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文学
如何看待/评价TA

如何评价海明威?

从历史、文化角度,结合历史和时代背景,如何评价海明威的作品以及其人?
关注者
186
被浏览
321,528

50 个回答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他,应该叫

喝最烈的酒,钓最大的鱼,爱最美的妞(还娶了四个)
从亲历两次大战授奖章到提笔写作得诺贝尔奖,
世界曾有过
只能被摧毁不会被打败的男人。


被打扮成小姑娘的羞涩男孩

1899年7月21日上午八点钟,海明威家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女人想要个女儿,结果却是个大胖小子,于是在其后的岁月中,女人经常把她的大儿子打扮成女孩儿,穿着小裙子,梳着波波头,和姐姐一起假扮双胞胎。这个大儿子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欧内斯特.海明威。

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爸爸带他上山下湖狩猎钓鱼,这可比穿裙子装小姑娘有趣多了。除了这些,小海明威还喜欢看书和听故事,不仅听,还乐于模仿。没事儿干的时候还替爸爸缝裤子,显然,他喜欢爸爸胜于妈妈。

海明威一家:右边梳着波波头的是海明威。


少年时代的海明威是羞涩的,甚至有点口吃,很难把这样一个青涩少年与日后的铮铮硬汉相联系。那时的他苍白、瘦弱,和同学们挤在一起照相的时候会用那种自下而上的目光看人。显然,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方天地。

不过,那方天地离他也不远了。升入高中之后,海明威开始在学业和体育上崭露头角,他打拳击、踢足球,在语文课上成绩佼佼,同时为两个文学社撰写文章,并升为学报编辑,更是以18岁之龄就到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当记者,正式开始他的写作生涯。

然而,这段记者生涯来得快也去得快,一战爆发了。不顾父亲反对,热血沸腾的海明威毅然辞去记者一职去参军,这时他已经是肩膀宽阔的高大青年,再也不做针线活儿了,但是因为近视,只能申请到红十字救伤队工作。海明威心想总比去不成强,开救护车就开救护车吧。

年轻时代的海明威,注意那笑容。


战斗英雄与漂亮的护士姐姐

1918年7月8日,一辆救护车呼啸着来到意大利与奥地利交界处,一个青年飞身跳入战壕。此时恰好一枚迫击炮弹落了下来,一瞬间,机关枪也突突突响起来,一名意大利士兵应声而倒。说时迟那时快,这位青年拖起意大利伤兵,蹭蹭地爬向安全地带,最后才发现自己的腿部也中弹了。这位救人的英雄,就是海明威。

因为这件事,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银制勇敢勋章,之后去了米兰,在一家红十字会医院工作。那里除了一堆伤兵,还有漂亮的护士姐姐。海明威的目光落在了一名叫安格妮.库洛斯基的护士身上。那年他19,她25,海明威迅速爱上了安格妮,并且认为自己一生只爱她一个。

海明威和安格妮

一战中海明威在前线总共待了六天,随后谈了一场对他一生产生影响的姐弟恋(个人十分怀疑是单恋),然后就被送回了美国。满脑子都是护士姐姐,每天给她写信,但是在一封回信中,安格妮冷静地结束了他们的关系,并且说:You are just a boy,kid. 这真是一记重击,英雄居然不能抱得美人归?那我就得让英雄在文字世界里如愿。

于是,若干年后,有了《永别了,武器》,很难说这故事是不是基于海明威和安格妮的风流韵事,那些男主角和女主角在医院狭窄的病床上亲热的细节又是不是真的。总之安格妮读到小说后评价道:我们那时都是大病房,大通铺,这是不可能的。


《永别了,武器》海报。


流动的盛宴以及迷惘的一代

1921年,在美国闲不住的海明威,带着第一任妻子海德莉来到了巴黎,开始了穷作家的爬格子生涯。舍伍德安德森将他介绍给了重量级人物: 格特鲁德·斯泰因。后者成了海明威的良师益友,每当海明威写出什么的时候,都会先拿给她看,听取她的意见。估计那时候她说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删掉、删掉、删掉。

1925年春天的某一天,海明威在Dingo酒吧遇到了另一个对他影响巨大的人: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那时,菲茨杰拉德刚刚出版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着这位金发碧眼的小鲜肉型帅哥,想着人家已经出版了一本真正的小说,再看看自己这么些年写得小短篇,海明威做了个决定。

海明威在巴黎。


在丁香园咖啡馆猛写了六个星期之后,海明威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诞生了。海明威能写什么呢?一半是他自己,一半是道听途说。这些事儿放在别人那里是平庸之作,但在海明威笔下,则化腐朽为神奇,把一个颓废沮丧迷惘外加酗酒滥交斗牛的故事写得发人深省。

在小说题词部分,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One generation passes away,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s; but the earth abides forever... The sun also arises, and the sun goes down.

这种充满宿命感的文字,始终贯穿海明威的作品,同时那种与命运的抗争,也从未停息过。也许这感觉来自目睹前线的种种残忍血腥,也许来自于西班牙斗牛场上的黄沙碧血,在海明威的人生中,死亡总是无处不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也总有死神高举镰刀的阴影。

这种阴影总是隐藏在冷静的语言背后,为了寻找灵感,年轻的海明威经常去卢浮宫凝视塞尚的画,线条转换成词藻,色彩跳跃成语句,凝视过程中,他的风格正在渐渐成型。再加上Daiquiri酒、金酒椰子水、血腥玛丽、Mojito以及一点点苦艾酒的迷幻,未来的文学界就是他的。

无酒不欢的海明威。


海明威老爹和爱他的女人们

和初恋安格妮分手后,海明威急需一个避风港,一个比他大能给他母性温暖的女人,而此时海德莉出现了。两人很快结婚,并且有了长子约翰。海明威说去巴黎,海德莉就义无反顾地跟着去,海明威要去西班牙,她也跟着,他引导,她跟随,他任性,她包容。这关系从一开始就有问题。

海德莉是安格妮的替代品吗?很难说,问题是,谁又能替代初恋呢?毕竟你不可能和一个幻觉争宠,正如所有续弦都拼不过早逝的前妻。当海明威需要海德莉的温暖包容时,她就是他眼中的白玫瑰;但是当海明威名气渐长,生活得像个社交花蝴蝶时,她就是他脚下的卫生纸。

海明威和大他八岁的第一任妻子海德莉。

于是,1927年,他们离婚了,海明威娶了第二任妻子,社交名媛宝琳费孚。作为虔诚的天主教徒,宝琳倒是不介意跟海明威和海德莉三人行了一段时间,乐乐老师在刚好读书会解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时有提到这一段,八卦的童鞋可以去听听,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婚后海明威搬到了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开始了写作喝酒钓鱼晒太阳的新生活。1928年对他而言是黑色之年,父亲突然自杀,好友也吞枪自尽,次子帕特里克出生时,宝琳难产差点死掉。在种种生活压力面前,海明威选择了写写写,于是写出了《永别了,武器》。

海明威和第二任妻子宝琳。

《永别了,武器》一举成名,海明威真正意义上财务自由了,再加上宝琳的钱,一家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悠哉悠哉。到海龟(Dry Tortugas)附近钓鱼、到著名的“邋遢乔酒吧”(Sloppy Joe)喝酒,偶尔去西班牙旅行,为下一部作品收集资料。

1933年秋天,受罗斯福的非洲之旅影响,海明威夫妇也开始了非洲狩猎,从肯尼亚的蒙巴萨到坦桑尼亚,狩猎大象、狮子和犀牛,1935年出版的《非洲的青山》记载了这次狩猎旅程,其中最著名的一篇便是《乞力马扎罗的雪》。

和第二任妻子宝琳的非洲之旅,收获颇丰。


高山雪豹以及无脚鸟的故事

在《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开篇,海明威写下了这样的语句:

Kilimanjaro is a snow-covered mountain 19,710 feet high, and is said to be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Africa. Its western summit is called the Masai "Ngaje Ngai," the House of God. Close to the western summit there is the dried and frozen carcass of a leopard. No one has explained what the leopard was seeking at that altitude.

覆盖着积雪的乞力马扎罗山山高19710英尺,据说是非洲境内最高的一座山峰。山的西主峰被马赛人称作“纳加奇-纳加伊”,意思是“上帝的殿堂”。靠近西主峰的地方有一具风干冻僵了的雪豹尸体。雪豹在那么高的地方寻找什么,没有人做出过解释。

是啊,豹子在那么高的地方追寻什么呢?海明威六十多年的人生又在追寻什么呢?其实,他也许是个躁郁症患者,这病在家族中早有征兆。强势的母亲,一生郁郁的父亲,老照片里那种微笑,阳刚又夹杂某种脆弱,仿佛一碰就会灰飞烟灭的乐观。


1937年,西班牙内战。

1937年,海明威老爹受命前往西班牙,报道西班牙内战,他目睹了法西斯主义的日益抬头,也写出了许多战斗檄文。爱情和友谊很容易在极端环境下生长,在街头满是游行队伍,出门随时可能挨枪子儿的西班牙战场,海明威结识了一票激进人士,也遇见了美国女记者玛莎盖尔霍恩。

有些男人注定是无脚鸟,在哪里都是短暂停留,这个树枝待倦了,就找下一个。既然彼时宝琳已经成了他笔下的悍妇manipulating wife,而盖尔霍恩又是位如此大胆无畏的新女性。那么,不妨再换一个。1939年,海明威结束第二段婚姻,赢取第三任妻子,定居古巴。

西班牙内战时期的海明威。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相爱也相杀

菲茨杰拉德在和海明威的第一次会面后,觉得他是个人物(The Real Thing), 就帮他介绍认识了出版商Scribner's。次年,海明威的第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就由Scribner's出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是菲茨杰拉德发掘了海明威,并给了他巨大的推动和帮助。

而对于菲茨杰拉德来说,海明威在他一生中既是文学上的竞争对手又是理想中的英雄化身的综合体。海明威体魄强壮,擅长饮酒,不畏冲突,这些都是菲茨杰拉德一直向往但不曾具有的。当然,海明威也羡慕菲茨杰拉德的年少成名和写作才华。


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然而这合影并不是真的,两人终其一生只有一张十分模糊的老照片。

与海明威的蒸蒸日上相反,自从遇上海明威后,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涯可谓是停滞不前。不论出于何种原因,菲茨杰拉德没有能够完成任何一部长篇作品,直到九年后才出版了《夜色温柔》,而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在评论家眼里,它都是一部平庸之作。

在1934年海明威写给菲茨杰拉德的信中,我们得以窥见海明威自己对写作和生活的硬汉态度:

Forget your personal tragedy. We are all bitched from the start and you especially have to hurt like hell before you can write seriously. But when you get the damned hurt use it — don’t cheat with it. Be as faithful to it as a scientist.
忘掉你的个人悲剧吧。我们所有人从一开始都受了伤害,尤其在正经写作之前,你必须得饱受折磨。但当你痛得要死时,好好利用这样的疼痛,而不要用它来欺骗。要像科学家一样忠实。

既是朋友,也是敌人。

在信的最后,海明威写道:我极其欣赏你,请务必写下去。但是,1925年后,菲茨杰拉德的生活更糟糕了:酒精、疯狂的妻子以及他想要写长篇但是迫于奢侈生活不得不放弃的矛盾。最终,菲茨杰拉德没能再写出超越《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品,郁郁而终。

海明威毫不留情地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安排了个吃软饭的作家角色,他甚至想直接用菲茨杰拉德的名字,但最后还是改成了朱利安。海明威不能忍受控制欲强的女人,不能容忍不像男人的男人,当然,最不能接受的是作家失去写作能力,那无异于大脑被阉割。

《乞力马扎罗的雪》电影剧照,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男主角哈里。


二战中的海明威仍然在写写写

病痛开始找上海明威,他染上了炭疽病、割伤了眼球,患上流行感冒,牙疼得直打滚,生了痔疮,患上了肾病,大腿被拉伤,手指被深割,车祸中折断手腕,打猎时撞伤了脸。相比于肉体的创痛,没有新的写作灵感让他更加烦恼。自从《永别了,武器》之后,他已经接近十年没有拿出像样的作品了。

有的作家是这样:如果没有作品,那么就把自己活成作品。美国在1941年参战,海明威要求加入海战。他将他的渔船比拉号(Pilar)改装为侦察船,在古巴近海搜寻德国U型潜艇。妻子盖尔霍恩对此嗤之以鼻,大意是真男人得上真战场,在家门口炸鱼算个P。

海明威和第三任妻子玛莎盖尔霍恩在中国。

于是,玛莎盖尔霍恩穿着护士装,乘坐一艘装满炸药的船横渡大西洋离开了,这女人抢在海明威前面亲历了诺曼底登陆日D-Day,这是海明威的男子气概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声称自己在Villedieu-les-Poêles把3个手榴弹投入一个有党卫队军官隐藏的地窖。也有人说海明威在二战中唯一的成就是解放了自己喜欢的咖啡馆。

很快,海明威的第三次婚姻结束了,而他迎娶了第四任妻子玛丽。不久,一个新长篇《过河入林》出版了,故事是基于海明威当时迷恋的年轻意大利女孩。但是这一次评论界并没有买单,大家纷纷说,海明威江郎才尽了,硬汉变成了多愁善感的老男人,只能做做红烧肉,写写忘年恋什么的啦。

海明威老爹和他的年轻情人亚得里亚娜。

众所周知,“老爹”海明威每天只写500字,每天早晨6点半,便聚精会神地站着写作,一直写到中午12点半,通常一次写作不超过6小时,偶尔延长两小时。他喜欢用铅笔写作,便于修改。有人说他写作时一天要用20支铅笔。他说没这么多,写得最顺手时一天只用了7支铅笔。

他每天开始写作时,先把前一天写的读一遍,写到哪里就改到哪里。全书写完后又从头到尾改一遍;草稿请人家打字誊清后又改一遍;最后清样出来再改一遍。他认为这样三次大修改是写好一本书的必要条件。他可能会醉着写,但是永远要清醒着改,这是原则。

所以,再没有什么比被嘲笑江郎才尽更让一位大作家、一位硬汉苦恼的了,这是大脑的不举,心灵的阉割,海明威无法容忍,他在古巴憋了一口气,还是照常生活,照常写,时不时去海滩看看老渔民,听听他们讲故事。


奋笔疾书的海明威。


那个写出《老人与海》的老人

1952年,海明威终于写出了他作家生涯的巅峰之作《老人与海》,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海明威编织进了多年的海钓故事、不屈不挠的硬汉精神以及对评论界的那口恶气。《老人与海》注定要成功,给海明威带来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以及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致辞可以说是海明威心灵的写照,他是这样说的:

Writing, at its best, is a lonely life. Organizations for writers palliate the writer’s loneliness but I doubt if they improve his writing. He grows in public stature as he sheds his loneliness and often his work deteriorates. For he does his work alone and if he is a good enough writer he must face eternity, or the lack of it, each day.

