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写作技巧

有没有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关注者
102
被浏览
271,558

21 个回答

.

冷门高大上的9个句子素材、3个人物事例来了,写进作文马上加分,每个都值得摘抄!

觉得这些素材有用的小可爱,赶紧动动泥萌的小手指,先点赞收藏叭~


一、句子素材

1.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丘吉尔

【适用主题】文化创新,传统文化等作文话题。

【示例】随着《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节目的爆红,许多故宫文创产品也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600岁的故宫俨然成了新生代的“网红”。故宫IP爆红的背后,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正是新鲜血液的注入,让故宫拥有了源源不绝的能量,才能焕发时代的光彩!因为敢于创新,所以长久。

2.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周国平

【适用主题】文化传承,文明的价值,文化的“根”等,如2019年北京卷《文明的韧性》,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2年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

【示例】在《人与永恒》里,周国平对文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文化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毋庸置疑的,文化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文化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未来也不会被历史长河、被人类遗弃的东西,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象征。文化是生命养育出来的花朵,是生命结出来的果实,它与世界上的生命息息相关。

3.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了不起的匠人》

【适用主题】坚守自我,大国工匠,文化传承等。

【示例】“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这灯红酒绿、喧嚣浮躁的世界中,还有那么一群人,宛若一头头憨厚的耕牛,在默默坚守与耕耘着那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传统。

4.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舌尖上的中国》

【适用主题】任何关于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习俗、弘扬社会正能量等作文立意,如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示例】老规矩其实是人对文化的坚持,老规矩虽老,可那是家族的修养之道。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所说,“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也许某一个被你忽略的细节,正是经过数代祖辈的经验积累才得出来的结论。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适用主题】关于大国风范,讨论复兴汉服,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发展等主题。

【示例】我们曾弃传统文化于不顾,现又重新拾起,带着它前行。“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似乎也在提醒着我们“华夏”为何意,衣必精美,物必丰盛,人必礼学,此才能是真正的华夏。而有着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需要被重新发掘、被正确认识才能在新时代走得更加远。



6.学术无界,文化无墙,永远不能画地为牢。——余秋雨

【适用主题】培养包容的学术精神,全面发展的作文立意。

【示例】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各种文化与学术之间各有所长,也互促互通。虽说“术业有专攻”,但闭门造车,往往局限了研究者的眼界与胸怀;保持求知、好奇之心,全面发展,方可练就灵活的头脑,保持通达的思想。

7.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适用主题】关于文化传承,对《国家宝藏》的评论等作文立意。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4年北京卷《老规矩》。

【示例】“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前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此形容文化的“魔力”。诚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并非只有《国家宝藏》展示的珍贵文物,还有它背后承载的历史和故事。无形无色的文化,比物质更经得住琢磨和历练,见证着社会的源头和走向。

8.人为地简化或淡化年俗,是文化上的怠慢与缺失。——冯骥才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化,文化自觉自信,民族精神,团聚重逢等作文主题。

【示例】年文化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既有视觉的(颜色与图像)、听觉的(鞭炮声与拜年声),又有味觉的(应时食品)、嗅觉的(香火和火药),年文化占有我们所有感官直至心灵,并深深留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真正的文化不在于用金钱造势,而在于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之中。


9.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澎湃新闻

【适用主题】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文化的根源,文化自觉自信等话题。如2011年广东卷《回到原点》。

【示例】文化是渗透在血液中的基因,即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让人魂牵梦绕。李敖早年的创作,可谓是一路枪林弹雨,痛快淋漓。而到了晚年,他却对浅浅海峡的对岸,倾注了很多的情感,是文化的力量成就了李敖的“归来”。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



二、人物素材

1.三万六千锤的章丘铁锅

前不久,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带红了一口章丘铁锅,一时间章丘铁锅网店里的2000余口库存全部卖光。章丘铁锅的制作周期长,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面对蜂拥而至的订单,商家选择了暂时下架,没被突如其来的经济利益冲昏头脑,专心做好每一口锅。“三万六千锤、一锤也不少”,这是章丘铁锅工匠精神的体现。



2.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徐立平

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立平刀”,也首次在国内实现和改进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应用,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



3.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心中的工匠精神

在国际市场上一场场的价格战后,中国产品被贴上了低价、粗制滥造的标签,相对比的是中国人愿意花更大的价钱去买国外的优良产品。董明珠认为中国市场绝不能停留在价格竞争的思维中,做产品就是要不断挑战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挑刺,对产品追求完美,甚至达到与消费者的无缝对接,这才是董明珠所认为的工匠精神。



在写“传统文化”的作文时,小可爱们最喜欢用哪个句子或人物呢?快来评论区打卡吧~

最后,喜欢这篇回答的小可爱们,记得点个赞纸条君哇~ (๑>◡<๑) ~


还想要更多阅卷老师也超爱看的万能句子?可以像下图一样,来【纸条App】里找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摘自纸条App,转载请联系纸条君)

编辑于 2020-06-04 18:36

(一)传统文化的名言

1.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2.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张涛甫)

3.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沈宗骞)

4.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易经》)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二)传统文化的典例

