏忽间换了面庞,惨白着脸,动作虚浮,仿若幽灵在人群中淡去。这流水线的养鸡场,是谁又在自诩上帝翻云覆雨?

(东京地铁站)

(养鸡场)

(日本舞踏表演无声呐喊)


人来人往的街头,似乎每个人都在漫无目的地流浪,可从不有人真正注意到街头的佛铃与步步生莲的苦行僧。

(东京街头苦行僧)


更让人心惊的是导演似乎给了关于人类自毁的悲观预兆。用欲望冲突矛盾挑起的战火横扫大地,摧枯拉朽,科威特油田大火,奥斯维辛集中营,柬埔寨知识分子监狱后面紧切的镜头却是历史上战争的断壁残垣,似乎想表达,终有一场旋涡式爆炸,裹挟着万物归尘。


纪录片画面的转接用了很多次凝视。这些有穿透力的凝视穿过镜头直勾勾地望着你,炙热的凝视里千言万语,甚至让人有想要扭过头躲藏的冲动。看着你的人各式各样,清澈的孩童,看不清面目的圣僧,双眼含泪的失独父亲,寺庙下裹着头巾的伊斯兰女子,灯红酒绿的街角应召女郎,地铁上面无表情的上班族,涂着夸张图腾的部落酋长。凝视里藏着他们生活的暗语。有时候让人分不清,他们到底是望着你,还是望着他们自己,或者只是望着你背后他们所见的川流。

(印度僧侣的特写)

(泰国应召女郎的眼神特写)

Baraka在古伊斯兰语意为祝福。本片转接也用了很多次祝祷。犹太教戴着黑礼帽抵着哭墙,默诵圣经,西藏的僧侣捻着串珠在黑夜里点亮摇曳的长明灯,尼泊尔众僧在广场静坐诵经,印度恒河的莲花灯顺流而下。伊斯兰大清真寺里人群五体投地,起起伏伏像是海洋变幻莫测的波涛。

(以色列哭墙)


可是,这些尖叫呐喊、隐秘暗语、呢喃祝祷,又有谁听?

又由何人垂耳听?

在影片里,一个对圣僧背影由后往前推进的镜头出现了两次,停留在其双耳的特写。

(僧侣背影)

大概给出了导演的答案吧。


虽然整部影片基调偏暗,但是纵使无情戳穿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导演还是捕捉到了几点尚未冷却的温情,使人在逼出眼泪的苦味里犹以取暖。

(孩童的笑颜)

我觉得这才是整部影片最迷人的地方。

不知道为什么全片镜头推移,总是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眷恋。或许是导演以这种方式记录他深爱的人世间吧。

编辑于 2017-01-08 01:42

先引用一些别人对这部片子的评价。

“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张岱《陶庵梦忆》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鲁智深圆寂前语。

“眼见他起朱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孔尚任《桃花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兰亭集序》

“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旦,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竞争,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吴承恩《西游记》

“醒觉一梦,千千万万年在此刻,千千万万人在我身。”——尉迟燕窝微博

…………看完这部片子,想起这些话来。

古往今来,这些人在感叹的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呢?

无常?有常?

道可道,非常道。

这部片子我看了三次才看完,每次心里不静我就关了,下次重新再看。

无怪乎是20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也无愧于这个气势磅礴的片名。

宇宙、人类、自然、宗教、政治、历史、战争、生命、星空。

非洲草原的羚羊,日本寺庙的老僧。

恒河边的火化仪式,奥斯维辛集中营。

你,我。

全片没有一句旁白,却拍尽了这些。

这部片子没有给人任何答案,反而带来了问题——宇宙是有目的的吗?人生是有意义的吗?

我茫然而不自知的时候,是这部片子让我看到了我的茫然。

可要结束茫然,还得靠自己。

发布于 2016-12-21 11:23
这是一部需要用心去细细品味与感受的好纪录片,不管看多少遍,都依旧震撼人心,让人意犹未尽。

想让更多喜爱纪录片的人看到这片子。

来源:b站,豆瓣评分:9.1

一、直观感受

全篇无一句旁白却能让人从音乐的节奏中体会到空间的转换,从光影的移动中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画面的转换配合音乐节奏的变化,不由得引人深思,让人叹为观止。


