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雍正王朝(电视剧)
人文

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被废,他的老师王掞为什么敢当众骂康熙昏庸?

[图片]
关注者
57
被浏览
342,415

21 个回答

因为王掞觉得太子还捞的动。

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刑部舞弊案。

太子第一次被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淫乱宫廷。

但是,这两件事从来就没有公开说,也不能公开说。

而给出的公开理由是什么?不尽职,不修德。

但这个理由是有问题的。有什么问题呢?就是王掞指出来的问题。

您说太子不尽职,六部官员一个个都不服太子管,太子怎么尽职?

您说太子不修德,内阁这几个阁老们有哪个帮着太子修德了?

至于阿哥,除了老四老十三(当时)还站在太子一边,老三全程打酱油以外,其他人哪个不是明枪暗箭往太子身上招呼的?

一言以蔽之,王掞这番话的中心思想就是,“不尽职,不修德”这个废立理由不能服众。

王掞说的这些理由,正不正确先不说,但是绝对是打在康熙七寸上的,你看看康熙这表情就知道了:

后面康熙之所以在朝堂上罕见的歇斯底里,甚至不惜前脚刚说完王掞无错后脚就反悔说王掞管教无方,就是因为王掞这番话他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而且康熙后来也直接承认了,王掞的话有道理:

要知道,雍正王朝里,康熙自始至终都有一个很重的心理包袱,那就是个人(特别是身后)评价。

这一点在继承人问题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二次立太子的时候,康熙是这么说的:

再往远了说,第二次准备废太子的时候,康熙是这么说的:

所以说, @杨角风 的回答明显是把问题想简单了。王掞说不教而诛,绝不是因为口不择言才说的,而很可能是瞅准了康熙的软肋才说的。

因为康熙最怕的,就是因为废太子而留下一个不教而诛的评价。

后面二次废太子的时候,为什么康熙要用近乎钓鱼执法的方式逼太子造反?就是为了给废立找到足够硬的理由。

编辑于 2022-04-27 08:30

王掞说自己一辈子走了两步棋,一步输了一步赢了,所以是不输不赢。他走输的那一步棋,就是王掞在朝堂之上骂遍皇子百官,甚至是不惜指责康熙的“不教而诛”来力保太子赢礽的惊人之举。而这步棋其实是王掞走的最坦荡的一步棋。

因为,在面对胤礽太子“墙倒众人推”的一个显然有失公平的局面,王掞的挺身而出,是冷静和理智的。也是基于对他所辅佐的太子的忠心,更是对康熙皇帝的忠心和忠于自己“太子老师”的责任心。

王掞此人,看起来似乎是书呆子气十足,给人一种迂腐而昏聩的感觉,但是,如果细细的品味,电视剧当中的很多的情节和细节,都在提醒和告诉我们,“大智若愚”的模范版本应该就是王掞这个样子。

王掞师傅在朝堂之上之所以敢于骂遍皇子百官,公开指责康熙,除了他有“东宫洗马”的身份之外,还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基于对太子赢礽的情感,王掞师傅对他的倾心辅佐的太子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同时,在太子身边的角度所感受到的众多皇子的不怀好意甚至是下套使绊子的阴谋,对太子所处的险恶环境的不满而为太子鸣不平。

在电视剧当中太子的师傅王掞对太子还是感情颇深的,长时间在太子身边以及作为老师的身份,让他对太子的行为和处境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对他的这个学生,王掞还是能想方设法的教育辅佐。

有一个细节,就是太子因为亏欠国库欠款数额巨大,为了能够还清国库的欠款,太子在他的几个心腹的撺掇下竟然打起了“卖官鬻爵”的主意,王掞很清楚,这绝非一个太子的做派,但是王掞的规劝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无奈之下王掞拿出了自己的体己钱给了太子,希望这些并不多的银子一方面能多少解决一些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想提醒太子胤礽,任何困难都可以有办法解决,但是动歪心思是很危险的。

太子对王掞师傅的一片苦心很感动,但未必理解了,他对王掞说了一大堆掏心窝子的话,王掞同样是不赞同,但是很感动。

第二是对满朝文武,尤其是上书房的几位大臣对太子的匡正和辅佐不力,明哲保身甚至是见风使舵,冷眼旁观的极端不满。认为太子走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和上书房大臣对太子的“忠心”十分欠缺有着极大的关系。

第三,是出于对康熙皇上的忠心耿耿。同时也是在提醒皇上:养不教父之过,太子“德能缺失”,太子本人固然有问题,但是康熙作为父亲,作为君主,也应该反思自己为太子的进步和成熟是不是真的“尽心尽力了”。

第四,就是王掞作为一个老谋深算大智若愚的“高人”,通过对皇子百官甚至是康熙皇帝的批评指责,缓解或者转移自己作为“太子老师”的责任,其实是“自保之举”,这一点被张廷玉敏锐的抓住 ,并以此为突破口找到了反击的机会,给康熙找到了下台的台阶。

王掞的这一番对皇子百官的痛斥,对康熙“不教而诛”的职责,尤其是“不教而诛”的指责,最初是让康熙大为恼火,他甚至对王掞是动了“杀心”的,但是王掞在反驳张廷玉对自己用“文谏死”的方式搏名的指控时,很真诚的检讨了自己在教育太子胤礽方面的过失,并表示“棺材已经准备好,回去就自裁”。

王掞的话既是反驳张廷玉的指责,同时也是对康熙对他“你说朕是不教而诛,那么你作为太子的老师,应该负什么责任?”的诘问的回答:我有罪,我该死。

潜台词是,我有罪,我该死,那么皇上您呢?