1.《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一群梳着高髻、身着黄、绿、红三色衣裙的唐代少女,手持各种乐器翩翩起舞,她们身形鼓鼓,脸蛋圆圆,动作既稚拙又灵活,表情既端庄谐谑,宛如从古风古韵的仕女图中走下,又仿佛从金碧辉煌的大唐宫殿走来,给人以亦真亦幻、穿越古今的感受……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多次上榜热搜,火爆出圈,总播放量已超过了20亿!(来源:新民晚报)

2.《典籍里的中国》大受好评

《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聚焦《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流传千年的我国经典典籍,展现我国古代典籍的编纂、流传、保护的历程,探索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修身齐家、军事、科技智慧和文学艺术成就,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3.《朗读者》:播撒传统文化中的诗与远方

作为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成长经历、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嘉宾用最真挚的情感朗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与意义。节目自然而不造作,精致而温情脉脉,春风化雨般地实现了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是多年来少有的一档叫好又叫座、精美又优雅的电视节目。(来源:文艺报 谷曙光)

4.汉服越来越流行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每逢中秋、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在城市公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意蕴。

(三)传统文化的观点

观点1: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到仁者爱人、以德立人;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到清廉从政、勤勉奉公……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亿万儿女的心田,也让人们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来源:光明网评 王石川)

观点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今日中国,之所以有如此成就,离不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更离不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来源:荔枝网 吴进)

观点3:如何更好弘扬传统文化?

深入发掘,以中华传统文化凝聚道德认同。

创新发展,让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

交流互鉴,助中华传统文化全球精彩绽放。

1.更多传统文化的素材,请关注寨主微信公众号:中高考作文

2.如果需要作文素材Word文档,请加寨主微信:wslizhaizhu


编辑于 2021-05-11 21:55

全网最全最精华的传统文化素材,关注我,获取更多备考资源哈!

中华传统文化是高考多学科的考查重点,近几年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更加多。不同学科考查的角度也不太相同。为方便大家备考,笔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全面的梳理,考前要多看几遍。

传统文化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汉语、传统中医、宗教哲学、民间工艺、中华武术、地域文化、衣冠服饰、古玩器具、饮食厨艺、传说神话、中国对联等。


壹 优良的民族精神

1.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

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2.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4.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贰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叁 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

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

《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

《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

肆 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

《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

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

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

伍 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更多作文素材这里进去==

●传统文化写作素材及热点关注点●

入题角度

1、文化传承与传播

2、文化自信与担当

3、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关系

4、乡规民俗、民风、民族特色


相关素材(由于文章没通过,只提供主干,具体点上面卡片)

1、守住传统民俗:

2、各大开幕式上的中国元素:

3、电影里的中国元素:

4、央视大型纪录片《我们的中国梦——记住乡愁》:

5、《我在故宫修文物》:

6、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

7、从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再到经典咏流传:

8、《国家宝藏》《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等

9、“乡规民约”:乡规民约:传统的'规矩',现代的价值

编辑于 2020-06-08 11:04

1.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但在社会学中的通常定义,可以理解为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体现价值观的规范及其产生的物质载体。

2.人类社会的构建与文化在其中的作用

人类构成组织,必须要达成共识。在共识的基础上,人类形成组织组成社会。

而价值观则是这种共识的核心。

简单来解释,就是人人皆有追求,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每种追求称为其的一种价值,而其对所有价值的排序即为他的价值观。

之后,再根据不同人的价值,使其相信加入服从组织就可以获得价值,不加入不服从组织就会失去价值(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共识的核心),从而使其加入服从组织。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教育宣传,将服从组织变成其的一种价值(比如“忠君”)。

所以,文化,可以理解为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人们脑子里想的东西的总和,其中往往包含着凝聚这个群体成员的粘合剂。

3.传统文化

人类组织从部落、到游团、到城邦、到封建国家、到帝国,再到如今的民族国家,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粘合剂。

我们所身处的本土现代文化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吸纳、演变、重生的过程,并且在近代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之所以强调传统文化,一是从传统文化能够看到我们本土现代文化的一些影子,二是文化具有一定的调剂社会的作用,一些传统文化这方面的功能仍然有效,三是通过文化特征来彰显民族特征,提高凝聚力,四是一些资本将其打造为商品,满足某些既不懂旧有的文化知识体系又不懂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某些人的心理需求。

编辑于 2020-01-01 17:01

当然有,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夜》,就是关于传统文化的好素材哦!

(一)《端午奇妙游》的节目素材

1.舞蹈《祈》美得让人窒息

水下舞蹈《祈》,堪称惊鸿艳影,美得让人窒息。舞蹈演员身披五色霞帔,在水下起舞,状若飞天!舞者的身体与水融合,或快或慢地伸展、旋转,优美的舞姿不断被水的流动定格。据说,这个舞蹈的主题,是端午拴五色丝线祈福的习俗。虽然节目只有一分半钟,但拍摄耗费了好几天才完成。

适用主题:美,匠心,传统文化

2.《龙舟祭》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

端午奇妙夜中的《龙舟祭》,再现了端午前夕祭祀盛景。节目中,充满阳刚之气的祭祀舞蹈,与杂技融合,描绘出端午前夕祭祀祈福强烈的仪式感及百姓共同参与的热闹氛围。节目以歌曲和表演的形式呈现,展现出祭祀、舞蹈等恢弘场面!

