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扇子
文玩
折扇

有哪些与扇子有关的文化知识?

关注者
6
被浏览
7,162

4 个回答

16世纪,扇子作为一种东方文明由中国传入欧洲,对于西方国家的扇子生产乃至宫廷礼仪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17~18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国家宫廷中订婚、结婚、加冕、欢庆胜利、国王病愈、葬礼、舞会等场所的礼物或纪念品,扇子被欧洲贵族们赋予了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

1797年,甚至有一位叫威廉·科克的英国人写出了世界上第一本《扇学》,记录了很多颇有意趣的扇语。



你猜,我在说什么?

想知道他们都用扇子说了些什么吗?小编马上告诉你~

  • 打开扇子遮住脸的下半部——我爱你。



  • 用扇柄碰唇——吻我。



  • 用打开的扇子支着下巴颏儿——我希望下次同你早点见面。



  • 把扇子时开时合——我非常想念你。



  • 手执打开的折扇离开——请别忘了我。



斯嘉丽·约翰逊《痴男怨女》剧照 2004

  • 缓缓扇动扇子——我对你无动于衷。



  • 一个劲地扇扇子——快离开我!



  • 在手里不停把扇子翻来翻去——你实在是太讨厌了!



  • 收折起来捏在手中——你是个叛逆者,不值得一爱。



  • 把扇子往桌上一掷——我不喜欢你!



J先生说:
无论是轻歌曼舞的晚宴还是闺蜜之间的嬉闹,在欧洲贵族的手中,扇子不再是一把简单的纳凉工具亦或是装饰品,他们赋予了扇子更多的社会功能——社交。

有人说:少女情怀总是诗。
在我看来,最美的并不是诗,而是凝结于女孩儿们心头的丝丝缕缕缠绵悱恻的“不可说”。

发布于 2020-06-16 08:40

扇子,最早称“翣”,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据说 我国那时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们开初不是用它取凉,而是一种装饰品。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扇”,用来遮蔽风尘,叫 “障扇”;后来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仪仗中,都有大障扇,以显示其威风。据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但并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


由持者高擎着为帝王障尘蔽日。到了汉代以后,湖南的竹扇和山东的绢扇普遍用来取凉,形式也逐渐增多,并从日用品成为艺术品。《西京杂记》一书中对此就有较详细记载。据载当时的纨扇,大都用绢等丝织品制成。相传那时长安有个技术很高的工匠名叫丁缓,曾经制出过一种很大的“七轮扇”,只需由一个人操纵运转,就能使满厅堂的人感到凉爽。


看来,这种扇子可能就是现在生活中的吊扇、台扇的鼻祖。
传说三国时杨修曾与曹操画扇。所以,扇子主要是驱暑,还 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人们可以在扇子上绘画、雕刻多种花鸟山水人物,或题诗写字,颇为高雅。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见一位卖 六角竹扇的老妇,就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老妇很不高兴。
王羲之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老妇拿出去叫卖,果然人们争相购买。我国历史上有不少有名的画扇佳作,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现在,我国的扇子作为一种工艺品驰誉世界。
郭沫若曾为扇厂工人欣然题诗一首: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


扇子还可以表现人的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之句,描写周瑜的风度。杜牧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的 诗句,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
唐人王建的《调笑令》云:“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描写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增面目,人木三分的刻画出来。有的文艺作品还以扇喻人,被作为定情之物,《桃花扇》中就写侯方域给了李香君“宫扇一柄”,“永为定情 之物”。
后来李香君抗拒权奸,血染扇面,由杨龙友点染,画成一柄桃花扇。

发布于 2020-01-10 22:03

诗、书、画、印、刻都和文化有关。

发布于 2020-04-21 12:02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发布于 2019-12-04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