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历史
战争
战国时期
中国历史人物

战国时的秦国几乎没出过一个昏君,为什么还要经过163年6世才完成统一?

后代的王朝例如唐朝仅6年就完成了统一,为什么所有朝代中单单秦朝是"奋六世之余烈"呢? 相关问题: 秦国作为诸侯国经营积累500年才统一天下;为什么刘邦…
关注者
9,782
被浏览
9,992,863

942 个回答

时间为什么这么长,原因有很多。

从秦国自己来看:

1,在“163年6世”中的前两世(献公孝公)近五十年,秦国处于长期的政治改革中。这点中学历史教学会容易给人误导,觉得似乎孝公一变法秦国就当即称霸诸雄。实际上这段时间秦国对于六国仍处于弱势,领土都没啥大变化

2,秦国对于新占领区的融合,有时会占用远长于军事攻占的时间。例如,秦国前316年灭蜀占领四川,而直到前280年才开始从蜀中大规模集结军队向东进攻楚国。古蜀国并不属于华夏文明,秦国用了三十多年去消化融合。还比如,在最后进攻楚国时,距灭韩魏仅一两年,此时后方的韩国魏国楚国占领区,旧贵族发动叛乱,李信不得不回头平叛,导致第一次灭楚战争失败,也是一个道理。而经历秦文字度量衡钱币等统一之后,后世的各地文化都趋于融合,不用再花太多这种时间,比如同样受封四川汉中的刘邦,只要接管物资兵员,筹集完毕就可立即出击。

3,个人认为,秦国在前278攻占楚国郢都之后,实力才明显的超过其他国家,而引起诸国共同的敌意。在此之前秦国的战争,更像和诸侯相互间的“抢地盘”和“打群架”,包括参与过联合打击魏国齐国等其他“出头鸟”,缺少“统一战争”的特征和味道在里面,所以秦国以统一为目的进行的吞并,大约只有最后五十多年

从全局的看来

4,秦国的对手同样是周朝分封制下成长的几百年老国,拥有着强大且极其稳固的根基。诱降、恐吓或者内部离间分裂等后世常用的迅速瓦解手段难以成功作用于各诸侯国。同时处于弱势状态的势力一般也不会投降(如赵国魏国韩国,很多次被秦军直接打到国都下),只能通过一次次战争从国力上耗尽,更何况秦国自己也打了一箩筐败仗。每次大规模战争,又需要少至一两年,多至十余年的休养。(个人认为,这是统一战争时间如此之久的主要原因

5,战国这个阶段,同时也是华夏族各国的大扩张时代,所以六国的实力并不是一直在衰退,很多时候还在增强,山西河北北部,河套平原,辽东,四川,湖南,江西,都是在战国阶段被各国吞并然后融入华夏文明的。


如果看官们有足够兴趣,可以再来看一下这163年间秦国怎么做到了统一,时间用在了哪里,同时如何体现上面因素:

首先,各国在上面合纵连横的土地大致是这样的,其中能承载人口和耕地的平原和盆地,就是列国互相争夺的目标(图源 @和光同尘 ):

第一阶段秦献公+秦孝公:脱胎换骨,闷声发财

秦献公:(前384-362)此时的秦国发展停滞,经过秦简公时期处于鼎盛期的魏国的进攻,还丢失了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河西地区,秦惠公时进攻河西失败。同时国内“四代乱政”,政变频繁(秦献公自己也是政变上台)。几乎是处于最低谷。

秦献公二十多年在位时最多的贡献,则是在制度上开始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以及中央集权制度,为秦孝公推行变法起头引路。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前362),则是率军攻入河西并且取得了一个据点:少梁(现陕西韩城),算是开启了秦国拓张的步伐。

“国际”局势:延续着战国以来的魏国一家独大,其余各国闷声发财中(图源: @布哈林 )。

前362年,秦献公去世时的秦国

秦孝公:(前362-338)在常规的学校历史学习里,仿佛从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就一鸣惊人飞黄腾达。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孝公二十余年的执政生涯中,政治改革仍然是主要议题,秦国通过变法,转变了生产形式(春秋奴隶制——中央集权+耕战,以战争为生产力)

而在领土上,有所突破,仍然幅度不大:秦孝公八年,攻入魏国旧都安邑,但旋即撤出;孝公十一年攻占固阳,二十四年攻占岸门。总而言之,算是完成秦献公时期对少梁的占领,并且以此为中心扩张至少梁周围几个城邑。但终孝公一代,河西始终都未被收复。

“国际”局势:仍然是魏国最强大,不过处于正在被秦赵齐等国家联合打压的衰落中

前337,秦孝公去世时的秦国

整个秦献公和孝公两代近五十年,秦国完成了统一中最重要且最基础的变法准备。但相比于后世的横扫天下,领土上的扩张实际上少的可怜,仅仅几座城邑而已。

全局来看,这个阶段的秦国,只是处于对诸国国力水平的追赶期,尽管自身国力上升,却并未显现出强势来。严格来说,甚至尚没实力被题主划入“完成统一”的“163年6世”中。

第二阶段: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前期:崛起和边疆开拓

经过前期的政局稳定和军事准备后。

1,报复魏国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收复河西;九年(前329):攻占函谷关地区,同时攻入河东并且占据黄河东岸数个据点;十年(前328):魏国放弃上郡(现陕北,延安和榆林)。

前327,收复河西以后的秦国

2,开拓南方

秦惠文王二十年(前318):破诸侯第一次合纵伐秦。

秦惠文王二十二年(前316):灭蜀,占领蜀中。此战以及秦军将领司马错在后人中的存在感很低,但是对于秦国来说影响极大:直接获得了耕地人口相当于大半个秦国本身的川西平原以及汉中平原。

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313):以汉中六百里地诈骗楚国离间齐楚,而后联合齐国伐楚,于丹阳一战歼灭楚军8万,获得了由关中平原通向南阳平原的武关通道以及楚国所属汉中地区(现安康)。并于次年(前312)蓝田之战挫败楚国军队的全力反攻。由于国力消耗严重,且战略要点丢失,楚国对秦国转入守势

前312,秦惠文王后期扩张领土。武关是连接关中与南阳的战略通道,秦军可借此东入中原或者南下江汉

(秦国此后政治波动较大,十余年未持续大量用兵)

3,打压韩魏,向中原渗透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白起破韩、魏于伊阙,歼灭联军24万人,基本控制洛阳盆地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攻韩国,占领以宛城为中心的南阳盆地

秦昭襄王十七至十八年(前290-289):攻占魏国轵关,切断连接魏国河东与中原两大领土间的战略通道,而后连续攻占全部河东之地。韩魏两国实力被严重削弱。

前288,伊阙之战后。洛阳盆地虽然还有周天子,但也仅仅几座城;河东为数百年来晋国以及战国魏国的首都地区,由轵关可直接进入中原;南阳作为楚国春秋初年就开始经营并北上中原的战略基地,先前已经被秦韩联合攻占

秦国开始了正式的崛起。经过五十年间三阶段连续大规模战役,秦国由关中中西部一隅的弱国,一跃成为拥有整个关中,河东,川蜀,南阳四大片平原的强国,并且对韩魏楚形成了优势。

不过同期“国际”格局中有趣的是,同时期的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灭中山国占河北,又出击游牧民族占据河套平原,国力大增;燕国也扩张至燕山以北,开拓辽东;即使在西线被秦国打压的楚国,也在东线灭了越国,占据了江西,江淮,江南大片土地。

总之,这一阶段,秦国跻身强国之列,共同逐鹿中原。不过同时期各大国的国力(秦赵燕齐楚)都有增强。这一阶段更像是相互间的碰撞,尚未形成秦国一家独大力压六国的局势,其间秦军的战役,“统一战争”的味道和气氛并不明显。