适用主题:美,宏大气势,传统文化

3.舞蹈《唐印》破壁出圈

舞蹈《唐印》也成功破壁出圈,在网络上刷屏。傀儡戏与舞蹈融合,加上巨大的蒸汽木马,有一种吊诡又奇丽的复杂美感,大唐蒸汽朋克,真的太会整了,浪漫又大胆。

适用主题:创新,传承与发展,传统与现代,传统文化

4.《兰陵王入阵曲》“太燃了!

《兰陵王入阵曲》中,在用琵琶演奏旋律本身的同时,还模仿了金戈铁马、短兵相接、马嘶鼓震等声音。不仅为观众呈现了兰陵王波澜壮阔的一生。还因其古色古香的民族造型、轻拢慢捻的娴熟技艺令网友们不断感叹,实在是“太燃了!

适用主题:创新,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5.《医圣传人》解读中医文化

医圣传人唐小竹,勤学医术。她一方面勤读医书,另一方面勤于实践,上山采药,制药配药,都亲力亲为。这么做,是为了悬壶济世,救治苍生。一首《医圣传人》,不仅介绍了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也带我们一同领略了仁心仁术的医者精神!

适用主题:仁心仁术,传统文化

6.《粽横一面》堪称美食集锦

打开《粽横一面》,端午美食方阵正在你的面前,接受检阅!《粽横一面》中,唐小可和她的小姐妹空降开封,在端午节前后逛夜市,吃杏仁茶、灌汤包、麻辣羊蹄、花生糕,看民间艺人杂耍,领略浓浓的盛唐街市的烟火气息。配上吴亦凡的《大碗宽面》,又有现代风味。

适用主题:美食,创新,传统与现代,传统文化

7.《丽人行》舞出传统文化自信

丽人们娉婷袅娜游走于轩榭廊舫、亭台楼阁,她们步履缓缓,穿行于数十幅《千秋绝艳图》屏风之间,再现了盛唐气象……除舞蹈外,配乐、道具、背景、摄像,无不精致,随便截一张图,都可以做壁纸。一支《丽人行》跳出了盛唐壮美气象,也舞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适用主题:匠心,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二)《端午奇妙游》的评论观点

观点一:《端午奇妙游》蕴含浓浓的传统文化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浣溪沙·端午》中,写道“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端午奇妙游》的水下舞蹈节目《祈》便完美再现了这一场景。舞蹈演员在水下起舞,状若飞天:水随舞动,衣袂翩跹;拂袖起舞,拨裙回转;水乳融合,缠绵缱绻……据介绍,舞蹈《祈》是为了表现端午拴五色丝线祈福的习俗。
而这仅仅是其中一个节目,据了解,《端午奇妙游》晚会,处处都是关于端午文化自信与创新的注解。《龙舟祭》、《医圣传奇》、《粽横一面》都在不同角度展现了端午佳节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习俗。(来源:光明日报 朱小凤 王胜昔)

观点二:《端午奇妙游》出圈,不只是一场“视觉奇观”

端午奇妙游中节目《祈》,取材自《洛神赋》,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通过水下舞蹈的形式呈现出来。当舞者从《洛神赋图》古画效果画面里翩然而出的时候,就制造了先声夺人的惊艳效果……在短视频时代,《祈》是当之无愧的精品。但“视觉奇观”只是一个引子,《祈》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它瞬间触动了观众内心对于传统文化、历史传说、艺术审美的钟情与厚爱。创作者借用先进的创作理念与技术手段,“复活”了洛神,并在洛神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有效的衔接,使得久远的《洛神赋》以及它承载的古典浪漫主义元素,瞬间到达了观众的内心。这是一次当代审美与传统文化的巧妙结合,亦是古典美与当代性的一次“美美与共”。(来源:新京报 韩浩月)

1.更多好用的作文素材,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作文导写

2.如果需要作文素材word文档,请加微信:muzima5566

编辑于 2021-06-13 23:10

陈忠实《白鹿原》里面描写的各种场景,比如白嘉轩求水的仪式,田小娥和白孝文受刑等等。

叶广芩《采桑子》写的是清末贵族金家的故事,虽是编造,但由于作者本人是格格,所以说《采桑子》写得很真实,里面传递出的思想也真实反应了满族人的传统观念。比如她七哥的中庸之道、二姐三哥的正统思想。看完你能更了解清朝贵族,而非单纯书本上那些正正经经的学说。

汪曾祺的作品,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作品也自有一番传统的风味。丰子恺、沈从文的作品也可以借鉴。

阿来《尘埃落定》,看中国土司制度怎么瓦解。里面表现的传统不同于汉族人,而是有特色的。

发布于 2018-06-04 22:55

名言金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柴静)

9.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10.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典型人物

单霁翔:唤醒故宫的“掌门人”

