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
命名规则
航天器
航天
航空航天

各个国家是如何为自己国家发射的飞行器起名的,有没有命名一个系统?

关注者
131
被浏览
61,800

8 个回答

很有意思的问题。

起名这个事情一直贯穿在人类各种创造出来的事物中。确切的说,越大,越看起来有逼格的东西,起名字起来就更需要好好纪念。

比如说,

战舰 //都是我老婆.bmp

战车 //神经病,是个女人都是你老婆的吗.jpg

战机 //你老婆真棒.tif

当然多铆蒸刚一家独大显然不够社会,RPG党也表示需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以上世纪中叶肇始的航天时代也无疑成为了人类在第三维度扩展的舞台,其中又以美苏两大巨头为主角,他们的命名也更加有趣。

本⑨将在这里第一次尝试连载。


====1.2更新完毕====

====1.3更新准备====


  1. 美国

美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虽然落后于苏联,但也差的并不多。而且后来成功实现载人登月,以及深空探测。因此美国自然值得放在第一位。


1.1 运载工具

稍微关注美国航天发射的人们都知道,美国的火箭几乎都是以神话人物命名的。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发射美国第一枚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的“朱诺”火箭。

名字很耳熟。没错,跟前一段时间产出巨大科研成果的“朱诺”木星探测器是一个名字。当然他们在二战也有一艘轻巡洋舰也叫“朱诺”,但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们就不去讲它了。

“朱诺”火箭

那么,朱诺是谁呢?是罗马神话中的天后,是婚姻和母性之神,因此也有文献称之为“婚神”火箭。

“朱诺”运载火箭有效载荷实在不大,大约也就十几公斤的量,打打卫星追上前苏联的车尾气就差不多得了,没必要自取其辱(要知道人类第一颗卫星“史泼尼克”可是重80多公斤)

实际上“朱诺”火箭本身就是从“红石”中程弹道导弹改来的,而同样是用这枚导弹,总算是用“水星”载人飞船把第一个美国人艾伦·谢泼德送进了太空(水星计划我们以后也会讲)。然而“红石”的小身板就在那里放着,运载能力也很感人,仅有的两次发射都是亚轨道飞行。赫鲁晓夫听说了美国人的飞行后甚至轻蔑地称之为“跳蚤的一跃”。

“红石”火箭与“水星”载人飞船

那么,既然“红石”没办法送人入轨,那就需要更大的火箭。

运气还行,美国彼时搞出了SM-65“擎天神”洲际弹道导弹(也是美国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这玩意儿强大的运力让“水星”计划的人们眼前一亮,要把它用在载人入轨上。

这个“擎天神”来头不小,是希腊神话中的擎天巨神,换个说法大家可能更清楚,就是“宇宙神”,名叫“阿特拉斯”,是泰坦家族的一员。相比“朱诺”娇弱的身板,“宇宙神”可以说是相当有力了。

“宇宙神”火箭载着“水星”飞船起飞

在经历了N次地面测试失败后,美国人总算是凭借一波莽操作,成功把约翰·格林送进了地球轨道,飞了三圈,终于是扳回了一城。这约翰·格林老爷子也是猛人,不仅敢坐在这么一个前期失败率超高的火箭上,还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又去了一次太空,看来航天员生涯确实磨练人。

而且美国人也迷之喜欢“阿特拉斯”这个名字,ULA后来又设计了新的运载火箭,也叫“宇宙神”,当然这时的宇宙神就没那么傻大黑粗了。

“宇宙神V”型运载火箭

这么飞了好几次以后,“水星”计划也就这么落幕了——留给美国人的时间不多了。


之后就是“双子星”计划——一个人是不可能上月球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而送两个人上去这个目标,连“宇宙神”都受不了,就要请它亲戚帮忙——所以我们看到这时候“大力神”火箭就出现了。而这“大力神”火箭一股子止咳水的味道,给人体验极差。

所以为了装逼起见,我们有时候叫它“泰坦”运载火箭,是不是逼格高了不少?

“泰坦II”运载火箭与“双子星”载人飞船

在“双子星”计划的全10次飞行中,“大力神”运载火箭功不可没,而美国人自然也没忘了它,作为主神“泰坦”它是那么地让人放心,以至于它的改进型一直用到了21世纪初(你也要用半个世纪?)。重要的载荷像“海盗”系列火星探测器,“旅行者”系列飞船,“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等等,都是由它送入太空的。

在2005年10月19日,“大力神”运载火箭在做完最后一个工作后,终于挥别航天发射场,过退休生活了。这里没有图,因为最后一个载荷是“KH-12”,即“锁眼-12”系列侦察卫星之一。毕竟军方才是火箭使用的大氪户。


之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土星”系列运载火箭的横空出世,冯·布劳恩的天才设计终于让美国人实现了弯道超车,率先实现载人登月。月球上的6面星条旗宣告着美国在航天争霸赛的最终获胜。

当然各位看客可能觉得“土星”这个名字实在是“太土了”,比楼上喝大力的都不如。

好吧,其实这也是个罗马神话的一个神,萨图努斯。当然人家的职位……这个……是农神……

还是很土嘛!

但是,人家的儿子朱庇特,是罗马神话的主神,众神之王。连众神之王都得管它叫爹,这是何等可怕的存在啊。

不要说美国人没文化,还是有点文化的啊!//好吧这句是我瞎掰的

我觉得我必须要放一张横版图片以示尊敬

起飞质量三千余吨,高百余米,芯级直径十米之威力巨大の米国神箭,把三个人送进了月球轨道,两个人送上了月球表面。


之后的事情就相对来说比较乏味了——随着月球拉力赛的结束,人们开始进入了空间站时代,这一段时间,美国人用的都是航天飞机……诶,等等?航天飞机又不是能全包的,这么贵的东西肯定不可能全用来发卫星!

好吧,确实是这样。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的内容,你没注意到我们说的几乎都是载人火箭吗?

