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宋朝
艺术史论
中国美术史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有哪些鲜为人知又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有些细节很打动人心但是明白易懂,还有些细节需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看出来。不知道清明上河图有哪些鲜为人知又很值得品味的细节?
关注者
4,576
被浏览
726,006

125 个回答

我是外行,拿这幅画当宋时小人书看,品味其中的细节,也脑补了戏剧性解读。所以这回答是小人书一样外行看热闹的视角,并非专业解读。

旅店和酒馆“十千脚店”的灯箱。晚上里面点起蜡烛,就能吸引客人。旁边写着“美禄”,是不是有点熟悉。

有客人进店吃酒,把高头大马拴在外面,看马上的匹配,定是个有钱的主。说明这店的规格不低。马旁边有小二拿着饭碗去隔壁送外卖,店铺是提供外送服务的。

这个图是上面“十千脚店”的内部。毫无疑问是个有景观包间的酒楼。时值春日,树木新绿,右边红框里的这位,小酒微醺,胳膊依着栏杆放空ing。里面那几位,还围着那一桌酒菜推杯换盏呢。观景吃饭饮酒放空,有钱真好喂。左边小框里也有两位,在另一个包间小酌。

有钱人饮酒放空,老百姓在桥上凭栏观鱼。前面红框里左边这几位依在桥栏杆上,百无聊赖,姿势生动。后面红框里的三位白衣书生,想在桥上消消停停看鱼也没戏,被小乞丐缠住了,有一个不胜其烦,扭身给了一点小钱以求脱身,画面最右边,抱住大腿要钱呢。看来在大桥上,天桥上要钱乞讨抱大腿自古有之。

在粮船码头,上方红圈里,一个监工向扛大包的背夫苦力发竹签子。这是自古流传下的计数取酬方式。背的越多,竹签子越多,每天结算的工资也越多。

下方红圈里这位,不干活不说,还爬那勾着脚卖萌呢?!


左边红圈里。

“好久不见,走,喝两盅?!”

“走着⋯⋯”

右边红圈里,大概是哪个文艺老青年吧,已明显酒过三巡了,略微惆怅。

心理活动:怎么又是丫的,神烦⋯⋯

带着书童的深衣人,看见有不愿意打招呼的人,拿宋代流行的“便面”挡脸,迅速走过。

清明过后的三月底是三年一次考进士的日子。很多文人公子前来问命解字。说白了,仕途如何早知早解,一般先生也不会说不好的话。看看这门庭若市。

不知道这里写的“解”,是不是就是测字的意思。我只是猜测而已,文人吗,会不会就是写个字,让先生解,类似于测字。因为测字作为一种民间方术,虽然很早就有了,但以它为职业,似乎也就是从宋代开始的。

这边写着看命,决疑,说白了也是算命,可主顾就明显没刚才高端了,如果上面那是富二代,官二代,知识分子家庭子弟的话,这些就属于一些无产阶级劳动者。

同样是算命,这个连门面也没有,走街串巷,哈哈哈。


这应该是宋代最普通的小货船码头。码头前面是一条延伸的“美食”一条街?!从后面两个方框能看出这些店铺门脸,内部并不高大上,也就是沙县小吃,四川美食,卤煮火烧,黄焖鸡米饭一类。主打好吃又大碗。没到正式的饭点,美食街上和店里都没什么人。

最前面框里能看出,码头上有背夫脚夫在运货。右边方框里一个脚夫光着膀子,正在摆弄腰里的衣服。好像是刚背完货,也有可能还没背货在做准备。

进城投靠亲友的人,背着包袱,提着点心匣子,向一个大户人家的看门人问路ing。问路人抬头打量着大户人家的院门,心中估计啧啧赞叹。这人的背影,像不像现在电视剧里那种刚进城的穷小子?!

卖香料和化妆品的奢侈品店。


清明节期间,卖给逝者烧的纸人纸马的摊位,。

左边的井,用木头隔开,可供四个人打水,也防止打水人落井。

最下面红框里这是玄奘穿越回来了吗。

老孙家羊肉铺,老孙在里面玩命挥刀切肉,刀上好像还有血呢。肉铺外面说书的开练了。

听书的人姿态各异。左边框里这俩,勾肩搭背,姿势多妖娆。这个白袍人腿边有个孩子试图推开人群,打入内部。

右边框里,一位父亲拉着儿子买吃的。这对父子身后另一位父亲干脆把孩子扛在肩上。肩扛孩子旁边,另一对基友也勾肩搭背,啧啧啧,看出当时有多开放了吗。

这是茶馆,饭铺还是?!看看红框里这两位的姿势,左边趴在桌子上似在小声说着什么,右边斜倚闲靠着思忖着。

多生动的一次创业前期烧脑会。别看现在连杯清茶也不点,等姆们拉到风投融资成功,天天“星巴克”。

城门内外。一队骆驼正外城外走。城墙根下,红框里的剃头匠正给客人修面。书里说城墙根下是个做剃头生意的好地方呢。

这老哥俩家长里短。右边这位瓦刀脸好像在数落儿子媳妇的不是:“多长时间了,也不来家瞧瞧父母。”左边这位听的心不在焉,几次作揖想告辞离开,旁边的孩子也不停求抱抱,姿势表情多生动。

以下几个小细节,生动反映了城外船家的真实生活,吃喝拉撒基本都在船上了。

自上往下看。最上面红圈里,一家人在穿上其乐融融。

中间红圈里,小桌子上摆着吃喝简餐,说明吃饭也是在这里。

最下方红圈,一位母亲和孩子推开窗子望向水面,下面就是流动的水。船越大,功能性越强,船上的人生活质量显然也更好。

这老伙计估计年龄大了,觉多,也不怕着凉,趴在船头就睡着了?!但是姿势萌萌哒,像我家猫,嘻嘻。

这边船上,一位宋代居家好男人正在生火做饭,看见火塘里的红光了吗,闻到饭香了吗。

清明时节,有人在船上搭了个临时的小祭祀台。船上虽小,功能俱全。

这条小船比较简陋,日子也就只能凑合过吧。船上的女子刚洗完衣服,把脏水一股脑倒入河里,洗好的衣服就搭在船蓬上面晾干。《清明上河图》真的也是很好还原了靠水吃水的生活。

这是桥头大船遇险时,桥上的一个细节截取。特别生动。红圈里依次为:

带着孩子看热闹的:红框最靠上,一男子正欲将一位红裤子孩童抱起。表情很高兴。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抱孩子的继续往下,也有人占着看热闹的地方,却顾左右而言他。红圈里这蓝衣服和白衣服两位,调戏毛驴呢,还是猜毛驴身上的货物呢,白衣服把手搭在灰衣服那人肩上,多自然。能看出这画里对人物面部刻画的精致,蓝衣白衣分别是:方脸盘的胡子哥,瓦刀脸的梁家辉。

朝阳大爷:白衣服右边的灰衣服,艾玛,朝阳大爷有没有,真把自己当总指挥了,隔着几百米吼声震天,指挥河里的大船呢,看那嘴张的,眉头皱的,胳膊伸的,真是急了眼了。

跨越阶级的好兄弟:灰衣服再右边那俩,白衣服把手搭在一个穿小衫的男子身上。从穿戴看白衣似乎属于文人中产,旁边那位的打扮明显是个无产阶级的苦工。啊,赞这自然而然的勾肩搭背,这跨越阶级的伟大友情。

街头当时店铺场景截图,真真热闹。

红圈从上往下依次是:

美食小业主:打饼子的?!笸箩里有打好的饼子。饼子铺旁边有个牵驴的,两手于胸前交怀抱着一根小鞭子,慢悠悠赶路,似乎能听到驴子得得得的脚步声。在刻画姿势体态方面,张择端真是厉害。老先生对生活的观察是足够的。

文化产业经营者:摆地摊的和围观群众从打扮上看似乎都是文人,所以经营的一定是文化产业相关。是卖字画的?!卖书的?!看他的右手,自然向前伸出,嘴里说:“用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老板娘不在家,老板今天说算⋯⋯”真的,就这么随地摆摊设点,没有城管来管管吗?!

围观群众里有一个络腮胡,也有两位勾肩搭背,其中一位不看地摊却将眼神深情望向他的“好朋友”,我感觉其中有事。

木匠,手工艺者:继续往下红圈里是木工,修大车的。其中一位抡大锤,一位在刨木头,地上的工具散乱的摊着,其中似乎有凿子。可见当时的手艺人已经很厉害了。

美食小业主2:再往下好像也是个打饼子的?