康熙立时气短。同时也开始认真的对待王掞的“责问”,其实在这个时候,康熙已经基本上认同了王掞的看法,也开始对太子胤礽的处境表示同情。

但是,君子无戏言,更不要说是“君王”了。康熙不可能因为王掞的一番慷慨陈词就改变他“废黜太子”的决定,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微妙的场面:

一方面,用“把王掞搀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管,一旦有三长两短,就那他的儿子是问,凌迟处死!千刀万剐!”——这都快成了老小孩耍赖了。

而另一个方面,康熙宣布了废黜太子的决定,并宣布公开推举新太子。

康熙的本意,是以为经过了王掞的指责和自己的“默认”,让诸皇子和百官有所自省和感触,重新审视自己对太子胤礽的态度,能自觉的拥护太子复位,这样一来,康熙的脸面保住了,也能让太子复位。

但是康熙的如意算盘差一点被八阿哥胤禩联合上书房大臣佟国维给搅和了。

其实,从复立太子之前,康熙和太子赢礽以及王掞师傅的谈话当中,康熙还是基本上肯定了王掞师傅的言行,同时用“季节交替”的寓意,告诉太子“别着急,要有耐心”——朕这个冬天太长,有什么办法呢,你就得等啊!

但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局外人对太子胤礽看得更透,这个人就是四阿哥胤禛的师爷邬思道,他非常坚定的认为,即使太子胤礽被复立,以太子的“德能秉性”,早晚还要被废。

有了这个底气之后,邬思道给胤禛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复立”的立场,这个立场真可谓是一举三得:康熙高兴,太子高兴,王掞更高兴——四阿哥胤禛成了他的同盟军。而八阿哥胤禩高不高兴就不那么重要了。

正是四阿哥胤禛的这个拥护废太子胤礽复立的胸襟,让王掞在太子二次被废之后,感到废太子胤礽复立无望,才改变初衷,拥护和暗中辅佐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

他的这一步棋,走赢了,赢的根本就是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和自己的家族地位。

发布于 2022-09-10 14:59

在《雍正王朝》中要说地位最不可动摇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康熙帝。不管是他在位的时候,还是他已经成为先帝了以后,没有人敢挑战他的地位。

整部电视剧中只有两个人曾经当众挑战过康熙帝的权威,一个是十四阿哥胤禵,一个则是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

十四阿哥胤禵年轻气盛,尚可以理解,那么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挑战康熙帝的权威,就实在说不过去了,难道他不怕死吗?


一、

我们暂且抛开电视剧不看,单说历史记载:

王掞,康熙九年中的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曾经因为太子胤礽被废一事多次请康熙帝复立,结果惹的康熙帝不高兴,最后一次努力是在康熙六十年:

“康熙六十年,请重立胤礽为太子忤旨,应谪戍,以年老由子代行,寻致仕。”

可见,因为此事他还获罪,要把他发配到边疆去,后来是他的儿子代替他去的。

也就是说在历史记载中,王掞也是一直积极的为太子效力,即使两次被废,他仍然不放弃,甚至因此获罪。

在《雍正王朝》中王掞一直作为太子胤礽的师父出场,虽然是太子的老师,可是从总总剧情上看,太子胤礽好像并不怎么听他的。比如太子复立以后,利用职权大肆打击非自己的人,结果老师王掞过去阻止,还被气晕过去了。

作为一名当官五十多年的老人,按理说他应该深谙官场之道,而且也深知康熙帝的脾气,那么为什么他敢当众大骂皇子跟皇帝呢?

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这件事的背景说起……



二、

这件事的起因就是康熙帝要废太子:

康熙帝第一次废太子发生在《雍正王朝》第十集,前面的九集都是在做相应的铺垫工作。具体因为哪些事这里就不啰嗦了。总之康熙四十七年,由于太子胤礽跟妃子郑春华勾搭在一起被康熙帝发现了,最终引燃了这场废太子的导火索。所以康熙帝从热河狩猎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子给废了。

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思考,那就是康熙帝回来的路上在京门口,把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给领到自己的车上了。

当时不光我们不理解这件事,连众臣也不理解这是为什么,那么康熙帝此举到底何意呢?

