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文化
文化习俗
节假日

除夕是怎么来的呢?

如题
关注者
24
被浏览
44,004

13 个回答

除夕,是阴历历法中一年里最后一天,所以除夕又有大年三十的称呼。

除夕的意思,指的是旧的一年,将随着大年三十这一天的夜幕逝去翻开新的篇章,开始新的一年。  

所以,除夕有两层含义: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即将到来。




1、除夕节的来历

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对应的故事,除夕也不例外。

传言,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它的名字叫做“夕”。

夕可能大家很陌生,它的别称“年”,大家就很熟悉了。

夕这个怪兽很有意思,它不是随时都出现,而是每到除夕、春节的时候,才会跑出来袭击人类的村落,寻找食物。

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对夕束手无策,只能算准日子,在夕要跑出来找食物的时候,举村逃往深山避难。

夕见这附近都讨不到吃食,便换了一处没去过的村落。

结果,这个村落的村民并不认识这种怪兽,更没有防备,很多人都被突如其来的年兽弄伤了。

事后,村民们发现,只有一位家门前带着红布的家庭,才没有受到伤害。

为了庆祝大家找到了祛除夕的方法,于是,村民们便把这一天命名为“除夕”。




2、除夕节的习俗

古往今来,过节的方式不断在变化,但其寓意一直很朴素:趋吉避凶、祈求幸福。

由此,我们把庆祝除夕的习俗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趋吉,一类是避凶。

首先是趋吉:

一、贴年画;

二、贴福字;

三、剪窗花;

四、祭祖;

五、吃年夜饭;

六、全家大扫除。

其次是避凶:

七、放爆竹;

八、贴门神;

九、装门神。




唐宋时期,每到除夕夜的时候,皇城内就会忙碌起来: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书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伟,贯金副金鍜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馀人,自禁中驱祟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东京梦华录》

到了晚上的时候,皇城内就会燃放起爆竹,爆竹的亮光照耀了黑夜,其声响,城外都可以听到。

士大夫的家里,往往会升起炉火,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瓜子,通宵聊天,这叫做“守岁”。

待到天明,除夕的热闹尚未彻底淡去,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家子顾不上休息,立马就要准备迎接新的大日子——新年。

这就是除夕,对旧的一年画上句号的同时,又为新的一年给出了希望。

发布于 2020-01-06 21:24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

大雪

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

竹林

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

传说

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

放爆竹

,贴

门联

。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 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

腊月

“夕”不再来

发布于 2015-01-06 21:12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发布于 2015-01-06 21:23

相传,古代有一只叫“夕”的四角猛兽,每逢冬季,它便会为了寻找食物去附近的村里大肆破坏,居民不堪其扰。

后来,有一个叫“年”的孩子,说“夕”害怕红色,只要村民在大门外悬挂红色的布条,它便不敢入内。

除夕傍晚,这个叫“年”的孩子只身将“夕”引出,村民将刚刚收割的“竹节”扔进火堆,火堆立刻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将“夕”吓跑。

于是每年的腊月三十,人们都要准备爆竹来驱赶“夕”,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物件来除“夕”。

如此,便可让“夕”一整年不再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又叫“岁除”

意思是“除旧岁换新岁


除夕就是旧岁到此夜为止,明日早起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是旧岁与新年的神奇相交,一年忧喜今宵过,一元复始明日新。

编辑于 2022-01-31 13:04

农历新年的前一天叫除夕,其他的什么各类传说都不靠谱,谈资而已。

发布于 2020-01-24 19:10

什么夕是什么年兽都是瞎扯的。除夕就是辞旧迎新的意思。守岁和祭祀才是重要的。也就是为啥大年三十到12点才睡觉的原因!

发布于 2022-01-26 13:11

今天是除夕,没那么多噱头,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去旧的,迎接新的一年!听过有叫“年”的怪兽,害怕鞭炮。从未听过有叫“夕”的怪兽!除夕,就是大年夜,是中国农历新年周期中的重要时刻,最厚一天,它象征着旧岁的结束以及新年的开始。这个节日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度,当时的人们依据天象变化来安排农业活动,并设立特定的节日以示庆祝。其中,除夕夜的庆祝活动尤为隆重,旨在感谢过去一年的丰收,以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这事儿呗!