第三阶段:秦昭襄王+秦庄襄王+秦始皇 :真正的“灭国”和“统一”

1,先灭一次楚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司马错从蜀中进攻楚国,占领原巴国(重庆)以及楚国黔中(湘西),。楚国被迫用上庸之地换回黔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秦军不给楚国喘息之机,从北线占领邓县(现襄阳),西路占领西陵(现宜昌,此时的今重庆全境以及三峡地区应当也已被秦军攻占)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白起攻破楚国郢都,楚国中央精锐全部溃散,秦军占领整个江汉平原,以及原先黔中地区。楚国元气大伤,迁都至陈(河南淮阳)

前277,秦国借国力和地势,在白起指挥下,几乎攻占了楚国的半壁江山

经此一战,秦国疆域大增,超越各国。吞并天下之势隐约可见。十年后,范雎提出“远交近攻”,正式被定为统一国策

2,在北线,秦军开始从河东和洛阳盆地频繁出击中原各国,无法大面积占领土地,而是不断消耗各国国力。韩魏在秦国打击下国势益衰。

3,攻赵惨败

秦国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六国中最强的赵国。

秦昭襄王三十八年(前269):两次进攻赵国,战败;四十二年(前265):攻赵,齐国营救,秦军撤退;

四十四至四十七年(前263-260):攻韩赵上党,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秦军也损失相当,占领上党。(长平之战)

四十八至五十年(前259-257):进攻赵都邯郸,列国合纵攻秦,秦军大败,损失三十余万,丧失上党河东。

十多年的进攻,秦国遭遇了最大的失败,长平之战惨胜,战果还未保住,反倒丢失了原有国土。但同时,赵国的国力遭到了根本性的削弱

4,卷土重来

五十三年(前254):攻魏,收复河东。

庄襄王二年(前248):攻赵,攻占太原地区。

庄襄王三年(前247):攻韩,再次占领上党

前247,数番恶战,失而复得的河东、上党,以及赵国故都太原地区

5,遭遇反扑

庄襄王三年(前247):魏国信陵君引导五国合纵伐秦,至函谷关

秦始皇六年(前241):赵国引导五国合纵伐秦,攻入关中,后被秦军击退

6,再度攻赵

八年(前239):攻赵屯留,将领叛变失败

十一年(前236),秦军小幅进攻,扫清上党地区和河南北部

十三年(前234)秦军由山西进入攻入原中山国地区(今石家庄),赵军损失近十万

十四年(前233),赵国最后主力李牧军反击秦军,秦军被歼灭十二万,败退回山西

十五年(前232),秦军从南路进攻邯郸,再次被击败

这一轮进攻赵国在领土上几乎又是毫无进展,但最大的意义在于,耗尽了赵国最后的力量

7,最终统一

十七年(前230),灭韩占领郑州地区

本来也仅剩首都地区的韩国

十九年(前228),再次卷土重来的秦军最终攻破邯郸,扫清河北;

核心区域全部丢失,虽然还有宗室逃往代地,但是一般都默认此时的赵国已经亡国了

二十至二十一年(前227-226),攻占燕国首都地区(北京天津唐山),燕国退往辽东;

二十二年(前225),灭魏,扫平中原

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前224-223),全力攻楚,占领长江以北所有楚国领土

唇亡齿寒,坐视顽强的赵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魏楚也免不了被秦军集中全力迅速击破的命运

二十五年(前222),灭残余的赵国(代,今张家口地区),燕国(辽东)和楚国(长江以南的江西,江东和湖南

二十六年(前221),灭齐,占领山东,统一全国

同上,还有四十多年没有参与任何抗秦战争的齐国,秦国不会给他任何余地

最后上一张统一全图:

秦初全国统一图(图源:天涯社区@鄙视抢沙发的)

最后一阶段,才有统一战争的意味,秦国一家独大,对六国步步紧逼,不断侵蚀其国土,消耗其有生力量。所遇到的抵抗和反击也远大于前两阶段,甚至多次惨败被诸侯反吞国土,严重时首都咸阳都被威胁过。如开头所说,这阶段才是和诸侯“拼尽家底”,将统一变为现实。

编辑于 2021-01-03 19:51

先说结论: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征服,更是全新的政治模式在天下范围内建立、推广的过程,因而过程十分漫长,与之相对,楚汉战争无需进行这样推广帝制的过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过程其实到了武帝才真正实现,同样十分漫长。


首先理解战国到汉初的这段历史,首先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当时人的天下观与今日截然不同,甚至根本不存在“统一”这个概念,统一这个词,意味着各个部分从应然层面本来就应该是一个整体,统一是让这些分部重合结合起来,从分裂的变态回归到统一的常态,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其实“大一统”的观念是在汉代,尤其是武帝独尊儒术之后才广泛应用的,而对秦朝而言,更常使用的说法是“并天下”,揣度语意,我们会发现“并天下”没有设定一个统一的应然层面,天下并不是本来就是一体的,也正是因此才凸显出秦并六国的伟大。


诚如田余庆在《说张楚》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楚汉之际六国纷纷复立,三老认为陈涉应当称王的两大理由分别是【伐无道诛暴秦】和【复立楚国社稷】,这恰恰说明当秦国完成【并天下】的伟业时,【大一统】远远没有成为人们的共识,恰恰相反,对于关东六国而言,恢复各国社稷才是真正的常态。以上这些其实是想说明,当我们理解秦汉之际的历史时一定要摒弃掉自己的后见之明,对于当时的人而言,统一并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恰恰相反,这种观念是在秦汉时代才被统治者们真正创制并深入人心的,而秦国所完成的事,更是开天辟地的头一次。


与应然上的观念相对应,在具体的政治制度上分歧同样明显,陈苏镇曾经指出在秦末汉初的历史中实际存在【东西异制】的现象。秦国在经历过商鞅变法之后,形成了一套与关东六国不同的政治体制,按照阎步克的说法,秦国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色彩,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军功爵制和什伍制度,前者通过军功促进了阶层流动,防止贵族垄断高位,后者通过加强对户籍的控制,获取充足的税收与兵源,从而使得秦国创造出一套严整的集权体制。客观的说,战国之际这样集权化的改革在关东六国同样进行着,但是由于历史传统与现实政治的妨碍,这样的改革并不彻底,比如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就因为【封君太众】最终失败,当然在这一时期,关东各国出现另一种特殊的政治模式,即公子政治,或可视为此前贵族政治到战国时期的新形态。


回到这个题目本身,正是由于在天下观念与政治制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秦国统一(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征服)才会如此的困难,因为秦国的征服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需要将关中的体制深入这一地区,因而这样的过程无疑是漫长的。《语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南郡【今法律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南郡所在的江汉平原是春秋至战国前期楚国的核心区,此时入秦已五十余年,仍然楚俗不变,可见制度与文化推广的阻力。此外,《语书》提供的这条史料还有一可注意之处,就是秦国法律不仅仅不被百姓接受,并且【吏】民不用,那么为何秦国自己的官吏也不适用秦法呢?结合郑威曾考察吴芮的出身,发现秦国在完成征服之后,往往任用当地的大族作为地方官实施管理,这可能就是秦吏也不愿推行秦法的原因所在,由此我们也能看到秦国征服过程的另一个侧面。


再举一个更为著名的案例,在秦完成征服后,朝堂之上曾针对是否进行分封的问题展开过两次激烈的讨论,先是丞相王绾认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其后淳于越也主张【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而这两次主张都被李斯否决,其中第二次更是直接导致了焚书坑儒的悲剧,而这样的议题被提起,恰恰说明在观念上秦国的统一即使在朝堂内部也未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由于秦国的征服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因而他在观念与制度上也没能得到天下人的认可,阻力重重,秦国统一的过程,不仅仅是军事胜利的过程,更是将秦国的秦法推广到关东六国、让关东百姓认可秦国统治的过程,不幸的是秦国最终甚至没能完成这个过程,项羽的一把火让秦国数百年基业付诸东流,而刘邦即位之后选择稳扎稳打,确立郡国并行的体制,逐步将汉法推广到关东,而这一“再征服”的过程,到武帝时代才真正实现。


