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朝代
农民起义
中国历史人物

为什么历史淮河流域为什么老是起义,出来那么多帝王?

从刘邦项羽是苏北人,陈胜大泽乡起义在宿州,刘秀老家南阳是淮河上游,曹操是中游,刘裕萧道成和萧衍是淮河下游的,隋末起义的辅公跖和杜伏威,唐末的黄巢和朱温…
关注者
324
被浏览
126,065

27 个回答

看明白这张图,答案就基本明了了

淮河夹在长江与黄河之间,自古便是长江、黄河两种文明交流的核心地带。淮河流域所处的位置也恰好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核心地带。可以说,淮河流域是古代中原王朝的根基,所以这里爆发的冲突最为激烈。尤其黄河夺淮以后,频发的水灾又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关于淮河的故事,下面这篇文章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文章首发在公众号地球旅客,更高清的图片和更流畅的排版,只需轻轻一点▼


7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中国最关心最焦虑的事情有些啥?

这个问题可能有一万种答案。

但在国事日程表的显眼位置,必然有一条河。

这条河,就是淮河。

公元1194年,由于金国朝野腐败,无人修堤治水,黄河在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决口,河水一路南侵,霸占淮河河道。

这一世界罕见的河道侵夺事件,也叫“黄河夺淮”

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使得河床淤塞,行洪不畅,在河的下游,今淮安、宿迁两市境内,诸多中小湖泊渐渐被阻塞的洪水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片千余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洪泽湖。


烟波浩淼的洪泽湖

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摄影:图虫网@润州林子)


而失去了入海口的淮河,也被迫在洪泽湖破堤南下,委委屈屈地投靠长江去了。

原本稳定的淮河水系出现紊乱,淮河近800年的泛滥史也就此拉开序幕:

“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


1593年,淮河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最恶劣的一次洪灾,史书是这么说的:


"水自西北来,奔腾澎湃,顷刻百余里,陆地丈许,庐舍田禾漂没罄尽,男妇婴儿,牛畜雉兔,累挂树间。"


"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两岸成为我国自然灾害最频繁发生的区域。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年,淮河流域接连发生特大洪水,良田浸没,房舍倾覆,民不聊生,新政府决心治理淮河。

1951年11月2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大力推进下,艰苦卓绝的治淮工程拉开序幕。

▲1951年,超过50万人投入治淮工程,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下,1.83亿立方米的土方在六个月内被移走——即每人每月挑运150吨泥土。图片来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


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建设,如今的淮河已是一条高度治理的河流,洪泽湖以下形成了一河入江、四河入海的排洪布局。


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

(图片来自洪泽湖管理网)


还入海口于淮河,数十代淮河人的期盼终于得以成真。


淮河主河道全景

图中每一个小白点都代表一个村镇

每一个大白点都代表一座城市

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过亿人口

(请横屏观看)

▲历史上,黄河曾屡屡侵犯淮河。发生于1194年的黄河全面侵占淮河中下游河道事件,结束了淮河两岸富足丰饶的黄金时代。1951年以后的三次大规模水利工程,使得淮河重新获得直接入海通道,淮河水系渐渐趋于稳定。如今,洪泽湖以下,以最先修筑的苏北灌溉总渠作为淮河主河道。



全长近1000公里的淮河,大部分缓缓流淌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既无峡谷险滩,也少有风景名胜,人们对淮河的印象是模糊的。

很多人提起淮河,就顺藤摸瓜般地想到秦淮河。然而,淮河在长江以北,秦淮河是长江南岸支流。被文人骚客反复吟唱的十里秦淮,其实与淮河并无关联。

那么,淮河在哪里?


在河南与湖北两省的交界处,有一座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脉——桐柏山

传说中,这里是盘古开天辟地后造化万物的地方。

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海拔1140米,孤峰耸立,超然远引,寺庙的撞钟声、僧人们虔诚的诵经声,在深山瀑泉里回荡。


太白顶云台禅寺

位于桐柏县以西15公里处

横跨河南、湖北两省

(摄影:图虫网@啵啵336)


太白顶山脊北侧的降水穿过树冠、草丛和碎石,在一条条沟壑中汇集成娟娟细流。


桐柏山中的溪流

(摄影:图虫网@啵啵336)


无数条经过青山滤洗的溪流,在山下一个叫淮源的镇子里融合成一条清明透澈的河。顾名思义,千里淮河便是在此开始了东流入海的征程。


桐柏山下,淮河源头

(摄影:图虫网@啵啵336)


当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阅尽万里河山,奔流至中国东部平原时,夹在它们中间的淮河,才在名不见经传的桐柏山下涌出第一股清流。

然而,这并不妨碍淮河水系迅速成长为中国第四大水系

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大小数百条河流投入淮河的怀抱,造就了比想象的覆盖面积还要宽广的淮河流域

▲淮河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涵盖山东省南部,最北端衔接泰山。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²,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数据来源:水利部官网,2014年9月)。通常,淮河以北、黄河以南被称为“黄淮”,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被称为“江淮”。



淮河主要流经豫、皖、苏三省。

跟淮河纠缠的洪水也和这三省的地势地形相关。

信阳市淮滨县洪河口以上属淮河上游,长360公里,地面落差174米。

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属中游,长490公里,落差16米。

中渡到扬州三江营入江口为下游,长150公里,地面落差只有6米。

这样的地势,使得一旦暴雨来袭,上游的洪水将如猛虎般迅速落冲进中下游平原,并在平原之上四处溢漫。

而江淮地区的雨季总是犹有未尽的绵长,梅雨时节的50来天,能下完全年3/4的雨。淮河是多灾多难的一条河,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故事的一条河。


淮河流域,中华文明的扉页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诗经·鼓钟》


淮,刻在了三千年前的商朝甲骨文上,也流传在我国最早的诗集中。

淮河,不知从何时起便被人们视为河神的居所而加以崇拜,并被尊为“四渎”之一。


大雪过后的淮河

淮南市田家庵河段

(摄影©白杨,来自昵图网)

请横屏观看


当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苏醒,中国大地上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最先萌生出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处于两者过渡带上的淮河流域也几乎在同一时期跨入文明的门槛。

上古时代,黄河流域的炎黄部落结盟,一统中原。黄河文化开始以强势的姿态向南扩张,从那时起,淮河两岸就开始见证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再以后,治水有功的大禹王,沿颍水南下,在淮河中游的涂山大会诸侯,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确认建立。经历夏、商、周近1800年的融合发展,华夏文明逐渐成型。


鸟瞰涂山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空前剧烈,人们开动脑筋,为未来寻找出路。关于治国、处世、修身的各种思想流派竞相绽放,一度出现“百家争鸣”的宏大气象。

这一时期的思想交锋在淮河流域达到鼎盛,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学派均创立、兴盛于此,包括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在内的一大批思想家也大多生长于、活动于、成就于此。

淮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摇篮,而滚滚不息的淮河,也成为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向前推进的重要引擎。


淮河,中国南北分界线


公元前531年,齐国人晏子渡淮南下,出使楚国。面对楚国人的百般刁难,晏子巧妙应对。

在与楚灵王最后的辩论中,妙语连珠的晏子无意中开启了中国南北差异之争:

《晏子春秋》中他这样说: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演化到今天就是“汤圆还是元宵、豆花是甜是咸、用不用搓澡巾”等等一系列博大精深的理论。

在古人尚不明确淮河一带是中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是一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界线、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出淮河南北两面自然风貌与生活习俗上的差异。

直到2400多年后的1908年,出生在淮河北岸的中国现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才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


中国东部南北地理分界线


在信息交互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地理分界线的意义已经越来越模糊。南北虽有地貌、风俗的不同,但大家对祖国的热爱都是一样一样的。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不足,要在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楼集中供暖,参考这一划分,南方人的冬天就这样悲伤地失去了暖气。

