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心灵(电影)

电影《美丽心灵 》究竟好在哪里?

关注者
57
被浏览
147,100

29 个回答

我天生不合群。

一向话少,时而冷场。

有过被孤立,有过被诟病。

有过自我质疑,也有到过崩坏的边缘。

和也无味,孤也无味。

党同伐异,这是人性。

但幸好还有你啊

天才纳什精神分裂后,在接受无尽的精神治疗后,他妻子始终对他的不离不弃

“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纳什最终与自己和解,站在诺奖领奖台上,对陪伴他一生的女人说

《美丽心灵》,我看到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穷无尽的理解与爱吧,很感动

尽管浩渺宇宙,人类更是渺小,但人类之间的情感,真的很美好

你在最低谷时,哪怕全世界都抛弃你,我都不会放弃你

你在辨不清虚实的时候,要明白,我对你的爱,始终是真的

“尽管我本人不怎么样,但我对你的爱,始终是最美”

发布于 2020-03-26 16:58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

忍不住又把众人送纳什钢笔的情节又看了一遍。很感动。感动于这个美丽的传统。充满学术气息的校园,一根钢笔代表着无比的敬重,也是再神圣不过的存在。

纳什获奖,没有长篇大论,没有艰涩的理论,只是平静——平静地说话,平静地感谢。

You are the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my reasons.

光鲜的背后从来都是汗水和泪水的交织。那种平静是一种释然,一种从容,是岁月最好最美的馈赠。

片尾温馨令人感动,可这中间多么曲折。看到中间我一度觉得恐慌,心酸。心理上的疾病可能比任何身体上的疾病都令人沮丧。你控制不了你的心理,它时好时坏。纳什当时甚至分不出什么是现实。我记得直到他垂垂老矣,当诺贝尔奖工作者找上门来时,他还要问一问身边的学生,Can you see him? You sure? Positive? He is within your vision?反复确认。直到他领奖结束,那幻觉里的三个人仍然站在那里,仪式般地。莫名地有一种喜感,三个人第一次同框。所以你看,这东西赶不走的,去不掉的。他可能伴你一生。

活得热闹一些。

为什么会有幻觉,为什么会幻想出一个室友,因为孤独。

人都是有向群性的。生而为人,永远无法独立于人世之外。你的声音需要被听见的。你的感受需要被理解的。

没有人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办,造一个出来。而习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看过一篇文章,《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

人生在世,无非“吃喝”二字。将生活嚼的有滋有味,把日子过的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所以啊数学家也好,生活里不止有黎曼猜想博弈论,还有蛋黄酱啊。

学会满足,为一点点小事欣喜,每天被细小的幸福包围着,你就会活得很真实,对现实世界很满足,才不会在自己构筑的世界里寻求安慰。

感动于学校里的那种包容。默许一个crazy people在学校里游荡,几年的时光啊。大多数学校做不到。

从前学校里互相比拼的两个人可以在其中一人取得成就时真心祝福,可以在一人迷茫无助时全力帮助,真叫人动容。这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纯纯粹粹的友情,闪着人性的光辉。

The beautiful mind,真是要命的贴切。

编辑于 2021-01-26 13:57

不从电影的艺术角度来评价这部电影,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部电影我看了十几遍,每次都是在自己情绪低落,科研效率低下的时候给我力量。

Focus:影片中的Nash对于数学的专注和坚持,成为我从事科研工作的精神动力,所以每次写课题都会放着电影插曲,似乎在时刻提醒着自己“Focus”!

Love:影片中的爱情线,除了数星星的唯美片段,我看到更多的是隐忍和陪伴,Alicia忍受了太多,经历了Nash的精神分裂,最后依然选择陪伴,尽管现实中Alicia还是选择了分开但在Nash的晚年她依然照顾着他,直至两个人因为意外去世…不管分开多久,爱还是会让两个人在一起的。

Respect:影片中让我最难忘的桥段是送钢笔,获得别人的Respect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可如果在学术上获得学者的Respect那更是非常值得荣耀的,因为至少你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这只是影片的艺术表现手法,Princeton也辟谣没有这一传统,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觉得很感动,毕竟…科研这条路,大家所经历的荆棘都一样…

编辑于 2020-02-28 08:43

宇宙有多大?

无限大。

你怎么知道?

……

我不确定,我只是相信罢了。

我想爱情也是这样。

这是我听过最美的情话,爱无法用方程证明,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它。​

发布于 2021-02-04 20:45

美丽心灵——艾西利亚的鼓励,纳什与幻想的对抗,好友的信任与支持。

最触动的一幕是,最后在餐厅纳什收到了众多学者的钢笔,与开头对应。

经历过许多跌宕起伏,最惊奇的莫过于,最终所成为的模样恰恰符合自己最初的渴望。

脑海的偏执帮助纳什成就了纳什均衡,却也几乎毁了他的人生,好在有比学术成就更让他在意的——艾西利亚,一步步帮助引导让他重拾信心与希望,好友的支持更如锦上添花,让他在社交环境中慢慢适应,学会对偏执视而不见,学会与别人打交道,然后教书育人做研究,诺贝尔奖也落到他头上…

纳什本身就很让人敬佩,这部电影也很震撼心灵。

————————————————————————

胆子小的观后感,细思极恐——回想起纳什的精神分裂还是有点点害怕

编辑于 2020-05-06 19:24

它给了我不吃药不住院战胜抑郁症的信心


以及 詹妮弗康纳利最美!