故宫博物院保管的珍贵文物一共是168万件,占全国定级的珍贵文物的41.98%。

为了不让99%的文物沉睡在库房里,单霁翔认为“我们必须开放更多区域,举办更多展览”。慢慢地,从过去只开放30%的区域,故宫如今,已经开放到80%,那些“游客止步”纷纷解禁。

“人们可以在里面尽情欢笑,这就是博物馆的责任。”

在展示更多藏品后,单霁翔还在故宫举行“元宵灯会”,这是故宫第一次大规模夜间开放,紫禁城的夜间风光展现人前。

不仅如此,在他的带领下,品类繁多、玩法新奇的故宫文创纷纷上线,人们得以亲近那些曾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藏品。

单霁翔曾许下心愿,“要把壮美的紫禁城完美地交给下一个600年。”如今,故宫已拂去了历史封尘,焕发活力,以更平易近人、青春生动的形象为大众所熟悉。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曾是北大的天之骄子,却在1963年毕业后奔赴了这座位于西北荒漠中的小镇,与她的老师段文杰一样,开始了与敦煌几十年的“厮守”时光。

当时在自然环境破坏、洞窟本体老化与游客蜂拥而至的三重威胁下,莫高窟一度岌岌可危。樊锦诗为了让这些存留千年的脆弱艺术瑰宝“活”得更久,大胆构思了“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敦煌石窟文物信息。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利用数字技术,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容颜永驻”。

樊锦诗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融入到莫高窟保护、研究事业中,只要一说起敦煌,已是高龄的她,仍似孩子般手舞足蹈,眼里透着光亮。

白先勇:昆曲义工

白先勇自称“昆曲义工”,他在《细说牡丹亭》的发刊词中动情地说,他觉得上天留他,是因为他有事情没有完成,而推广昆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人类口述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位列第一。而在当时,和许多传统戏种一样,昆曲也存在着演员老化、观众老化、演出形式老化、乏人问津的危机。2004年4月,白先勇老师策划的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让年轻人也爱上昆曲的作品就此诞生。

可以说,正是昆曲版《牡丹亭》的推出,才引发了近年来两岸三地乃至世界范围的昆曲热。


热点事件

《唐宫夜宴》火爆出圈

2021年农历新年伊始,河南卫视春晚上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火爆出圈,霸屏热搜多日。

14名身着齐胸衫裙,体态丰腴、神情娇憨的年轻舞者是《唐宫夜宴》的主角,她们仿若唐装仕女从古画中走了下来,用活泼俏皮的舞姿展示了仕女从整理妆容到夜宴演奏的过程。

为了体现唐朝女性的丰腴身姿,十四位舞者穿着塞有海绵的连体衣,嘴里还含着棉花。而她们的月牙型妆容“斜红”,以及融入三彩元素的襦裙,更是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1300年前的唐朝。

现场运用了先进的3D和AR技术,让虚拟影象与现实舞台交相呼应,演员们动作俏皮,穿梭于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簪花仕女图等国宝级文物影像之间,整场演出给观众们留下了身临其境的深刻印象。

2021河南春晚同样“出圈”的还有体现太极智慧的武术节目《天地之中》,炫酷的视觉包装,让太极智慧与航天梦跨界结合,大胆创意吸睛十足。

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3月20日,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再曝重大发现,现已出土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

全世界为之震惊,并在网上引发刷屏浪潮。

有专家认为,此次考古发现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将中华文明史至少提前了1000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古过程全程直播,网友可以实时见证考古过程。网友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也让与三星堆有关的词条屡屡登上热搜。

“三星堆上新”掀起网友考古热的背后,除了三星堆遗址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巨大文化价值外,也反映了国民对国家文物发掘、保护、传承的重视,折射当今国民文化自信的提高。


精彩语段

1

黄河之畔,华夏文明历经霜雪千年、盛世岁月而延续至今,炎黄子孙何以将这悠悠千载的积淀传承,裨益当下、福泽后世?

学者陈更,漫溯诗词世界,体悟古人境界,钩沉古典文艺之美。故宫院长单霁翔“唤醒”紫禁城,使古物不再尘封、历史不再褪色,一抹娟秀瓷花、一记遒劲笔墨,得以向世人诉说华夏传奇。而本为异乡人的高佑思,深扎中国的土壤,甘做桥梁,为世界还原沉蕴又纯粹的中华文化。

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3

看那卷轴铺陈,墨迹淋漓,更有连绵的后人品鉴、续题诗文,合璧来看,面前的山水、人物、钤印一一活了起来。宫廷墨宝珍存,奉百姓清赏;青史遗文面世,恍词客有灵。我们仿佛有幸穿越千年,和不同朝代先贤团团揖坐,如见先人伏案时毫端蕴秀,如嗅先人泼墨处芝兰之气。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仍然能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仍然可以用“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4

中华文化如香茗,只需浅尝,便有无穷之韵味。千年沉淀,大国底蕴,让人静从心生。一撇一捺,书写汉字之古韵;一砖一瓦,建起长城亘古流芳;一腔一调,唱出国粹之经典,文化之瑰宝;一拳一脚,打出威风英姿,中华武术海外名扬。衣袂翩翩,华须飘荡,那是孔夫子传扬孔儒家经典,涤荡思想;驼铃声声,蹄踏万丈,是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海风阵阵,是鉴真东渡日本促文化繁荣。古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泱泱华夏之经典,将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5

新时代有着新时代的特点,传统将何去何从?我们需要担其相应的责任来。白先勇将《牡丹亭》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让《牡丹亭》焕发出了全新的活力,这是当代艺术家的历史担当;学校因地制宜,把农民画,剪纸等传统民间艺术纳入校本课程,这是当代教育学者的历史担当;央视推出《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让无数百姓走入传统文化的学术殿堂,这是当代媒体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让其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诠释,是给传统文化,也是个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而我们青少年,能给自己怎样的传统化“新”礼物呢?

