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人物
服饰
京剧
三国

京剧三国的人物为何大多都穿明朝服饰?

关注者
12
被浏览
9,450

7 个回答

首先,京剧里的《三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及其他话本延伸,肯定不是来源自正史,这没错吧。

在这个前提下,就很容易解释这个问题了。

答案就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穿的也不是汉朝的服装。

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果然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咱不说京剧,就说大家单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看见兽面吞头连环铠,勒甲玲珑狮蛮带,脑子里蹦出来的吕布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真正汉朝的盔甲,哪里有这些东西呢?

那么既然汉朝没有这套盔甲,罗贯中写这段记载的时候,是从哪里找到的灵感呢?

还别说,就是元末明初改朝换代之时,罗贯中生活的那个年代,在明朝一方的铠甲上面,有“兽面吞头”与“百花袍”“狮蛮带”。

尤其它的“兽面吞头”(披膊)和“狮蛮带”(护腹)还是明朝特有的形制。

大家从图里也能看出来,汉朝与明朝的两种形制,究竟哪个更贴近书中吕布的造型呢?

所以说吧,还真不能赖清朝不让他们穿传统汉人服饰,而是当时大家对于传统服饰的认知只在前朝话本中,他们也只能遵循书里的形制了。

编辑于 2018-12-04 08:32

在戏曲里清朝以前所有中原居民的服饰都是按着明朝和清朝样式做的……上起武王伐纣下至崇祯上吊……就连清朝戏施公案穿的都是明代的样式(满清官员施世纶除外)

评书开脸也如是

原因的话……大概是明朝开始商品经济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导致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增加?

附:怎么分辨中原居民还是边境少数民族呢?除了特别明显的旗头旗装补褂朝珠之外,还可以看头上和脖子上,一般头上插雉鸡翎而且脖子上有狐狸尾(就跟貂皮围脖似的,多数直接在后面稍微挽一个活扣挂着,有需要开打的就会捆在身上)。当然,有些中原将领也会雉鸡翎狐狸尾,比如三国中曹操的部队(所谓“曹八将”)因为在戏曲舞台上曹操不算是正面人物,所以其部曲也一律按反面角色处理

发布于 2018-12-04 08:58

谢邀,因为不能穿清朝的。演的是封建社会汉民族的传奇,最近的汉族王朝就是明朝啦~

发布于 2018-12-03 18:26

是所有人物都按明朝的来,连绣像小说都是明清打扮。

发布于 2018-12-03 18:26

京剧把穿的叫“行头”。上下五千年的戏一个箱子几乎能装下所有行头。京剧行头以明朝服装样式为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演员载歌载舞的特点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因为京剧形成于清朝,戏服中也有不少满族服饰的特点,比如马褂、箭衣的马蹄袖等等,凡是戏中的番邦外族的戏都穿旗装,表示他们并非中原人士,比如《四郎探母》。

京剧舞台服饰没有四季没有朝代之分,基本就是汉族戏故事就比较像明朝,番邦外族就是满旗装,都是改良夸张设计之后的。人物角色该穿什么,都有独立的一套规则可循,每个扮相都固定约定俗成。梨园行有这样一句话:“宁穿破,不穿错”,这是行头使用方面最需要掌握的原则!衣服破了影响效果,衣服穿错可是会让人笑话的。

发布于 2018-12-04 03:23

不止是三国,可以说京剧里所有传统剧目的行头都是基于明清两代的服饰改造过来的。

其中固然有戏曲定型,也就是昆曲繁荣期在明朝的缘故,当然还有一方面的原因。

古时戏曲团体都是民间组织,财力单薄,今天单是一件蟒袍一万块钱都不见得能拿下来,更不用提要他们每一个朝代男女老少四行八作的衣服都准备几身。

另外戏曲团体为了多演出,还要经常性的在不同的城市乡村演出,让他们成天推着好几车衣服跑谁也受不了啊。

于是一代又一代戏曲人就对于行头的不同添加越来越细致的规定,很小的不同就能表现出很多人物信息。比如后边带狐狸尾的,不是落草为寇的山大王就是番邦外国的将领,穿青褶子的旦角。

也就有了“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行头破了脏了将就着穿上还行,可要是穿错了,整个角色设定就不对了。

发布于 2018-12-05 01:17

不光中国,在启蒙运动之前全世界理解古代人和事物都是按照当代的形象来想象的。古人没有科学的考古学作为支撑,也没有书籍和博物馆来参照,完全无法想象前朝是个什么样子,别说前朝,外国甚至外地啥样子也不知道,只能按照自家附近的状态瞎猜。

百赞上图。

发布于 2019-12-30 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