我们更进一步谈,在中国的历史中,分裂的长短并不一定,比如春秋战国、汉末南北朝的分裂时间就很长,而楚汉战争与隋唐之际则十分短暂,这其中除了个人能力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此前的政治体制如何。比如春秋战国的大乱世便是因为西周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彻底瓦解造成的,同样当秦汉帝制走上终结,地方士族侵占了中央的财富与人力时,南北朝的乱世才真正拉开帷幕,而随后而来的刘邦与李渊们所面对的环境则与齐桓公和曹操大不相同,他们无需从头推行一套制度,因为他们就是站在前人数百年的努力之上,只是因为二世与杨广的挥霍无度,才给了他们逐鹿中原的机会。因而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的分裂,有一些是因为具体政策的问题,只需要改弦易辙便可以缓解,这样的分裂往往比较短暂,而有些则是源于体制的衰败,比如春秋战国、汉末、唐末(或许还有清末)的乱世,他们代表的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西周、秦汉、盛唐体制的终结,后来者不得不创造一套全新的制度,因而实现统一的过程也更为漫长,然而纵向的比较这三者,还会发现随着统治技术、交通条件的发展,即使这样的长分裂,统一的时间也是逐渐变短的,这或许体现了皇权体制自身的发展。

发布于 2018-12-26 08:45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

秦始皇奋六世余烈,除开最后十年一口吞了六国之外,其余的一个多世纪都在干什么。

其一,秦国地处西北一隅,与诸戎为邻,建国以来便为天下所鄙,跟楚国一样被视为蛮人。所谓关中,也不过是周王室东迁之后的一块弃地。可谓是地处文明边缘,异族环伺。无论是春秋五霸的穆公时代,还是与强魏多次死磕的献公时代,秦国的国土,也就今天陕西南部到甘肃东部那个范围,倘若没有穆公当年征服诸戎拓地数百里,秦国真的只能算个中等大小的诸侯国,缺乏像晋楚一般的战略纵深。这,便是秦国的地缘劣势。

(这便是春秋时期的秦国)

其二,关中作为周室弃地,在被犬戎揉虐过来耕地,资源方面已经大不如前。再加上当时的关中,远不如后世那般富庶。穆公称霸西戎所拓展的土地,更多的出自于战略需求,而不是实实在在增加了老秦人粮食铁器的财货物力。相比起地处中原的三晋,宋 卫等国,秦国可谓是相当贫瘠。这,便是秦国的资源劣势。

其三,秦国民风彪悍,凶勇好斗,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都有无数莘莘学子埋头苦读以求一朝成名,而秦国人却忙于打打杀杀。后世李斯在谏逐客令中便指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秦国在孝公之前最辉煌的一个年代,朝堂之上最有才华的大臣皆来自他国。一个国中不出贤才的国家,即便给他们再多的资源国土,也不可能会有什么出息。再加上秦国贫瘠,列国鄙视,会选择到秦国效力的士子,实在太少太少。这,便是秦国的人才劣势。

在这三大劣势之下,逐鹿天下只能是个梦,能够自保已经很勉力。尤其是魏国变法之后称霸天下,任用吴起打击秦国,几乎把秦人锁死在关中陇右。

于是,孝公一纸求贤令开始改变了秦国人才匮乏的局面。打压本土贵族豪强,大力引进六国人才,赏罚分明,激赏军功,面对异国士子封赏的大度远非他国所能比较。开启了山东六国士子疯狂涌进关中的时代。自商鞅开始,张仪,魏冉,范睢,蔡泽,吕不韦,李斯一干超级强臣改变了天下的局势。而在政治制度上面的变革,几乎逆转了秦国文明边缘的局面,一举成为战国七雄文化与经济的聚集点。

惠文王时期,名将司马错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国,辟地千里,控制长江上游,俯视荆楚。一战获得了庞大的耕地面积,国家的战略纵深,为后世秦军东出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后勤保障。

(战国中期,秦惠文君任用司马错吞并巴蜀)

光是从孝公启用商鞅变法到惠文君吞灭巴蜀,历时已将近三十年。而这段时间,秦国仅仅只是弥补了与六国的差距,做到了与齐楚魏这样的强国平起平坐,还远远没到一超多强的局面。

秦统一六国,最大的推动力,是来自昭襄王。

为政任用魏冉,范睢,为军任用杀神白起。

范睢的远交近攻大家基本上都听说过,这个政策在当时很好的抑制了六国合纵。而对于白起的战绩,这里来划个重点。

昭襄王十三年,伊阙之战,斩韩魏联军24万

十五年,攻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二十八年,伐楚,拔鄢 郢二都

三十四年,华阳之战,斩三晋联军十五万

四十三年,径城之战,斩韩军五万

四十七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一说二十五万)

以上数据可能有水分,毕竟古代战争的行军人数是把作战队伍和补给队伍一起算上的,但无论如何,白起戎马一生最大的贡献不是为秦国占领了多少土地,而是消灭了六国多少有生力量。

(战国后期,秦国占领楚国半壁江山,夺上党高地,占领太行山以西)

到了这一步,如果你是六国之一的君主,你会绝望吗?长平之战前,燕国主导过一次五国联军伐齐,把当时国力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齐国打废了。而长平之战,把军力能与秦国匹敌的赵国给废了。往后,山东六国便再无抗衡秦军的力量。

秦昭襄王执政四十余年,做到的功绩便是占拥天下一半的领土,消灭六国的有生力量。自孝公变法至昭襄王落幕,已将近一个世纪。

随后,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期间加起来也就三年,可以忽略不计了。

紧接着便是千古一帝同志登场

嬴政13岁登基,39岁统一六国,用时26年。

而这26年间,前面一大半的时间是秦国举国在长平之战后休养生息,朝堂之上的权力游戏。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将近十年的时间收割了六国人头。

严格来讲,孝公 惠文王 武王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共历时一百三十年左右。前面的四代君王,除去武王在位时间过短,其余的三位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是为了后世做铺垫,以致于嬴政可以在短短十年间一剑扫六合。

Ps 图片均来自度娘。

-----------------------------------------------

上一张百赞纪念图

编辑于 2018-12-13 13:00

1.没想到我这个不正经的回答能得到大家这么多点赞支持,感谢各位的喜爱。

2.评论区有不少朋友问到图源,我这是前几年在百度图库里保存的网图,当时看着不错就保存下来了,也不知道出处。经过比对,作者大大应该是 @布哈林 。对图作者真诚地表示多有冒犯,非常的抱歉。

3.相信不少朋友也发现了图存在一些与历史不符的现象。比如说280年正处于乐毅破齐的时间,齐国被打得只剩即墨与莒城;燕国开拓辽东是在燕昭王时期(具体约前300~前284年),图中所示的时间是前270年之后,与之不符。希望大家多多对比考证,不要被误导。

4.我决定要稍微严肃一点地回答这个问题,后续将搜集整理一些比较满意的观点进行补充。

5.新的一年里,祝大家一切都好!



以下是原回答



为什么六世才完成统一?

秦孝公表示:我太TM冤枉了,这还真不能赖我。

这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前的疆域图(感谢图作者 @布哈林 )

庞然大物

对比一下秦孝公接手的秦国,请问你能第一眼看到秦国在哪吗?

可怜巴巴



秦惠文王时期


北面蚕食义渠国,东面夺取魏国的河西之地


秦灭巴蜀


张仪诈楚



秦昭襄王时期

五国伐秦后的疆域有所回缩



鄢郢之战后的疆域急剧膨胀



开始跟韩国争上党地区


长平之战后占据上党


邯郸之战后疆域回缩




秦庄襄王时期


蚕食三晋



秦王嬴政时期

魏和韩:我他喵的都快没了!