发布于 2020-02-29 16:04

约翰·纳什是一个数学天才,他在解决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有着绝妙的本领。

他社交功能失调,很少直视任何人的眼睛,但他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和灵魂来产生一个原创的想法,这个想法将使他区别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所有其他数学头脑。

但是约翰,像大多数拍过电影的人一样,也有他的起伏。

他遇到并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学生,他的名字叫艾丽西亚(詹妮弗康纳利),他们产生了一个孩子。

但约翰也患有严重的妄想症,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伙计们——人们还没有完全了解它,纳什在上世纪中叶被诊断出患有精神分裂症。

他在疗养院度过了一段时间,医生们也在努力寻找治疗方法。

这部电影跨度很长,以纳什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而告终。

纳什身上的妆容既不花哨也不俗气;他看上去完全是真的。

这就是克罗表演的精髓。

这是一部很难精确定位的电影。

这不像我看过的任何其他电影,因为存在着一个不真实的角色。

约翰纳什的思想是电影的现实,直到电影结束一半,你才意识到这一点,它的刺耳,你已经乘坐这个人的疾病,并接受它作为现实世界。

这也是一件非常令人心碎的事情。

发布于 2021-01-01 22:56

朗·霍华德《美丽心灵》 电影带来的世界12

2002年3月25日, 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尘埃落定。果然不出所料,根据一个天才数学家、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的真实经历改编的传记影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等4项大奖。
影片的热映和连续获奖,使纳什的名字和他神奇的故事开始进入中国读者的视线,原来销量平平的纳什传记文学作品也开始走俏。

电影海报

一、电影《美丽心灵

《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其实传记文学原中译本书名为《 普林斯顿的幽灵--纳什传》(The Ghost of princeton-the biography of Nash),后来再版的中译本才因为电影名而改为《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可见此影片的影响力之大。

传记

影片以纳什与他的妻子艾利西亚以及普林斯顿的朋友、同事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为题材,艺术地重现了这个爱心呵护天才的传奇故事。电影中的纳什时不时处于病态,有幻觉,第一次看很难明白,分不清真实情况和幻觉状态,真实人物和臆想人物。看第二遍时才明白。

片中那段,纳什与几个同学,在酒吧里应对几位漂亮姑娘的桥段成为博弈论的经典笑谈。

该部电影由朗·霍华德(Ron Howard)导演, 罗素·克劳(Russel Crowe)扮演纳什, 詹妮弗·康纳利(Jennifer Connelly)扮演艾利西亚。电影于2001年上映,广受好评。2002年,荣获8项奥斯卡提名,最终夺得4项大奖。

二、导演朗·霍华德

朗·威廉·霍华德,另译 罗恩·威廉·霍华德(Ronald William Howard,1954年3月1日—),美国演员、导演、电影监制。
朗·霍华德是一位高产导演,执导的故事片就有50部左右(见附注不完全统计),这还没算他拍的纪录片。在他2022年以后的拍片计划目录里还有10余部。

有人评价他是标准的好莱坞商业导演,但也不乏亮点。除了这部《美丽心灵》令其声名鹊起外,还有几部反响不错的影片。在我看过的几部片子里,评分由高到低为:《美丽心灵》,《阿波罗十三号》,《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达·芬奇密码》,《乡下人的悲歌》,《大地雄心》。

印象里,《阿波罗十三号》非常棒,告诉你登月是多么艰难危险,航天飞行是多么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些,光有智慧是不够的,团队精神、坚强意志等等缺一不可。众所周知,阿波罗十一号成功登月,而本片的阿波罗十三号恰恰是一次失败的登月航行,这是一个失败者的故事。男主角 汤姆·汉克斯风采依旧。

《乡下人的悲歌》是2000年根据当时的畅销小说改编的,朗·霍华德因此片获得第41届(2021)金酸莓奖最差导演(Worst Director)的提名,但我觉得没那么差。

《大地雄心》是典型的西部片,1992年拍摄,现在看乏善可陈,但男女主角分别是年轻的汤姆·克鲁斯和 妮可·基德曼,青春无敌。

跑题了,收住。

朗·霍华德

三、纳什与夫人艾利西亚

影片对纳什夫妇的感情历程有比较多的描述。我觉得用“美丽心灵”来形容纳什夫人艾利西亚是最恰当不过的。影片的末尾,纳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讲话中,将所有的感激之词献给了妻子艾利西亚一个人,观者动容。

电影从1947年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开始,至1994年他获得诺贝尔奖结束。

1.婚姻

1951年,纳什来到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担任讲师,在《多元微积分》的课堂上,他遇见了 艾利西亚·纳德(Alicia Lopez-Harrison de Lardé),一个来自萨尔瓦多的物理系学生,同时见识了她的睿智,和比自己强得多的社交能力。

真实版纳什结婚照

他们在1957年2月结婚,1963年离婚,2001年复婚。这是时间表,过程在下面。

2.精神失常

婚后,1958年的纳什好像是脱胎换骨,精神失常的症状显露出来了。他一身婴儿打扮,出现在新年晚会上。两周之后他拿着一份纽约时报,垂头丧气地走进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坐满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人们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里来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外星人的密码。当一个人问他为何那么肯定是来自外星人的信息,他说,有关超自然体的感悟就如同数学中的灵思,是没有理由和先兆的。

他宣称自己乔装成教皇约翰23世,出现在《生活》杂志的封面上,只是因为23是他最喜欢的素数。这样奇怪的表现让他的妻子与朋友十分不安。

秋天,纳什30岁,刚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位(Tenure),艾利西亚怀孕,后来他们的儿子马丁·纳什(John Charles Martin Nash)出生,他却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 精神分裂症。