发布于 2022-07-19 11:15

放眼生活,衣食住行往上追溯百年,皆是传统文化,要是想讨巧省事儿,看看每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吧。

编辑于 2018-05-03 00:04

平时,帮我弟弟整理了一些作文素材,根据需求自己取吧~~付写作素材运用

写作素材运用看这里

谢谢大家看完,有新的素材,我会及时更新的

编辑于 2020-02-08 20:54

新高考考试大纲对传统文化特别关注,作文如何考,又成了一个未知数。毋庸置疑的是,历史素材积累丰厚的考生,已经有了胜算。但这样的考生,太少;大多数考生与你一样,“囊”中羞涩,正惴惴不安地渴求着备考良方。

在此,请允许我赠你一个建议。

这个朴素却好用的建议是: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典故),以此为中心,不断扩充充满“爆点”的新信息,最后……看看你能获得什么。

我们今天先选择林徽因这个人物,来做一次备考演练。

林徽因 + 林长民

《朗读者》谈及董卿的“狼爸”,有人说,我们更需要像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这样温柔而有卓越见识的父亲。如何印证?只需要下面这段话:

在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中,有一段关于林长民的描述。在带着林徽因赴欧洲的游轮上,林长民在日记中写道:“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 , 不是容易享的福 , 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 , 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徽因 + 乾隆

作为“民国网红”的林徽因,在当今网友群嘲乾隆的审美品位之前,已经对乾隆的审美品位下了结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何以能扯上关系?

1950 年,林徽因在极度恶劣的身体条件下,和梁思成一起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负责设计纪念碑底座的浮雕纹饰。1952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营建系的关肇邺回忆说:“有一次我把纪念碑上浮雕的线条画得太柔弱了,林徽因看了,幽默地说:‘这是乾隆taste(品位),怎能表现我们的英雄?’”

就林徽因论林徽因,考生一般都会走入狭隘的局面,越写越无趣。但以热点切入,叠加了两个新的信息点林长民、乾隆后,林徽因这个“旧”人物终于又活过来了,新鲜别致。依照这样的思路,写作素材自然广了起来,“传统文化”这个规定动作岂能完成得不漂亮?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无处不新。

只有你的思想,才能左右你文字的格局。

现在,铺开纸笔,由你来写一段传奇,看看一个人会衍生出多少可能性。

发布于 2020-08-27 10:21

传统文化作文创新素材

  1、闻一多——舍生取义的弘扬者

  当日寇的铁蹄跨过了长城,当锦绣的山河遍遭蹂躏,当祖国各地哀鸿遍野,当无情的地火将人们灼烧,幽静的书斋再也压不住你心中的怒火。你——闻一多,拍案而起,孤愤高吟。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点的着火,突然晴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样的《一句话》,震撼了多少麻木的心,这样的《一句话》点燃了多少熄灭的灯。

  你高举《红烛》照亮漆黑的夜空,你低吟《七子之歌》穿透漫漫碧海。面对日寇来袭,面对国民党的专制与迫害,你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不惜以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檄文去抗争,以一场场激情澎湃的演讲去怒斥。犹记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你发表了生命中最后一场演讲,是什么最后的奏唱。


  臧克家先生曾说:“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的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而于我心中,闻一多先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是舍生取义的弘扬者。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2、王国维——用生命树起民族文化的大旗

  厦之将倾,方显英雄本色;国难当头,彰显赤子真魂。

他曾是指点江山,吞吐日月的国学大师,也曾是挥戈漠北、千骑逐虏的英武将才,却终于投水颐园,含恨而去。他以渊博的知识推开国学文化之门;他以文人的坚守传递文化传承之火;他以不屈的脊梁支撑文化将倾之厦。他把生命中的力量化为一缕星光,想要点亮文化的黑夜,他把古籍中的精华化为一只舟楫,想要横渡国难的海洋。


  他就是王国维,国学大师,文之大者,人之至伟。


  一部《人间词话》,百代诗词高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对中华文化的颓势,他却无法力挽狂澜。是他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成就了他,却也是他对文化的炽热眷恋毁灭了他。“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他,只想徜徉历史文化,愿意用生命为文化献祭。面对破碎的山河,他用生命向历史叩问;面对文化的覆灭,他用生命向古人探求。他在清水湖泊的纵身一跃,激起来自历史深处的声声呜咽。