烽火硝烟里的淮河


两种气候的交界处,也往往是战争最为频繁的区域。

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长城。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划分出了农耕和游牧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这两大文明水火不容,在长城沿线打了上千年。

而在农耕文明的内部,秦岭-淮河一线也面临同样的困扰。

历史上,中原地区一旦有政权南北对峙的情形发生,大多选择以淮河为界,比如北魏与南齐,大金与南宋。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初入淮河[南宋]杨万里


“长淮咫尺分南北”,在刀光剑影的笼罩下,淮河变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沟。


淮河上的舟船

拍摄于安徽蚌埠

(摄影©杨子健)


如果从轩辕黄帝大战蚩尤开始算起,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晋楚城濮之战,楚汉垓下之战,曹袁官渡之战、前秦东晋淝水之战,大明王朝的靖难之战……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200余次战役,发生在淮河流域的就要占去1/4。除长城一线外,恐怕这是几千年来战乱最频繁的地区了。

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流域,水利丰盛,地势又平坦,这里就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防备储运体系。而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又使得淮河成为链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交通枢纽,无论南下还是北上,这里都是兵家要冲之地。

换个角度讲,淮河流域出枭雄也毫不意外,气候舒适并水土肥沃,原本该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但淮河层出的不穷水患、连绵不绝的战乱、以及南来北往的文化交融,让这里的民风尤其自由不羁。

很多人看到了江南的婉约,不知其背后实实在在为了生存而努力的人们,拼命的时候也是何等的洒脱无畏。

这种不甘的悲壮,使得淮河两岸的名门大族乃至布衣百姓,往往能在历史的转折点里,揭竿而起,奋勇犯上。

这一长串的名单,差不多就是半部中国战争史: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曹操、刘裕、李昪、黄巢、朱元璋、宋江、张洛行、袁世凯、周恩来……

难以舍离的淮河


南方人口中的北方,北方人口中的南方,淮河两岸的人时常要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淮河这一地理文化单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地处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里地域辽阔、水土肥厚、气候温润、四季分明,在没有水患和战乱的年代,每一个勤劳人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谋得一份殷实的生活。


兴化垛田

在湖荡沼泽地上用河泥堆积而成的小块农田

位于江苏省泰州市境内,已有超过600年历史



“江淮熟,天下足”,在农业社会的时代,淮河流域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

北宋思想家李靓曾这样评价:

“当今天下根本在于江淮,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

然而,洪水和战争总是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来临,时不时就要失去家园的人们,在无奈中衍生了另一种如同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在流浪中以技艺讨生活。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天南海北四处奔走的淮河人,始终放不下的是对故土的眷恋。


日落淮河

(摄影©杨子健)


如今,人们已无需担忧洪水和战争,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转移,使得淮河几乎再度陷入失落,淮河流域亦一度沦为区域经济洼地。

2017年,淮河生态经济带进入国家发展战略。淮河将被建成中国第三条黄金出海水道,淮河流域也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之后的中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

一批现代化城市正在长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片古老的土地一定会再度发出闪耀世界的光芒。


蚌埠淮河两岸

(摄影©杨子健)


历史的到来和远去,就像河水一样无声又富有生命的张力。

只是淮河包容的故事,更为激烈且惊心动魄。

淮河就像一个孩子一样,从最初的文静纯真,到后来的顽劣不羁,历经世事后终归淡泊,只是淮河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来轮回这一场成长的洗礼。

人们回忆淮河,也记叙淮河。

因为没有哪一条河能跟淮河一样,当记录这条河的起起落落时,也就差不多写完了整个民族的历史。

来关注地球旅客公众号呀~更多深度好文,更好的阅读体验▼

编辑于 2019-01-11 15:27

答案就在这张图上。

古代四渎江河济淮,济后来消失我们不说,淮河水系与长江黄河水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是它的支流。我们都知道黄河下游基本没有大的支流;长江中游汉江湘江赣江,汉江连接江汉平原,但流域有限,湘江赣江流域都是山,长江下游虽然小的河网众多,但离中原核心地带太远了。

淮河则不同,它的支流尤其是北岸支流沂沭泗水、睢水、涡水、颖水、汝水等等密度大,流程长,落差小,基本上覆盖了黄淮海平原的绝大部分区域。从战国到宋朝黄河夺淮之前,这个区域可以说是除关中、河东/河内、河北之外的第四大核心区域,还是联接南北的要冲。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央帝国来说,这一块从赋税到军事上的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古代打仗打的是什么?说到底打的是粮食,打的是后勤。而粮食辎重的陆路运输成本比水路恐怕大不止十倍,因此其它条件同等的条件下,依靠陆路后勤的作战半径恐怕比依靠水路要差很远。而淮河流域的水系,恰恰在靠近中原核心地带提供了一个大面积的水路交通网,而这一流域又恰恰是大粮仓(全是平原,黄河泛滥之前土地肥沃)和大兵源地(人口稠密)。从这个角度,英雄起淮泗,N代帝王乡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就是个概率问题。

“活不下去只有反了”的说法,是黄河改道之后,黄泛区整个废掉了,经济和人口重心南移,淮河流域已经变质了。这恐怕也是元清异族征服那么顺利的原因之一吧。

发布于 2019-11-17 16:48

因为在新中国时期开始数十年淮河治理工程以前,淮河流域,尤其是淮河中下游流域,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活不下去,当然要干你丫的。

~~~~~~~~

补充几张以前从网上扒拉下来的的照片,正文在下面

这是淮河入海水道江苏淮安段,最北侧的大堤(东西走向),属于一级设防。大堤上的闸门平时打开,用于南北交通。一到汛期淮河行洪时,闸门便会关闭。从照片闸门口延伸出去的道路,在行洪时,会被几米深的洪水完全淹没。行洪道宽度750米。(学校足球场的长度一般是105米,相当于7个足球场的长度)

这张照片是站在淮河入海水道北岸大堤上(就是上面照片里闸门旁的大堤),看到的交通干道、路灯、行洪滩地,和买柑橘的卡车,远处还能看到淮河入海水道的南岸大堤。

你能想象这样一幅车水马龙的景象,在淮河行洪时,会是什么样子吗?

就是这样!上面照片里的交通要道和滩地全部被淮河洪水淹没,路灯只剩下半截露在水面上。

这张照片是2007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行洪时,站在大堤北岸,向南岸看去的情景(与上面照片同一个位置)。

这还不算最惨烈的。淮河汛期最危险的是安徽省的几个蓄滞洪区,一到紧急关头,蓄洪区里的数万居民,必须用板车拖着电器财物,在政府组织下举家撤离,看着自己的村庄被淮河水淹没。比较著名的有安徽阜南县的蒙洼蓄洪区,面积达180平方公里。作为补偿,蓄洪区的居民会领取国家发放的补贴。面对凶猛的洪水,人还是显得太渺小了。

题外话,我老家有条沂河,沂河两边有沂河堆,沂河堆中间的平原叫沂河淌。

一年冬天,我上沂河堆,远远看到沂河淌中间有一条很细小的河流,那就是沂河了。

当时我很纳闷,沂河堆中间这么大的地方为什么没什么人烟?为什么沂河堆修的离沂河这么远。

直到当年夏天,我再上沂河堆……沂河淌内浩浩荡荡,腿都软了。

沂河又叫新沂河,修建于1949年冬,1953年完工。

在新沂河修通之前,鲁南皖北豫东这一大片区域基本上没什么泄洪渠道,下雨就发洪水,小雨小灾大雨大灾,不雨旱灾。

再加上这几个地方处于几省交界处,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匪患不绝,而匪患又让更多的人活不下去。

直到今天,俺老家民风依旧彪悍,普遍喜欢砍人,这点和江苏省整体风格不太搭。