接下来纳什面对的就是无尽的治疗与康复,短暂的恢复,和新的复发。纳什说:“我恢复正常之后,他们才会放我出去,但我想我永远不会正常了。”事实确实如此,精神病院里的医生用 胰岛素昏迷疗法对纳什进行治疗,这种当今被证明无用且危险的疗法在当时十分流行:通过给患者注射大量的胰岛素使患者昏迷,从而达到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纳什说他不记得太多细节,只记得被麻醉,昏迷,抽搐,紧接着再一个循环。这样残忍的疗法稳定了纳什的精神,却剥夺了他的思维,他作为数学家的灵感与天才,甚至一些早年的记忆,都消失殆尽了。对于一个以脑为生的数学家,这或许是最残酷的极刑了吧。

1960年夏天,他目光呆滞,蓬头垢面,长发披肩,胡子犹如丛生的杂草,在普林斯顿的街头上光着脚丫子晃晃悠悠,人们见了他都尽量躲着他。1962年时,当他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菲尔兹奖(Fields)--数学领域里的诺贝尔奖(Nobel)--获得者时,他的精神状况又使他失之交臂。

首次入院4年之后,33岁的纳什的病情稳定了下来,并重新获得了一份工作。正如电影里所现,虽然纳什已成功出院,却还是要通过药物来稳定自己的精神。吃药的代价就是失去创造力,就是生活变得索然无味。为了让自己的大脑重新回到自由运转的状态,纳什开始停止用药。于是那些嘈杂的幻听、缥缈的幻象又回到了他的生活中,聒噪在耳边、混淆在眼前。

纳什强迫自己进行所谓的“理性思考”,最终,他强大的意志力战胜了病魔,将自己的大脑就变成一块被分区的硬盘,精神分裂的部分在一个区,正常的部分在另一个区,当他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将精神分裂区锁死。电影的最后,那三个臆想中的人依然存在于纳什的精神世界中,但他已经做到对他们熟视无睹。就像每天都见面的老朋友一样,没有他们,纳什或许还会不习惯。

就这样,他几乎被学术界遗忘。到1980年代,有几项荣誉性奖都几乎要授予给他了,最终还是因为他的病状而放弃。1980年代末期,诺贝尔委员会开始考虑给予博弈论领域一次机会,而纳什就名列候选人名单的前茅,最后因为对博弈论的怀疑和对纳什的健康担忧而没有实现。

3.离婚

结婚几年后,因为艾利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电影里是纳什在不正常状态下,威胁她,并赶她走),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利西亚也没有结婚,她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她坚持纳什应该留在普林斯顿,因为如果一个人行为古怪,在别的地方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

艾利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精心照料了几十年。到1970年的时候,他已经辗转了几家精神病医院,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真实版纳什夫妇

4.获诺贝尔奖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等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 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

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大部分曾经运用过他的理论的年轻数学家和经济学家都根据他的论文发表日期,想当然地以为他已经去世。即使一些人知道纳什还活着,但由于他特殊的病症和状态,也把纳什当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废人。

1980年代末期,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1994年,他和另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John C.Harsanyi,1920-2000)和 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 1930-)共同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真实版纳什夫妇

纳什没有因为获得了诺贝尔奖就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至1997年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5.复婚

在2001年,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艾利西亚与约翰·纳什复婚了。事实上,在漫长的岁月里,艾利西亚在心灵上从来没有离开过纳什。这个伟大的女性用一生与命运进行博弈,她终于取得了胜利。而纳什,也在得与失的博弈中取得了均衡。

6.逝世

2015年5月23日,约翰·纳什在美国新泽西州遭遇车祸逝世,享年86岁。他82岁的夫人艾利西亚也在车祸中去世。

就在几天前,5月19日,纳什刚刚从挪威国王手中接过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阿贝尔奖,并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诺奖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事故发生时,他和妻子刚领完奖回到国内,乘坐出租车回家。司机超车时撞在护栏上,没有系安全带的两位老人被甩出车外,不幸身亡。

这对可敬的老人,携手历尽艰辛,本已苦尽甘来,却以这样的方式,共赴天堂,令人唏嘘不已。愿他们安息!

附注:

  1. 阿贝尔奖

阿贝尔奖(Abel Prize)是一项挪威设立的数学界大奖。每年颁发一次。2001年,为了纪念2002年挪威著名 数学家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挪威政府宣布将开始颁发此奖。

自2003年起,一个由挪威自然科学与文学院的五名数学家院士组成的委员会负责宣布获奖人。奖金的数额大致同 诺贝尔奖相近。

设立此奖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 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项。2001年挪威政府拨款2亿 挪威克朗作为启动资金。扩大数学的影响,吸引年轻人从事数学研究是设立阿贝尔奖的主要目的。

在此之前,国际数学界的最高荣誉是从1936年开始颁发的菲尔茨奖(Fields Medal)。菲尔茨奖每四年一度,获奖者取得得奖成果时的年龄不得超过40岁,截止到2003年,仅有42位数学家获此殊荣,奖金额却只有阿贝尔奖的二百分之一--1500美元。

2. 阿贝尔

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N.H.Abel,1802-1829),1802年8月出生于挪威西南城市 斯塔万格附近的 芬岛的一个农村。他很早便显示了数学方面的才华。16岁那年,他遇到了一个能赏识其才能的老师霍姆伯(Holmboe)介绍他阅读艾萨克·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的著作。大师们不同凡响的创造性方法和成果,一下子开阔了阿贝尔的视野,把他的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很快被推进到当时数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后来他感慨地在笔记中写下这样的话:“要想在数学上取得进展,就应该阅读大师的而不是他们的门徒的著作”。