再看这个小馆细节。

上面红圈店家在揽客,手自然伸出,嘴里说:“客官您里面请'⋯⋯”

下面这几位看上去也不是很富裕,因为店铺规格一般,用的是长条凳,也只点了清茶?!看上去却是不侍生产,闲坐于此,八卦是非有些时候了。中间这位姿势销魂吗,一条腿搭在长凳上,左手自然伸出,右手肘在桌上,说:“看看看,我说啥来着,当初我就看他不是什么好人,赵四偏不信⋯⋯”旁边几位趴在桌上频频点头称是。

这本书里有超级高清大图,可以捧着慢慢看,人物表情惟妙惟肖,店铺细节,街景建筑也超级精致。《清明上河图》真的得看高清大图啊,绝对小人书既视感,特别好玩,特别爱不释手。很多很多细节和解读都是看了余辉老师这本书留下的印象。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找这本书看。

再安利一个好东西。2016年1月份的《中华遗产》选题也非常好,是开封专辑,很生动的复活了清明上河图,想来是更加经济实惠易读的选择。我还没买没看,但我这本杂志我常年囤购,选题大多非常赞,基本没有很失望过。所以请服下这个安利,哈哈~

闲了再补哈。

本内容除知乎日报外禁止转载

编辑于 2016-02-20 11:00

使用流量观看本回答时,您将体验到失恋时爱人一去不复返,留也留不住的痛苦。


从易于观赏的考虑出发,我使用的是元赵孟頫版的《清明上河图》。宋版由于对比度不高,观赏起来不如元版欢乐,而且在有些人物神情体态的描绘上,个人认为赵孟頫还略胜一筹。

有车经过,父亲怕儿子乱跑紧紧抓住儿子,这个举动时隔一千多年在大街上还能看到,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人性的传承吧。



两个大人聊天,小孩子扯住父亲的衣角想要吸引注意力。当今生活依旧常见的举动。



像不像你大学爱穿人字拖大裤衩,还喜欢把胳膊搭在别人肩上的猥琐室友?


我想静静……


立在河边的风向标以及旁边穿越的泰国国旗。


双腿妖娆的算命先生,但从图中可以看出民众对于算命先生的态度是恭敬有礼的


一家人坐在船顶嬉笑。


拔牙/修理胡子?顾客这冲天的GAY气!棚子都要掀翻了。


靠外面这个哥们像不像失恋了,一脸生无可恋?当然,如果你使用流量看到这里,大概也是这个表情。

蓝线标出的两个哥们也略显蠢萌……


1000多年前的郑州火车站



1000多年前的知乎大V.


~~~~~~~~~~~~~~~~~~~~~~~~~~~~~~~~~~~~~~~~~~~~~~~~~~~~~~~~~~~~~~~~~~~~~~~~~

明仇英版主要让我惊讶的还是街上的店铺的种类

书店


鲜花店


就叫“青楼”的青楼


鲜鱼面铺……


当然撩骚的人也不少


当街喂奶的妈妈


看戏怕晒用扇子遮挡脸的观众


当街光膀子打架扯头发


坐在购物车里的大爷



父与子放学回家


拍艺术照