1、画面与光影

云海翻腾,瀑布倾泻而下,日升月落,斗转星移,唯美的画面叫人如入仙境,让人忍不住感叹造物主神奇的想象力。


时而静止,时而移动的画面,带来震撼心灵的美感。通过光与影的变化来呈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给人一种静谧的美感,仿佛心灵得到了净化。


2、音乐

以前,我认为一部好的纪录片离不开优美的画面,富有磁性的解说,如散文般优美的文案,但这部片子既没有旁白,也没有文案,仅凭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光与影的变化与恰到好处的音乐节奏的把握,这几者的配合令纪录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片中的音乐使人感到心灵仿佛被净化,在呈现宗教时,庄严肃穆的画面,配上深长、缓慢、悲凉的音乐,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在对比原始生活与现代生活时,通过音乐节奏与鼓点的变化,越来越快的节奏给人带来压迫感,不禁令人反思自己正处于何种境地······

二、内容

1、自然

影片开头便是宇宙,是自然,是万物,是地球最原始的状态,她是那么的美好,安静,祥和,是令人看到都会忍不住惊叹的美景。

2、宗教

世界各地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宗教与文化,不同的宗教也象征着文化的多样性,但本质不变的就是敬畏与信仰,每一种宗教他们的信徒都是虔诚的。关于宗教的画面,每一帧都是庄严而肃穆的,人们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来表明自己的虔诚与信仰,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3、人类社会

通过画面的切换,节奏的变化,对比了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一些变化,从人类用机器砍伐森林和大树开始,意味着现代化社会的来临。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类开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使生态环境恶化,让地球满目疮痍,同时也一步步把自己关进了钢筋水泥铸成的牢笼中。

从原始部落到贫民窟,再到城镇的鸽子楼,最后到城市的高楼大厦。

楼越来越高,窗户却越来越小,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人类作茧自缚,将自己关在了一个个小小的空间里,随着音乐节奏的逐渐加快,我们的呼吸仿佛也跟着加快,人的眼神从充满惊恐到麻木。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就像一具没有灵魂,疲于奔命的行尸走肉,人就像流水线上等待被送上餐桌的小鸡仔。

现代社会带给人精神上的摧残无疑是巨大的,画面用一个人的行为艺术表达了人内心的崩溃,人类在逐渐迷失······

4、战争与和平

人类是脆弱的,但人类同时又是残忍的,他们互相杀戮,残害生灵,可最终留下了什么呢?人类又是不屈的,坚韧的,他们为了和平不惜流血牺牲,人类渺小而伟大。

5、历史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曾经的辉煌,如今变得衰败而凄凉,在时间的长河中,一切终将成为历史。

6、死亡

死亡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在恒河之上,人们祈祷···生命是多么渺小啊,如果一切最终都将灰飞烟灭,那么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值得我们去深思······

影片的末尾又回到了宗教,回到信仰与希望,最终回归宇宙、自然最初的样子,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磅礴与人类的渺小,人类只有尊重和敬畏自然世界才能更加美好!

编辑于 2022-12-25 21:44

咦,这个片子有个神剪辑,

猴子闭着眼睛泡温泉,

然后镜头切到银河转动,

竟有一种天猴合一的感觉。



剪辑功力逆天。

发布于 2016-12-22 09:35

对于无所适从的说法,恰恰也反应了知乎众的麻木与惰于思考。不管是百度知道,wiki还是知乎,所作所为不过是让知识快餐化了。无数的眼球麻木的等着投喂精神食粮,而后面的大脑却过早的放弃了思考。

这不纪录片之所以没有解释,没有介绍,只是像罗列百科全书目录一样的把大千世界完美而精致到每一个像素呈现出来的意义,恰恰是给予了无限的思考空间。

愚蠢与无知从来不是问题,傲慢与自大才是!