~~~~~~~~~~

正文

据历史文献统计,公元前252年一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27次。1194年黄河夺淮初期的12、13世纪每百年平均水灾35次,18世纪每百年水灾74次,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的450年中,每百年平均发生水灾94次,水灾日趋频繁。从1400~1900年的500年中,流域内发生较大旱灾280次。洪涝旱灾的频次已超过三年两淹,两年一旱,灾害年占整个统计年的90%以上,不少年洪涝旱灾并存,往往一年内涝了又旱,有时则先旱后涝。年际之间连涝连旱等情况也经常出现。
公元12世纪末叶以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而是在涟水东西单独入海,入海口门水深而宽阔。当时,洪泽湖还没有现在这样大,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宽深的淮河足够排泄上游的来水。同时,河水含沙量不大,很少淤积,航运畅通,两岸的灌溉便利。
宋朝时的淮河流域是一块河湖交错、沃野千里、资源富饶的大地。

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到了明朝(公元16~17世纪),黄河水全部侵入淮河;它不仅借道泗水,而且还从颍河、涡河、濉河等同时入淮,拦腰一截,袭夺了淮河的中下游。黄河的洪水在淮河到处泛滥,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和许多支流,淮河的水系被打乱,淮河下游的河床越淤越高,也成为“地上河”。淮河的水已经无法进入自己的下游河道,使得泛滥现象更为严重,平地变成了泽国,小湖扩大成为大湖,洪泽湖就是其中的一个。有的支流下游河段被淤塞成长条形的湖泊,有的则变成为“肥河”。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决口,冲开北堤向东北方向流入原来河道,这便是历史上黄河第六次大改道。从此,黄河入淮的流路被抛弃,干涸了的废河床高出平地2~4米,成为一条沙岗,这便是“废黄河”。淮河也因此而被迫改道从洪泽湖向南,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然而,这条流路并不畅通,洪水一来,就在中下游的低洼处漫溢,水灾日渐增多。来自山东的泗水也只得与淮河分道扬镖了。

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黄河的决口、泛滥熟视无睹,但黄河泛滥的泥沙淤积影响到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却是统治阶级所关心的。明、清两代统治阶级为了维持运河的畅通,采用了“蓄清刷黄”的办法。他们利用洪泽湖把含沙量较少的淮河水蓄积起来,以冲刷黄河侵淮的浑水。于是,加高加厚了洪泽湖东岸大堤,抬高洪泽湖水位,扩大洪泽湖的面积,使洪泽湖上游大片良田沃土、城镇村庄被湖水吞没。(你说老百姓反不反?)古代的泗州城即在公元1437年、1591年、1631年、1649年和1680年5次遭到水患,这座历史上闻名的古城,最后被淹没于湖底。“水漫泗州城”的故事只不过是淮河中游一带人民灾难日益深重的一个明显例子而已。

据不完全统计,1662~1722年的60年中,淮河流域平均每二年一次水灾。1746~1796年的50年及1844~1881年的37年中,平均每三年一次水灾,1916~1931年的15年中有4次水灾。
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2亿亩耕地中经常受灾的有1.3亿亩,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1593年的洪水可能是有记载以来淮河流域最恶劣的一次洪水灾害。洪水遍及流域四省,据各地文献记载,人员伤亡和土地、城镇淹没的惨烈均为历史仅见。

据统计,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淮河全流域发生42次水灾。最突出的水灾有1916年、1921年和1931年的3次。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乡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

连年的水旱灾害给淮河流域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下面仅列出几个典型年的灾害损失。

1931年大水,全流域淹没农田513万hm2,受灾人口2100余万,死亡人数75000多人,灾后瘟疫流行。  

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黄河花园口扒口,淮河流域形成5.4万km2的黄泛区,共有391万人外逃,89.3万人死亡。

1954全流域大水年,虽然淮河已经初步治理,但灾情仍然严重。豫、皖、苏三省淹没农田335万hm2,皖、苏两省死亡1930人。

1974年沂、沭河洪水,重灾区临沂和徐州地区,受灾农田分别为24.7万hm2和28.5万hm2,死亡人数分别为92人和35人。

1975年的"75.8"特大暴雨洪水,河南省受灾人口820万人,受灾耕地106.7万hm2。因垮坝淹死2.6万人,冲毁京广铁路102km,停车18天;安徽省受灾人口458万人,成灾耕地60.8万hm2。

至1991年全流域已进行了全面的治理,但该年严重的洪涝,仍造成了严重损失。全流域受灾耕地551.6万hm2(其中涝灾占79%),受灾人口5423万人,由于流域内经济日趋发达,该年直接经济损失达340亿元。

新中国好,旧社会孬——黄淮地区人民的俺如是说。

哦,对了,别忘了赵九和光头这两个千古人渣。

编辑于 2015-05-20 22:53

什么地方出起义呢?人活不下去了,首先这个地方要有人,其次这个地方生存条件不能太差,但是有周期性的自然灾害,导致大量人口活不下去,只能跟着强人造反,淮河流域恰好都符合。这个地方因为淮河泛滥,土地肥沃,自古就是人口聚集区,而由于淮河周期性的泛滥,导致整个地区的不稳定,历史上黄河夺淮都是史诗级的洪水,大量人口只能没有活路只能造反。

其次淮河夹在黄河与长江之间,如果说分南北的话就是看淮河与秦岭,黄河流域的文明与长江流域的文明冲突战场就在淮河流域,而历史上的王朝对于黄河流域的管理和长江流域的管理都更严格,古代历史上运输最方便的是水运,如果出现了骚乱黄河流域地处京机,自然统治力更强了,而且历史上北方处在草原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争夺区,当有更大

编辑于 2019-02-05 07:56

@

老颜

倒了高家堰,淮阳看不见。洪泽湖上大高家堰,据传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主持修建,从此基本稳住了黄河,但确实把洪泽湖淹了。并且因为建坝蓄水导致泥沙淤积,高家堰只能越修越高,就越来越危险。但从总体上说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虽然对当地居民来说确实是苦不堪言。

这段话并无他意,只是想说历代统治者不只是关心漕运,还是很关注治河的

发布于 2015-05-21 13:55

没有地种。淮河之患,本大于黄河。苏北一带地势隰下,又受黄淮二患,十年九涝,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只有造反。

发布于 2019-02-05 06:13

人杰地灵~

南方的相,北方的将。南北之间出帝王。

秦岭淮河不仅仅是南北方地理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方文化的分界线。淮河(包括苏北灌溉总渠)南北,事实上分开了南方和北方。

守江必守淮。丢失了淮南,南方政权就无法划江而治。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江淮地区反复拉锯。自然就养成了

发布于 2020-07-04 02:22

谢哈牛逼邀请,题主举例太多了,而且把淮河流域看成一个整体,欠妥我认为。首先地形地貌不一样,其次开发早晚不一样,再者早期人群也不同。淮河上游多山,中下游多湖沼,属于开发较晚地区,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淮河自身也不稳定,属于多灾多难地区。这导致了经济的不稳定,也造成了人群的不稳定,流动性强,造反的能打仗的就多。实际上,分段来看,江苏段随着开发尤其是运河开通盐业兴盛,要好很多,而安徽段属于重灾区,十年倒有九年荒。

发布于 2015-02-12 06:17

名人老家和战争策源地是两个概念。

虽然到了宋元以后淮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恶化,地瘠民贫,出事儿的概率提高了,但是在早期,其实不是这样的。

——

对最高票答案补充一下,之所以黄河夺淮以后淮河泛滥成灾,主要是因为黄河多沙,南宋元代期间黄河多股入淮,使得淮河从中游开始河床全面提高。明代以后黄河走今废黄河一线,泥沙大多淤积在洪泽湖下游和河口,抬高了下游河床,造成淮河水泄不畅,这又进一步导致中上游河水流速缓慢,难以排水。一旦发大水就不堪设想。

编辑于 2015-05-20 20:59

因为黄河很容易泛滥,新中国成立以前,基本上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很显然,王朝末期,河道治理这种耗费人力财力的事情很容易出问题。发水灾就种不了地,种不了地就要饿死、吃人。活不下去了,谁不造反谁是奴才。