~~~~~~~~~~~~~~~~~~~~~~~~~~~~~~~~~~~~~~~~~~~~~~~~~~~~~~~~~~~~~~~~

清院本里有当街修脚、当街搞基什么的我就不剧透了,有兴趣自己翻翻看。看古书的时候总觉得古人一本正经,满口仁义礼智信,生活该无趣成什么样子;翻翻古画才发现,哦,原来和我们过得都差不多呀。

~~~~~~~~~~~~~~~~~~~~~~~~~~~~~~~~~~~~~~~~~~~~~~~~~~~~~~~~~~~~~~~~

当然本朝人民的创造力也让我深感折服,满屏的亮点。

清明上河图·2013

》,

戴翔






编辑于 2015-12-09 15:17
https://www.zhihu.com/video/933698801273856000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自此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摹本和仿本,大概有几十个。另外还有两幅比较著名的,也是同名的《清明上河图》。一幅现藏辽宁博物馆的,就是明代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还有一个现藏台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它们都延续了宋代写实的风格,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极佳的窗口

1)手里拿“木棍”的搬运工人

场景1:在汴河的一个码头上,码头上有几位搬运工,他们手里拿着像木棍一样的东西

实际上,搬运工人们手里拿的东西不是木棍,是竹签。这是古代计件工资的一种形式——从码头上把粮食卸下来之后运到粮仓里,在这里领一根竹签,可以换一份工钱。

2)有辕、用驴拉的独轮车

场景2:注意这辆独轮车

首先能看到的就是独轮车上蒙了一层布,这个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上面有文字。

写的是啥?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先生认为它是草书,他有一个比较“八卦”的想法,当时北宋宋徽宗登基之后,重用权臣蔡京。蔡京搞了一场政治斗争,相当于当权派把反动派抄家之后,用独轮车把抄家之后的东西运到郊外焚烧掉。但是这个想法现在好像还没证实,只是他的个人看法。

再仔细看,这个独轮车也非常奇特,因为一般独轮车就是一个人在前面拉,一个人在后面推。但画中的这个独轮车是有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的,前面的人手里拿一根鞭子,最前面有一头驴。这样的话,说明独轮车是有一定平衡功能的。而这种驾驶方式,我们只能在类似《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画卷中看到,在当代生活中早已消失。

3)框架锯,木工的好助手

场景3:一个修车铺里,摆放着框架锯

这是当时大街上的一个修车铺,箭头所指的方向是一个框架锯。框架锯是一种工字形锯,这种锯在古代非常关键。

比如我们要加工一个大型板材,没有这种框架锯的话,要靠木楔子打进去再劈开,这种劈裂开的木板就非常不平整。如果要用锛,或其它的一些工具来进行加工,又非常费力气。如果有这个框架锯,就方便很多。在《清明上河图》里面出现的是中国最早的框架锯形象,为考证古代的物质文化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4)可升降式平衡舵,内河航行全靠它

场景4:汴河上的一艘航船

这是汴河上的一艘航船,就是内河的船只。船上的箭头所指的是一种当时的高科技——可升降式的平衡舵

大家可以看到上面有悬挂的舵链,赋予了舵可升降的功能。当汴河水浅的时候,舵就可以提升上去,如果不提升上去,舵插到下面的话,就会改变航向、妨碍航行。

SELF格致论道讲者-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 史晓雷老师,为大家讲述这幅他眼中“空前写实的技术史画卷”

平衡舵有点像我手现在的形状,这边是舵轴(大拇指),这是舵面(其余四指)。只是这个舵轴要往中心移一点。这样的话,力矩转就非常方便了,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设计。

5)曲柄辘轳是何时出现的?

右侧是一支踏青的队伍,左上黄框里是一个菜园子,菜园子里有口井

《清明上河图》整个一幅图只有两口井,这是个圆口井,放大一下是这样的。

场景5:放大一些看,菜园子旁的圆口井上,有一柄辘轳

在圆口井的上方,有很小的一个东西,是辘轳(lù lu)。旁边有个人似乎是要提水,而且在他左侧的一方,有一个人挑着一个担子,应该是已经汲水而去了。

可能会有人问,什么是辘轳?

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叫《辘轳·女人和井》,当时蛮火的。(说这好像会暴露我的年龄,因为首播是在1991年。)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是当时的大歌星韦唯唱的。其中有一句歌词是:“女人不是水呀,男人不是缸,命运不是那辘轳,要把那井绳缠在自己身上。”它很形象,因为它是曲柄的嘛,曲柄这么摇,然后把水提上来。

汉代的滑轮式辘轳

汉代已经有了滑轮式辘轳,但是《清明上河图》里的这种辘轳带一个曲柄,我们就可以先叫它曲柄辘轳。这是中国古代很常用的,而且是古代很省力的一个提水机械,但是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呢?

之前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答案。直到我在《清明上河图》上看到这口井和井上的辘轳。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这种单曲柄,省力辘轳的最早形象之一。后来我又在北宋的墓葬里面一些砖雕和绘画中找到一些证据,还发了篇小论文。

山西长治市故漳村宋代砖雕墓

这应该一个儿童,长得比较矮,可以看到他一个人在艰苦地在摇曲柄辘轳提水。通过这几个证据,结合《清明上河图》,证明在900年前在中原地区,辘轳已经在普遍使用了。

6)风箱究竟是何时出现的?

早年间,英国学者李约瑟发现北宋有一个书叫《演禽斗术三世相》,念起来挺拗口,就管它叫《三世相》吧。《三世相》是个什么书?算命的,三世就是前世、今生、未来。

李约瑟在这本书发现两幅图,左面是一个打铁图,右面是一个打银图。后面有一个非常小的木柄,因为它打铁的嘛,温度肯定要上去,所以他断定,宋代就有了风箱这样一个工具。

但是我几年前在国家图书馆文津古籍部看这个本子的时候,发现有疑点,这个书不是宋代的,而应该是在宋代之后出现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三世相》里还有三幅图,分别是这样的(左侧是《三世相》里的图,右侧是参考年代图)

左图中男子所戴的乌纱帽,帽翅不是很长,有圆角,这是明代官服的特征。因为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大臣在朝上交头接耳,所以宋代乌纱帽的帽翅都很长。而且男子官服前面有一个补丁一样的东西——“补子”,实际上是前胸一个,后背一个,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这也是明清官服的特点。
承差就是过去传送文书的一种小官吏。左图中,承差戴的帽子顶部是平坦,四角皆方,它叫“四方平定巾”。这种小官吏戴的帽子是明代朱元璋之后流行起来的,朱元璋上台之后,他认为“天下平定,四方平定”,所以就搞了这样一个服饰出来。右面这个是明代的一个版画,叫《琴心记》,讲的就是汉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为了爱情私奔的故事。但是中间这位老者,就是下面站的这位,他戴的帽子和左边承差的是一样。
左图坐着的男子头上戴的帽子,专业术语叫“六合一统帽”,是六瓣布弄起来像半个西瓜,所以实际叫瓜皮帽。我们一般看地主老财戴这种瓜皮帽,流传到现在了。“六合”就是东西南北上下,也就是六个方向,这仍然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才流行起来的。右边的图也是参考年代的一个书,明代的一个版本叫《红梨花记》,看到图中左数第二人也是戴的这种瓜皮帽。

这三个证据,已经基本否定了李约瑟的判断。不过最直接的证据还是来自《清明上河图》,这个是明代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图》。

场景6:铁匠铺

这里呈现的是一个铁匠铺的场景,右面放大图可以看到三个光着上身的男子在挥锤打铁,他们打的是一些日用器具,剪子、刀、斧头等。后面是一个炉子,炉子再后面,有一位男子正在拉扯风箱,而且火门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

明代仇英的画作年代应该是在1543年,就是16世纪中叶左右,而且仇英是南方人(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生活在长三角一带。这样的话,就能证明,在16世纪中叶的长三角地区,这种风箱已经得到普遍使用了。因为如果没普遍使用的话,入画应该会有一个过程,这就把这个年代的风箱跟《清明上河图》就结合起来了。

7)古人是如何灌溉农田的?

场景7:???真得很难猜

这个画面是仇英本《清明上河图》里面的。在汴河的一侧,田地的一边,有这样一个草棚一样的东西,下面像个轮子,这是干什么用的?这个真的很难猜。

这是稍晚些时候,大概再过几十年,在1637年,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牛转翻车。

它唯一不同的是没有那个棚子。下面要一个牛,人坐在木盘上来赶牛,牛拉盘,通过两个齿轮机构带动这个水车,这是当时的一种很常见的,用来提水灌溉的技术。

8)染坊里的踹布匠

仍然是在仇英本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个染坊,中间可以看到有一个人手托着一个像木架一样的东西,脚踩着好像什么东西,这个人叫踹布匠,他在干什么呢?

古人衣着的色彩并不单调,有各种植物染料、矿物染料染色。而棉布染色之后,容易太皱,需要卷到这个布轴上,放到一个石板上。踹布匠踩的是像一颗元宝的石头,有几百斤重,叫元宝石,这个石头就是要压到布轴上的。踹布匠踩的时候不可能像耍杂技一样两手悬空,而是需要托住一个框架,然后再进行踩,这样布就平整光滑了。