各民族在大年夜庆祝习俗各不相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指正!在汉族的传统中,除夕夜的习俗十分丰富。家庭成员会聚集一起,进行一系列的活动,如贴春联、挂灯笼和放烟花爆竹,吓跑年兽,这些活动都有驱邪避凶和迎祥纳福的含义。春联上常常书写着吉祥话语,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此外,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团圆饭,饭桌上常见的菜肴有鱼(寓意“年年有余”)、饺子(形状像元宝,象征财富)、年糕(寓意“年年高升”),生菜(生财)等,每道菜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祝福。

蒙古族的除夕,亦称为“昭君节”,是一个充满欢乐气氛的节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彻底打扫居住环境,以洁净的空间迎接新的一年。蒙古族人民会穿上节日的盛装,互访亲友,共享美食,并通过歌舞表演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藏族的除夕,或称“洛萨”,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家家户户会提前准备好食物,包括青稞酒、酥油茶和各种藏族特色小吃。他们制作“切玛”五谷斗来供奉神灵和祖先,以示敬仰和感恩。除夕夜,藏族民众会在户外点燃篝火,围绕火堆跳起锅庄舞,通过舞蹈的形式祈求新的一年健康和繁荣。

壮族的“抢头水”习俗非常独特,它发生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之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前往水源地,希望成为新年第一桶水的获得者,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为家庭带来好运与幸福。

满族的除夕习俗中,除了传统的包饺子、吃团圆饭之外,挂门神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门神通常描绘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他们的形象和传说被认为能够镇宅辟邪,保护家宅平安,传说玄武门事变以后,太宗皇帝老失眠,梦见自己弟兄,就找来这俩大将看门,然后就睡的很好,神鬼莫入

尽管中国各民族在庆祝除夕的方式上各有特色,但共同的主题是家庭团聚、感恩与祈福。这些习俗不仅加深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随着时代的演进,一些传统习俗可能会逐渐简化或发生变化,但它们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对未来的美好祝原仍然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发布于 2024-02-09 05:03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发布于 2021-02-11 12:48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

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十分漂亮。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不寒而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

发布于 2020-03-17 18:06
除夕是怎么来的?
75 播放
发布于 2023-11-02 15:16· 28 次播放

除夕是每年春节都非常重要的日子,而其中最重要的风俗则是守岁。每个地方的守岁活动都不太一样,略有不同。

除夕主要活动有三项:吃团圆饭、祭祀、守岁。其中最有特点的还是守岁。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大牌、包饺子......守岁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也有相关的守岁诗文。


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风俗习惯被人们流传至今。守岁俗称“熬夜”,即除夕之夜,通宵不眠。


那么,你知道除夕守岁是怎么来的吗?

传说,远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物叫作“年”,它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来吞食人畜,危害百姓。

后来,人们发现它的弱点是怕火光、怕声音,于是人们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烧青竹,使其发出爆响。

“年”这个怪物也就不敢出来为非作歹了。从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习俗。


而放完炮竹,大家再一同围坐在桌前吃上一顿丰盛美味的年夜饭,一年当中很多不舍得吃的菜和美食,在当天都能吃到,因此,爱吃的小孩子们都非常高兴。

吃饭时再温上一壶卧龙图冰壶酒,酒香入喉,温润醇厚,心情更加愉悦。

卧龙图冰壶酒的外形也非常漂亮,以冰壶为灵感,造型独特,不管是饮用,还是摆放在桌子上,都十分具有观赏性。

在现代,熬夜守岁时,大家更多的是倒上一杯酒,开始聊一聊今年的收获,发生的趣事,一家人联络联络感情,氛围也更加温馨。


除此之外,守岁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包饺子,而且还必须是素馅饺子。

这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净净,平安顺利”。还有人在饺子里放糖、花生等物。


守岁还有不少禁忌,如禁扫地。过小年时,平时很难触及到的角落都要打扫干净,而进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乱也不能扫,习惯上认为那样会“破财”。

再如,禁用剪刀,禁说“没有了”等词汇,其实都是人们的心理反应,希望新的一年会更好。

不管守岁的来历如何,现在大家守岁时都在干什么,我们的本意都是想让来年变得更好,变得更美满,只要愿望不变,心意不变,一直努力奔跑,总会到达想要的未来。

发布于 2023-01-21 10:33

关于除夕,农历中,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三十为晖。这一天月亮正好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所以晦日是夜晚是见不到月亮的,因此晦为月尽,有黑暗和晦气之意,晦日这天太阳和月亮一起落下,叫日月合宿,即太阳和月亮一起回家休息了,所以每个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晦日,每年最后一月为晦月。那么每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晦月的晦日,相传是晦气聚集的时候,人们为了迎接新年,必定要将晦气除掉,所以就有了除夕。当然,除夕也是另一个传说故事,每到腊月的最后一天,村长里就会有一个叫做夕的怪兽出来作恶,人们为躲避它会逃出村长,后来出现一个叫做年的小娃娃,把他给赶跑了,所以腊月的最后一天就定为除夕日,像流传很久的除夕习俗,也都是围绕着这些传说来的,除夕夜吃饺子是为了有力量对抗夕,给小孩子发的压岁钱,为了让小孩子去除晦气,压住夕。

发布于 2022-01-31 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