没有前面这一百多年的扩张打下的基础,凭秦国这点实力灭得了六国?想peach吧!

说到底这是国家实力的问题,实力是需要积累的。准确来说,一直到秦王嬴政时期,秦国的国力对东方六国有了压倒性优势,才具备统一六国的资格。

我不反驳你说的“六代没有昏君”论断到底对不对。

但是,国家实力的强大与否可以跟君主的贤明程度直接挂等号吗?像终结三国乱世的晋武帝司马炎,吕思勉先生评价其只有“中人之资”(一般水平)。可见,有很多时候都是形势大过人,如果不是秦国打铁自身硬的话,恐怕秦始皇再雄才大略也无计可施。


至于你说为什么像汉,唐这些朝代只用了不到十年就完成了统一?

emm……我想说这六个国家最老的都八百多岁了,年轻都也有两百多岁,多少代的根基打在这儿了,那些个乱世枭雄能比吗?那些只能叫“地方势力”,国家和国家间的博弈要比这远远复杂的多。

再者,秦灭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因为没有人干过,所以并无先例可循。也就是说秦始皇自己可能都没想到会在他这代实现大一统,也不会将统一六国当作预订目标。更不可能像某剧那样直接开上帝视角,一开头就把统一六国当flag来立。(我一看到这个就直接弃剧)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秦国的先例,后面的王朝统一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知道了大一统时代的好,反思过大分裂时代的坏,人们就会主动寻求出路去结束分裂。

编辑于 2021-01-02 11:10

秦朝的统一,表面上关东六国政权的覆灭和秦朝领土的扩张,是地缘扩张的胜利;从更深层次看,是天下治理方式、人民思想观念、百姓生活习惯的改变;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所有的改朝换代不能比拟的。

战国时代类似于近代的欧洲,七兄弟挨在一起,随便一个都是具有几百年底蕴的大国,各国人民都以自己祖国为傲,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国家已经破灭,复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乐毅破齐,占领齐地达五年之久;但在国际干预和田单的反攻下,燕国在齐国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在这种历史前提下统一的难度,绝非后世的改朝换代可以比拟;这种统一类似德国把法国、英国、奥地利全部干掉,统一欧洲。163年的历史进程,可以说一点都不久。那么为什么秦国可以完成这一历史进程呢?个人认为,秦国在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先是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制度性优势,进而吞并巴蜀、蚕食邻国形成绝对优势,在自己的力量大于另外六国总和之后,一鼓作气平天下。

商鞅变法,通过制度性的创新,使秦国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军国主义对我们今天来说绝对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对秦国底层人民来说,却是打破阶级天花板的机会:以前封侯靠出生,现在凭战功,身前显赫,战死世袭。功勋制打破了阶层固化的天花板,秦民建功立业的个人愿望和秦国开疆拓土的国家战略高度一致,秦国的战争协调能力明显比其他国家高出一截:在的长平大战中,为了围住赵军,秦王晋一级,尽发河东15岁男子参加围堵;最大限度的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这种全方面协调资源能力是不是和“胜利是老百姓的手推车推出来”的淮海战役很相似?

灭国难,难在本国人民想复国;难在其他国家会救援。那么只要将天下各国的有生力量打残,人民想复国就永远只能停留在想的层面;各国也不会有救援的能力了。秦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不灭国,以消灭有生力量为主:伊阙之战、长平之战使得三晋男儿为之一空;郢都之战化江汉平原为赤地,取得了对山东六国的绝对优势。

秦国的统一虽然只维持了15年,但是留给我们的政治遗产却是影响深远的:

至此天下百姓知道,原来天下是可以统一的,是可以书同文、车同轨的;以后无论陷入何种困境,是四分五裂还是国破家亡,仁人志士们都有一个目标:统一。

统一不仅仅是个虚无缥缈的目标,还要有确实可行的手段。郡县制是一种高超的统治技巧,地方再也无力和中央作对,避免出现分封制下山头林立的局面。

秦朝的结局有点像商鞅,虽已灰飞烟灭,但却历久常新。也许,这就是历史使命吧?

--------------------------------------------------------------------------------------------------------------------------------------------------------------------------------------------------------

对于评论区里面提到的“扶苏如果继位或者始皇帝再活20年秦朝能否延续更长”,答主在这里答一下,顺祝大家中秋国庆双节快乐!

答主认为无论是扶苏继位还是始皇帝再活20年,秦朝都极难做到长治久安。秦朝统一天下用的是法家方式,一靠军队,二靠官僚。激励军人用的是功勋制,发财封爵都是建立在征服敌国的基础上;统一六国后、征匈奴、伐南越、修长城都是亏本生意,军人们自然无利可图,加上处罚还是一如既往的严厉(参考陈胜吴广会当失期,按律当斩);军队士气相当低落。其次秦国用管理秦地的一套管理山东六国,人民短时间很难适应(山东六国人民相对自由散漫),民怨沸腾。

在这种形势下,无论是始皇帝还是扶苏,其政策都没有调整的空间:使用关东老方式治理,其将迅速失去官僚集团的支持,加上军队士气低落,秦朝岌岌可危;只能在山东实施秦法一条路走到底。所以始皇帝五次出巡,泰山封禅,宣传秦朝的赫赫武威,给官僚集团打气。秦法严苛,征战天下时秦民有利可图尚可忍受;平定天下后无利可图崩盘只是时间问题了。秦朝犹如一个高压锅,始皇帝在的时候还能镇得住,始皇帝一死,秦国马上就土崩瓦解了。

编辑于 2020-10-01 19:36

首先我们要厘清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秦的统一跟历朝历代所有皇朝全都不同,比所有的皇朝一统都要困难得多。

因为它是开风气之先!第一次完成了华夏版图、文化的大一统!


在秦之前,有商、周,但都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

且不说戎、狄、羌、蛮等,就连各路诸侯,也都是自己玩自己的。商周王室强势一点,就上贡意思意思,一旦弱势,那就真只是看心情了。

与其说他们是天子,倒不如说是诸侯霸主。

商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与春秋战国时期霸主国和附庸国的关系也差不了多少。

附庸诸侯都一样需要进贡,一样需要在被征召时派出军队。


而商周之前,说是三皇五帝,可从实际控制范围来看,不过只是部落首领罢了。(当然世代不同,无损其伟大。)


为什么嬴政是祖龙、始皇帝、千古一帝?

为什么说他功盖三皇、德超五帝?

因为在他之前,根本没有皇帝!

他开创了大一统的封建皇朝,并且此后这种制度一直沿用两千多年!

万事开头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雄,要比之后所有的乱世争雄都更为复杂、困难。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

在秦一统天下之前,赵人思赵,齐人思齐,楚人思楚。

没有人愿意被统一。


燕军破齐,齐闵王被楚将淖齿所杀。齐王的侍臣王孙贾在市集振臂一呼,“淖齿乱齐,愿与我诛者,袒右!”

市集上有四百多个人袒露右臂跟随他!于是一起去杀死了淖齿。

什么叫民心所向?这就是民心所向。


诸侯列国,思故国者千千万万。很多国家衰而复起,就是因为有这样的民心依托。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浩浩荡荡的民意大势之下,逆势而上是多么困难?

而自秦之后,民心思定!

民心不再是阻力,反而成了助力,成了大势所趋。

在秦之后的所有时代,所有人都觉得,大一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才是秦始皇最大的贡献和影响。


他为后世皇朝消灭了统一的最大难点,并将这种难点转化为了推动力。

因而我说,后世所有皇朝的一统,都不如秦的统一困难。

此后再没有这种困难,因而也常使人忽视它。

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问题,问秦为什么要那么久才能完成统一?


