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
货币供给

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和「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是指什么?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吗?是指退出流通的货币吗? 增加是否会减少【货币发行】?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是超…
关注者
504
被浏览
67,478

5 个回答

一,先来看一下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

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si/resource/cms/2015/10/2015101516104995109.htm

以2014年12月的数据为例:


资产方:

(1)国外资产,包括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其中货币黄金是指:中央银行或中央政府以及中央银行或中央政府有效控制的其他单位作为官方储备而持有的黄金,是一种没有相应金融负债的金融资产;

(2)对政府债权,顾名思义,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这表明央行是“政府的银行”;

(3)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主要是指央行受理的存款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的再贴现与再贷款余额,或者说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性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与贴现余额;这表明央行是“银行的银行”;

(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反映的是中央银行对证券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与贴现余额;

(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主要是人民银行为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开发等所发放的贷款;

负债方:

(1)储备货币,即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包括货币发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其中货币发行由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和流通中的货币两部分组成。

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被称为基础货币(Base Money),由于其具有使货币总量成倍扩张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

具体来说,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发行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的总和,实际上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总额。

(2)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附注,自2011年1月起,人民银行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储备货币的定义,不再将其他金融性公司在货币当局的存款计入储备货币。

http://www.pbc.gov.cn/eportal/fileDir/defaultCurSite/resource/cms/2015/07/2011s04.htm

这一项主要反映的是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不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

(3)发行债券,是中央银行为了回收流动性而发行的央票。以2009年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为例,发行债券占央行负债总额的18.49%。原因在于,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银行信贷规模和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潜在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人民银行多次发行央行票据,从而使得该比重大幅上升。(央票发行情况,详见

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125213/125431/125472/index.html

(4)自有资金,是指中央银行资本金数额。

二,再来看一下存款准备金制度

存款准备金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清偿能力,央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缴存中央银行的资金。是商业银行获得央行支持的前提,也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限制。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达到释放或收回流动性的目标。

三,关于货币创造

在经典教科书中,使用“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的概念来解释信用货币创造过程。

在这里,我想简略引用孙国锋在《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上发表的《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一文中的观点。

货币创造就是银行的贷款行为本身,银行贷款是银行和客户的债权债务交换行为,银行得到了贷款债权,客户得到了存款债权,客户付出利差的目的是得到能被他人接受的存款债权--信用货币。为了支持贷款创造货币的行为,银行需要持有基础货币,银行获得基础货币来支持货币创造的行为就构成了银行运行的核心。

货币创造过程的参与者
——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
——存款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公众持有现金和存款

例子一下子说不清楚,正在研读论文。坐等其他大牛的回答。

四,关于本问题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吗?是指退出流通的货币吗? 增加是否会减少【货币发行】?
【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主要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吗?这项没有退出流通?增加是否会减少【货币发行】?

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都计入【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来源是,商业银行将资产出售给中央银行(缴存现金或者出售债券等资产)或者是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获得的贷款。

如果【其他存款性公司】和【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都以现金形式缴存,则会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量,会导致【货币发行】的减少;(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中一增一减)

若是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手段,则是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和负债方共同增加,不会影响负债方的【货币发行】。

-----Update----

2015年11月3日 更改文中链接

编辑于 2015-11-03 17:30

@qezh 的答案很赞,这里搬运盛司长的专著,作为补充~~~


----------------------------------------------------------------------------------------------

本文内容节选自人民银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的新著《中央银行与货币供应》。


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介绍




(一)资产项目

  • 外汇

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最主要的资产项目是国外资产,以外汇为主。2014年6月末,外汇资产规模达到2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82.5%(见图3-12)。1993年这一比例仅为10.5%,二十年来该比例持续上升,近年来上升态势有所缓和。这反映出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特点,即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出现“双顺差”,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下,人民银行不得不购入大量外汇,外汇资产的比重随之持续上升。2002年开始,强制结售汇制度向意愿结售汇制度转变。这一过程中,意愿结售汇的比例要求从最初的20%逐步提高至80%,直至2007年8月完全实现自主。近四年来我国外汇占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外汇占款规模仍然较大。


图3-12 1993-2014年6月人民银行主要资产项目比重


  • 对政府债权

2014年6月末对政府债权1.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6%。1997-2006年,对政府债权的规模在资产项目中仅居第四位,小于外汇资产、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2007年人民银行间接买入财政部当年发行的巨额特别国债,使该项目规模大幅提升到第二位,比重一度高达9.6%。


  •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为人民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融资形成的债权。2014年6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1.5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为4.4%。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贷款及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因而人民银行对存款性公司的这类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高。1993年该比重为70.3%,1993-1999年平均为53%。本世纪以来,该比重大幅下降,2014年6月降至4.4%。近十多年来该比重大幅回落的原因与外汇占款项目的迅速上升有关,反映了基础货币供应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转变,银行更多从市场融资,而非依赖于中央银行。


  •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主要是人民银行向其他金融性公司发放的再贷款。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重一度高达20%左右。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大量证券公司、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风险爆发,人民银行向这些被救助和处置的高风险金融机构提供了数额巨大的再贷款。2007年以后随着这些再贷款的逐步到期偿还,该比重显著下降,2014年6月末仅为2.7%。