无论是宋本还是明本的《清明上河图》,都可以找出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东西。摄影摄像技术大概在19世纪的上半叶才产生,要想了解在这之前的古代社会生活、技术,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赖这些绘画或壁画的资料,我们幸运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宝贵资源留给我们,使我们可以穿越到过去和古人对话,带着好奇的眼神领略那个陌生而神奇的世界。

作者:SELF格致论道嘉宾 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 史晓雷

出品:SELF格致论道

编辑于 2018-01-08 14:15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都少不了大量基层体力劳动者(亦即某些人口中的“低端劳动力”)的辛勤工作和付出,他们不但了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而且壮大了城市的规模,参与城市精神的塑形,促使城市产生可喜的变化。


一千年前的宋朝,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打破了城市中封闭、严苛的居住制度,催生了繁荣的商业都会和娱乐天堂,使城市中充满了自由、快乐的氛围,中国也因此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伟大、最先进的城市——汴京。




军事据点与商业都市

1


远古时代城市的产生方式,不外乎军事与商业两种。中国还在新石器时代的时候,两河流域因为战争的频繁和军事技术的发达,各族间的多次征服使氏族的壁垒早早的被打破,商业因为自由流通获得极大的发展,很多商业集市通过宗教的纽带,演变为城市。


而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虽然已经出现了五帝之类的军事霸主,但他们不过是松散的区域联盟的盟主,其影响并没有深入各氏族内部,也没有造成氏族解体。




被认为对应尧帝的陶寺文化


当时中国最发达的黄河流域,诸多氏族之间势均力敌,万国千城长期对峙,各氏族的军事堡垒成为最早的城市,这在近年发掘的大量城址中已经得到证明。因此,这些军事据点演变而来的城市,将来即便商业繁盛,也容易受到军事政权的管束和控制。


这种情况经历夏商周三代,虽然王权在逐步加强,但氏族之间始终未能充分整合。商人很多时候是为本氏族服务的,而不是自由经商,所以当时的商业是氏族之间的事务,受到氏族(加强版就是封建邦国)的管束较多。


比如交易有规定的时间,《易经》说,神农氏“日中而市”;有固定的场所,如《管子》所谓“百乘之国,中而立市”,只能在规定的商业区买卖,其他地方不许做买卖;对交易的商品有严格的规定,很多东西不准卖,《礼记·王制》里面规定了大量“不粥于市”的东西,包括各种礼器和违背自然规律的产物,都不许买卖。这些文明早期的特有现象,对中华文明的性格有深远的影响。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扩大,军事技术的跃进一日千里,争霸战争和兼并战争持续不断,氏族才纷纷解体,重新融合,战国时代的商业也达到上古的高峰,临淄、定陶等城市因为商业的发达而成为繁华之都。


但是,战国争雄,最终取胜的是奉行极端军国主义的秦国。秦王朝对社会进行全面管制,商业由官府垄断,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强政府的角色,军事暴力的升级版——专制皇权成为城市的核心力量。


秦国的国都咸阳,在战国时代远逊于关东六国的首都,统一以后才借助着强制迁入六国贵族才发展为大都市。咸阳以宫室为城市的中心,宫室面积达到城市面积的一多半,居民、市场和作坊都根据宫室的需要来安排;地方郡县则以政府官署等行政机构为城市的核心,一切都围绕着政府打转。




咸阳宫室之阿房宫


对城市生活的管理也形成制度化。城门每天早晨开启,夜间关闭;晚上执行宵禁,不许居民上街,违者重罚;在居民小区外面修围墙,只设几个门,称之为“里”或“坊”,里坊的门早开晚关,设专门的里正管理,限制居民的活动,同时也限制“盲流”进城居住;市场也是中午开晚上关,而且类似的商品被规定集中买卖,跟如今的超市完全相反,这几条街只卖鱼,那几条街只卖肉,买个菜要跑好多地方。总之当时的城市规划是以方便政府管理为方针,至于居民生活是否便利不在考虑之中。


虽然以上内容多是周代的遗俗,但春秋战国以来,这些办法在经济发达的关东诸国,很多时候已经开始松动了,而进入秦朝以后又因为政府的强大,得到严格的实施。后来的汉朝基本承袭了秦国的制度,这一套办法就流传下去,陆陆续续的用到隋唐。


所以秦汉以来的城市,居民是很不自由的,生活也相当的不便,唯独政府管理方便,而且在城市里想干嘛立即就可以干成。



关中与关东,北朝与南朝

2


这种严苛的制度,由强大的军事弹压能力保证执行,适用于秦国这种经济不发达、不复杂,军事氛围却异常浓重的地区。但是历史总会发展,古代专制制度对社会的控制力有其上限(比近代低很多),人民为了谋生,努力劳作,必然会促进经济发展,在一潭死水之中蕴含着新变。


这种新变首先出现在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的六国故地)。


上古时代,关中、关东的文化很不一样,两个区域长期对立。关中凭借四塞险固,主要是秩序提供者,秦仗关中吞并天下,西汉建都关中则是为了占据有利地势,与东方新封的诸侯(包括汉初的异姓王和后来的刘氏同姓王)对峙,所以其军管性质都很浓重,汉代关东人进关中是要登记的,而且有不准带马匹之类的很多限制。


关东则是文化、经济的中心,因为水运便利,土地肥沃,关东的农业、商业都十分发达;因为缺乏强力管制的传统,关东社会活力四射,文化繁荣,对专制皇权认可度较低。


所以当汉光武帝刘秀以关东豪族为统治基础,建都洛阳时,受关东社会风气的影响,宫室的面积已经明显小于西汉。东汉末年,曹操建设邺城是对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变革,此后宫室虽然确定了城市中轴线的中心位置,但是进一步缩小,居民区增大,经济对城市的影响在增加。


十六国与北朝的都城,不论是北魏的洛阳还是北齐的邺城,均以曹魏的邺城为范本。而关中经历了几百年的衰落,西魏、北周的都城长安城市衰落,宫室规模也很小,到隋文帝统一南北,才以关东都城为范本,重修了长安大兴城,这也可以视为关东对关中的文化征服。




曹魏实质上的统治中心——邺城


但是,如果仅止于此,城市的商业氛围依然无法从政治氛围中解放。隋唐时代,城市依然实行宵禁,坊门依然早开晚关,市场依然有营业时间限制,市民依然受到很多管束,生活依然十分不便。


第二次转机出现在东晋南朝。西晋灭亡,司马睿逃亡江东,靠南北士族的支持建立东晋,皇室不论权力还是资源都远逊于从前,所以对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缺乏规划能力,只能勉强建设好宫城,宫城外面就放羊式管理了。


本来南京一带就有多条河流,地形复杂,加上皇室无力管束,形成了自由的街道和集市,城外还有草市补充,人民生活相当自由和便利。大士族如王导、谢安居住的乌衣巷,也被包围在一般居民的巷陌之中,还有许多上下层人士共同活动的公共空间——佛寺,统治阶级与人民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上下悬隔,分区居住,市民的意识正在萌芽。




乌衣巷口


后来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皇权复兴,虽然对建康城进行多次扩建,使之豪华、壮丽,但也改变不了已经形成的城市风尚,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市民大都会正在成型。


然而南朝的皇权始终受到士族掣肘,政府的军政实力不及北朝,在长达百余年的南北战争中日见颓势,最终,隋文帝杨坚消灭南陈,统一中国。


杨坚猜忌心特重,为免有人据形胜之地割据,以拆除名城大都为乐。篡位之初,杨坚平定相州尉迟迥的反抗,拆毁了尉迟迥的大本营、北齐的故都邺城,但是邺城的格局终归是在长安大兴城再现了;平陈之后,杨坚又拆毁建康,且无意予以重现,建康的市民传统似乎要从此中断了。


但是好的东西总会引人向往,杨坚的专横被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亲手结束。隋炀帝年轻时是平陈战争的主帅,平陈过程中被南方高度发达的文化征服,不但醉心于南方绮丽的文学,而且还投入了南方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成为江南士族的代言人。


所以当隋炀帝即位后,营建洛阳城时,受到南朝建康城的影响,就不那么严格的讲究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布局,而是对洛阳的山川形势进行妥协,使宫殿处于洛阳城的西北角,而不是强求座落在中轴线上。因为洛阳成为大运河的中转站,商业极度繁盛,外来人口络绎不绝,隋唐的洛阳接续南朝的建康,蕴藏了产生的新变的可能性。



唐宋变革:从洛阳到开封

3


虽然建康的传统没有完全断绝,但隋唐毕竟一直在实行带有秦汉余绪的坊市制度,即使是在洛阳,居民也依旧要忍受秦汉时代的那些不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唐朝皇权的衰落,坊市制度逐渐走向了破产。


因为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日益提高,他们需要更多的商品、更多的服务,这就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他们还需要更方便的购物方式,这就对只能跑远路去市场买东西日益不满;他们还需要夜生活,晚上没地方买东西越来越变得不可容忍。


唐朝前期,因为国力强盛,政府强大,还能约束一时;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威望一落千丈,政府对民间的管理力不从心,城市居民遂开始大张旗鼓的破坏坊市制度。




长安城——规整的坊市


首先,坊与坊之间出现了许多小摊贩,卖饼的卖馄饨的所在多有,而且24小时营业,十分便民;然后就出现了有固定营业场所的旅舍、酒肆,西市、东市附近的崇仁坊、延寿坊成了新的商业区,比东西两市还要繁盛;再往后,就出现了夜市,崇仁坊等地“昼夜喧呼,灯火不绝”,宵禁令也形同虚设,与唐前期每年只有元夜前后几天允许市民上街娱乐,即所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已经恍同两个世界了。


