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推荐
柏拉图(Plato)
理想国(书籍)
古希腊哲学

《理想国》到底想表达什么?值得一读吗?

目前只看了一小点,苏格拉底正在训练他的城邦守卫者,大肆撰改神话音乐… 尝试了几次,感觉实在是又长又臭,看不下去了。有以下问题需要知友帮助: 1.苏格拉…
关注者
310
被浏览
678,279

64 个回答

理想国与其说是改造现实政治的蓝本还不如说是帮助我们透视现实政治的镜子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我们所生活的政治世界的病理诊断书

梳理一下理想国的文本结构及剧情脉络

理想国希腊文标题是 politeia意为城邦体制国家政制公民团体公共事务即一切涉及城邦国家的事务后来罗马人采用的拉丁文译名是 De Res publica意为国家国家意为人民的事业据西塞罗说这里的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权的一致性和利益的共同性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西塞罗论共和国1.39受拉丁传统影响目前英语世界普遍采用 Republic共和国德文译本一般将标题译为 Der Staat论国家受德语传统影响中译有人主张采用国家篇吴献书以及郭斌和张竹明将标题意译为理想国尽管还有不少译者推荐其他译法理想国这一译名在中文学界业已约定俗成至今依然得到广泛采用

理想国是柏拉图从哲学角度审视政治最为系统也是他最为精深的著作通篇主旨围绕正义dike/justice问题展开全书分十卷是否柏拉图本人所分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线索来看卷一是全书的引子即提出什么是正义的问题卷二至卷四为了更为明晰地观察正义有必要将个人放大为城邦于是就要在理论上建造城邦正义的城邦与正义的灵魂其本质是一致的卷五和卷六是整个理想国高潮也就是建立正义城邦需要越过的三重阻力浪头即男女平等共产共妻以及哲人王统治越过三重阻力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培养真正的哲人这一部分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诸如著名的日喻线喻洞喻至此理想城邦或理想国可以说最终完成高潮过后便是理想国家如何一步步衰朽败落的过程卷八可以说是整部理想国的一个分水岭柏拉图的现实关怀从这一章得到了最为直观的体现勋阀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僭主政体如何依次演化退变卷九从卷八末尾关于僭主政体的讨论转向僭主式个人灵魂的精神特征分析从而回到理想国开篇提出的问题正义者幸福还是不义者幸福卷十诗与哲学之争哲学教育对于诗歌教育传统的革命灵魂不朽好灵魂得到福报坏灵魂遭到恶报等等

从上述对理想国文本的大致线索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出柏拉图出发点是讨论人的灵魂正义问题从卷二至卷八讨论城邦的建立直至走向腐败然后卷九和卷十再次回到灵魂问题的探讨而从文本内在理路看苏格拉底建构城邦的动机只是为了更为清楚地看清灵魂的结构可见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讨论政治问题只是手段其目的服务于讨论灵魂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提出如下疑问理想国究竟是一部什么性质的著作从篇幅结构来看理想国可以被视为一部讨论政治问题的著作因为涉及政治问题的篇幅接近七卷之多而从文本主旨来看理想国却更像一部道德哲学著作毕竟建构理想城邦的目的恰恰在于寻找正义而正义在苏格拉底看来比金子价值更高的东西336E

我们之所以阅读理想国目的在于向大家呈现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传统观照政治问题的方式我们会发现柏拉图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一系观照政治的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果说以修昔底德为代表的政治理论传统从政治世界行为当事者本身的角度审视政治那么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传统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政治世界的更为超越的视角修昔底德强调读者的代入感同情心而柏拉图突出的是读者的超越性批判性因此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与其说理想国是一部帮助改造现实政治的指南还不如说为我们提供了一只借以观察现实政治世界的理论之眼透过它我们不仅能够一窥镀金时代雅典社会的诸多政治困境和精神病灶而且能够为我们审视自己所身处的政治世界提供全新的视角

依据理想国中对话者提供的某些间接信息研究者推测这场对话发生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 431 年至公元前 411 年地点发生在雅典港口城市比雷埃夫斯Piraeus兵器制造商克法洛斯的宅邸这个港口城市位于雅典市中心西南六公里波斯战后在地米斯托克里的领导下雅典修筑的重要防御工事——长城就是将卫城与港口全部用高墙围起来意在防御陆上来犯之敌的同时保证雅典的海上通道所以该港口是雅典帝国海军主要驻扎地这里也是雅典主要的海上贸易集散地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居地比如对话发生地克法洛斯一家就是当初接受伯里克利的邀请招商引资从叙拉古移民至雅典克法洛斯在雅典开设兵器厂时间长达三十年在比雷埃夫斯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多他们也带来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例如理想国开篇提到的女神献祭和赛会据说是新近从色雷斯引进的想必在比雷埃夫斯居住着许多来自色雷斯地区的移民

作为雅典海军的驻扎地大量外来移民的聚居地比雷埃夫斯港类似于美国纽约或中国上海这里海纳百川居民门第观念淡漠人们要出人头地主要依靠个人奋斗积累财富对他们来说财富就是身份而个人身价则意味着社会地位在政治上这里的人们大多属于激进民主派比如身在对话现场的克法洛斯的儿子吕西阿斯他就是典型的民主派人士


权力与正义色拉叙马霍斯格老孔和阿得曼托斯

首先我们先打开第一卷这一卷在理想国文本中最具有戏剧性理想国这部哲学戏剧的序幕苏格拉底和格劳孔柏拉图的二哥在比雷埃夫斯港参加完女神献祭准备回城被克法洛斯的儿子玻勒马霍斯阿得曼托斯柏拉图大哥尼西阿斯的儿子尼可拉托斯等人拦下他们要求和苏格拉底好好聊聊实在拗他不过苏格拉底被这帮年轻人带到克法洛斯家里苏格拉底见到克法洛斯两人久未谋面今日一见分外热络聊到老年贫富与幸福当克法洛斯说到钱财可以使他不必亏欠神的祭品和人的债务时苏格拉底顺着话头引出正义问题331c玻勒马霍斯借诗人西蒙尼得约前 556-前 468的话正义就是欠债还钱正说话间克法洛斯说要去献祭微笑着离开了现场苏格拉底帮助进一步澄清了这句话的含义即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332c苏格拉底进一步追问什么是恰如其分的报答玻勒马霍斯回答说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才是正义的334C苏格拉底指出若有人因为好坏不辨敌友不分帮助坏人为害好人帮助敌人伤害朋友咋办玻勒马霍斯便提出需要重新定义朋友和敌人朋友应当是真正可靠的人好人是朋友坏人是敌人帮助朋友意味着帮助好人伤害敌人意味着为害坏人既然正义是一种德性arete那么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335E因此正义就是助友害敌显然不能成立

当苏格拉底追问在场的人关于正义是否还有其他定义智术师色拉叙马霍斯出场他的出场格外具有戏剧性在对苏格拉底百般挤兑嬉笑怒骂极尽讽刺挖苦336B-337A之后色拉叙马霍斯抛出了一个自认为与众不同而又更加高明的答复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338C谁强谁统治统治者把自己的利益制定为法律当权者往往把对自己有利的标榜为正义的对此苏格拉底反问要是强者立错了法那么要求弱者做的事情反而对强者不利统治者要求被治者做对统治者自己不利而对被治者有利的事情这样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强者是否可能犯错将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错当成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苏格拉底转而举出医术舵手骑术等例证说明没有一门科学或技艺是只顾到寻求强者的利益而不顾及它所支配的弱者的利益342D同样一个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治下百姓的利益统治者的一言一行都为了百姓的利益眼见自己关于正义的定义被颠倒过来色拉叙马霍斯慷慨陈词这段陈词非常关键格外耐人寻味我们这里不妨择其大要摘引如下色拉叙马霍斯说道

正义也好正义的人也好反正谁是强者谁统治它就为谁效劳不正义正相反专为管束那些老实正义的好人老百姓给当官的效劳用自己的效劳来使当官的快活他们自己却一无所得……正义的人跟不正义的人相比总是处处吃亏……正义者与不正义者合伙经营到分红的时候从来没见过正义的人多分到一点他总是少分到一点……交税的时候两个人收入相等总是正义的人交得多不正义的人交得少等到有钱可拿总是正义的人分文不得不正义的人来个一扫而空要是担任了公职正义的人……私人的事业……无暇顾及而弄得一团糟他因为正义不肯损公肥私也得罪亲朋好友不肯为他们徇私情干坏事而不正义的人恰恰相反……最不正义的人就是最快乐的人不愿意为非作歹的人也就是最吃亏苦恼的人极端的不正义就是大窃国者的暴政把别人的东西不论是神圣的还是普通人的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肆无忌惮巧取豪夺平常人犯了错误查出来以后不但要受罚而且名誉扫地被人家认为大逆不道当作强盗拐子诈骗犯扒手但是那些不仅掠夺人民的钱财而且剥夺人民的身体和自由的人不但没有恶名反而被认为有福受他们统治的人是这么说所有听到他们干那些不正义勾当的人也是这么说一般人之所以谴责不正义并不是怕做不正义的事而是怕吃不正义的亏……不正义的事只要干得大是比正义更有力更如意更气派所以……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自己有好处有利益343B-344D

说完色拉叙马霍斯便要走人苏格拉底极力挽留说这是牵涉到每个人一生的道路问题即究竟做哪种人更有利苏格拉底说自己不相信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345B每种技艺或统治术都是为了求取对象弱者的利益而不是求取强者的利益真正的治国者追求的不是他自己的利益而是老百姓的利益尽管苏格拉底说自己绝对不能同意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的说法但苏格拉底接着补充道不过他色拉叙马霍斯所说的不正义的人生活总要比正义的人过得好在我看来这倒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347E苏格拉底指出若无正义包括城邦在内的任何团体均无法维持正义者是否比不义者更好更快乐苏格拉底通过例证说明每一种事物凡有一种功能必然有一种特定的德性arete/excellence比如眼睛的德性是看耳朵的德性是听同样正义是心灵的德性不正义是心灵的邪恶正义的心灵正义的人生活得好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生活得好的人必定快乐幸福生活得不好的人必定相反正义是快乐的不正义是痛苦的因此不正义绝对不会比正义更有利从卷一末尾的总结发言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显然对于前面的讨论不满意他说我们离开了原来的目标对于什么是正义还没有得出结论我们就又去考虑它是邪恶与愚昧呢还是智慧与道德的问题了接着不正义比正义更有利的问题又突然发生我情不自禁又探索了一番现在到头来对讨论的结果我还一无所获因为我既然不知道什么是正义也就无法知道正义是不是一种德性也就无法知道正义者是痛苦还是快乐354C

尽管苏格拉底与智术师色拉叙马霍斯在第一轮交锋草草收场而且有关正义问题的讨论并无实质性进展但辩论提出的问题已经非常明确即凭什么要做一个正义的人做正义的人是否更有利更幸福虽然色拉叙马霍斯在卷一辩论中途就主动放弃但他提出的问题被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接续下来并且将问题更加极端化迫使苏格拉底作出有说服力的回应

编辑于 2024-03-11 17:55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其中涉及到了柏拉图哲学思想中的许多重要理念,涵盖了政治学、哲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其中内含的思辨精神以及对真善美的孜孜以求,使其成为思想史上的一本不朽名作,在许多图书馆和书店都始终摆放在最醒目的位置。

然而限于文化差异和阅读水平,许多人都不得其门而入,张巍教授在探讨古希腊哲人如何取代智者和诗人时,对于《理想国》有着独到的解读和分析,并指出阅读理想国的钥匙在于,认识到它的主脉“灵魂与城邦的类比”

对话发端于一个苏格拉底式的问题:什么是“正义”(dikaiosunē)(I.331c)?不过,这里提出的并非一个纯理论问题,因为第一卷里苏格拉底与智术师色拉叙马霍斯针锋相对的谈话里,就已屡次强调正义问题乃是涉及一个人应当以什么方式来生活的大事(I.344e,347e,352d)。在批驳了几种流俗的“正义”观之后,第一卷的讨论虽然貌似无果而终,却在谈话者中间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正义是灵魂的一种美德(aretē),不义是灵魂的一种邪恶(kakia)