老年海明威站立写作的身影。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而一个在岑寂中独立工作的作家,假若他确实不同凡响,就必须天天面对永恒的东西,或者面对缺乏永恒的状况。

For a true writer each book should be a new beginning where he tries again for something that is beyond attainment. He should always try for something that has never been done or that others have tried and failed. Then sometimes, with great luck, he will succeed.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成为他继续探索那些尚未到达的领域的一个新起点。他应该永远尝试去做那些从来没有人做过或者他人没有做成的事。这样他就会有幸获得成功。

正如他所说,作家是孤独的,其实海明威作为一个人,也一直是孤独的。尽管他朋友无数,不乏名流,娶妻四任,情人众多,但是他仿佛一直活在自己的城堡中,并没有给外人一窥其中究竟的机会。我们只能从他作品的吉光片羽中,拼凑一个文坛硬汉形象。

海明威和猫咪。


尾声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七年之后,某个夏天,海明威在地下室,用自己心爱的双管猎枪,轰掉了自己的脑袋,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不朽,也实践了自己的名言: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一个人可以被摧毁,但是绝不能被打败。

那之后的很多年,他的小说被阅读,他的人生被怀念,每年的某个特定日子,一群打扮得很像他的人聚在基韦斯特的邋遢乔酒吧,比赛谁最像海明威老爹。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去世。
他在身后留下十一本小说,九本随笔,十本短篇小说集,其中十五部作品被影像化。
他一生都在写写写,
冰山风格影响了整整几代作家。
他随时都在喝喝喝,
生活方式被许多人向往并追寻。
而今年,他若仍然活着,应该已是119岁,肯定如仙人一般,大笑着喝酒。

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刚好读书会专门为大家奉献了他的名著《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全新颠覆双语解读版本,希望以此作为海明威诞辰119周年献礼,带各位刚好er们走进他波澜壮阔的世界,一同体会硬汉冰山风格,见证他爱恨交织的一生。

海明威诞辰119周年
刚好读书会 致敬真男人
《乞力马扎罗的雪》全新双语颠覆解读版
7月21日 生日当天 激情开播

gh.rrdnyyy.com/coursePa (二维码自动识别)



更多美好内容,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刚好读书会(ID:ganghaoreads) ,我们在这里等你一起品味经典,慢下来,读世界,感受美。

编辑于 2018-07-12 16:25

7月2日是海明威去世59周年,他是美国的传奇小说家,也是“冰山一角”写作法的开创人物。他一生荣获奖项无数,第一枚奖项却与他的文学作品无关。他的名字广为流传,作品被无数人诵读,他的名声太响,以至于人们甚至忘记他的国籍和生平。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评价他凭一己之力,几乎影响和改变了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学,以及人们的思考方式。张爱玲称海明威的作品,是她一生最挚爱的外国文学作品。王小波从他的小说中看到了人类的命运。今天,我们分享访谈录《海明威:最后的访谈》里的一篇文章,带你了解海明威的文学世界。

20世纪大师系列《最后的访谈》

中信出版社


采访者:你不在打字机边上时,是否能做到完全不去想手头的工作?

海明威:当然可以。但这需要自制力才能做到,而这种自制力是后天得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采访者:当你读到前一天结束的地方时,你会对那部分进行修改吗?还是说全部完成之后才会?

海明威:我每天都会修改写完的部分。全部完成之后,肯定要再过一遍。在别人把稿子打出来后,我还能多一次机会对着干干净净的打印稿修正改写。最后是看校样。能有这么多不同的机会,我很感恩。

采访者:你会做多大程度的改动?

海明威:这要看情况。《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我重写了三十九遍才终于满意。

采访者:是否存在某些技术问题?是什么难住了你?

海明威:把词用对。

采访者:是不是重读能让你的“文思”更加“泉涌”?

海明威:重读让你不得不继续写下去,因为你知道你还没有到达最好的地方。文思总会有的。

采访者:那么你是否还是会在某些时候毫无灵感?

海明威:那必然。但只要是停在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的地方,总能继续写下去。只要能落笔,就没问题。文思自然会来的。

采访者:桑顿·怀尔德提起过某些助忆手段,能让作家精神抖擞地整天工作。他说你有一次告诉过他,你削了二十支铅笔。

海明威:我压根就没同时拥有过二十支铅笔。用掉七支二号铅笔就意味着这一天成果相当不错了。

采访者:在你心目中,哪些地方对你的写作有帮助?两世界旅馆肯定算一个,你在那儿完成了那么多著作。还是说周遭环境对你的作品几乎没什么影响?

海明威:哈瓦那的两世界旅馆的确是个非常好的写作地。庄园也很不错,或者说曾经很不错。但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写得很好。我是说,在不同的处境下,我都能视情况尽可能做到最好。电话和访客是最影响写作的。

采访者:想写得好的话,情绪稳定是否必要?你曾经跟我提过一次,你只有在恋爱中才能写得好。你能再详细地解释一下这个论点吗?

海明威:好一个问题。不过你问出来了,给你满分。在任何没有他人干涉或是打扰的时候,人都能好好写作。或者说只要够狠心,就一定能做到。但恋爱中的人肯定写得最好。如果答不答对你来说都一样的话,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采访者:那经济保障呢?会不利于写出好的作品吗?

海明威:如果钱来得很早,而你爱写作又爱享受生活,就会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来拒绝这些诱惑。一旦写作成了你最大的恶习,同时也带来最多的愉悦,那就只有死亡才能阻止它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保障帮助会很大,因为它免去了你的种种担忧。担忧能够毁灭写作的能力。健康状况的糟糕程度和担忧的多少成正比,而担忧会攻击你的潜意识,破坏你的储备。

采访者:你能回忆起决定要成为作家的具体时刻吗?

海明威:不能,我一直都想成为一名作家。

采访者:菲利普·杨在他评论你的书中提出,1918年你所遭受的严重迫击炮伤带来的创伤性休克,对你的作家生涯影响极大。我记得你在马德里的时候简单谈及过他的论著,并不以为然,还说你认为艺术家的才能并非后天获取的,而是依据孟德尔法则先天遗传的。

海明威:显然那年在马德里,我的脑子不太清醒。唯一说对的话可能是我只是非常简短地评论了杨先生的著作,以及他的文学创伤理论。大概是那年我经历的两次脑震荡和一次颅骨骨折导致我说话不怎么负责任。我的确记得告诉过你,我相信想象力可能来自遗传的种族经历。如果光把这话当作脑震荡后的趣谈,好像没什么问题,不过它也不怎么靠谱。所以在下一次能让我清醒的创伤到来之前,这话题我们就说到这儿吧。你同意吗?不过还是要谢谢你没提及任何我可能牵扯到的亲戚名字。聊天的乐趣在于探索,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及所有不负责任的话,都不应该写出来。一旦写出来,你就必须为它负责任。有时可能只是说出来看看自己是否相信而已。关于你问的问题,创伤的影响区别很大。简单小伤,骨头都没断一根的那种,不值一提。它们有些时候还能带来信心。严重伤到骨头和神经的那种创伤对作家来说就很不好了,对其他人也一样。

采访者:你认为对想要成为作家的人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智力训练?

海明威:这么说吧,他应该出去上吊自杀,因为他会发现想写得好比登天还难。然后上吊的绳子会被不留情面地砍断,他的后半生都会受自己所迫,努力写到他所能做到的最好。至少他还能从上吊的故事着手。

采访者:那你对那些进入学术界的人有什么看法?你认为这么多担任教职的作家是否都以他们的文学生涯做出了妥协?

海明威:这取决于你对妥协的定义吧。是被抛弃的女性这个语境吗?还是政治家的让步?或者说是你和你的杂货商或裁缝达成一致,你会多付点钱,但会晚几天付?既能写作又能教书的作家就应该两样都能做到。我做不到,我知道,我也佩服那些能做到的人。不过我认为,学术生活可能会终结外部的经历,从而限制人对世界了解的增长。但了解越多,作家责任越大,写作难度就越高。试图写出什么有恒久价值的东西是一项全职工作,实际写作每天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作家可以与井类比。有多少种井,就有多少种作家。重要的是井里要有好水,最好能规律地抽出定量的水,而不是把井抽干,然后等它再被注满。我知道我跑题了,但这个问题本身不怎么有趣。采访者 你会建议年轻作家从事新闻工作吗?你在《堪城星报》接受的训练多大程度上对你有帮助?

海明威:在《星报》,你必须学会写简单陈述句。这对任何人都会有帮助。新闻工作不会加害于年轻作家,只要他能及时脱身,就会对他有好处。这是最老套的陈词滥调了,我为此道歉。但你如果一直问同一个人老套无聊的问题的话,你只能得到老套无聊的回答。



▲欧内斯特·海明威


采访者:你曾在《跨大西洋评论》中写道,做新闻唯一的理由是因为收入高。你说:“当你把有价值的东西写出来时,就是摧毁了它,你至少想为之多收点钱。”你认为写作是某种自我毁灭吗?

海明威:我根本不记得写过这种东西。但它听起来愚蠢又简单粗暴,像是我为了避免冥思苦想而说出来的机灵话。我当然不认为写作是一种自我毁灭,虽然做新闻在达到某种程度后,可能对于严肃的创作者来说是一种日常的自我毁灭。

采访者:你认为与其他作家一起进行智力激荡对作家来说有价值吗?

海明威:当然有。

采访者:1920年前后在巴黎,你和其他作家还有艺术家一起有“团体感”吗?

海明威:没有。没有什么团体感。我们尊重彼此。我尊重很多画家,一些和我同龄,一些年纪大一点——格里斯、毕加索、布拉克、莫奈(当时他还在世)——还有几位作家:乔伊斯、埃兹拉,还有斯泰因写得好的那些……

采访者:写作时,你会不会受到当时在阅读的东西的影响?

海明威:乔伊斯开始写作《尤利西斯》之后就没有了。他的影响不算直接。但在我们熟知的词成为某种阻碍、必须为一个单词较劲的那段时间里,他的作品产生的影响改变了一切,让我们能够摆脱这些桎梏。

采访者:你能从作家身上学到关于写作的东西吗?你昨天告诉我,譬如乔伊斯就没法谈论写作。

海明威:和你的同行在一起时,你们往往会谈论其他作家的作品。作家水平越高,就越少谈论自己写的东西。乔伊斯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他只会对傻子解释自己在做什么。他所尊敬的其他作家应当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了解他在做什么。

采访者:你近年来似乎有意避免与其他作家接触。为什么?

海明威:这问题更复杂些。你写作越深入,自己就越孤独。你的许多好朋友和老朋友都去世了,其他人搬了家。你极少见到他们,但会通信,和他们保持联系,就好像过去一起泡咖啡馆时那样。你们给彼此写滑稽的、充满滑稽的坏话的、不负责任的信,这几乎和面对面聊天一样令人愉快。但你也更孤独,因为你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创作,创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如果浪费的话就感觉是在造孽,无法救赎。

采访者:你怎么看这些人中的一部分——你的同辈人——对你作品的影响?格特鲁德·斯泰因对它们有没有贡献?埃兹拉·庞德呢?或者说马克斯韦尔·珀金斯?