长安如此,遑论气氛更活跃的洛阳。洛阳连市区都在大力扩张,不但在大运河畔形成了新市场,而且在王戎墓一带形成了新市区,向特大城市的方向发展。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外地人的生产、贩运和消费,这其中虽然不乏富商大贾,但更多的还是基层体力劳动者。


不过,此时的坊市制度虽然出现了松动,但并没有从法律上终结。站在朝廷的角度,这些做法依然是违法的,只不过朝廷不严格执法而已。要将这套不合理的制度最终埋葬,还需要新的历史契机。


唐朝灭亡以后,长安、洛阳都受到重大破坏,五代政权除后唐因为以继承唐朝为名,定都洛阳外,其余的四朝后梁、后晋、后汉、后周都定都于汴州,亦即是后来的东京开封府。


开封是漕运之都,是多条运河和合流的交汇处(汴河、黄河、惠民河即蔡喝、广济河),其交通便利更胜于洛阳。而且开封历史上只做过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大梁),年代久远,影响不大,历史包袱较轻,五代政权一般又不是很稳固,于是开封城遂在大运河的加持下开始迅猛扩张。




水运枢纽开封


即便是周世宗有意对开封城进行规划,也不过为政府划定一些办公用地,其他地方则随便百姓建房开店,到宋初,开封已经不是一座以坊为主要居住区的城市了。


但是坊市制度毕竟有利于管束人民,减少统治成本,是统治者喜欢的制度,宋太宗和宋真宗都想恢复宵禁制度,而事实却让他们的如意算盘难以打响了。


此时居民没有用土围子一样的坊墙围起来,往往对街开门(坊市制度下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允许对街开门),要出来走走,巡夜的官兵因为照看面积太大根本无法尽管。


更重要的是,开封因为无险可守,屯驻了大量驻军,需要运河的物资补给,运河上的船只日夜不停的卸货,运输的人也需要消费,于是运河边因为外来人口的需要,最先打破政令的管束,“仓前成市”,日夜不停,为了招待其中的富商大贾,沿运河又修建了“十三间楼子”等宾馆和饭店。


一整套制度,如果有一个地方被突破,其他地方也会被跟着突破,而宋朝的皇帝除宋神宗等个别人之外,一般不会丧心病狂的去跟全社会作对。于是,宋太祖时,即下令不禁止夜市,百姓在三更之前可以在街上行走;宋太宗时,居民住宅“侵街”、沿街设店蔚然成风;宋真宗时,仍有坊市制存在的城市,夜间坊门也不再关闭;宋仁宗时,只要交税,允许临街开店;此后开封府的夜巡制度取消,城门也不再按时开闭,坊市制彻底破产,城市逐渐转变街巷制。


在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基层体力劳动者的努力下,坊市制度终于崩溃,几千年来城市以军事、政治为中心的定位受到动摇,商业在城市中的地位前所未有的突出,得到解放的市民开发出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东京汴梁成为那个时代世界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最文明的都市,其梦幻般的繁华依然呈现于《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之中,至今仍令人心向往之。




清明上河图——开封盛景


大城市与基层体力劳动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毕竟社会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别,就算技术含量有高有低,但没有“低”,“高”又靠什么支持呢?大城市提供工作机会和更好的发展机遇,基层体力劳动者则保障大城市的运行和发展,不是挺好的么?


欢迎关注在下的专栏,主要推送三国、五胡、六朝历史,之后还会有十六国南北朝史连载

胡笳汉月 - 知乎专栏 欢迎对这方面有兴趣的朋友们投稿

文史宴二维码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史宴,点击链接扫码关注。可以看到很多文史达人的文章。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发布于 2017-12-26 16:47
@云墨语

的答案笑死我了

替他纠正一点

这个把手搭在别人肩膀上的是个女的,在原图中他们是在酒楼前站着的。

而且这个酒店还挂了一个牌子叫“正店”,说明这家店是有酿酒权的大店,是国营的成分的。在北宋酒税是政府重要的财源。宋朝时对酒的销售管理是很严格的官卖酒,为了提高收益,收到足够的酒税,有关部门想出了“娼妓坐肆作乐”的法子,名曰“设法卖酒”,那女人就是个管陪酒的酒托儿。张择端利用这一个小细节就体现了这个朝代的一大特色,让人不得不服。

也有说他们两个是夫妻的,然而说法不太成立,还是前者比较靠谱。


还有着个比较知名的小图,图中出现了押运货币的推车,没错,这就是北宋的运钞车。。。

还有图下方中部的一个饭店的小伙计,小伙计端了两碗饭在匆匆赶路,这说明早在宋代就出现了外卖业务,商家自配送


有次去清明上河园时,导游说很多人以为清明上河园就是在描述清明时的情节,但其实是有争议的,很可能描述的是夏季或秋初时的场景。说着她还指着进园的那一大面雕塑的这一块儿说这是卖西瓜的,你仔细看还能瞧见西瓜籽。然后我把这点拍了下来

后来在别的图中看到这一块儿。。。与其说是在卖西瓜,我更愿意相信他在卖馕

这部分画面还体现了宋代交通略拥堵,路边摊泛滥的场景。说不定这些小贩都是无照经营









说起来我们广告学老师还是一手促成清明上河园项目落地的人(反正他是这么说的),那句“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也是他提的。清明上河园还真不错,有些表演比如皇家皮影、编钟、傀儡呀什么的也挺精彩的,值得来玩耶

编辑于 2016-01-29 23:22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该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景观,这似乎已经成为常识。然而学界对于具体位置的讨论却充满争议。主流观点可分两派:其一,认为图中景观在外城东水门附近,以徐邦达、河浚、杭侃等学者为代表,此说影响甚广;其二,认为图中景观在内城东角子门附近,以禹玉、杨新、杨立武、周宝珠等学者为代表,此说从者亦众。由于两派均无法自圆其说,由此引出两种观点,一种以刘益安为代表,认为图中城市并非汴京,而是汴河沿岸的某一集镇;一种以余辉为代表,认为全图无所具指,实属虚构。

图1 《清明上河图》中城门、城墙
图2 《清明上河图》卷首郊野景观
图3 《清明上河图》中河流

实际上,刘益安和余辉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也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观与东京汴河沿岸的任何相关文献与考古发现都无法对应。首先,图中城门不设瓮城(图1 A),城墙破败不堪(图1 B),而东京外城城门皆设瓮城(包括东水门),城墙“坚若埏埴,直若引绳”(《宋会要辑稿·方域》),设有女墙、马面、敌楼、战棚,与图中城门、城墙全然不同,可知“东水门说”无法成立。其次,图中卷首是一片郊野景观(图2),而东角子门外是新、旧宋门之间的坊巷,是城内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图中情景与此大相径庭,可知“东角子门说”亦无法成立。此外,两种观点还有着共同的“硬伤”。首先,考古勘探显示,东京城内的汴河为横向穿城而过,而图中河流却在城门前急转而去,与汴河流向相悖(图3)。其次,汴河是地上河,“自汴堤下瞰民居,如在深谷”(《梦溪笔谈》),近年来对商丘南关段汴河遗址的发掘也揭示了同样的现象,而图中河流的河岸低平,并非悬河(图3)。

既然在汴河沿岸找不到对应的景观,而图中河流又显非汴河,那为何不能换个思路去其他河流上寻找答案,反而去质疑图像的真实性呢?须知东京城内通行漕运的除了汴河,还有被宋太祖并称为“三条宝带”的蔡河、五丈河。图中河流一定就是汴河吗?

其实稍加分析就会发现汴河一说并非不可撼动的真理。首先,《清明上河图》在宋代文献中完全失载,没有任何当时文献直接指出图中画的是汴河。其次,汴河一说为金代藏家张公药首倡,此后的历代藏家、明清仿作、现当代学者对此均深信不疑。然而到了金代,汴河早已断流,东京外城也“大抵皆墟,至有犁为田处”(《揽辔录》),城市景观已非当年,从跋文中就能看出金代藏家对于画中场景的陌生感,在对图景位置的考证上也存在争议,如张公药定于东水门,而王磵定在上下土桥,可知汴河一说也只是金人一厢情愿的想象与猜测。

图4《清明上河图》中城门、河流位置关系示意图

重新审视图中景物在东京城内的位置,需要归纳一下图中蕴含的主要空间位置关系:1.图中城门的马道置于左侧,城濠开于右侧,可知城门左侧为城内(或内城),城门右侧为城外(或外城);2.图中河流在城门前发生弯折,下段直冲城门,上段急转而去,河曲角度接近直角(图4)。

图5 北宋东京平面图

继而,将上述位置关系代入到城市平面图中去找寻。根据历年考古勘探,结合文献,参考前辈学者的研究,可以得到一张较为可靠的北宋东京平面图(图5)。不难发现,汴河、五丈河均横穿全城,并无弯折,只有外城南部的蔡河形成了“n”字形河曲,其中内城新门(崇明门)附近的蔡河与图中河流走向一致,与城门、城墙的位置关系也与图中一致,在宏观上满足图中蕴含的空间位置关系。

再从微观上进行反推。首先,新门属于内城偏门,与图中不设瓮城、单门道、单层谯楼的城门吻合。其次,内城城墙到徽宗朝已经“颓缺弗备,行人躐其颠,流潦穿其下”(《宋会要辑稿·方域》),与图中灌木丛生、不可行人的城墙吻合。再次,蔡河水源较清,并非悬河,且漕运繁忙,“舟楫相继,商贾毕至”(《宋会要辑稿·方域》),与图中河岸低平、漕船相继的河流吻合。最后,由于蔡河弯转甚急,导致沿岸地区洪涝多发,尤其是新门附近,“(淳化)四年七月,京师大雨,十昼夜不止,朱雀、崇明门(新门)外积水尤甚,军营、庐舍多坏(《宋史·五行志》)”。这种下风下水的涝地不宜商住,往往人户稀疏,发展较慢,以至“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宋史·包拯传》)”。这样看来,卷首出现的郊野景观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清明上河图》所绘之河流应为蔡河,图中城门应为新门(崇明门),图中桥梁应为新门所对之新桥。另外,图中寺院应为新门外之明福寺,图中正店应为新门里会仙楼正店,以上两点将在专文另行考证。

(来源: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作者/赵里萌)

发布于 2020-11-10 18:14

1【文化典藏】送外卖 这是酒店的伙计,不知正往谁家送外卖。—宋朝时候就有送外卖吗?没错,当时的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汴京餐饮业极为发达,“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宋代都市的小白领、小商人,跟今日的城市白领一样,都不习惯在家做饭,而是下馆子或叫外卖。



