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闻江苏新闻的提问
法律
社会
隐私保护
远程监控
亲子关系

儿子报警称被父亲用摄像头监控,父亲反问「你有多少隐私」,父亲做法可取吗?与孩子正确的相处模式是怎样的?

video
近日,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家长认为这种方式很有效,也有家长认为实属无奈之举,而孩子们则认为这样的沟通…
关注者
1,664
被浏览
1,153,946

545 个回答

小时候,我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反锁卧室门。

我喜欢听到反锁上门后的那一声“哒嗒”的声音。

然后我就会长舒一口气,该干嘛干嘛。

但如果门没有上锁的时候,我是完全没有办法集中精力的。

我会竖起耳朵听着门外他们拖鞋走过的脚步声。

每次他们的拖鞋声靠近的时候,我总是心里有根线仿佛绷紧了一般。

因为我和题目中的孩子一样,有一对认为“小孩子没有隐私”的父母。

他们的“战绩”包括曾经像网上很多家长所做的那样,用偷窥孩子的日记来“了解孩子”,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一定会找一个冠冕的理由让自己心安。

如果再进一步,他们在偷看了日记之后,还能抓取日记中小孩子的真情实感来进行他们自以为有趣,实则在孩子面前是挖苦的讽刺时,这种行为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不幸的是,我的父母两者皆是。

而后来的一件事,则让我的对于锁门这件事形成了执念。

有一次,不记得因为什么,我的无心之失造成了在他们看来的“弥天大错”。

他们疯狂地用成年人的方式攻击我,我左支右绌地想要维护住那仅剩的可怜的自尊。

但对他们来说,一场“有效果”的批判,一定要以对我所有抵抗的“完全摧毁”来收场。

矛盾越来越尖锐,我突然跑回屋子,锁上门,坐在椅子上嚎啕大哭。

他们拼命地砸门,嘴中骂骂咧咧,嘶吼着:“曹泽宇,你今天不开门就有你好受的!”

我整个人都在发抖,但就是咬住嘴唇,一动不动。

后来,声音减弱,我听见他们翻箱倒柜的声音。

我心里“咯噔”一声:“他们找到钥匙了。”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之后的那个画面,那个画面也常常以慢动作的形式出现在我深夜的噩梦之中。

绝望的我,看着那个我习惯于反锁门的把手以一种我异常恐惧的方式反向旋转。

一圈,两圈。

“吧嗒”,门应声而开,他们情绪高涨地冲进来。

然后就是气急败坏的变本加厉和我世界末日一般的哀哭。

那是我人生的某一个转折点,我的不安全感逐渐走向了一个巅峰。

因为即使在“家”这样的地方,我依然没有资格享有那最后一点的不被侵犯的空间。

隐私是什么?这不仅是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个体逐渐走向成熟的必需元素。

更是孩子在很多不称职的父母的“淫威”之下最后的避风港。

可很多父母连这都要拿走。

那个父亲质问报警的孩子:“你有多少隐私?我是你什么人?”

我心疼那个孩子,不仅是表面的,他报警之后,他的父亲一定气急败坏,一定变本加厉。

还有他的未来,他会在以后的人生里,慢慢地对于外界的应激反应倾向于负面,哪怕性格看似开朗也会在有很多人的场合感觉“心累”,然后养成一个人慢慢恢复元气的习惯。

就像我的父母对我的塑造。

但我并没有和父母决裂,我的童年也不是完全和父母没有交流。

有的时候我也会主动出门在客厅里和父亲一起看看CBA。

在那短暂的时间里,往往也能做到表面上的和谐,父慈子孝,其乐融融。

可是,只有我知道,在和他看过那场篮球之后,我回到我的小屋里,反锁上门,需要用多久的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我成绩还不错,也偶尔能够听见他们在外人面前对我的评价。

他们最喜欢用的词是“不用操心”。

仿佛这就是他们能够形容出的最好的评价。

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一声不吭。

这可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尊重孩子隐私的父母的心理。

他们不想在这个逐渐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正确,自己的错误的孩子身上放太多的精力。

