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书籍)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书籍)
罗贯中

怎么看施耐庵其实是罗贯中的化名这种说法?

关注者
27
被浏览
39,452

5 个回答

实乃俺


其实关于水浒传作者到底是谁也有争论。马幼垣先生就认为施耐庵罗贯中是化名或者后人托名,作者不止一两个人,还不算后头征四寇部分。

发布于 2020-07-10 07:28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文笔和设定上有出入。

三国偏重于简略宏大叙事,水浒则是见强于大篇细致描述。

比如,《三国演义》描述天热是这样的:

此时正当六月炎天,其热如火。有后人咏南方苦热诗曰:“山泽欲焦枯,火光覆太虚。不知天地外,暑气更何如!”又有诗曰:“赤帝施权柄,阴云不敢生。云蒸孤鹤喘,海热巨鳌惊。忍舍溪边坐?慵抛竹里行。如何沙塞客,擐甲复长征!”

而《水浒传》描述天热是这样的:

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昔日吴七郡王有八句诗道:
玉屏四下朱阑绕,簇簇游鱼戏萍藻。
簟铺八尺白虾须,头枕一枚红玛瑙。
六龙惧热不敢行,海水煎沸蓬莱岛。
公子犹嫌扇力微,行人正在红尘道。
这八句诗单题着炎天暑月,那公子王孙在凉亭上水阁中,浸着浮瓜沉李,调冰雪藕避暑,尚兀自嫌热。怎知客人为些微名薄利,又无枷锁拘缚,三伏内只得在那途路中行。
……(略)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古人有八句诗道:
祝融南来鞭火龙,火旗焰焰烧天红。
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红炉中。
五岳翠干云彩灭,阳侯海底愁波竭。
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
当日行的路,都是山僻崎岖小径,南山北岭。却监着那十一个军汉,约行了二十馀里路程。那军人们思量要去柳阴树下歇凉,被杨志拿着藤条打将来,喝道:“快走!教你早歇。”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时那热不可当。但见:热气蒸人,嚣尘扑面。万里乾坤如甑,一轮火伞当天。四野无云,风穾穾波翻海沸;千山灼焰,必剥剥石烈灰飞。空中鸟雀命将休,倒攧入树林深处;水底鱼龙鳞角脱,直钻入泥土窖里。直教石虎喘无休,便是铁人须汗落。

再看看一些具体设定方面,这是演义设定: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
。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

这是水浒设定:

待诏笑道:“重了,师父。小人打怕不打了,只恐师父如何使得动!便是关王刀,也则只有八十一斤重。”智深焦躁道:“俺便不及关王?他也只是个人。”

所以,两部作品的作者不太可能是同一个人。

发布于 2023-08-01 13:42

罗贯中与施耐庵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段悬案。题主的问题,其实也是这段悬案的一个方面,大致讲的是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化名,谐音读出来就是“实乃俺”,或倒过来读“俺乃是”。

绿野老道以为,这种说法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甚至涉及到蹭名著为自家脸上贴金的嫌疑。明代高儒在《百川书志》中就曾经说过,“《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显然,施耐庵与罗贯中是两个人,罗贯中“实乃俺”纯属后人造假讹传。

也有人提出《百川书志》早已刻进了《永乐大典》,而《水浒传》署名施耐庵、罗贯中是嘉靖年间的事情,高儒的说法也是讹传。其实,《百川书志》完稿是在嘉靖十九年,而且,即便是当时《忠义水浒传》尚未刊印,也不妨碍刊印时采信高儒的说法,把罗贯中的名字一并署上。

施耐庵、罗贯中是两个人,这是确信无疑的,后文中,绿野老道将述及施耐庵最有可能的身份。现在的问题是,高儒的《百川书志》虽然交代了罗贯中、施耐庵是两个人,但是,他说水浒传是施耐庵写的,罗贯中编辑并续书,却是一个文坛错误。为何?