2【文化典藏】《清明上河图》上,乘驴、乘马的人比乘坐轿子的要多。宋人出行,习惯坐马,不习惯乘轿。北宋士人以乘轿为耻,因为他们认为,轿子“以人代畜”,乃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



3【文化典藏】他们不允许自己将他人当成牲口来使用。可见宋人的价值观,极富人道主义精神。



4【文化典藏】这个路边摊,挂着一个招牌,上写“香饮子”。“香饮子”是什么?就是饮料。宋人以喝饮料为时尚,市场上当然就有各色饮料出售。如果是六月天,还有冷饮消暑。



5【文化典藏】测风仪:在虹桥四角,立有四根木杆,每根木杆顶上都有一个鸟形之物。这是什么?这叫做“五两”,因为是五两重的鸡毛所制。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古代的测风仪。只要看鸟头朝向哪个方向,便可知道风向。



6【文化典藏】茶坊:茶坊 这是汴河边的一间茶坊。就跟现代人爱喝咖啡一样,宋朝人爱饮茶,宋代城市中茶坊到处可见,如同今日的咖啡馆。这些茶坊名字非常有个性,如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蹴球茶坊、一窟鬼茶坊、大街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名字都起得很酷,很抓眼球,很有广告效应。



7【文化典藏】灯箱广告:虹桥附近的这家“脚店”,是一家酒店。门口设置了一个灯箱广告,上书“十千”、“脚店”四字。“十千”为美酒的代称,如唐诗有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灯箱广告在现代商业社会不过是寻常事物,但许多人未必知道宋朝已出现了灯箱广告的形式。今日在日本、韩国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广告,古香古色,别有风味。



8【文化典藏】客店:这块“久住王员外家”的招牌,是做什么生意的?是宋朝的客店。“久住”是宋时旅店业的常用语,这家旅店大概是一个王姓富户开设的,因此叫做“久住王员外家”。北宋汴京流动人口繁多,自然是客店如云。《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第三条甜水巷,以东熙熙楼客店,都下着数”。



9【文化典藏】鲜花:这个小摊,看起来好像是在卖花。宋朝市民以插花为生活时尚,汴京的春天,“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棠棣香木,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开,歌叫之声,清奇可听”。今日的城市“小资”大概也莫过于此。

发布于 2017-01-07 10:25

感兴趣的可点这个链接 有大图 还有100个画上的知识点 个人觉得不错

搜狐独家:网络版《清明上河图》

这个链接打开是这样的 点击开始观赏


然后出现清明上河图的画卷点每个小加号


一共有一百处 就不所有都截图了

大家有兴趣的可以

搜狐独家:网络版《清明上河图》
编辑于 2016-02-01 15:49

就从最有意思的桥说起吧

1,当大船快要撞上虹桥的时候,人们见义勇为

有几个人翻出桥去,有的拿着绳子,有的撸起袖子,不知道现在遇到这种情况会是怎么样?

旁边这还有帮忙指挥的

2,关于桥的设计

据说当时汴河水流很急,河床中不利于修建桥墩,工程技术人员把整根的木材并列铆合,支撑大桥的跨度,分散负重。这种技术也叫叫“叠梁拱”,在后两版的《清明上河图》中桥都为石桥,还据说在欧洲最早出现叠梁拱的桥都是400年后。

在桥的边上有层层的护栏,看来当年的人对安全还是做的蛮到位的。

3,早期的运钞车

左边那小哥抱着那钱腰都直不起来 了,那时候用的都还是铜钱。

4,古代的中介行业,俗称牙行,

我想这个应该是现代的中介,当时的经济很发达,城里城外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搞个什么国际贸易很正常,但是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不懂行情,咋卖啊?那就出现了这行业,他们帮着你卖就行,卖完提成。

5,盛世背后的危机

这应该是衙役什么的吧,外面穿着工作服的人不好好站岗,在门口坐的坐,躺的躺,极其松懈

类似的还有 无人看管的望火亭

底下是热闹的小吃街,上面是冷清的望火亭,连一个驻军也没有。。。

城门口没有人值班

城墙上没有城防工事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也就是第一个冲突除,白马受惊那

从装束和这么大声势还有马鞍看,应该是为官的。(就算不是也是大户人家吧)

看看下面的反映

受惊的马前面小孩子全然不知,他爷爷?赶紧从家里出来,生怕被马踩了。仔细想一下还是很有意思

6,焚毁大量的“旧党”文化作品

新党得势以后,蔡京主张把旧党的所有作品全部焚毁,看这驴累的。。(谢谢评论里纠正,我之前看成了马,对于这个,之前书上有看到这样的解释,这里的驴代替了马干的活儿,那马呢?当时民富国穷,西域那帮人早就对这大肥羊虎视眈眈,战略物质控制紧,马和羊列入军事管辖,马很金贵,羊也一样,从“挂羊头,卖狗肉”就能看出羊肉极贵)

另外还有一个地方也反映了这种现象

新党得势骑着马,穿着体面的衣服, 对着旧党的朋友打招呼,惹不起我躲得起啊

这种就叫“便面”,表示我还有事,或者处于逆境,用扇子遮着脸,对方也不至于会不高兴。

7,很巧妙的构思

这个地方我蛮喜欢,城门口的骆驼队一下子把城内和城外贯穿了起来。

对了,还有城门这的这个树,不知道是不是杂树?如果是的话,那还挺有深意的哦?城门生杂草?

这里是朋友要远去他方,当街杀羊为朋友践行的场面,上面有说羊肉极贵,好像是常用肉类的7.8倍吧,从这个细节的设计,也可以看的出张择端本人也蛮看重情谊的


8,青楼女子当街招客(也可能是小夫妻,那就是当时比较开放吧)

青楼女子,哈哈,艳丽的衣服,妖娆的身姿,手就搭在男人的肩上,而且当时东京汴梁最著名的应该就是。。。

旁边有一个轿夫看这这个美女,轿子都走偏了。。。

9,宋代的人爱喝饮料,

看这小孩子的举动有没有像当时我我们?

另外,画中的茶馆也尤其多,宋代人爱饮茶就如现在我爱喝咖啡一样,时髦!

9,船是双橹的

一般的船都是单橹的,因为 两边一起划就前进不了,据说在当时的汴河上,船只很多,非常繁华,不好掉头,设计成就像动车一样,两边都是头。

10,小细节

卸了货的船吃水少,比较重的船,吃水深点儿。。


最后:前段时间买了拼图,拼着拼着发现这幅画还蛮有意思的,正好《小松奇谈》又有播,就随手写了一下,(感兴趣的盆友可以去找原片看)所以以上的内容都是借鉴,少许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有错误的地方欢迎指出来哦,觉得很有意思,和大家分享分享。


另外附上高清!超棒的宋版《清明上河图》全图!!!啊啊啊啊啊!!传不上,是不是太大了。。。

还是不行!!宝宝也没办法了。。。

编辑于 2016-02-24 17:29

算盘的历史,可以追到公元前600年,谁发明的,无从考证,但早有文字记载,据说它第一次以图的形式出现,就是在这张《清明上河图》上,张择端大师在描绘北宋

东京

的社会百态中,画入了一只算盘。

在《清明上河图》最后面的“赵太丞家”店内柜台上还放着一把九档的算盘,在图中有不少店铺,但还没有在那家店铺内见到过算盘,却唯独在这家赵太丞家医药铺中看到了。只所以能在这家药铺中见到,这大概是卖草药同其他店铺有不同的特点,中药多为草药,一般汤剂的药味,往往多达八味或二十几味,而且一次不会只取一天的用药量,药铺在计量、计价的时候,不像其他店铺中卖的商品那样单一和简单,药铺要先将每味药的重量与单价用心算后,然后迅速地随手加在算盘上,最后得出买药者所购买药的总价钱。算盘之所以自古以来便是中药铺内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其道理也就在这儿。

发布于 2016-01-29 13:45

[多图预警*]

大家好,我是韩国网友!

我前几天去韩国的“国立中央博物馆”看中国的“清明上河图-仇英”。

(我真心想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反正,这次展览会一定要欣赏的,要不然肯定再次没有机会欣赏“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所以我们去参观了。

这是韩国所藏规模最大的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馆,在首尔的“二村站”,下车走路5~10分钟就能到门口。

不容易拍全场!


这个建筑模仿韩国的传统建筑形式“대청마루(大厅maru)”,是中间开着的形式。


好久不见博物馆!


客人挺多啊~


这是我在展览会室门口拍的,他们把“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虹桥)扩大,然后做大型海报。其实我来展览会之前对“清明上河图”没有什么知识,(平时不怎么去博物馆和名胜古迹ㅠ_ㅠ)。可是我就在这里开始有了很多兴趣!因为“清明上河图”里的每个人都很可爱,仔细看每个人,像看时代剧那样精彩,比电视剧电影更精彩。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感兴趣。


上面的大海报就是这个部分!我喜欢他的画风,他画里的人物长得都非常可爱,特别是眼睛。



我们跟馆长(curator)一起入场,可是在这里不能拍照片。首先跟着她简单地参观一下,然后我们回去找“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韩国的“太平城市图”、日本的“洛中洛外图”了。我非常仔细看“清明山河图”和“姑苏繁华图”,这两幅画大概看了一个小时。我回来在百度查了“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可惜没有像真一样的清版。


真眼看的两幅画,画画得非常细密,可以看得出每一个小小的人的表情,甚至每个商店的招牌上的字都可以看得出来。特别是我看懂商店的招牌时最有意思。那里的人都认真工作,认真生活。


啊,我在“清明上河图”找到当时的海报,在一个墙上贴着海报,上面写着“禁止夜行,小心火X(看不懂最后的一个字)”。我笑了,以前和现在要小心的部分都一样啊。还有一个问题,商店的招牌上写着“神相”,往往发现那家商店,那个商店没有什么东西,在小小的空间只有一个桌子和桌子上的一本书和毛笔。我猜猜这是看相的地方,对吗?