他们信如圭臬的一句话永远都是:“孩子就是孩子。”

他们自私也自卑,焦虑也暴虐,所以他们会用简单粗暴的“侵入隐私”的做法来完成对孩子完全的掌控,以此舒缓他们为人父母失败的焦虑。

他们的行为可能不会造成很大的表面的恶果,我暂时没有抑郁,我也没有被他们养废了。

但我的心里从此缺少了一个让我安定下来的“锚”。

我羡慕那些从童年时就带着这片宁静生活的人。

而我终其一生,可能都要用疲于奔命来寻找那片宁静。

编辑于 2020-09-01 16:03

小时候我家的房门是没有锁的。

曾经是有锁的。后来因为我看书时把门锁上,不开门,不方便检查,我爸把门锁都撬开了。

我妈会坐在我身边看着我写字,看着我翻书。她在旁边织着毛衣,看我没翻书,就拿毛衣针打我手。

我妈最夸张的时候,顺着我的目光猜我在看哪行字,问我怎么还在看这行,是不是在开小差。然后要么骂我蠢,要么打我。

我爸会时不时推门进来检查。看我看到第几页,看我书背好了吗。看我在干嘛。


有一次蹲在厕所上厕所看杂志,我妈冲进来把我的杂志抢走让我快点儿上厕所。吓得我那之后上厕所都很不安。

那十多年的生活里,我觉得我过得比坐牢还要辛苦。

我爸规定我在他放下筷子前就得吃完饭,要不就得挨打。一直到现在,我都有个吃饭过快的毛病。常常因为饭菜太烫,烫的舌头发麻。

我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一点不按照我爸妈的意思走,他们就得打骂。

我的日记本被我妈拿来跟老师交流。我说她追到厕所把杂志抢走。老师说你的妈妈这样不好。我妈就在上面细数我的罪状,写了一长串,说我在厕所偷懒必须管。

我当时看到之后很生气。

我跟我妈理论:你不尊重我隐私。

我妈:什么隐私?我是你妈。

我:你不能看我日记。

我妈:下次被我抓到在厕所看杂志,我打死你。

你们无法理解我这十多年来经历了什么。

这些就是精神控制。

以至于大学的时候我就有了木僵的症状。


我爸比我妈好点儿,他只管我作业和我分数。我妈是从我说话站姿吃饭拿笔眼神都得管。

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妈前几天还问我怎么跟她没话说,怎么总是不乐意跟她呆在一起。

我笑了,我说:我从小就不喜欢跟你呆在一起,你忘了?我小时候你是怎么骂我的,怎么对我的你忘了?小时候你一开口我就担心你骂我,你不说话,我就担心你在想词儿骂我。我现在还怎么跟你说话?

我妈说:我是你妈啊。

我说:你以前骂我的时候怎么没想起我是你妈。

真的伤害的太深了。如果只是一般的骂我我不会放在心上。是真的骂的太难听了。那时候她一开口我就想从楼上跳下去。她是我见过骂人最难听的,甚至还经常不带脏字儿。

以至于我到现在都有个毛病,就是只要别人一开口骂我,我就跟失聪了一样,自动过滤掉所有骂人的词儿。

我妈有多牛逼。过年的时候去亲戚家做客,亲戚小孩儿在地上玩沙子玩儿的正开心,她逼人家学习。我们一群人都拦着她,说这都年初几你让人家学习干嘛。

她说教人家写作业。我天,人家上幼儿园,写个屁作业啊。她说孩子这么简单的乘除都不会,不行,必须得教。

然后就对着墙上的贴纸教那小孩儿。小孩儿什么也不会,被问的一愣一愣的。她就说人家。那小孩儿被说的不知所措,特委屈地看着自己爸妈。不知道这是哪路大神大过年跑家里教她作作业来了。还是吃饭的空档。