发布于 2015-05-20 17:30

现在这个地方是中东部最穷的地方,继续下去,很危险

发布于 2020-06-20 14:48

所以治理淮河很重要。

所以治理淮河很重要。

所以治理淮河很重要。

谁叫我们现在政府的首要工作是维稳呢?


~~~~~~~~~~~~~~~~~~~~~~~~~~~~~~~~~~

基本信息

水利部关于印发进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水建管〔2013〕353号

淮河水利委员会,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省水利厅:

为加强进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保证进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治淮工程建设特点,我部制定了《进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进一步治理淮河工程建设管理若干规定

水利部

2013年8月26日


wapbaike.baidu.com/view
编辑于 2015-05-20 22:08

楼上的说的感觉都不对。唐代以前中华文明和核心地带就是黄淮流域。注意古黄河经常改到入海口从天津到淮河都有可能。所以当时帝王几乎都出自这一核心地带。从商周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几乎一直都未改变。即使帝王不是出自这一核心地带其团队核心成员也几乎都来自这一圈子。例外的情况就是外来入侵者的介入如秦,十六国北朝。

发布于 2015-05-20 21:47

刘焕解读党史——朱元璋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什么凤阳一直这么穷——刘焕的书房

之前写了一篇 刘焕解读有趣的党史——焦裕禄累死累活,还的是宋徽宗的风流债,事实上,党史还有更多很有趣的东西,会陆续给大家解读。

今天来说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然本文内容沉重,并不有趣。

前三十年最重要的树立了道德模范,比如雷锋和焦裕禄,以及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那么后三十年,最重要的就是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

看过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小平》的人,一定对剧中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故事印象深刻,故事十分激动人心。

1978年12月的一天,安徽北部的凤阳县已经十分寒冷,冬天来了,人们更饿了。

可是,今年又是一个灾荒年,在1978年的夏天,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所有的农田全部干涸,大批的农民只能再次出去逃荒,最多的时候,全国逃荒人数最多的不是河南,而是安徽,说明当时安徽的极端贫困。

这样下去没有办法,此时像极了1333年的安徽凤阳,16岁的朱元璋全家死光,他一个人出去讨饭,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谁也没想到,后来当兵吃粮,朱元璋最终打下了江山,就是明太祖,历代皇帝,没有传奇过此的。

600多年后的凤阳,再次发生了饥荒,每一次饥荒中安徽都要爆发大规模起义,要知道,中国第一场农民起义就发生在安徽宿州的大泽乡,陈胜吴广起义。

此后,不管是赤眉军起义、黄巾军起义、隋末农民大起义还是黄巢起义,安徽北部和山东南部都是主要的地区,这个地区一直就是这么的贫穷。

但是这次,小岗村没有再出一个朱元璋,而是选择了改革。

改革有的时候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生产队天天要饭,全队18户人家,只有2户没有要过饭,道理很简单,每个劳动力一年只分到7斤麦子,根本不够吃,只能出去要饭。队里严国昌等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再这样下去不行了,得想想办法。

12月的一天夜里,没有风雨交加,更没有电闪雷鸣,寒冷的初冬夜里,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聚在村里一间屋里,他们神态极为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到会的18人按了血红的手印。

按了手印之后,他们想说,这次真的豁出去了,就算出事,咱一起担着。此时的他们,似乎有着当年朱元璋、徐达、汤和一帮兄弟豁出头从军的勇气和团结。

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小小的契约,却预示着农村一场大变革的开始。

这份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而这份“红手印包干书”后来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份重要文件,被认为是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979年,小岗生产队大丰收,全年粮食产量由原来的1.5万多公斤猛增到6万多公斤。

这个自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公粮的农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小岗的突破,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小岗村一下子轰动了全国,上面为难了,不敢明着就废除公社,可是全国农民再也按捺不住了,1979年春,全国各地不少农民把人民公社的土地重新划分。

用了三年时间,全国公社全部被废除,虽然后来还有河南漯河南街村号称重新建立了公社,不过只是用的这个名字,南街村其实是乡镇集体企业,并不是农村公社。

用了十年建立的公社,用了三年就全部倒塌了,不适应生产力的高山,一下子就崩了。

小岗村的“倒行逆施”引发上面极大震动,农民出生的副总理陈永贵批评提倡小岗村的万里“好行小惠”、“变相单干”,指责万里不肯学大寨。坚决要求维护公社传统。

万里回敬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最后,双方越来越激烈,1980年5月31日,小平讲话,说:

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关键时刻扭转了乾坤,从此成为了制度。

小平也特别提到了凤阳,就是那个凤阳花鼓唱的凤阳。

说起凤阳花鼓, 那真的太出名了,大家都会哼上一两句。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元璋,

十年倒有九年荒。

其实有点冤枉朱元璋了,他之所以起兵,就是因为饥荒,他是饥荒的受害者,不是饥荒的发起者,可是他家乡的人就是这么唱的。

这也很让人困惑,这首歌谣明显唱于明朝,不可能是元朝唱的,因为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是谁。

那么,明朝人为何要唱歌骂明太祖?而且还是家乡的人?

历史学家研究有几种可能,一个是朱元璋十分贪恋凤阳祖地,把这里定为明中都,修建了都城和皇陵,还从江南迁徙了很多富翁到凤阳居住,可是这里本来就很穷,土地养不活这么多人,粮食都被迁来的富翁吃掉了,百姓还是去讨饭。

但是这个不太可信,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大规模流民的记录,所以历史学家推断,这首歌曲可能形成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因为朱棣靖难之役,从北京一路南下打到南京,主战场就是山东和安徽,一路南下肯定破坏力很大,两军拉锯也是极大的破坏,凤阳,这个也是朱棣的祖地肯定被破坏很大,那就自然出现灾民了。

不管怎么说,安徽凤阳,从凤阳花鼓的年代,一直到1978年的小岗村,这里都十分贫穷。

这种贫穷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甘肃、贵州也有很多贫穷的地方,距离繁华的西安、成都都比较远。

可是凤阳县,距离繁华的南京,车程只有2小时多,这么短的距离,凤阳如此贫穷,让人印象深刻。在吃不饱饭的时代,南京肯定不会挨饿,于是,大量的凤阳人成群结队去南京讨饭吃,也引起很多人关注。

那么问题来了,这里为什么一千多年了,一直是这么穷?

因为两个字:淮河。

一、什么是淮河?

淮河,是发源于河南南部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的一条河流。

淮河的历史非常早,早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当时古代把四条大河称之为“四渎”就是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河。

今天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所谓的中国七大水系,指的是松花江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黄河水系、淮河水系、长江水系、珠江水系。

