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季羡林
民国文人
民国生活
民国文学

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曾在日记提及「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关注者
1,627
被浏览
2,094,047

233 个回答

关于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能多日几个女人”,考证一下手稿就能发现这句话是错的。目前这句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另一版本是:“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对照原版影印版日记,就可看出“能多日几个女人”这个版本怎么错了:

我把影印版里面写的日字和同字标了红线,“能多同”这个同字和“十八日”这个日字明显是两个字,写的完全不一样 ,但和后面的“同长之晚饭”的同字是一个写法。有人居然把这么明显的同字认成了日字,这是故意的吧?通过手稿可确认“能多同几个女人”这一版才是正确的。


2002年辽宁美术出版社的季羡林《清华园日记》里这个编辑要嘛是不够小心搞错了,要嘛是故意来搞笑的,这种低级错误确实不该犯。而且编辑明显已经发现“能多日几个女人,各地的女人接触”这么写语法不通,就生生的无中生有的加了个<和>字在“各地的女人接触”前面,以使语句通顺。而“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就完全不用无中生有的加其他字。见下图:


2009年出版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季羡林全集·第四卷》,已把“日”字校勘回“同”字了。

……………………

更新

1.有知友提出仍然看不清季老写了啥,那我逐字标注一下吧!红框里面我标注了季老同和日的写法。这样更一目了然一些

2.很多知友提出结合上下文,多同几个女人接触就是那个意思。回复:这个仁者见仁吧,但本文只针对手稿和出版稿的文字校对问题,不去揣摩季老的原意了

3.有很多知友提出为什么要给季老洗白,原文的“日”体现了日记的原汁原味。回复:我还是那句话,本文只针对手稿和出版稿的文字校对问题做考证,季老手稿原文写着是“同”,不是后人把日记洗白成同的“日”只是其中一个打印版本的校勘错误而已。

4.有很多知友表示“能多同几个女人”这话不通啊。回复:逗号只是一个断句的符号,不是句号。请注意看整句话“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同几个女人,各地方的女人接触”,“同”后面还接了“接触”。

编辑于 2019-04-21 08:55

我记得清华园日记出版的时候有人建议季羡林删减修改,季羡林回之 :一字不动。 还说, 我过去不是圣人 现在不是圣人 将来也不会是圣人。这应该算是季羡林对此的自我评价

发布于 2015-12-09 15:27

求之于本心,少年也;匡之以道德,邪念也。然念不形于迹则非罪,迹不触于法则非刑。非罪非刑,不非其人。

唯心是动,唯念是成。孔子读诗,思传无邪之教,展禽立门,行得不乱之称。君子一念,圣人借以张本,小人一惑,阴私动而为真。慎独之省匪有,大师之身何云。

唯称学术,莫论人心。

编辑于 2020-05-13 13:26

谢邀。

但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需要评价的话语。

因为他太普通了!太普通了!太普通了!一个年轻男性想要多日几个年轻女人值得去讨论吗?

他和普通人唯一的些许区别,最多是他把这样的内心想法写出来了而已。而且人家还是写在日记里,没有到处宣扬。

所以,任何一个对社会有基本了解的人,都不会对这句话有多么诧异。

最多是惊讶季羡林这样有名望的大人物,为什么不把气质形象维护的高高在上,而非要爆出这种丑事把自己平凡化。

然而,这就是大师的思想境界了。人家不热衷吹牛逼、圣化自己。人家知道自己是个凡人,也很乐于做一个凡人。

日记公开的时候没有删掉这句话,也是这位大师想教会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

发布于 2015-12-14 11:53

为什么邀请我...

这样的人在知乎上不应该是标准的“渣男”嘛,怎么没有人骂了咩。放在季大师这儿就是性情中人,放在普通人那儿就是好色之徒。

若有一个问题,
“如何看待男朋友在日记中写「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回答区绝对又是各种送!分!题!啊!

哈哈哈所以说还是让我们come back to earth吧。

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好吧其实最后一句是玩笑话。

男人也许都是整天就想着嘿嘿嘿以及和不同妹子嘿嘿嘿,但是有责任心的男人就会想办法克制自己以维护一段感情。

可糟糕的是大家都不想正视一个叫做“本能”的东西。

尤其是恋爱中的女人,她们怎愿承认“恋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想着自己”。

编辑于 2015-12-12 19:13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就是学问做事做人表里如一,不是所谓的道学而是活生生,有欲望的正常人。

君子坦荡荡,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想法,有啥好遮掩的,表面上正人君子,背地里男盗女娼,才是虚伪。

编辑于 2015-12-13 10:00

文人大师的话么,都是需要拐着弯去理解。

所谓“我今生没别的希望”,那就是说他还是有很多希望的。

说除了日很多女人就没别的希望,其目的只是要表明大师对这个世界不抱希望而已。

类似美国嬉皮士运动的“要做爱,不要做战”。

编辑于 2015-12-17 13:43

日记

发布于 2015-12-09 14:35

季先生想必是性情中人,年轻时正常的想法,如果季先生当时写‘多日几个男人’,想必会极大促进我国同志事业

发布于 2015-11-30 21:00

告子曰:食色性也。(谢评论指出,此句出自《孟子·告子上》,发言者是告子,不是孔子...子曰说习惯了...)