事实上,普通载荷的发射也需要大量的火箭进行。在当时登月竞赛的强大背景下,火箭的发展不可能就那么几种。我们就把他们给捋捋。

在早期火箭的研制中,美国人除了“宇宙神”运载火箭之外,还研制了另一款运载火箭“雷神”。换成名字的话就是我们大家都喜闻乐见的“托尔”。

这个“托尔”也是从弹道导弹改来的,而且是从中程弹道导弹上改的。这个改得更加不走心,直接往上套一个细管子就算数了,非常难看。

搭载“先驱者1号”的“雷神”运载火箭

实际上,为了酬载均衡,美国人在早期研制了很多级别的火箭来适配不同等级的发射任务。

出自1963年版《星际航行概论》第97页,钱学森著

更重要的是,其中的部分内容甚至至今还有使用的改型。比如表中最后一行“半人马座”上面级。还比如,“雷神”运载火箭使用的“德尔塔”上面级。

“雷神”火箭与“德尔塔”上面级

“雷神”火箭在早期作为一个发射平台,上面搭载了非常多的上面级,比如“阿金纳”上面级(它也值得好好写写),当换到第四种上面级时,名字就变成了“德尔塔”——希腊字母中的第四个字母,虽然不是什么神话人物,但好歹跟希腊沾点边。

随着实验的成功,“雷神-德尔塔”复合体被进行了多次测试,最终被简称为“德尔塔”。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简化居然就这样成功上位,它经过了数十次的修改与衍生,最终成为了一代优秀的运载火箭的名字。

“德尔塔IV”型重型运载火箭,是运力最大的火箭之一,ULA出品


而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小型化,微型化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因此如何避免使用笨重的火箭运载卫星,便成为了一个很有钱途的课题。

美国人自然不能放弃这个大好的机会,他们就琢磨怎么样能省点发射成本。就这样,他们想到了用飞机平台发射火箭的办法。“飞马座”运载火箭便成为了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等等……神话呢?

忘了说了,这个“飞马座”就是希腊神话中的飞马珀伽索斯,它是从被珀尔修斯砍了脑袋的美杜莎的脖子中蹦出来的。考虑到“飞马座”运载火箭的发射方式,很难说这不是美国佬的恶趣味。

B-52轰炸机空射“飞马座”


另一个操作就是突破运力下限,重新设计一款小型运载火箭。美国人觉得这是好的,顺便看看自己的钱包还有不少钱,就说:两个都要。

所以事儿就这么成了,出了“米诺陶”。不是那个拉烟洗洗洗的驱逐领舰。大家都知道这个词就是NTR,那也不多讲了。

“米诺陶”运载火箭,看上去还挺萌


如果还有一点要讲的话就是成为废案的“战神”系列火箭,名字是Ares,是希腊神话的战神,它是当年“重返月球”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连试飞都成功了,可惜共和党误国啊(#滑稽)

“战神1号”运载火箭


基本上,美国历史以来的运载火箭名字讲完了,其中也有一些诸如“雅典娜”(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这样的“昙花一现”的火箭,也有“伏尔甘”(罗马神话中的火神)这样鸽了很久的火箭,它们也都是用神话人物来命名的。

当然也有一些火箭是由星座名称命名的,比如由“米诺陶-C”改换门庭来的“金牛座”,以及“安塔瑞斯”(原金牛座II)这样的运载火箭。而年轻的民营企业更喜欢“猎鹰”“新谢泼德”这样有趣的名字,所以总的来说,美国的运载火箭名字还是取材于诸多神话内容。


1.2 载人航天器

美国佬们因为苏联搞了个“史泼尼克危机”,被恐慌淹没,不知所措。但很快回过神的他们就要迎头赶上,要奋起直追,所以他们总算是在苏联人搞事情的第二年,也就是1958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但彼时苏联人早就在去年把一条狗送进太空,获得了宝贵的空间生物学数据,而美国人啥都没有。就算这样,美国人还是咬咬牙,在发射他们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当年,就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这就是著名的“水星计划”。这个“水星”虽然听上去人畜无害,但是别忘了,太阳系的大行星都是有神话代表人物的。水星因为离太阳最近,公转轨道上的线速度最快,因此人们用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使者——墨丘利来命名。既然墨丘利是使者(实际上即是跑腿的),那肯定跑得很快。不知道美国人有没有这么想过,不过看他们急吼吼地通过载人航天计划来看,怕是觉得这跑得不需要超过记者们,只要超过苏联人就行了。

就这样,美国人就轰轰烈烈地搞起载人航天来,并广泛向社会招收宇(shen)航(jing)员(bing)——当时应该没有正常人愿意坐在一个巨大的窜天猴上面去,应该。然而人类要是没有疯子就不会发展了,结果这一招招来7个人,这数很吉利,美国人觉得很吼。

当年的七勇士,这真不是什么cosplay……

然后水星飞船也造起来了,这个水星飞船也很有意思,就是所有发射的飞船,全部都是以7结尾的。毕竟这7个人敢先上太空,让点命名权算什么呢?保不齐就……是吧。

话说回到宇航员上,他们一开始觉得还行,等看到实物了,就觉得这玩意儿也叫载人飞船?这玩意儿确定不是穿在身上的吗?

“水星”载人飞船剖面图,没错,就这么小

然而事情都到这一步了,就将就一下吧。

就这样,“水星”系列飞船发射了6次,名字还特别有美国气息。分别是“自由”“独立钟”“友谊”“极光”“西格玛”“信仰”,当然后头别忘了带“7”这个数字。

所有载人的“水星”飞船发射合集

等等,水星计划总共7个人,就发射了6次,一艘载人飞船只能坐一个人,那一定至少有一个人没能上天啊。

嗨,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没错,七个人里面唯一一个没能上天的是唐纳德·肯特·“迪克”·斯雷顿。这位仁兄也有很多故事,他因为心脏有问题(心律不齐),就一直没能上天。但他同时又是水星计划、双子星计划、阿波罗计划的备选人员之一。最后历经15年的等待(与治疗),他终于如愿在1975年作为“阿波罗-联盟”计划的成员进入了太空。

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

15年啊,头发都白了


美国人肯定不可能就这么结束的,别的不说,就是这看上去跟单兵再入大气层无异的“宰人飞船”,也太过意不去了。而在1960年,肯尼迪慷慨激昂地树了个flag,扬言要在1970年前送人上月球,这样为了一个完整的登月计划的实施,多人载人飞行任务、稍长时间的飞行任务、舱外行走任务、交会对接任务的实现,就成为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好吧,实际上还是追赶苏联人的车尾灯)