海明威:抱歉,但我的确不擅长这样的尸检。有懂文学的和不懂文学的验尸官专门来处理这些事。有关她对我的影响,斯泰因小姐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其中有相当多不准确的地方。她从一本叫《太阳照常升起》的书中学习了怎么写对话之后,觉得这是非做不可的。我挺喜欢她的,觉得她学会怎么写对话真是件好事。对我来说,从所有能够学到的人身上学习东西,无论他们是在世还是已经去世,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不知道这会如此强烈地影响到格特鲁德。她在其他方面写得都不错。埃兹拉对于他所真正了解的东西悟性非常高。这种对话不会让你觉得无聊吗?这类私下的文学八卦,就像洗着三十五年前的脏衣服一样让我觉得恶心。如果有人试图把所有实话都说出来,情形就不一样了。这种对话就会有点价值了。在这里,更简单也更恰当的办法是对格特鲁德表达感谢,我从她那里学到了许多有关词语间抽象关系的知识——看我多喜爱她;我重申我对埃兹拉作为伟大的诗人和忠诚的朋友的认同;然后我非常在意马克斯韦尔·珀金斯,直到今天我还是不能接受他已经去世的事实。他从未让我改过任何我写的文字,除了剔除一些当时还没法发表的词。那些词留了白,任何认识那些词的人都会知道是什么。对我来说,他不是一位编辑。他是一位聪慧的朋友,也是非常好的同伴。我喜欢他戴帽子的方式,还有他嘴唇动弹的怪样子。

采访者:你认为你的文学先辈——你从他们身上学到最多的那些人——有哪些?

海明威:马克·吐温、福楼拜、司汤达、巴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安德鲁·马维尔、约翰·邓恩、莫泊桑、好人吉卜林、梭罗、马里亚特船长、莎士比亚、莫扎特、克韦多、但丁、维吉尔、丁托列托、希罗尼穆斯·博斯、勃鲁盖尔、帕蒂尼尔、戈雅、乔托、塞尚、凡·高、高更、圣胡安·德·拉·克鲁兹、贡戈拉——要把所有人列完得花一天。然后这听起来就会像是我在炫耀自己并不拥有的博学多识,而不是努力试图记起所有影响过我的生活和作品的人。这不是一个老套无聊的问题。这问题很好,但很严肃,需要检验自己的良心。我说到了画家,或者说是刚提到了其中几位,因为我从画家身上学到如何写作的方法和我从作家身上学到的一样多。你问我这是怎么做到的?那又要解释一整天。我认为一个作家还可以向作曲家学习,学习和声和复调的效果很明显。


《最后的访谈:海明威》

1939年至1960年期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他将此称作是他“命运归宿的地方”。当时他住在哈瓦那郊外一座巨大的庄园里。为了集中精力写作,他谢绝一切访客。有些记者试着给他写信、打电话、托人带话,都不会得到任何回复。没办法,有些记者就直接找上门了。对于这些“不速之客”,海明威还是很有礼貌,客客气气让进来,和记者喝着咖啡聊上几句。咖啡喝完了,访谈也就结束了。书中的几篇“访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按海明威自己的说法,他远离美国文坛,隐居在古巴,是因为他不喜欢出名和公众关注。他对生活的要求只有写作、打猎、钓鱼,以及隐姓埋名。这本书中最精彩的一篇访谈,来自于《巴黎评论》。在这篇访谈中,海明威对采访者还非常宽容,几乎有问必答。也因此,我们从访谈中获知到很多海明威的写作和生活习惯。

比如海明威更喜欢站着写作——在仅一平米大小的“工作台”上。海明威还会在一张大表上记录自己每天的写作进度,表上的数字能看出每天的产词量:450,575,462,1250。较大的数字是海明威当天做了额外的工作,这样他第二天便可以毫无负罪感地去墨西哥湾上钓鱼。

很多人很关心一个问题:“海明威为什么住在古巴?”这个问题自然被问过一千遍了,海明威的回答始终如一:

“我在古巴写作运气好。我在1938年从基韦斯特搬过来,在《丧钟为谁而鸣》出版的时候买下了这里。我黎明起身工作,然后坐着晒晒太阳,喝杯酒,读报纸。我很想念那些去小酒馆和朋友们会面的时光,但战时我丢了人生中大约有五年的工作时间,正在努力挽回。我没法一边工作一边在纽约闲晃,因为我就是学不会。我到纽约,就像以前的人长途跋涉赶着牛进道奇城。”当然很多问题问多了,海明威也烦,脾气一上来,分分钟教采访者做人:“如果你老是问些老套的问题,你也只会得到老套的回答。”

发布于 2020-07-05 10:34

关于这个问题我推荐你看流动的盛宴这本书是海明威对自己青年时代在巴黎的回忆录海明威在写完这本书之后第二年决定吞枪自尽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他在暮年对自己一生最浪漫年华的回眸是他在人生尽头最后的挽歌绝唱

人的脾气秉性大致在二十来岁逐渐成型而这本书曾经极大地震撼了青年时代的我那时我正在大学中文系念本科我认为和当代哗众取宠幼稚可笑的商业文学截然相反这位文豪身上有一种当世罕有的成熟的理想主义他对于艺术的热忱和对于命运的坦率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而当我们展卷重读大师当年的心路历程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到错愕和惭愧原来文学理想应该是这样的可以说海明威是我早年文学观和人生观的引路人

接下来我要来谈谈这本书究竟精彩在什么地方

我这一代年轻人有一些特殊的称谓叫做八零后在几年前这些词还是略带贬义的出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觉得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人没有吃过苦不负责任玩世不恭不爱国等等所以有时会用这个词来攻击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其实在一个世纪之前的欧洲也有类似的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被长辈称为迷惘的一代当时的长辈也看不惯这些年轻人觉得他们没有责任心个人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这个词最早是美国诗人斯泰因在一个汽车修理厂里批评海明威这些青年作家时用到的当时一个年轻的修车工一直没有修好斯泰因的汽车处于更年期的她于是就迁怒于所有年轻人她觉得海明威这些在世界大战中服过役的人对世事万物缺乏尊重总是喝得酩酊大醉活得糊里糊涂她放出了一个写入历史的地图炮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当时很不服气争辩了几句但是他们谁也没有办法说服对方到现在迷惘的一代这个词反倒变成了一个批评界的术语当我们谈论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作家例如菲茨杰拉德艾略特多斯·帕索斯这些人的时候我们就说他们是迷惘的一代就像中国批评家聊到韩寒这一代作家就说他们是八零后作家一个意思

海明威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正是迷惘的巴黎的 20 年代但是斯泰因的看法是上一辈的看法后辈们对于这个时代的巴黎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许多文艺爱好者眼里20 年代是巴黎的黄金时代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名字艾略特庞德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毕加索马蒂斯构成了那个最文艺最荒诞最伟大最灿烂的巴黎而这些文学巨人正是当年的八零后或者九零后例如海明威出生于 1899 年菲茨杰拉德出生于 1896 年艾略特出生于 1888 年正如当今的新锐艺术家年轻作家一样他们当年也是前辈们眼中的离经叛道者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海明威对自己青年时代的记录这个时代太有意思和所有其他的时代截然不同海明威笔下这些直接或者间接经历过大战的人好像总是酩酊大醉玩世不恭他们在战争中见识了父辈没有见识过的东西他们中有的断手断腿有的则精神残疾后来他们大彻大悟人生毫无意义社会秩序家国情怀这些宏大的东西无非都是谎言而人生的真谛就是对自己的诚实和对命运的坦然于是这一代人在前辈眼中就变得醉生梦死了其实年轻人们的真实体会却是四个字劫后余生意思就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人为什么要生活在他人的评价或者是前辈的阴影中呢就这样海明威们过上了看似迷惘实则清醒的独特人生

多年之后海明威历经世事沧桑他拿到诺贝尔奖又在几次意外中身负重伤创作能力的衰退和难以忍受的病痛让他慢慢做出了要离开人世的打算暮年的他开始回首自己的一生发现最难割舍的是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在巴黎的时光那时候他刚从一战中大难不死带着新婚的妻子来到巴黎这是他发现自我和见识世界的生命历程老年海明威于是动笔写作这本书他在流动的盛宴里讲述了一个神话在这个神话故事里一个穷困潦倒的作家竭尽全力地体验生活寻找自己在艺术上的风格我觉得这是一本任何文艺青年都不应该错过的好书或者任何对生活有野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以上是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和作家介绍接下来我来详细地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是一本散文集试图去提炼一个中心思想或者剧情梗概显然不是最好的做法但我认为有这样三个要点可以作为进入这部杰作的门径

第一个要点是巴黎的名人聚集地和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

第二个要点是海明威的青年时代和文学梦想

第三个要点是海明威与妻子哈德利的爱情故事

我们先来谈谈第一个要点左岸的那些名人聚集地

塞纳河左岸有许多大学和一大堆咖啡馆在房价贵上天之前这里一直是文人骚客的聚集地花神咖啡馆双叟丁香园……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被许多名人挂在嘴边到了现在这些地方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全世界文艺青年的朝圣之所

根据流动的盛宴里的描述海明威最常去的是丁香园咖啡馆

编辑于 2024-03-11 15:36

海明威生前的最后几年里,在古巴酷热的夏天下写下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记忆:巴黎时期。

巴黎对于海明威的一生有多重要?他在致朋友的信件中如此写道,“假如你有幸能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巴黎都会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在二十几岁的年纪携第一任妻子来到巴黎,这时他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说家,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文艺界人士,其中不少人对他有过提携和帮助,海明威在巴黎的交往名单有:诲人不倦的斯泰因,西尔维娅·比奇,毕加索,庞德,刘易斯,艾略特,乔伊斯,后来与他相爱相杀的菲茨杰拉德,福特,邓宁,麦克利什夫妇,墨菲夫妇,仇人多斯·帕索斯···

与菲茨杰拉德的忠贞不渝相对的是海明威的多情,不过我相信第一任太太哈德莉在海明威的心中份量一直很重,他在《流动的盛宴》中一直充满爱意地回忆哈德莉。海明威把自己婚姻的破裂归罪于引来波琳(第二任妻子)的帕索斯,厌恶地称他为“导航鱼”,并且认为自己的出轨是第二任妻子“人不知鬼不觉地,天真无邪地,却是毫不留情地思谋着把别人的丈夫夺走。”海明威毫不认为自己错了,只觉得自己倒霉,也许他在午夜中反思过自己,但是他的性格使得他不可能在回忆录中公开承认自己难以抵挡诱惑的事实。

抛开作家的个人生活,值得谈论的永远是他的作品。海明威与福克纳正好相反,福克纳以长篇著名,短篇褒贬不一,海明威则以短篇闻名,长篇小说如《过河入林》是受到批评的。这和海明威“冰山原则”的写作风格有关,他恪守“形容词是名词的敌人”这一句话,以最简洁的方式向读者讲述故事,而讲得越少故事包含得也就越多。

《雨中的猫》节选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边,向外张望。天逐渐见黑了。

  “我要把我的头发往后扎得又紧又光滑,在后脑勺扎个大结儿,可以让我摸摸,”她说。“我真要有一只小猫来坐在我膝头上,我一抚摩它,它就呜呜叫起来。”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

  “我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

  “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书了。

  他妻子往窗外望。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在听她说话。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已经上灯了。

海明威的名篇,表现夫妻间的貌合神离与不平等地位。


《白象般的群山》

埃布罗河河谷的那一边,白色的山冈起伏连绵。这一边,白地一片,没有树木,车站在阳光下两条铁路线中间。紧靠着车站的一边,是一幢笼罩在闷热的阴影中的房屋,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门帘挂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那个美国人和那个跟他一道的姑娘坐在那幢房屋外面阴凉,处的一张桌子旁边。天气非常热,巴塞罗那来的快车还有四十分钟才能到站。列车在这个中转站停靠两分钟,然后继续行驶,开往马德里。

经典的白描。


对海明威的看法有很多,我认为不要直接用“迷惘的一代”来笼统地归纳海明威。海明威在我心中是二十世纪以来的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具备复杂的写作技巧,冰山原则是他对文体最大的贡献,此外还有意识流(代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限制视角的运用,仅凭对话推动情节等。

普鲁斯特,沃尔夫,伍尔芙这样的作家在文学中是感情充沛的代表,虽然普鲁斯特的文学地位大于海明威,但他们的叙述过于华丽,炫彩的词语和形容层出不穷,他们就像是漫山遍野的花朵,因为太美好而容易让人在阅读中目不暇接(并无贬低的意思),他们象征着人类最柔软的感情。海明威则是文学中冷峻的代表,他的叙述就像是狙击手的子弹,总是能打到最精准的位置,这是力量的象征。

追求简洁的作家有很多,海明威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那一位。

编辑于 2020-07-05 16:42

上周,收到朋友寄来的新书——《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该书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陈夏民。