其实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因为在康熙帝眼中,太子胤礽的老师王掞呕心沥血三十年辅助太子,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看到他为了迎接皇驾,天寒地冻的在门口守着,一时心软,就拉他进来。

一方面表达自己关心老臣的态度,另一方面还怀有一丝内疚,毕竟过不了多久太子就要被废了,有点对不住他的老师。

对于众臣来说,康熙帝其实是打了一个烟雾弹,虽然随行的各位皇子都知道八大山庄被围之事。也清楚康熙帝就要拿太子下手,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可是康熙帝通过对太子老师的尊重,也让众皇子们迷惑,这样也让众皇子们不至于暗地里对太子下手。

而对于王掞来讲,康熙帝给了他最高礼遇,待会宣布废除太子的时候,也是希望他别太激动。

从康熙帝拉王掞坐下后他的一脸坏笑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算计了王掞,一方面也给佟国维等人打了一个烟雾弹。而王掞也是傻傻的笑,因为他中了康熙帝的计了!



三、

作为太子胤礽老师的王掞难道不知道热河发生什么了吗?

他当然知道啊,不然的话他这么大岁数,为什么大冷的天早早守在京城门口等着呢?又为何早早的准备好棺材了呢?

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以死相争的准备!

可是康熙帝的这一举动,又让他感动万分,以为太子没事了,以至于后来听到废太子的话激动不已: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时至今日,将所有过失归于太子一身,这是不教而诛,不但不能服天下臣民之心,而且对满朝文武百官怎么交代,也难以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

这句话说的非常有分量,前半段主要提到太子其实是孤军奋战,虽然太子监国。可是上有康熙帝,其余的大臣们没有买太子的账的。不买账也就罢了,还有那些皇子动不动就暗地里算计一下太子,换谁谁能做好?

这些话尚理性,也有理,康熙帝不至于暴怒,可是偏偏这个王掞不知死活说了康熙帝是“不教而诛”。

果然康熙帝一听这话暴跳如雷:

“说得好,说得好,朕是不教而诛,无道昏君。那么你是他的师傅,他变成这个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

康熙帝心想,好啊你,合着我当初白把你拉进车里一起走了,你说,你又该当何罪呢?



四、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王掞真的不怕死吗?

他自己也说了,就在康熙帝拉他同坐车的之前,他就让家人准备好棺材了,所以他不怕死!如果康熙帝觉得杀他一个不够,他全家三十余口甘愿一同赴死!

这倒让杨角风想起宰相刘罗锅的一则趣事:

当然,这也是戏说,说的是有一次刘罗锅惹恼了乾隆帝,于是和珅给出了一个主意,就让乾隆帝问刘墉他是忠臣还是奸臣?

如果他是忠臣,那么君让臣死,臣不敢不死。如果他是奸臣,立马就把他咔嚓了!

结果刘墉只能说自己的忠臣,然后乾隆帝说,那么你去死吧!于是刘墉就磨磨蹭蹭的往水池那寻死,一会儿又回来了,说有人拦着不让他死,拦着的人是屈原。

屈原说,他当时寻死是因为碰到了昏君,那么你刘墉碰到的是明君啊,为何也要死呢?

回过头来,刘墉就问乾隆帝,那么你是昏君还是明君呢?

放到这个剧情里,等于王掞将了康熙帝一军,如果你不试图说服我,或者教育好我,就把我给咔擦了,那么你就是“不教而诛”,如果你不是,那么你就不能废太子。

这对康熙帝来说是一道无解的题,还好张廷玉看出来了,马上指了出来,难道你想让康熙帝滥杀无辜当昏君吗?

老谋深算的康熙帝马上就明白了,于是下达了命令:

“把王掞送回家去,交给他的儿子看管,倘若有个三长两短,朕就问罪他儿子忤逆,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康熙帝心想,你不跟我玩忠臣这一套吗?行啊,玩吧,我把你儿子也套进去,我看你怎么办?



你要寻死,那么你儿子就是不孝,跟我昏不昏没关系。你要不寻死,那你说的那一套就是胡话,傻话,屁用没有!

所以,《雍正王朝》中但凡岁数大点的人物,一个个聪明绝顶,邬思道、佟国维、康熙帝、王掞、张廷玉一个比一个会算计!像我们这种人要是放到《雍正王朝》中,绝对活不过第二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编辑于 2018-09-08 15:34

其实电视剧跟正史还是有些区别的,不过在历史上,老王头也确实是因为二阿哥而触怒过康熙。

老王头因为自己的曾祖是明朝首辅王锡爵,曾经在国本之争中硬怼明神宗,所以决定效仿祖宗,也搞一次这样的活动。

当时已经是康熙60年了,康熙基本上已经定了立谁为继承人的想法,这个时候老王头跳出来不等于是搅浑水吗?

再说了他想效仿祖先王锡爵,那自己是谁,那不就是那个昏庸的神宗万历皇帝吗?