翻开近世数学的 教科书和专门著作,阿贝尔这个名字是屡见不鲜的:阿贝尔积分、阿贝尔函数、阿贝尔 积分方程、阿贝尔群、阿贝尔级数、阿贝尔部分和公式、阿贝尔基本定理、阿贝尔极限定理、阿贝尔可和性,等等。很少几个数学家能使自己的名字同近世数学中这么多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位卓越的数学家却命途多舛,只活了短短的27年。尤其可悲的是,在他生前,社会并没有给他的才能和成果以公正的承认。

3. 朗·霍华德导演的主要作品

不完全统计如下:

2022年 《 慈膳救援》(We Feed People)

2020年 《乡下人的悲歌》(Hillbilly Elegy)
2018年 《 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Solo: A Star Wars Story)

2017年 《黑暗塔》(The Dark Tower)
2016年 《但丁密码》(Inferno)

2015年 《海洋深处》(In the Heart of the Sea)

2013年 《极速风流》(Rush)

2011年 《劈腿困境》(The Dilemma)
2010年 《美国总统聚会》(Presidential Reunion)

2009年 《天使与魔鬼》 ( Angels & Demons)
2008年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剪辑5项提名)
2006年《好奇的乔治》 (Curious George)
2006年《达·芬奇密码》 (The Da Vinci Code)
2005年《铁拳男人》 (Cinderella Man)
2003年《山穷水尽》 (The Missing)
2001年《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
2000年《格林奇偷走圣诞节》 (How the Grinch Stole Christmas)
1999年《艾德私人频道》 (“Ed Tv”)
1997年《爱之梦》 (Inventing the Abbotts)
1996年《绑票追辑令(赎金)》 (Ransom)
1996年《毒气室》 (The Chamber)
1995年《阿波罗十三号》(Apollo 13)(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1994年《媒体先锋》 (The Paper)
1992年《大地雄心》(Far and Away)
1991年《烈火雄心》 (Backdraft)
1989年《邻居》 (The Burbs)
1989年《温馨家庭》 (Parenthood)
1988年《风云际会》(Willow)
1987年《休息五分钟》(Take Five)
1986年《打工好汉》 (Gung Ho)
1985年《愚人》 (No Greater Gift)
1985年《魔茧》 (Cocoon)
1984年《现代美人鱼》 (Splash)
1982年《夜班》 (Night Shift)
1981年《穿越魔塔》 (Through the Magic Pyramid)
1980年《嘘和蔑视》 (Tut and Tuttle)
1980年《天卫》 (Skyward)
1978年《棉花糖》 (Cotton Candy)
1977年《疯狂恋爱跑天下》 (Grand Theft Auto)
1969年《德林-多的契约》 (Deed of Derring-Do)

发布于 2023-06-11 00:13

哇 我真的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有被这部电影惊喜到!看完这部电影后 我真的感觉 爱能感化一切!!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

‼️‼️‼️警告警告警告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不想被剧透的小伙伴千万不要点进来











主角纳什因为性格偏执等原因陷入了思维障碍 得了精神分裂症 因此创造并陷入了一个幻想中的世界而不自知 然而有一天 当他的这种幻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真实的生活后 才真正被人发现 而故事也在此刻正式拉开帷幕……

电影中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比较直观、完整的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 看完 我真的大为震撼!!

电影用直白的手法将纳什与他内心产生的幻觉所作的争斗拍了出来 将他与他思维中无意识斗争的艰难、痛苦拍了出来 不由得让人联想到 我们每个人 每天的所思所想或产生的意识可能会有无数个 但其实 大脑中百分之八九十的思考都是无用的 是思维用来消耗精力和控制占据我们大脑的 大脑只不过是我们的工具 但我们却常常因被思维控制而不自知 从而陷入到虚幻的逻辑思维或潜意识或无意识创造的虚拟的生活情境或情绪中 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几乎是无止境的消耗!可惜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正如生活中那些经常内耗的人 也如得了精神病的纳什 他是更严重的我们 而我们只是程度更轻的他 因此 当看到他的妻子在片中握着他的手让他触摸自己的脸颊告诉他这才是真实的时候 我真的不由得感叹这部电影的伟大!

是的 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 其他万般种种 皆为虚幻 你的桌子 你的椅子 你写字用的笔 你用的纸张 你身边所能触碰到的一切 你周围生活的环境 你的一呼一吸 你身边的一草一木 你的身体 和正在生长的树 一切的一切 只有这些 才是真的 所以 我希望 大家一定要尽力地活在当下 切勿被无意识的思维所控制 因为当你被思维控制的时候 无论你想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你均未活在当下 只不过是你的躯体活在了当下 而你的意识仍留在了过去或未来 而有趣的是 人只有在当下才能存活 又或者说 人只拥有当下

因此请一定要时刻注意观察身边周围的一切 包括流动的水 食物的口感 自己的发丝等等或者专注于学习 只有当你专注地沉浸在某件事或某个事物中时 你的大脑才能彻底地摆脱思维的困扰 得到真正的休息 也就是达到人们常说的冥想状态 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

所以活在当下吧!活在当下 去享受你生活中的每一分 每一秒 活在当下 去享受独属于你自己的生命! enjoy your life=活在当下enjoy~[玫瑰]

同时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另人十分感动的一点在于妻子的默默付出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电影名“美丽心灵”的内涵 除了指纳什在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后终于拥有的那颗不偏执,不狂傲,平静祥和的心之外,其更指的是那些即便纳什因为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内心的不宁静导致他获得了精神分裂症 但还一直默默坚守 在他身边陪伴他帮助他的人 尤其是他的妻子 爱丽希亚

如果没有他妻子对他日复一日的付出 为他分担精神上的痛苦 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甚至于因为纳什堪忧的精神状况 选择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外出工作的两大艰难任务 纳什是不可能获得重生的 更何况 女主隐忍坚韧的精神以及包容的性格特征让她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也依然选择用爱来包容纳什 包容他的一切 给他她所能够给予的女性的全部温柔 这真的是让我极其动容!!