该书的装帧封面与该书的书名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也是干净明亮的天蓝色。光是这个封面,就一种让人悉心呵护,轻轻捧在手里阅读的意愿。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殿堂级别的世界文学大师。他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的同时也“收获”了273处伤痕和终生挥之不去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他,结婚,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在四个女人的情感旋涡中期待、徘徊、挣扎、失落。他,17岁开始诗歌创作,18岁成为记者,55岁的他他凭借着《老人与海》一书先后获得普利策奖、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百大英文小说”中。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100多种语言,风行全球,并对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人生的终点将猎枪的枪口对准了自己,实践了他“人可以被毁灭,却绝不可能打败”(出自《老人与海》)的人生格言



没错,说到这里,你或许已经猜出来了。他就是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从1923年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到遗作《乞力马扎罗山下》,海明威一生写了11部中长篇小说、4部非虚构小说、100多个短篇小说。他的作品以深邃的思想与质朴无华的文字著称。

短篇小说集《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收录海明威经典短篇十三篇,包括海明威最为钟爱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弗朗西斯·麦康伯幸福而短暂的一生》《在异乡》《白象似的群山》《世界的光》,又收录《印第安人的营地》《三声枪响》《杀手们》等,序列式呈现一个人经历的小孩子、青少年、结婚、生子、丧偶、衰老的成长阶段。通过适当的排列,让新读者建立对海明威作品的印象,也唤醒老读者的印象。

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新书,就是以海明威最为钟爱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命名的。



所以,我打破了惯有的、从头至尾的阅读习惯,而是通过目录索引径直翻到书的尾部——187页,兴致盎然地读起了短篇小书集《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最后一篇短篇《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作为美国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大师和记者的海明威创作了许多影响当时社会的作品,其中短篇故事《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广为人知的一篇名作。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故事情节很简单:午夜,店里的两个服务员在等待最后一位顾客离开(一位喝醉的老人),其中一个年老的服务员不愿意强制性把老人赶走,因为他知道一个人在干净明亮的地方被酒精麻醉可以缓解心中的阴霾,而店里另一个年轻的服务员因为缺乏生活经验,不能体会顾客的心情,所以希望老人尽快离开。小说的结尾却很戏剧性,以至于那个年老的服务员在喃喃自语着“虚无、虚无”。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叙事极简,小说中人物的人生经历类似于绘画艺术中的“留白”,虽无详述,一切却在不言中,读者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满他们人生经历的空缺。这种大幅度的留白正符合海明威的“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对于“冰山原则”,海明威自己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他写道:“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可以说“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是他处理艺术和生活关系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这种思想使得海明威的语言很简洁,形成了海明威式的语言特点。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高度贴合了他的“冰山原则”,海明威尝试以醉酒的老人来刻画人生存的焦虑,文中以午夜、阴暗、孤独、老人、失聪等元素,侧写了一个凄凉的现实生活和老人孤单无奈的内心世界。小说通过两个服务员的交谈,引出了醉酒老人企图自杀的话题。然而自杀是人在深刻思考下做出的行为。

整篇文章言简意赅,人物经历空白,三个主要人物都没有过去和未来,只能从他们的交谈中得到只言片语的信息,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他们单纯地活在此时此刻,活在小说塑造的这个环境中,这也是一种虚无的反映。过去是虚无,未来也是虚无,和“虚无缥缈”思想相比,人物虚无缥缈的人生经历似乎也是没必要赘述的。

其实每个人都畏惧死亡,这是人惯有的思想,而富有的老人害怕生命,积极寻求死亡,这反映出醉酒老人对生活的绝望,无论老人有没有选择自杀,老人会经常在“干净明亮”的餐馆里独自喝酒到深夜,甚至不想回家,因为家只能带给他寂寞和孤独,并不能带给他快乐,这样的环境使老人更加痛苦,他选择逃离这个世界,以自杀来结束这样的环境,这也进一步表现出他对生活的无奈和迷茫。



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写于1933年,当时正值一战之后,世界固有的价值观被战争撕得粉碎,人们面临巨大的精神空虚,不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处于空虚和迷茫的状态中。

当时的美国处于一个动荡和混乱的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社区逐渐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时间减少,导致人们之间变得冷漠,这种人类关系的冷漠就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无声的看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相互关心、相互对立、互不参与,无论哪一种都会给人造成困扰。

在当时社会条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得不到儿女的照顾,导致老人的存在并无价值,活着只能感到孤独,因此他对自己的存在感到困惑并无法自拔。海明威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描写,深层次地分析老人对存在的关注和担忧,这一点也是存在主义的主题之一。

海明威一生中最熟悉的声音,或许是枪声。他曾远赴西班牙、古巴、非洲等地,参与战事或狩猎,也曾经历重伤,濒临死亡。但无论伤得多重,他总能重新站起来,这像极了《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形象:一个人能够被摧毁,但不能被打败。



晚年,由于创作压力、酗酒问题,以及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海明威数度进出医院,饱受病痛折磨。在六十二岁生日即将到来的前夕,一把猎枪朝着海明威的头部发射,无论那是自杀或是意外走火,那一声枪响,便是这一位着迷于倾听的传奇小说家,所听见的最后的声音。

在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海明威一开始就提到了死亡,文章通过咖啡馆里两位服务员的对话,使读者知道在上周店里有一位年纪较大的顾客企图自杀,后来被他的侄女救了,然而这位老人在物质上什么都不缺,所以年轻的服务员对他的选择感到迷惑。

只有店里那位年老的服务员体会到老人的焦虑,在交流中他知道老人已经年过八十,而且失聪,他的妻子早已去世,这位老人平时也很少与人交流。面对压倒性的空虚、寂寞和孤独,老人决定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这样的生活。



在获救后,老人每天都会去咖啡馆里喝酒,安慰自己寂寞的心。即使他时常喝醉,但仍保持着优雅的风度。那个年轻的服务员不喜欢老年顾客,认为他们邋遢,但是这位醉酒的老人却完全相反,他是干净的,即使喝醉了,在年轻的服务员迫不及待送他回家时还会给他小费。当这位老人离开咖啡馆时,他走得不稳,但很有尊严。

在海明威的小说中自杀是反复出现的主题,在现实生活中海明威自己也自杀了,他认为死亡有它自己的美。在小说中,老人因为孤单和寂寞而选择自杀,但在获救后抵抗压力优雅地活下去,这也体现了海明威的“压力下的优雅”。面对残酷的生活和命运,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老人依然迎难而上。在经历了死亡的洗礼之后,

老人更加认清了所有的一切,面对生活比以往更冷静,以新的生活方式活下去。这个存在总是未实现的,因为随着死亡,生命并没有耗尽其独特的存在可能性,而它们只是被剥夺了。在他们眼中死亡是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的真正含义正是“走向死亡”。



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海明威一开始就提到了死亡,而且将这以主题贯穿全篇,其实死亡和哲学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在西方哲学家中,第一个明确地从哲学发生学的角度阐述死亡的本体论和世界观意义的,是柏拉图。

因为正是柏拉图第一个明确地把死亡或死亡意识同哲学的生活道路和思维方式、同哲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和基本途径联系起来予以考察,提出并论证了“哲学是死亡的排练”这一流传千古的哲学名言。

毫无疑问,在西方哲学史上,从哲学发生学这样一个理论高度来审视死亡的哲学家并不限于柏拉图一人。例如,现代哲学家叔本华就曾说过:“如果没有死亡,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现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1948年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就任教授职务的演说中也曾经强调过“从事哲学即是学习死亡”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海明威的小说中充斥着死亡与死亡意识。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体现出他对死亡的困惑。不公正的战争颠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打碎了他们的梦想和信念。所以说人们开始对人生抱有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海明威认识到残酷血腥的事实。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男子像海明威一样参军。年轻的他们希望参加战争来体现自己的男子气概。但是战争在泥泞和血污中停止了,所有的关于军队荣耀的想法也一同终止了。一战后,海明威失去了很多东西,包括他的纯真和质朴的生活观,他的文学创作无疑受到了他在一战中经历的影响。

纵观海明威的一生和他的所有作品,我们不难找到答案。人的一生似乎注定一无所获,总是要直面死亡,那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海明威的作品表面上都是写死,终是为了写生。海明威对死亡一步步加强了理解与分析,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硬汉子精神;而且还告诉读者如何面对无法躲开的悲剧命运时还能保持人的尊严,从而确定人的生存价值。



海明威通过他的作品告诉读者:人最重要的就是那种精神,即敢于和虚无、和死亡做斗争的精神,敢于慕视死亡的精神。这应该才是海明威想在作品中真正传递的思想一自强不息的硬汉精神。

反观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正是由于作品中的老人,对自杀与死亡这个“边缘处境”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才得以在死亡中恢复过来,并重塑了更真实的人性。老人在死神的冲击下得到重生,同时也对生活有了动力。

为了和孤独、空虚与无奈做斗争,老人选择在一个清洁明亮的地方用酒精来放松自己。但是酒精只能暂时帮助老人脱离情绪上的低落,当咖啡店关门时,酒精在身体里只能持续几个小时。即使这样的对抗不能取得胜利,老人在失败后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坚强地活了下去,这样的形象再次体现作者提倡的“绝望中的勇气”。

小说中年老的服务员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他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人的存在是多么空虚,但是他找到了改变这种环境的办法,就是有一个自己所爱的东西一直陪伴着他——他所热爱的工作。因此,年老的服务员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别人,愿意奉献自己的时间来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他非常理解和尊重这位老人的心情。



在孤独和空虚下,年老的服务员的精神体现了海明威的英雄主义。虽然年老的服务员说他活着只为了工作,但是他却成了作者笔下唯一的赢家,他换了一种态度存在于这个世界,认为工作能带给自己幸福和快乐,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快乐传递给他人。

年老服务员的出现就是要超越自己的存在,海明威通过这个故事告诫读者,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中生活都要勇敢,不然一个人的精神状况也会发生危险,同时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这篇短篇小说虽然只有2600余字,海明威却用“冰山原则”为读者揭示了深刻的虚无主义主题,描绘了虚无生活中人们的不同心态。小说中体现的虚无思想尽管不太积极,但这并不是海明威的创作初衷。海明威的真正创作初衷想通过对虚无思想的揭露来促使人们思考自身的生活环境,从而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来挑战虚无、战胜虚无。

纵观全篇,《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篇小说体现了海明威对人本质的思考,同时解释人的永恒以及悲剧性的生活。

发布于 2022-09-19 16:12

在尚未成名的时代,海明威是一个典型的“巴漂”——他不名一文地来到巴黎,极度渴望声望、想要追逐财富、有对成功和未来的焦虑、努力刻苦,但也丝毫不掩饰对名利场的向往.....

原文链接: 《23岁那年,海明威来到巴黎》

和平年代的欧洲中心没有战火,但是繁华热闹的巴黎左岸依然弥漫着硝烟。

所有渴求声望与财富的年轻人都来到了巴黎,为了奠定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惜赌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23岁那年,海明威来到巴黎。


在前往巴黎之前的几年,他为几家商业化的报社提供新闻稿件,换取不错的稿费,在同龄人中也小有名气。但那时、海明威没有正式发表过一篇严肃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他身无长物,却疯狂地想要摆脱小人物的身份——他在文学生涯的初期就有无边的志向,已经准备好统治一个文学时代,但那个世界的公民却没有臣服于他的想法。

“有好几次,我坐在那张旧木桌前,读着那些随信寄来的语气冷漠的小纸条。那些小说都是我的挚爱,我曾经呕心沥血,信心满满。我就是忍不住落泪。”

后来,王小波说:人类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23岁的海明威处于名利场的最边缘,但是他决定为了自己的选定的事业付出不亚于任何他人的努力——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来写小说,不写小说的时候,就是在从上一轮写作中恢复元气,并为下一次的写作进行构思。

在一间拥挤的阁楼上,有时他的妻子和他抱在一起亲热,会听到背后有书页翻动的声音。海明威一边抱着自己新婚的妻子,一边在她背后看书。

他身边的朋友在私下里说:海明威是一个精力旺盛、很懂得生活之乐的人,但是为了追求他所渴望的东西,他活得太辛苦了。


23岁的海明威极度焦虑。他渴求得到更大的声望:“斗牛士会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赢得喝彩与尊重,但作家们却要等到89岁时才能获得同样的待遇。”

他也害怕失去现有的名气:“某个狗崽子会把我写的一切都学走,然后人们就会把我称作他的模仿者。”

他试图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博得梦寐以求的名望。

当他听说自己的妻子怀孕时,对自己的朋友说:“我不能这么早就当父亲”。

当他开始起草自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时候,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尽管对外故作掩饰,但是几天之后他就立即把自己创作小说的事情告诉了巴黎文学界的泰斗埃兹拉庞德,并请求后者“看在基督的面子上,千万别告诉任何人“。——言外之意是:求求你,请你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每一个文学界的大佬吧。


他也毫不掩饰地追求金钱。后来他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一炮而红,好莱坞和百老汇的制片人争相购买这部片子的电影版权,他的编辑柏金斯告诫海明威,这些制片人都是”世界上最古怪、难以预料的人“。