造假施耐庵写了《三国演义》 罗贯中写了《水浒传》

关于施耐庵与罗贯中的关系,最不可理喻的说法是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又指导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这个弥天谎言的始作俑者便是“王道生”。据说“王道生”是施耐庵的邻居,后来撰写了“施耐庵墓志铭”。在这个假得不能再假的墓志铭中,“王道生”说,施耐庵有个门人叫做罗贯中。但是,“王道生”却没有说施耐庵指导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因为,施耐庵没有必要指导罗贯中写书,《三国演义》就是施耐庵写的。

不知为何,1982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竟然占绝大多数的学者翻案,一举奠定了“王道生”所撰“施耐庵墓志铭”的历史地位,施耐庵便成了乡间长者施彦端。但是,他们不敢承认《三国演义》也是施彦端写的。因为,这个假造得实在是太拙劣了。

稍微留意一下中国白话小说历史的人都知道,罗贯中这部反映三国时代传奇的著作有个嘉靖壬午版,这个版本的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嘉靖壬午年是1522年,即便是施彦端要霸占这部书的版权,“王道生”也应该说施彦端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明末清初时,毛纶、毛宗岗父子修订《三国志通俗演义》。因为毛氏父子对罗贯中的原著进行了大量的文学润色,增补了一些非历史的传奇故事,因而,再把这部书称为“志”就有问题了。所以,毛宗岗父子便把书名改为《三国演义》。此时,别说施耐庵,就是“王道生”都早已化作枯骨了。

“王道生”所撰“施耐庵墓志铭”造假太明显,仅此一例就足以否决其真实性,奈何那么多学者就认可了呢?

那么,罗贯中写《水浒传》有没有可能呢?绝对没有可能。罗氏生于何时,是何方人氏,同样是一个谜。反过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是不是罗贯中,也是无从考证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基本肯定的,那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水浒传》之前。这一点,也将在后文述及,此处暂且作为结论先讲。

既然罗贯中在前,那么,至少可以否定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指导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这一说法。同时,也可否定罗贯中写了《水浒传》。

既然罗贯中在前,那么,高儒《百川书志》所讲的“钱塘施耐庵的本,罗本贯中编次”,也是大有疑问了。后来,金圣叹说《水浒传》只有七十回,罗贯中狗尾续貂,写了后面的续书《征四寇》。这样讲更是扯淡得紧,比高儒还不靠谱。

罗贯中在施耐庵之前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怎么还落在了施耐庵的后面去“编次”《水浒传》?况且,明人早就说过,《忠义水浒传》是百回本,即便是罗贯中有机会写续书,后面还有二十回也不是罗贯中写的。而且,除了招安、征方腊的故事外,田虎、王庆的故事是比较早窜入《水浒传》的,破大辽疑似最后才被作为《水浒传》的续书,加塞进来的。

无论如何讲,古人都自相矛盾了。后人还要在一系列矛盾中制造新的矛盾,既然《水浒传》都是罗贯中写的,施耐庵实则“实乃俺”,那罗贯中又何必“狗尾续貂”,自己给自己写续书呢?

《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谁先谁后

首先,从语言上来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有大量的文言文,尤其是人物对白,基本上以文言文居多。且写到人物讲话时,用的基本上是“曰”。《水浒传》基本上“进化”到了白话文,更多的用了杂剧、平话的语言,甚至比杂剧、平话还要接近白话文。书中人物开始发言,施耐庵写的大多是“道”。

语言风格固然有地域、作者本人文化素养,以及个人的爱好和文本的需要,大致也难以从根本上论证《三国志通俗演义》必定在《水浒传》之前,只能作为一条依据而已。那么,《水浒传》中大量仿写《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是铁证,足以证明罗贯中在前,施耐庵在后。以下,试举几例,来看看施耐庵是如何仿写罗贯中的。

《水浒传》中有三个人与关羽很相似,即宋江、关胜、朱仝,但是,无论是谁,又不完全与关羽相似。施耐庵把罗贯中笔下的关云长一分为三,分别代表梁山的忠、勇、义。假如没有罗贯中定义的关羽,又何来施耐庵笔下这三个人的长相、寓意?而且,关胜骑的战马也是赤兔马,用的兵器也是青龙偃月刀。

大概有读者会说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有个蓝本叫《三国志平话》,难道施耐庵笔下的这三人不会仿写平话中的关羽吗?绿野老道说,不会。《三国志平话》中,关羽的形象是这样的:

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的形象则是这样的:

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三国志平话》中的关羽没有卧蚕眉,也没有一尺八寸的长髯,且不是面如重枣而是紫玉。《水浒传》中的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朱仝“面如重枣色通红,云长重出世,人号美髯公”,关胜就更不用说了,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就是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而《三国志平话》中没有。