于是康师傅派人问话老王头究竟是怎么想的,老王头也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臣伏见宋仁宗为一代贤君,而晚年立储犹豫,其时名臣如范镇、包拯等,皆交章切谏,须发为白。臣愚,信书太笃,妄思效法古人,实未尝妄嗾台臣共为此奏。

话说到这个份上,康师傅虽然生气,但倒也真的是仁慈,没有特别为难老王头,只是让他回家“休息”。

和雍正王朝里描述的不一样,老王从来就没有投靠过四爷,一直到雍正元年,还试图营救二阿哥。

所以雍正看这个老东西也烦的慌,再加上他那两个儿子跟年羹尧来往密切,所以干脆把这两个小子都扔到军前去当苦力。

而老王头被请回家去,永久退休,一直到雍正六年,老王头去世,雍正也懒得给抚恤和谥号。

发布于 2023-08-29 06:19

王师傅说的有理有据,让康熙无力反驳;

天地君亲师,五伦在列,康熙再怎么不讲理,也不能杀太子的老师-----历史上这种事儿很少;

王师傅是王阳明的后人-----剧中有说,没有教唆太子谋反和犯罪的王师傅,如果被康熙杀了,那康熙在历史上就有的说了。

这跟杀孔子直系后人,恐怕也没啥区别了吧?!!

发布于 2023-07-25 10:58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一个极其容易被误解的人物——王掞。

在剧中,王掞一共干过三件大事——

其一:在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际,为力保太子,王掞在御前骂尽百官皇子,甚至直言康熙不教而诛;

其二:在议举大将军王的御前会议上,明明已经放弃废太子胤礽,更看好老四胤禛的王掞,却再次出声力荐废太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其三:为帮老四扫除障碍,王掞以言语羞辱“逼死”了郑春华,随即服毒自尽。



从表面上看,王掞这个人似乎是个顽固倔强认死理的文人,满腹经纶却缺乏必要的政治头脑与手段。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如果王掞的段位真的这么低,康熙又岂会从那么多文臣中选派他为大清朝未来皇帝的私人教师?这显然与康老爷子用人识人的水平不符。

今天这篇文章就将基于上述三件事的背后隐情,揭开“帝师”王掞的真实段位——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小老头,一个不次于邬思道的存在。



力保太子,顶撞康熙

王掞出场不久,就在御前上演了一出惊天动地的死谏。

当时,正值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

从热河返京的康熙,按流程在御前大会上,当众宣布了废黜太子胤礽名位的决定,可话音刚落,王掞便站了出来。

为了让康熙同意他发言,王掞上来就直接开大:

“今日,老臣冒死进言,皇上鉴纳老臣要说,皇上不鉴纳老臣还要说。倘若皇上不许老臣开口,臣就撞死在金阶,到九泉之下向列祖列宗去说。”



潜台词很明确:皇上,你要是不让我说话,那我就死给你看,然后我去下面找你爹,找你爷,找你们爱新觉罗家的老祖宗去说。

见王掞态度如此坚决,康熙只能无奈应允。而得到首肯的王掞,随即发表了那番“著名”的不教而诛理论。



原话太长,这里就挑重点总结翻译了——

①从六部九卿到上书房大臣,没有一个人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大部分都是阳奉阴违,各有派系,各为其主;

②众位阿哥除了四阿哥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之外,都是各自为政,各怀鬼胎。不是下套使绊,就是背后捅刀,甚至大阿哥还用黑魔法诅咒太子;

总之一句话,太子是有错,可太子这种处境,行差踏差也可以理解,皇上您得给太子一个改正自新的机会,不能一杆子打死,否则就是不教而诛……



王掞话罢,康熙质问王掞,他这个师傅又该当何罪,而王掞的回答再一次震惊全场:

“臣罪滔天,臣罪当诛。臣已让家人为臣准备好了棺材,臣只等说了这番话,就以死谢罪……老臣全家三十余口,甘愿陪臣一同就死。”



王掞这波操作直接把康熙整无语了。

面对不要命的王掞,康熙的帝王之术也无济于事,毕竟人家连命都不要了,还管你上什么手段,玩什么套路。

好在深通上意的张廷玉及时救场,以忠恕之道化解了王掞的“攻击”,而康熙也借机命人将王掞带下去,交给家人看管,一场惊天动地的死谏这才结束。



问题来了:王掞为何敢如此忤逆康熙?难道他就真的不怕死吗?

别说,他还真不怕死!