我们讨论秦的统一。

会说到它的先天不足、地缘劣势;会说到诸侯列强,群雄环伺;会说到秦非子因为养马有功才被封为附庸,此后秦庄公败西戎、秦襄公救周室……代代进取,积蓄实力,才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最后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御极八荒。

可我们同时也会说,秦国的底蕴再差,还能比刘邦区区一个亭长底蕴差吗?秦国先天再不足,好歹也是一个诸侯国,还能比朱元璋一个乞丐先天更不足吗?


所以我们讨论本题时,那些国势、地缘、对手、雄主、能臣、名将……都不是最核心的点。每个乱世都有天才辈出、将星云集……雄主纷纷举旗。

我们讨论的这些统一过程中所经历的难题,都是历代皇朝同样会经历的。

所以它们当然不会是秦统一耗时更久的根本原因。


可让我来回答:秦统一天下比刘邦、朱元璋这样布衣出身的人物完成统一更难、先天更不足吗?

我要说:是的。


因为无论刘邦、朱元璋又或是后世哪一位雄主。
他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而秦,开创了这个时代。










下面是我自己的新书广告,是我写的一部以“情”字为主题的短篇故事集,收录了我三十三篇原创短篇故事。不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跳过。


继武侠小说《豪气歇》之后,我第二部作品短篇集《我爱你的时候剑拔弩张》已经出版,开始天猫预售。

我写字有多诚恳,读过我故事的读者都知道,不必我再说。

这是一部很适合作为情书赠送的短篇集。

因为“我爱你的时候剑拔弩张”,下一句是——势必要以生死作为了断。


名次靠前的可以抢到签名书,另外前一百还有惊喜赠品。


时隔两年再出书,这本书对我很重要。

大家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没闲心看书的就跳过吧~

江湖路远,诚祝君安。

当当、亚马逊的预售链接要等到下周才出来。

编辑于 2018-12-14 22:33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这就是秦国最致命的问题,实在太老了!

秦国从建立,到最终统一天下,一共花了多少年时间?

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在西周故地开国为诸侯(公元前770年)算起,到秦始皇统一(公元前221年),是整整549年

可以说,历朝历代,从开国奠基,到最终一统天下,最艰难最漫长,莫过于秦朝。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继承了二分天下有其一的秦王国,13岁继承王位,22岁亲政,39岁扫平六国称帝,前后花了26年时间,光统一战争就打了10年;

反观嬴政的同龄人,只比他小3岁的汉高祖刘邦,从斩白蛇起兵,到成为大汉皇帝,花了7年时间,然后再削平异姓割据诸侯,真正统一天下,14年时间,大功告成。

汉光武帝刘秀,从起兵到入主洛阳,开国称帝,二分天下有其一,不过3年时间。之后扫平天下群雄又花了12 年,一共是15年时间,大功告成。

晋武帝司马炎,从其祖父司马懿,发动政变夺取曹魏政权,到其父司马昭灭蜀汉,四分天下有其三,到自己正式代魏称帝,花了16年,再攻灭东吴,统一天下,又花了15年,前后一共历时31年

隋文帝杨坚,从北周权臣篡位,只用了9个月时间,四分天下有其三,到攻灭南陈,收伏岭南,完成统一,前后一共历时10年

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一路招降纳叛,4个月取长安,半年后便称帝建国,全盘接收关陇集团,瞬间便已有半壁江山在手,7年后基本统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次年,平定朔方,前后一共10年时间,大功告成。

宋太祖赵匡胤,继承了后周占据的河南、河北、关中、两淮地区,接下去攻灭南方各国花了17年时间;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又花2年时间,降伏吴越和漳泉,攻灭北汉,两兄弟一共是19年时间,完成除燕云地区外的基本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从自称为蒙古大汗,割据北中国,到攻灭南宋,完成统一,花了19年时间; 如果从其祖父铁木真称蒙古大汗后,进攻西夏和金国算起,蒙古人一共花了73年时间,统一中国。

明太祖朱元璋,从攻占金陵,称吴国公,建立西吴政权,到开国称帝,花了12年时间,然后又花了16年时间,平定云南,基本统一,再过6年,收复辽东;前后一共是34年时间,完成彻底统一。

满清王朝,从努尔哈赤起兵,称后金国大汗,到皇太极称大清皇帝,花了20年时间,然后花了8年攻进北京,又花了18年攻灭南明统一全国,一共是46年时间。

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当然是关东六国,齐楚燕赵魏韩,他们不是王世充窦建德,不是五代十国、不是张士诚陈友谅那种军阀政权,而是有几百年历史、有自己统治精英集团,形成了自己意识的真正“诸侯国”。

所以战国七雄才能动辄动员超过十分之一人口,出兵数十万鏖战,类似于近代国家的总体战,远非后世那种一战即亡的割据政权所能比。

因此,同样作为诸侯国之一的秦国,要吞并与消化这样的其他国家,也是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秦国立国实在太久了,经历数百年时间,朝堂上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和后世各朝开国时,那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广纳百川的新生统治集团,完全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哪怕只从商鞅开始变法(公元前359年)算起,到秦始皇开始统一战争(公元前231年),都已经过了128年,更迭了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到秦始皇,一共六代人七位秦王……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秦始皇要开启他统一天下的大志时,会发现秦国朝堂的蛋糕早已经被各种既得利益集团瓜分殆尽了!

商君之法,是富国强兵之策,但有其致命弱点,注定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统天下、长治久安之策,——就在于【军功授爵制】!

秦人耕战,浴血沙场,连年攻伐关东六国,夺其财帛子女,获得的大量战争红利,在秦国一旦统一六国后,在六国子民也变成大秦子民后,就完全不存在了!

而秦国朝堂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难道就真的不明白这点么?连这点远见都没有么?——当谁真傻呢!

秦始皇亲政前,一百多年战争中,秦国从魏、韩、赵、楚四国手里,已经割取了这四国近半国土,也引得天下仇秦,屡次合纵攻秦,那么为何宁可“伤敌十指”,也不集中军力先“断敌一指”,灭其一国?不就是【一顿饱】不如【顿顿饱】

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军力和版图,已然是二分天下有其一了。为何赵国、魏国、楚国相继回光返照式的“复兴”?

赵孝成王:【北逐单于,破东胡,灭澹林,西抑强秦,南支韩、魏。当是之时,赵几霸。】

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

楚考烈王:【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彊(强)。】

只看此三人一死,赵、魏、楚三国就从短暂复兴到迅速衰败,被秦国摧枯拉朽般打垮了,足以证明之前所谓的“复兴”,倒不如说是秦国朝堂利益集团的有意“放水”“养狼”而已。

秦国灭东周后,已经取得了“诸侯争相朝秦”的“准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个秦国独强,但关东六国合纵亦能与之抗衡,秦国不灭六国的态势,才真正符合秦国上下几乎所有利益集团,甚至于秦国普通士卒/百姓的利益,唯独不符合如嬴政这样立志要真正一统天下的秦王的利益。

秦始皇嬴政,一直因为“奋六世之余烈”,能力被很多人大大低估了,以为他比不上刘邦、朱元璋这样白手起家、起自布衣的草根帝王。

然而,能让一个立国五百多年、变法一百多年的老朽国家机器,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从另一个角度,不是远比那些起家不过几年至多几十年,国家机器仍在高速运转期的后世王朝更要艰难得多么?