在两部与三国有关的平话、小说中,三英战吕布的场景分别是这样写的:

张飞出马持枪。张飞与吕布交战二十合,不分胜败。关公忿怒,纵马轮刀,二将战吕布。先主不忍,使双股剑,三骑战吕布,大败走,西北上虎牢关。(《三国志平话》)
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水浒传》中有一段厮杀,写的是林冲、秦明双战关胜,场景是这样的:

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

此外,林冲号称《水浒传》中“小张飞”,其状貌与平话、小说中的张飞都很像,但是,林冲手中的丈八蛇矛却是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用的是丈八长枪。

无需多举例便能明显看出,《水浒传》在很多人物、场景描写中都参照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足以判断,罗贯中写书要比施耐庵早一些,甚至早得多。

由此看来,施耐庵还做得成罗贯中的老师吗?他还能指导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吗?

罗贯中写不出《水浒传》,“实乃俺”毫无道理

否决了施耐庵(施彦端)写《三国演义》,施耐庵不是罗贯中的老师,也不等于解决了罗贯中是“实乃俺”这个问题。施耐庵不可能写《三国演义》,并不等于罗贯中不能写《水浒传》,假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是一个人写的呢?

罗贯中不知是何人,据现在的“考证”,说此人的生卒年是约1330年-约1400年。这个说法是否靠谱,不得而知。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很多以此持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或者《忠义水浒传》是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结论便要轰然坍塌。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颇有争议,大多数观点认为,施耐庵死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因而,《水浒传》的成书时间肯定要早于这个时间。遗憾的是,这个说法的最大依据,仍然是“王道生”的伪造。绿野老道之所以把王道生打上引号,因此人也高度疑似是个虚构的人物。

打开《水浒传》,开篇故事就以“洪太尉误走妖魔”来影射朱洪武误走了妖魔。关于这一点,绿野老道有很多文章论及,此处略去不讲。假如施耐庵死于洪武三年,他还来得及调整整个文本,来影射朱洪武吗?

朱洪武误走的妖魔,其实就是“孙立”,立孙子为皇帝。因此,大明王朝导致了靖难之役。这一点,在书中有非常多的符码与故事来隐喻。这方面的分析,也在绿野老道的知乎专栏中有文章解读。因而,施耐庵绝对不是施彦端,他不是“王道生”所记载的那个死于洪武三年的乡间长者。《水浒传》的作者,一定是活到了永乐年间,是靖难之役的历史见证者。

由此,持罗贯中写《水浒传》,此人就是“实乃俺”的观点还立得住脚吗?

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并没有特别突出“政治”,蜀汉正统的观点是《三国演义》强化的。在《三国演义》中所出现的魏蜀吴争霸,实则在元末明初就上演过。蜀汉正统,说的是大明王朝的正统,朱元璋建国之前,与陈友谅、张士诚三国争霸,高度疑似后来的《三国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似乎并未全程见证大明王朝的建立,书中的“忠义”思想是一种朴素的大汉正统。这一点,就不如《三国演义》了。所以,罗贯中的生卒年似乎需要进行进一步从其著作中进行论证,恐怕还得稍微提前一点。

施耐庵其实就藏在《水浒传》之中,研究作者首先应当从文本出发,而不是以一个假墓志铭作为立论的依据。同样,罗贯中也藏在他的著作中,也不能采信“王道生”荒谬的说辞。这个“王道生”还说,《西游记》也是施彦端写的。

施耐庵绝不可能是“实乃俺”,他极有可能是个佛教信徒

罗贯中不是施耐庵,施耐庵也绝不可能是“实乃俺”,这一点,也可以从《水浒传》中找到答案。《水浒传》中有很多佛、道符码,施耐庵以梁山聚义为线索,写了一个“佛道合一”的故事。而且,施耐庵认为,佛比道高。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中,刘唐前来东溪村找晁盖报信,然而,刘唐却先在灵官殿中睡了一夜。为何是这样的呢?因为,书中写道,蔡京的生日是六月十五,这个日子,其实就是道家大护法王灵官的诞辰。施耐庵把《大宋宣和遗事》中蔡京六月初一生日加以改写,说的就是佛道联手夺了生辰纲。因为王灵官是道家大护法,而生辰纲又是道家“妖魔”劫去了——原来,生辰纲本来就是给道家妖魔梁山大聚义提供的“第一桶金”。