爱丽希亚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女人 她身上的闪光点和女性光辉是我认为我可能穷尽一生也难以达到的 所以她真的是我认为的拥有 除了纳什的涅槃重生后的平和 一定还包括爱丽希亚的美丽、善良、包容、隐忍、坚韧、温柔和体贴的“美丽心灵”!她简直就是“美丽心灵”的代名词!她拥有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品质!

我真的好爱她!(≧∇≦)/



编辑于 2022-09-26 16:33

谢邀以下看法只是我自己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美丽心灵》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虽然电影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改美化,但主题还是不变的。电影令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剧情难以揣摩。现在的许多电影,电视剧等,剧情套路基本不变,当你看见开端基本都可以聊到结局了,就像有人提前剧透了一般,而《美丽心灵》,刚开始,男主约翰因为没有好的论文思路苦恼,遇到了幻想中的朋友,查尔斯,本来以为是好友辅助走出困境,打破不会社交的电影,没有到他原来是个“精神病”(人格分裂),然后以为在女主艾丽西亚的帮助下,他会治愈,没想到最终还能看到,约翰只是去忽视他们。剧情令人无法去猜测,这是我认为的这电影的亮点之处

发布于 2020-02-27 14:26

约翰纳什以其提出的纳什均衡闻名,其数学理论模型与冯诺依曼共同构成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这一经济学成就由数学家达成,并且是一名曾罹患精神分裂症的天才数学家。

很多关于约翰纳什的传说,报道,包括《美丽心灵》这部电影,都是人们从旁观看,或者直接臆造而来的。实际上关于这位天才本人,有很多种说法,不管是学术成就上的,私生活中的,还是患病期间,都能看到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

这里只谈电影里展现的情节,和它们带给我的感受。

作为一部荣获奥斯卡奖的人物传记片,并不能去探究它的真实性有百分之多少,但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它是完整且美好的,拥有美好的演员、美好的剧情,和令人深思的主题。也是非常能打动我的一部影片。

它把一个不善社交但思维绝对理性的天才塑造的栩栩如生,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全部展现在荧幕上,让观众得以理解一个整日神神叨叨,胡言乱语的“疯子”,并对他感到同情和尊敬。

约翰纳什作为一名数学天才,得到全美只有两人能得到的卡耐基奖学金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就读。聪明的他却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他拒绝上课,认为上课只会“破坏人的潜力”。他追求原创的基础理论,所以迟迟拿不出博士论文,分分钟要被身边同学的成就比下去。

此时他见到了室友查尔斯赫曼,并与这唯一的朋友日日相处,沉醉于自己的原创理论中。

终于在一次聚会中他从男同学邀请女伴的事件中受到了启发,发现亚当斯密的理论并不完全,于是马上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提出了鼎鼎大名的“纳什均衡”,打破了经济学中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

一切很顺利,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惠勒实验室的工作,并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在这里他还认识了一位名叫艾丽西亚的女学生,她后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这一切幸福的场景被一场疾病打破,他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原先的大学室友,室友的外甥女,以及苏联间谍都是他脑中幻想的产物。那些杂志上的“密码”也不存在于现实世界,是他自己在脑中构建的“工作”。

残酷的现实顷刻打破一切美好的表象,原本光鲜亮丽的教授变成了精神病人,并且可能对周围的家人朋友造成威胁。精神病药物治疗又让他目光呆滞,脑子迟钝,生理上也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生活妻子和他自己都无法再忍受,最终他意识到了控制幻觉的方法,那就是依靠大脑的理性。他发现室友的外甥女玛西从来没有长大过,所以她不会是真的。用这种方法,他终于可以停止服药,并初步控制了自己的疯狂,逐渐开始研究原先放下了的黎曼猜想。

随着纳什的逐渐好转,他从朋友马丁那里得到了一份工作,回普林斯顿图书馆任职。从此普林斯顿校园里多了一个不太正常的中年男子,他常常对着空气说话,有时甚至是争吵,有时手舞足蹈,偶尔还会遭到路人的嘲笑。

只有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知道他那是在跟他的老朋友们交谈。

等到幻想中的朋友们不再试图主动找纳什交谈,只会从旁观看时,他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年人了。此时他也会偶尔与图书馆年轻的学生交流,并跟以前一样在窗户上用笔写下各种计算公式。

步入老年的纳什获得了经济学诺贝尔奖,而他在学校餐厅也收到了教授们的钢笔——这是学术界最高的荣誉,象征着教授学者们对一位同行最高的敬意。

真实的约翰纳什也整整被疾病折磨了30年,他在二十出头完成博士论文后,三十岁就确诊了精神分裂症。

他曾在观看这部影片后说过:“这是一部制作的非常好的电影,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我就看过好几遍,不过,每次看的时候,我心里并不好受,但我还是认为这部电影有助于人们理解与尊重精神疾病的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多感受到的是理性的美,和爱本身的美好。因为绝对的理性和天才的头脑,纳什创造出了改变经济学的理论,因为妻子的爱和朋友的爱,他又克服了精神分裂的折磨,并奇迹般的康复。