也就是说,淮河自古就是一条文化名河。

淮河源头桐柏山

可是,因为淮河流经的安徽和江苏北部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很少有纵横沟壑的山脉,所以河流没有山脉的阻挡,在平原上特别容易泛滥,所以淮河自古就泛滥成灾。

秦始皇时期,淮河就泛滥了好几次,秦始皇还在河南桐柏山建立了淮祠,祭祀淮河之神,后来因为东南有天子气,就问术士该怎么办,术士说,这地方盘踞着一座大山,就是今天的钟山,内藏王气,只需要把它凿空了,将长江水引进来,王气就泄露殆尽了。

秦始皇一听,立马命囚徒开凿了这条河流。到了汉朝,人们误以为这是淮河的支流,又因为是秦朝开挖的,所以叫做“秦淮河”,秦淮河就这么来的。

所以说,淮河实在是一条非常凶险的河流。更重要的是,它是历史上重要的南北分界线,凡是南北双方对峙,一定是以淮河为界限,而不是以长江作为界限,以长江作为界限的往往就是等着被灭的时间问题了。

比如三国鼎立,江淮一带对峙的是曹魏和孙吴,双方围绕着合肥就展开过多次争夺,淮河就是它们的界限。

曹魏多次实行水利屯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邓艾主持的淮颍水利屯田,共组织五万士兵参加,由黄河引水到颍水流域各陂塘,既用于蓄水灌溉,又可通航,淮南灌区长达四百里。

此后,淮河暂时停止了泛滥,从曹魏到南北朝这200多年间,淮河暂时安宁。

后来南北朝时代,北朝和南朝的分界线又是淮河。

北魏孝武帝时期,北魏曾经发动大军南征,准备一举消灭梁朝,南梁在韦睿的率领下火烧邵阳洲,取得了钟离大战的胜利,这是奠定南北朝均势的一战,从此之后,南北双方再也谁都消灭不了谁。

巧合的是,钟离大战爆发地钟离,地点就是在本文主角凤阳县境内。

钟离之战是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前后持续几个月,南梁为了抵御北魏,在淮河上流修建了名叫“浮山堰”的军事工事。

浮山堰是世界上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土石结构的大坝,为了修建这个大坝,梁武帝萧衍亲自督工,用了20万民工修建而成,大坝修成之后,淮河水果然上涨,南梁放水淹了北魏的寿阳城,可是最终洪水泛滥,终把大坝也给冲垮了,大坝只维持了4个月不到,冲垮后的大坝造成了淮河泛滥,死亡了数十万平民。

南北朝战乱时代,这次水灾也没有多少人在意,很快南北朝开始了更加混乱疯狂的局面,侯景之乱扰乱了南朝,河阴之变扰乱了北朝,北魏一分为二,东西魏东西对峙,再也无人管这片淮河泛滥区了。

等到隋朝统一南北之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其实也有治理淮河的作用在,大运河沟通了淮河和长江、黄河的联系,果然减轻了水患,而开封附近的运河就被称为汴河,造就了东京汴梁的繁华。

前面焦裕禄那篇文章说到了,北宋末年,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靖康之变,金兵攻破东京汴梁,俘虏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宋徽宗之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天的河南商丘)登基即位,决定舍弃开封南下,丞相杜充镇守北京大名府,为了抵抗金兵,他想到了一个馊主意。

这个主意居然和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一样,杜充下令开决黄河大堤,就此,黄河水涌入泗水,小小的泗水无法承载自喀喇昆仑山天上而来、蜿蜒数千公里的黄河水,汹涌的黄河水夺取了土地,淹没了农庄和村落,淹死了无数的人,随后全部涌入了淮河。

花园口决堤

淮河也承载不了黄河巨大的水量,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夺去了淮河的出海口。

黄河入海口的改变

本来淮河可以排向沂河等支流的,现在全部被黄河泥沙堵塞了,无路可去的淮河在盱眙淤积成了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泽湖和高邮湖,而在山东,被黄河夺取水道的淮河支流泗水,也在山东形成了南四湖和骆马湖。

洪泽湖

这几个湖本来都是小湖,因为淮河的强行撑大,被撑大到了原先的数倍左右,淮河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一条处处被“淤成湖”的淮河,一旦降水超过了湖泊的容量,必然就水灾蔓延。

所以,后来南宋和金国的对峙线正好在淮河一线,也就是今天的南北分界线,这不是偶然的,淮河泛滥造成了灾区,整个淮河地区基本上属于无人区,就和朝韩的三八线一样,属于无人地区,就用来作为对峙线了。

因此,南北对峙时期,淮河作为双方拉锯地区,灾难尤其严重,淮河两次水难最为严重的时期就是南北朝和宋金时期,这不是偶然的。

随着元朝统一了天下,元世祖忽必烈也很重视水利的修建,修建了京杭大运河。

比起隋朝大运河来说,京杭大运河就是今天留存至今的运河了,这条运河把原来的“之”字形状拉直了,从北到南贯通着。

当时淮河已经夺黄入海了,黄淮交汇,从西向东流着,而大运河则是垂直相交的,从北到南流着,双方有一个十字形的交叉,就在江苏的淮安。

淮安清口枢纽

所以,淮安作为当时大运河的关键节点,至关重要, 淮安也在清朝富甲一方。

可是这样一来,等于淮河水患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虽然有大运河,淮河水患一点都没有减少。

这才有了元朝末年红巾军大起义,凤阳县的朱元璋参加了起义军,他就生活在淮河地区。

所以,凤阳之所以贫穷,就在于其正好在淮河边上,虽然淮河不流经它,流经的是蚌埠,但是淮河一旦泛滥,第一个淹的就是凤阳。

二、淮河水灾何其多

明清时期,有记载的水患多了起来,明朝277 年,安徽属于南直隶,根据记载,安徽有220 年出现水灾,平均1.26 年就有 1 年发生水患。与同期各省全国水灾频率的平均值相比,明代安徽水灾发生频率偏高。清朝267年,安徽省有258年出现水灾,平均每年一次,大多都是淮河水患。

根据表格记载,明清时期,安徽省发生水灾最多的县就是本文的主角:凤阳县。

淮河历年的水灾,有下面的几则记载:

1、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淮河流域特大洪水。

四月初至八月,淮河流域淫雨不止,七、八月间又发生多次强大的暴雨,洪涝灾害异常严重。据文献资料记载,流域内各支流、干流等地区120多个州县受灾。尤以淮北平原地区灾情最为严重,“平地水深丈余”,“舟行树梢,人栖于木,”“大水进城关市几没。”由于淮河大水,又受黄水顶托,排泄不畅,“高堰决高良涧、周家桥等二十二口,高宝诸堤决口无算”。

据《明实录》记载:凤阳“淮河涨,平地引舟,大水进城”。

盱眙“水漫泗州”。

宿州“州境半为泽国”。

荷泽“五月大雨至八月禾尽没”。

曹县“大雨,自四月至八月不止”。

曹州府“五月大雨决单县黄固口”。

邳州“五月大雨,邳城陷水中。六月,邳州、宿迁溺死人无算”。

丰县“夏霖雨三月,人食木皮,次年春,瘟疫大作”。

高邮“高宝诸堤决口无算,明年尽塞”。

宝应“淮水决高堰,……没田庐人畜,死人无算”。

在全淮河流域大雨,淮河、黄河决口的情况下,从“徐州至扬州间,方数千里,滔天大水,庐舍禾稼荡然无遗”。这是明朝淮河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大水灾, 造成了十万人的死亡,明神宗救灾不力,后来几十年索性就在宫中自甘堕落,也不上朝,可以说,这次水灾和明末的衰弱有着很大的关系。  

2、清世宗雍正八年(1730年),沂沭泗水系特大洪水。

1730年沂沭泗水系6~7月长期淫雨,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莒州志》记载:“夏五月初旬阴雨连绵四十余日。六月十九日大雨如注七昼夜,无一时止息,二十四日洪水横流,东至屋楼,西至浮来,接连四十余里,平地深渊。二十五日冲毁城垣,城门北关只存房屋七间,淹死五六千人。……乡区村庄坟墓骸骨随波而起,沙压良田,沧桑尽变,人畜漂没,不可胜言。”

《沂水县志》记载:“六月十九日大风雨,沂水溢,淹田禾庐无算”。“沂沭两河大决于沂水、莒州、临沂、郯城、大溜直注邳(县)、宿迁、苏北一带尽成泽国”。《滕县志》:“大水,米贵如珠,藻满市,人相食”。《定陶县志》:“夏雨连绵,至七月雨如倾盆,遍地皆水,墙垣多坏。

而雍正皇帝当机立断,组织救灾,随后开启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减轻了百姓负担,可以说,雍正充分利用处理这次洪水巩固了统治。这么说来,1998年特大洪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正好播放《雍正王朝》是很大的缘分。

3、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江淮水灾

这一次水灾,距离雍正时期水灾不过十多年,史料记载,"黄河于丰县石林,黄村漫溢,淹浸滕县等六县卫;苏,皖,赣,湘,鄂,豫,鲁均遭水灾,损失之大,范围之广,为多年所罕见."不过此时的乾隆国力强盛,又有着雍正时期改革的基础,很快派刘统勋救灾处理了此事。

泗州城在公元1437年、1591年、1631年、1649年和1680年5次遭到水患,这座历史上闻名的古城,最后被淹没于湖底。“水漫泗州城”的故事只不过是淮河中游一带人民灾难日益深重的一个明显例子而已。