这部纪录片就是在尽全力表达这个观点。何以为人,从何而来,到何处去,70mm胶片是不够解释这个问题的。但是却足以把这个终极问题再一次推到观众眼里。至于是否会去思考,思考到了什么,那是观众的事情。

之所以有所谓的压迫感,其实是观众的世界观,在潜意识里要求你去消化吸收与理解这部片子。观众的思维首先是极度震感,之后刚想深入思考立刻被新的内容与联想到的问题覆盖,根本跟不上影片的速度。于是逐渐屈服在天地洪荒的氛围里,产生或超然,或敬畏之心。越是涉猎多的观众越是被牢牢牵制住。

第二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是带着邻家三岁的小朋友和小保姆一起看的。我不再是关注影片内容,而是关注了一下这两位与我世界观截然不同的观众的表现。

三岁的小朋友一直在发问,一直努力弄明白每个镜头代表了什么,不管是抽象的符号还是具体的背后意义。全程牢牢把控着遥控器,恨不得每个画面都暂停要我解释。过于抽象的对于时间空间的概念他并没有暂停,而是忽略过去,恨不得快进看下一组人文内容。整部片子下来,我认为他至少对于宗教的抽象意义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虽然他还会崇拜奥特曼,依旧会买送快递的红色飞机变形玩具。但是对于出去看看别人生活,心里的种子一定是播下了。

小保姆基本全程在刷手机,看朋友圈之类的。只是到了某些赤身露体的原始部落阶段显得有些尴尬。几次想要阻止小朋友继续看但是都被拒绝了。之后干脆不闻不问,继续刷手机。大概四十分钟的时候干脆靠沙发上闭目养神。享受难得的有人帮忙带小调皮的清闲去了。放映完之后第一反应是地还没拖,快下班了赶紧干活。

而我,则和导演一样,陷入了更多的思考。

发布于 2016-04-07 02:43

人类学纪录片《天地玄黄》

看完之后的直观感受是,不舒服。没有时间轨迹,全都是空间的累积叠加,有种脑袋装不下的感觉。而且配乐很重,时而又会让战栗。

纪录片从自然、宗教,讲到了机器、生产,最后又回归到宗教上来,全片没有对白,只有介绍的字幕。采用对比、慢快镜头等手法。在对人物动物进行特写时,也不要求他们说话,只是眼睛锁定镜头而已,无言胜千言。

纪录片开头就让人静下来,学着像泡在温泉里凝神倾听鸟语的猿猴那样,让自己静一静。

僧人悉心照料满桌子攒动的火苗,显得宁静无比。不知那佛祖为何都慈眉善目,半张着或干脆合上自己的眼睛,想必是见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兴了又衰,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之后,真的把一切都了然了吧。因此对后人也就非常宽容,任你在人间疲累之后来哭泣,任你贪嗔怒骂,任你乐极生悲。搜到一句评论,觉得很棒。他说,宗教是对人的一种关怀。是一种精神上的关怀。古老蛮荒的巴西雨林里的原始人,他们不懂现代、不知道如何发展经济,但他们的精神家园却比机械化大生产下的工人还要富足。人类辛苦的为物质花朵里耕耘,但是却忘记了最重要的精神草地。佛教徒虔诚的在祈祷,但路过的人匆忙也空虚。记住了一切,忽略了自己。


在各种时代的压制下,人更加找不到自己的本质属性。纪录片里鸡从鸡蛋的孵化到再孵化出小鸡,揭露了现代人的本质。人,不过是被标签生下来,然后戴上标签,然后养育戴上标签的孩子,一辈子做这个标签的工作,死去。死去后仍有无数个标签在生标签,在挤地铁,在过生活。记得听过一句话,哲学是让人成其为人,其他学科是让人成为某种人。有时候往往某种人还会做出非人的事,那是因为他还没有成为人。每个时代都有觉醒者,有挣扎者,有屈服者,有腐烂者。日本无声表演节目里苍白的舞女面目狰狞,那是对躯壳下自己的真实反抗,是挣脱,是警告。争夺领地的战争,炸穿山脉为金矿,锯断古树为金钱……这些都是有声音的,国家民众在嘶鸣,山脉在嘶鸣,古树在嘶鸣。九五至尊的嬴政,不还是终为土灰。浩荡的活人兵马俑,难道不是他的专制狂暴的证明。威严吗?威严。威严吗?!看了多少部反映二战法西斯对犹太种族的迫害,才明白群体的嫉妒是那么可怕。易子而食听起来很可怕,这样的吃人现象时刻都在发生。国家之间的争斗起因很大吗?不大,是个人的欲望膨胀而已。有压制就有反抗,压制久了就会激烈的反抗。小了就看一个家庭,大了看整个地球,都是这样。妈妈的妈妈压制她,妈妈又一样压制我,我还要继续压制我的孩子吗。


印象很深的是美国派克大街的那一组快镜头。车辆从远处来,总有车在红灯前停留,过了一个红灯发现还有一个,又过了发现还有,拐弯了也有红灯,一直有,没有的是尽头。匆忙,如此匆忙要去哪里呢?回到家了真的回家了吗?