我并不能确定这个奇迹中间有多少理性和天才的功劳,多少是亲情友情的贡献。我也并不能肯定疾病本身是否与天才的头脑和怪异的性格以及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有关系。

可能这一切都只能是从旁观看,凭空臆想。

但电影想让人相信的东西是明确的,那就是,只有爱和理性共同存在才能构建美丽心灵

所以,电影有多美好,现实有多残酷,又有什么所谓呢?我们姑且认为约翰纳什还建造了一个理性与爱的均衡,并把它当成公式,解决了大脑里匪夷所思的幻想。

天才的世界往往被常人过度意淫,但我想爱是有的,奇迹是有的,经济学理论更是有的。

那就让我们享受这个奇迹的建造过程,并从中看到它真正能带给我们的。

得要努力成为这样一个人——

一个理性与爱均衡的自我。

一个享受人生同时在人类历史上燃着星星之火的个体。

一个懂得尊重理解他人,同时也被他人理解和尊重的幸福的人。

不一定能拥有美丽心灵,但能看到,能崇敬,能尽力打造,能悉心守护。

编辑于 2022-04-11 00:12

引入
不觉又泪目了。刚刚第二次看完《美丽心灵》,最后的温馨动人的场景,几次潸然泪下。趁着记忆和感受还很新鲜来写一点观后感(影片介绍),非常好的一部片子,推荐。

(插播:最近的顿悟:记忆通常不靠谱,时间越久,越会有偏离,所以有新的想法一定趁热打铁,及时记录。虽然及时记录的是当时的感受和记忆,也有偏颇,但是对于时间更久的自己来说,确是当时最真实的感受,这个做法也推荐给大家。比如我曾经看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就很有很多的思考,当时想一篇篇用文字写下来,但是一直被耽搁了,到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要写什么了,当时的影评也就写了一丢丢未完结。再想写的话,只能重新再看一遍,但是第二遍看的话,可能思考又不一样了?)。


影片基本信息以及成就介绍


影片是由 朗·霍华德执导, 罗素·克劳、艾德·哈里斯、 詹妮弗·康纳利、 保罗·贝坦尼、 亚当·戈德堡、 贾德·赫希、 乔什·卢卡斯、 安东尼·拉普、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1年12月2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是真实故事改编,改编自诺贝尔获得奖者约翰·纳什教授的经历。影片的讲述从纳什的博士生活开始,到成为教授,到神经分裂被外界发现,到通过自己和妻子的共同努力用意志力对抗精神分裂,持续进行学术理论研究,最终战胜了精神分裂,回归正常生活,回归学校课堂并且获得诺贝尔奖。采用时间正序的方式,缓缓道来了一个数学天才的从青年到老年,从偏执狂到回归正常生活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该影片播出后,一举拿下了众多电影界的奖项,如74届奥斯卡金像奖,5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等,不仅影片获得最佳影片,男女演员以及编剧也纷纷获奖,在豆瓣评分9.1。在学术界和市场上都获得了极高的认可度。(不得不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社会人生才是最佳影片,欧美的许多经典的影片都来自于真人真事的改编,如《猫鼠游戏》。)


影片故事原型纳什介绍


约翰·纳什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1928年出生于美国西部一个中产阶级,小时候并没有被老师认为有极大的数学天赋,后来在高中课堂上对数学之美产生了极强的兴趣,决心开始专心研究起数学,想成为数学家。后来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在21岁时,他的博士论文里提出原创理论“纳什均衡”,为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奠定了基础。后来,纳什在麻省理工的任教过程中,认识了比他小4岁的学生艾丽西亚,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艾丽西亚在纳什一生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结婚生子,后来纳什确诊精神分裂,艾丽西亚虽不堪压力,但是一直陪伴左右(不管是离婚复婚),成为纳什最坚强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也是纳什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最终,在大家一起的努力下,纳什战胜了精神分裂疾病,重新回归课堂,回归正常生活,也走上了诺贝尔奖台。(之前有很多荣誉奖项都找到过纳什,但是由于其健康状态都作罢)。我觉得“美丽心灵”,指的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纳什自己,也是纳什的妻子,纳什的朋友们。


纳什平衡理论介绍


因为“纳什均衡理论”对于纳什本人,影片剧情发展,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现代经济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纳什获得诺贝尔奖的基础,因此这里,稍微插入一些“纳什均衡理论”的介绍。
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在一个博弈过程中,无论对方的策略选择如何,当事人一方都会选择某个确定的策略,则该策略被称作支配性策略。如果任意一位参与者在其他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确定的情况下,其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的,那么这个组合就被定义为纳什均衡。
一个策略组合被称为纳什均衡,当每个博弈者的均衡策略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期望收益的最大值,与此同时,其他所有博弈者也遵循这样的策略。(摘自百度百科)


精神分裂症浅介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 [1] ,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 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摘自百度百科)