她还特有成就感。

我们小时候就这样,对着课本儿七八年。连过年都对着。这七八年里,没有休息。周六日不让出去玩。做完作业复习,复习完预习。预习完再复习。不让看课外书。也不让开小差。

我奶奶常常说我妈,年三十看什么书啊。我妈说你懂什么。

评论有个说比坐牢惨的。当然比坐牢惨了。

我爸曾经逼我把政治课本上的大字儿小字儿全背下来。背不下来就打。

我弟弟妹妹都报了课外班,都能出去玩,只有我不能出去,只有我下课就得回家看书。他们都有课外书,我不让看,抓住就打。连画会儿画都打。

什么叫课本。课本就是学校发的书和老师让买的教辅书。除了这些书,不让看任何书。

这么多年,把我逼成什么样儿了。

我家唯一一本课外书,我看了四五遍。我那会儿就是疯狂的找除了课本之外的东西看。因为真的太恶心了。365天对着课本儿,是个人也受不住。地上捡个有字儿的纸,我都能看半天。

我曾经多爱学习呢,一下午能做完一本习题册,到后来看到书就脑袋发白。我是五岁念书的,小学成绩在班上从来都是前几。被我爸妈逼到后来就是学不下去。

他们觉得我是神。

我到现在为止考试就没通过过,就是我根本看不进去书。我所有的法则记得清清楚楚,就是唯独不能看书。我自己都不明白。直到我今天突然想起小时候的寒窗苦读。

有人说你爸妈不让你做一点儿活儿,还不好吗?那你知道什么是酷刑吗?就是让一个人什么不做,只能看课本。

看十年。

“妈,我看完了。你不是说让我看电视吗?

看什么电视,复习去。

妈,我复习完了。

那预习啊。”

去你妈的学习。

我一直到念大学前,都没坐公交车在我家这个城市玩过。一直到念大学前,都只会读书。

我爸妈打我骂我,限制我的行动其实都是其次。最可怕的是让我看书。

我这么严重的心理疾病,就是那时候逼的。七岁起第一次说跳楼。十一二岁的时候觉得生活没意思。到大学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该怎么活着。


即便是现在,我妈一开口,我也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即便现在,我妈还想着控制我。从一进门就问我吃了吗。我说吃了。她说怎么没见米少,碗还这么干净。

反正不管如何,她总要说我没吃,要说我饿了,要给我做饭。我说我不饿,她说我十遍。最后能在不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把她想让我吃的东西端上。然后又尊尊善诱让我吃下去。先是托词让我尝尝味道,接着是吃一口,再吃一半。最后用:都吃了这么多,你倒是都吃完,别浪费我心血。让我都吃完。

问题是并不是你吃完她就不逼你了。她会接着说你穿的衣服太多了让你脱了,说该睡觉了逼你睡觉。

如果你不照做,她可能会上手扯你衣服,或者给你递筷子。小时候她的手段会更多,她才不管你吃不吃,放我面前,三分钟内不管我在干嘛,吃完,不然让我爸打死我。

所以我往往是在她端过来的时候就破口大骂。我妈常常说我神经病。到后来我发现即使我破口大骂,我妈还是照样这样做,端到我面前,然后用各种语言攻势逼我吃。

所以我一般是把东西往地上一砸。或者直接往窗口一扔。

但是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其他人就会不理解:

你妈对你这么好,给你做饭,你还要这样对她,你太不是人了。

谁乐意吃谁吃去啊。

很多人说不就一顿饭吗?你太较真了。

那你是没见过她从小到大怎么逼我吃饭的。

未经我的苦,你怎么知道我多痛苦。

现在我每次听到别人劝我:

多吃点,再吃点。

我都会下意识惊恐地喊起来:

不吃了。

对方也会很奇怪我怎么这么大反应。

能把我逼成一句话就条件反射,你说我小时候是受过什么样的苦?