秦始皇统一的直接结果,是关东六国国民,也都一样成为了新的秦朝人,享有秦人的一切公民权益和社会福利,原老秦人没有任何额外特权,反而此前的军功封爵和战争福利全没有了。

在统一中原后,秦始皇驱使巨大的战争机器,南北各发动数十万大军,不论征匈奴取河套,灭百越征岭南,夺取这些苦寒荒疟之地,从经济学角度,都是绝对的赔本买卖,同时还大兴土木,奇观误国,从另一角度,也可说是“消耗炮灰除内患”。

——结果就是秦始皇去世仅仅3年后,老秦人就彻底抛弃了统治他们五百多年的秦王室,心向刘邦这个楚将了。 秦国也在统一天下短短十余年后,就土崩瓦解,宣告灭亡,甚至连退保关中故地而不可得。

但另一方面,如果历史上没有了秦始皇这样能力和魄力旷代绝今的千古伟人,而是屈从于既得利益集团、安享天下霸主地位的平庸君主,继承了秦王之位,那么历史的发展走向,又会是什么?

或许是陈胜、刘邦、韩信这代平民英杰成长起来后,将早已腐朽不堪的六国王室和秦国王室,一并推倒,扫进历史垃圾堆?

但没有了秦始皇的短暂统一,没有了种种书同文、车同轨的大一统措施,这些新生国家政权,还会有必欲比拼出一个结果,一定要统一天下的意愿么?

欧洲人数千年的四分五裂,即使是凯撒大帝与奥古斯都时代的罗马帝国,也远算不上真正统一,充其量只相当于秦昭襄王式的霸权,归根结底,不就是因为他们缺了一个完全凭个人天才,逆天而行的秦始皇?

所以,反过来想,秦国立国已经500多年,原本注定要灭亡的前夕,瞬间灿烂光华,让自己从一个王国升华为王朝和第一个大一统帝国而载入史册,又何尝不是大大的光荣。

编辑于 2022-01-31 18:36

秦国举六世之功,一统华夏,已经是奇迹了,再到两汉四百年国祚,将华夏文明最终定型,可以说是神迹了。

书同文,车同轨,是从始皇帝开始的。

整个中国大地形成统一民族,相互认同,趋向统一,是从汉代开始的。

在此之前,华夏各国之间的差异,不比迦太基和罗马,英国与法国,德国和俄罗斯更小。

语言文字都不通的。

你看罗马花了800年才统一了地中海,崩溃后花了1600年,拿破仑,希特勒,惨烈的战争一次又一次,到现在也没能再统一。

一个文明国家,对付一个蛮族,只需要几场大胜,蛮族自个就会分裂,各个击破或是拉拢就好。

一个蛮族,入主衰落的文明国家,只要搞定这个国家的上层,不搞太大事情,尤其是要将自己融入文明国家,也可以坐稳统治地位。大家就当来了个外来户,继续过日子。

文明国家内战,分个胜负,还是兄弟姐妹。

但不同文明国家的吞并灭绝,那就必须得要亡国灭种,因为文明有差异,认同有差异,不斩尽杀绝,就是一个亚历山大分块帝国,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正因为知道战败的后果,对手必然会上下齐心,全力反抗,那消耗,那惨烈,也就只有Nazi能办到了。

德国的集中营好歹还只是给敌人准备的,秦国整个就是一个大集中营。

秦国平民,按军队编组,你要去隔壁邻居家串个门,刚好那邻居和你不是一个单位的,对不起,

诛。

后世数落秦朝暴行,其中一大条就是“以民为什伍”:把平民当军队。

春秋和战国早期的争霸战争,各国常备军队不过数千数万,千乘之国已经是霸主级别了。

待到秦国立下统一的志向,战争烈度直线升级。

在秦国的守城规范里,“三军”是这个意思:

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壮男之军,使盛食、厉兵,陈而待敌。壮女之军,使盛食、负垒,陈而待令;客至而作土以为险阻及耕格阱;发梁撤屋,给从从之,不洽而熯之,使客无得以助攻备。老弱之军,使牧牛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获其壮男女之食。

本该坐在这里的,都要正儿八经的编进军队,而且还是写进书中,形成制度:

打到长平之战,双方直战到油尽灯枯,战出大范围饥荒,动员数十万大军。

战后秦国坑杀赵卒,把整个赵国的脊梁打断。

我们常说,游牧民全民皆兵,野蛮人爱搞屠城。

那是因为文明人没有被逼到份上,真要是全力运转,文明国会比游牧民更加全民皆兵,会比野蛮更加野蛮。

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十几次大范围编组军团,前后动员近百万士兵。最多时拥有20万军队。

战后罗马将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男女老少全部卖做奴隶,农田全部铲除,还要在上面撒盐祈求众神让这片土地寸草不生。

布尔战争,大英帝国万里迢迢投入30万大军,军队比对方平民还多,战后建立起集中营,短短几个月弄死一半布尔人平民,要不是被舆论揭发引起其他列强围观,布尔人也就绝种了。

蒙古式的屠城,只是一种报复泄愤,或是宣泄本能。被蒙古踏过的国家,打完仗该咋地咋地,继续念着圣经古兰经,继续延续着自己的历史。

而被文明国家灭绝的民族,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屠杀,同化下,根本是寸草不生。

所以中国的统一过程,真的是一种奇迹加神迹。

秦国并没有实施彻底的种族灭绝,因此秦朝灭亡以后,那些个齐楚燕韩,纷纷复国。

西晋灭亡的时候,可没有人想着去复国魏蜀吴。

而楚汉争霸,再到汉朝建立,都是这场统一进程的延续。

秦国的严苛制度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同仇敌忾,反而加速了另一种认同的建立。

在他灭亡之前,把车同轨书同文,推了下去。也是功德无量,为统一创造了必要条件。

到了汉代初年,各国满目苍痍,厌倦战争,所以先以黄老之术休养生息。

等到有所恢复,汉武独尊儒术,重新构建了整个华夏文明的思想基础。

至此天下一统,血腥程度相比而言也不是太高。

每一步都走对了。

而后世的分裂和统一,就此成了内战,烈度和难度自然就小的多了。

——————————————————————————————————————

我们现在的地球,仍然没有统一,仍然有着几个大文明互相没有认同。

理想的未来,是科技不断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空间持续扩张,掌握大量能源,进军太空。各个文明就可以和谐共处,共同开发。

理想归理想,大家当然都是希望理想变成现实的。

但是假如生产力发展停滞,各文明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记住,文明人一直比野蛮人更加野蛮。

编辑于 2019-03-21 12:20

在你说这个问题的时候都没意识到,“统一”这个概念就是秦帝国创立的。

在秦帝国之前,改朝换代就是一波刷掉对方王畿然后重新封一遍诸侯就可以了。

秦帝国开始才有了“统一战争”这种打法,以及大一统帝国的行政构架和军事构架应该如何建立。

160年就完成了制度创新并且完成了目标,更重要的是这163年的努力的结果至今还影响着我们国家。

你还觉得163年很长么

发布于 2019-02-06 03:17

好多人对国君太苛刻,政策一不行就是说某个国君是庸君。其实国君自己也在趟雷,有前事之鉴,那是好事,至少还能少踩几个雷。秦朝商鞅变法真的算是前无古人,你史书都找不到类似情况,更何况那时候修史修的也不咋滴。人家六世余烈趟了多少雷?你太子犯法了怎么办?按周律确实可以放人,你秦律刚出,你要是也刑不上大夫,老百姓支持率有多少呢?你要是把太子伤了,未来秦国怎么办?这些都是雷,有趟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趟失败的更多,秦武王自己举鼎挂了,这国家基本都快陷入瘫痪了。

趟的雷越多,你国家体系就越完善,自古都是这么一个道理。你国家体系越完善,你国家效率就越高,等你效率高起来,你就可以碾压其他没怎么趟过雷的人。

编辑于 2018-12-14 14:53

原因是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并不是简单的军阀。

当时各诸侯国的文化语言经济都是相对独立的,从而延伸到各诸侯国的凝聚力上。

秦的统一并不是简单的军事吞并,而是意识形态上的统一。

至于为何刘邦那么快统一天下,无非那四个字"苦秦久矣",这个秦也可以理解成秦并带来的连年战争,普通老百姓真的打不起了,统一是历史进程和广大民众的选择。而刘邦的约法三章和项羽的屠城战略,公道自在民心。