我觉得这幅画可以整天欣赏,那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观察他们的情景,自己问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想什么?等问题,甚至可以编几万个故事。我想如果我有个孩子,天天观察这幅画,跟他编很多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这样不需要什么玩具也可以让孩子的想象力丰富一些。啊!!!!!!我又想去看!


这是我在入口拍的大海报,是把海报上的有意思的风景扩大的照片。

我对历史方面不太了解,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观赏的小小的意见(一粒米的规模)。我也想知道这幅画的所有的意思和隐藏的秘密,以后慢慢学习吧。


1. 其实,一看那幅大海报就想起来了“瓦尔多在哪里?”,这是我小的时候非常喜欢玩的书!!!!像找瓦尔多一样,找一找有意思的风景。我在网上找到的“清明上河图”都没有仔细看的功能,可是你看真的”清明上河图“,就很吃惊,因为比这幅海报高清。每个人,每个小东西,每个建筑都很鲜明,可能用网站看的人绝对想象不到多么细密!那么厉害!

我觉得这里的瓦尔多!!就是!!娃娃!!这个是娃娃,对吧?我也想买这家的儿童娃娃呢。


2. 他们在干什么呀?我猜猜 : 第一,卖假药,可是看看说话人的穿着打扮,可能不对(开玩笑)。第二,讲故事,可是看最前面的一个人,打盹儿的样子。如果他真的讲故事的话,可能是没有意思的故事。第三,上课,因为最前面的那个人在打盹儿。(哈哈哈哈哈开玩笑)谁能帮我解释解释?


3. 这里的瓦尔多是戴非常非常厉害的帽子的和尚,这是什么帽子?周围的一个人也看来很吃惊!盯着和尚叔叔呀。戴帽子的和尚前面的一个和尚是不是在托钵?给他钱的行人,非常善良啊。和尚在拿着右手说“阿弥陀佛~”。


4. 这是我在中国夜市经常看到的风景。老板卖陶器那样的东西,每个淘气的颜色和样子都不同,你觉得前面的客人买什么样的陶器回去?他的妻子让他买什么样的陶器?老板回家的时候肯定用方便的大的箱子吧?


5. 他在运两只鸡,我在中国留学时经常看到这样的运送工具。我记得在路上卖水果类的阿姨、叔叔经常用这样的工具。

6. 这家是卖猪和羊的商店,他们专门屠宰家畜吧?如果他们卖猪肉汤或者羊肉串的话,好香味能勾引很多客人吧,正好有已经屠宰两只猪。右边的商店是卖面类的,很想知道那家的面条是什么味道。

7. 两只猪的右边人他在干什么?我觉得他在煮猪肉还是炸猪肉,那么前面的人卖什么东西啊?是向他(煮猪肉人)卖东西?这是我在中国买地瓜时经常看到的东西。哇~ 突然想吃地瓜~红薯。

8. 他们在干什么呢?我第一次有点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拿着腕子,可是仔细看他们好像用棍子做年糕啊。他们房间的抽屉上写着“一二三四五”数字。真的很认真工作啊。肯定他们做的年糕一定好吃。看来现在和以前的生活方式和工具没什么大的变化,真让人感兴趣。

9. 这是骑骡子的人。我在哈尔滨,可以看到骡子。我觉得很神奇,他们跟车一起跑公路,不过不会发生交通事故。

10. 我好奇这是什么动物。我在“清明上河图”别的部分看过猴子和虎子,可是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尾巴挺长,也不想猪,大家猜猜这是什么?。

11. 这里是卖陶器的商店吧。我发现“清明上河图”和韩国的“太平城市图”里女人不多,一般她们都在家里。又发现日本的“洛中洛外图”的路上女人挺多。另外,小儿童的发型,我看中国时代剧的时候看过的光头(不是全光头),好可爱。

12. 哦!这里是买金银首饰的商店啊~ 有意思的部分就是没有女人客人,都是男人啊。一般丈夫给妻子买吧~ 今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所以特意给妻子买首饰,甚至是正品金银!!不是假的!!

13. 他们现在排队还是把握手?我猜拿着扇子的人是老师,这些人都是徒弟们。他们弯着腰收什么东西。最上面的人物画是什么?我猜这是老师们的人物画。是不是广告啊?“我们学校或者学院邀请了这么著名的老师们“ 或者演员?“这次的公演参加这么有名的演员” (我太笨了吧哈哈)

14.卖杂货的商店,为什么没有东西?上面写着交易(和平交易?)。一个儿童问:“叔叔,杂货都去哪儿了?” 叔叔:“滚!” 看他的表情我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对话。(开玩笑)


就到这儿!!!这是“清明上河图”的极少的一部分,到处都隐藏着非常多的故事。

如果你去辽宁博物馆真眼看“清明上河图”就能懂我的意思。这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有意思、喜欢的画。羡慕!辽宁人!

我听说这次的展览会是中国特意给韩国国民公开的,非常非常感谢!

我希望下次再给我们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机会~ 哈哈!

这次展览会的期间是10月5号~11月23号,可是“清明上河图”展示到10月23号,从10月24号展示复制品。如果在韩国的中国同学,赶紧赶紧欣赏!除了“清明上河图”以外, “姑苏繁华图”、韩国的“太平城市图”、金弘道和申润福的作品、日本的“洛中洛外图”等很多珍贵的历史遗物在等你,真的值得欣赏。


谢谢!


微博:Lily在学什么

专栏:听说韩国

编辑于 2016-10-14 23:31

《清明上河图》五米多的长卷上,刻画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市井百态,生动地展现了北宋时人们的衣食住行。

图片 1
图1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纵25 厘米,横529 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城内十字街头处最显眼的,就是路口东北角那座气派的酒楼,孙羊正店。

图片 2
图2 孙羊正店

仔细看二楼的饭桌上有一件最具有宋代特征的瓷器,就是注子和注碗,这是一种可以温酒的酒具。注子如同今天的酒壶,套在外面的注碗可以用来盛热水,保持酒的温度。

图片 3
图3 饭桌上的注子和注碗

在孙羊正店门口,站着一位花农,正在吆喝着卖折枝鲜花。

图片4
图4 买花的一家人

路过卖食品的小摊,有一群人围在一起,听一个大胡子说书。

图片 5
图5 卖食品的小摊

图片 6
图6 街头说书

马上的人正要跟迎面走来的熟人打招呼,熟人却举起扇子,挡住了自己的脸。这种扇子叫「便面」。如果遇到熟人不愿意和对方打招呼寒暄,就用扇子遮面而过。对方一般不以为怪,反而认为这是礼貌之举。

图片7
图7 便面的使用

宋代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开始出现职业化,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装。 如饭馆酒保都是头戴黑巾,下摆要卷起系在腰间,方便跑步快走。路边摆摊的个体户,会带着可折叠的便携式货架。

图片 8
图8 送外卖的伙计和正要去摆摊的小商贩

到了十字路口的街心,有一个僧人和两个文人正在谈笑。他们的左下侧,两个男子正扬着长袖子互相打招呼,这种长袖子是当时牙人,也就是交易的中间商的职业装。长袖子是为便于双方在衣袖里互相捏手指讨价还价。

图片 9
图9 街中心的和尚、士大夫和牙人

从十字街口往西去,路边有一口水井。井口用十字梁架一分为四,俗称四眼井,可供四人同时打水,提高取水的效率。

图片10
图10 四眼井

十字街的东南角,楼前高高的招牌上写着「久住王员外家」。表明这是一家老字号旅店。二楼住的应该是一位进京赶考的读书人,正在抓紧时间苦读。

图片 11
图11 久住王员外家

编辑于 2024-03-11 19:43

看过楼上的回答,觉得漏了这个细节——

拉人怎么会用独轮车呢?

我想的是:

本来这车是运那两袋货物的

大爷在后面监工

然后走累了

让小的们扛着货物 自己做进购物车里了

特么的真是大爷的

隔了一千多年都感觉旁边的人在骂...

艹你大ye的~~~

编辑于 2016-02-03 11:50

看了看回答,其实很多答案里都有点小错误。

这个回答我先答个简易文字版的,过几天闲散了,把图配上大家可能看的清楚些。

首先讲几个问得多的和有阙误的地方。

第一个是,“河边的立木”,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带鸟头的风向标。鸟头指的位置便是风向。另一种则是“表木”是街道司用来划分商业区域的,在表木内才可以经商,那些“市井经纪”小商家就在这里买小物件,所谓“铺席”。

风向标就是这根!(图是众多答主中的一位提供的)

第二个是,“正店”、“脚店”。最有名的“孙羊正店”、“樊楼”!其实就是有合法酿酒权的饭店,而“脚店”则是要从“正店”批发酒曲,才能有酒买的。其中樊楼更是高达5层,能够“下视禁中”——看到皇宫内部。然后更为好玩的是,宋代时已经有了“外卖”行业了,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一个外出送货的“伙计”,而这些从事外卖的店面通常会在彩楼和欢门上挂上幡布,上书“咄嗟可办”,同时还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市井经纪之家往往于市中旋买饮食,不置家蔬”。意思是,小白领们都不怎么在家里做饭,全都用外卖打发了。


第三个是,“清凉”衣装。很多说唐朝风气开放,其实宋代也不差,三寸金莲虽说起于宋代,但其实风气不盛,图中就有一个穿着抹胸的女子,同样是“坦胸露乳”—露出了乳沟。

以上是前面一些朋友感兴趣的,后面笔者干脆顺着这个话题讲讲宋代的一些社会风俗算了。

首先是“喝”。先从雅致的“茶”说起。

宋代的茶道和现代完全相异,当时称为“点茶”是将茶叶研磨成粉末,再用开水冲泡,类似于现今日本的抹茶。其实在日本很多文献中也提到:“茶道之起,由宋传入”等等。同时,宋代的斗茶也很流行,其中有一种斗茶法是采用分茶技术,让茶叶末在水中显出奇形怪状的模样来——“使茶纹水脉成物象”。大家这下是不是很熟悉了?对了,就是现在咖啡店经常用的“咖啡牛奶图案”。而且在当时的茶店也有所谓“花茶店”的,这种店“非君子驻足之地”,大家都懂的!而如果这店里没有“女乐官”,那也可以从对面的楼里唤上门来,成为——“过街轿”。

有茶香必有酒味。这时候的酒因为缺乏足够的蒸馏技术,还只能酿造出“绿酒”——因为纯度不够,呈现绿色,也就是所谓的浊酒,上不的台面的,但这浊酒到了文人雅士笔下却也能“敝帚自珍”一番,“绿蚁焙新酒,红泥小火炉”中的“绿酒”说的就是这纯度不高的浊酒。更进一步的好酒,颜色呈黄色,“呈琥珀光”,这样的酒才能登上大雅之堂。