海明威回复到:如果价格合适,古怪难测的行为也是可以忍受的。

一位淡泊名利的作家,会在名利到来的时候,选择淡泊地收下。


当然,每当指责到来的时候,他也会疯狂地捍卫自己来之不易的名望。

几乎所有对《太阳照常升起》的批评意见都遭到了海明威毫不留情的反击。

只有一次例外——当别人说他“说中那些被生活压碎的小人物空虚而乏味”时,海明威承认了这条批评,并解释说:“可这就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他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甚至连哄骗女人时也不是。“我确信我们会像国王一样快乐”——他在情书里引用苏格兰小说家罗伯特斯蒂文森的诗句,但又马上接着问:“国王又有多快乐呢?”这种忧郁的性格陪伴了他终生。

直至他在小阁楼上用猎枪轰掉了自己的头。

发布于 2019-10-16 21:55

海明威的写作方式相当强悍:

他写小说的速度巨快,完成度也很高。但重头戏不在写作而在修改。重读一遍小说,标注自我感觉写得棒的部分,删掉这部分。

他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核,认为一部作品好不好的标准是看删除掉所有出色的词句之后还能不能表达完整的内涵。

他注重留白和埋伏笔,只有到了一定阅历才能欣赏这种简单粗暴的强悍之美。



海明威将屠格涅夫、莫泊桑、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看作自己写作路上的对手,他曾说过已经超越了屠格涅夫、莫泊桑和司汤达,但是他觉得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是两座大山,很难超越,他会保持战斗,赶超他们。

一个把写作当作战斗的海明威,他的每一个文字都传达出战斗的强悍意志。

我不想和读者们讨论这本小说获得了什么奖项、海明威是多么牛的大师,这毫无意义。

一本书获得多少人背书不值得吹捧,走不进你的心里、对你起不到任何激励启发的意义,在你这里就等于无意义、不存在。

高中时代,我在教科书上读过《老人与海》的选读片段,那时我毫无感觉,只因天真稚嫩。

当我在社会上几经沉浮、经历过一蹶不振后再读这本小说,才真正理解《老人与海》的强悍,堪称是孤勇者之书。

《老人与海》究竟强悍在哪儿?

一个渔夫,很老了,也就是主人公“老人 ”,名叫圣地亚哥。八十多天没有抓到一条鱼。同行嘲讽他,不愿意搭理他,认为他身上有霉运,谁靠近他谁会沾上霉运。



老人靠一个好心的酒吧老板接济度日,捡别人看过的不要的报纸。只有一个小男孩马诺林愿意跟着他,想和他学捕鱼。

老人和一条大鱼杠上了,他要捕猎这头大鱼。大鱼狡猾机敏,力气太大。老人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他充满战斗意识,和大鱼搏斗。

老人圣地亚哥一边吃着生鱼肉填饱肚子,一边强忍着恶心。一直瞄准那头大鱼,“来吧鱼,我是不会放弃的”。

老人不肯扯断鱼线,他祈求上帝让大鱼快点死掉。

大鱼的体力被耗光,老人拖着大鱼的尸体返航。大海上,大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鲨鱼。

鲨鱼们跟着扑上去咬大鱼的尸体,老人不得不和鲨鱼展开新一轮的搏斗。

老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他的船桨船舵都被鲨鱼咬没了,刀也折断了,枪也没了,大鱼的肉被鲨鱼们吃完了。



老人带着大鱼的尸骨回到了岸上,他精疲力尽。

老人颤颤巍巍回到小屋里沉睡,渔民们测量鱼骨的长度。

小男孩跑进屋看到老人的手受了伤,他流下了心酸的眼泪,跑去镇上给老人买咖啡,哭了一路。

小男孩守着老人,老人苏醒后,小男孩问老人遭了多少罪。

老人圣地亚哥回答:“很多。”

小男孩马诺林提出要和老人一起去捕鱼,老人答应了。老人提议要换更尖利的鱼叉和锋利的刀。

浪漫主义的战斗和现实中赤裸裸的厮杀是有本质的差别的。

老人拖着年老疲惫的身躯捕猎大鱼,以他过往的经验告诉他,这是他打渔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对手。



他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许是骨子里不肯服输天然爱战斗的强悍精神让他不断与大鱼搏斗。

大鱼的尸体比船都庞大,他只好绑在船上拖着走。

搏斗的过程中,老人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啰嗦无意义的话。

比如,“小男孩在这里就好了”“我得吃点鱼肉保存体力”等等。

看似无意义,却也是一种心理安慰。一个人走到暮年,或者长时间身处逆境中,头脑不再那么清醒,对自己也不是那么有信心,对未来也很迷茫。自言自语,是许多人有过的体验。

血腥味引来一群鲨鱼,他与鲨鱼搏斗,拼尽全力。鲨鱼一个个死咬着大鱼的肉,即使是挨打也不肯松口。

先后两次搏斗,超过两天两夜,老人的战斗意识很强,他从未退缩或者迟疑。仿佛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在决斗,他心想:“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



老人生而强悍、不肯屈服、生来就是为战斗的精神,令人敬佩又感到心酸。

精疲力尽的他受了伤回到小木屋里沉睡,醒来后他依然想的是坚持打渔事业,继续战斗。

睡梦中,老人梦到了一头狮子。

这本小说不到4万字,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没有卖弄词藻,没有多余的修饰。所有的战斗都是赤裸裸的直白的简单的粗暴的。

老人仿佛是失败了,也可能是胜利了。他战胜了自己,面对失败,他没有退缩,也没有一蹶不振。

他要继续和海里的鱼去战斗,不惧怕失败,充满斗志。

“它们把我打败了,马诺林”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没有”

“是的,确实没有,我是后来被打败的”

“我们又可以一起捕鱼了”

“不要,我不走运,再也没有好运了”

去他的好运,我会带来好运的”



老人圣地亚哥把他生而强悍不肯屈服的战斗意识传给了马诺林。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哪怕是那些看似掌握一国大权的领导人。从幼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不知道在哪个阶段就会撞上霉运。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却难。人人都害怕沾上霉运。

身处逆境之中,仿佛对一切都丧失了信心。是该逆流而上,不断战斗还是躺平?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对于逆境中的自己,说一句“去他的好运,我会带来好运”。

这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信仰。不问前后因果,只遵当时本心。

海明威“文如其人”

海明威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他和很多欧美士兵一样,感觉自己身处枪林弹雨也不会死。

海明威是自愿抵达战场的,他或许把战争当成了一个刺激的游戏。



他干的是运输伤员的活儿,干了不到一个月,就在意大利的战场运输线上被炮火击中。

碎片击中了海明威的腿,他没有退缩,背起一个重伤的战友到了战地医院。

海明威回忆在战场上的经历时如此说:在战场上,死亡无处不在。然而他们心中却会有一种奇特的幻觉,别的战友随时可能都会被死神临幸,唯独自己不会。

被碎片击中的海明威被送往米兰的后方医院治疗,这一刻他的幻觉消失了。

海明威深切地感触到:人的诸多情感是无法用文字和语言形容出来的。

他的文字乍一看平淡无奇,却是暗潮汹涌,不可言说的部分都留给读者们自我联想。

他的精神是一名战士,他当过战士,他把战斗的思维带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特爱斗牛、拳击、钓鱼、打猎还有玩棒球。这些爱好无一不是能激起参与者的强烈胜负心的。



他没有把爱好当作消遣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战斗,他曾捕猎过一头八百多斤的马林鱼。

海明威写作也是如此,《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就把战斗意识贯穿始终。

人可以被毁灭,但绝对不能被打倒。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终其一生,我们要打败的只有我们自己。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他与命运较量许久,他要割开命运的咽喉。”

“老人又睡着了,老人正梦见狮子。”

发布于 2022-10-26 16:24

勇敢,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这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角形象。


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海明威大约也是此类硬汉形象。


如果,《整个巴黎属于我》里面关于海明威的内容只字不假的话,那么我们只能相信“只有伟大的作品,没有伟大的人格。”


未成名前,海明威有一份报社的工作,妻子哈德莉继承了一份信托基金,虽然不是什么“大餐”,但也够他和海明威花销了,于是海明威决定辞职写作,他说“工作又忙又累,让他无心他顾”。


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海明威那个阶段的作品实在“很糟糕”。


接下来5年时间,这份信托基金成了他们唯一稳定的来源。


后来,信托基金出了事,钱缩水了,海明威和哈德莉不得不节省开支,他们带着孩子住在整日嘈杂的锯木厂楼上。他依然坚持写作。


海明威朋友的女友看到他们的居住条件,完全震惊了,她很疑惑,哈德莉到底怎么忍受下来的?


她看到哈德莉的衣服烂成一片一片,根本无法上街,孩子也只能睡在抽屉里……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饿肚子……海明威还曾去广场偷鸽子,炖了吃。


无论怎么穷,他们却能挤出钱来去西班牙看斗牛赛,这是海明威最喜欢的项目,毕竟哈德莉只喜欢在斗牛比赛中织毛衣。


哈德莉什么都能忍受,被人评论说“温顺得像个印度尼西亚小媳妇”,因为她相信这个男人才华逼人,而她就要做“王”背后的女人,穷算什么?越穷,越能突出她身上的高贵气质,她才不在乎物质呢。


然而,当海明威真的向文坛顶峰靠近时,她反而离他越来越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海明威开始和哈德莉的好友宝琳“亲密接触”,在菲茨杰拉德夫妇的别墅里,据说三个人还一起度过了一段“尴尬”的日子。


常人对这种环境都避之不及,唯独海明威,说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的创作状态非常好。


在斗牛节中,海明威又和怀特夫人(后来被当做女主写到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亲密接触”,哈德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位柔顺的妻子,在海明威的小说里几乎没怎么出现,但是,她好像也不太在意。


最后,海明威自己承认爱另一个女人疯狂入迷,需要离婚,这时候哈德莉才如梦初醒。


海明威身边人不断告诫他,哈德莉已经配不上你了,你需要换一个对象。


更重要的是,海明威不需要哈德莉那种“忍耐贫穷”的品质,他成名了,有钱了。


几番周折,哈德莉最终带着孩子退出海明威的世界。


海明威决定把《太阳照常升起》出版后所有的收入都给哈德莉。


哈德莉一直顺从海明威,最激烈的一次反驳是因为,海明威写《春潮》讽刺昔日恩师,哈德莉反对,宝琳支持,所以,后者成了他的新妻子。


海明威对待恩师,那才叫一个“狠”。


他人生第一位恩师便是安德森,他们本属房东和房客的关系,但海明威本身善于对自己有利的导师表现出谦恭的样子,于是赢得了安德森的好感。


安德森认为他写作能力的非常棒,海明威当面表现出一副谦恭的状态,背后却向他人吐槽这位恩公的作品实在贫乏得出奇。


虽然安德森给他建立起了通往文学大咖的桥梁,但他似乎没什么感激之情。


多年后,安德森出版了一本小说,海明威立马用安德森的笔触仿写了一篇文章,吐槽安德森拙劣的写作能力。


安德森得知后十分痛心,特别是,海明威还给他写了一份信,大意说,我是在提醒你写作水平有所退步,是好心好意,你要进步啊。安德森看完后估计差点心梗,明明他是海明威老师,这下海明威却成了他的老师,踩着他的名字,只为自己在文学界扩大影响力。


其他导师,例如庞德,斯泰因,海明威也一如往常,需要利用时表现得毕恭毕敬,不需要时,吐槽庞德迂腐,斯泰因乳房“九斤重”。虽然这两位大师教会了他写作技巧(海明威自己并不承认)。


那么海明威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朋友呢?