他原本的想法是以死谢罪,从而尽可能的帮太子撇责。不过他顶撞康熙倒不是因为这一点,而是另有原因。

注意!在王掞死谏之前,发生了一件很特殊的事——康熙御驾回京到达正阳门的时候,特意邀请王掞同车共乘。

按理说,太子犯下大错,身为老师的王掞难辞其咎,即便康熙不追责,也不没必要在这个敏感时期如此礼待王掞。

而康熙之所以如此,其实就是在向王掞释放一种信号——虽然太子被废了,但你是个好老师,作为父亲我感谢你对太子的付出。



而一个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也就是说,康熙邀请王掞同车共乘,就是在暗示王掞,因为你是一个好老师,所以你不能放弃太子。正是明白了康熙的暗示,王掞才会在之后的御前会议上不留余地的为太子发声。

从某种角度来说,王掞顶撞康熙,本就是一场戏。



而这场心照不宣的戏,达成了以下效果:

其一,骂尽百官,给了康熙问罪百官皇子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再跳出来踩太子。

其二,给了康熙一个可以随时复立太子胤礽的理由。

其三,为康熙后续导演“满朝乱敲东宫鼎”的闹剧,清算八爷党做了铺垫,毕竟康熙没有理会王掞的死谏,这足以迷惑绝大部分人。

可以说,王掞力保太子胤礽,不是为了私利,担心一生的心血白费,也不是迂腐顽固,看不清时局,而是在深通圣意的情况下,贯彻执行康熙的意志与想法。



举荐胤礽出任大将军王

在太子胤礽二次被废之后,王掞沉寂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争夺大将军的那次,王掞再一次站了出来。

当时,传尔丹兵败的消息刚刚传回京城,为了尽快平定西北的叛乱,康熙决定从众位皇子中挑选一人,担任大将军王代他出征,随即便召开了议举大将军王的御前会议。

会上,康熙刚明确完会议主题,就看见老九捅老十的小动作,于是开口问道:

“胤禟,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被点名的老九答:

“回皇阿玛,胤禵现管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不得不说,老九这一招够阴险,直接将老十四胤禵逼到了墙角。

如果老十四不按约定举荐老八,那么就等于与八爷党彻底撕破了脸,而一旦老十四举荐了老八,那么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大将军王的竞选。

只不过这种小伎俩自然瞒不过康熙,为了“保住”心中默定的人选,康熙“逼”着老九回话:

“是啊,胤禵是管兵部,可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推诿不了,老九只能答话:

“儿臣以为,阿哥带兵只是个坐橐儿的主帅,要紧的事运筹帷幄,将士用命。皇阿玛适才说的一个贤字,儿臣认为至允至当,因为儿臣举荐八阿哥胤祀。请皇阿玛鉴纳。”



随即老十也力挺道:

“九哥的话有理,当主帅的原用不着冲锋上阵,诸葛亮一丁点儿武功也没有,不照样打胜仗嘛。”



就在这时,许久未露头的王掞突然出声了:

“十爷的话至为允当。老臣保举一人,必能胜任。兵法云哀兵必胜,二阿哥胤礽自获罪以来痛悔不已,常思戴罪立功,以赎前愆。老臣以为如派胤礽前去带兵,他一定会身先士卒,鞠躬尽瘁。请皇上鉴纳。”

问题来了:王掞为何要举荐废太子胤礽?是还不死心吗?

自然不是!

废太子胤礽出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王掞再糊涂,也不至于做这种无用功。

况且,夺嫡之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如今有一争之力的,只剩老四、老八以及老十四了。而通过后续剧情可以得知,他心中认可的继承人是老四。



王掞之所以突然站出来举荐废太子胤礽,原因有二:

其一,帮康熙“解围”。

王掞虽然不确定康熙心中的大将军王的人选,但是通过议举新太子一事,他清楚康熙是绝对不会让老八拿到大将军王的位置的,毕竟康熙好不容易将老八打压下去,如今又怎会将兵权交给老八呢。

既如此,康熙就需要驳斥老九和老十的提议。

可驳斥需要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否则难免会有针对的意味,也容易败露康熙的真实想法。

而王掞接着老九、老十话茬的发言,正好解了康熙的“困境”,成功将话题转移到了废太子胤礽身上。等康熙怼完王掞,闹剧结束,自然就可以借机开始另一个话题了。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王掞几乎胡闹的提议,康熙没有丝毫不悦,只是命人将其搀出去的原因:

“好了好了,把王掞搀出去。”



注意!是“搀”,不是“带”也不是“拉”,这足以说明康熙对王掞的举动是满意的。

其二,打乱八爷党的计划与节奏。

还是那句话,王掞看好的是老四,所以他自然不希望八爷党的人出任大将军王。

而对于老九、老十的提议,除了康熙,一旦有人驳斥,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八爷党,这种得罪人的事,其他人自然不愿意干。

就算是张廷玉,出于明哲保身顶多会说一句“圣明无过于皇上,请皇上决断”。

为防八爷党得逞,王掞这才站出来说话,且发言十分有水平,不硬怼老九、老十,而是借着二人的观点举荐废太子胤礽,对方要是反驳,等于反驳了他们自己。

同时还要注意一点,能在康熙不点名,不表态的情况下,打断皇子发言的,整个大清朝或许就只有王掞了,毕竟王掞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老师,地位与一般官员还是有差别的。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王掞绝对没有我们看上去那样简单。



“逼杀”郑春华。

王掞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逼杀”郑春华。而在见郑春华之前,王掞还做了另外两件事:

一是,找老四密谈;

一是,上疏举荐老四当太子。

先说第一件事。

“死鹰事件”之后,康熙一病不起。从凌国康处试探到康熙的身体状况不佳的王掞,当晚就来到了四爷府。

至于目的,一是为了提醒老四,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康熙突然驾崩,老四措手不及;二是为了确定郑春华是否真的在老四处,提醒老四要当机立断,除掉郑春华这个隐患。



也是这一次,老四通过“无法向十三弟交代”为由,暗示王掞出手除掉郑春华。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王掞是怎么知道的郑春华在老四的府上?