  3、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余秋雨

  静坐寒窗苦守,动辄行者无疆。他是长江边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双臂铲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医生,剜除传统中的千年病灶。九万六千平方公里,满满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脚印。游历欧洲十国,不变的是他永无止境的文化反思。千万里溯源之路,十余载文化苦旅。秦汉烽烟、魏晋霜雪,在他的笔下再生;唐诗平仄,宋词韵律,在他的手里跳动。 Www.Tz365.cN

  静看历史千层浪,最是智慧余秋雨。


  “不临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国,又走向海外。为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他追根溯源;为全面剖析传统思想,他游历世界。他结束了中华文化盲目自信的历史,他为国人打开了真正的开放之门。


  4、梅兰芳­——将京剧艺术引向世界


  从生命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华丽的出演,他的一生就像一场永远听不到尽头的京剧。幼年的苦练,青年的继承,壮年的弘扬,成就了这位将我国的京剧艺术引向世界的第一人。


  有的人被流放到贫瘠的土地,他的灵魂却愈加丰盈;有的人被禁锢在闭塞的山村,他的歌喉却可以飞跃千山万水。他没有出生在京剧世家,也无天赋可作径,他的生命中本无乐符,可他却用勤勉继承了中华戏曲文化的精髓,唱响了京剧的大美。


  他倾其一生在弘扬京剧的土壤上耕耘,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曾赴日,赴美,赴苏,将京剧艺术引向了世界。创作如歌,弘扬作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动听。


  5、当年明月


  敢于突破,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大胆突破,在平凡的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努力,真的不容易。然而,当年明月做到了。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写史高手,以《明朝那些事儿》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清晰深刻、丰润圆满的还原在大家面前。当年明月,以其生动犀利、幽默诙谐的文字,使人性之善透过历史灰霾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他大胆突破经典史书的呆板生硬,写出了令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著作,也正因如此,他仅用一年时间便成功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榜”,创造了辉煌的事业。


  当年明月曾说过:我其实是个特别平凡的人,我只想做个有勇气的人。人生只有在不断的突破与迎接挑战中,才能凸现人生的意义。


以上转自网络
链接: 作文传统文化创新素材_继承传统文化作文素材_语文知识大全
编辑于 2021-05-18 01:26

【文案1】

秀丽的古国沧桑一绿,千万载岁月凝碧,钟灵怀素技伟,半文半武傲古今。刻琢于磁砖砌成的壁画,犹如摧残灿烂的明珠,传承千年道耀世华章。


【文案2】

龙蟠虬结之世代精魂,流淌玉润文流河,非凡之美耀八荒。星罗棋布着文房雅致,云龙舞腾之纹绣艺,激荡出中华传统文化浩渺的韵脉。


【文案3】

漫山遍野,熙攘华夏丽影。旖旎流光铸千年文脉,礼教安身定兽首。古文卷轴缠绕心弦,饱经风雨尚聚星辰。传统文化之瑰宝,历经岁月尚彰显光耀。


【文案4】

千年古县凤翔腾空翔,字画卷轴飞舞荡,中华灿烂摧残峥。古老汉字一段段,传承触心动情长。文房雅致蕴含奥秘,禅心宁静沐恩赐。


【文案5】

邮递書簾裡,黯淡回憶滲漏,獨行在山文之自治区,溫柔水墨,翩跹雨楓。群山如羅列,山風如歌謳,將歷史古今疊加。彷彿融入骨肉骨,群書墨飲之,木石皆詩哲。五百年總筆陳,中華文化風華灼灼。



【文案6】

浩荡文化千岩九州,传世佳作映壁仙峰。笔法奇妙如锦绣,句式优美似江山。虚怀若谷高风浪,笔触温柔绽华章。传统之美如罗汉,岁月飘摇摧残花。


【文案7】

颂气韵于文辞笔端,风华绽放汉唐间。汝窑瓷光芒四溢,碑刻嵌刻古人智。鸿篇巨制流传久,凝固中华灿烂民族风。


【文案8】

望长安城高楼一直,笔走龙蛇磅礴气度,孔孟之道寓意悠长。摧残灿烂中华文化之绝艳,有何与金戈铁马相较之妍。


【文案9】

岭南古国丹青画,千里江山恣囊佳。彩练挂天风华绽,碑刻镌刻神州荟。瑰丽文化柔情续,描绘传统画卷亮。


【文案10】

汉字之光璀璨万丈,琴棋书画无一曲匠心。追溯春秋战国古卷,诗词曲赋流连耳熟。摧残中华文化的威美,回首不消岁月。



注①:欢迎各位关注我的 微信公众号 一子川上

注②:如有其他素材需求,也欢迎添加我的微信:chenxujlt1025

注③:个人也写一些初高中作文,作文优秀段落等,有需要的同学可以加微信留言呀。

注④: 文学文案51 | 你会怎么描写中华文化璀璨灿烂?