第二卷伊始,苏格拉底在格劳孔和阿得曼托斯两兄弟的劝说和敦促下,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展示什么是正义本身,什么是不义本身,两者对灵魂各生发何种效果,并以此为基础来证明行正义之人的生活乃是最善的生活。与短篇“苏格拉底对话”不同,苏格拉底从《理想国》的第二卷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正面阐述自己的思想。

他放弃在第一卷及其他短篇对话录里常用的“诘难法”(elenchos),运用一个全新的方法,此即“灵魂与城邦的类比”(analogia),并称其为一个间接的路径,也就是说,讨论将“间接地”从城邦的正义导向个人的正义(II.368d-369b,参考IV.434d-e)。苏格拉底提出,有两种正义——灵魂中的正义和城邦中的正义,后者要比前者宏大,所以更容易被发现;因此更为便捷的讨论方式是把对灵魂之正义的探索放大为对城邦之正义的探索。于是,类比的关系首先建立在灵魂和城邦各自所拥有的相似属性(即“正义”)之上。

确立了“灵魂与城邦的类比”关系以后,至为关键的决定是,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没有满足于惯常的做法,以某个现存的城邦为依据,出发去寻找正义。他们要立即着手创建自己的城邦(II.369a)。苏格拉底说,如果能通过谈话(logōi)看到一个城邦的成长,就能看到那里正义和不义的生成(同上)。

谈话者们共同创建的正义的城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II.369c-372e)以社会分工为原则,虽然被苏格拉底戏称为一个“真正的城邦”(II.372e),却是一个非政治的初民社会,在那里无论正义和非正义都不存在。因此,它要被扩张成一个“繁华的城邦”并被净化(参考III.399e),这是第二个阶段(II.372e-IV.427d)。构成这个城邦的是著名的三阶层:生产者(II.369c-372d)、卫士(II.373e-III.412b)及统治者(III.412b-417b)

在第四卷里(IV.427d),正义的城邦宣告建成,接下去只需找寻已然蕴含其中的正义,这体现为每一个阶层只做它自己分内的事,从而达致社会的和谐(IV.433b)。随后,按照最初的方法设计,城邦之正义被按部就班地应用到灵魂之正义。为了使“灵魂与城邦的类比”关系继续发挥效用,两者在结构上也必须相似。

这正是为什么,正义的城邦拥有的三阶层恰恰与灵魂的三部分一一吻合:生产者阶层对应欲望部分,卫士阶层对应情感部分,而统治者阶层对应理性部分(IV.435c-441c),于是灵魂之正义也与城邦之正义相似,是一种三部分各司其职而达致的内在和谐,也就是说,由理性部分统治,情感部分协助,而欲望部分则被统治(IV.432b-434d)。更为巧合的是,城邦里的其他美德(aretai),也与灵魂里的其他美德一一对应,譬如“智慧”(sophia,讨论分别见于IV.428b-429a及442c)、“勇敢”(andreia,讨论分别见于IV.429a-430c及442b-c)和“节制”(sōphrosunē,讨论分别见于IV.430d-432b及442d)。

找到城邦之正义和灵魂之正义以后,苏格拉底在第四卷末着手进一步探讨不同种类的政体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种类的灵魂。这一探讨在第五卷开始处被波勒马霍斯和其他谈话者打断。

对话似乎转向一大段题外话:从第五卷到第七卷,首先讨论妇女儿童问题(V.449b-471c),其次从第五卷后半(471c)到第七卷末尾又集中讨论哲学和哲学家。不过,随着“理想国”创建的步步推进,有一个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萦绕对话者的脑际,挥之不去,最后终于由格劳孔打断苏格拉底,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这个问题(V.471c):“理想国”究竟能否实现?如果可能,又怎样实现?苏格拉底对这个问题的答复乃是《理想国》的一大枢纽。

首先,他提醒格劳孔(V.472c-e),他们之所以苦心经营理想的城邦,真正的目的是探究“什么是正义”。理想的城邦包含并体现了绝对正义,是一个样板(paradeigma),他们并不需要证明这个样板能成为现实中存在的东西,正如一位杰出的画家,画了一个完美的人体作为样板,并不需要证明这样的完美人体实际存在。其次,如果一定要证明理想城邦能成为现实,只有一个办法,即让哲学家成为君王,或者让目前的君王和统治者成为哲学家(V.473d)。这样,问题就转变为,哲学家能否成为现实,即哲学家的产生如何可能。理想城邦的现实性最终落脚于哲学家(即理想灵魂)的生成。

于是,接下去的谈话详究哲学(philosophia)的本质(V.473c-VI末),细述哲学家的教育(VII卷),这实质上构成了创建正义城邦的第三也是最高的阶段。哲学家被认为是绝对正义的灵魂,只有他才能够统治绝对正义的城邦,即“美善之邦”(kallipolis,VII.527c)。第二卷到第五卷已经讨论了理想城邦的方方面面,但还没有彻底展开与之对应的理想灵魂(即哲学家)的讨论,这个任务在第五卷后半到第七卷末得以出色地完成。

从哲学的高度,第八和第九两卷回到最初的正义和不义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方法仍旧借助“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他探讨“美善之邦”(kallipolis)及其统治者哲学家的次第衰变,经由荣誉政制和追名者,寡头政制和寡头,民主政制和民主者,最后到暴君政制和暴君。苏格拉底与谈话者回到现实,把理想城邦-哲学家与现实中存在的四种类型的政制-灵魂作对比,证明绝对正义的灵魂要比任何其他类型的灵魂更幸福,特别是与暴君(即绝对不义的灵魂)相比。

在得出这个结论以后,苏格拉底承认(IX.592b),“理想城邦”是建在天上的原型(paradeigma),为了让绝对正义的人(即哲学家)凝神观照,并依样在自己心中构筑正义的灵魂,格劳孔也赞同说:“合意的城邦你指的是我们用词句(enlogois)建立起来的那个城邦,那个理想中的城邦,但我想这个城邦在地上是找不到的。”

全书的最后一卷(第十卷)针对诗歌提出了“再次批评”之后,用“埃儿(Er)的神话”终结了整篇对话。苏格拉底讲述这则神话是为了“证明”,正义非但就其本身而言——这在第二至第九卷已被“证明”——而且就其后果而言要远远胜过不义。《理想国》的第十卷故此与第一卷遥相呼应:第一卷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正义”,那里的正义乃就个人而言,而最后一卷的收尾神话——有关灵魂在冥界为重生而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又回到了个体灵魂。

从这样的框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第二至第九卷起了重要作用的“灵魂与城邦的类比”,其真正目的是为了用正义的城邦来阐明正义的灵魂。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追寻的是理想的而非现实的正义,他们的方法是创建一个理想的城邦并培育一颗理想的灵魂。理想的正义在城邦中体现为“美善之邦”(kallipolis)的政体(politeia),在灵魂中体现为哲学家的灵魂结构(亦称作politeia)。总之,理想城邦的创建实质上是用来作为类比,以彰显理想灵魂的产生。

概括而言,《理想国》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卷为第一部分,提出主题,但尚未运用“灵魂与城邦的类比”;第二至第九卷为第二部分,对主题的探讨在上述“类比”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展开;第十卷为第三部分,脱离类比最终返回主题。以上笔者不惮辞费对《理想国》的谋篇布局进行勾勒,旨在揭示“灵魂与城邦的类比”关系在其中的枢纽作用。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充分领会,《理想国》的核心议题直指“教育”的本质

《希腊古风诗教考论》

作 者:张巍 著

在哲学风靡希腊之前,

诗如何承载文化的最高理想。

发布于 2019-05-29 16:02

非常认同题主的读书体验,刚刚读理想国的时候,也觉得这本书又臭又长,苏格拉底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杠精附体,招人厌。

先了解一下理想国的写作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全面失败而告终,战败后几年,雅典公开处死了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彻底绝望,开始致力于探索一种新的城邦政治体制。

理想国便是这种探索的初步成果,也是人类探索理想政治模式的最早尝试,但是,柏拉图是一位书呆子,拙于谋生,更无能力谋国,他在西西里岛的政治实验非常不成功,自己被卖为奴隶,若非一个朋友的搭救,人类历史著名的哲学家就可能命运悲惨。

所以,柏拉图的探索流于空想,并不成功,个人以为,理想国三分之一是真理,三分之一是空想,三分之一是谬误。

如果内心存有一种渴望,渴望了解西方哲学的前世今生,应该去读,值得一读。如果感觉非常勉强,没有耐心,不读也罢。

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一直希望写一篇苏格拉底,还原真实的苏格拉底,却没有准备好。转发几篇以前的读书笔记,大约可以描绘出苏格拉底的初步轮廓。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理性的追寻和省察能够帮助人类生活的更好更幸福。而东方大国的人生哲学既劝解一日三省吾身,也信奉难得糊涂,人生之所以太痛苦,有时候是因为活得太清醒。设想苏格拉底坐在我对面,以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诘问方式与我辩论,喋喋不休地反复辨析各种抽象概念,比如神圣是因为诸神喜悦它而神圣,还是诸神喜悦它是因为它是神圣的,反复纠缠,反复定义,反复诘问。估计我会内心崩溃,无法忍耐,最后落荒而逃,书中的游叙弗伦也是落荒而逃,对不起,苏格拉底,我还有一个紧急约会,先走了。


未经审视的理论也同样不值得全盘接受,对于苏格拉底所开创的方向和理论,依然必须一再审视,然后兴利除弊。前日读一篇国内知名哲学教授的论文,对比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方式的利弊,非常遗憾,该教授似乎根本没有能力审视这类命题,他所写的是一个完全理想的苏格拉底,比如,他说,苏格拉底在教育中总是循循善诱,从来不强迫别人接受他的结论,然而,只要稍微多读几篇柏拉图的对话录,就可以发现苏格拉底不但一再强迫别人接受他的结论,而且是一个偏执狂强迫狂。


不学无术固然可恨,学而无术却是更加可悲,该教授是康德研究的权威学者,曾经读过他所译的几本专著,应该说值得尊敬。几乎可以肯定,他应该熟读西方哲学经典,然而,也仅仅只是一个学者教授,只是一个知识的解读者和传授者,而不能成为一个思想的审视者和开创者。未必需要完全接受苏格拉底的理论,然而,却必须具备审视传统和现实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面向未来的开创者,所以, 不自量力,预备审视一下苏格拉底诘问方式的不足之处, 未必全面,却自认为真实可靠。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貌似谦逊,其实自视清高,自命不凡,苏格拉底公开宣称,自己受到了神圣的指引,是阿波罗神送给雅典的礼物,伤害苏格拉底,便是伤害神的恩赐,伤害雅典。苏格拉底说,反驳他人不是为了羞辱他人,而是为了帮助和提高他人,然而,苏格拉底对同胞的审查审视导致了痛苦、恼怒和羞辱,由此产生的误解最终又引起了他的受审和被判处死刑。成天喋喋不休与人辩论,古稀之年依然被判处极刑,可以设想多么招人厌恶。


依据会饮篇的情景,苏格拉底与阿里斯托芬应该是朋友,相互之间偶尔调侃挖苦一下,不算为过。然而,大约是苏格拉底的盘问和反驳彻底激怒了阿里斯托芬,后者在他的喜剧中把苏格拉底塑造为一个小丑和江湖骗子,正如赵本山的小品在春晚播出一样,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在雅典戏剧节的演出之后,估计苏格拉底在公众心中就被定格成一个卖拐高手和江湖骗子。在柏拉图对话录中,苏格拉底总是能够成功说服对手,唯独在最后的生死申辩中,彻底失败,500人陪审团之中,开始有280人投票死刑,苏格拉底申辩完之后,居然有360同意死刑。其实,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的诘问式辩论不但招人厌恶,而且有许许多多的逻辑不严谨。