评价:一个诚实的人。

季羡林先生不过是说出了你们心心念着,却不敢付出行动,连说出来都不敢的真话罢了。

难道你不愿说出真心话,还要求别人也满口谎言?

最搞笑的是 @

Sugar

的答案里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男性”这种“满脑子哔液”的“低等动物”的鄙视之情。

我只想问一句:要是女性没有想着能多日几个男人,和各地方的男人接触。那么,那些玛丽苏小说都卖给鬼了吗?

请原谅我的态度,我个人很赞同“男女平等”,但是记住,是“平等”!你们不能既想要权利,又不愿承担义务,还要求男性照顾。这是“女尊”,不是“女权”!

编辑于 2016-10-21 12:50

我也想多日几个漂亮的男孩子哇~o(〃'▽'〃)o

发布于 2015-12-11 02:48

男人,不分三六九等,普遍的主流想法之一。

这也让我相信,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人类的确是存在过群交、群性的状态。

编辑于 2017-04-19 22:20

季羡林1911年出生,1934年写的日记,23岁大学将毕业。


也就是,季羡林在日记本写下这段话时,就像现在的95后一样,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年轻的荷尔蒙迸发,青春的躁动无处安放,有这样的想法,自然可以理解。


在社交软件无处不在今天,年轻人“想多约几个”的想法应该不少。


不论季羡林,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只是有这样的想法而已,并没有什么问题。


不同的是,季羡林是写在日记本上,现在的年轻人是微信发给了别人;季羡林的日记被出版了,他们的聊天记录没被曝光而已。



不止季羡林。


酷爱麻将的胡适也写日记: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李敖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说过,喜欢肤白腿长的女生。


他的第二任太太王小屯,就是一个标准的肤白腿长的大美女。


齐白石在古稀之年,有熟人介绍女生为他续弦。


一问多少岁,答曰四十。老先生摇摇头:太老了。


我们发现,即便是大师级的人跟普通人也一样:


他们也懒惰、喜欢女色,身上有着人类共有的特性。



问题不在他们,是我们对他们这样的公众人物过于严苛了,尤其是在性方面。


往往,我们先给他们假想了一个很完美的形象。


且单方面认为他们应该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才能符合我们心中的那个形象。


你是大师级人物,你不能跟普通人一样偷懒、喜欢女色。


你是全民偶像,你应该是禁欲系,不能有性生活。


一旦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我们认定的标准,我们就开始质疑他们的道德:这人不行啊。


季羡林阻拦出版方时说的那句“我非圣贤之人”,其意思大概是:


在这点上,你们把我当成一个普通人就行了,是人都有杂念,谁有那点念想不也是很正常的嘛。


季老先生的自我评价是很正确的。



在这点上,如果我们把季羡林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就好理解多了。


“多日几个女人”,不就是一种性幻想吗?


不论男女,都有过无数次的性幻想。


很多男生曾幻想过,和老师在教室,和空姐在飞机,和护士在医院,和陌生人在野外…各种姿势,各种场景啪啪啪。


很多女生也幻想过,能和多个男生愉快地玩耍。最好是,吴彦祖胡歌霍建华彭于晏一起来。


我们都说性幻想很正常,不属于出轨、滥情,以及渣男。


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在脑子里幻想而已,而后者是真枪实刀地去实践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


如果,有个男生只是说:我今生没别的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你会怎么看这个男生?


你可能会说,说说很正常嘛,性幻想而已。

发布于 2018-01-17 13:30

 季羡林在回忆他的留德岁月,也就是写这本《留德十年》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把日记的原文,原封不动地摘抄进去,一方面是帮助自己回忆。

  在这个书里,在很多篇日记摘录完,季老都会写道,这是原话,我一个字也没有改,从中可见我当时的真实感情。

  季老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日记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不是日后的回想,是代表当时的真情实感,不是后来的感情。

  因为对某件事,某个人的情感,是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转变的,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难免会夹杂后来的转变后的感情,这样就不能很真实地反应当年的情感。

发布于 2018-01-03 13:16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古士之风,首要一个诚字,想什么说什么,未必去做。

这是民国及以前的名士风范。

注意到一个现象,古时候交流成本高,但大家都愿意正视人类的本能,也愿意说自己的想法。

到了近现代,信息沟通变快了,但人们反而喜欢说假话,说空话,隐瞒真实的想法,包装自己一个圣人的形象,这是为什么?

编辑于 2016-01-19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