他其中一位朋友是菲茨拉杰德,就是写出《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位作者,当时菲茨拉杰德是畅销书作家,海明威一文不名,他看完海明威小说后。提出非常中肯的建议,并帮助他修改稿件…都说文人相轻,但他确实很慷慨,不求回报地帮一个可能成为自己对手的人。


但海明威却在自己小说里讽刺他,说他依旧用陈腐的调子讲故事,后面还专门写小说讽刺菲茨拉杰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而那时候的菲茨拉杰德急需改写短篇小说挣钱。因为妻子泽尔达精神分裂入院了,他需要支付昂贵的医疗费。


另一位帮他的勒布,海明威把他写进了自己的小说,小说中把勒布祖宗十八代都挖掘出来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小说那个人物原来是他。小说中的他与怀特夫人有一腿,但个性却十分软弱。据说勒布本人非常讨厌这个形象,后来他也和海明威渐行渐远。


从海明威默默无名到声名鹊起,帮他的人,他全都得罪了个遍。不过安德森依然认为,虽然海明威让他伤心,不过他的写作能力,嗯嗯,还是挺不错的。庞德也会夸赞海明威的小说。


他们才是真正品格高尚的人。


海明威呢,其实搞写作的目的并不单纯,他渴望功成名就,进入上流社会,写作,只不过是一块敲门砖。


恰巧,他敲响了门。


他写的迷惘一代,也并非他的原创,而是斯泰因在修车时随口说的一句。海明威本意是讽刺斯泰因,他小说真正表达的意图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所以叫《太阳照常升起》,哪知,斯泰因这句话倒成了他成名的关键。


不管他承不承认,他借他人之肩爬上文学顶峰。只不过,当他爬上来后,又一脚踢飞身边的人。


无耻混蛋,海明威。

编辑于 2022-10-31 14:19

我的父亲海明威

文/格雷戈里·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

我至今不能忘怀的那个人是个善良、纯朴和胸襟开阔的人……我们总是叫他爸爸,这倒并不是怕他,而是因为爱他。我所了解的那个人是个真正的人……

我这就给你们谈谈他的情况。秋天,打野鸭的季节开始了。多亏爸爸对妈妈好说歹说,妈妈才答应我请几个星期假,不去上学,这样我又多逍遥了一段时间。

……那年秋天,有许多人来同我们一起打猎。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加莱·古柏。我看过他拍的好多影片,他本人不怎么象他所扮演的那些角色。他极其英俊,为人温和可亲,彬彬有礼,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来就有的高尚气度。

我记得有一次打猎后我们决定去买些东西,进了一家商店,有一位老太太认出了古柏,要求他签名留念:“古柏先生,我是那样地喜欢您的影片,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吗?因为您在所有影片里都是一模一样的。”

古柏只是笑了笑,签好名后对她说:“谢谢您,太太。”

要是人家对一个演员讲,他在各部影片里都演得一模一样,这很难说是恭维。可爸爸发誓说,古柏对话语中这种微妙的差别一向辨别不出来。我想未必见得。否则为什么爸爸尽管很喜欢谈关于这个老太婆的故事,可是只要古柏在场,就绝口不提这事呢。

每当吃午饭的时候,菜都是用我们猎获的野鸡做的。爸爸总是同古柏久久地交谈,不过基本上都是闲聊,谈谈打猎和好莱坞什么的。虽然从气质上来说,他们两人毫无共同之处,但是他们的关系却是亲密得融洽无间,他们两人从相互交往中都得到了真正的欢乐,这从他们谈话时的声调、眼神,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们周围只有妻子儿女,并无一个需要使之留下强烈印象的人,——这倒是很好的。

本来用不着讲这些,但要知道他们俩都是大人物,已习惯于出人头地,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他们俩都是时代的英雄和崇拜的偶像。他们彼此从未竞争过,也没有必要竞争。两人那时都已达到了顶峰。

许多人都断言,跟古柏在一起很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我虽然还是个孩子,我可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我也认为他是“跟所有的人一样”或者相貌虽然漂亮,但漂亮得很一般的一个来到好莱坞的“风度翩翩的先生”……

古柏用来复枪射击非常出色,跟我父亲射得一样好,甚至更好,但是当他手里握着一支普通的猎枪时,那种本来有利于射击的镇静和信心,反而使他成为一个动作迟钝的射手,爸爸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他是个职业猎手的话,倒是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业余猎手,却是平凡的。的确,爸爸还有麻烦事,他的视力有问题,他要戴着眼镜才能看清野鸡,还需要花很长时间,结果本来轻而易举可射中目标却变得很困难了。这就象打垒球一样,站在场地最远的一个垒里,一球飞来,迟迟不接,最后只好在一个不可思议的跳跃中去接住球,而本来只要及时奔过去就可轻而易举地把球接住的。

这次到森瓦利来的还有英格丽·褒曼。我第一次看到褒曼是在一个星期天,她容光焕发,脸上简直射出光来。我曾经看过她的影片《间奏曲》。那次是特地为我父亲试映。她本人比在影片中要美丽得多。

有一些女演员能够使自己的影迷在一段时间内对她们神魂颠倒。但是褒曼却可使这种神魂颠倒持久不衰。

嗬!要走到她身边几乎是不可能的。看霍华德·霍克斯、加莱·古柏或者我父亲总是团团地围住她。看到他们当她在场时那种精神百倍的样子,真是好笑。

秋天过去了,我必须回到基韦斯,回到温暖的地方,回到妈妈身边,回到学校去了……

我满十八岁了,已中学毕业,我想考大学,我在反复思考我的前途……

当然,我是有打算的,我在中学成绩不错,因此基本上可以考取任何一个大学……但是我最想当的是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

然而,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可以通过分析海明威的全部作品来求得答案。但归根结蒂,有个最简单的答案,海明威笔下的主人翁就是海明威本人,或者说是他身上最好的东西。然而要过海明威那样的引人入胜的生活方式,就要在最困苦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得轻松自如,高尚风雅,而同时又能赚钱养家活口,还必须有本事把这一切都写出来。而要进入这种美好生活的通行证是天才,天才是与生俱来的。此外,还要掌握写作技巧,这是可以学到手的。我决定当一个作家。今天我讲这话很容易,可当时却是极其困难的。

“爸爸,在你小时候,哪些书对你影响最大?”有一次在哈瓦那过暑假时我问他。

我的问题使爸爸十分高兴,他给我开了一张必读书的书单。于是我开始了学习,爸爸建议我说:“好好看,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中去,此外,当然啰,看书也是一种享受。”

在哈瓦那度过的那年夏天,我读完了爸爸喜欢的全部小说,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有时,我也像爸爸一样,同时看两、三部小说。此后爸爸就要我阅读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和契可夫的作品。

“你别妄想去分析他们的作品,你只要欣赏它们就是了,从中得到乐趣。”

有天早晨,爸爸说:“好吧,现在你自己试着写写短篇小说看,当然啰,你别指望能写出一篇惊人的小说来。”

我坐到桌子旁,拿着爸爸的一支削得尖尖的铅笔,开始想呀,想呀。我望着窗外,听着鸟啼声,听着一只雌猫呜呜地叫着想和鸟作伴,听着铅笔机械地在纸上画着什么所发出的沙沙声。我把一只猫赶走了,但立刻又出现了另一只。

我拿过爸爸的一只小型打字机来,他那时已不用这只打字机了。我慢慢地打出了一篇短篇小说,然后,拿给父亲看。爸爸戴上眼镜,看了起来,我在一旁等着,他看完后瞅了我一眼。“挺好,及格。比我在你这个年纪时写得强多了。只有一个地方,要是换了我的话,我是要改一改的”,接着他给我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那是写一只鸟从窝里摔了下来,突然,谢天谢地,它发现自己张开翅膀站着,没有在石头上摔得粉身碎骨。他讲:“你写的是:‘小鸟骤然间意想不到地明白了:它是可以飞的’。‘骤然间、意想不到’不如改成‘突然’的好,你应当力求不要写得啰里啰嗦,这会把情节的发展岔开去。”

爸爸微微一笑,他好久没有对我这样笑过了。“你走运了,孩子,要写作就得专心致志地钻研,律己要严,要有想象力。你已经表明你是有想象力的。你已经做成功了一次,那你就再去做成功一千次吧,想象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离弃人的,甚至永远也不会离弃。”

“我的天啊,在基韦斯特,日子真是难过。”他接着说,“不少人把他们的作品寄给我,我只消看完第一页就可以断定:他没有想象力,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我回信时,总是在每封信上讲明:要掌握写作的本事,而且还要写得好,那是一种很侥幸的机会,至于要才气卓约,就更象中头彩一样了,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人交此好运,如果你生来缺乏这种才气,无论你对自己要求多么严,哪怕世界上的全部知识你都掌握,也帮不了你的忙。如果来信中提到什么‘大家讲,我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工程师。但是,我却很想写作’这类话,那我就回答他:‘也许大家讲对了,您确实很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您还是忘掉想当个作家的念头吧,放弃这个念头会使您感到高兴的。’”

“这类信我写过几百封,后来,我的回信越来越简略了。只说写作是件艰苦的事情,如果可能,还是别卷进去的好,也许人们会这样埋怨我:‘这样自以为了不起的狗娘养的,十之八九的我写的东西他连看也没看,他以为既然他会写作,那么写作这就件事就不是人人都干得了的了。’

“主要的是,孩子,现在我能够指导你了,因为看来可能不会白费工夫。我可以毫不狂妄地说,这个行当我是了如指掌的。

“我早就想少写点东西了,现在对我来说写作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但是我如果能对你有所帮助,这对我来说就像自己写作一样幸福。让我们来庆祝一番吧。”

我记得,只有一回爸爸对我也这么满意。那是有一次我在射击比赛中同一个什么人分享冠军的时候。当我的短篇小说在学校的比赛中得到一等奖时,他深信,我们家里又出了一个头面人物。

其实,应当获得这份奖金的是屠格涅夫,这是他的短篇小说,我不过是抄了一遍,仅仅把情节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的名字改了改。我记得,我是从一本爸爸没来得及看完的书里抄下来的,我说他没看完是因为剩下好些书页还没有裁开……

他发现我的剽窃行为时,算我运气好,我没在他身旁,后来别人告诉我,有个人问他,你儿子格雷戈里在写作吗?“是呀;”他马上得意地回答说,并粲然一笑,这是他那种职业性的笑容,总是能使人入迷。“格雷戈里算是开出了张支票,虽然他写得不怎么的。”不消说,大家对这件事嘲笑了一番。

爸爸常常讲,他在动笔之前,总是能清楚地意识到句子是怎么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他总是试着用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写这句句子。再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案。他指出,当他笔下的人物讲话时,话就滔滔不绝地涌出来。有时,打字机都跟不上他们的讲话。因此我不懂,爸爸在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时为什么要写信给批评家说……作家的劳动是一种“艰苦的行当”等诸如此类的话,指望用这些话来引起他们对他的怜悯。

现在我懂得了,爸爸是指他写作起来已不如以前那么轻松自如。过去是一口喷水井,而现在却不得不用抽水机把水抽出来。他对语言的非凡的敏感并没有背弃他。而且,不消说他更富有经验,更明智了。然而他早先那种无所顾忌的态度却已丧失殆尽。世界已不再象流过净化器那样流过他的头脑,他如果在净化器里净化一番的话,他就更加是个真正的、优秀的人了。他已不再是诗人……他变成了一个匠人,埋怨自己的命运,叹息他的打算成了泡影。

其中只有一个不长的时期是例外,那时有一位出生豪门的意大利少妇来访问爸爸在古巴的田庄,爸爸对她产生了柏拉图式的倾慕之情,于是创作的匣门重又打开了。在此期间,爸爸写完了《老人与海》,以及他未完成的作品《海流中的岛屿》的第一、三两章,诺贝尔奖金基金委员会指出,他对人类的命运充满忧虑,对人充满同情,并认为这是“创作的发展”,这一切乃是他那种新的幻觉的结果。这种新的幻觉是:他意识到自己才气已尽,不知该怎样才能“在现实中”生活下去,因为他是知道其他许多几乎不具备天才的人是如何生活的。

他总是竭力要赢,输他是受不了的。他经常对我说:“孩子,成功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或者说:“你知道赌博的方法吗?要一刻不停地行动。”也许,他在才气已尽的情况下,懂得了赌博的方法,输赢全凭命运。

他一生可谓应有尽有。年轻时他象电影明星一样漂亮,经常被女人所包围。她们那种崇拜他的样子,非亲眼目睹是决不会相信的。他天生极为敏感,身体非常强壮,精力充沛,为人又十分乐观,这就可以使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却很快就能从肉体和精神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而这种创伤如果是意志比较脆弱的人遭受到,就很可能把他们毁了。他是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同时又具有健全的思维能力,遇事能冷静思考的人——像这么些品质能兼备于一身是很罕见的。因此他的成功几乎是自然而然的事。遗传方面的有利条件使他在受到濒临死亡的重伤之后还能康复如初。

可是,像他这样的人在《丧钟为谁为谁鸣》问世后,发觉自己才华每况愈下,就变得动辄发怒,无法自制,这是不是应当感到奇怪呢?如果一个人具有上述的种种品质,而且又善于把因为具备了这些品质才得以理解的东西描绘得栩栩如生,那是不可能表现出夸大狂的。但如果才气耗尽后,却完全有此可能。

后来,犹如小阳春一样,他的天才又回来了,从而孕育出了一部杰作,规模虽然不大(因为短暂的小阳春天气来不及产生大规模的作品),却充满了爱、洞察力和真理。但随后就是——而且永远是——漫长的秋天和严寒的冬天了。

要是你们在我爸爸年轻时就认识了的话,不会不爱他,不会不钦佩他,可是等他到了老年,你们就只会难过地回忆起他的过去,或者只会可怜他,因为你们记得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地美好!