编辑于 2018-12-14 14:42

国家的实力是相对的,秦国连出五位明君,但其他六国也不乏雄才大略之主。

1,韩国国君为姬姓韩氏,其国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度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韩国是战国时期最弱小的国家,由于韩国地处黄河中游地区,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挤占,再加之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完全没有发展空间,国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屡遭其他六国攻伐,韩国之所以能够跻身战国七雄行列,是因为它灭了郑国。使得自己实力大增,国力迅速飙升,武器先进,才成为了七雄中的一员。但是从韩国谋划灭郑开始,到最终成功,经过了70多年的时间。韩昭侯在位时任用法家著名代表人物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军备,使得国力大增。十数年间,诸侯无侵者。经历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败,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就是齐国围魏救韩导致的,战国末期,韩国成为秦国与齐国之间战争缓冲地,苟延残喘。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所占,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引起。前230年,韩终为秦所灭。

2,魏国国君姬姓魏氏,它的领土约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进入战国之后,由于分得了晋国较好的土地,地方虽不大,但人口众多,加之魏文侯启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经济。采取武卒制,精选士兵进行训练,建立了一直高度职业化的军队。其后魏国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西河(今黄河和洛水间)之地,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强盛起来并称雄的国家。但是经过桂陵、马陵之战之后,逐渐衰弱。

3,赵国国君嬴姓赵氏,其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有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实行胡服骑射,在六国中率先组织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使赵国一跃成为关东六国之首,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在公元前307至296年的十二年间,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但是长平之战被秦国打败,国力大损。

4,燕国开国君主召公奭,其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辽宁、天津的全部,朝鲜、韩国、河北、吉林、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燕昭王即为后招纳贤士、励精图治、燕国国力大增,占领了中山国北境一带。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使真番、朝鲜归属燕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国、赵国、韩国、魏国合纵攻破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几乎占有齐国全境,燕国达到全盛时期。燕昭王之后燕国国势大减,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亡。

5,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诸侯国,但是称霸后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很多问题,齐国始封君主是辅佐武王伐纣的太公望。姜姓吕氏,随着田氏权势独大,姜姓政权最后被废黜,这就是历史上的“田氏代齐”。到了齐威王之时,他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任用田忌、孙膑为将,取得桂陵、马陵之战的胜利,齐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甚至不满足于王的称号,曾和秦共约称帝,分别称东帝与西帝。后被乐毅联合诸国军队,连下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其后虽复国,但元气大伤。

6,楚国长期据有南方之地,经营数百年,势力很大,楚庄王时期及称霸诸侯,由于吴越的相继崛起,霸主地位受到很大冲击,一度被吴军占领郢都,几乎亡国,之后在秦国的帮助下,才得以复国。战国时期,楚国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改革政弊,经过诸王的励精图治,才得以恢复国力。之后又因为和秦国发生矛盾,两国发生多次战争,楚怀王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楚国国势迅速衰败。楚考烈王继位后,任用春申君为令伊,国力又得以恢复,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此后楚国一蹶不振,直至为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所灭。

与六国起伏不同,处于西陲边境的秦国,经过数代君王的努力和积累,加之商鞅变法,实行耕战政策,国力日渐强盛,实力远超东方六国,此时六国已经很难单独对抗强秦,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编辑于 2019-03-15 23:02

因为对手也不菜,都是过完春秋副本篩下来的精英玩家,都是在各自领地深耕多年的政治集团,还不时有英主boss出现(都快昭襄王还出了个赵武灵王),各领地民众的身份认同感还很强。

秦国并不是没出昏君就能早早一统,实力不允许啊。商鞅变法前还被大胃王的魏武卒按着摩擦呢。六代秦王一直在做的事就是不断蚕食战略要地,同时顺应潮流不断给其他人使绊子捣乱。这段时间秦军若是和六国硬碰,胜率也不高,打败仗也是常有的。不过总归是在各种要害重镇插下了钉子站稳了。这段时间秦国vs六国是打不过的。

秦国的国力直到秦始皇才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时的六国也弱化了很多。连年的切香肠把两晋切没。最大的敌人赵国被坑了四十万人后就没了元气底气,因为没钱耗不起,赵王中计杀了李牧。

打楚国时李信的二十万人被拖没,得王翦差不多搬空秦国家底带了六十万人来才踏平。这事是前五代敢干的吗,不说哪里搞六十万猛男了,就是给你搞了一堆詹姆斯过去了,要怎么防备其他五国偷家,要知道前五代时可是大胃王齐威王赵武灵王这些有野心的BOSS轮流上的呀?

编辑于 2022-01-18 08:34

“六世之余烈”到底是哪六世?

这个问题有点诡异,题主的问题里是有矛盾的。

所以要先讨论下一个本不该存在的问题——“六世之余烈”到底是哪六世?

按照题主的说法,用了163年统一,秦灭齐统一是在公元前221年,那么往前推163年则是公元前384年,这是从秦献公开始算的。

然而“奋六世之余烈”这话出自《过秦论》,这个文章绝大多数能看这个问题的人都了解,里面写的很清楚了。一上来就是秦孝公,跟秦献公没任何关系。

贾谊在其中六世也写的非常明确,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加起来正好六世。之后就是秦始皇了(“奋六世之余烈”不是加上秦始皇六世,是秦始皇“奋”他之前的六世)。

“奋六世之余烈”怎么可能会讨论起秦献公?怎么可能会是163年?题主一个人这么想也就罢了,奇怪的是高赞答主跟题主就想到一起去了!!!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看到这里懵逼了。从西汉到现在2000多年,没人质疑过贾谊,到现在出现卧龙凤雏一起质疑贾谊写错了?

六世的真实情况

六世虽然是加起来有100多年。

但是其中三世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加起来一共5年,孝文王在位才三天。

秦孝公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在位27年;

秦昭襄王在位56年;

六世之中3个在位时间较长,3个在位时间较短。

这乍一看没什么,其实很有问题,秦武王23岁去世,秦庄襄王35岁去世,这都是英年早逝,孝文王更是只在位3天!

秦武王早逝,意味着没有正确的权力交接,需要较长时间去稳定。而昭襄王去世后短时间内的权力更迭,意味着其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

这是秦国的内耗!由于政权延续出现问题,必然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恢复。这是秦统一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重要因素。

真正对秦统一贡献较大的只有三世。

秦孝公主要功绩是变法自强。

秦惠文王主要功绩是取得河西,巴蜀,让秦国战略空间翻倍。

图来自史图馆

秦昭襄王主要功绩是第一次灭楚(攻占郢都附近楚国核心区),占领三晋旧都(占领韩旧都平阳与上党,占领魏旧都安邑周边,占领赵旧都晋阳周边)。

秦具备统一条件的时间

秦具备统一条件不是秦始皇时期,而是在秦昭襄王时期,当时三晋旧都(安邑、晋阳、平阳)都被秦攻占了,楚国旧都也一样,六国能够对秦造成压力的四个国家基本都相当于国家灭了一次。

长平之战后如果乘胜追击灭赵,天下统一就指日可待了。

昭襄王继位时版图——图来自史图馆

但是由于白起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秦国想在灭赵的时候赵国有点缓过来了,再加上信陵君救赵,秦国大败,不仅让上党得而复失,就连河东地区都让魏国又拿了回去,秦国再拿到上党已经是10年以后了。

长平之战后秦围攻邯郸,这一年东周灭了——图来自史图馆

秦始皇238年剿灭嫪毐,此时秦国的国土和长平之战后相差无几(获得了一些土地,但是失去了陶邑),之后秦始皇开始准备消灭六国,从230年灭韩开始一共用了不到10年就结束了灭六国的战争。