4、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特大水灾,川、鄂、湘、赣、皖诸省受灾,灾情数百年罕见,时在庚午年,故称庚午之灾。因为是长江水灾,和本文主题不同,不细说。

5、1921年江淮水灾。

1921年,中国还是北洋政府时期,那年的6月至9月,淮河流域四轮集中降雨,其中7月降雨量比常年高出1.5-3.1倍,至11月水位才退回正常。

根据当时淮河流域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灾情调查统计资料,农田淹没面积近4973万亩,灾民760余万人,死亡2.5万人,财产损失2.15亿银元。其中以安徽、江苏两省灾情最重。

6、1931年江淮水灾。

10年之后,再次爆发水灾,淮河6-7月突降暴雨,8月26日凌晨5点,高邮湖决堤,淮河奔涌而出,全国共15万人淹死。如包含病死、饿死的总死亡数字,有案可查的为422499人,实在骇人听闻。

农田涝灾至1932年春退水,造成饥荒、蝗灾、霍乱,“水中尸骸积久腐坏,一经烈日之薰蒸......高邮、邵伯、泰县、东台、泰兴等处,霍乱流行”。在1931年冬天“农民均栖息于水中”,“秋收绝望,来年也无力耕种”。165万人逃荒。饥荒以安徽北部最严重。包含病死、饿死的总死亡数字,以安徽省、河南省死人最多。死亡的人数有详细的统计表格,如下。

然而,当时的蒋介石居然忙于围剿,丝毫不救灾,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都看不下去了,联系上海工商业界捐款53万元救灾。

南京政府救灾无力导致真正的危机在1932越演越烈。1932年4月23日《申报》载:“江淮云汉诸区,经洪水浩劫后,孑遗之民,无以为生。尸骸遍野,无人掩埋,加以天气亢旱不雨,以至时疫流行。穷乡僻壤之所,卫生毫不设备,一旦染疫,速于瓜蔓,一人得病,传染一家,死者无棺盛殓,往往弃尸田野,种种惨情,目不忍睹。棺木出售一空,大小木店概改制棺木。”

1932年5月,洪水的灾民和瘟疫传入了上海,上海爆发了霍乱瘟疫,短短一个月,死亡千人。

这幅惨状等到1933年才得以缓解,当时南京国民政府邀请了大量国内外记者,因此留有大量影像资料。

1931年水灾照片

7、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

1938年日军占领徐州继续西侵。国民党政府企图阻止日军前进,于6月2日和6日,先后在黄河赵口和花园口扒开黄河南堤。赵口汛后淤塞,但花园口至11月12日口门冲宽400余米。花园口决口历时9年,至1947年3月堵口才完工。

这个大家比较熟悉,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因此,大家就能理解为何水利部长十分重要了,为何傅作义会主动请缨做水利部长,单单20世纪,中国就遭受了太多的水灾了,尤其是淮河,基本上每十年都要泛滥一次,沿岸居民苦不堪言。

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淮河泛滥这么多次,就在淮河边上的凤阳县基本上每10年都会被淹一次,它能富裕吗?我们看之前的淮河水患,发现受灾最严重的总在安徽和河南,尤其是安徽,每次遇到洪水,都是首当其冲受灾最大的,凤阳县的贫穷也就不足为奇了,1921年洪水冲垮了家园,流民好不容易回家积累了钱财,1931年洪水又给冲垮了,这里的人怎么会富裕呢?

而且凤阳地区降雨较少,不仅仅有水灾,还有旱灾,比如1978年降雨极少,就引发了旱灾,这才有了当年12月小岗村的举动。伴随着旱灾的还有蝗灾,如此多的灾害,还让不让凤阳人安稳地活了。

更何况民国初期,兵荒马乱,淮河基本上属于没人管的情况,1930年蒋介石刚和李宗仁、阎锡山和冯玉祥爆发了数十万人的中原大战,1931年就发生了大洪水,他完全没有精力去管。

为了治理好淮河和黄河,历代费尽心思,不管是元朝运河还是明清治河,都无法彻底治理,新中国之后,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呼吁下,从1950年11月起,这场动员三百万民夫,波及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开始。第一期工程仅用八个月,就修筑堤坝2191公里,初步做到“小雨免灾,大雨减灾”。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


倪匡写的《倪匡谈往事》,讲述了他年轻时候在江苏做劳工治理黄河的故事,他说,1957年,苏联专家治理淮河水患时,提出方案:在淮河边泗洪县双沟镇,开凿一条人工引河工程,洪水来临时将淮河水引入洪泽湖,将洪泽湖变成淮河的蓄水湖。

苏联专家忽略的是,淮河水灾时,洪泽湖的水位是一样上涨的,甚至更高。

五万人日夜抢工,赶在洪水来临之前完工。但是,当淮河水大涨时,洪泽湖的水位也大涨,结果洪泽湖的湖水通过这条辛辛苦苦挖出来的引河,倒灌进淮河之中,造成更大灾害。

当时,民工已撤退,两万劳改犯人随叫随到,他们又赶夜以继日地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进去,并且筑成一道土坝,把洪泽湖的水阻住。

也就是说,治理淮河,新中国经历了十多年的摸索,最终才治好了淮河。

这期间还有1963年和1965年两次洪水泛滥,到了1968年,基本上淮河入海道才修好,距离1951年开始修淮河已经17年之久了。此外,除了1975年和1991年淮河发过两次洪水之外,淮河基本上平静。如今的淮河已经30年没有发过水患了,堪称奇迹。

而贫穷已久的安徽,终于有了休生养息的机会,成为了著名的粮仓,根据统计,2019年全国各省粮食产量排名,第一名黑龙江省7503万吨,第二名河南省6695万吨,第三名山东省5357万吨。安徽省排名第四,粮食产量4054万吨。高于河北和江苏、四川的产量,说明水利的重要性,安徽从年年发水灾的物质贫瘠省变成了全国排名第四的粮仓,百姓在也不用逃难讨饭了。

就连凤阳县,如今也逐渐富裕了,不仅有了粮食,还做成了面粉,全国销售。赶上了好时代,凤阳县早也不会十年就有九年荒了,凤阳真的成了好地方。

今天的淮河,也不再泛滥,正如那座以淮河得名的城市名字一样:

真的淮安了。


发布于 2021-04-22 17:54

秦朝 秦末农人起义 陈胜、吴广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 ①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占据陈县,陈胜自立为王,树立张楚政权。 刘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8月 沛县(今属江苏) ② 起义师进攻荥阳及关中,直抵咸阳邻近的戏(今陕西临潼东)。秦将章邯率几十万大军反扑。12月,陈胜被叛徒庄贾杀戮。 项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9月 会稽(今属姑苏市) ③ 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德起义师在巨鹿消除秦主力。公元前206年,刘邦带领德起义师占据咸阳,灭秦。经四年楚汉战役,项羽战败自杀。公元前202年,刘邦树立西汉政权。 西汉 西汉末年农人起义 王匡、王凤 公元17年(天凤五年) 绿林山(今属湖北大洪山) ① 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湖北绿林山起义;18年,樊崇领导赤眉军在山东成昌大北王莽军。 ② 23年,绿林军在昆阳以八九千人击退声称百万的王莽军。并乘胜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樊崇 公元18年(天凤五年) 莒县(今属山东) ③ 25年,豪强地主刘秀攫取农人成功果实,树立了东汉政权。 东汉 黄巾军起义 张角 184年(灵帝中平元年)2月 洛阳 ① 张角创建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几十万农人组织成三十六“方”。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全国大吉”。张角和弟子隐秘约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一起起义。由于叛徒告密,提早于当年二月起义。 起义师屡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装备联合打压下,通过几个月战役,主力黄巾军失利,但各地起义师仍坚持战役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冲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② 起义敏捷占据河北许多郡县,黄河南北和长江流域,公民纷繁起义呼应。起义师围住洛阳,屡次打败东汉官军。起义师头包黄色头巾,故称“黄巾军”。 ③ 起义师屡次打败敌人进攻,不幸张角病死。在东汉官军和各地豪强地主装备联合打压下,通过几个月战役,主力黄巾军失利,但各地起义师仍坚持战役三十多年。在黄巾起义冲击下,东汉政权瓦解了。 西晋 西晋末年流散起义 李特 301年(惠帝永宁元年) 绵竹(今属四川) ① 流散推举巴氐人李特为领袖,在四川绵竹起义,屡败官兵,各地流散起义纷繁呼应。 张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陆石岩山(今属湖北安陆) ② 李特献身后,各地流散起义连续了几十年,这些起义先后被打压。但西晋操控阶级也在流散起义冲击下岌岌可危。 