人,从哪来到哪去。从一无所有变成一无所有的人很多。我渴求终了得一个圆满。

编辑于 2016-07-24 11:56

从头看到尾也挺腻的

看原片不如在网上看截图

个人的感觉~~~~~~~~~

发布于 2015-07-01 11:02

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过这个片子。

我把当时的笔记整理下贴过来~

Baraka是美国1992年上映的一部纪录片,这部影片在刚推出时评价极高,被一些疯狂的影评家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中文译名有巴拉卡、天地玄黄。

影片采用表现主义的手法表达现代文明中人类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种种不协调而激发的矛盾。主要有个四个特点:


一、没有时间轴。大量空间上的视觉累积很容易给观众一种压迫感,令人感到不适与迷茫。


二、没有解说词。全片没有对白,没有剧情。只是向观众展示世间的一幅幅场景,众生之相尽在其中。特别指出的是,影片的每个镜头都堪称完美,就人文风景摄影来说都是完美的作品。


三、视觉上的清晰。出现在荧幕上的画面都是非常清晰的,这种视觉上的清晰恰恰造成了意义的模糊性及无限性。到底要表达的是什么,自己去想吧!


四、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延时方法拍摄的曼哈顿和 东京街头的人流与生产线上的小鸡的对比,人们日常的行为已如生产线上的机械化程序,这种对比之下,是人都会感到无所适从。


以上四点造成的就是:

观众看了这部影片会很难受,

影片好像告诉了我们什么,又没给我们答案。

编辑于 2016-01-05 17:18

刚看完,对其中氛围把握叹为观止。宗教历史人文都被糅合,对几点颇有感触,如下。


宗教

1.人是没有自我的,你的生活,见识,习惯,思维,不过是你生在了这个地方,是周围的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就像你出生在贫民窟,繁华的东京都市,或者深山的部落,就会跟周围的人有着一样的信仰和习惯一样。

2.每个国家都有宗教,神秘,强大,无处不在。人类需要寄托自己对来处归处、生活苦难的迷惑。

3.想控制一个人,就控制他的认知,也就是洗脑。剩下的他自己就会去做,满怀敬仰。比如宗教。千千万万人如蚁群朝拜,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只产生了恐惧。

4.空白的大脑,你不填充,当有人替你填充时,你也不再是你自己的了。当千万个这样的人被利用起来,所产生的威力有多么强大,又多么荒诞。

5.信徒的眼里虔诚而坚定,高僧的眼里深厚而慈悲。联想历史,前者可能是被骗,后者可能是伪善。看出来的“正确”,不可全信。


社会

6.车水马龙,电梯车站,墓地,流水线。生生死死,皆不由人。来来往往,皆为生存。人一辈子可能都是为了衣食,繁衍之类的基本需求奔走。所谓的思维精神之类,空洞惨白。

7.食物链顶端,不还是在食物链里。要吃要喝,生命拿来,时间拿来,一切拿来。

8.呐喊没用,没人听到,没人记得。


历史

9.历史车轮滚滚,我们将被碾为灰尘。


10.历史事件总是给人震撼畏惧,人命只是不断累加的数字。经历的太少,没有波折的我们是多么幸福。



国家

11.战争之下,人命最贱;政治之下,人格最贱。你看着那挺直的腰,下一秒就被打烂。高尚没用,你得强大。如果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你可以跪下求活。


12.利益最大。国与国,人与人。正义,善良,骨气,磊落,不过是想少一个人抢吃的。伪善者,是把利益最大化。若是国家,装都不用装。

编辑于 2020-10-08 19:45

只是想起一句王国维的诗,“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发布于 2017-03-23 20:01

它并没有什么寓意,只是想让你单纯的去感受这个世界。

发布于 2016-12-17 21:54

纪录片看得不多。其实不会觉得闷,有些时候比某些故事片有意思得多,但很少会主动找来看。要不是上了一个摄影课然后被讲师重磅安利,我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这部1992年的电影。