这种已经不是爱了,是控制欲。他们没有把我当人看而是当做他们的附属品。即使我这么大了。


什么爸妈含辛茹苦的带大我。如果我爸妈尽了一点责任,我都不会这么恨。

我曾经以为过我爸妈是爱我的。

直到我看到别人家爸妈是怎么对孩子的。直到我想起爱我的奶奶是怎么对我的。

我妈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如过我一次愿。她能在我跟我弟弟妹妹吵架打架之后骂我,甚至是明明不是我的错,甚至从来不管我受了多大的委屈和侮辱。

我让她帮我买个方便面,交代三遍不要买xx口味的,她都能买成xx口味的。我太了解她了,她说xx口味才好,你怎么能不喜欢呢。

这么多年我试过跟她好好沟通,转眼她就拿我的话逼我,拿我说过的话攻击我。我在家张牙舞爪,在家摔东西,破口大骂。我妈没有一点心疼,丝毫没有关注过究竟是什么让我变成这样。

她仍然我行我素。

二十多年,我闹过多少次,她都还在逼我吃我不喜欢吃的东西。

有人问,这跟爱有什么关系。

我妈很爱我弟和妹妹。从小对他们的控制欲非常强。但是她也怕他们恨她。所以很多想法她都放在心里,不敢做出来。

但是对于我,她从来不曾顾及我一丁点儿感受。

我爸小时候菜里扒出来一块肉都拿筷子死死摁住,要护着给我弟弟。那么问题来了,桌上那么多人,有哪个会不把那块肉留给我弟弟?

答案是我。


你以为我对他们不好吗?但是他们要的不是那些。

我买的零食放在角落里长虫,我买的衣服,我爸说是垃圾,他宁愿穿破衣服。

在我爸心里,我应该给他端茶递水洗衣服,把工资上交给他,给他做饭,把家里所有家务活儿都包了。这才是别人家女儿应该有的样子。

我很抱歉没能如他愿。

你说真的是我固执吗?明明是他们不肯接受别人。

我在庙里的时候,听人说起过一个男生。他爸从小打他,把他脊椎都给打断了。

他实在没法了,就出家了,去庙里生活。

他爸不同意他出家,把他骗回家砍他。幸好他逃走了,再也不敢回家了。

他妈也不爱他。

他的心理问题不比我轻多少。表面上看起来仪表堂堂,很多女生喜欢。实际上常常一说起来就盼着父母双亡。


对自己孩子好点儿,尊重他,把他当个人,别老想着控制他。也是尊重你自己。

原生家庭的那些年,我们这些孩子要用一辈子去弥补。甚至还弥补不了。

我刚刚说的那个男生,自己从事宗教方面工作,据说也看了很多心理医生,但是没用。常常自己一个人坐着好几天一言不发。

表面上他非常成功,但是只有他身边的人知道他有多痛苦。

就像表面上你看我的回答我都是非常正能量开心的。甚至还特别逗。可是我跟那个男生一样。我最近消失了很久,其实哪儿也没去。就是什么也不想做,不吃不喝自己干坐一整天。

你知道驯养老虎吗?从小养起,把它圈在一根柱子上,它只要表现出一点老虎的样子,就往死里打。等它长大了,它就不是老虎了。即使取走它脖子上的圈,它也哪儿都不会去。

这就是我们的遭遇。

不好意思,絮絮叨叨了一堆没头脑的话,我太难过了。

这么多年了,我从没讲过这些。我这一辈子是真的被毁了。小时候我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没有一天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到后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其实也早都忘了这些。我甚至不记得为什么我对我爸妈那么大怨气。

为什么呢?

我终于想起来了。他们毁了我。我本来没有记起这么多。可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我之所以离不开他们都是源于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控制。

越长大越知道父母恩之大,可也越明白父母心思所想。也就越不知道该怎么面对。他们并不承我的情。我以为自己能淡忘,但他们的行为一丝都未曾改变,依旧伤害我,我又怎么忘?