苏格拉底之所以名列于历史上最主要的哲学家,是因为他教我们怎样考察和分析各种观念,如果发挥得当,人类理性可以作为有力的工具来考察信念和抽象观念。然而,过犹不及,语言的作用只能局限于语言所能表述的范围,类似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语言只是外在世界的描述和影子,如果力图用语言严格定义和表述外界世界,自然力不能及,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对不可言说之物,要表示沉默。大约而言,苏格拉底通过两种方式试图证明别人无知,一种是认为别人的道德信念和事实不一致,另一种是证明某个定义或者太宽泛,或者太狭隘,都存在反例。


在理想国的开篇,某人说帮助朋友和伤害敌人是一种正义的行为,依照普通人的常识和认知,应该无可反驳,然而,杠筋附体的苏格拉底却开始了无休无止地反驳。你所谓的朋友,是指那些看上去好的人呢,还是只那些实际上真正好的人?你所谓的敌人,是指那些看上去坏的人了,还是只那些看上去不坏,其实是真的坏人呢?如果自己弄错了,把好人当成敌人,把敌人当成朋友,如此一来,帮助坏人,危害好人,岂不是不正义,然后就喋喋不休的开始了自以为是的长篇大论,实在挑战别人的忍耐极限。


会饮篇的结尾如此写道:天亮鸡叫的时候,该走的走了,该睡的睡了,只有阿伽同、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还是醒的,用一个大杯子从左传到右,喝着酒,苏格拉底和他俩谈论着,主要是苏格拉底想要迫使他们承认,同一个人既能写喜剧又能写悲剧,一个有才华的悲剧作家也是喜剧作家,他们俩被迫同意这种看法,并不是真正同意,都开始打瞌睡了。

如果会饮篇是一出情理交融的喜剧,那么,斐多篇便是一出深沉隽永的悲剧,个人以为,这是柏拉图最好的两篇对话录,理想国过于追求完美,反而显得不够完美。这两篇对话录既展现出柏拉图作为一流作家卓越的才华,也描绘出苏格拉底丰满的人性和人格。


阿伽同,救救我呀,阿基比亚德又要欺负我了……会饮篇中的苏格拉底在两位男宠美男子之间撒娇卖萌,俏皮生动。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苏格拉底说,我想我可以而且必须向神灵祷告,祈求去的顺当,我现在就做这个祷告,但愿得到允许。说完这些话,他从容举起盛有毒药的杯子,一饮而尽……斐多篇中的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犹豫,坦然赴死,或者说坦然接受自己的命运。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苏格拉底说,之所以自己能够稍有智慧,是因为知道自己一无所知。面对自己的灵魂,只有承认自己一无所知,才不至于妄自拿自己曾经有的各种意见来冒充关于人的真知,也才能认认真真去求得关于人类自身的知识,从而实现各种美德,以达到至善。


苏格拉底的知包括对事物的知、对善的知和对人本性的知。如果说关于事物和善的知是美德的基础,是通向至善之路的钥匙的话,那么关于人自己本性的知则是通向至善之境的入口。人只有先懂得自己的本性,了解自己的无知,才可能进一步获得关于事物和善的知识,以实现美德达到至善。


因此,竭尽全力在有生之年学习和寻求知识,获得一定程度的善良和智慧,奖赏无比荣耀,希望也无比丰硕。在致力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充盈的满足和和喜悦,也可以获得真正的美德——自我节制、善良、勇气、慷慨和诚实,不虚伪,不矫饰,从而能够坦然面对生命的逝去,把自己调节成适合于去另一个世界的旅程。


不由想起了论语中的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千古名局诞生千古名篇,一群好基友兴致勃勃地相约相聚,推杯换盏,通宵达旦,由于酒精的催化,丰富的人性异常丰满的展现出来,卓越的才华和思想更是纵情恣肆,喷薄而出。正如在惠风和畅的会稽山下,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等风流人聚于兰亭,曲水流觞,尽兴挥毫,所诞生的千古名篇值得一读再读,一摹再摹,令后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渐渐进入年前放假的状态,连着几天看了几本柏拉图,其他的都有些过于正经,这一本实在是很有趣,情景好,构思好,文字好,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也非常好,既率性真诚,又境界高远。什么是真正的爱,爱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古希腊巅峰时代最杰出的思想者聚集一处,在推杯换盏之间,插趣打浑,高谈阔论。


个人理解,真正的爱是追求真善美,追求生命价值的不朽。从生命繁衍的角度而言,爱是追求美好的外表和品质,表现出强烈的生育动机,为了培养后代,甘愿忍受,勇敢斗争,乃至牺牲。从生命价值实现的角度而言,爱是力图从灵魂深处孕育出伟大的作品,法律、诗歌、制度、道德,一切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东西,都是爱的创造和价值


因此,爱的表现从初级到高级依次递进,从开始对形体美的追求,拓展到行动、德行的欣赏,延伸到对美的知识的渴望。一个人看到了大美,就不会执着拘泥于小美。“他不复卑微琐屑,而是放眼美的汪洋大海,高瞻远瞩,孕育着各种华美的言辞和庄严的思想,在爱智的事业上大获丰收,大大加强,大大完善,发现了这样一种唯一的知识,以美为对象的知识。”


充满理想的柏拉图创造了一个理想的哲学和美的理论原型,一切是一,一是一切,一个形而上的先验模型不断出现在西方哲学之中,激发后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与此同时,柏拉图也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歌颂爱情、歌颂哲学、歌颂苏格拉底,在这里得到了统一。因为爱情的对象是美,而最高的美只有最高的哲学修养才能见到,而苏格拉底就是真善美三者的统一。


个人倾向于认为,苏格拉底的真实面目己湮灭在历史的时空中,不可考证,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创造的一个理想人格,果敢坚毅,睿智卓越,超越尘世之上,却又融入市井之中,追求真善美,不妥协,不放弃,最后以生命为之祭奠。柏拉图创作的理想人格成为人类历史杰出的精神向导,垂范后世,今日再读,依然心驰神往。

为什么色诺芬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如此不同?大约是因为每个人只能看到每个人眼中的苏格拉底,也只能记下每个人所能记下的苏格拉底,色诺芬是一个杰出的军人,而柏拉图是一个深邃的思想家,两人禀赋不同,经历不同,气质不同,爱好各异,文字风格也多有差异。个人倾向于认为,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更接近于真实形象,真诚真实,而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卓越超越,是他创造的理想人格。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经常高谈阔论,玄妙高深,而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近似乎于一个中庸的务实主义者,人情练达,世事洞明,诸多的劝解和训导朴实务实,如同一个略显罗嗦的老人,不停地传授处事为人之道,甚至有些类似论语中的孔子。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本书中的苏格拉底持有类似的立场,未知人,焉知天,他并不像大多数哲学家那样,辩论事物的本性,推想宇宙的起源,探讨世间万物之中存有必然规律,坚持认为,治理好城邦和过好家庭生活,便己足够。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己。比如,他劝人要学习天文,可以知道夜间的时辰和节气的变化,是航海、狩猎、农业和其他许多职业的必备之需,然而,他反对研究天体的运转,计算行星和大地的距离,测算星体旋转的周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耗费毕生精力学习这些无用的知识,有丧失理智的危险。他也劝人学习算术,但是也反对避免做无意义的劳动。当任何人希望获得人类智慧所不能提供的帮助,苏格拉底就劝他去研究占卜术,因为,那些知道神明如何通过征兆把事物显示出来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少神明的指点。


空谈正义,不如躬行正义,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追求应当努力把事情做好,同时,信奉神明,遵守法律,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非常类似与孔子所说的君子之道。用大量文字反复劝告一个高尚的人如何自律自处,然后细细阐述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兄弟、母子和师长之间如何相处,喋喋不休的劝解别人如何成为一个好将军、好士兵、好船长、好父亲和好兄弟,甚至特意去探访雅典的名妓,告诉她如何留住客人的心,这一段记载颇为有趣,言谈之后,雅典城的超级美女对苏格拉底目送秋波,嗲嗲的问道,如何才能留住你的心,如何才能让你到我这里来,估计苏格拉底心花怒放,却又一脸正经。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因为真实才可爱,因为真诚才可敬,穿越千年,依然真诚美好。

柏拉图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色诺芬有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而阿里斯托芬也有阿里斯托芬笔下的苏格拉底,他们笔下的形象有些许的一致,更有许多的不一致,而历史似乎仅仅记住了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个人倾向于认为,苏格拉底的真实面目已经湮灭在历史的虚空中,不可考证,而现代人印象中的苏格拉底是柏拉图创作的一种理想人格。


或许苏格拉底的真实形象已经不重要,存于柏拉图文本中的苏格拉底塑造了西方历史和西方文明,正如孔子的真实形象已经不重要,存于历史经典文本中的孔子塑造了东方历史和东方文明。而个人似乎更喜欢和接纳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超出本书范围,浅谈一下个人理解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之所以有智慧,是因为他有知识,每一个人只是在其有知识的事情上才可能有智慧。然而,东方的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果说为学是通过学习增加知识,为道就是通过世事磨砺增加智慧,这应该是两个有关联又不一致的范畴,知识并不绝对等于智慧,应该是现代人的共识。将知识等同于智慧,这大概既是苏格拉底的局限,也是西方文明的局限,同时这一根筋的思考方式,也将西方文明带向更高的高度。


在苏格拉底看来,语言似乎能够穷尽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所以,他总是喋喋不休的训导或者诘问别人,然而,他的方式并不招人喜欢,成效也不太明显。色诺芬记载,很多人和苏格拉底辩论之后,似乎觉得自己很无知,不得不逃之夭夭,从此不再和他相见。柏拉图的一段记载更有意思,某人和苏格拉底辩论之后,一脸同情地看着苏格拉底,说你最好呆在雅典,不要去别的城邦,你如此杠筋附体,不依不饶地和别人辩论,会被人打死的,最后,雅典也终于忍不住判他死刑,让他从此闭嘴。


然而,沿着苏格拉底开启的方式,西方文明渐次发展,走向更高的高度。苏格拉底说,一个人的所看所听所感并不可靠,唯有通过理论的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究,才可能获得更高的认知和智慧,开启了理性和实证的研究方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人类的直觉感官并不一定可靠,老子和佛经也都有类似的认识,但是,东方文化却以一种玄妙的觉悟感知代替理性和实证,终于堕入神秘主义的深渊,难有发展和成长。


在历史的河流中,东西方文化由此渐行渐远,又渴望合流归一。东西方的圣贤们,赐予我智慧吧。


最后转发理想国的读书笔记,算是个人的一点初浅认识。

过于追求完美便是不完美,真正的完美不事雕琢,宛若天成。柏拉图过于追求体系完美,在书中致力于建构至真的理念、至美的原型、至善的人格和至为正义的理想国,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理念和模型也逐渐完全脱离了现实人性,走向原本应该致力于反对的反面。


阅读如此一本西方哲学经典,一方面受益于柏拉图卓越的文字表述、递进的逻辑推演和绝妙的比喻解释,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许多冗长无效的论证和显而易见的谬论,然后不得不自问,一个理智健全和洞悉人性的思想大师,为什么会推演出如此反人性的乌托邦。所想所感甚多,却又没有时间一一梳理,姑且超出本书范围,从历史选择和体系建构两个角度乱弹几句,权当读书笔记。


身处柏拉图所在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便不难理解柏拉图的历史局限和历史选择。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的全面失败而结束,在战争的最后一刻,雅典人躲在城墙之后,瑟瑟发抖,以为难逃被族灭的命运,正如雅典对许多弱小城邦的所作所为,可以设想,雅典经历了什么样的恐惧和绝望,所幸斯巴达保全了雅典。


战争之后的雅典陷于不断的混乱和纷争,以民主的方式公开判处苏格拉底死刑,可以设想,柏拉图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恐惧和绝望。因此,处于战败城邦的柏拉图期望以胜利者斯巴达的政治体系为原型,建立自己的理想乌托邦,便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正如在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朝众多爱国志士纷纷转向日本,企图以日本为楷模重建自己的国家。


从有限的历史时间中来看,吕库古改革之后,斯巴达建立了一种成功的城邦政治体系,在几百年纷乱不断地古希腊历史环境,斯巴达自始至终内部稳定,没有纷争,保持最强大的步兵战斗力,是波斯战争中众望所归的城邦盟主,是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保护弱小的中流砥柱。正因为深刻体会雅典民主体制的众多弊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几乎一致推崇斯巴达的寡头政治体系。