知道郑春华被老十三救下来的,除了老四、老十三,就剩八爷党了。而八爷党假装不知道,就是为了留住这张底牌,在关键时刻打老四个措手不及。

在这种情况下,八爷党又怎会将消息透露给王掞呢?毕竟一旦消息走漏,老四势必会除掉郑春华,到那时这张底牌也就失效了。



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是康熙告诉王掞的。

借用李德全的话,这世上哪有什么事能瞒过皇上。

也就是说,王掞之所以会去四爷府提醒老四,很可能是康熙得到了暗示或授意。毕竟老四是康熙选中的继承人,他自然不能看老四折在郑春华的事上。

康熙之前默许郑春华偷偷活着,是因为一旦除掉郑春华,势必会引起八爷党的怀疑,进而暴露他的选中老四的想法,将老四置于险地。

如今暗示王掞提醒老四,同样是为了保护老四,毕竟他的时间不多了。



至于康熙为何会选择王掞来做这件事,原因很简单:

只有王掞出手,才不会引起八爷党的怀疑。

毕竟,郑春华曾经“害了”老二胤礽,作为师傅,王掞有恨郑春华的理由,也有杀郑春华的动机。

也就是说,王掞“逼杀”郑春华一事的背后,有康熙的影子。

这时,我们再看第二件事:王掞上疏举荐老四当太子。



很明显,王掞此举是在清楚康熙心意的前提下,配合康熙保护老四。康熙处罚王掞越重,越能起到迷惑性的效果,这一点从老四灰心的反应已经得到了验证。

老四都信了,其他人又怎会怀疑呢?

这才是王掞上书举荐老四的真实原因。



结语

从顶撞康熙、举荐废太子出任大将军王,以及“逼杀”郑春华这三件事可以看出,王掞在深通圣意方面,不次于张廷玉,而在揣摩康熙心思方面,甚至不次于邬思道。

这才是王掞的真实段位,一个被低估,被误解的隐藏王者。

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无论在职场,还是在官场,都不想小看任何一个人,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看到的是对方的第几张面具。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发布于 2024-05-02 14:48

他吃准了康熙对太子有感情,不愿意废太子。

发布于 2018-09-16 15:20

政治斗争中,你关系最亲密的门生,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你应该如何证明你没有支持参与他的一切犯罪行为?

主动请罪是不打自招,躲着不出声是默认,你没有选择,只有表演愚蠢,才能让大家认为你这个人是清白的,只是有些愚蠢而已。

发布于 2022-12-07 19:58

1、文臣士大夫直谏这是本分,而且让你王掞当太子老师为的什么,就是要无条件保护太子。所以老头子这个时候站出来反而是正确的。怒斥群臣阿哥,表明自己跟他们谁都不是一家自己是“孤臣”,孤臣康熙可是非常喜欢的。指摘康熙,则是表达自己的忠诚!这个忠诚没有水分,绝对的忠诚。所以老头子越闹反而越安全,康熙越开心。结果也是,自始至终康熙对这个老臣一直是优抚有加。

2、王掞虽然看上去老且昏聩,还有点子愚忠,其实这才是大智若愚的表现。太子老师这是个很扯淡的位置,太子当了皇帝,对这个一直管着自己的老师不会有好脸色,参见张居正,太子没当上皇帝,那你这个太子嫡系也没好。看似是死局,这老头子却走活了!一废太子的时候,他是死保太子;二废太子的时候,象征性保了一下,看出风向不对,马上摸准康熙脉门转头老四,用命给老四解了一个难题。看事之准,火候把握之精妙,绝对大师级的,都说邬思道多智近妖,王掞那就堪称污妖王了!郑春华的事老十三办的不可能不巧妙,但是这个老头一下子就能看透,这个能量可不能小觑。

发布于 2022-09-14 23:15

王掞作为一个臣子,他哪里敢当众骂康熙昏庸,顶多背地里埋怨康熙几句罢了!