希望各位家长引我们为戒。

对孩子们好点儿。尊重他们。求您了。


很多人质疑我,说没当过父母,不知道父母苦。可实际上,我能写出来他们这么多年伤害我的,不及他们实际伤害我的百分之一。

小时候的确无能为力,长大了反复被绑架,终于有天自由了,大家都断了联系。真的挺好的。

编辑于 2023-04-28 12:06

父亲的做法,让我想起了小的时候与老师们斗智斗勇的情景。

那个时候为了「应付」老师们监察,课堂上偷偷溜号看课外书,自习时还专门找小伙伴放风,那时真的是「绞尽脑汁」用尽了「聪明才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一般情况下,这位父亲当年也偶尔有这种小聪明,现在,这种小聪明应对到了他的孩子身上…

他可能觉得这样做是无奈之举,可以有效监控到孩子的一举一动,可以达到监督的效果。实际上这是非常愚蠢的做法。

这是一种信任的缺失,对孩子的信任。也是一种最懒惰的解决方式,他完全放弃了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才能让孩子培养出自觉自律的性格,反而选择最直接的最不可取的方式。

他这做法就是表明了一个态度:儿子,我不相信你!我要看着你!

尊重是相互的,信任也是相互的。

孩子是需要认可和鼓励的,看似这样做既省事又省心,但我觉得还不如当年这位父亲的老子揍他一顿更管用,虽然棍棒教育我是绝对不支持的。

我想这位父亲当年应该也是需要老师和父母的认同和认可,他肯定也曾有过对那种无时无刻监视状态下的深恶痛绝。但最终,他还是变成了他最不想变成的人。

发布于 2020-09-01 07:46

这个爸爸的反问一连四发真是说得“铿锵有力”啊!

我来替他把潜台词补充完整:

我监视你什么了?
我看的就是你熬夜打游戏,防得就是你偷偷干坏事。你如果是乖乖学习还怕我监视吗?

你有多少隐私?
你一个小孩子家有什么隐私,有什么是不能给大人看到的?

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我是你爸爸,父母管孩子天经地义,监视你是在管你,为你好。
爸妈都在外面忙生意,盯不了你,不装监控还能怎么办?

这个爸爸绝非个例,挺多家长,尤其是小学生家长,通过监控管孩子,而且装了以后感觉挺好的。

嗯,看监控的人是感觉挺好的,也理直气壮。

可是被监控的那个人什么感觉,你有没有设身处地想过?

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老板要给你的工位安监控你什么感觉?我们把上面那位爸爸的问题换成老板的问题:

我监视你什么了?
上班就该认真工作,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有什么怕我监视的?
怕摸鱼被看到?防得就是你摸鱼,你不摸鱼还怕我看?

你有多少隐私?
你联系的人、聊的事,都是公司业务,能有什么隐私,有什么是不能给老板看到的?我又不监视你上厕所。

我是你什么人?我不可以监控你?
我是你老板,我付钱给你,怎么就不能看着你干活了?你有错我随时能指出,多高效的工作方式,一对一VIP待遇,别的公司还没有呢。
公司这么多人,我忙不过来啊,安监控也是无奈之举。我是为你好!好好工作,将来升职加薪,受益的不还是你自己!不知道感恩还委屈,真是气死我了!这员工真不懂事!
祝每一个安监控的家长,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老板

老板这要求就算再理直气壮,估计也没几个人能接受吧!即使是热衷给孩子装监控的家长。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对于你的监控,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的。

前一段时间,有个女孩因为被妈妈安摄像头监督是否按时看书,也上过一次热搜。当时网友们举行了投票,结果绝大多数人都投给了“完全不能接受被监视”。

就像孩子说的,谁愿意被像囚犯一样关着啊。


所以,安监控这事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


  • 不装监控,孩子背着我不干正事怎么办?


父母初衷没错,但是安监控这方式真的治标不治本。

无论是干正事还是闲事,被监视的感觉真的很差,所以很多孩子会用哭闹、藏摄像头、砸摄像头等方式来表示拒绝。还有的孩子学会了撒谎、讨好、伪装。

台湾有个系列短剧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两集讲了妈妈监控两个女儿的事情。

妈妈会一边做家务一边看姐妹俩在另外房间的活动,监督她们的一言一行。因为姐姐茉莉细心稳重,妈妈一般重点监视姐姐,有什么事都让姐姐带着妹妹做。

她以为看得越多,就会越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自己眼皮子底下不会变坏,会好好学习,结果呢?