这可能是我第一次看一句台词都没有的电影(默片的台词是靠打出来的),居然几乎没有分神就看完了。因为是在电脑上看的也不是什么高清资源,画面的震撼感少了许多,但还是觉得很美,自己拍照要是能拍出其中任何一帧的效果就能拿来吹很久了。抛开主题和素材的安排,这完全就是国家地理杂志的电影版。而且慢镜头的深远韵味和快镜头的节奏感都使用得恰到好处,配合上配乐食用无疑是种感官享受了,很难想象这是九几年的东西。

但这部电影的野心要比上面提到的地方大得多(不然各种评分也不会那么高了),它试图展现一个人类的真实。在当下这个时间点上,带你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去看一看,有你没见过也想象不到的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你没听说过也没料到的或澎湃或哀伤的世间百态。很多对我来说新奇的事物像画卷一样铺陈在眼前,有很多个瞬间我叹息自己读过的书和走过的地方还是太少(想想因为疫情错过的大峡谷徒步行程,嗯,等可以出门乱跑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机会到处乱跑!),有一些镜头后面的故事我也是刚刚知道,比如80号公路对战争的无言控诉,而有些其他的故事我说不定就错过了。其实有时间的话很建议能搜一搜那些地名后面都代表了什么,应该都是在人类历史上很重大的事件,值得去了解和反思。

通过一个个片段,它展现了人类对宗教的狂热、城市工业化快节奏生活对人的物化、社会贫民的生活状态、战争造成的伤害、人类曾经灿烂过的文明的废墟。好像很多个问号,又好像很多个惊叹号,打在人类现状的方方面面。作者精心地安排了镜头的顺序,让单独看似乎没有意义的镜头有机地呈现出后面的思考和情绪,让人不禁感叹电影真的是有无限可能性的一种艺术。

在我看来电影也是有不足的,有些配乐确实有点出戏,然后作者在抛出问题让人思考的时候也好像并没有给一个自己的思考,就让作品稍微失了那么点光芒。(有人说作者的答案是宗教,但宗教都那么狂热了世界不还是那么多不平吗?或者作者觉得宗教只是人类的徒劳也说不定呢。)

发布于 2020-04-27 11:02

这一套练习实际上是从剧本反推练习推演而来的,属于个人开发的剧本反推的变项练习:

这次选择的是对一个不存在剧本、不存在旁白的纪录片进行一番图片描述,纪录片选为《天地玄黄》。

简介: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归往何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答案。历时14个月,穿越24个国家,导演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能够拥有的最壮阔最绚丽的景致——从远古到现在,从猿猴到人类,从荒无人烟的沙漠到震撼人心的宗教活动现场,从广袤天地带来的感动到婴孩单纯的笑脸给予的幸福,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美好的一切正时时刻刻的发生在我们身边。

图片多为景观人物,进行文字描述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掌握一定风俗地理知识。我自知不会一次成型,所以也会反反复复修改,以求变的更好。


训练这个项目的目的是:

①提升对数据组的关键信息识别能力;

②增强地理景观的描述能力;

③优化数据库既有词源连接能力。

④最后写出一份总结,指出这部纪录片究竟好在哪里。


首先设定文本编排规则:同一地区的一组图算作一场,记做【场次A】,比如【场次一】、【场次二】以此类推。此地区以行省大小为单位,组图内按照图1、图2、图3一词向下编排。



【场次一】西藏周边

图1 喜马拉雅山脉 尼泊尔 远景

群山耸立,错落有致。山上堆积着白雪。阳光照到高山上,衬托出雪之亮丽。整体给人一种宁静,雄阔的感觉。


图2 西藏寺院 俯视

高空俯瞰取景,几处寺院坐落在山崖边。与寺院行成鲜明对比的,是长阔的深渊。摄影者似乎是想强调人力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当然也有可能是先去远景后取近景。同时也可以见到有几只飞鸟在寺院上空飞。


图3 喜马拉雅山 远景,仰视。

所选取的山在颜色呈现上褐白相间,且阳光刚好照到山的上半部分,形成一种和谐。


图4 珠峰北坡 近景,镜头从下往上。

单个的山石虽然尖削,但整体看起来却是步调一致。很有奇幻色彩,不得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场次二 日本长野温泉】

图5 积雪图

白雪洒向山与树枝之上,但并没有做到完全覆盖,总是在陡峭之处留下待填充的空白,此时的天空中仍然飘着细碎的雪粒。


图6 温泉 日本长野。

与堆积的雪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脚下冒着热气的温泉,一只雪猴靠在池岸边,惬然的享受着生命的馈赠。