他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找那种可以眼看自己日益衰老而无动于衷的职业的。但凡是具有他那样的才华,具有他那样的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刻、丰富的想象力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吧……


行距文化是国内一家专注于原创作者版权开发的经纪公司。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文学创作、人文历史、出版咨询事宜,欢迎您向行距文化公司的邮箱pub@hangju-pub.coom垂询或者投稿,也可以关注行距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在下版君。

编辑于 2020-12-21 10:59

《巴黎评论》里海明威访谈部分,作家自己告诉你。

前言介绍:站着写作是海明威最初就养成的习惯。

关于工作时间的问题,海明威这么回答:

写书或者写故事的时候,每天早上天一亮我就动笔。清凉的早上有时会冷,写着写着就暖和起来。写好的部分通读一下,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会写什么就停下来。写到自己还有元气、知道下面该怎么写的时候停笔,吃饱了混天黑,第二天再去碰它。

写到知道怎么写就停笔,这还真有点违反“常理”。后面,在海明威被问没有灵感全无时,他这样说:

当然有。你要是在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停笔,就能接着写下去。只要你能开始,问题就不大,元气自然贯通

原来,及时停住是为了后面能继续写下去。

他这样描述写完一天工作量的感受:

停笔的时候你好像空了,同时又觉得充盈。

当问道作家兼做有其他工作(比如教授之类的)时,他表示自己是做不到的,他说:

了解越多,作家的负担越重,写起来越难。想写出一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是一件全日制的工作,实际写作可能一天只有几个小时。

为了写出一些永恒价值的东西,是需要全日制的,虽然每天可能只工作几个小时。

在谈到自己的文学师承时,他补充到:

我把画家放在里面,是因为我从画家身上学习如何写作同从作家那里学到的一样多。你要问怎么学的,这又要花一整天解释。我还觉得,一个作家可以向作曲家学习,学习和声与对位法的效果很明显。

海明威强调:

我总是在读书,有多少读多少


在问道如何在脑子里完成一个短篇小说构想时:

有时候你了解这个故事。有时候你的写起来才能让故事浮现,又不知道它是从哪里冒出来的。运转起来就什么都变了。运转起来就造成故事。有时候运转会很慢,就像不动似的,但总有变化发生,也总是在动。


在访谈中海明威反复说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省略的部分”。

我有过梦魇,所以了解他人的梦魇。但是你不一定吧他们写下来,你省略掉你所了解的东西,但他们依旧存在于你的作品中,它们的特质依然会显现出来。当一个作家省略掉他所不了解的东西,它们就会像作品中的漏洞一样显现。

你了解的东西你不一定写,即使省略掉它们,它们依旧是你作品的特质。

他后面再次提到这个问题,并用冰山原则解释:

作家停止观察就完了。但他不必有意识地观察,老想着怎么去用。一开始可能是这状况。但后来,他观察到的东西进入他所知所见的大储藏室。知道这一点可能有用;我总是用冰山原则去写作;冰山露在水面之上的是八分之一,水下是八分之七,你删去你所了解的那些东西,这会加厚你的冰山,那是不露出水面的部分。如果作家略去什么东西是因为他并不了解那东西,那他的故事里就会有个漏洞。

他用自己的作品说明:

《老人与海》本来可以有一千页以上,把村子里每个人都写进去,包括他们怎么谋生,出生,受教育、生孩子,等等。有的作家这么写,写得很好很不错,写作这行当,你受制于既存的完美杰作。所以我得努力学着另辟蹊径


第一,我试着把向读者传递经验之外的一切不必要的东西删去,这样他或她读了一些之后,故事就成为他或她的一部分经验,好像确实发生过。这做起来很难,我一直努力在做。

老爷子自己都说这很难……

总之,先不说怎么做成的,我这次有难以置信的好运气,能够把经验完整地,前所未有地传达出来;运气在于我有一个好老头和一个好孩子,近来的作家都已经忘了还有这样的事情。
还有大海也同人一样值得描述。这是我的运气好。我见过马林鱼交配,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我把这些放弃。在那一片水面上,我见过五十多头抹香鲸的鲸群,有一次我叉住了一头几乎有六十英尺长的鲸鱼,却让它逃走了。可我也没把这些写到小说里。

省略掉的那部分是冰山下面的部分。是它们才让整座冰山得以存在、得以优异。


这真是高级技术。这很难,真的很难,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但老爷子也是从基本做起的:

如果你只去描写一个人,那就是平面的,好比一张照片;如果你根据你的经验去塑造,那就会伤全方位的。


一九二零年前后我在芝加哥努力学习着寻求那些产生情绪又不被注意的东西,比如一个外野手扔掉手套而不回头看一眼的样子……
我像画家素描一样还注意到其他一些东西……


这次的访谈,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触及根本的问题,作为创作型作家,你认为虚构艺着的功能何在?为什么要表现现实而不是写事实本身?”

干吗为这个感到困惑?从已发生的事情,从存在的事情,从你知道的事情和你不知道的那些事情,通过你的虚构创造出东西来,这就不是表现,而是一种全新的事物,比任何东西都真实和鲜活,是你让它活起来的
如果你写得足够好,它就会不朽。这就是你为什么要写作,而不是你所知的其他什么原因。可是,那些没人能知晓的写作动因又是什么样子呢?

所以,没有比你笔下更加真实的存在了。只要你写的足够好。


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小王读书

编辑于 2022-02-13 22:41

海明威,他的一生从迷惘到承担责任,从浑浑噩噩,到努力对抗事世间的不公。都可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端倪。他每个名篇笔下的主人公,都非常像那时的他自己。

无论是行文风格、生平事迹、个人表现,海明威都符合一个“硬汉”的标准。但从内心里,海明威不一定是个硬汉,他是选择成为硬汉。而硬汉这个形象,成就了海明威也毁了他。

关于海明威的作品及其个人,专门做了一期相关视频,具体可以看↓

(PS,这期视频做的超认真超用心,喜欢的朋友请多多评论分享,抱拳~)

----· 以下是视频文字版 ·----

大家好,我是斌卡,这里是斌说斌练。

之前的故事里,我们介绍了作家中,最有名的健美爱好者,三岛由纪夫。而三岛由纪夫也由于自己塑造的硬汉形象,被人称为日本的海明威。

三岛由纪夫·相关视频↓

不过当我们介绍了他的故事,尤其是他的伪装和他的性取向,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个“伪硬汉”不能与海明威相比。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硬汉”海明威。事先说下,这期可能会让一些喜欢海明威的同学感到不适,敬请谅解。本期也有转发评论抽奖。

——————————————————

海明威是一个硬汉吗?

从他的行文风格、生平事迹、个人表现,其实都符合一个硬汉的标准。但从内心里,海明威不一定是个硬汉,他是选择成为硬汉。而硬汉这个形象,成就了海明威也毁了他。

1934 年,一个文学青年问海明威,“什么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教育?”

海明威回答道,一个悲惨的童年。

少年海明威

不过,海明威自己的童年,一点都不悲惨。他父母是芝加哥的中产阶级,彼此相爱。父亲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母亲是一位有新时代独立意识的歌唱家。儿时的海明威,经常打猎、钓鱼、拳击、阅读、拉大提琴。

左三海明威

1917 年,海明威中学毕业之后,没有遵从父亲的想法去上大学。他想去参军,但他天生近视,无法通过测试。最后通过跟叔叔的关系,在《堪萨斯星报》找了份记者的工作。

文学评论都会写到,正是记者稿件的要求,简洁有力,不多赘述,成为了海明威日后创作风格的基础。

1918 年,19 岁的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去欧洲报道一战,并在意大利红十字会当起了司机。他在救助战友时受伤,医生从他身上取出两百多块弹片。这段经历被芝加哥报纸报道,让他一时满足了虚荣心,同时也让他饱受失眠等心理问题的苦恼。

女人,在海明威的创作中极为重要。

好朋友,或者说好基友菲茨杰拉德就评价过他,说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海明威每写一部成名的著作,就需要一个新的女人。《太阳照常升起》是这样,《永别了武器》也是这样。

在意大利疗养时,他与女护士阿格尼斯相恋。回国后,异地恋的后果大家都知道,阿格尼斯说她和一个那不勒斯的青年相爱了,那是一位富有的公爵头衔继承人。还说,这“自然比毛头小子更适合结婚”。海明威因此愤恨大病一场。

1920 年搬回芝加哥后,海明威认识了大她八岁的哈德利,哈德利给他带来了想要的,一个美女的爱情和一大笔客观的收入。海明威拿着这些钱去到巴黎,开始了著名的《流动的盛宴》中的生活。

在巴黎,他认识了艺术沙龙的中心人物,斯泰因夫人。

斯泰因夫人可能是艺术史上最重要的提携人,菲茨杰拉德、马蒂斯、毕加索等都曾得到她的指导,巴黎海明威也不例外。

从左到右:菲兹杰拉德、马蒂斯、毕加索

我们在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中,也能看到她家沙龙的盛景。出于恋母等心理,海明威也承认,“我总想要跟她发生性关系。”而施泰因夫人给过海明威一个最重要的评语“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主要指参加过一战的这一代年轻人,他们参加过战争,世界观被战争所毁灭,却没有人能帮他们建立新的。他们不知道信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海明威,包括好友菲茨杰拉德都是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

海明威&菲茨杰拉德

这里要说下菲茨杰拉德,两人关系其实一直都被人玩味。尤其是菲茨杰拉德的妻子——泽尔达(泽尔达这个名字就是 Zelda,就是塞尔达传说中公主名字的来源)。泽尔达就评价过说“我丈夫和海明威,哼,他们俩在一起的样子就像对情侣。”

菲兹杰拉德&泽尔达

有次菲茨杰拉德说他满足不了泽尔达,海明威还把菲茨杰拉德拽到卢浮宫厕所里,看了看他下面的长短,说你这没问题。

另外,这俩人还都扮过女装。

菲兹杰拉德女装

海明威是小时候都被父母扮成女孩。

海明威小时候

你们看看这小萝莉,肤白貌美,正是幼年的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这怕也是海明威后面一生都要强调自己是一个硬汉的心理动机之一。

而在这种“迷惘一代”的形容下,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都交出了迷惘一代最著名的答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太阳照常升起》。

《了不起的盖茨比》,大家都听过、看过或者看过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那部改编电影。通过盖茨比这个阶级夹缝中的人,体现出了国家所遇到的阶级固化、上流人群的纸醉金迷,对底层的歧视。展现了年轻人的迷惘以及迷惘的原因。

而《太阳照常升起》通过简洁有力的文体,细致的人物刻画,描绘出了一战后迷惘一代的真实写照。主人公杰克的很多剧情和海明威在一战中经历的很类似。包括参加一战、受伤、与护理他的护士相恋却不能在一起。

菲茨杰拉德最终选择了沉沦,酗酒和与老婆奢靡的生活让他入不敷出,最后 44岁英年早逝。但是,海明威不想止步于迷惘的一代。他要重新选择。

1928年海明威的父亲在家中开枪自杀。海明威弟弟后来回忆,对于父亲的自杀,海明威的反应十分复杂。海明威很喜爱和敬重自己的父亲,但是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自杀确实也会因为宗教和软弱等问题,对整个家庭造成损害。

所以进入30年代以后,海明威越来越注意营造硬汉形象,这又是一种心理补偿,他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对抗软弱的父亲自杀给家庭造成的“耻辱”。

他在这个时间,写出了《永别了武器》、《白象似的群山》、《乞力马扎罗的雪》。营造了自己爱打猎、爱冒险,爱斗牛的硬汉形象。

1937 年,可能是受前面这些事的影响。海明威参加了西班牙内战的国际纵队,对抗法西斯支持的反叛军阀佛朗哥。

并在 1940 年据此经历,写出了著名的《丧钟为谁而鸣》。

从他为本书起的名字《丧钟为谁而鸣》,就可以看出,海明威从迷惘一代的改变。这个名字缘起英国诗人多恩的一首诗。诗里这样写到: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
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
如同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
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
它就为你而鸣

从本书主人公罗伯特与太阳照常升起中主角杰克的对比,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海明威的改变。这两部书的主角通常也都被认为是海明威自己的映射。杰克是迷惘的,参加了一战后不知所措的,丧失价值观的。而罗伯特,就是一个承担责任,心系全人类,愿意去执行危险爆破任务,并且中弹后还留下一个人殿后的硬汉。

可以说,海明威绝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硬汉。他可能是经过很多事情,才决定成为一个硬汉。

海明威在营地写作

当然,海明威的“硬汉”其实说起来也确实有点可疑。海明威常开玩笑说是自己解放了巴黎,其实他只往一个有德国兵的地窖里扔了三颗手榴弹,结果也没看……

但是在给别人写的信里,他却生动的描写自己如何杀敌、中弹、还击的过程。怪不得泽尔达会说海明威,“就是一个装出来的硬汉”。说他是“像皮支票”。

海明威确实也有一些萌萌的习惯,比如说,爱猫。跟三岛一样。他养的猫还很独特,是六个脚趾。所以六指猫后来也被叫做海明威猫。

我之前去 keywest 海明威故居时,还有幸拜见了当年海明威那些猫的后代,一共有四十多只。由一个基金会拨钱照料,有兽医专门管理。在故居里横行霸道。

海明威故居的六指猫

海明威有多爱猫?他最多的时候养了 30 多只猫。甚至第三任妻子趁海明威外出时,阉割了在家里乱撒尿的猫,直接导致了他俩离婚。

海明威和他的猫

猫,在美国俚语里也有女人,情人的意思。海明威也是女人情人无数。光结婚就结了四次。

他接受美国最著名文学评论家之一麦尔可姆考利的采访时,还说,我和每个我想做爱的女人都做过爱,还有很多是我没想的。当然,按他一贯的表现,肯定有吹牛成分。

海明威的四任妻子

海明威在今天一定是一个女权主义者爆锤的对象。他不仅有诸多情人,而且对女性着实有点过分。出轨、始乱终弃都是常事。

我觉得最过分的是他和玛莎盖尔霍恩的婚姻。跟他第一任妻子的有钱温柔,第二任妻子时尚杂志主编的女人味十足不同。玛莎盖尔霍恩是一个极其有才华的作家、战地女记者。妮可基德曼还扮演过她。