茉莉表面很乖,会照顾妹妹,会主动学习,成绩优秀,堪称“完美”。但是在妈妈看不到的地方,那些被否定的意愿,在疯狂扭曲生长。

她偷偷写小说,偷偷和男生谈恋爱,偷偷去图书馆借自杀、嗑药相关暗黑系题材的书。甚至偷东西、自残,所有妈妈禁止的,茉莉都在偷偷做。

妈妈长期监控施加的精神压力,茉莉不敢反抗又无处发泄,她开始偷东西。每次妈妈指出她的错误,她就会去偷一样东西,当作礼物送给妈妈。

“作为妈妈,永远那么高高在上,永远那么有道理是吧?我永远有错,你永远完美是吧?戴上我偷的发卡,你就是和我一样有罪的人,我们都不完美。”看着妈妈开心得戴上发卡,茉莉生起一丝快感,找到一丝丝平衡。

但是更多的,茉莉的负面情绪是攻击自己。每次考砸了,茉莉就会提前把手腕割出一道道伤痕,她觉得,自己先痛过再被妈妈打,好像就没那么痛了。她幻想着,如果有一天妈妈看见这些伤痕,可能会伤心,会警醒,会给自己道歉,从此就不再打骂自己了。

终于有一天,茉莉再也没力气反抗妈妈了,她选择了自杀。

  • 抓住培养自制力关键期,才是解决不想学习的根本方法


说回新闻中的老父亲,孩子熬夜打游戏,不催都不知道学习,这么被动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自己有想过吗?反正不是天生的。我前几天的一篇回答里刚说过,内驱力是人人生下来就有的能力,它生于呵护,毁于逼迫。

老父亲的做法也给我们敲响警钟,保护孩子的学习内驱力要趁早——要想孩子14岁的时候知道为我学,我要学,那么从4岁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培养。

下面就来给看到这里的知友们上干货了!

如何保护孩子的自驱力?

具体说就是整个学习过程,要满足孩子的这三个心理诉求:自主感、胜任感、需要感。

这三大心理诉求来自两位著名美国心理学家EdwardL. Deci与Richard Ryan在1970年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解释了人能持续有动力做事的原因。

1自主感

自主感通俗说是孩子自己做主要学习,自己真心愿意做。

这个愿意可能因为兴趣,可能因为喜欢某个老师,因为好朋友去了某个兴趣班也想一起玩,或者因为一点点天赋。不管因为什么,当他与学习产生了那么一点点火花,就赶紧抓住它。

经常听我们常青藤爸爸APP上故事的小朋友,很多都把同龄的小小常当成是未曾谋面的朋友,所以在课程中出现小小常的形象,他们就特别愿意学。这也是我们在设计课程时的一点“小心机”,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所以经常会收到类似下面的反馈:

其实小小常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会因为他的一个好朋友去学围棋了,而他想和这个好朋友对弈,所以也主动要学围棋。

孩子好奇心这么强,其实兴趣的火花是天天呲呲冒的,就看你能否抓住。父母要做的不是唠叨孩子,而是先从打造内驱力自动发芽的环境开始。比如自己很努力,成为孩子追随的榜样。很多医学世家、音乐世家、教育世家,都是这样熏陶出来的,这一点作用不可小觑。


但是,光得到“自主感”并不一定能保证孩子有持续做事情的动机,这就要说到第二个重要的心理诉求——胜利感。

2胜任感

胜任感是指这件事我觉得我能做到。

在孩子失去兴趣的时候,孩子最容易说的理由是“我不喜欢”。这并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是很多时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去观察、去找到实际上他为什么不喜欢的原因。
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采用具体的方式给孩子建立“胜任感”。
这种感觉通常有两种获取的途径,一种是从内获取,孩子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厉害,有能力;还有一种从外部获取,像是别人点赞或者得奖。
用拉琴来举个例子,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一定是被表扬声包围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拉着拉着,新鲜劲儿过去了,紧跟着的反而是枯燥的练习和背谱子,手型不对、拉错音更是常有的事。孩子开始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做好,出现了畏难情绪。