纳什的精神分裂是有妄想症,出现幻觉,而分不清幻觉和现实的这种,临床称为:偏执型精神分裂。


影片剖析


1 人物及人物关系剖析


主人公:约翰·纳什

如影片中纳什的同事们所说,纳什一直就有些古怪。这个形象影片从一开始就表现的比较明显,纳什的体型打扮,纳什的眼神动作等,以及和他人的言语沟通,都让观者感觉到这应该是一个偏执的古怪的天才。常说:疯子在左,天才在右,纳什差不多极致结合了疯子和天才之间的微妙联系。纳什从来没有去上过一节课,一直是一个人潜心研究(因此纳什中年,在用意志力与疾病作斗争时,开始尝试回归团体回归校园,第一次去旁听某个课程的时候,纳什笑着对上课的年轻主讲人说:这应该是我的第一堂课。)纳什在普林斯顿有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汉森,两个人同时拿了卡内基奖,都是天才型的人格,都目标进入同一个实验室。但是两人却是完全不同的性格,汉森看着年轻有朝气,善于社交,纳什却相反,除了沉迷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其他的一概不感兴趣,他也觉得自己不擅长社交,也没有人喜欢自己。纳什沉迷于自己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社交,对理论几近疯狂的偏执,环境和自我对自己学术要求的压力,一度应该也是纳什精神分裂产生幻觉的原因之一。纳什虽然人生经历了很多时刻,有时分不清现实和幻想,但是有几点一直是深深植入其中的:1 是他是善良的,有时候还是幽默的。 2 他是极聪明的,对学术有着极高热情的,和天赋的。3 他是深深爱着他的妻子的。4 他是有决心有毅力的。纳什的精神分裂给他的事业和家庭都带来了不幸,但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纳什自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最重要和最爱,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归宿和平衡。这个角度讲,纳什是幸运的人。


纳什妻子:艾丽西亚


影片中初次出现的艾丽西亚,不算是特别的美丽动人,或者说在人群中并不是那么耀眼。现实中纳什和艾丽西亚的相遇不知道是怎样, 在影片中,两人是在纳什的课堂上认识的,艾丽西亚是纳什的学生,比纳什小4岁。艾丽西亚在纳什的课堂上就表现的对纳什很感兴趣,并且在其后的每一次相遇中也都是极其主动和包容纳什的。(看到这里,有种不知道艾丽西亚是不是因为很早就仰慕纳什,毕竟纳什那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了。)纳什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他也认为大家都不喜欢他。和艾丽西亚的交往一是因为艾丽西亚很主动,而他在交往中说话行动也很直接明了,说话和做逻辑证明题一样(笑死)。两人婚后的生活,本应该简单幸福,却因为纳什确诊精神分裂症而诸多痛苦。艾丽西亚要带孩子,要上班,要照顾家里,要照顾纳什,还时不时担忧恐惧纳什的病症突然发作。对于一个女生来讲,这样的生活压力负担重重。(影片中,纳什和艾丽西亚一直没有离婚,现实中他们离婚了,但是又复婚了,但是不管是什么状态下,艾丽西亚一直都在照顾着纳什。)影片中,当纳什即使再次发病,也提出不想吃药,不想去医院,想靠自己的大脑战胜疾病的时候(吃药会使他的很多其他能力下降,如思考能力和身体性能等),艾丽西亚一直陪伴在他左右,支持他,照顾他,和他一起沟通,想办法战胜疾病。最后,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之下,终于生活走上正轨,一切回归平常和宁静。我想这个影片中的美丽心灵,不仅仅是指纳什自己,也在指艾丽西亚吧。


纳什的教授朋友们


纳什的朋友们,影片中就是那一群一起在普林西顿大学学习的校友们。他们和纳什一样,有着聪明的脑袋,但是他们和纳什不一样,他们除了工作还有正常的社交,正常的交际圈,他们也不像纳什那样对学术那么偏执。虽然觉得纳什有些古怪,但是他们都很包容他,照顾他,即使是在纳什确诊精神分裂症,无法继续和他们共事,他们依然关心着他。这些高材生们,又怎能说不是美丽的心灵呢?记得很清楚的是纳什曾经的竞争对手汉森,后来去普林斯顿大学当了主任。当纳什决定确诊精神分裂后,主动提出要开始融入团体生活,选择来普林斯顿大学时,汉森向他张开了友谊的双臂欢迎他,照看他,让他进出学校图书馆。这一幕,其实也蛮感人的。


纳什的3个幻想主角


影片中纳什有3个想象的主要人物。一个是普林斯顿的大学室友,一个是室友的侄女,一个是秘密任务的老大。
这三个人一定意义上来讲,也许是纳什内心的真实需要,读博士期间,给自己的压力巨大,他需要陪伴,他需要对话,他需要安慰,他需要支持,需要压力发泄。想象出来的浪子室友则充当了这个陪伴,鼓励,对话,疏导压力的角色。侄女也一样,带给了他孩子的天真烂漫温柔可爱。而秘密任务布置者老大,则展现了他内心对于希望自己可以承担更多特殊任务,可以为家国贡献更多力量,摆脱平凡无聊的工作生活的一种渴望?


2 影片拍摄(时间维度,叙事,主人公视角,变换视角,色彩度,背景音乐。)


影片是按照时间正序,以记录叙述的方式展开故事讲述的,讲述了纳什从青年到老年的经历。前半部分全以主人公视角切入,将纳什的幻想当作实际场景来拍摄,如果不是看到后面,一般不会猜测前半部分会混合有男主自己想象的部分。后来幻觉越演愈烈,开始被外界发现,并且确诊,这个时候,拍摄开始从两个角度进行,一个是主人公的角度,一个是旁观者的角度。清晰的辨识了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现实存在的。
影片的色彩度和节奏感,也是随着故事的推进,主人公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推进。前半部分的色彩对比度比较明显,甚至有些压抑的部分,前半部分的青年时期的影片情节发展,影片场景变换,背景乐也比较急速一些,一直到高潮部分。而后,随着纳什的病症逐渐好转,纳什的年龄渐长,影片的画面色彩度开始是比较温和温暖的视觉感,人物本身的表情行为穿着,性格言语也变得更加柔和。甚至老年的纳什变得有些可爱活泼俏皮,年轻时的锋芒必露和偏执的戾气没有了,留下的是一个热爱学术的,可爱温和聪明的老人。日子更加回归了日常,很多场面都是让人感觉到很温馨的小暖流画面。(几次泪目啊)