她参加报道过西班牙内战、芬兰战争、二战、中国抗日,越南战争。被每日电讯评价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战地记者”,邮票上印过她的头像,甚至美国还专门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新闻奖项。

海明威和玛莎

她还跟海明威一起在重庆见过周恩来。盖尔霍恩认为周总理“魅力十足”“如果中共都是这种人,那中国未来必是他们的”。海明威见过周恩来以后还大胆预测,国民党没希望,战后,中国政权是共产党的。

海明威玛莎与中国军官合影

不过,海明威对玛莎可真算不上好。二战时,海明威在古巴美其名曰“用渔船阻击德国潜艇”。而玛莎决定只身赴前线,精彩的报道了诺曼底登路。后来海明威明明能跟着美国文艺界“慰问团”坐飞机去欧洲战场,却不带玛莎,说飞机上没有女人位子,玛莎自己只好坐着一艘破船再次前往欧洲。

玛莎·盖尔霍恩

而实际上,公认玛莎盖尔霍恩对二战的报道,实际要比海明威的更精彩,更接近前线。这也引起了二人的矛盾。最后由于刚才的猫咪割蛋事件,最终导致了二人离婚。

离婚后,海明威还写了一首下流的诗,名为《致玛莎盖尔霍恩的阴道》。在诗里,他把玛莎的下体比喻成一个老旧热水袋,长满皱纹,并念给每个与他上床的女人听。

创作上和生活上,二战后的海明威也渐入颓境,50 年的过河入林被评论界一致恶评。认为其贫乏、空洞。他这次塑造的主角,也是一个怨天尤人、身心俱疲的退伍士兵。

现实中,海明威的“硬汉”行为给他带来了诸多恶果。虽然有在健身房训练和做拳击训练。但是酗酒等问题给他带来血压飙升、体重超重一直困扰着他。旧伤和PTSD 也时不时对他造成侵扰。

顺便说下,海明威是真能喝……他常说,我的莫吉托在五分钱酒吧,我的戴克利在佛罗里达酒吧。他在古巴时,经常去这两家酒吧喝酒。他每次去佛罗里达酒吧,都要喝上 12 杯双份戴克利,合大概两斤六两的朗姆酒,还要打 12 杯回去慢慢喝。

当过河入林出版后,评论界很多人都觉得海明威完了。身体状态糟糕,创作状态糟糕,这个人就要被时间所击倒。

但两年后,1952 年,海明威交出了《老人与海》。刊登其的生活杂志,48小时爆卖 530 万册。在那个消息传递缓慢,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绝对是一个奇迹。

老人与海的故事大家都挺熟悉了,这也源自 1935 年他在古巴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老渔民捕捉到一条大马林鱼,又被鲨鱼吃掉。他当时还发了篇通讯,叫《在湛蓝的大海上》。

而老人与海的剧情,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老渔民,被人嘲笑威风不在,打不到鱼,只有一个孩子坚信他的实力。他为了证明自己,出远洋捕鱼,结果运气很好,上钩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老人与它酣战两天一夜,耗费了全身的力气终于捕捉到了它。这时老人念出了硬汉最为人所熟知的独白——“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但是回城时,大马林鱼的血招来了鲨鱼开始撕咬大马林鱼,老人杀死了第一个来袭击的大马林鱼,但也弄断了鱼叉。后来,一群又一群鲨鱼闻味到来。见到第一只鲨鱼,老人还对其抱着赞赏的态度,但后来的他却只有鄙夷。

常规会认为,这部分对应了文学评论界过河入林的恶评。

最后,老人拼断了鱼叉,拼断了刀,拼断了短棍,最后使用船桨,也没能保住大马林鱼,只能空手而归。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小屋,沉沉的睡去,他梦到了海滩上的狮子。狮子象征了希望、勇气和力量,代表了老人,也代表了海明威自己。

海明威取得了成功,巨大的成功,并且收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却没有再继续,根据他后来变性的小儿子的说法,他成了“国际名流和俗物”。再没写出一部小说。

1961 年 7 月 2 日,海明威在书房里,把双管猎枪塞到了自己的嘴里,用脚趾扣动了扳机。据说猎枪的霰弹击碎了他的脑浆,把它的头盖骨整个掀了出来。海明威用自己鄙夷的父亲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兹的《狂野之夜》中,她用一个短篇《爸爸在凯彻姆》虚构了海明威的死前的生活。从他儿子的视角,描写了海明威最后的日子,充满了痛苦,饱受衰老和旧伤病的困扰。他浑身疼痛,身上长满脓疮,阳痿,坐着的时候小便会失禁,从他松垮瘫软的阴茎头一滴一滴的滴出来。他失去了自己作为作家的尊严,失去了自己作为男人的尊严,他最后选择他所鄙夷过的,认为不男人的,自杀。

而他的小儿子,在经历这一切后,选择了变性,最后也选择了自杀。

———————————————————————————————

可以说,海明威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他并不是天生的硬汉。但无论他内心是不是真正的硬汉,他都是硬汉。美国有句俚语,叫一个东西看起来是鸭子,叫起来像鸭子,走起来像鸭子,那么他就是鸭子。海明威看起来是硬汉,做那些事,比如打猎,上前线,参加国际纵队,就是硬汉。根据萨特的存在主义看法,他决定了自己成为一个硬汉。

他的一生从迷惘到承担责任,从浑浑噩噩,到努力对抗事世间的不公。都可以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端倪。他每个名篇笔下的主人公,都非常像那时的他自己。

从《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迷惘一代,到《丧钟为谁而鸣》的心系全世界全人类,再到《过河入林》的疲惫、怨天尤人。最后再到《老人与海》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他一生的迷茫和选择,清清楚楚。

最后,海明威的书大家都有了,或者很容易在互联网上得到。我们这期送出这本绝版的欧兹的狂野之夜。故事里描写了五个美国文坛大师人生最后的故事。角度很有趣。她的文风,也是简练精准,很像海明威。转发评论,有机会获得。

好的,今天的视频就是这样,如果想了解更多健身相关的知识、文化,欢迎关注我的账号。

编辑于 2020-12-08 12:20

海明威的记者身份只是一个掩饰

实际上他是一个战士,曾经独自驾驶着巡逻舰在中美海域巡逻,在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参加参加过国际主义纵队,手刃过日寇

还是一个拳击手,形容其他作家也是用拳击术语,比如茨威格的左勾拳厉害,托尔斯泰会在第七轮把你打败,bla bla bla

还是一个猎人,在非洲北非打狮子,在古巴打鱼

喜欢印第安人,这点爱好和罗伯特的罗尼喜欢非裔女子一样,圈里人都知道

跟吉普赛人一样喜欢算命,丧钟为谁而鸣里看手相贼准,永别了武器女主一到下雨天就预感不好的事情发生,说明他还是挺相信这些的

如何评价?

短篇小说无出其右者

文字干练传神入骨,画面感、代入感,现在也没几个能达到的

人一看他的东西大脑里嗖嗖地自动冒电影,跟古龙一样,所以他是美国至今小说被搬上银幕的最多的作家,这一点也不奇怪

发布于 2022-09-21 12:47

桐澜文化 2024-01-15 13:29 发表




前 言


海明威曾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旅程中都充满了挑战和磨难,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坚韧和力量。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以简洁有力的文风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其作品深刻反映了战争、爱情、勇气和人性的复杂性。他曾参加一战,其间负伤,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他的写作。海明威的作品包括《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等经典之作。特别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赢得了普利策奖,并为他带来了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的生活和作品体现了他对于人类处境的深刻理解。他对生活中的艰难挑战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常在作品中探讨如何在逆境中展现勇气和坚韧。







生活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它布满了崎岖和陷阱。我们可能会遭遇失败、失落、疾病和各种形式的痛苦。这些挑战考验着我们的心灵,有时甚至让我们感到绝望。但是,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耐心和坚持。如何学会接受伤痕,了解它并从中吸取教训。这需要我们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我们的力量来源于我们对挑战的回应。当我们选择面对而不是逃避问题时,我们就在积累内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表现在我们克服困难的能力上,还表现在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一种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态度。


结 语







生活无不试图击垮我们,然而正是在这些伤痕处,我们汲取力量,铸就坚不可摧。通过面对并克服这些挑战,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获得成长,更在精神上获得了无价的财富。


END


(部分图文来源于AI)

发布于 2024-01-18 14:23

在他的作品“流动的盛宴”(一个有意思的书名)里有个法国二手书摊是这样评论书的价值:

“那你怎么判断一本法语书有没有价值”

“首先里面要有图片 然后是插图的质量 然后是装订 如果是本好书 书的主人就会整整齐齐把它装订起来 所有的英语书都有装订 但装订都很差 没有办法辨别它们的好坏”


有图片 插图的质量 然后是装订 好书装订的整整齐齐

读者:有图片 插图的质量 名声 好书名气大


“英语书都有装订 但装订都很差 没有办法辨别它们的好坏””

没有办法辨别它们的好坏


这一章的前面一章叫“莎士比亚之友”书店(也是个有意思的名字)

里面列了他问书店女主人借的读过的四本书 猎人笔记 儿子与情人 战争与和平 赌徒和其他故事

(里面我读过一点莎士比亚与猎人笔记 这我是知道的 没想到战争与和平也是 难怪列夫·托尔斯泰要鄙视和飙莎士比亚)




编辑于 2023-07-25 13:34

记得最早接触海明威是小的时候看译制片, 那是80年代的事了,每周都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片头音乐一响起,魂儿都飞了,坐在家里那台小小的橘色飞跃牌黑白电视机(去年在安徽歙县的县政府大礼堂里看到一台几乎一模一样的)前看得目不转睛,英格丽褒曼、格里高利派克、费雯丽、克拉克盖博、奥黛丽赫本,这些外国明星塑造的荧屏形象在一个中国孩子的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就是在那个年代,我看了由海明威原著改编的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丧钟为谁而鸣》( To Whom the Bell Tolls)、《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永别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乞》的片头忘记是谁配音的,有一段旁白,就是书中的原话“……皑皑白雪覆盖下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上帝庙殿的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那个声音和意境至今难忘,是啊,豹子去那里寻找什么呢?在它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长大之后,我把海明威的这些作品都读了一遍,包括《老人与海》,非常惊讶于他用词的精炼和极简,同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老人与海》只有两万多字,和其他皇皇巨著相比显得非常特别。

故事中,老人独自在海上捕鱼,接连几个月没有收获,后来钓到一条大旗鱼,缠斗两天两夜,终于把它刺死。但回途中遇到鲨鱼袭击,老人缺少帮手和工具,累到吐血,最终杀死了鲨鱼,但旗鱼也被鲨鱼吃光,进港时,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

海明威倡导“冰山理论”,作家在表现真相的时候,就呈现给读者冰山浮出水面的那八分之一,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水面下的那八分之七。于是他惜字如金就不足为怪了,好像中国的山水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留白,留给观者的是无尽的想象。



2015年5月,我去过基韦斯特的海明威故居,那里陈列着很多他的照片包括作品改编的剧照,当然也有海明威据说单脚站立进行写作的写字台。海明威是地地道道的硬汉,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报导过一战,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还有希土战争;也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二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他的生活充满了钓鱼、打猎、拳击、斗牛和打仗。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能看到一种永不屈服的乐观主义奋斗精神,就像《老人与海》中的这位和大海搏斗的老渔夫。虽然我们无法解释1961年海明威为何饮弹自杀,走了他父亲的老路,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是巨大和永恒的。



最近一次看到《老人与海》,是在这次疫情隔离期间重温丹泽尔华盛顿的老片《伸冤人》(The Equalizer),主人公麦考尔喜欢晚间跑到家附近的咖啡馆泡杯茶看这本书。老渔夫在与大海疯狂搏斗后,收获的只是一副鱼骨。但他不会在意,小说的结尾,老人仍然准备和男孩再次出海。而麦考尔又何尝不是如此,为了初心和信念,永不屈服。“There are two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one is the day when you were born, the other is when you find out why.” (片头引自马克吐温的一句话)人生中有两个日子最重要,一个是你来到人世的那天,一个是你发现自己为何要来的那天。

在眼下疫情肆虐的时候,再看这本书,尤其觉得亲切。一个人所拥有的物质或身体可以被毁灭,但是其精神和意志不能被打败。生活中难免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甚至失败,所不同的是你对待它的态度和挑战它的勇气和信心。永不言败,正是海明威这部经典名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好汉可以被毁灭,但绝不能被打败),时至今日,这样的话语依旧振聋发聩。有这样的勇气和力量,我们一定会早日战胜疫情,迎来美丽的春暖花开!

编辑于 2020-08-24 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