前面也讲过,一个人是不可能上月球的,至少两个人。美国人左看右看,那就俩人吧。计划起名也要起得跟天空有关,那就“双子座”吧,你瞧多完美。

“双子座”飞船透视图

但这双子座飞船怎么看怎么像是双人版的“水星”飞船,不过考虑到NASA当时时间紧,任务重,将就一下也就算了。毕竟1970年的deadline在不远的未来等着呢,只要能完成任务,哪怕设计成只大蛤蟆也能接受。

由于有前边7位壮士率先吃了螃蟹,飞行员们的心思也活络起来了。“双子座”计划新招到了9个人,这下宇航员队伍扩大到了16人,美国人不由得汪汪大笑起来。

但正经的事情还是不能落下。这次美国人因为赶时间就没给“双子座”飞船各起各的名,反而还给每艘飞船都配了多种不同的任务。

“双子座1号”跟“双子座2号”因为要测试,就没带人。

“双子座3号”带人飞了三圈(咦为什么又是三圈)。

“双子座4号”由爱得·怀特搞了美国人的第一把出舱。

舱门一开,就出去了

“双子座5号”把任务时间延长到了7天,还测试了燃料电池来给系统供电。

“双子座7号”更鬼畜,索性直接把时间延长到将近14天,宇航员弗兰克·F·波曼跟吉姆·洛威尔表示有一句【哔哔哔】今天一定要讲。

“双子座6号”因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阿金纳”上面级的引擎在入轨时炸了,不得已推迟发射,交会目标改成了“双子座7号”,两艘飞船的宇航员互致问候,拍了几张照片,最近距离不到1米,就是没对接。然后“双子座7号”宇航员目送“双子座6号”返回地球(【哔哔哔x2】)

互相拍照以示纪念

“双子座8号”终于对接上了“阿金纳”上面级,可喜可贺。然而对接上以后,发动机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导致对接不能继续进行。这还险些导致上面的两名宇航员回不来,要知道这上面坐着的宇航员,一个是大卫·斯科特,另一个就是尼尔·阿姆斯特朗。

从“双子座”拍“阿金纳”上面级(实际上是目标飞行器)

“双子座9号”因为“阿金纳”上面级的整流罩没打开导致无功而返。

“双子座10号”的航天员通过舱外行走,跑到了“阿金纳”舱口并取回了在上面的实验装置。

“双子座11号”终于再次对接“阿金纳”上面级!而且这次对接再也没出问题。

“双子座12号”作为“双子座飞船”最后一次飞行,除了一些已经很平常的工作以外,巴兹·奥尔德林也没闲着,出舱了5.5个小时,刷了一波记录。

“双子座”计划全12次发射合集

可以说,“双子座”计划的成功进行,为美国的登月计划铺平了道路,该进行的实践验证已经全部进行完毕,也培养了一批综合能力极其优秀的宇航员。可以说它是相当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唯一的槽点就是,“双子座”飞船是没有逃逸塔的,一旦碰上问题只能弹射出去。

随着“双子座”计划的大获成功,美国人终于要涉足月球了,就出了是个人都知道的“阿波罗”计划。

讲道理,用这个名字真是精准地可怕。阿波罗是光明神,是狩猎阿尔忒弥斯的弟弟。然而,后来人们就开始混乱了,把阿波罗当成太阳神,把阿尔忒弥斯当成月神。所以这俩的关系很不一般,无论从哪个方面解释,都是亲戚,还是难姐难弟。

这个“阿波罗计划”上马得也很迅速,一开始也很顺利,直到带了人,就遇到了重大的挫折——在阿波罗-土星204的任务中,三名宇航员要先期入舱测试。美国人就跟以往一样,往舱里面灌了纯氧。谁知因为故障引发了一场大火,三名宇航员维吉尔·伊万·“格斯”·格里森、罗杰·查菲、爱得·怀特葬身火海。15人的团队(新招的9个人里面,埃利奥特·艾凯·西于1966年坠机逝世)瞬间损失三人,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甚至导致了当时阿波罗计划的预算削减。

AS-204后来更名“阿波罗1号”,以纪念这段未竟的旅程

但美国人也顾不上更多的悲伤了,擦干眼泪,让人类登上月球是最好的抚慰。

在经过了几次不载人的测试飞行后,“阿波罗7号”载人上了太空,“阿波罗8号”则直接把人送到了月球轨道,标志着美国人终于实现了对苏联人的反超——第一个进入月球引力圈的人是美国人!而让世人真正铭记“阿波罗8号”的,则是一张照片。

没错,就是这张——“地出”

世界为之震撼。这是人类首次在如此之远的地方回望家园。

紧接着“阿波罗9号”就开始搭载重要的登月舱。也就是从此开始,“阿波罗”系列飞船又多了新的呼号——指令舱一个,登月舱一个。

“阿波罗9号”的呼号没啥意思,分别是“橡皮糖”(指令舱)跟“蜘蛛”(登月舱)。

“阿波罗10号”的呼号则非常之有意思了,分别是“查理·布朗”(指令舱)跟“史努比”(登月舱),这就很美国范。它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上空十几公里处悬停并返回。而NASA也知道这帮航天员肯定脑子里没想好事情,就在登月舱上面做了手脚,没给足燃料——你要是敢当第一个登月的,那就别想着回来了。

“阿波罗11号”作为第一个把人类送到月球表面的飞船,无论怎么吹都不过分,那句名言也将镌刻在历史上,供所有人铭记。一些纪录片喜欢给人们第一次登上月球的那一章节起名“雄鹰落月”,这是因为其登陆舱的呼号是“鹰”,而服务舱则是“哥伦比亚”。

这个脚印也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阿波罗12号”的呼号是“美国快艇”(指令舱),其登月舱“无畏”降落到了“勘测者3号”月球登陆器附近,宇航员回收了一些登陆器上面的实验设备。

这应该是人类捡的最远的破烂了

“阿波罗13号”的呼号则是“奥德赛”(指令舱)跟“水瓶座”(登月舱)。这个任务进行得简直是惊心动魄,在飞向月球的时候服务舱一个氧气罐炸了,还好宇航员没事。登月是不能指望了,但求能把宇航员捞回来。这三位宇航员跟地面上的工作人员们也是很争气,硬是克服了电力短缺、低温、二氧化碳上升等等问题,给熬回来了,顺便再创造了一把人类距离地球最远距离的纪录,因为轨道专家给他们规划了一条自由返回轨道(所以数学好还是很重要的)。这一史诗级的操作也被人们称之为“成功的失败”,就如同奥德修斯在史诗《奥德赛》一般值得传唱。