15年间,秦国没怎么拿到土地——图来自史图馆

秦始皇继位后一直攻魏赵两国,用了17年才在公元前228年灭赵。由此可见如果长平之战后灭了赵(只要拿下邯郸,反秦势力就完全被分隔开),估计也就10年内,秦就统一了。

秦灭六国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在于打垮了三晋,虽然灭六国的战争都在秦始皇时期,但最重要的决战几乎都在昭襄王时期。

伊阙之战

战役意义:秦对韩魏取得绝对优势的战役

指挥官:白起

战果:击破韩魏联军24万,取得魏国河东地区四百里土地,秦国出函谷关再也不用顾及任何对手,从此畅通无阻。一个新的国家赵暴露在秦国面前。

鄢郢之战

战役意义:秦对楚取得绝对优势战役

指挥官:白起

战果:2年时间占领了楚国经营数百年的汉水流域,“方城为城,汉水为池”从此成了一句笑话,此后楚国虽然大,但是与强无关了。

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巨擘屈原的出现。

图侵删


长平之战

战役意义:打垮了最后一个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

指挥官:白起

战果:占领上党地区,攻占赵旧都晋阳。“上党之地天下雄”不是虚言,有了上党就可以进入华北,俯视整个中原地区。

秦拿到上党是攻灭六国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推下去之后六国全部倒下只是时间问题。

图侵删

为什么要用100多年?

这个问题回答的人很多,看问题的人很多也有深厚的历史基础,期间细节不再赘述。

至于为什么用了这么久,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秦国国力不足

秦孝公时期实质上是在求生存,如果不能击败魏国,取得河西地区,那么秦国时刻处于灭国的边缘,此时根本没法统一。

拿到河西也没有实力挑战关东诸国,真正有实力是在取得了巴蜀之后,灭蜀是在公元前316年,此后逐渐积累和蚕食各国,大约50年后获得了统一的条件。

二、时代方向不明

战国是个承上启下的时代,在秦统一之前,并没有大一统王朝出现,周代的统治模式相当松散,人们很难摸清以后历史的发展趋势。

秦国启用范睢后才开始确定远交近攻,魏冉为了自己在陶邑的那片飞地忐忑不安……要说谁能清楚的知道以后一定是大一统王朝,我觉得没人能站出来给个肯定的答复,所以很多时候就是在拉锯战。

三、三晋底子太厚

秦灭六国,其实90%以上就是在跟三晋打(夸张点甚至95%以上)。

灭楚看着声势浩大,但其实一共也就五六年光景,第一次灭楚的鄢郢之战2年,后面也就3年(还包含了李信失败那次)。

秦从河西开始到获得上党一共花了100多年,这段时间就是从黄河这头的陕西打到那头的山西,攻韩赵魏都是通过多次战役一点点啃下来的,经常费很大劲攻一座城。

四、内部权力斗争

这个因素已经说过了,六世之中三世在位时间极短,政权不稳定,秦国内部政权更替导致时间被拉长了。

五、攻城手段匮乏

这个是我猜的,西汉以前攻城经常是一座城要用很久。不只是秦的问题,虽然秦在野战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但面对防守严密的城池办法不多。

攻大梁是靠的水攻,灭赵攻邯郸靠的是离间计,此前攻邯郸围城很久也没有拿下。

甚至到了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暗度陈仓后进攻章邯,章邯退到废丘,守了孤城好几个月,直到公元前205年6月,最后也是水攻才破城。

要知道公元前205年4月,刘邦已经到洛阳,开始以为义帝报仇的名义讨伐项羽了。

春秋战国时期攻城方式的提升不如守城(鲁班和墨子斗法的故事可能不仅是传说),所以秦灭六国的关键之战都是野战歼灭对方有生力量,攻城效率不高。

编辑于 2021-01-02 18:51

认为秦国统一应该更容易一点的人,通常认为三代就是统一王朝,只是周人分封,宗周亡后,天子东迁,诸侯并起,国家再次崩裂,才有秦人之统一。秦人的再次统一无非把三代的疆域更拓展了而已。因此,秦人的统一还要奋六世之余烈,说来也太过缓慢。

然而,三代真的是统一王朝?或论,三代的统一是否是后人之臆想?

中国之地形,西高东低。早期人类文明后来又逐渐形成国家并且发展壮大的主要在北方,南方直到东吴立国才第一次有了国家政治组织。就北方而言,分为东西。西方人主要分布在山间河谷,东方人为了避免当时黄河水患则在华北平原的山地高处或者其他可以避开水患的地方。西部以洛阳为主,河东、泾渭为次,东部以空桑(鲁西豫东)为主,殷地为次。东西两部分别发展形成了夷、夏两种文明。三代的历史基本可以说是夷夏交相胜的历史。西方者:夏以河东,周以泾渭。东方者:太昊、少昊之族在淮济,殷人自东北(存疑?反正不是西来)

第一次:夏初,夏后启胜伯益,西胜东

第二次:夏初,太康失国,后羿“因夏民以代夏政”,之后又有寒浞乱夏,夏族经过中康、相、少康才复国成功。东胜西。

第三次:少康复国后,其子孙多次伐夷,但终为彻底征服。

第四次:“武王载旆…昆吾夏桀”,东胜西。

第五次:武丁克鬼方。斜线东胜西。

第六次:武王伐纣。西胜东。

第七次:秦王扫六合。西胜东。

第八次:陈项反秦。东胜西。

第九次:楚汉相争。西胜东。

我们以后世可考的周克商为例。周克商真的是“壹戎衣而有天下”吗?(衣,殷也,意思是,武王牧野一战克商)

武王死,武庚旋以淮夷反叛。周公东征胜利之后,依然被迫封微子于宋。

《史记》:“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姜太公就齐,第二天就有莱侯来约架。

成王时,“淮夷徐戎并兴”。西周兵胜时,徐戎依然打到济水。周人只能胜而不能平。“徐方不回,王曰旋归”

所以说,西周初年只是克了商的国都,根本统治不了商地。周公东征也只能压服部分反抗的。之后又营建成周以制东国。以及最重要的分封制。分封制其实就是各诸侯带着一点国人(周人)去偏远的殷地管理(征服)不服“王化”的野人(殷遗民)筚路蓝缕(哭,自从高中学了这个成语,终于有让我用到的一天了)的故事。

再看后世,昭王南征而不复、穆天子西征、封汉阳诸姬以扼楚人,历宣之世,徐蛮几迫成周,宣王中兴也无法压服各地蛮夷,幽王时,犬戎直接攻破宗周。

可以说,整个西周,王朝始终不得安稳,内有“殷顽”反叛,外有诸夷争胜。

所以,为何国人如此美誉汤武与周孔。因为汤武(更重要的自然是秦始皇)让中国行政归于一统,周孔让文化归于一统(周公的宗法制、孔圣的儒)。至于秦始皇和孔夫子的一些非议,不在本文讨论中。

再回到为什么我们会有三代是统一王朝这种想法。因为叙述三代的主要古籍大多形成于战国秦汉,比如儒家就为了宗古而美化先王,为了大一统而让三代甚至五帝时的故事更伦理化。外国也有奥西里斯、荷鲁斯之类的神话(为上下埃及统一服务)

至于本文议题,三代近两千年中原大地都难以统一,始皇帝的出现可是加速了历史的进程,这是何等的丰功伟绩(以地理论,泾渭、河东加巴蜀的生产力才是秦可以和山东六国比划角力的根本所在,秦之疆域也是上文西方的疆域)然而有些事情操之过急,祖龙死,山东又乱,至于汉世,第一代华夏民族才形成,所以我们名为“汉”。

编辑于 2019-03-11 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