剧情还得追述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王掞作为太子的老师,他的忠心那绝对无可挑剔,对待太子的情感更是比亲儿子还亲。太子对待王掞也是十分亲昵的,不是说因为王掞年龄大,而是因为王掞更像是一位父亲。胤礽从小没了母亲,康熙又整日忙于国事,疏于对太子的教导。甚至太子跟康熙见面吃饭说说话的机会都特别少,康熙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帝王,但他也绝对是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胤礽当了30多年的太子,每天小心翼翼地处理事情,生怕哪件事处理不当会遭到其他阿哥打小报告,别看太子光泽艳丽,身为太子,被很多人盯着呢!正当康熙宣布要废除太子的时候,王掞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替太子说话的人,康熙拿话堵住他的嘴不让说,但是王掞拿死当做威胁非要冒死进言,结果说了一堆让人震惊的话,大概意思就是太子辅政30多年,一直都是战战兢兢,没有一个大臣能够帮帮他的,除了四爷十三爷以外,没有一个阿哥能够帮帮他的,说着说着就哭了,于是提到了四个字“不教而诛”,这话一出触怒了康熙。

康熙把不教而诛引用到了自己身上,开口道说朕昏庸,这才把昏庸扯出来的。王掞根本没有这个想法,他想替太子开脱,康熙说要废掉太子,王掞的意思是太子有错但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也不至于废掉。康熙的理解就是怪自己喽!于是紧接着反问王掞,作为太子的老师,太子变成今天的样子,你又该当何罪呢?王掞更是一绝,直接来了一个臣罪滔天臣罪当诛,还提及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完全是一副不成功便成仁的样子。

康熙更是夸大其词,直接给王掞扣上多个帽子,什么骂尽皇子百官、咆哮朝廷,以及侮辱君父,王掞还有些不服气,回复康熙一家三十余口要跟他一起死。这时候一旁的张廷玉说话了,说王掞一死博取忠名,却把杀忠臣的罪名强加在皇上头上,难道这就是圣人教你的忠恕之道吗?王掞瞬间被怼的哑口无言,康熙直接让人把王掞送回家交给他儿子看管起来。

就是这样一场闹剧,其实王掞并没有骂康熙昏庸的意思,只不过康熙自己这么理解的而已。王掞的闹剧不过是想试着替太子开脱一下,一方面凸显他对太子对大清的忠心,一方面提醒康熙,太子这个位置并不好当,下面的阿哥各自为政,下面的臣子更是在一旁看热闹,即便你再换一个,结果还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这个位置只有胤礽能做,也为太子复出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王掞也是一个明白人,只不过他岁数太大了,太子身边有这么一位高人却得不到重用,老王最终自杀收场,也是看透了官场百态啊!

发布于 2023-12-01 10:50

仅仅从剧的角度解读

康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私的皇帝,别的皇帝当老子、当爸爸,都是帮太子扫除障碍,骂名老子背,给太子在百官面前留下宽容仁厚的好印象,得罪官僚集团的事情尽量不让太子去干,方便太子接班后有威望掌控朝局

而康熙不,康熙想史书工笔上自己是古往今来全知全能昭明通达的圣主,怎么能干脏活,背骂名呢。于是他执政为了群臣拥戴人心所向,把利益蛋糕基本都分完了,剩下一堆烂摊子留给儿子,嫌弃太子软弱不能为他擦屁股,换了一个更强硬的雍亲王顶上

再看看雍正执政后的骂名,就知道儿子为老子背了多少锅,填了多少坑

发布于 2022-05-13 16:39

因为骂的康熙心花怒放,第一次废太子并不真的想废。明显康熙对太子是有感情的。所以老八从来就没有机会过,太子第二次被废后,基本就确定了太子党主力老四顶,能给太子一个善终。

编辑于 2021-12-07 09:48

康熙三十五年11月的一份奏折上。康熙因为太子没有及时回复奏折大为恼火。康熙在完全没有弄清事情的时候,立刻指责太子胤礽,因为这件事根本不是太子安排,太子也压根不知道什么事情,但是太子在回复康熙的奏折上表现的情商非常高,他先是肯定自己的父皇,然后再诚恳地表示,我会记住父皇的教诲,最后才解释这件事情不是自己做的,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情,这一年太子胤礽年龄22。

雍正王朝剧照康熙

太子胤礽前后当储君36年,如果从成年后算起,一共是23年。纵观两晋南北朝,隋唐能够做到这个水平的太子是非常少见,大多数20岁左右就被废掉了,一人在各种势力中周转,同时维护储君之间的微妙平衡,一旦一步走错就会万劫不复。从目前能够看到的一些起居注等史料,太子胤礽确实是一位德才兼备,起码深受康熙喜爱的太子。

在康熙的皇子中胤禔和太子胤礽从能力上不相上下,胤禔不但长得英俊聪明而且才华横溢,有许多优秀品质和极好的天性,同时也深得康熙的喜欢。在康熙两次亲征格尔丹的战争中,胤禔都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职位。对于康熙皇帝来说,太子胤礽是他必须要培养好的继承人。在当时八旗制度尚未完成官僚政治的情况下,属于政治制度的八旗制度。康熙不得不给太子配备以太子母族赫舍里家族为核心的强大东宫班底,确保自己去世后,太子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抗衡贵族集团,但是康熙也必须要防止太子胤礽的势力失控,威胁自己的安全,于是康熙也不得不安排胤禔来制衡太子的势力。