但是,道家“妖魔”却做不成这样的事,需要请一个财神来庇佑。这个财神就是托塔天王晁盖。托塔天王出自毗沙门天王,在中国就是佛家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也是民间供奉的财神。施耐庵依据《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中对“铁天王晁盖”的赞诗,讲了一个驴唇不对马嘴的故事,把“夺塔天王”写成了“托塔天王”,寓意便在这里。

道家要收取生辰纲,还得征得佛家护法天王的同意,必须由佛家挂名来完成这事。所以,当朱仝带着郓城县官军去捉拿晁盖时,也得先到观音庵取齐队伍。然后,放走了托塔天王。

上文讲到,朱仝是梁山“义”的化身,后来又放走了道家的天魁星宋江。但是,躲在地窨子里的宋江,却是在佛的庇佑下逃脱了灾难。宋江家的地窨子,实际上就是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的微缩版,天魁星躲藏的这个地窨子,上面却供奉着三世佛。这岂不就是说“佛比道高”吗?

施耐庵在书中彻底的黑宋徽宗,因为这个皇帝曾经下“革佛诏”革佛。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实际上充当了宋徽宗的黑打手,有“狗腿子”之嫌。因为,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这一年干支壬戌,宋徽宗属狗。鲁智深吃了狗肉,怀揣狗腿,以此亵渎五台山僧众,打伤好几十人,还捣毁了金刚。在施耐庵的笔下,宋徽宗就是一条丧家之狗。

对禁佛、毁佛的宋徽宗恨之入骨,反复写佛比道高,难道施耐庵不是一个佛教信徒吗?

《水浒传》中的所涉及到的日子须得引起高度重视,比如三月初三这天,施耐庵隐写的就是真武大帝的诞辰。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有六个皇帝给真武大帝上封号,与《水浒传》有关的皇帝共有四位:

宋真宗再号真武灵应真君
宋钦宗加号佑圣助顺真武灵应真君
明太祖加号玄天上帝,明太祖复封真武荡魔天尊
明成祖封号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

显而易见,最后给真武大帝上封号,且到了极致的是朱棣。朱棣被封为燕王,镇守着大明的北大门,正是真武大帝所处的位置。其实,朱棣这是在标榜自己,或者借真武大帝的神力,夺取大明皇位。因而,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朱棣赶走朱允炆做了皇帝,而为朱棣成功夺位的第一功臣就是“称姓氏”的和尚姚广孝。

《水浒传》中,施耐庵写到了宣和元年宋徽宗下“革佛诏”这件事,“革佛诏”中就有一条,把佛降为大觉金仙,释家没有了,僧人便要称姓氏入道学。书中以“鲁智深”、崔道成这两个符码来隐射这段历史,而姚广孝其实也是一个称姓氏的不伦不类的“花和尚”。

和尚与“真武大帝”联手,其实也是《水浒传》中“佛道合一”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鲁智深绰号天孤星,而姚广孝字独暗,号独庵老人,岂不是很“孤”吗?《水浒传》中还有很多这方面的隐喻,比如,武松景阳冈打虎等等。

种种信息都表明,施耐庵就是一个佛教信徒,此人绝不是乡间长者,而是一个在大明王朝中有一定地位,能够亲眼见到或者亲耳听到大明王朝秘史的人。虽然名字中有“庵”字,但是不是个僧人,恐怕还得进一步探究。

无论怎么,施耐庵都不是“实乃俺”。施耐庵不是,罗贯中更不是。

编辑于 2020-07-12 12:56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谁?他是山西太原人还是山东东平人?罗本就是罗贯中吗?——刘焕的书房

在明清小说诞生以前,宋元话本是最初的小说雏形。话本就是说话的本子,也就是说书。《鹿鼎记》里的韦小宝大字不识一个,却也博古通今,就是在扬州市井听说书的结果。由于明清小说脱胎于宋元话本,所以一些说书的痕迹都被保留在后世的小说里,比如“话分两头,各表一枝”、“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小说遗传的母体痕迹。

那么,中国第一本小说是哪一部呢?大家一致公认,从话本变成小说,迈出第一步的是《三国演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小说。

有人统计过1949年至1966年印刷的中国古典文学,《三国演义》的印刷数最高,群众最为喜爱,当时达到了646万册,且供不应求。截止到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三国演义》总销量达到了5000多万册。

在今天,《三国演义》也是影响最大的中国古代小说,在日韩的影响力超过其他中国小说。

相比较《水浒传》繁杂的版本,《三国演义》的版本少多了,只有嘉靖壬午本和毛宗岗的评点本。

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研究却一直是古典文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此人是谁?他的籍贯又是哪里?