从体系建构的角度而言,不可能三角形几乎存在于一切体系之中,正如不可能实现物理学中的永动机。在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能同时实现质量、时间和成本三个维度的最佳化,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秀的项目管理者不得不在取舍中寻找平衡。在股票投资中,不可能同时实现概率、赔率和效率的最佳化,不同投资理念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必须在三个维度之间权衡利弊,做出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同时也必须接受这种决策的缺陷。


政治体系的建构也同样不可能同时实现稳定、创新和正义三个维度的最佳化,柏拉图在书中列举的几种政治体制各有利弊,面对不同的外部挑战,呈现出不同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政治学中致力于建构一种混合的政治体系,力图寻求不同政治目标的平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谋,柏拉图致力于建构绝对正义的理想人格和理想政治体制,居然设想出妇女共有、儿童共有和教育共有的绝对某某主义的雏形,最后必然以扼杀人性和扼杀创造力为代价,堕入反人性的乌托邦。


斯巴达政治体系是一种超级稳定的系统,同样以牺牲人性和创造力为代价,在小国纷争的城邦时代,重装步兵战无不胜,傲视群雄。在随后的大国争霸时代,因为拙于创新,过于僵化,不足以应对升级变化的外部挑战,重装步兵几乎被马其顿全部歼灭。前苏联的早期共产主义,也曾经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同样扼杀了民族的创造力,最后因为僵化的官僚体系,趋于体系崩溃。而雅典的民主体系却因为过于民主和自由,以牺牲稳定为代价,陷于两派纷争的乱局。


没有一种思想成果完美无缺,也没有一种政治体系绝对理想,为应对不同的内在和外在挑战,需要在不同的体系维度之间进行不断的权衡和取舍。东方大国既有超级稳定的文化和政治传统,又有当今时代不断输入的科技创造力,生命的力量开始觉醒,如何重新建构自我的政治体系是历史的终极挑战,唯愿不是西方模式的拙劣模仿,而是承继传统面向未来的伟大建构和创造。

编辑于 2019-06-09 19:32

先看看一些哲学书入门书籍

西方哲学十五讲

哲学就是哲学史

,里面有对这两大师的介绍。不要一上来就读高大上的专著,难读,搞得你都没兴趣研究了。

苏格拉底倡导通过不断启发式地追问定义让人们自己去反思与发现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应该是个很正直自知而有信念坚定的人,这一点尤其是通过柏拉图的记载而影响大增。柏拉图倡导精英式专制治国(智慧者从政-哲学王、勇敢者从军-战士、节制者生产-劳动者),他的理想国很有点借鉴斯巴达的治国模式。他们都批判雅典式直接民主制度。

编辑于 2021-11-24 09:55

非常值得一读。

相信我,但凡对哲学有一丁点兴趣的人,都听说过这本书。作为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之作,也是 乌托邦文学的奠基者,地位简直是堪比孔子的《论语》。

可是这本开山之作,有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特点,就是太长了。这本 鸿篇巨著的中译本竟然有600多页,分为十卷,足足超过了50万字。仅仅从篇幅上看,真的很少有人有足够的毅力,能把它从头到尾读完一整遍。大家别着急,我今天用大约七千多字,帮助大家快速弄懂这本经典究竟都讲了什么内容。

说到哲学,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这是一个稍稍有认知门槛的学科。所以,在正式解读内容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本书的作者柏拉图,通过加深对作者生平的认识来接近作者的思想。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现代人常把亲密关系里那种纯粹精神交流的感情称为柏拉图式的恋爱。柏拉图这个人其实打了一辈子光棍,和他关系最紧密的两个人,你也一定听说过,一个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另一个是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三个人被称为希腊三贤。也许是世俗的欢乐已经入不了柏拉图的法眼,他把自己毕生80年的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哲学上,也正是因为这份心力,让他真正意义上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流派。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会有疑问,我花半个小时的阅读来了解一本2000多年前的书,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万变不离其宗”,我想这句话用来形容《理想国》也是再贴切不过了,下面我给大家说三条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理由:

第一,《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达了政治理想主义的理论、形而上学、至善理念等学说,而且柏拉图还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自我启蒙的要求。简单的说,是让人类不再单纯的受感性遮蔽,而是通过理性,践行科学,探寻真理。这些概念你可能陌生,但是正是这些你不熟悉的理论,奠定了整个西方文明的理论基础。

就好比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让后人从此都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所以啊,我们今天的人,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系,追根溯源到2000年前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这是我给你的第一个必读理由。

第二,《理想国》还是一本涵盖众多领域的百科全书,什么文学、政治、经济、法律、艺术、宗教、道德、教育等等都被囊括其中。无论你是什么专业,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本学科的历史源头。任何在自己专业上有过人见解的人,这本书都能让你获得一个超出专业之外的全局视野。这是我给你的第二个必读理由。

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理想国》探讨的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比如理性、金钱、公正、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等。这些不仅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话题,也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人类的永恒终极问题。我们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摆脱那些狭隘的视角和思维,在更高的视野下理解人类社会与我们自身。这是我给你第三个必读理由。

所以,我今天解读这本煌煌巨著,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为大家提炼了三个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小问题:第一,人为什么要理性?第二,什么是正义?第三,政治体制分几种?这三个问题是理解《理想国》的地图,接下来我会围绕这三个问题,逐一为大家展开一个哲学大家的精神世界。

第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理性?

理性这个词在今天可能并不新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冲动是魔鬼,不要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决定。在200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理性这个概念的柏拉图,可算做是吃螃蟹的第一个人。他认为人只有通过理性的训练,才能远离自己固有的偏见,并因此而获得独立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隐喻故事——洞穴隐喻,来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理性。在《理想国》里,柏拉图用洞穴隐喻来描述人类社会。你可以想象有一个大大的山洞,只有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因为通道太长,导致任何阳光都无法照进来。在山洞里,有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头颈也被固定,无法向四周转动,看不到别人,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看到他们面前的墙壁。在洞穴中,囚徒的身后有一堆火焰,在火焰的后方,有人用头顶着东西走来走去,东西的影子被火光投射到囚徒面前的墙壁上,人们的嘈杂声,回响到囚徒们的耳朵里。因为看不到别的事物,这些囚徒们误以为这些影子和声音就是世界,就是现实。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被松绑了,他终于能转身了,首先,他看到了背后的火堆,这是他看到的第一个事物,这让他眼花缭乱,痛苦不堪。然后,他往洞口的方向继续走,走着走着,最终走到了外面,看到了阳光照耀的真实世界。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在黑暗洞穴里,人们普遍是无知的。柏拉图用囚徒比喻缺乏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普通人,囚徒的手铐和脚链是指普通人的局限。这些局限,可能是先天的,比如心智水平的差异,也可能是后天的,比如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接触到的信息。囚徒看到的影子是肤浅社会的表象,而第一个转身的囚徒看到光明时,被闪花的眼睛代表的是一个人看见社会真相时的痛苦。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不妨再讲的通俗一点,大家都看过3D电影吧,带上3D眼镜,电影就会变成立体的图像,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如果一个人,他从小就在电影院里长大,只能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的看着电影屏幕,你觉得他会变成什么样?恐怕,他会认为,电影里的情节都是真实的,那些人物景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现实。柏拉图的这个寓言和我们刚刚举得看3D电影的例子一样,整个世界的真相都藏在表面现象背后,我们用肉眼看到的世界,不管多么的栩栩如生,都只是一个表象。这些表象背后的运作机制,以及这些运作机制内部的原理,才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理性,不是躲在洞穴里看那些习以为常的倒影,而是转过身来,直面事物的本质,通过不断了解自身认知的局限,才能发现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这种摆脱日常偏见的过程,柏拉图把它称之为张开灵魂之眼。但是同时,柏拉图也强调,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到理性又是极为困难的。看到了真实世界的人们,再回到黑暗里,试图给洞穴里的囚徒讲解自己在阳光下的见闻时,一定会遭到责骂和嘲笑,这是因为沉迷于自己愚蠢见解的囚徒,对他们身后更大的光亮一无所知,他们认为了解了真相的人是疯子,是异类,是要毁掉他们美好生活的恶魔。那么,具体而言,人们到底怎么才能获得理性思考的能力呢?柏拉图的答案是学习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这几类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就拿数学来说吧,数学的推导不需要任何经验的参与,就可以自圆其说,并且一直推论下去,这是一种确定的知识。不断研习这种确定的知识,就能让人们不断地熟悉把思维抽象的过程,从而获得运用抽象思维来解决问题,让人们变得更加理性,最终走出洞穴。

柏拉图相信世界上的事物有规律可循,理性的人的任务就是去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并依据他们来行动和生活。

以上,就是《理想国》里关于什么是理性的答案。

如果你愿意打破无处不在的枷锁,做一个追求理性的人,那咱们就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来看下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一个团体而言,究竟什么是正义?

《理想国》这本书是用对话的形式来阐述哲学思想的。正义这个话题,在书中,柏拉图是用苏格拉底和三个人辩论的形式来进行讲解的,这段文字很长,大约有17000多字,我简单地为大家概括一下。第一位出场的对方辩友是一位叫的农民,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立场,认为欠债还钱就是正义。

苏格拉底就问他如果我们欠敌人的东西,要不要归还?波烈马邱斯回答说,应该,不论是不是敌人,欠别人东西就应该归还。苏格拉底说,那就是说给予每一个人所应该得到的就是还债。波烈马邱斯认可了这个说法。苏格拉底又说,按照这个推论,正义就是把善给了朋友,把恶给了敌人,这样说来救死扶伤的医生、保家卫国的士兵、替你保管钱财的朋友都是正义的人。波烈马邱斯觉得没毛病。下套完毕,苏格拉底开始反驳波烈马邱斯,他说医生既是最擅长治愈疾病的人,也是最擅长治死病人的人;士兵既是最擅长保卫家园的人,也是最擅长破坏别人家园的人;一个最会保管钱财的人,同时也可能是最会偷东西的人;一个事物不可能同时具有发冷和发热这两种相反的属性,而正义这种德行,也不应该具备帮助人和伤害人这两种对立的特质。所以波烈马邱斯认为的正义并不是真正的正义。听了苏格拉底的反驳,波烈马邱斯表示服气。但是,塞拉西马邱斯沉不住气了,塞拉西马邱斯是古希腊著名的诡辩派哲学家,非常擅长辩论,他在旁边大喊了一声,说苏格拉底,你根本是扯淡。塞拉西马邱斯开篇就立了一个flag,说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苏格拉底说,你的意思是社会上的弱者要服从强者。塞拉西马邱斯说正是如此。塞拉西马邱斯的观点是,只要力量够强大,所做的事情都是正义的,所以弱者服从强者的统治就是正义。比如治病救人来说,医生和病人相比较,医生懂得更多的医术,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就是强者,病人就是弱者,病人要听从医生的医嘱。同样,对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来讲,统治阶级更为智慧,所以算是强者,被统治阶级当然算是弱者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是天理。苏格拉底微微一笑,对塞拉西马邱斯娓娓道来。苏格拉底说不管是艺术、统治之术或者是其他的任何技术,本质上都是一种技艺,而技艺最终的受益者,并不是拥有这项技艺的人,而是享受这项技艺的人。比如一个牧羊人,他拥有的技艺,他能找到更优质的草场,其实是为了牛羊好。同样一个强者选择施展自己的统治之术,也是为了被统治者好,满足的并不是自身的利益。

既然欠债还钱不算是正义,满足强者的利益不算是正义,究竟什么才算是正义呢?