东 晋 东晋农人起义 孙恩 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 海岛 ① 孙恩在海岛领导起义,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气势大振。八郡农人纷繁呼应。孙恩自称征东大将军,率起义三次渡海登陆,与东晋军作战,最终一次不幸失利,孙恩投海自杀。 ② 孙恩起义失利后,余众数千人由其妹夫卢循带领持续战役。占据番禺,自称平西将军,树立农人政权。 卢循 403年(东晋安帝元兴二年) 海岛 ③ 起义师趁刘裕北伐南燕之机,分两路北伐,打败晋军,直逼建康(南京西北),刘裕灭燕后,急速回援建康,后卢循为刘裕所败,赴水而死,农人起义失利,这次起义坚持奋斗12年,广泛东晋全境,基本上动摇了东晋操控。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公民大起义 破六韩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 ① 匈奴人破六韩拔陵领导北部边镇军民在沃野镇起义,屡败官军。两年后,由于寡不敌众,起义失利。 葛荣 525年(孝明帝孝昌元年) 定州左人城 ② 525年,河北各族公民在上谷(今北京延庆)起义。528年后,逐渐会合在葛荣领导下,开展到几十万人,由于领导轻敌,军力涣散,起义惨遭失利,葛荣被俘献身。但起义沉重冲击了鲜卑贵族,扫荡了汉族地主实力,动摇了北魏操控,在战役中加深了各族公民了解,促进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隋 朝 隋末农人起义 王薄 翟让 李密 窦建德 杜伏威 611年(隋炀帝大业七年) 长白山(今山东章丘境内) ① 611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起义,各地呼应,汇成三支:李密、翟让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师和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师。 ② 616年,瓦岗军在荥阳大北隋军,第二年,占据兴洛仓,开仓散粮,扩展部队。 ③ 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隋消亡。 ④ 618年5月,李渊攫取农人起义成功果实,在长安树立唐朝。 唐 朝 唐末农人起义 裘甫 859年(宣宗大中十三年) 浙东 ① 859年,浙江裘甫领导起义,起义师以剡县为中心,树立农人政权,历时8个月,起义失利。 庞勋 868年(懿宗咸通九年) 桂林 ② 868年,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兵起义,部队开展到20万人。成功的局势使庞勋骄傲起来,影响了军心,削弱了力气,再加上唐军三面进攻和内部将领反叛投唐,庞勋壮烈战死,起义师被打压下去。 王仙芝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初 长垣(今属河南) ③ 875年头,王仙芝在河南长垣起义,878年2月王仙芝兵败被杀。 黄巢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6月 冤句(今属山东曹县) ④ 875年6月,黄巢率众在冤句呼应起义,起义师采纳“避实击虚”的政策,打开活动作战,入安徽、浙江,占据广州。后又渡过长江、淮河,转战各地,占据洛阳,长安树立“大齐”国,打压大贵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会合残军和当地装备反扑。黄巢部将投敌,884年6月,黄巢在泰山兵败自杀,余部持续战役多年后,才最终失利。 北 宋 北宋农人起义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县南) ①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标语;第二年,占据成都,树立大蜀政权,操控四川部分区域,坚持奋斗到995年春,最终失利。 李顺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宣和元年) 梁山泊(今山东梁山) ② 1119年,宋江在北方领导公民起义,起义师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沉重冲击了北宋戎行,由于北宋操控阶级严酷打压,1121年夏,起义师失利。 方腊 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10月9日 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③ 1120年10月,方腊在浙江睦州起义。起义连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六州五十二县,杀死贪官蠹役。后由于粮食和兵器缺少,退到睦州青溪县的岩洞,最终失利。 南宋 南宋农人起义 钟相、杨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带 钟相、杨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标语,树立“大楚”政权,1135年6月杨幺被俘,惨遭杀戮,起义失利。 元 朝 元末农人起义 刘福通 韩山童 朱元璋 1351年(顺帝至正十一年)1月 颍州(今安徽阜阳) ① 刘福通、韩山童在黄河下流和淮河流域一带酝酿起义。由于泄密,韩山童遇害,刘福通于1351年5月在安徽颍州起义。徐寿辉、郭子兴及张士诚等起义呼应。刘福通领导的起义师,敏捷开展到几十万人。他们因头裹红巾,故称红巾军。1355年(至正十五年)2月,刘福通在亳州树立政权,国号“宋”。徐寿辉树立天完农人政权。各地起义师炸毁元的当地政权,捕杀官僚地主,废弃租税徭役,开仓救济贫民。但在官兵和地主装备联合进攻下,由于起义师缺少一致指挥,力气涣散。1363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失利。 ② 朱元璋利用农人战役的力气,消除了割据实力,一致长江中下流,于1368年灭元朝,树立了明朝。 明朝 葛贤抗税起义 葛贤 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6月初 姑苏 ① 为了反对苛捐杂税,在明朝后期,有几十个城市爆发了城市公民反税监的奋斗,这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我国历史上的新现象。1601年头,姑苏机工在葛贤的领导下,围住税署,打死税吏,吓得税监逃跑。由于许多城市公民的奋斗,明政府被逼撤回悉数税监。 明末农人起义 高迎祥 李自成 张献忠 1628年(崇祯元年) 陕西 安塞 姑苏 ② 1628年陕西北部(安塞)农人起义,各地呼应,出现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领袖。1635年,起义师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领袖在河南荥阳开会。打破官兵围剿方案。 ③ 1636年,高迎祥献身后,李自成为闯王。转战陕西、甘肃、四川、湖北、河南一带。张献忠活动于湖北、四川一带。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标语,遭到城乡公民的拥护。1643年,在襄阳树立政权,第二年头,定国号为“大顺”。 ④ 1644年,李自成霸占北京,明朝消亡。不久,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满汉地主联合打压下失利。 ⑤ 1644年,张献忠在四川树立大西政权。后清兵入四川,张献忠献身。李自成、张献忠献身后,起义师持续坚持抗清二十多年。 清朝苗民起义 石柳邓 1795年(乾隆六十年)2月 贵州铜仁府(今贵州铜仁县) 1795年正月,铜仁府石柳邓首要领导苗民起义,接着各寨苗民呼应。苗民起义尽管时间长,对清操控者严重冲击,但力气涣散,缺少一致领导,终被清政府严酷打压下去。 白莲教起义 王聪儿 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 湖北荆州 1796年正月,湖北荆州一带白莲教首要起义,邻近流散纷繁呼应。白莲教起义的女英雄王聪儿被推为襄阳起义师的领袖。起义师转战湖北、陕西、四川一带。实力开展到几十万人,坚持奋斗九年。清政府用了一亿多两白银和军费,耗费了很多军力,才把这次起义打压下去。 天理教起义 林清 李文全 1813年(嘉庆十八年) 河北大兴县 河南滑县 1813年,在河南、山东、河北区域的白莲教起义失利后不久,又爆发了天理教起义,领导人林清、李文全,同河北、山东其他天理教领袖约定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一起起义,占据北京,不久起义秘要走漏,起义师与清军战役,因实力单薄,退出皇宫,起义失利。 小刀会起义 刘丽川 1853年(咸丰三年)9月 上海 上海小刀会于1853年9月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占据上海县及邻近各县,到1855年2月,在清军和英法侵略装备的联合打压下失利。 天地会起义 陈开 李文茂 1854年(咸丰四年)7月 广东佛山镇 1854年7月广东天地会领袖陈开率众在佛山起义,李文茂呼应。在短短二三个月内,起义师就霸占府、县、州城四十余座,并攻击广州城长达半年之久,使中外反动实力非常惊恐不安。1855年6月攻下浔州府(今桂平)树立“大成”国。这以后大成国起义师占据府州县城数十座,开展到数十万人,一度操控了大半个广西。