古代的很多作家,都不习惯署名,因为小说不受上流社会重视,小说家社会地位低微,而且某些作家写的也是见不得人的小说。所以说,很遗憾,我们对于很多伟大小说的作者,知道得并不多。

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刻本是嘉靖年间的,令人惊异的是,这本书居然前面有署名!这个作者居然不再匿名!在它的上面,明确地写着“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于是,我们知道了,这个作者叫做罗本,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就是罗贯中。

好了,本文完结。

毕竟一开始的刊刻本上都写着作者了,白纸黑字,罗本贯中,这不就是作者了吗?

慢着,没那么简单。

那么,罗贯中是何许人也呢?一直以来,中国考据学家胡适也无法得知罗贯中的生平资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1930年,郑振铎、马廉和赵斐云三位学者访书于宁波,听说宁波天一阁举世闻名,看看能不能进去看书,找到一些孤本,得到允许进入后,发现了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录鬼簿续编》,其中有罗贯中小传: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由此胡适知道了,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杂曲作家。胡适说,这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并且写在他的《三国演义考证》一文中。

胡适的考证不仅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着第一手的资料《录鬼簿续编》,一时间,没有人能够推翻,鲁迅也表示赞同。

只是很多人有疑问,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人,可是,《三国演义》最早出现却是在150年之后弘治年间的事情,倘若这本书明初就写成了,为什么一直湮灭不闻?连一部不是什么精品的《剪灯新话》都在民间流传甚广,没理由这本书在那100年间神秘地消失吧。如果这本书是明初写成的,那这100多年间,却无人知道有这部书,真是奇哉怪哉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卷开头有蒋大器的序言,当时浙江金华一个叫做蒋大器的人写了一个序言,蒋大器号庸愚子,后来在最早刊刻的嘉靖版中,卷首所载的也是这篇序言,这篇序言是我们研究三国演义的重要资料,他写道:

弘治甲寅 (1494年) 仲春序: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

蒋大器说,宋元的一些话本,言辞鄙谬,不堪入目,很多士人都厌恶那些评书。可是山东东原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根据《三国志》写作了一个《三国志通俗演义》,语言通俗而且不鄙陋,书成以后,士大夫都争着看,一时间引发极大轰动。

蒋大器的序文告诉我们如下几个问题,宋元话本比较粗鄙,士人们不喜欢看。山东东原人罗贯中写了一本《三国演义》,大家却都很喜欢看,争相传抄,以便于更多人阅读。

根据蒋大器的序文,这个罗贯中是山东东原人,与前面记载的罗贯中山西太原人并不一致。

东原又叫做东平,是今天山东泰安市的一个县。

更巧合的是,这里就是宋代的梁山泊所在地,不管怎么说,罗贯中是编纂还是整理师傅施耐庵的书,都和《水浒传》有关联,他的老家就在梁山泊。

这里梳理下,我们发现了两条互相矛盾的线索。

1、嘉靖本刊刻的《三国演义》上写着作者叫做“罗本贯中”,《录鬼簿续编》记载了,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杂曲作家。

2、嘉靖本刊刻的《三国演义》前面有蒋大器的序言,上面说此书的作者是山东东原人罗贯中。

问题来了,这两个都是最早的资料,都写到一个叫做罗贯中的人,却写到了两个籍贯:山西太原和山东东原,哪个是对的呢?

结果就有一个奇观,今天两地都把罗贯中当成自己的名人,都建造了纪念馆。

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罗贯中纪念馆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罗贯中纪念馆

居然山东山西各有一个纪念馆,谁也不让着谁。

有人说,不会是笔误写错了吧,问题是“太”和“东”自行差异很大,为何会写错?而且山西和山东南辕北辙,也断不可能写错的。

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小问题,历史学掀起了数次大的争论。

为了破解这个谜,我们首先回顾历史,了解清楚一个问题:罗贯中是谁?谁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他。

罗贯中是谁?