柏拉图借由苏格拉底之口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灵魂隐喻。对人类而言,我们的身体并不稳定,随着时间的流逝会一直发生变化,最终腐朽,而人自身还有一个不变的内核,那就是灵魂。柏拉图把灵魂分等,并与他的理想国的等级相应,灵魂分为理性、意气和欲望,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意气就是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欲望,是一种介于理性与欲望之间的过渡状态。柏拉图认为理性位于我们的头部,意气位于我们的胸部,而欲望,位于我们的腹部 横膈膜与脐之间。对一个人而言,理性用意气来控制我们的欲望,就如同理想国里哲学家用武士控制平民一样,灵魂三极,各执其手,各安其分,这样人才能成为正义的人。对于一个团体而言,不同灵魂状态的人群,从事不同的事业,大家各安其分,各司其职,整个团体才可以做到整体的正义。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来想一下,为什么会有不正义的人存在呢?理想国认为,我们灵魂里有三个事物,一头野兽,一头狮子和一个人。野兽是欲望,狮子是意气,人是理性。野兽是指不能自制的狂野、无趣的力量,狮子能够自律,有坚定的意志,但是毕竟是野兽中的一种,可能展示野兽的一面,也可能展示与人合作的一面,而人最稳定可靠,其实也就是说,真正的人就是理性的人。这个比喻中强调了人的灵魂中各个力量之间的差异,但也暴露了理性的脆弱,因为野兽和狮子的力量远远胜过了人,也就意味着理性的力量往往敌不过欲望和意气。柏拉图还认为,人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贪婪者,他们往往从事商业,主要服务于欲望,第二种是有志者,他们一般从事政治活动,服务于意气,第三种是博学者,这些人就是哲学家,是服务于理性的人。三类人表明,人类灵魂三种力量分别占上风之后的结果,人们因为灵魂倾向不同而不同,秉阶为不同的团体,区分出了人群或阶层,这也就解释了。人以群分的原因。相应的,城邦内部也分三个层级,统治者,护卫者,生产者,对应灵魂中的理性、意气和欲望三部分。在柏拉图看来人群必须分层,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每种人的功能,才能达到团体整体的最优,整个社会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比如生产者就负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他们拥有家庭和世俗生活;护卫者通过严格教育和训练,保卫城邦安全,促进城邦内部安定和行动统一;而进行统治的阶层必须是有行政专业能力的人,也就是那些拥有真正的统治知识并良好运用的人。

以上就是理想国中关于什么是正义这个问题,柏拉图给出的解答,他认为,正义既不是普罗大众口中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不是诡辩家口中的强权即是正义。对于个人和团体而言,正义是平衡理性、意气和欲望的结果,这就是他著名的灵魂三分说。同时,我们通过对柏拉图对正义的解释,也可以窥见他本人的对政治体制的一些见解。

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探究。

第三个问题,政治体制到底有多少种?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社会的每一阶层都应该安于自己的职业之内,潜心于自己的工作,就不会有哪个阶层轻易地和另一个阶层发生冲突。有了职业的专业化和分工,一切内部争斗都会停止,每个阶层都将满足于做自己的特定工作,自私就无影无踪,团结将遍及城邦,那些专心履行自己职责的人,不可能自私。为了给无私以双重的保险,柏拉图把统治者的职位留给了一小部分人,这些人在一系列的考验和诱惑之下,坚信国家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国家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这条有点像我们中国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范老先生,统治者没有家庭没有财产,因而也就没有自私的诱因。真正的统治者甚至必须是哲学王,意思就是要么是哲学家成为王,要么就是是君王自己变成哲学家。

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了解2000多年前孔子为了普及自己的理念,曾经周游列国,向各国的君主推荐儒家的治国之道。当年的柏拉图也干过相同的事,他也希腊各大城邦的君主解释何为理性,何为灵魂。效果怎么样呢?套用现在网络上常用的一句话,“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基本上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柏拉图后来转换思路,既然君王没法成为哲学家,那能不能把哲学传授给潜在的君王呢?柏拉图说干就干,他成立了一所 雅典学院——这是大学最早的雏形,一直持续了900多年,这所学院源源不断地培养了数不胜数的城邦立法者。

大约在公元前387年的时候,柏拉图四十岁的时候等来了一个机会。位于西西里岛小邦 叙拉古的君王迪奥尼修斯一世向柏拉图抛出了橄榄枝,可当柏拉图与其见面的时候,因为过于直接的说出了叙拉古政体的弊端,触怒了君王,结果柏拉图被毫不留情的赶走了。后来迪奥尼修斯二世即位,柏拉图再次受邀为其讲授哲学,初期一帆风顺,可最终,迪奥尼修斯二世听信小人谗言差点要了柏拉图性命。但因为叙拉古城邦发生战事,柏拉图还是万分侥幸地逃回了雅典。到了柏拉图暮年之际,他第三次被邀请到去叙拉古,此时的迪奥尼修斯二世更加地独裁,曾经跟随柏拉图所学的哲学并没有让他贤明起来。不出所料,迪奥尼修斯二世再次被激怒,最后把柏拉图卖做了奴隶。如果不是学生斐多相救,一代哲学大家就从此消失了。

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柏拉图终于明白,他提出的方案是过于理想化的思路,并不能在现实中完美实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们无法确保哲学王出现,又有人们相互斗争和不安于职守的现实状况,他把对雅典政治的失望以及自己的政治构想都在理想国里和盘托出。他通过考察希腊已经存在过的和可能存在的政治体制,给出了多种具体政治组织形式的模型,并分别指出其优劣,分析其形成机制。

柏拉图认为,政治体制可以分为五种,按照优劣程度,分别是贤人政治、荣誉政治、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和僭主政治 。柏拉图认为,只有第一种是正义的政体,其余四种都是非正义的,或者说都是堕落的政治形式。

柏拉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咱们来逐一分析一下这五种政体。

先看第一种,贤人政体。贤人政体指的是以哲学王或真正掌握政治知识的人来担任统治者,在理想王国中他们凌驾在一切之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柏拉图认为,只有这种政体才是正义的政体。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就是一种贤人政治,具体是否真实存在,咱们先暂且不表态,但在天子之位,应该被禅让给全国最贤能的人,这种政治理念和柏拉图的想法是不谋而合。在柏拉图看来,除了贤者政治之外,其余四种都是非正义的,或者说都是堕落的政体形式。柏拉图这种思想对后世西方的精英治国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那什么是荣誉政体呢?如果统治者,管理者,劳动者三个等级相互混杂,就很容易演变成荣誉政体。在这种情况下武力起着主导作用,统治阶级往往凭借战功获得地位,追求胜利感和荣誉感,忽视精神文化教育,重视身体锻炼。比如我国古代的秦国,它在国内所实施的军事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荣誉政体。

第三种叫寡头政体,在它之中,富人执掌权利,而穷人与权力无缘。不仅政府事务由少数人统治,而且在任何团体,比如一个教堂,工会,学校或者任何其他机关中,都是少数人管制,比如欧洲古代的 罗马共和国,是由元老院执政官等少数权贵操纵的政权,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寡头政体。

第四种是 民主政体,柏拉图给民主政体的定义为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别地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但民主政体很容易演变成暴民政治面,大家知道苏格拉底是怎么死的吗?答案是被公投处决的。雅典公民竟然因为一件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说服不了苏格拉底,或者说被苏格拉底批得体无完肤,大家就恼羞成怒地投票处决了这位哲学大宗师。

最后,也是最糟糕的一种政治制度就是僭主政体。从名字上看就不难理解它的含义,在希腊文中僭主政体和暴君政体是一个含义,是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的人建立的独裁统治。在希腊历史上,柯林斯、阿戈斯、 麦戈斯、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体。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像三国的董卓,唐朝的安禄山等等,建立的政权就属于僭主政体,因为他们既没有得到上一代统治者的禅让,也没有得到老百姓的支持,纯粹的依靠军队这种蛮力来逆天而行。所以唯一的结果只能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以上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论述的五种政体。

作为已经走出山洞的哲学家,他的智慧到今天依然有启发意义。

写到这里《理想国》就介绍的差不多了,我再总结一下,首先我们通过洞穴隐喻来理解了人为什么需要理性;然后我们带着这份理性围观了苏格拉底与波烈马邱斯和塞拉西马邱斯的辩论,搞清楚了什么是正义;最后分清了政体的五种形式以及什么是正义的政体,什么是不正义的政体。

如果大家有兴趣阅读,给大家推荐的是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版本。

最后的最后,写这篇文章着实不易,作者我肝的头都快秃了,希望各位读者老爷多多点赞收藏评论,我在这里谢谢大家了。

发布于 2022-04-21 15:38

最近正在读这本书,借这个平台记一下读书笔记,也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题主和各位~

首先,这本书的确是难读。我读完第一章就记得玻勒马霍斯那句话:

“我的天!我是这个意思吗?不是的。我已经被你说的弄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了。”

哈哈哈哈稍微开个玩笑,下面开始聊下柏拉图的这本《理想国》。我平时读书的话会稍微查下作者简介和书的背景,简短的说一下吧。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师承苏格拉底,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哲学应当学以致用而不是闭门造车,这一想法在他的这本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深入浅出)。《理想国》可以大致理解为是柏拉图的一种治国计划/思想,旨在恢复希腊的原有秩序。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理论为基石,对当时希腊的统治者和贵族的观点进行了抨击,他认为雅典贵族没有治理好国家,而普通的老百姓是没办法也不必要承担政务的。虽然主角是苏格拉底,但实际上更多的体现了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思想。

下面的内容我捡重点说咯


第一卷概括:在1.1中,通过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的一场辩论,苏格拉底赋予了“正义”一词一个基本的定义。在1.2中,苏格拉底否认了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在1.3中,依然是通过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激烈辩论,苏格拉底点出“正义者是快乐的,而非正义者是痛苦的”,我们也可以把这一小节理解为正义的重要性

第一卷 1:正义的定义

苏格拉底抛出无数个问题去提问玻勒马霍斯,从而反对部分人对于“正义”的定义,而这部分人主要指的是那些较有权势的人。以下是书中原句,我稍微加工了一下:

“正义就是利友损敌,这样的说法我认为应该是佩里安德罗,或者是佩狄卡,也可能是泽尔泽斯,或是忒拜人伊斯梅尼阿,或是另外一些更有钱并认为有势的人的主张。”

这是苏格拉底反驳+证明的第一个不成立的,有关于正义的定义。

那么苏格拉底认为的正义是什么呢?

“伤害朋友也好,伤害任何人都好,都不是正义者做的事情,而应该是非正义的人的所作所为。”

第一卷2: 正义是否是强者的利益

2,3小节是苏格拉底和色拉叙马霍斯的一场思想较量,个人认为非常有趣。

先来来一下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他认为在一个国家里,正义代表了统治者和政府的权益,因为统治者都是相对的强者,且统治者制定的规章条例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服务的。以下是原句:

“统治者总是通过制定法律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制定法律。他们通过法律来告知天下百姓:对政府有利的即正义的。”

对于这个观点,苏格拉底再一次提出了质疑。在这里他举了个例子,大概是说技能往往是在支配它的对象。例如医术寻求的是人体的利益,而不是其本身的利益。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不会有哪种技能/学科只管它所支配的强者的利益,而舍弃弱者的利益。

额...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啊你说的不对!在其位谋其事,统治者必须关注百姓的利益,如果他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那他怎么能被称为统治者嘞???” 也就是以这个逻辑点出发,苏格拉底反驳了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原句:

“色拉叙马霍斯,这个问题终于弄清楚了。任何技能包括统治术都如我们刚才提到那样,一切运用部署只谋求其受施对象的利益,而并非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强者的利益。”

这是苏格拉底反驳+证明的第二个不成立的,有关于正义的定义。

第一卷3: 正义的重要性

这一个小节我有一段非常欣赏的话,我直接发图片吧吧!打字好累55555 (看不清楚点查看原图即可)

大家可以先好好品一品这段话。

在这一小节中,苏格拉底直接点出“正义的人生活的更有意义”以及“正义的心灵让正义者获得幸福的生活,非正义也让非正义者过得不好。” 那下面我就具体分析一下苏格拉底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好了。

首先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效力的,而非正义会更加有利可图。人们做了非正义的事情,常常会比正义带来的收益更大。他在第二小节给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利可图时,绝大多数钱财还是落入非正义人的口袋里,正义的人总是在这时分文未得。再说说担任公职,你总会发现正义的人即便没有在别的方面吃亏,自己的事业也会由于无暇顾及而发展的不尽如人意。他们总会受正义观念的影响不愿意假公济私,不免得罪亲戚友人,而非正义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的事业总能发展的顺风顺水。”

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来说,色拉叙马霍斯认为非正义的人可以占到更多小便宜从而获利,因为他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道德,而正义的人做不到这样。而在这个基础上,色拉叙马霍斯把非正义定义为“精明”而不是“恶”。

好了,这时候苏格拉底站出来提出了几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点。

  1. 正义者只求胜过异类,不求胜过同类;而非正义者想战胜一切的同类和异类使自己获益。
  2. 有知识的人究竟是想在一言一行各方面超过其他有知识的人,还是会彼此之间趋同呢?
  3. 如果心灵要完整的发挥自己的功效,就一定不能失去他的特性。
  4. 好的心灵的智慧管理功能一定好,坏的心灵这些功能就一定差。
  5. 正义是心灵的特征,非正义也是。

(我稍微改写了一下) 从而苏格拉底宣称:

“相较于痛苦,快乐才是利益。正义的心灵让正义者获得幸福的生活,非正义也让非正义者过得不好。因此非正义不会比正义更有利。”

这是苏格拉底反驳+证明的第三个不成立的,有关于正义的定义。

对第一卷的总结 (?)