惊心动魄的6天旅程

“阿波罗14号”的呼号是“小鹰”(服务舱),这不是个名词,是位于北卡的小鹰镇,莱特兄弟就是在那边起飞的。登月舱呼号则是“安塔瑞斯”,就是天蝎座α星,也算是糅合了美帝风情与星座。“阿波罗14号”完成了“阿波罗13号”未竟的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美国登月第一人艾伦·谢泼德甚至在月面上挥杆打高尔夫球,真是城会玩。

“阿波罗15号”的呼号是“奋进”(服务舱)与“猎鹰”(登月舱),这俩名字后来分别被一架航天飞机跟一系列运载火箭继承,也算是后继有人。在此次任务中,宇航员们终于能在月球表面开车了,更大的探索范围带来了更多有趣的发现。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一块小小的铝制铭牌——上面记录了在1971年7月以前牺牲的14名宇航员的名字,一起放着的是一个8.5cm高的铝制小人,就是“倒下的航天员”。

纪念所有牺牲在人类探索宇宙道路上的先驱们

“阿波罗16号”的呼号分别是“卡斯帕”(服务舱)与“猎户座”(登月舱)。这次的任务中,宇航员们释放了一颗小卫星来辅助探测。

“阿波罗17号”的呼号分别是“美国”(服务舱)与“挑战者”(登月舱)。作为“阿波罗”计划中的最后一次任务,让所有人都恋恋不舍。宇航员们创造了在月球表面的最长驻留时间纪录,最长任务时间纪录,也包括了最多样品采集纪录——用宇航员们的话说,“那可是整整一手推车的石头呢!”最后一次飞行中,宇航员哈里森·施密特与尤金·塞尔南在月面上唱歌跳舞,将人类“月球竞赛”期间的最后一次登月画上了一个欢乐的句号。

“阿波罗17号”的月球车上拍摄的登月舱起飞瞬间

“阿波罗”计划结束了,空间站建起来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倒退,实际上并不然。正如拳击一般,暂时的缩拳,是为了更加有力的一击。“阿波罗”系列飞行任务时间最长也不到两周,而人类未来在太空的长期驻留,将以“月”来计算。空间站非但不是倒退,反而是一种更显著的进步——太空对人的远期影响,将直接左右人类航天事业的未来。

而美国人发现,自己又落后于苏联人了_(:з」∠)_

“不行,我们要更强!这不是还有土星五号吗,找个大家伙打上去!”

“土星五号”的全部发射瞬间,注意最后一次少了逃逸塔


所以“天空实验室”出现了,这个名字起得真是耿直。

这个家伙是人类历史上往太空发射的最重的载荷。有多重呢?77吨。这个“美国肥宅”的容积达到了惊人的368立方米,相比于几十立方米的普通空间实验室的狭小体积而言,这已经可以用“奢华”来形容了。

然而这么个奢华的东西居然差点就成为了废物——发射过程中的一个小故障导致了其微流星防护罩脱落,连带带走了一片太阳能板。这下搞得这个大家伙损失了大量能量来源,而且由于一部分外壳的脱落导致厚度变薄,太阳的热辐射可以更加轻松地进入舱内。

这下本来要入住的第一批“房客”摇身一变成了修理工,想想这有多悲惨吧——好不容易拿了房,第一件事情不是放家具而是修墙补漏。但总是得修,毕竟这玩意儿还是要用,修不好的话丢的脸不是一般大。所以这群“房客”在外头逗留了一圈,出舱了几次,总算是勉强修补得能用了。

盖了一块布来阻挡热辐射,还少了一块太阳能板

“天空实验室”最终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接待了三批宇航员后,老将也功成身退,于1979年陨落于南太平洋。


当天空实验室退场了之后,美国人的航天飞机计划也到了结果的时候。//终于讲到航天飞机了

航天飞机在上世纪后期以及本世纪初,成为了美国的标志之一,特别是科技领域的标志。人们总是喜欢把航天飞机作为人类技术力量的重要展示部分。

甫一开始,人们有感于一次性火箭及载人飞船的高消耗(实际就是心疼钱),希望能开发出真正的可重复利用运载工具(当然马一龙在这两年做得很好),所以航天飞机这个概念就提出来了。人们认为造一架能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航天器是很吼的,因为这样能最大限度回收航天器。

美国人看看自己钱包,决定要造6架,1架模型,5架正式用的。

第1架(OV-101)的名字是“企业号”,这个名字是很历史悠久的。欧美舰船用这个名字的船在历史上至少有50艘。企望创业,这个词用在第1架航天飞机上也是无比恰当。这架航天飞机仅仅在大气层内进行了测试,给出了非常丰富的参数,为后续的航天飞机设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企业号航天飞机在进行测试,可以看到没装引擎

第2架(OV-102)的名字是“哥伦比亚号”,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哥伦比亚”是“哥伦布”的变体,这个哥伦布就是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在某些情境下,“哥伦比亚”甚至可以代表美国。美国人对“哥伦比亚”的充分好感也让其出现在首都中。Washington.D.C就是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而前面著名的“阿波罗11号”,其服务舱的名字也是“哥伦比亚”,可见美国人对这个名字的重视程度。当然地球上还有个叫“哥伦比亚”的国家,不过那是另一回事。

这个“哥伦比亚号”开创了许多的“第一”。它在1981年执行了第一次航天飞机的发射任务(STS-1),也第一次带了4名、6名乘员进入太空,还带了第一位女指令长进入太空。“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也是它带入太空的。

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看到的航天飞机发射都是“橙罐燃料”,实际上头两次发射的燃料箱是白罐子,上面有一层抗紫外涂层。后来美国人发现不涂也没关系,因此后来的发射都是本色出演。“哥伦比亚号”的一系列太空飞行经验以及修正参数也为后续的航天飞机研制提供了重要参考意义。

STS-1准备发射,可以看到燃料箱是白的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执行STS-107任务完毕,返回大气层时解体,造成机上7名乘员全部遇难,这是美国航天历史上第二次航天飞机事故。