我们就好比进入了一个迷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再往前走了,而是退回到原点。

我们不去找《三国演义》的线索了,而是找罗贯中的,谁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到了他。

在解读《水浒传》之谜的时候,我说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有一个大藏书家郎瑛,因为身体残疾,没办法劳动,加上家里有钱,天天在家读书,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郎瑛那段文字,我在水浒的时候也引用过:

“《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云:‘钱塘施耐庵的本。’昨于旧书肆中得抄本《录鬼簿》,乃元大梁钟继先作。载宋、元传记之名,而于二书之事尤多。据此,见原亦有迹,因而增益编成之耳。”

这里提到了杭人罗本贯中,和钱塘施耐庵一样,估计这两个人都长居杭州过。

在郎瑛之后的胡应麟,曾在《少窒山房笔丛》卷四十一 “庄岳委谈”(下) 记载了一条史料:“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世率以其凿空无据,要不尽尔也,余偶阅一小说叙,称施某尝入市肆,细阅故书,于敝楮中得宋张叔夜禽贼招语一通,备悉其一百八人所由 起,因润饰成此编。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绝浅陋可嗤也”。这里所说的施某,是指的施耐庵;这里所说的罗本,就是罗贯中。胡应麟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这一说法最近就是源自这里。

那么,他们是历史上最早提到罗贯中的吗?未必,随着更多史料的挖掘,我们得出了更多线索。

1959年,在上海发现了元代理学家赵偕的《赵宝峰先生集》,卷首是一篇《门人祭宝峰先生文》,其中列举了31个门人的名字。

可以说,这种史料平时受关注程度应该不高,问题就出在这31个门人身上,一个个看下去:

向寿

乌斯道

罗本

王真

顾宁

问题来了,罗本?不就是那个罗本贯中?

这篇《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立马引发了历史学家极大的兴趣,因为这篇真实存在的文章,极有可能就是破解罗本之谜的关键,所以说,历史总会留下蛛丝马迹,而痕迹只需要一篇文章的记载就够了。

这篇文章作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这篇祭文中所列“门人”,是以年龄为序的,罗本的名字排列在向寿、乌斯道之后,向寿、乌斯道这两个人元史都有记载,向寿生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乌斯道生于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因此,我们断定,罗本应该生于1314年左右。

至于什么时候去世,假如他能活70岁,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罗本的生卒年就是1314年-1384年,正好是元末明初。

我们考据出的施耐庵生平,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正好比罗本大18岁,符合施耐庵是罗贯中师父这么设定。

贾仲明曾在明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为钟嗣成《录鬼簿》 题跋,自署“八十云水翁”,以此推断,他约生于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贾仲明和罗贯中结成忘年交,大约在元至正十七年以后,当时罗贯中四十多岁,在张士诚幕中作客,贾仲明只有十七、八岁,结交地点在苏州。这两条史料说明,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约生于元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殁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

这条记载和《门人祭宝峰先生文》的记载并不冲突,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我们归纳下:

1、《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头写着罗本贯中编次,这个人叫做罗本,字贯中。

2、《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出现了一个门生罗本,生卒年大约是1314年-1384年。

3、《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一个散曲家罗贯中(不清楚这是名还是字),说他是山西太原人,推断出他的生卒年是1317年-1387年。

我们知道三段论。

1、a=b

2、b=c

3、所以a=c

所以,我们得出3个线索

1、三国演义作者是罗本贯中。

2、罗本,约1314-1384

3、罗贯中,1317-1387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本,字贯中,生卒年是1317-1387。

而他的籍贯,则是《录鬼簿续编》中记载的山西太原人。

可以发现所有证据链都是齐全的。只有一个问题,这个罗贯中是一个散曲家,而且《录鬼簿续编》记载的都是散曲家,从没说过他会写小说啊。

但大家觉得这就是定论了。

山西太原派胜出,至于山东东原派,则被称之为笔误。

一时间,山东东原派集体怒了。

要知道,《录鬼簿续编》是胡适在1930年代才找出来的,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压根没人在意这本书,也没人说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统一说是山东东原人。