3 影片瑕疵部分
电影好像是有一些瑕疵的,比如50年代的一些生活用品,日常习惯行为等(当然我也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不是很清楚,只是有些物品的出现感觉有些违和感。)有一个细节看的很清楚:就是最后纳什在喝茶的时候,教授们把自己的钢笔放到纳什桌子上的时候,明明一开始是横着摆的,后面不知道为何变成了竖着摆(这个看的很明显)。还有就是,如果影片中的场景时间间隔,用相对统一的表现方式是不是会更容易缕缕清?
当然啦,这些小的瑕疵丝毫不影响影片本身,这个片子,本身的故事就很伟大,所以也不需要太多的矫情的空洞观后感,把片子内容写出来,对大家估计就是最大的启发,也是对片子最大的尊重了吧。

发布于 2022-05-15 22:10

美丽心灵 , 我认为是对艾丽西亚的赞美。 因为在现实中,精神分裂症的家庭中,没有这样的完美的妻子,能对其不离不弃,更不可能放弃住院,把一个危险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放在家里,和baby在一起。

难以想象,在艾丽西亚带着小宝宝的同时,还要照顾一个精分患者,如果不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打死我也不信,因为现实世界里,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精分患者不吃药,不住院的可能性极低,家人还能如此不弃,更是难能可贵。所以美丽心理我认为是一种理想,也是对艾丽西亚的赞誉,是她解救了纳什,是她成就了纳什。

发布于 2021-07-28 10:01

我认为,是纳什那时候在雨中拦下妻子,对她说:不可能,那个女孩都没有长大,她不可能是真的。


常人能理解的精神分裂,那便不是精神病了。我对这个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或许也会更理解未来或许会遇见的每一位像纳什一样的人。

发布于 2020-09-11 00:07

“没有人能凭借意志力,治愈精神分裂症的”,当楼下汽车发动的那一刻,我以为妻子艾丽西亚真的要走了,因为此时的约翰•纳什的状态已经很严重了,甚至会威胁到自己和宝宝的生命,但随着上楼的脚步声,一步,又一步,她重新站在了这位男人的面前,“罗森说如果你想杀我的话,就马上打电话给他”,瞬间破防,她是他生命里的一束光,即便周围一片暗淡无光,充满了嘲笑、讽刺、不解,她对他的眼神依然那么爱怜,那么崇敬,那么欣赏,那么心疼。

“我有两个大脑,却只有半颗心”

可能是命运的捉弄,他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天才大脑,却只拥有半颗心;他在宿舍的窗户上写满了公式,当周围的同学都交上了大量的“高水平”论文时,他还在执着于自己的原创理论。那么的孤僻、不合群、难以被理解,可这就是他。一个偏执狂,一个不想跟命运妥协的天才。

“你想知道什么是真的吗?你,我,我需要去相信,非凡的事有可能会发生”,当药物已经无法治疗大脑的痛苦时,心灵的力量与能量真的超乎想象,爱的力量真的超乎一切。是艾丽西亚那颗纯粹的、接纳的、充满慈爱与信任,无比坚定的信念,这股无形的巨大的能量,救赎了纳什。他与他幻想出来的朋友们,由最初的争吵挣扎,到后期的沉默,再到最后的接纳,那些朋友与他如影随形,但他们似乎也不再扰乱他的正常生活,这是一场自我救赎,一场心灵成长之旅。

这世间依旧阳光强烈,水波温柔

当你刻意要忘记一段记忆,一个场景或一个人,他就越会在你的脑海出现;就像纳什越是想远离意识中出现的那些朋友,他们越是频繁地出现,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接纳与顺其自然。《金刚经》中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所有的情绪、痛苦、难过、抑郁,都是“有所住”,即“我执”,对于自我的执念太深。谁能没有伤痕呢,但对于阳光强烈与水波温柔的人间,对于宝贵的生命,都算是轻伤。

酒精麻醉得了大脑麻醉不了心,即便让自己刻意忙碌也是体面的逃避,一念执着一念超脱,一念地狱一念天堂,于是我学着境随心转,不再麻痹与逃避,我接纳任何的负面情绪,我心甘情愿地带着这些痛苦、无奈、不解,去吹晚风,去看山花烂漫,去仰望星空,去看大海,去最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慢慢地,一切都变得顺其自然。时间可能不是最好的良药,但一定会给出最好的注解与答案。就像女主说的,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很多人终其一生,看似解决了无数的问题,却解答不了这三个问题。

“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

“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可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遇不到那个“世上唯一契合灵魂”,从这点来看,纳什是无比幸运的。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写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当纳什终其所有去探究逻辑原理,当对学术的偏执导致了精神的幻觉,他最终终于找到了,所有逻辑的源头都在于妻子,那颗纯粹的美丽心灵。

在她持续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坚信自己一定可以变好,于是境随心转,心想事成,他接纳了自己,完成了一场刻骨铭心的自我救赎。在她对他的完全接纳下,在无限的信任与爱意之中。

他是不幸的,一生都在现实与幻想中挣扎;他是幸运的,遇见了精神共鸣灵魂契合的她。他们是彼此的光,是彼此前行夜路上最耀眼的那颗明月,永远高悬,永远皎洁。

发布于 2022-08-15 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