STS-107任务乘员,这是美国第二起严重的航天事故

第一起事故就是“挑战者号”,也是第3架(OV-099)航天飞机。

这个序列号为什么是099呢?原因在于本来“挑战者号”也是一架验证机,原名STA-099,是用来测试结构稳定性的。后来美国人想要进行轨道飞行,而一时半会儿大建不出来,所以就要从以前的验证机里面找。但“企业号”缺零件太多,美国人算了半天,觉得STA-099开改造来得合算,就把它转正了,但序号保留,因此叫OV-099。

“挑战者”这个名字,也是用船名改来的。原型是英国的“挑战者号”科考船。这艘船原来是一艘皇家海(yao)军(zi)的战舰,后来改成了科考船,进行了3年又5个月的全球海洋调查。听上去没什么,但你要知道这是在1872年到1876年进行的。实际上,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对全球海洋进行科考。

“挑战者号”运了美国第一名女宇航员进入太空,也让宇航员完成了第一次自由式太空行走。

但在执行STS-51-L任务的时候,因为密封圈故障,“挑战者号”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其中还包括一名将在太空授课的女教师。

STS-51-L任务乘员,这是当时美国发生的最严重的航天事故

第4架(OV-103)是“发现号”,这个“发现号”以前还是皇家海军的名字。是库克船长三下太平洋的壮举中,第三次探险的座舰。

这个“发现号”干了很多事情,最重要的一件就是把“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到了天上。人类对于宇宙的发现,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除了这个以外,它还搭载了“尤利西斯”太阳观测卫星,把约翰·格林老爷子第二次送进了太空(前面讲过了),第一次搭载俄罗斯人上太空,可以说是十分功勋卓著了。如果还有一点要讲的话,就是在两次航天飞机失事后,都是“发现号”重返太空的,国际空间站的人员流转很大一部分也是“发现号”完成的。这对于美国人民对于航天事业的热情来讲,有着重要的关系。

经典照片:“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发现”之旅

第5架(OV-104)的名字是“亚特兰蒂斯”,它名字来自于一张场地魔法卡,能让场上的水属性怪兽攻击力/防御力上升……嗯嗯嗯???串台了。

“亚特兰蒂斯”这个名字实际上也是继承自舰船的。不过这次皇家海军就没出现了,原型是伍德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第一艘专业海洋科考船,建于1930年,相比于前面的一帮老爷船来说要年轻不少,但伍德霍尔海洋研究所是最大的私立海洋研究所,但这艘带了个“第一”的名头的科考船也是很值得纪念的。更重要的是,传说之都亚特兰蒂斯也很有名。

前面的“发现号”送了很多有名的货物上天,这个“亚特兰蒂斯”也不示弱,送了“麦哲伦号”金星探测器,跟“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更重要的是,“亚特兰蒂斯”在1995年第一次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进一步实现了美俄两个航天大国的合作。并且在此之后,“亚特兰蒂斯”便成为了美国的使者,常常与“和平号”对接。在“国际空间站”这一概念提出后,“亚特兰蒂斯”也成为了建设者的一部分,常常往上面送货。

在2011年7月8日,“亚特兰蒂斯”执行了STS-135任务,这是美国航天飞机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同年7月21日,“亚特兰蒂斯”成功降落,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这是航天飞机的绝唱……吗?

第6架(OV-105)是“奋进号”,这个名字的来源还是船。它是库克船长三下太平洋的壮举中,第一次探险的座舰,当然也来自皇家海军。不过这个名字不是NASA官员们钦定的,是美国中学生们在全国起名大赛中票选出来的。(不要说美国人不懂历史)

“奋进号”原来是用来填补由“挑战者号”失事而带来的航天飞机数目不足的情况,因此国会在1987年同意了“奋进号”的建设案(所以是不是可以视作“挑战者号”的转生?),并在1992年开始了其第一次太空旅行,而彼时正是人类大搞空间站的时候。因此“奋进号”也被拉去当壮丁,其大部分项目都是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项目,但“成也国会,败也国会”,“奋进号”服役了短短20年,最终还是早早退役。

这张唯美的照片的中心正是奋进号,其正在跨越同温层至中间层

美国的当代航天史几乎是由航天飞机书写的。航天飞机作为一种非常新颖的航天器,曾经被人们给予了厚望。但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航天事业对于高可靠性的要求让原本设想的“简易维护”变得异常麻烦,整个航天飞机的里里外外都要被检查一遍。而两次航天事故更是让人们对“可靠性”这个事情变得异常敏感。此外,航天飞机的结构复杂,这无疑又大大增加了运行维护的难度。最终,航天飞机因为其维护成本过于高昂退出了时代的舞台,但是其价值依旧是显著的。后来者看到这一段历史,也终将明白人类在飞向太空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五架航天飞机的同框发射照,它们终将被镌刻入历史


美国人的航天飞机退役了,然后美国人发现自己居然没载人飞行器用了。

跟中国合作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的,欧空局又太菜,只能跟俄罗斯合作维持生活的样子。这群毛子一个个都是人(jian)才(shang),烈酒又能喝,超喜欢跟他们……个鬼啊!NASA要知耻,知耻啊!

美国人早在航天飞机列入退休表时就意识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在2003年“哥伦比亚号”失事之后,美国人认为航天飞机正在变得不可靠,于是翌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新型载人飞船的计划(乘员探索运载器,Crew Exploration Vehicle,CEV)。这个运载器相当于是可以满足从近地轨道到飞向火星所有任务需求。NASA很快响应,并给这艘承载美国未来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飞行器一个名字——猎户座。

这个“猎户座”的名字显然是来自星座,也是“阿波罗16号”登月舱的名字。在经历了美国特色名,星座名,美国特色名,舰船名之后,新的毅种循环似乎又开始了。当然如果你愿意按“俄里翁”的名字叫他也可以。他是海神波塞冬的儿子,是个巨人。

但这个“猎户座”的进展不太顺利,几经波折,贯穿两届政府,数易其稿,其终于在2014年进行了首次无人发射实验。而下一次的无人飞行任务将在明年进行,目标是月球轨道。

看起来很熟悉不是吗?让我们祝它好运吧。

美国的载人航天器部分也基本上讲完了,主要是载人飞船。

实际上严格来说,国际空间站上美国制造的舱段也算是载人飞行器的部分。分别是:

“团结号”节点舱,不是那艘巨型太空战舰;

“命运号”实验舱;

“探索号”压力仓,美俄合制,冠英文名;

“和谐号”节点2舱;

“宁静号”节点3舱;

之后的舱段一般直接以功能称呼,比如穹顶舱。


综上,纵观美国载人航天器的命名相对于运载火箭而言,其显著地体现在,其载人飞船的任务计划基本都是以星座/神话人物命名,这一点与运载火箭几乎一致。但是具体细化到每一艘飞船上,则具备了很多美国风味,在冷战期间的背景下,更体现了美国特色。而航天飞机作为美国重要的载人飞行工具与实验平台(航天飞机基本都会携带SpaceLab实验平台用于实验),其起名更多地来自于历史上著名科考船的名字。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是一场科考之旅,因此航天飞机的起名算是实至名归。

//终于填掉这个天坑了……

1.3 深空探测器

1.4 近地轨道重要载荷(可能有)


2 苏联/俄罗斯

2.1 运载火箭

2.2 载人航天器

2.3 深空探测器

2.4 近地轨道重要载荷(可能有)


3 中国


4 欧洲

4.1 欧空局成立前

4.2 欧空局成立后


5 日本


6 其它拥有运载火箭技术的国家

编辑于 2018-06-04 11:45

只说探测器。这个问题我以前还真思考过。

给探测器取名字这事儿吧,个人觉得,总的来说最大的原则就是有意义,至于如何诠释有意义嘛……并没有一定之规……

粗略一瞄可以找到这几大类……


1、以天文(相关)学家命名

这一类一般都是要跟被探测对象有一定联系的,比如:

1)NASA探测木星及其卫星系统的伽利略号轨道器:伽利略是木星最大的四颗卫星的发现者

2)NASA探测土星及其卫星系统的卡西尼号轨道器:卡西尼是土星其中四颗卫星的发现者,而且最早注意到土星环之间有环缝

3)NASA探测土卫六的惠更斯号着陆器:惠更斯是土卫六的发现者

4)NASA探测小行星爱神星和梅西尔德星的会合-舒梅克号探测器:舒梅克在近地小行星的发现和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5)欧空局的火星着陆器斯基亚帕雷利号(失败):意大利布雷拉天文台台长 乔凡尼·斯基亚帕雷利 在绘制火星地图(和传播火星河道的乌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欧空局的哈雷彗星探测器乔托号Giotto):意大利画家乔托曾在1301年观测过哈雷彗星

……


2、以神话传说中的名字命名

这类也很常见,一般都要是和这个任务有具体联系的神话传说。

1)NASA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号(Juno):木星(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众神之王的名字,木星所有的卫星都是以Jupiter的妻子或者情人的名字命名的(嗯,我的意思是不仅是情妇,比如木卫三Ganymede就是个美少年),而朱诺是朱庇特的妻子……千,千里捉奸?

2)NASA的火星轨道器奥德赛号(Mars Odyssey):其实这个名字本身并不是来自,而是来自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但这个梗源头还是来自希腊史诗《奥德赛》;

3)NASA欧洲空间局联合发射的太阳探测器尤利西斯号(Ulysses):以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就是上面那本《奥德赛》的主人公)的拉丁文名字命名;

4)NASA的登月项目阿波罗号系列(Apollo);

5)日本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飞天号:我觉得这不是日本的神话传说……

6)日本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月神1号(SELENE1):希腊神话中的月神,这个探测器在日本叫辉夜姬号(Kaguya),用的是《竹取物语》里辉夜姬(かぐや姫)离开人间飞向月宫的传说,其实就是日本版的嫦娥奔月;

7)同时期的中国第一个探月任务也取名叫嫦娥(Chang'e):其实算是用了同一个梗吧。

……


3、以其他典故命名

也是要跟被探测目标有点联系的,比如人名或者地名,而且这类大多颇有点“开拓”的意味。

NASA的火星着陆器海盗号(Viking):用的是维京海盗的梗,其实和水手号系列的意味是差不多的

NASA的金星轨道器麦哲伦号:不用多说

NASA的月球轨道器克莱门汀号(Clementine):来自歌名"Oh My Darling,Clementine",寓意是这颗探测器将永远消失

欧空局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号(Rosetta):来源于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对破译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欧空局的彗星着陆器菲莱号Philae):来源于配合罗赛塔石碑进行比照研究的 “菲莱”方尖碑

……


4、单纯地寄托美好愿望

NASA的先驱者号系列、旅行者号系列

日本的Nozomi号(意为“希望”)

NASA的黎明号(Dawn)

日本的晓号(Akatsuki)

日本隼鸟号(Hayabusa)

NASA的冥王星及柯伊伯带天体探测器新视野号(New Horizon)

NASA的火星车勇气号、机遇号、好奇号

……


5、“为了缩写什么都能凑”类

1)NASA的水星探测器信使号(MESSENGER),看着还不错吧,而且水星Mercury在罗马神话里也是个信使不是~但这个名字其实是MErcury Surface, Space ENvironment, GEochemistry, and Ranging(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球化学及测距)凑出来的。(多说一句,这个名字的维基中文和百度百科把Ranging翻译成“广泛探索”的译法应该都是错的,ranging这里应该是“测距”的意思,更精确的说应当是“激光测高”的意思);

2)NASA的火星着陆器洞察号(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利用地震、大地测量和热流的火星内部结构探测器),只能说缩写之后的寓意蛮不错……探测火星内部结构,就是“洞察”嘛……

3)欧空局还没发射的木星卫星探测器JUICE,是JUpiter ICy moons Explorer(木星的冰卫星探索者)的意思,缩写的意思倒是简单好记;

4)NASA的月球重力场探测器GRAIL,是Gravity Recovery and Interior Laboratory(重力重建与内部结构实验室),缩写是“圣杯”的意思

5)最丧心病狂奖可以颁给NASA的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器OSIRIS-REx,是Origins, Spectral Interpretation, Resourc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Regolith Explorer的缩写,意思是太阳系起源、光谱解析、资源识别、安全保障、小行星风化层探索者,至今我都不知道这群丧心病狂的人类是怎么凑出来的