【文案11】

纵观校园,骊山巍峨笔墨垄断恣肆,传承千年攀歌楼。酒剑歌舞铺就征途,诗经曲赋腾颂于岳山浩荡悠揚。


【文案12】

一方水土养中华,千年底蕴流宵暗。音律之河汇大洋,绘声绘色传灵感。奇人之筆妙法,摧残光艳透天山。华夏文化味滴筆,翰墨淋灑史文舞。


【文案13】

北风如刀寒,南山青灯瑰。钟鸣韵呼应,而隐士留史地。形散神聚之佳人妆,漫山遍野皆痴笔苍。传承之灿如金黄,春秋战国古国疆。


【文案14】

中华文化灼灼光,鲜艳花朵娇豔放。汉字之美卓然立,诗词歌赋抚耳香。传统之美辗转继承,君子之风凛然昂。


【文案15】

东方明珠海风杨,余香沁入心灵叶。振翅高飞望秋鹰,敬斑斓纷纷绽放。文字之长博古今,摧残灿烂古风韵。



【文案16】

特色之地众枝蔽天,于繁华蓊郁峰峦绵延。笔墨纸砚仿德行,典雅文化绘史篇。缘起若水凝碧海,中华之美尽神仙。


【文案17】

寰宇唤醒历史之航,乌云翻滚笔墨飞扬。钟鸣之文歌舞腾,中华之书画星辰闪。千载长河汇精彩,摧残灿烂见世间。


【文案18】

弘扬传统芳华永存,丹青瓷器蔚为壮观。筝音韵抚人文心,琢磨砚台舒其身骨。浩渺流光卓文輝,传世之美流淌池塘。


【文案19】

翻飞古韵扑人心扉,尺线间舞动了江山。字字珠玑期投鞭影,画画音调徊于行间天晖。中华之美摧残忍,若干年依然继续放。


【文案20】

笔砚四叶扇满帆,史册书法抚心间。文化在脉传星辰,人流谆谆词韵凝然。传统之趣盈揽起,从容度百转古画轩。
发布于 2023-09-03 23:15
人民日报素材积累:传统文化的思考
3910 播放 · 4 赞同

人民日报素材库

发布于 2021-07-10 18:29· 2855 次播放

推荐一个小众但是其实在古代很繁盛的话题——香事。

其发展简史:

香烟始升:萌发于先秦

博山炉暖:初成于秦汉

香光庄严:成长于六朝

盛世流芳:完备于隋唐

巷陌飘香:鼎盛于宋元

香满红楼:广行于明清

其中,熏香,玩香的鼎盛时期味宋朝:

香文化经过汉魏隋唐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已是羽翼丰满、沉淀丰厚,使宋人研究香文化具备了应有的条件。连宋代的市井生活中也随处可见香的身影——街市上有专门卖香的“香铺”、“香人”;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街头还有添加香药的各式食品,如香药脆梅、香药糖水(“浴佛水”)、香糖果子、香药木瓜等等。这也是香文化的发展已进入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在描绘汴梁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中,有多处描绘了与香有关的景象,其中即可看到一家香铺门前招牌上写有“刘家上色沉檀拣香”的字样(盖指“刘家上等沉香、檀香、乳香”,拣香指上品乳香)。

甚至在当时对职业篆香制作的“香人”,也有统一服装的规定。

《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梁(开封),“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行业着装各有规矩,香铺里的“香人”则是“顶帽披背”(《卷5·民俗》)。

“日供打香印者,则管定铺席人家牌额,时节即印施佛像等。”还有人“供香饼子、炭团。”(《卷3·诸色杂卖》)。

“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余皆羹店、分茶、酒店、香药铺、居民”(《卷2·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武林旧事》记载:南宋杭州,“(酒楼)有老妪以小炉炷香为供者,谓之香婆。”

从这些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到宋代香事活动已广行于民间,看到香文化的普及与繁盛。在这里,熏香不再作为皇家和达官贵族的专属。平民用香也已然形成风潮。如:四弃香、柏子香、赵清献公香等非名贵香材制香的方也成为居士热捧的香方。

古代君子有四雅——斗香、品茗、插花、挂画,文人用香大约至唐宋时期是非常普及的,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以香熏、被需以香暖;公堂之上有香以烘托起庄严;松阁之下则以香示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除了熏烧的香,香药在文人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妙用,如:书中置(或熏烧)芸香草避虫,有了“书香”;以麝香、丁香等入墨,有了“香墨”;以沉香树皮作纸,有了“香纸”(蜜香纸、香纸皮);以龙脑、麝香入茶,有了“香茶”等等。文人们将自己对香品的喜爱写入诗中、写入各类学作品中,载入史册的不计其数。

古人如何品香,用香也有多方史料记载。大抵为隔火空熏、佩戴以及打篆焚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仅附诗一首:


琢瓷作鼎碧于水,

削银为叶轻似纸;

不文不武火力匀,

闭阁下帘风不起。

诗人自炷古龙涎,

但今有香不见烟;

素馨欲开茉莉折,

底处龙涎示旃檀。

平生饱食山林味,

不柰此香殊妩媚;

呼儿急取蒸木犀,

却作书生真富贵。





(上图均为香丸图片)

有关香的诗词,不做赘述,可自行查找。

值得一提的是: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更多香道知识可以关注公众号

梨蕊三分 古法合香手记

发布于 2021-02-05 13:38

推荐这本

发布于 2020-06-05 07:38

近年来,文化传承的声音愈来愈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文化传承也十分必要。那么如果考试中遇到了文化传承的话题,同学们会如何下笔呢?文化传承又有哪些可以运用的素材呢?一起来了解!