说实话我打开书看到那么多古希腊的人名堆在一起我整个人是崩溃的。。。这也难怪很多人觉得这本书读不下去,也不排除我比较垃圾哈哈哈。我觉得有个方法蛮好用就是可以幻想当时他们凑在一起的场景,然后删减各种家庭关系和名字直接定位到说话的那个人就好了。

有人会说第一卷2,3节苏格拉底完全是在诡辩,其实就我个人来讲大家喜欢谁的观点就去听谁的就好了。比如“正义”,再怎么说它终归是个好词,所以我不大会像色拉叙马霍斯一样去谈论非正义是否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利益,知道它为什么是个好词就行了。色拉叙马霍斯会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一点也不奇怪,这的确更接近现在社会的趋势走向。苏格拉底的思想会更接近于理想化状态一点吧。。


第二卷1 极端的非正义和艰苦的正义

在这一小节中,格劳孔对于苏格拉底提出的“正义比非正义更有利”提出了进一步质疑,这也把辩论导向了更深的层次。格劳孔认为“非正义为之为利,非正义受之为害”,即人们因为非正义遭受的伤害比实施非正义的人获得的利益要多得多,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奉行正义互动的人并非自愿,任何人都是迫于法律和契约的限制,才会有正义之举。
  2. 穷人和弱者比富裕的坏人要好得多,但仍然无法避免有人欺辱蔑视穷人和弱者,而私下敬重具有权势的坏人。
  3. 神明给予好人的是种种不幸和多舛坎坷的人生,坏人获得的却是幸福。(这里主要指的是说巫师会劝这些富庶人家做些迷信行为去赎罪,放两句小诗)

格劳孔认为人们做到伪正义即可,下面是原句:

“他们告诉自己可以像是智慧的阿尔赫洛霍斯笔下的狐狸一般狡猾,躲在正义名号的光环之下。”

因此,格劳孔想听苏格拉底回答正义和非正义对正义者和非正义者到底有怎么样的影响,以及他们的力量在心灵上能起多大的作用。在后面的内容中苏格拉底进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

第二卷2 通过城邦发展了解正义

苏格拉底在这一小节中使用了由大见小的方法讨论正义和非正义的本质以及两者的利益,也就是从国家中的正义出发反观个人的正义。这样做的原因是正义和非正义的成长轨迹可以从一个城邦的成长中体现。

苏格拉底在论述中讲了一个城邦逐步形成的过程,并且在他看来,人们根据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各司其职是对一个城邦发展最有益的方案。

对第二卷的总结 (?)

好吧,我承认我是懒狗,虽然一直在读但是懒得码字。不过还是来写下吧,不然读完的确会有点记忆碎片化不好整理。



持续更新,但我不知道知乎的字数有没有上限诶。随时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或者找我讨论哈~

编辑于 2021-06-23 16:52

谢邀。

一、柏拉图作为哲学家,当然要研究哲学。什么是哲学,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爱智慧”。智慧有各种各样的智慧。这各种各样的智慧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智慧。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的话:“最重要的智慧是统治社会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正义和中庸。”既然“最重要的智慧是统治社会的智慧”,那柏拉图当然要研究最重要的智慧,这就是说,有没有一种理想的统治社会的治理方式。按照这个理想的治理方式,打造一个理想国。用柏拉图的话:“这个理想国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出一个幸福国家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的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而是铸造一个整体的幸福国家。”

二、要铸造理想国,当然就必须有理想国的理想领导人。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领导者也是护卫者,我们的护卫者既是军人又是哲学家。”“只要让真正的哲学家,或多人或一人,掌握这个国家的政权……这是我们述及的国家和制度藉以建立起来,得到繁荣昌盛,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的途径。”但是,按照柏拉图的论述,并非所有号称智者的人都是哲学家,只有那些掌握了辩证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那什么才是掌握了辩证法呢?柏拉图说:“能在联系中看事物的就是一个辩证法家,不然就不是一个辩证法者。” 而那些“试图把每个东西从其他一切中分离开来是离谱的,这么做的人是完全没文化的和不懂哲学的。”因此,柏拉图希望学习哲学的人必须学习辩证法,而且要求:“辩证法像墙头石一样,被放在我们教育体制的最上头,再不能有任何别的科目放在它的上面是正确的了,而我们的学习课程到辩证法也就完成了。”

三、经过分析和考证,柏拉图得出如下结论: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柏拉图认为现实中存在四种城邦体制,最好的,或者说是“被大多数人赞美,称作克里特或称拉孔尼亚体制”,也就是斯巴达的城邦体制。其次是寡头体制,“与其对立,排列其后的是民主体制;接着是真正的僭主。”

发布于 2024-03-03 10:27

我写了一个导读供参考:

编辑于 2020-02-28 17:55

假设您的一个朋友头脑清醒的时候把武器交给您,但是后来他疯了,再来找您要回武器,这个时候您应该还给他吗?


想想也知道这是不行的。


但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因为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借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来与人争论:正义究竟是什么?


我们对“正义”这个词一点也不陌生,我们也向往正义。


当年看电影《无问西东》时,最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还有很多人曾为了正义献身,但是我们想过什么是正义吗?


“法律男神”罗翔教授说:我们人类所有的思考其实都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上,我们相信存在正义,而正义一定是客观存在的。


《理想国》这本里说,不说谎、偿还债务就是正义吗?除了这个没有其他的了?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而有时却是不正义的呢?


所以早在古希腊柏拉图时代就探讨过,人类社会有没有正义这一问题。


柏拉图假苏格拉底之口认为,正义是客观存在的。色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简直搞笑,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也没有绝对的错,强权即真理。


《理想国》是西方文化的经典,也是西方知识界必读的经典,就像是中国的《论语》。


全书分为十卷,借苏格拉底之口围绕“什么是正义”、“正义的性质是什么”以及“正义者有利,还是不正义者更有利”几个主题展开对话。


而且这本书是柏拉图的盛年之作,大气磅礴,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当时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哲学、教育、伦理、文艺、诗歌,等等,被称为“哲学大全”。


说到哲学,好像就是很高深,离我们普通人很遥远。其实也不是,哲学说的一些问题,其实也就是贯穿我们一生的那些问题。


我们也想过,也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我们没有那么理论地表达出来。


比如,一个好人却一生贫困,他在年老的时候固然不好受,但一个恶人即使富有,他到了年老之时依旧是诸多忧惧,坐卧不安,他又哪来的快乐呢?


这个问题,是不是你也能说说自己的看法?而你的看法,也是源于你的生活实践。


所以,人人都是自己生活里的哲学家。


而看一看这些沉淀了百年的哲学家探讨问题的过程,你会发现也挺有意思的,甚至有点想笑。毕竟你能想象苏格拉底像是和人吵架那样针锋相对吗的画面?


《理想国》里有很多这样的画面。看他们在吵架,看他们能不能争出个所以然来,同时还能解答一些自己的困惑。

《理想国》是很有名的一本书,不管您对哲学有多少了解,只要您关心我们存活于世的一些疑惑,只要您对生活变得更好有所渴望,都建议您看看《理想国》里这些哲学大家的言论,会让您收获满满。


发布于 2021-10-30 11:49

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里借阅量最高的一本书就是这本书《理想国》,我觉得大家应该看一看。我们如今这个时代是一个浅薄的时代,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见就是强,我们太强,所以我们要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去对话,因为它会带领我们走出去。

人们说后世一切的哲学都不过是为柏拉图的理想国做注。说实话,当我看到《理想国》,我能够听到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依然在这个时代回响,我也相信只要存在人类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依然会在每一个时代回响。

《理想国》是柏拉图写的。他借师父苏格拉蒂之口与人辩论,大家知道这个两千年前的杠精苏格拉蒂喜欢与人辩论,辩到最后大家都辩不过。在这本书中,两个人通过辩论谈论出了他们理想中一个完美国家应该有的样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教育、体育、音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他全部给了你清晰的答案。而且智者的辩论充满了玄妙。有智慧的人要说话,是因为他有话要说,无知的人要说话,只是因为他想说我就是无知的人。看完了这本书你就知道什么是智慧的人。

我在想,我们的奋斗其实是为了一个更好的世界,我们的奋斗也是为了给身后的子孙们留下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个更好的世界里头应该是怎么样子?人们应该是温和的、是谦虚的、是谨慎的、是周全的,是带着闪着理性的光辉,也带着感性的思考。我们不一应该像野兽一样退回到上一个时代,我们也更不应该如疯狂的偏执的疯子一样,带入下一个时代,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时间,也不是概念,这个时代是一种心态,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对完美世界的理解。

所以柏拉图写的理想国这本书其实首先推荐家长们去读,读完了之后你再带着孩子去读,他们以后要长大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如果要塑造一个属于自己想象中的完美世界,她们要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丈夫、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应该知道如何去爱人,如何去把这里变成心中的桃花源。

《理想国》这本书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如果我的观点能帮到你,记得给我点个赞,谢谢了。

发布于 2022-07-26 12:26

探讨了正义到底是什么。


柏拉图的《 理想国》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任何一堂哲学课的必读数目中一定有它的名字。我阅读的是商务印书馆1986出版,由郭斌和、张竹明翻译的版本。本书的作者柏拉图是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整个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而《 理想国》也是其重要著作之一,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其作品中绝大多数主人公都是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也是从苏格拉底口中提出,不过在我看来,其内容也并非全都是苏格拉底亲口陈述,更多的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诉说自己的观点理论,本书也是如此,因此下文中我对书中观点的引用以“柏拉图认为”为主。

这是一本内容包罗万象,长达十卷的巨著,堪称柏拉图的史诗级巨著。历史上也因其内容的宏大和开创性引起了人们持久至今的争议和讨论。作为一个没有什么哲学修炼素养的学生,再此解读甚至评价这本伟大的著作在我看来都是班门弄斧、有失敬佩的。因此我将更多的以书的内容为基础来表达我的看法和疑问,如果有失偏颇也请包含理解,毕竟是我个人仓促不成熟的想法。《 理想国》主要讲述的是苏格拉底带领大家寻找正义的过程,在过程中苏格拉底为了更好说明自己的理论将个人的正义类比到国家中,建立了理想国,最终驳倒众人的质疑责难,说服大众,找到了“正义之实“。在我看来,其中心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探索真正的正义是什么,也就是标题中的“正义之实”,第二个是将个人的正义推广到一个城邦中,建立了理想国,从而引出了著名的“三个浪潮”。在接下来的叙述中我也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分为两个方向探讨本书:1.寻找“正义之实”过程中的三个障碍;2.我对柏拉图所构建理想国的看法。

1.寻找“正义之实”过程中的三个障碍

柏拉图以一段故事引入,几个朋友同苏格拉底在讨论究竟什么是正义,按照先后他们提出了三个关于正义的理解,也就是苏格拉底遇到的“三个障碍”而后苏格拉底一一反驳说服破解这些看法,接下来就是我对这些正义定义及苏格拉底反驳的一些看法。