雍正王朝剧照胤礽

简单的说对于康熙来讲,只要太子不考虑杀了康熙或者让康熙当太上皇,康熙会负责最终维护太子,并让他最终登基。而康熙和其他皇子说,只要所有的皇子尊重以胤礽为唯一继承人的框架下追求你个人的利益,对于康熙来说只是内部矛盾,而如果哪个皇子破坏这种框架,那么康熙势必会断送他的政治前途,所以康熙对挑战这种平衡的大阿哥胤禔和八阿哥胤禩骂得更狠,所以大阿哥胤禔虽然才华横溢,但缺少政治眼光和智慧,从某种角度来说胤禔根本不具备挑战太子的实力。所以康熙只是让胤禔制衡太子,对于皇帝赋予牵制太子的角色。

雍正王朝剧照胤禔

有人会说,如果胤礽当了皇帝会不会报复制衡他的老大,这是不是胤禔拉太子下马的原因。其实太子知道这些人与他不亲近是康熙的意思,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选择,他们没有以推翻太子取而代之为目标。太子登基后又何必一定与他们过不去,而且从太子第一次被废,再次复立后,太子依然继续拉拢当时投票选举老八的大臣。

康熙完全有理由立太子的儿子洪熙为太子,要知道洪熙很早作为帝国的第三代准皇帝在培养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引发康熙一废太子呢?

雍正王朝剧照胤禩

一开始讲了太子回复康熙的奏折的事情,22岁的令人那样回复,并不是所谓的情商有多高,而是在乎父皇的感受,现在你太子已经不屑于和康熙上演父慈子孝的形象了,康熙没有把握但是担心,于是康熙凭借自己的政治的敏感,提出了废太子的决定。

在一废太子的过程中,胤禛的表现非常的暧昧,胤礽和胤禛的关系素来不好,胤禛对胤礽也没有什么好感,或者说一开始的君臣名分已经定,胤禛对胤礽并没有对立起来,但是康熙在废太子后受张明德案的影响杀鸡儆猴,同时向与废太子走得近的皇子开刀。

雍正王朝剧照胤禛

三皇子和胤礽关系不错,康熙立刻拘捕,胤禛也被康熙关押起来。当三皇子为了戴罪立功主动揭发了大阿哥胤禔魇镇太子的事情,康熙大为震动。1708年12月12日胤禔被革去一切爵位幽禁于王府内,胤禛因为在康熙导演的选举太子的大戏中坚定不移的支持太子保举太子,至此胤禛这颗政治新星起来了,与胤禩拿来接替胤禔制衡太子不同,胤禛依然成为了康熙眼中的皇权维持派,那么胤禩又在九子夺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胤禩为什么给康熙送死鹰等看上去迷惑的操作呢?

发布于 2022-12-18 18:59

王掞是康熙眼中的直人,他虽是胤礽老师,只有清贵之名,并非太子党核心成员,太子干下的一堆破乱秘事,他可以处于尚不知情,所以他对康熙废黜胤礽的理由,自然感到莫名其妙,如是加以反驳。

从王掞的言论可知,王掞认为胤礽其实是紧随康熙路线,又认为胤礽是康熙牺牲皇权、向朝廷党争妥协的牺牲品,这又站在了康熙的立场,把康熙给架了起来,让康熙无言以对。

那么康熙的路线又是什么?其实就是康熙晚年所标榜的宽大仁恕之风。追比欠款时,魏东亭于自挂前,解释了他从国库借款用途大多花在了康熙身上,足见官场风气成因,实际是上梁下梁的上行下效,源头在康熙。从这个标准来讲,王掞说胤礽是个称职的太子,其实没有毛病。

当然电视给观众开了上帝视角,表现了康熙由宽大仁恕,向从严治理的动摇倾向,这就不是王掞所能料想的。

发布于 2023-10-25 21:45

在小说或者剧集里的维度来看,康熙在太子这一块是有大问题的。

你费尽心思培养太子,立为储君。

然后把其他的关键岗位全给了夺嫡对手,各种给太子使拌子,他能好过吗?

剧集一边展现康熙手眼通天,无所不知。

一边又把太子写成昏庸无道的小人,多年来胡作非为,导致朝野盘根错节,难以矫正。

你居然都在东窗事发时才知道?前面都干嘛去了?

这到底是剧情设计有误,还是康熙对太子放心放出事了?

太子自己作是一回事,康熙对事情失去应有的控制力才是问题所在。

所以王掞骂的时候,康熙急得直摸头,tmd讲得实在是太对了,根本无法反驳。

眼看自己教了一辈子的太子要被废,感觉还能讲讲道理,于是王老师傅还是拼了一把。

只是把全家30多口全带上是不是太勇了,古时候的人都这么莽的吗?

发布于 2023-07-19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