接着是“吃”。现代餐饮业的发祥正是在宋代!耐高温的植物油在当时开始兴盛,于是乎“炒菜法”终于慢慢普及。这还是其次,主要是在宋代头一次出现“夜宵”!因为宋代取消了“宵禁”——所以大家伙们都会在晚上出来消遣,一般的店面三更时才休息,而五更时官员们又要开始上朝,所以早餐行业的服务者们又出来营业了,所以北宋时汴梁几乎是彻夜经营的。


再来是“玩”。
首先说旅游。宋代社会的开放就在于“旅游业”的兴盛,不同于其它朝代,宋代允许农民离开土地。所以,“士庶竞为游遨”、“乡人扶老携幼,不远千里,其为时所贵重如此”。而商人们往往能看到商机,为此衍生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行业——“地图制造业”。当时的地图也叫“地经”,上面往往也只注明著名景点的方向,大家按图索景。而旅游业发达起来后,旅店的生意自然也是火爆,当时旅店成为“邸店”,大家在这里迎来送往,起居如常,闲得无聊起来,便吟诗作对,而商家为了迎合市场,便想出了“题壁诗”这一经典招数。大家在影壁甚至专门的题板上作对,后来的旅客若有兴致便来“和诗”——这大概是最初的“跟帖”吧。

逛游山玩水肯定不够,而宋代市井之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鲜玩意。

“捶丸”,也就是类似现在高尔夫球的一种运动。

“关扑”——赌博的全称。有传闻说英语中“gamble”就是从这个词音译过去的。关扑玩法多样,射飞镖、掷骰子不一而足。

“棋”——围棋、象棋不用说了。这时还有一种“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象棋,但早已失传。

先说到这里,其他的看时间再和大家分享吧。

注明一点:本回答很多内容来源于《东京梦华录》、以及吴钩先生的《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一书。

编辑于 2016-02-27 00:28

一个没有名字的地方

首先我们要看看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什么地方

过去一直都说画的是汴京城的东南角东水门一带因为那个地方是汴河进入汴京城的进口处而且那个地方非常热闹后来经过我们的仔细观察发现画家画的并不是那个地方

[图片 1]
▲城门上的牌匾有意回避实名
我们先来看这个城门城门都是有名称的但我们把这个城门的牌匾放大了一看它上面就写了一个的前面就点了几点这说明画家有意要回避画出具体是哪个城门

[图片 2]
▲无名的皇家寺庙
这会不会是偶然的呢我们再看画中有一个寺庙这个寺庙有门钉说明等级很高应该是皇家寺庙像这样一个寺庙上面的牌匾应该是要写上庙名的但我们再仔细一看上面也是就点了几点还有画中的虹桥像这样的桥在汴河上有 13 座那么画家到底画的是哪一座呢在桥身上没见到有写着的在宋代人们会在桥的两头建个小牌坊牌坊上面写上桥的名字但这里也没有那么会不会是画家因为字太小或者眼神不济难以写清楚可当我们看到画当中其他地方的大小招牌广告不论再小的字画家都写得一清二楚看来不是眼神问题而是画家的构思问题他压根就不想画一个具体的地方要是画的很具体就会把自己局限住了比如进了城门第一家应该是个饭馆那么就要画出来要是不画人家会说你画的不像他把城门名字去掉别人就不好挑剔他了

难道他仅仅是为了防止别人挑剔吗我看也未必

画家画出了许多在开封城各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把它们集中在画面上很显然画家不画具体的某一个地方是为了能够概括提炼出在开封城各个地方发生的一些事情然后给它们集中到一起来让大家在这个有限的尺幅里一下子就看个明白看个清楚还要看个心惊肉跳是什么让观者看的心惊肉跳打开卷首你就会大吃一惊

细思恐极的画面

清明上河图卷首有一队人马踏青归来其中有一个人挑着两只山鸡看得出这是一群随官人外出踏青的队伍回来的时候搂草打兔子打了两只野山鸡这在当时可是犯了天条北宋神宗时就有圣旨每年的 2 月至 11 月是不准打猎的因为这期间正是动物产卵和哺乳的时期这是当时非常成熟的环保意识的体现但这只官人队伍无所畏惧就这么去打猎了

[图片 3]
▲打猎的官人队伍

再往前看有一匹马受了惊从这匹马身上的鞍辔来看应该是这支官家队伍里豢养的一匹官马我们知道马一旦受惊会要冲到集市里去那可是要出人命的前面就是一个城乡结合部的集市有个小茶馆有人在里面喝茶聊天还有些小饭铺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气氛很紧张一个老头赶紧把他的孙子安置回屋里同时受惊的马奔跑嘶叫声惊醒了在小茶馆里喝茶的老百姓有个驴子也受了惊吓蹦跳了起来下面的场景会发生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图片 4]
▲惊马闯郊市

再往里走我们看到一个凉亭看起来是很惬意的地方可这个凉亭其实本来不是凉亭而是一个望火楼它搭了四个柱子往上是一个高台用来观察火情开封有 120 坊每一个坊都设有一个望火亭观察火情一旦发生火情马上实行扑救措施可这里的望火亭变成一个供人休憩的亭子了它下面是一个饭铺这种望火亭下面应该是有两排营房的供消防兵在里面备岗的现在却变成了饭铺东京梦华录卷三里有记载孟元老从北宋逃到南宋之后回忆北宋汴京的盛况记载说汴京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坐望下有官屋数间还有驻屯军在里面

[图片 5]
▲供消防用的望火亭形同虚设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一个官府模样的建筑在门口横七竖八地躺着七八个士兵他们身边有文件箱还有枷锁和武器看起来这是两班人马一班是去送文件一班是去捕人结果都躺在这里睡大觉发愣院子里面有一匹马也喂得饱饱的在地上很可能他们的长官还在屋里睡着从这里就看出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恶劣现状的真实反映士兵都处在极其懒惰的状态不再履行职责

[图片 6]
▲懒惰的士卒


繁荣背后的危机

再往前走我们看到汴河上停泊着许多很大的运粮漕船过去都说大量的粮船运到了汴京表现了当时汴京城的繁荣其实在这个繁荣背后恰恰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些粮船都是私家的粮船不是官粮其实在北宋太宗朝的时候就立下规矩了在本朝的经济要地粮食必须由朝廷所掌控私粮不得入内所以在过去私家粮贩只能在京城外远远地兜售少量的只能是作为补充用的粮食无法进入到汴京城里面占领市场这里却有大量的粮船涌入粮贩在吆三喝四地指挥着卸粮的民工把粮食运到街道里面的私家粮仓里准备囤货居奇到后来没过七八年汴京城的粮食就涨了 4 倍再后来金人围困汴京的时候京城里的粮食涨价了一百倍

[图片 7]
▲大量的私粮漕运到汴京

[图片 8]
▲官粮必须有官员在场


有人会问你怎么知道这是私粮呢因为官粮必须是要有官员在场的军人士兵持械护卫在这个私粮船的前后没有一个官员或军人看守我们在其他画面上都可以看到哪怕是在一个盘车的磨坊子里都有官员值守在运输官粮的时候都有军人在后面押送

我们继续往前走走到这幅画的高潮处也就是拱桥这个地方这是画中矛盾交锋的一个高潮也充分表现了画家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表现力画家在这里揭露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当时汴京城的官员的不作为不恪尽职守

[图片 9]
▲船桥欲撞

这一条大客船满载着客人但是突然发生了很危急的情况船的桅杆要撞上桥梆了怎么会发生这样的险情呢按常理这里应该由官员组织民众实施社会服务在距离虹桥一定距离的时候要有人值守负责提醒纤夫到达一定区域的时候停止拉纤放下桅杆以免桅杆撞上桥梆但这些岗哨都没有了所以纤夫埋头拉纤的把船拉到桥跟前他们也不知道还是桥上的人发现这个险情赶紧叫停船对他们实行施救等船上的人发现大难临头了立刻放下桅杆有一个船夫非常机警他拿起一个长篙死死顶住桥梆让船暂时过不去腾出时间让船工能够把桅杆放下来其他槁夫在不停地调整船头的方向让它侧过头来不会去撞到桥身上去这个时候船上的桥上的周边的老百姓都在为这条船的命运捏着一把汗

[图片 10]
▲船上的纤夫

桥上更热闹桥上拥挤的人群完全是因为两边的占道经营造成的自然把桥面的宽度压缩了这个时候正好桥上过来一文官一武将互不相让他们的马弁护卫在互相争吵乱成一团画家把当时各种矛盾交织在桥上和桥下形成了北宋后期非常尖锐的官员不作为所造成的社会矛盾景象

[图片 11]
▲桥上官员争道


官员不作为和高税收

当我们松了口气儿再往城里走的时候马上又让你大汗淋漓了城门没有一个士兵在看守有一队骆驼扬长而去按理说这里应该有军人职守在进城门内的第一个建筑应该是城防机关过去骆驼队都是域外来做生意的商人他们能够长驱直入扬长而去无人盘查整个开封城等于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再看这个城墙是用泥土夯实出来的由于年久失修塌陷严重上面已经长了很粗的杂树 在当时的朝廷里也有许多官员曾屡屡上诉要修理内层的土墙也有一些官员反对认为是劳民伤财于是便一拖再拖所以画家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真是用心良苦

[图片 12]
▲城防缺失


我们在明清画家画的清明上河图里都可以看到进城门的第一个建筑是城防机关但在这里进城的第一家却是场务也就是现在的税务所政府在这个时候放弃了国家防卫而精心于怎么能够获取更多的税收画家特别在这里画出了一场为纺织品税收问题的争吵纺织品的税收在宋代是最高的最容易激起矛盾我们可以看到物主在跟税务官发生争执肯定是收税的数目太高了他们已经无法承担了里面有一个人涨红了脸张大了嘴一副惊恐的模样说明当时因为税收而产生了激烈的矛盾我们知道北宋爆发了许多次中小农民起义其主要问题都是由税收所引起的

[图片 13]


▲与税务官发生争执的物主

再往前去我们看到一个卖盐的盐铺卖盐的人正在把盐块分堆挨个称重但是没有一个顾客北宋由于官盐税高私盐又无人稽查所以北宋的私盐相当泛滥最后造成官盐无市

[图片 14]
▲官盐无市


张择端的黑色幽默

再往前走就越来越热闹了在最热闹的孙家正店的旁边我们看到了一个小铺地上放着很多桶这是个什么地方这里原先是军巡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消防站这些桶放的是消防用水一旦发来消防扑救的信息这里的消防官兵就会带上这些水桶去实施扑救但是现在这里变成了军酒的转运站原先的水桶用来装酒了原来的消防工具叫麻搭就是一根竹竿前面绑一个圆圈圆圈上面再横七竖八地缠绕着麻绳拿这个麻搭去蘸上泥浆去灭火在火灾初期它还是有一定的压制能力的然而现在麻搭上面没有按要求捆上麻绳而是闲置一边显然这个消防站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

编辑于 2024-03-11 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