首先第一个人提出的是对正义日常而世俗的理解,他认为“正义就是归还欠下的东西”。这种有借有还,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当然没问题,可以被称作正义的行为。但是,我的观点跟柏拉图的一样,要寻找真正的“正义之实”所提出的定义就不能有什么特例,书中的反驳观点也非常精妙,再此拿来引用:比如说你从一个朋友那里借了一把刀,但是当你想要归还刀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想要杀人,如果这个时候你把刀还给他,他可能就会伤害别人,所以在此,只是简单地坚持“归还欠下的东西”就不是正义了。因为出现了概念所不能包含的特例。接下来他又提出对自己概念的改进:“正义就是帮助朋友对抗敌人”,再此也将这个定义归为第一类世俗化的理解。因为这个理论当然是粗糙的,柏拉图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过我对其中的部分说法不太满意。首先苏格拉底说,朋友和敌人很难定义,很容易将坏人视为朋友将好人视为敌人。这个我是完全赞同的。第二点他说,正义作为好的德性不应该伤害别人,不应该让一个事物的德性变差。这是我所抱有怀疑的,举例来说,倘若其他城邦对自己的城邦发动了战争,我是否应该坚决的参与到保卫城邦的战斗中。这样的行为是否是正义的?一般意义上来说反对侵略是正义的,那么这种正义的行为为什么造成了敌对城邦的伤害?如果是不正义的,那么面对敌人侵略,正义的做法又是什么?再此我对柏拉图“正义不会伤害任何人,无论是朋友或敌人”这个观点抱有怀疑。但是我猜测,柏拉图的意思是,正义不会伤害同样正义的人,因为好的德性不会造成与德性相反的结果,而非正义的人是没有德性的,固然正义不会伤害同样正义的人,而会消灭邪恶的存在。但在具体世界中,真正的正义与邪恶又很难被看出,容易被伪装混淆。朋友也可能是邪恶的,而敌人或许却是正义的,因此“正义就是帮助朋友对抗敌人”这个论证是不全面的,而书中苏格拉底所说“正义作为一种德性不应该会伤害任何人,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在我看来有些片面,不如理解做“正义作为一种德性不应该伤害到其他德性,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要更准确些。当然也可能是我的理解有误,柏拉图想表达的远比我所理解的要深刻的多,因此这也只是我的一个猜测。

第二个提出正义理解的是“正义就强者的规定”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客观的正义,所谓的正义就是强者所制定的规则,按照规则做事就是正义的。这个观点是一个正义的现实主义理解,如同“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言“might is right”“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一样,这种观点想表达的是,没有任何关于正义的客观标准,只要谁手握权力,谁就可以声称自己的规则是正义的,跟随你的规则做事就是正义的行为。对此,柏拉图是完全不赞同的,给出了很多精妙的反驳与对方进行了长久的辩论与周旋,最终说服了对方。对此观点我采取保留的态度,先分析一部分柏拉图的例证,首先,他说一个工作,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这个工作的受用对象好,不是为了工作者好。对于这个观点,我的理解是一个工作,比如放牧、种田、治病,这些技艺产生的直接实际效用都是为了工作对象好,比如放牧是一定时间保护了牲畜的安全,保证了他们免受野外的饥苦;同样种田治病也是如此,(但是对于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比如狩猎捕鱼类似的工作,他们是如何保证是为了这个工作的受用对象好的?狩猎捕鱼都是剥夺了工作对象的生命,倘若让我非要解释的话,我可能会说这两种工作的工作对象实际上不是野兽或者鱼,他们只是这个工作中的一个过程,这个工作真正的受用对象应该是人,人从这个工作中得到了食物与皮毛,可以说是为了受用对象好;或者可以解释为,看似是剥夺了他们的生命,其实是为他们好,倘若任他们自行在野外活动,最终的结局无非被捕食或者年老病死,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对他们身体自己的践踏与浪费,而在恰当的时候将他们捕杀才是将他们的效用发挥到了最大,释放了他们的最大价值,所以是对他们好。不过这两种解释都略显牵强,我想柏拉图对此一定有更深刻的探讨,再此就同意“一个工作,根本上来说,是为了这个工作的受用对象好,不是为了工作者好这一”这一观点,继续讨论)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统治者也是一种工作,按照前面的理论,那么统治这个工作也应当是为了被统治的人民好,而不是为了统治者自己好。这样那个人的观点“正义就是强者的规定”就被攻破了,正义不应该是强者的规定,因为强者(统治者)不需要规定什么,真正的统治应该是对民众好的,而对民众好的正义应该是亘古不变的,不需要强者的规定,只需要适应自然的规律与法则。这只是柏拉图反驳对方的一个观点,再次之外还有很多精彩的论断,依这些观点,柏拉图也就反驳了对方“正义就是强者的规定”这样对正义的一个定义。

对于柏拉图的这一论断,我认为有些过于理想化,排除了很多现实中的情况,这就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这些模型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对研究对象的某些主要性质抽离抓取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而建立的模型,理想模型可以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释所要研究的现象,但终究是与真实情况有些差距,需要引入一些修正量来保证计算的精确度,而书中的理论就是十分精妙的理想模型,我提出的疑问是对模型应用于现实的微小修正。首先是柏拉图并没有考虑有些工作对自己内心的影响与好处,比如医生这一工作的受益对象是病人,但医生进行工作的本质原因是内心的使命感和对救死扶伤的荣誉感。倘若没有对医生的这一利益,可能这项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而且我并不认为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是相对于工作对象受益的次要好处,反而我认为在工作中这两个好处同等重要,否则的话就很难解释一些公益活动和宗教工作者行为的动机,不过引入这一个解释并不会影响最终的结论,依旧是可以论证正义并非强者的规则。其次,我认为书中观点没有考虑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投机者,现实生活中一些投机者可能真的会以金钱或名誉为目的而参与工作甚至是统治,从而制定对于自己获得金钱和名誉有利的规则,在这方面上,工作的获益者就不是对象而是工作者本身了。不过,这些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我真正想怀疑的是,对方的观点是“强权即真理”但是并没有明确强权的发出者是什么,换言之,若我将那个最有力量最有权势的强权者视为自然规律,或者是所谓上帝。那么这个理论显然就成立了,因为没有人会怀疑“正义就是自然规律沉淀下来的法则”对此不知柏拉图会做如何解释,不过我的这个论断有些诡辩的嫌疑,因为即使承认了“正义就是自然规律沉淀下来的法则”对探索正义之实并没有什么作用,柏拉图探索的或许就是这我所谓“自然规律沉淀下的法则“。

第三个提出正义的解释是基于契约论的正义理论“大致意思就是为了避免极端情况,弱者与强者结成了契约,遵照这个契约办事就可以保证双方都免受伤害,而这个公认的契约就是正义”在我的阅读理解下,似乎柏拉图并没有直接对这个观点进行反驳,而是反驳了这个观点的引申,即“没有必要追求所谓真正的正义,只要表面上遵守这一个契约(正义)显得自己是正义的就可以了”柏拉图为了反驳这一观点就引出了本书的第二个主要内容及构建了理想国。而再此先将他的结论写出,并谈谈我的看法,具体理想国的内容在本报告中的第二部分体现。柏拉图认为:灵魂和身体和城邦一样,也必须要保持真正的正义实现和谐、有序,只有这样才能说灵魂是健康的。对此我是完全赞同的,追求真正正义不能单单考虑外在的利益与好处,自己内心的平和才更是需要考虑的。而追求正义的目的也在于此。但如果抛开引入理想国这一工具,单独看待这第三个正义定义的话,这个定义本身可能就存在着漏洞,就是弱者与强者之间为什么要建立契约,为什么强者不消灭弱者取得更大的利益?可能的情况就是弱者的存在是强者存在的基础,当没有了弱者,那么强者中的某些也将成为新的弱者;或者是弱者手中也握着强者的利益,这样的话强者与弱者的界限就并不明显,所以如果完善这个定义可以写作“为了维持双方的利益都不受到伤害,利益共同体签订了契约,这个契约就是正义”。这样看的话,这个正义的理论并不与柏拉图建立理想国所提出的理论相冲突,甚至我认为是个人正义在社会中的外在表现。但同定义二我对强者存在形式的质疑,这个推论依旧是正确却无用的,柏拉图所寻找的那个正义之实就是这个契约的具体内容,我只是对这个契约下了定义而没有解释这个契约的内涵,接下来就是报告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关于柏拉图理想国与其三个浪潮的讨论,通过这一部分,才真正让我理解了柏拉图所寻找的正义之实是什么。

2.我对柏拉图所构建理想国的看法

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国与其提出的三个浪潮,在从提出以后至今就激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与批评,作为乌托邦文学的鼻祖,在我看到书中所构建的理想国之后,不自主的就想到那些来自反乌托邦文学的抨击,如书中严格的审查制度与统治者编造的谎言,就如同奥威尔《 1984》中的“老大哥在看着你”;还有将人的等级分为不同金属的比喻,就如同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中对人种的分类。在经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冲击,并且从小接受自由平等的灌输之后,很难不对书中所构建出的理想国产生敌意。因此在认识到内心的偏见后,我将在后文避开相关内容的讨论,只谈我对构建理想国之后三个浪潮中的“男女平等”和“哲学家享有统治权”进行我理解的阐述。

首先,三个浪潮中的第一个浪潮“男女平等”,《 理想国》可以说是系统讨论男女平等的第一本著作,这种观点不仅仅在当时是轰动的,直到今天,依旧有不少社会人士以《 理想国》作为武器,探讨男女平等。可以说柏拉图在几千年之前发出的呐喊,在思想迭代的今天仍有余音。无疑,尊重女性的力量,保证男女平等的权力是不言而喻正确的。但我看来,柏拉图将其推向了一个极端,又有些理想化的忽略了男女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而只注重了完全的平等。要求女性也完全同男性一样参加战争、政治等当时以男性主导的活动。若真按照书中这样的社会分工,恐怕最先受不了的会是女性,因为客观来说女性在力量等方面确实生理上存在着劣势,而要求他们在这些方面与男性竞争,才会真正显得不公平。柏拉图在前面建立城邦的时候有过不同人对应不同金属的比喻,在那里他没有强调人人平等而极端的重视差异,在男性与女性方面却又翻了过来,我认为如果将这两个观点结合一下会更符合规律,及不同人有他们所擅长的不同工作,而无论是统治、防御还是从事工业农业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是否适合的差别,没有真正的强者弱者,城邦中所有人都是利益共同体彼此需要,正视差异的客观存在,尊重不同性别不同工。在我看来这才是较为温和、较为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分工形态,也与当今的理念相类似。

三个浪潮中的第三个浪潮,也就是我想讨论的关于理想国构建的第二点“哲学家享有统治权”。依照我的理解,柏拉图的观点大概是这样的,哲学家所追求的东西是理念之上的理念,而这个理念之上的理念,才能真正推动城邦社会的发展,是好的理念,但是政治家并不懂这个理念之上理念是什么,因此统治的地位应交给真正理解这个概念的人也就是哲学家来统治。柏拉图萌生出这个想法一定是受到了他老师也就是书中主人公苏格拉底的影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的民主制所害死的,因此他对当时政治制度深恶痛绝,为了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再次发生,他就提出了这第三个浪潮。而从中也产生了那个著名的关于洞穴的比喻,我对此保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对柏拉图书中的论述很是同意,找不出什么怀疑的地方,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认为,术业有专攻,应该让真正学习统治善于统治的政治家来统治,而哲学家应当作为政治家的辅佐,或者说其中一个老师,来修正政治家的规定。政治家也应对哲学家的建议心悦诚服,而哲学家不应该有抢夺政治家统治地位的想法而应当专心于研究那个所谓理念之上的理念是什么。这就是我对第三个浪潮的一些思考,看起来也是对柏拉图理想化条件的一个修正。