精选标题

《文化兴盛,激活现代中国之魂》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相遇”》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

《文化自信似长河、高山、大海》

《腹有“文明”气自华》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

《莫将文化传承束之高阁》

《文化传承不能浮于表面》

《文化自信怎自信?》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旧调换新曲,炎黄谱华章》

《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

《让敬畏之光烛照文化传承》

《为文化传承插上翅膀》

《文化是我们的地基》

《寻找文化的根》

名言金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9.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名言金句

1.岁月失语,为石能言。(冯骥才)

2.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林清玄)

3.不懂得传统的人正如没有地图的旅行者,不可能远行。(北岛)

4.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

5.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

6.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

7.拂去历史的烟尘,从文化的根底处,发现千年一叹的回眸。(张涛甫)

8.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重回汉唐》)

9.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是为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更多素材详见:


发布于 2022-09-08 11:03
人民日报每日金句(2021.12.4)创新、发展+文物保护
975 播放
在创新中保持传统
发布于 2021-12-05 20:21· 490 次播放

何谓美育:美者甘也,同善;育者养也,从其善,与盲反矣。故美育者,非甘不食,非善不从,明白辨黑,修身正气。浩浩乎,内圣以达人,外王以达己,斯美矣,育人矣。我们美育板块正是以此为核心思想,从身边常见的传统文化代表物入手,以系统学习的方式让朋友们可以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见识,提升自己的审美,以细微处见珍宝,润物细无声;更可贵的是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进步,如我们的主旨一般: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今日话题



:毛笔的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笔”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毛笔在弹性强弱上分硬毫、兼毫、软毫,笔头的制作以狼毛笔(狼毫,即黄鼠狼毛)、兔肩紫毫笔(紫毫)为佳,选取一枝好的毛笔要具备“尖、齐、圆、健”四德;当代毛笔制作主要派系分为文笔、宣笔、川笔、湖笔等;毛笔也因为其特性,我们也经常叫其为中书君、管城侯、墨曹都统、墨水郡王、毛椎刺史。



:是书写、绘画的黑色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北魏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中写下了我国最早一篇讲制墨工艺的《合墨法》,多以松烟制成,品质上乘的还要添加香料。其雅称也叫做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工具得以普及,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作出卓越的贡献。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在纸张发明之前,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线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随着时间的发展,技术的越来越成熟,现在我们能用于书写记录、使用的纸品种越来越多,我们作画写毛笔字一般用的纸为宣纸、卡纸、亚麻纸等等;纸也因其洁白、随意裁剪故亦称纸为好畦(侍)侯、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



: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砚台,别名润色先生,文房四宝中能传世最久的一宝。储墨之器,质地坚硬,也称为即墨侯、离石侯、铁面尚书、即墨军事长。

其他十五宝



1.笔掭:又称笔砚,用于验墨浓淡或理顺笔毫,常制成片状树叶形。



2.笔筒:笔不用时插放其内。材质较多,瓷、玉、竹、木、漆均见制作。



3.水注:注水于砚面供研磨,多作圆壶、方壶,有嘴,也常作辟邪、蟾蜍、天鸡等动物形。



4.砚匣:又称砚盒,安置砚台之用。以紫擅、乌木、豆瓣摘及漆制者为佳。



5.墨匣:用于贮藏墨锭。多为漆匣,以远湿防潮。漆面上常作描金花纹,或用螺钿镶嵌。



6.笔洗:笔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多为钵盂形,也作花叶形或塔形。



7.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处湿润,以供临时搁墨之用。



8.砚滴:又称水滴、书滴,贮存砚水供磨墨之用。



9.书画毛毡:简称书画毡, 作品墨多时,不会跑墨,有托墨的作用,又因羊毛可吸烘水分又具有吸墨的作用,



10.臂搁:又称秘阁、搁臂、腕枕,写字时为防墨沾污手,垫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为多。



11.诗筒:在日常吟咏唱和书于诗笺后,可供插放的用具。多以竹制,取清雅之意。



12.印章:用于钤在书法,绘画作品上,有名号章、闲章等,多以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等制成,也有铜、玉、象牙章等。



13.印盒:又称印台、印色池,置放印泥。多为瓷。



14.镇纸:又称书镇,作压纸或压书之用,以保持纸、书面的平整。常作各种动物形。



15.笔架:又称笔格、笔搁,供架笔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处可置笔。也有人物和动物形的,或天然老树根枝尤妙。

结语

文房有四宝,而中华文化,瑰宝甚多,源远流长。路漫漫其修远兮,愿你我能够一起上下求索,前行路上道不孤。


-END

德不孤,必有邻

有喜欢书画或有业务合作的,可私信小王,共同宣传学习传统文化。

编辑于 2021-12-03 15:53
有没有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
1.1 万播放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很多传统文化可以作为我们在写作时的作文素材,例如民乐,围棋,书法等都可以运用到写作中。

发布于 2021-06-01 15:58· 582 次播放
(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