1、《三国志史传》,嘉靖二十七年(1548 年) 序,万历年叶逢春刊本,题:“东原罗本罗贯中编次”。

2、百十五回本《水浒传》 署 “东原罗贯中编辑“ 。

3、百十四回本《水浒传》署 “东原罗贯中参订 ”。

2、《三遂平妖传》万历年间王慎修刊本,题“东原罗贯中编次”。

3、《隋唐两朝志传》(一名《隋唐志传》) 明万历己未(1619年) 姑苏龚绍山刻本题“东原贯中罗本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

明清时代,多种刻本一直说他是山东东原人,四部典籍都是如此,怎么到了现代就摇身一变呢,而且东原派指出:《录鬼簿续编》是记录散曲家的文献,里面没有说过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只是说他是个散曲家,不能作为证据。

相反弘治年间蒋大器的序言,明确说,三国演义,是东原罗贯中编次,这才是更加明显的证据。

虽然《录鬼簿续编》是珍贵史料,但是有更第一手的资料,那就是现存的《三国演义》明代刊本,大多署名“东原罗贯中”,作品的署名,应该更有权威性。

也就是说,自己作品上面的署名,当然更权威。如果这个不能相信,还有什么能相信呢?你写一本书,署名叫做“姑苏第一才子”,结果别人都说另一本笔记上你是杭州人,你不觉得奇怪吗?

只不过东原派还缺少更多的证据加持,东原派果然找出了更多的证据。

《关于罗贯中原籍东平说的研究和调查》记载,元代延祐五年 (1318) 状元霍希贤的后代霍树元 、霍衍皆介绍:“霍希贤和罗贯中是同时代人,他有位好友叫罗本 ,就是三国演义的罗贯 中 ”,“罗在宿城罗庄住,也是个大家庭 。我祖上为了与他相处,即把他的府第建在了宿城 ,府府相邻 ”“我们霍状元曾和罗贯中是很好的把兄弟,两人的关系亲如手足 ”,这些都记载在自家家谱中。

一般来说,家谱不能作为资料,不过施耐庵的真身也是从家谱中考证而来。假定霍希贤于1318 年中状元时为三十五岁,生于1283 年,罗贯中小他三岁,那么 ,小说家罗贯中的生年应该约为1280年,即生于元至元庚辰年左右 。如果他活了七十岁,那么生卒年应该约是1280年-1350年,这比散曲家罗贯中要大了40岁,更和施耐庵的年龄差不多,甚至比施耐庵要大。

著名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认为:大多数明刻本《三国》都 “认定罗贯中是东原人”。“所谓杭人,亦即钱塘人,是新著户籍,东原,才是本籍”。他又说: “我之认定罗贯中必是东平人,还是从《水浒全传》中得到一些消息的。《水浒全传》有一个东平太守陈文昭,是这个话本中唯一精心描写的好官。把这个好官陈文昭说成是东平太守,我看也是出于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不过,这也只是一家之言,无凭无据。不过这并不影响施罗的师徒之情,谁说师傅就必须比徒弟年长很多?也有可能是同龄人。

那么,罗贯中和《水浒传》究竟什么关系呢?为何明朝刊刻本中除了施耐庵,还会出现罗贯中的名字?

关于这个,胡适和鲁迅观点不同:

1、胡适认为,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学生,甚至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化名(这个证明不对),创作了繁本《水浒传》,后来在明朝中期,书商对其删减,成为了简本《水浒传》,简本作者不明,先有繁后有简。

2、鲁迅认为,罗贯中不一定和施耐庵有关,他创作了简本《水浒传》,施耐庵对其润色,改成了繁本《水浒传》,施耐庵可能是明朝中期的人,先有简再有繁。

这两种观点目前都有人相信。

而关于罗贯中的籍贯,太原说和东原说各有拥护者,在80年代和2000年代先后两次大论战,但现有的可资依据的材料实在太少,而权威的、无可辩驳的材料更是微乎其微,所以无法给出更多的佐证。

针对太原派和东原派的不可调和,出现了一些偏门,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罗贯中是东原人,只是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笔误了,写成了“太”,这个不太可信,字形完全不同。

还有人说,东原其实是东太原,借助了兰陵笑笑生可能是兰陵人,可能是南兰陵人的灵感,说南北朝时期侨置了一个东太原,在今天的济南市,区别于泰安市的东平,这个也被人认为是不可能,因为东太原早在北齐年间就废除了,断无可能用这个废弃千年的古称。