最后,以上观点也只是本人仓促读完如此深刻巨著的一些浅显思考,还规避了书中的很多观点的讨论,仅仅局限于几个部分展开,有失对书整体的把握。《 理想国》这本书无疑是一篇人类思想史上的丰碑。确实,如果我们强调《 理想国》里面的各种极端安排,这个“美丽城”确实有很强的集权主义味道。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放到柏拉图整体的思想脉络里面,并且强调洞穴的比喻,柏拉图又恰恰是集权主义的反面,他想要反对的正是各种现实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控制,他想要以真理为最终的依据。在这个意义上,批评他是集权主义的祖师爷就更不合适了。这种总是能够引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和争论的特征,也正是《 理想国》这部哲学经典至今依然保持着永恒的魅力。

发布于 2021-12-09 17:36

首先,太值得读了!我读了至少3遍。

抛开理想国这一章节说,其他篇章也都十分精彩。

抛开哲学说,对话录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有益的辩论。

抛开辩论说,对话录也是很好看的吵架集锦。

另外,熟读理想国,能极大的提高自我装逼指数哦。

至于题注所说的,苏翁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家伙几乎没有负面新闻(在我看来),最后死的也很从容。但是你说诡辩家?毫无逻辑?拜托,如果这也叫无逻辑,那其他那些五花八门的辩论就实在没法看了。

那么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不好总结,就如同你让人说《论语》到底在说什么一样。

编辑于 2015-01-14 13:25

柏拉图的《理想国》这部经典中的经典是“西方思想永不枯竭的源泉”,怀特海德甚至称之为“整个西方哲学史无非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每次重读《理想国》倒不一定有新收获,但肯定都像是没读过。”除了被复杂推理的逻辑绕晕外,阅读过程中的最大感受就是——这 知 识 它 不 进 脑 子

01 为什么要读《理想国》?
人类的智力性感而迷人,而哲学是人类智慧浓度最密集的地方。柏拉图提出的哲学问题及解法奠定了西方哲学传统的基本形态,并成为了西方文明的思想源泉,而《理想国》是柏拉图著作的核心。

当我们读懂这一切的来处,你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敏锐的理解力。
比如当你看到《指环王》中 Frodo 逐渐被魔戒拥有的魔力侵蚀,在最终毁灭魔戒的关键时刻选择占有它时,你会会心一笑,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就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
当你得到一枚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却能好处尽享,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
《理想国》给出的答案是正义才是值得选择的,只有如此,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什么是正义?为什么正义地生活才能令人幸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此进行了丰富的哲学论证和思辨,并进一步探讨了政治应该如何选择,城邦应该如何治理,教育应该如何安排,艺术应该如何表达等各种构成后来各学科门课源泉(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的话题。


除了本身所讨论话题内容之丰富,《理想国》中的论证方法也非常迷人。我们平常见到的逻辑思维方法在这里都能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抽象与概括、分类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对于热爱思考,并愿意将之作为脑力训练的朋友们都能从阅读《理想国》的过程中获得无限乐趣。

02 阅读《理想国》的准备
当我们决定开始阅读《理想国》之前,了解下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个人生平都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柏拉图是古希腊雅典人,处于雅典城邦衰落时期。出生于名门望族,从小天资聪颖,勤勉好学。先后师从自然哲人赫拉克利特、伦理学家苏格拉底、几何学家欧几里得、数学家忒俄多洛斯等人。
这些细碎的事实稍微整理一下就很清晰,如下图所示。

当我们知悉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所受的教育背景,在书中读到他为什么会竭力构筑一个脱离于现实的理想国政治体制及其所认为的哲人所需要经过哪些教育才能达到他所谓的至善和理性等良好品质时就不会感到丝毫意外了。


《理想国》是柏拉图著作中期的作品,呈现的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向别人叙述昨天在比雷埃夫斯港和众人的谈话。整体文本是通过对谈的方式来展开,可以想象为文本化的播客节目。
阅读难度是有,但也许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艰难。接下来,用具体例子和大家分享下如何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读《理想国》。


03 柏拉图的论证逻辑
《理想国》通篇围绕着什么是正义和为什么要追逐正义展开。从第一卷到第十卷,从论证灵魂正义到论证各种城邦起源、发展和堕落,最后又回到论证灵魂的正义问题,用回环的论证逻辑来完成整体的论证。
全书的内容如下图,接下来我们从具体的章节展开来看看柏拉图的论证逻辑。

第一卷开头引出全篇的讨论的核心“正义和不正义”,苏格拉底一一辩驳了各方人士对正义观点的错误和矛盾,但从正面去定义什么是正义却以失败告终。


于是在第二卷以建立城邦来“以大见小”,城邦正义是放大了的灵魂正义。苏格拉底通过城邦和人的德性的类比及论证正义和不正义如何在城邦中产生和演变,来讨论正义和不正义的本质区别。
因为人们之间的互相需要产生了原始的城邦,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因而健康的城邦需要人们各司其职,专业分工。但随着城邦的繁荣,人们的欲望扩张超出了必要界限,于是战争产生了。这时候保护城邦正义的角色“护卫者”就十分必要了。

在第三卷的讨论中,苏格拉底说理想的城邦有三个阶级——统治者、卫士和平民。每个人都以最好的方式从事自己的工作,如此城邦正义方可确立。
在第四卷中,苏格拉底继续论述这样的城邦拥有四个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智慧是在统治者之中、勇气是在卫士之中,节制是在各阶级的和谐之中。


苏格拉底接着在完美的的灵魂中寻找这四个德性。他认为灵魂分为三个部分——理性、情绪和欲望,分别对应城邦中的统治者、卫士和平民三个阶级。智慧和勇气分别可在理性和情绪两部分中发现,节制是指情绪和欲望都是在理性统治之下。最后,正义是灵魂的三个部分都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接着,苏格拉底在第六卷中论述为什么哲学家最有资格成为城邦的统治者,因为 ta 拥有智慧、勇气、节制和正义四大德性。然后在第七卷中论述了要想成为这样的人,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

在第八卷,苏格拉底回到了正义本身的论述,讨论四种不正义的政治和相对应的不正义的人。并在第九卷正式回应了不正义者不快乐这个论点,完成了论述的闭环。

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柏拉图的论证里伦理学和政治学两条线始终贯穿其中,以灵魂的各部分及其结构,类比政治的各阶层,连接了良好灵魂秩序和城邦秩序之间的共同点。在阅读过程中,这条逻辑线会越来越清晰。


当你把逻辑主线拉出来后,柏拉图的论证模式也就清晰可见了。之前的云里雾里和不知所云也消失了,相反你已经能完全跟上了。这就是所谓的用思维可视化的方式来阅读哲学。


当然除了大框架的逻辑外,在品味和咀嚼柏拉图对于理念和事物、善、真理等概念复杂的论证逻辑时,也可以用 思维导图 将其可视化,如下图关于可思考和可见之间的关系图。

从主线逻辑再到具体话题的论证,从文本中概括结构再回到文本看具体细节,如此,再复杂难懂的推理和论证也都能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梳理清楚。


整个阅读的过程甜美和苦涩并存,一方面确实很多地方的论述非常烧脑,不容易理清。但阅读过程中那种智识的快乐也是无穷的。

不管是洞喻,还是太阳喻,《理想国》中对于真理、理念和至善的讨论和论证都是非常精彩的。

发布于 2024-01-15 17:09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一部哲学对话体著作,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表达了政治理想主义的理论、形而上学、至善理念等学说。在书中,柏拉图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理想国的构建、治理、教育、艺术等多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和理论。阅读《理想国》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西方文明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理想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当代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此外,书中的教育思想、艺术观念等也对现代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理想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经典著作。

发布于 2024-03-03 20:53


读经典三部曲:

第一,书产生的历史社会的;

第二,书的主题—本书是以城邦政治为目的,

第三,书的结构和语言表达风格,


理想国的主题就是城邦政治学,从人伦理出发围绕政治学演绎构建了理想政治模型。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与柏拉图的一次对话。

柏拉图的正义有两个含意,一个是个人伦理还有一层含意就是城邦法律。从人到法律到国家,这就是黑格尔的法的哲学的思路。

柏拉图的理念投射方式,转化为黑格尔的概念的运动。


—————————

下面是听丁云公开课的自己的思考


本文以问题的方式来记录自己读书曾经的疑惑和困扰,也可以看做坐标引导一下新的读书人:读书学习先脉络后细节,先整体再局部的原则---本文大致叙述一下这本书的起承转合,其次,哲学又是因提出问题开始又以回答问题而结束,以问题形式来阐述本书的结构和思路最好不过。


问题1.城邦篇-第一篇为什么采用戏剧的方式来讲述这本书的,而其后几章又采用类似一个捧哏的方式的独白讲述?本书选择戏剧体裁对于内容的意义何在?


问题2.戏剧最本质的特性是描述冲突,那么本书开篇的第一个冲突是如何引出,如何化解的?通读,本书一共有几个冲突?那个冲突或者争辩最强烈,那次苏格拉底占了下方,不占理?


问题3.戏剧最有意思的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叙述人物的性格,那么剧中几个人的个性和品质是什么?你最喜欢那个人的性格?


问题4.戏剧震撼人心的不是论证,而是哪些情感变化?那么有哪些细腻的情感变化在书里的阐述中哪些让你难忘?


问题5.正义是本书的最核心概念是如何引出的?这个引出正义的坐标原点对整书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6.城邦篇最开始引论是先谈论人的正义还是先谈论城邦的正义?人和城邦的类比是贯穿本书始终的线索,但是作为整体的城邦和个体的人的比较是否合逻辑?


问题7.本书正义有几种解释?在你不看本书的时候,你的正义观是什么?看完这本书,希腊的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能不能让现代的你信服,进一步能不能让你实践?


问题8.苏格拉底的论辩方式其他人开始都不认同,但是每次通过苏格拉底的解释后来为什么其他人又能接受?这几次解释能不能加深理解辩证法的界限和本质?


问题9.苏格拉底是通过什么概念,方法解释正义并让怒气冲冲的色拉叙霍斯得到平复?能不能叙述里面打动色拉叙霍斯的关键点?


问题10.正义分本身和后果,众人只想要果不想要本身,那么苏格拉底如何让人信服正义本身就是幸福?


问题11.正义是抽象概念,苏格拉底如何具象这个概念,对于这个概念的本质和起源有什么重点突破传统的解释?哲学最重要的是思辨的过程,而不是它的结果!理想国真正留给后人的是苏格拉底的辩证法,通过对话式的辩论场域来进行抽象概念的解释和阐述,那么提出一个问题:善这个柏拉图思想的最大的概念让你阐述,读完本书,你如何阐述?


问题12.理想的城邦这个模型的本质是什么?理想城邦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城邦最本质的需要的人是什么?这个人怎么选择,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通过什么教育什么选拔的方式来得到?


问题13.理想城邦经常重复阐述概念,最重复的概念之一是教育,那么你心目中的最优教育是什么?思考教育本质是什么?


问题14.如果乱序读书,城邦篇的很多章节很多重复,本书为什么那么多重复?首先找到这些重复章节,然后思考如果是真的重复,那么重复对于本书的意义,对于重复对为什么讲解这个理想城邦那么重要?如果不是重复,找到重复的差别和关系?


问题15.重复在音乐中表现很多,如果把这本书评价为一种音乐形式,你认为是那种音乐形式合理?


问题16.戏剧或者音乐都是有高潮的,那么这本书的高潮是那几章,这几章能否真正集中正义概念背后的苏格拉底的理念?


问题17.城邦篇除了辩证法,苏格拉底有很多让人难忘的比喻和故事模型,尤其是洞穴比喻在本书的意义?书里苏格拉底有几个比喻?这几个比喻有什么联系?


问题18.哲学是建立在冲突和矛盾之上的学问!诗与哲学之争虽然最后一章特别指出的,但是作为本书另一个贯穿始终的线索?苏格拉底对于诗的意见和知识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观点?


问题19.本书的写作内容和写作形式的使用:模仿是在本书看做是最低级的理性形式,但是为什么用了这样形式来模仿苏格拉底,而不是直接用亚里士多德式教科书的叙述?更进一步,哪些是柏拉图模仿苏格拉底的,哪些是叙述苏格拉底,哪些是柏拉图自己说的话?

编辑于 2024-03-15 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