(二)负债项目


  •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

人民银行负债项目中,最主要的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1993-2014年6月末,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从36.9%提高到65.7%(见图3-13)。随着经济发展,存款类金融资产和银行体系资产规模持续稳定增长,带动了银行体系准备金存款的增长。


图3-13 1993-2014年6月人民银行主要负债项目比重


  • 货币发行

1993-2001年(除个别年份外),货币发行占总负债的比重维持在35%以上的高位波动,均值达到39.3%。2002年以后该比重持续下滑,2008年降至17.9%的低点。2009年以后该比重小幅回升,稳定在20%左右。


  • 政府存款

政府存款的规模在负债项目中居第三位。1993年来政府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持续小幅上升,从1993年的3.5%提高到2014年6月的10.1%。


  • 发行债券

人民银行发行的债券,也叫央行票据。2002年以前,人民银行发行债券的规模非常小,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2002年以后,该比重逐步上升。2006-2008年为应对流动性过剩,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大量央票回收市场流动性,发行债券占总负债的比重连续三年高于20%。2011年以来,流动性供需形势发生变化,人民银行则通过回收央票调节市场流动性,发行债券的规模和比重都明显下滑。2014年6月末,该比重降至2.2%。


我国基础货币来源结构的变化


1、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贷款及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1993年再贴现和再贷款 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率达到了86.8%(见图3-14),而同期外汇资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仅为12.6%。1993-2000年再贴现和再贷款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率平均为70.2%。


人行主要资产项目占基础货币的比率/ 再贴现和再贷款、外汇资产规模



2、本世纪以来,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由再贴现和再贷款转变为外汇占款。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占款规模迅速增长(见图3-15),占基础货币的比率迅速上升,而再贴现和再贷款占基础货币的比率迅速下降。2002年外汇占款规模首次超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之后,外汇占款规模的扩大与再贴现和再贷款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2007年以后再贴现和再贷款占同期基础货币的比率降至20%以下。而2009年外汇资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达到121.8%的历史高点。最近四年来,外汇占款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占基础货币的比率稳定在90%-100%左右。


3、外汇占款大幅增长阶段,人民银行通过对冲操作部分抵消外汇占款增长对基础货币的冲击。外汇占款扩张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具有被动性。为保持基础货币适度增长,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部分对冲了外汇占款扩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即人民银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收流动性。这在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负债方发行债券的增长。同时,负债方政府存款的增长也部分抵消了外汇占款扩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从2002年开始,人民银行央票发行规模迅速增长。2002-2008年人民银行发行债券规模从1488亿元扩张到45780亿元,增长29.8倍;与同期外汇资产的比值从6.7%提升到30.6%(见图3-16);与同期基础货币的比值从4%提升到35.5%。2002-2008年发行债券加上政府存款的规模与同期外汇资产的比值从20.7%提升到41.9%;与同期基础货币的比值从12.2%提升到48.6%。这相当于(以2008年为例)41.9%的外汇占款通过央票和政府存款进行了对冲,从而减弱了外汇占款扩张对基础货币的冲击。

从增速看,1993 -2014年6月末人民银行外汇资产年均增长29.2%,而同期基础货币仅增长16.9%。


我国基础货币运用结构的变化


从图可以看到,1993年以来,我国通货、准备金存款占基础货币比率的变化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1993-2003年:通货所占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所占比率总体相对稳定

这期间(1995-1997年除外),通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和准备金占基础货币的比率均在50%左右。


1995-1997年,准备金存款占基础货币的比率接近60%,通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在40%左右。此期间法定准备金率并没有发生变动,准备金存款所占比率的小幅提高可能与人民银行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备付金管理有关。1995年之前,金融机构备付率要求为5%-7%。1995年,人民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行、中行不低于6%,建行、交行不低于5%,农行不低于7%。这实际上相当于小幅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备付金率,所以准备金存款所占比率略有提高 。


1998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至8%,同时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统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这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负担,准备金存款占基础货币的比率由此下滑,降至50%左右。


(二)2004年之后:通货所占比率持续下降,准备金存款所占比率持续上升


2004年到2011年,人民银行多次提高了法定准备金率 。2003年末,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为7%,2011年末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了21%,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9%。尽管2012年两次下调了准备金率,但目前的法定准备金率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法定准备金率总体大幅提高,同时资金清算的便捷使通货增速放缓,这些因素促使准备金存款占基础货币的比率从2003年的51%提高到2014年6月的77%,通货占基础货币的比率从2003年的49%下降到2014年6月的23%。(完)

编辑于 2015-04-12 22:38
发布于 2017-02-05 19:28

请问,央行发行的正回购体现在哪个科目啊?

发布于 2016-12-02 17:24

说说“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历史吧。

2001年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非金融机构存款

2002年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非金融机构存款,及其子项:活期存款、储蓄存款

2004年一开始,这个项目数额骤降(钱挪到哪个项目里了?):

2006年,这个项目变成了并列的 非金融性公司存款 、活期存款:

2008年,删除了 非金融性公司存款 、活期存款,新增了“不计入储备货币的金融性公司存款”:

这钱又是从哪个项目挪到哪个项目里了?

发布于 2022-04-06 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