还有人说,罗贯中祖籍太原,生于东原。总之出现了各种争论的观点,在80年代那样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委实给全民科普了一把。

两个罗贯中

直到近十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陈辽写了一篇论文,总结归纳后提出,应该有两个罗贯中。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之前也有人怀疑过,但没有深入研究。

我们归纳下此前的线索

1、《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头写着罗本贯中编次,这个人叫做罗本,字贯中。

2、《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中出现了一个门生罗本,生卒年大约是1314年-1384年。

3、《录鬼簿续编》中记载了一个散曲家罗贯中(不清楚这是名还是字),说他是山西太原人,推断出他的生卒年是1317年-1387年。

4、《三国志通俗演义》篇首的序言中写着东原罗贯中。

5、多种明清刻本上都写着“东原罗贯中”。

6、霍希贤的家谱记载的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280年-1350年。

好了,就这么多线索,当成是一次侦探游戏,什么样的人能够符合这些特征呢?

就像侦探游戏谜底常常是双胞胎一样,罗本这个名字也存在双胞胎。

如果有两个罗贯中,那么问题就全解决了。

1、小说家罗贯中 (约1280-约1350) ,姓罗,名本,字贯中,山东东原人,霍希贤的好友。

2、散曲家罗贯中 (约1317-约1387) , 姓罗,名贯中,山西太原人,贾仲明的忘年交。

这两个人不仅籍贯不同,而且年龄差别很大,小说家罗贯中比散曲家罗贯中大约年长四十几岁 。

赵宝峰的门人罗本应该只是同名同姓,和他们没关系。

这样,基本上上面的问题都能解决了。

其实问题在于,《录鬼簿续编》中只说了罗贯中,并没说这是他的字,既然书中其他人都是称呼名,没理由称呼罗贯中是字。

所以说,我们被混淆了。

古人的姓名=姓+名,还有字。

假设姓是X,名是Y,字是Z。

那么

1、小说家罗贯中 (约1280-约1350) ,姓罗,名本,字贯中,X=罗,Y=本,Z=贯中。

2、散曲家罗贯中 (约1317-约1387) , 姓罗,名贯中,X=罗,Y=贯中,Z不详。

所以说,我们把这两个人混淆了!

之所以有这样的误会,其实不怪别人,只能怪我们自己,因为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中只提到了罗贯中,却没有提到他叫“罗本”!我们想当然把罗本贯中也代入这里了。

这样一来,就很好解释了,散曲家罗贯中著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杂剧,行文和三国完全不同,应该不是小说家。

小说家罗贯中,则写了最初版本的《三国演义》,并把署名“东原罗贯中”写在了书的开头,所以后世刊刻本才会这么写。

所以,太原说和东原说争论了这么久,其实是混淆在线索中了。

有人说,研究罗贯中的籍贯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当然有意义,这说明了散曲家罗贯中和写三国的罗贯中并不是一个人,而晚明那些署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也并非罗贯中原著,这些在《三国演义》研究中都应该去伪存真,大胆去除。

参考文献

1、沈伯俊.关于罗贯中的籍贯问题 [J]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 (2).

2、张志和.罗贯中籍贯生平考异 [J] .许昌师专学报,1990, (1).

3、 刘世德.罗贯中籍贯考辨 [J] .文学遗产,1992, (4).

4、刘世德.东平人说罗贯中籍贯考辨 [J] .海南大学学报,1992, (4).

5、杨海中.罗贯中的籍贯应为山东太原 [J] .东岳论丛,1995, (4).

6、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答张培锋先生 [J] .文学遗产,2005, (10).

7、李孟儒.《录鬼簿续编》所载“罗贯中”写不出《三国》《水浒》 [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1, (9).

8、刘洪强.太原罗贯中与东平罗贯中为同一人考论 [J]唐山学院学报,2016, (9).

9、陈辽.两个罗贯中 [J].江苏社会科学,2017, (5).

编辑于 2023-03-03 09:32

施耐庵可能是个笔名,据说那时期写小说被人看不起,这个名字反过来念:俺乃是。以这两个点作出的怀疑!但是如果说是罗贯中的笔名,也有点不靠谱,三国演义的文笔和水浒传的不一样。这是非常具有争议的地方

发布于 2023-08-01 12:25
(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