图7 雪猴面部表情特写,持续时长25秒。

雪猴的状态:下半身泡在水下,上半身浮出水面,头顶积落的白雪被水池的温度所融化。此时的雪猴必是惬意的,因为它整体的状态是自然的,平静的。

雪猴睁大双眼,四处张望,凝神于一,无主观意向投射。

一种可能:雪猴像初生婴儿一般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另一种可能:雪猴像是已证得世界真谛的觉悟者,它正在做的不过是沉浸在纯然不动的一之中。这一点与作者的角度更为接近,因为作者紧接着给出了宇宙星空的旋转图,然后又把镜头给到了雪猴身上。

雪猴在第二个镜头中出现几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微皱眉头,转动双眼,随即闭上双眼,静止不动。它在想什么呢?没人能知道,也有可能只是想睡觉了。

图8 正片开始

图片背景为日全食(日全食: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 天文现象),这是想说明什么呢?是想说明自然的变化莫测吗?因为日全食为罕见现象。


【场次三 尼泊尔 ,加德满都】

图9 清晨,杜巴广场,外

左侧为一石狮,展现出了尼泊尔精美的造像与雕刻艺术,右侧的行人们来来往往,他们步履悠闲,神情自若,显然并不像都市生活的人们一样为了生活奔波而浮躁不安。

ta们的服饰虽不华美,但ta们才是真幸福的。

阳光透过雾气照进广场,这是多么祥和的画面啊。


图10 白天,帕苏帕提神庙,外。

经查阅资料得知:

帕斯帕提那寺(PashupatiNath)是尼泊尔最著名的印度教神庙,相传是为祭祀湿婆(Shiva)神而建,如今这里是印度教徒的火葬祭奠地方,焚烧尸体三个小时后灰烬被推到河里,使其随水而逝,印度教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可以使灵魂脱离躯体而得到解脱。

一共有六处火葬台。在本图中火葬台居于我们视角下的河的对岸,可以看到三处,另外三处被建筑遮挡。

图片中间的这条河为巴格马蒂(Bagmati)河,河流最终流向印度恒河。

靠近我们一侧的白色小建筑是什么?还没有查出来。

这里有位博主的旅行视频可以作为参考:

帕斯帕提那寺坐落在河的哪边?根据这位博主提供的资料,初步推断是火葬台的对岸。


图11 清晨,斯瓦扬布寺 高景

斯瓦扬布寺, 尼泊尔的佛教寺庙,修建于公元前3世纪,拥有悠久历史。

本图右侧建筑即为主建筑,是一座巨型的舍利塔,塔身为圆锥型,底座为四方形,底座四面绘有眼睛的图案,这是“智慧的眼睛”,象征着佛眼法力无边,能够看到加德满都的每一处角落。眼下的鼻子是印度数字1的符号,象征“万法归一”。

群鸟在天空飞旋。

至于左侧的两个建筑为何物,尚不得而知。

图12 巴克塔布,神猴石阶。

这里应该居于斯瓦扬布寺的内部。清晨,人们慢悠悠走着,有的在打扫灰尘,有的在挑着扁担,显得十分悠闲。总是觉得这里的生活要更加纯粹自然一些。

图13 帕苏帕提神庙 ,面部表情特写,距离从远及近。

四人处于静止不动状态,镜头逐渐拉近至眉间有白点的伯伯。伯伯没有看向镜头,而是凝视别处。他的嘴被尼泊尔独特风格的服饰遮盖住了。我们可以了解到的是,长期的修行实践使得这里的人拥有很强的定力,想必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怒的次数也是很少的。

这位行者的眼神透露出的更多是对灵魂解脱的盼望,这同样符合佛教的气质。

图14 佛像

有人在往佛像的额头上贴朱砂,此为佛教的宗教仪式,信徒以此表明自己的信徒身份,以此祈求神明启示和庇佑。视频中的信徒在不是朱砂掉落的情况下点了很多。

图15 斯瓦扬布寺

两位男士站在斯瓦扬布寺主建筑高台之上,用黄色的泥水涂墙,画出多个半月状。




(一天两天完成不现实,就慢慢写下去吧……)

编辑于 2022-08-01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