凑完之后是什么意思嘛……OSIRIS是埃及神话中的神祗俄西里斯,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传播农业知识的丰饶之神(象征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可以告诉人们关于生命起源的信息),也是冥界之王(象征小行星撞击的毁灭性)( OSIRIS-REx ACRONYM - OSIRIS-REx Mission)。

最左边那个。维基

rex是拉丁语“王”的意思,还可以和霸王龙(Tyrannosaurus rex)联想到一起。大家知道,大部分恐龙很可能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击,所以NASA开了个脑洞,让恐龙飞去小行星“复仇”了,于是这个任务还有了这么个logo

秀一下我在会场拿的贴纸~


……

6、耿直到突破天际类

这类玩家以苏联为典型代表,其他国家偶尔为之……

1)苏联的月球任务,不管是飞掠还是轨道器还是着陆器,全部叫月球号(Luna),然后按顺序来,从Luna1号到Luna24号,停摆四十多年之后重启探月任务……人家打算接着叫Luna 25……反正我是服气的……还有一个系列就叫探测器系列(Zond),当年的计划从探测器1号一直划到了10号……月球车就叫月球车1号,月球车2号;火星任务就叫火星1号,火星2号;火卫一的探测器就叫福波斯1号,福波斯2号……金星探测任务就叫金星号(Venera)系列……这么耿直也是没谁了……

2)NASA的月球轨道器系列(Lunar Orbiter)、徘徊者号系列(Ranger)、探测者号(Surveyor)系列和小行星撞击任务深度撞击号(Deep Impact),日本的彗星号也有点这个味道

编辑于 2018-06-29 13:13

已经有高手列举了美国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的命名方式,我来讲讲咱们国家的。

首先,我们国家的航天器和运载火箭,都是工业部门生产的,但是都是项目制,即主要命名其实在项目立项的时候已经完成了。

我国航天体系分的很细,虽然都是航天,但是国家航天局(也就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的马甲)并不是所有项目的抓总。比如载人航天921、北斗都是原总装备部抓总,而探月等深空探测才是航天局抓总。

所以中国航天的“长征”“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等,都是由抓总单位来确定命名方案,然后具体项目里的型号,再后面根据项目先来后到的顺序加上12345以此类推。比如我国火星探测征名方案就其实是面向全社会的,最后收上来的确实很多都不像样,最后还是找了投标方案里最稳健的那几个来选择。

发布于 2018-05-24 17:03

虽然能猜到题主想问的主要是航天器的命名,但既然题目有“航空航天”的标签,我也就说说各国航空器的命名系统吧。

注:航空与航天的区别在于飞行器飞行位置是否位于大气层内,通俗的说就是飞机与火箭、导弹的区别。

但由于大气层和宇宙空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加之在近年来中美俄奉行的“空天一体化”战略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飞行在临近空间或者能自由切换大气层内外飞行的飞行器,使得两者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


1、苏/俄 命名系统

航空器命名系统之复杂,首推苏俄系统。一型航空器从提出设计要求到最终列装,需要经过“工程编号-设计局设计编号-设计局命名型号-中央部委批准/更改-改进型号增加后缀”的流程,可以说是繁琐之极。


首先说一下工程编号:

当军队或其他部门认为需要对装备进行更新换代时,会由中央军委(或其他部委)向各设计单位提出招标。(如果是林业部门需要运输直升机,则由苏联林业部发起)

这时就需要对该项目进行立项,出于保密或者内行人的装逼需求,往往会使用数字代码进行命名,如606工程、22350工程等。这方面中国同样继承了传统。

项目的命名方式并不固定,有可能是对项目重要数据的一个描述(303工程-3万米高度、3马赫速度),有可能是开始日期的缩写(723工程-1972年3月提出),有可能是纪念某个重要日期(17117工程-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

加之工程可能会发生更改、合并或取消,因此,工程立项编号往往是航空器命名中最混乱的部分。



接下来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设计局制度:为了保证设计者之间的竞争和设计成果的多样性,各国往往对同类装备保留多个设计单位。

这对美国是波音、洛马等一系列公司,对苏联则是一系列以开创设计师名字命名的设计局。著名的航空设计局有:


苏霍伊设计局(产品代号:苏-Su)

以首任总设计师帕维尔·奥西波维奇·苏霍伊命名

主要设计方向:截击机(早期)、强击机(早期)、战斗机、战斗轰战机

代表作:苏-9、苏-24、苏-25、苏-27(歼-11原型)、苏30、苏35

苏-27


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产品代号:米格-Mig)

取两位设计师阿·伊·米高扬和米·约·格列维奇联合命名

主要设计方向:战斗机

代表作:米格-1、米格15、米格15、米格29、米格1.44(项目中止)

米格-29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产品代号:雅克-Yak)

以首任总设计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雅科夫列夫命名

主要设计方向:几乎所有种类的固定翼飞机及直升机,以短距/垂直起降飞机为最强项

代表作:雅克-15、雅克-38、雅克141、雅克-18P

雅克-141,垂直起降舰载机

安东诺夫设计局(产品代号:安-AN)

以首任总设计师奥列格·康斯坦丁列维奇·安东诺夫命名

主要设计方向:运输机

代表作:安-2(运-5原型)、安-10、安-22、安-124、安-225

安-225,世界最大飞机,背负的是苏联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伊留申设计局(产品代号:伊-IL)

以首任总设计师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伊柳辛命名

主要设计方向:运输机重型轰炸机、客机

代表作:伊尔-18、伊尔-62、伊尔-76、伊尔-96

伊尔-76,中国涂装

图波列夫设计局(产品代号:安提-ANT、图-Tu/Ty)

原名航空科学技术联合体、建立者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上将去世后改名图波列夫设计局

主要设计方向:轰炸机、客机

代表作:图-2、图-4(苏联B29)、图-16(轰-6原型)、图160、图-124、图-144、图-154

图-160,超音速洲际战略轰炸机

卡莫夫设计局(产品代号:卡-KA)

以首任总设计师尼古拉·伊里奇·卡莫夫命名

主要设计方向:直升机

代表作:卡-8、卡-12、卡-25、卡-50、卡-52

卡-52

米尔设计局(产品代号:米-MI)