1861年,由于军力涣散,缺少一致领导,起义失利。 捻军起义 张乐行 1855年(咸丰五年)8月 安徽蒙城雉河集 捻军是有北方农人隐秘组织开展而来的,活跃在安徽、河南、山东西南和江苏北部一带,以破产农人、游民等为首要成份。1853年捻党领袖会合于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涡阳)推张乐行为盟主,开始有一致的指挥领导,称捻军。太平天国失利后,捻军成为北方农人反清奋斗的主力。捻军和太平军余部联合作战,一向坚持到1868年。 苗民起义 张秀眉 李文学 杜文秀 1855年(咸丰五年) 1856年(咸丰六年) 贵州 云南哀牢山 1855年,贵州苗民在张秀眉领导下起义,汉、布依、侗等族公民纷繁参与。1856年,云南哀牢山区彝族公民在李文学领导下起义。同年,杜文秀领导回民起义,霸占大理,树立政权。各地各族公民的反清奋斗,由于没有一致的领导,结果在清军严酷打压下,先后失利。 太平天国革新运动 洪秀全 1851年(咸丰元年)1月 金田村(今广西桂平境内) 1843年,洪秀全创建拜上帝教。1851年1月1日在金田村起义,9月占据永安,分封诸王。1853年3月占据南京,改为天京,公布《天朝田亩准则》,发动北伐、西征。捻军、小刀会起义呼应,构成第一次革新高潮。 1856年9月1日杨韦事变,韦昌辉暴乱,石达开割裂,力气削弱。后期陈玉成、李秀成、洪仁?胂婢?蕉罚?861年安庆沦陷。在中外反动派联合打压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凹陷,太平天国革新运动失利。陈胜、吴广起义是爆发于秦末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人起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巡东方到沙丘(今河北平乡、广宗一带)俄然病死。赵高假造秦始皇的遗诏,逼死太子扶苏,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帝,这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是个糊涂而残酷的皇帝。他在掩埋秦始皇的时分,指令把悉数工匠封死在坟墓里。他持续建筑阿房宫,豢养很多狗马禽兽,供游猎之用。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担负更为沉重,刑法更加苛毒。其时社会上出现了“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的现象。广阔劳动公民在饥饿与逝世线上挣扎。大规模的农人起义现已到剑拔弩张的境地。   在农人酝酿反秦的时分,潜伏着的六国旧贵族剩余实力也在伺机进行割裂活动。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东郡出现“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辞,就是这种割裂活动的预兆。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指令征发淮河流域900名贫穷农人去防卫渔阳(今北京密云)。在这伙人中,雇农身世的陈胜和贫农身世的吴广被指定为屯长。七月时分,正是多雨季节。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安徽宿县西南)的时分,绵绵的阴雨把他们隔绝在这里,不能按期赶到渔阳戍地。秦法“失期当斩”,这900戍卒面对死刑的要挟。   他们由两个县尉押解着。这两个县尉对我们非常凶暴。正当他俩行凶打人的时分,陈胜和吴广就借机把县尉杀掉。接着对我们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误期,误期要被处斩。即便不杀我们,而戍边死的也有7C10。何况勇士不死则已,假如死,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工作来!他的话鼓励了戍卒的斗志。这900名戍卒“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我们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标语,组成一支农人起义师。在大泽乡举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人起义的旗帜。   陈胜,即陈涉,阳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雇农身世;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农人。为了扩展影响,他们于夜晚在驻地旁丛祠中燃篝火,作狐鸣,宣布“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声,被民间传为神话。陈胜、吴广带领农人起义师,首要占据大泽乡,接着又攻下蕲县,很快占据五六个县城。起义师所到之处,贫穷农人纷繁呼应。当起义师迫临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战车六七百乘,马队千余人,步兵数万人的部队了。   在起义师的影响下,许多郡县的农人杀掉守令,呼应陈胜;特别是在旧楚国境中,数千人为聚者处处可见。一些潜藏民间的六国旧贵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机来归,凭仗旧日的位置,在农人军中发挥影响。游士张耳、陈余乃至劝陈胜派人“立六国后”,被陈胜断然拒绝。陈县是战略要地,楚国后期在这里做国都。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师占据陈县后,树立了“张楚”政权,陈胜为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人革新政权。   陈县成为全国农人起义的中心。起义师乘胜前进,分三路攻秦。吴广为“假王”,西击荥阳;武臣北进赵地、魏人周市攻魏池。吴广围荥阳,久攻不下。陈胜又指令周文为将军,领军绕过荥阳,进攻关中,攻破函谷关。这时起义师已开展壮大到几十万人,有兵车千辆。   这时,混进起义师部队的旧贵族实力的代表人物张耳、陈余诡计割裂起义师。他们要求北略赵地,陈胜没有识破这个诡计,就以武臣为将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率兵2000渡过黄河北上。张耳、陈余用招降和重用秦朝官吏的方法,占据了30余城。   周文军很快开展到车千乘,卒数十万人,进抵关中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境),迫临咸阳。秦二世见起义师打到国都邻近,非常慌张,匆促差遣少府章邯带领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迎击起义师。一起,又从边塞调回王离的戎行30万人,与义师对抗。周文带领的农人军,尽管英勇作战,由于孤军深入,缺少练习,没有作战经验。在遭到秦军俄然袭击时,打了败仗,被逼退出函谷关,驻守曹阳(河南灵宝东),等候声援。   武臣占据了旧赵国都邯郸后,在张耳、陈余鼓动下自立为赵王。陈胜为了统筹兼顾,牵强予以供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援助周文。张耳、陈余不但不救援周文农人军,反而割据自立,拥武臣为赵王,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不听陈胜指挥。接着,六国旧贵族相继割地称王,韩广称燕王,魏咎为魏王,田儋自立为齐王。这样,就形成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师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周文率军在曹阳坚持奋斗三个月,屡次失利,退到渑池。这支起义师部队由于寡不敌众,又无后援,丢失过重,周文最终自杀。   不久,攻击荥阳的吴广被部将田臧诡计杀戮。吴广身后,军心涣散。秦将章邯率军攻来,田臧兵败被杀。其他几支起义师,先后也被秦军各个击破。公元前209年12月,章邯率军向陈县扑来,陈胜亲身领导义师奋力抵挡。由于军力太少,不幸失利,溃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这时,他的车夫庄贾暗杀了陈胜,屈服秦军。陈胜的部下吕臣等人坚持奋斗。吕臣带领的“老人军”进行了反扑,两度克复陈县,处决了叛徒庄贾。这支起义师,后来与项羽、刘邦等人领导的起义师会合,持续同秦军战役。公元前206年,秦王朝在农人起义师的沉重冲击下消亡了。   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人大起义尽管失利了,但是在我国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农人军推翻了秦王朝,冲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向前开展,拓荒了我国古代农人抵挡封建操控的革新道路。农人军在奋斗中树立革新的政权,发明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奇观,为后世农人起义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发布于 2018-02-14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