主要设计方向:直升机

代表作:米-8、米-24

米-8,乌克兰涂装

苏联鼎盛时期,除此之外,还有米亚西谢夫设计局(米亚-MIA、轰炸机)、别里耶夫设计局(别-BE、水上飞机)、拉沃什金设计局(拉-LA、战斗机,后期转向航天设计)、佩特利亚可夫设计局(佩-Pe、轰炸机)

以及里苏索夫、列克谢耶夫、巴尔提尼、贝利亚耶夫、格力高洛维奇、弗罗洛夫、格罗赫夫斯基、格鲁新……一大堆冷门设计局二十多家,多数不是被并掉了,就是不同时期不同的负责人改的名字,或者就是撤销了 。其中不少设计局的故事很有趣,也许之后可以发文章一一介绍。


苏联解体之后,除去安东诺夫设计局因地理位置被划归乌克兰之外,大部分设计局在完成股份商业化后,由于军费及设计经费短缺,纷纷倒闭破产。最终米高扬、苏霍伊、雅科夫列夫、伊留申和图波列夫于2006年,在俄罗斯政府的整合下重组为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但经营依旧十分惨淡。



回到命名部分,由于各设计局独特的代号系统,加之列装时不统一命名,苏/俄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从飞机名称即可得知设计单位和飞行器用途的国家了。(其他国家要么列装时由军统一命名,如中、美;要么无力自行研发或无力维持多个设计单位)


至于设计局产品编号,并非从1开始连续使用。各大设计局对编号的选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自1930年代苏联建立各设计局到1950年前后冷战开始,这段时间各设计局保持着连续使用代号的习惯,出现了TU-2,TU-4;Mig-1,Mig-3,Mig-5,Mig-9,等一系列飞机,其中不存在的数字型号往往是因为同时研制多个型号而其中部分研究失败/项目中止/未列装等原因造成的。

但从冷战开始,似乎受到苏联军方“大就是好”的奇葩思路的影响,以1948年图波列夫设计局推出TU-80为始,各设计局的设计编号就如同控制不住般的疯狂增长,迅速迈入2位数乃至3位数阶段。

而且各设计局似乎还存在一种编号末位的迷信:当推出了一款相对成功的飞机后,后续的项目命名往往在该款的编号上加上整十,如伊留申设计局在伊尔-76后命名了伊尔-86、伊尔-96;图波列夫设计局在图-124后又设计了图-134、144、154、204、214


苏霍伊设计局似乎是各设计局中的一股清流,在苏联解体之前一直保持着较连续编号的质朴,推出了苏-24、25、27、30等飞机。

但在之后也学坏了,先是在其最成功的苏-27“侧卫”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型苏-37,之后又提出了前掠翼项目苏-47(最终项目中止),最近又将俄罗斯的四代机计划T50正式命名为苏-57。


一型飞机设计定型后,为了充分利用设计成果和已生产的机体寿命,往往会进行改进设计。苏/俄航空系统中常使用原始型号加后缀字母的方式命名改进型号。

早期常用的一个常用的后缀为-БИС,英文为-bis,读作比斯,往往代表换装发动机或者全方面的提升,代表为米格15比斯。

米格15比斯

后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后缀体系:

P:全天候作战型号(仅出现于早期无雷达原型机)

B:改为轰战机型号(仅出现于早期无专用轰炸机时)

S:单座型

TI:教练机

U(UB):双座型

R:侦查型

A:核打击型(仅出现在战略核导弹列装前)

D:运输型(仅出现于早期无专用运输机时)

M:多用途型(战斗轰炸机)

K(KS):空射导弹型(仅出现于早期主要武器为机炮时)

K:舰载型(后废止,舰载型改立新型号)

K:出口型


以上各后缀可叠加使用,如米格-15SB(单座轰炸型)苏-27UBK(教练型、出口)苏-30MKI(多用途、出口、I-India 印度)

当然,还有大改后称新型号的方式,如苏-27的一系列改型(苏-27PU改称苏30,;苏-27K改称苏-33)在苏联解体后为掩盖经费不足设计新型飞机而尤为常见。



综上一下,以最成功的的苏-27“侧卫”系列为例。

1969年苏联中央军事委员会提出PFI(Perspective Frontal Fighter)未来前线战斗机计划工程,这是工程编号。(少数不使用数字标号的工程之一)

苏霍伊设计局经过一番精心设计,在1971 年早期时候提出了T-10和T-10-1(苏霍伊内部编号,T即Triangular代表三角翼布局,10代表该设计局的第十种三角翼飞机)方案,这是设计局设计编号

1977年原型机T-10-1首飞,苏霍伊设计局将型号命名为苏-27,这是设计局命名编号

在竞标会议上,苏-27同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的雅克-45、雅克-47共同竞标。PFI计划拆分为LPFI(轻型)和TPFI(重型)后中标TPFI计划。列装部队后,未被军方改名,苏-27成为装备名称,北约绰号“侧卫”

由于苏-27优秀的气动设计和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苏-27系列发展出了十数个衍生型号,囊括了战斗机、战斗轰战机等,装备了近十个国家。有的通过增加后缀命名,有的则另立新型号,其发展历程如图:


(未完待续)

苏/俄系的写完了,之后补充中、美、欧州几国的命名方式,求赞|ω・)

编辑于 2018-05-24 18:00

NASA自己讲过,所有的名字都是希腊罗马神话

“There were hundreds of names,” Scott Horowitz, NASA’s associate administrator for exploration, said during the announcement here at the Kennedy Space Center (KSC) spaceport, adding that many contenders were rejected. “All the constellations in the sky, all the Greek and Roman gods, all their children, cousins, it went on and on and on.”

发布于 2018-05-25 10:26

说一种起名类别,强行凑缩写类,典型例子:木星冰月探测器(JUpiter ICy moon Explorer,简称JUICE),完美地阐述了探测器的任务对象,以及凑出了juice的缩写。

发布于 2018-05-25 00:27

我记得做到一篇阅读讲埃隆马斯克,说他准备建一个

the big fucking rocket

我们学校是真的猛,敏感词也不屏蔽,还一本正经地翻译成

超级大火箭

发布于 2018-06-24 08:15

基本都是以自己航空公司的首字母或者特定字母开头的 美国一般是F开头 毛子上世纪都是米开头 现在是Su开头 也就是苏霍伊 剩下就是系列飞机了 比如老美隐形轰炸机都是B开头 无人机都是X开头

发布于 2018-08-14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