这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胜任感”的好时候了。可很多父母往往在揪着“自主感”不放,急于与他争辩。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当初可是你自己想要拉的,怎么可以现在就打退堂鼓?学东西不坚持哪儿行?”但他们不知道,基本上,这话对孩子起不了作用。

那父母该怎么从“胜任感”上找突破呢?比如,你可以让孩子当你的小老师,教你小提琴,让他从你身上找到优越感,从而获取“胜任感”。同时你还可以接纳孩子沮丧的情绪,试着帮助他平衡“胜任感”。比如说,“孩子,你是不是觉得现在拉小提琴有点难了,不像以前那样很有成就感了?那这样,以后练习曲子,我们搞个混搭。不要老练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简单的,你练得熟的,或者你喜欢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满的时候再去拉那些有点难度的曲子。”

不光鼓励他“加油”,更要教会TA方法去解决问题,才能帮他重新找回“胜任感”。

另外有一个思路是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降低难度。就像上楼梯,台阶太高肯定累,变成更多的小台阶,每一步就轻松一些,孩子才愿意努力。

举个例子,让孩子实现英语的自主阅读是大目标,自主阅读的长句、陌生单词比较多,就要先学短句、自然拼读和高频词。要会单词,就要认识字母。字母这么枯燥,就通过儿歌、绘本、小游戏、动画片、尤克里里弹唱,变着法儿调动孩子手眼耳口去学习。(我写的那本《别错过孩子英语学习敏感期》的书,为什么要强调“分龄启蒙路线图”?就是为了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认知水平的兴趣点,把“学好英语”这个大目标分解成每个年龄可以完成的具体的小目标。)

光有前两点,能不能就让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积极投入了呢?还不够,人是社会动物,所以特别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这也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这个relatedness从字面意思,也可以翻译成归属感或连接感,但实操中我们更看重“被需要的感觉”,所以这里翻成“需要感”。)

3需要感


我们公号的粉丝曾告诉过我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和老人出国玩,在酒店办手续的时候,孩子和老人在大堂休息,这时酒店工作人员很友好地跟老人和孩子打招呼,说了几句很简单的英语,但老人听不懂,孩子充当了翻译。结果自此以后,孩子对英语的好感度爆棚!以前是被家长赶鸭子上架地学英语,现在变成自己要求学英语!这就是孩子的“被需要感”得到了满足而产生的主动性。

不一定非得出国才能培养英语方面的“需要感”,也可以让孩子教你、教家里的老人、教弟弟妹妹,毕竟“你们不如他”嘛,你们的崇拜、你们的进步,都会让孩子觉得学以致用,“有人需要我”。

同理,当孩子告诉你他讨厌弹琴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是否认真地当过他的听众?有过由衷的赞美?还是他弹他的琴,我嗑着瓜子玩手机?

其实“被人需要”是一种人人都有的非常高级的情感,一个人越能感觉到被很多人需要,格局就越大,就越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做事。很多做大事的大人物常常能自我牺牲废寝忘食,那真不是傻,是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义。

当孩子学习不自觉的时候,与其想着装个什么牌子的摄像头更管用,不如从根上想一想,到底是孩子的哪个心理诉求没有被满足:

你是不是忘记了倾听、没有尊重他的兴趣,使他没有了“自主感”?

是不是只顾着抱怨,没有与他一起解决问题帮助他重获“胜任感”

是不是只让他独立练习让他丢失了“需要感”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时时注意满足他自主学习的自主感、胜任感和需要感,养成一个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和好习惯,否则,等到初高中,再想靠装摄像头来监控孩子的学习,为时晚矣!

发布于 2020-09-30 17:56

我身边的一个半生不熟的熟人,男性,最近找我咨询女儿早恋的事儿。

白嫖我咨询这个事儿吧,我本来就不是很高兴。本来跟他也没有很熟。

而且这个人他不是不知道知识付费,人家给孩子报补习班可是花了6位数的。


这个人一把鼻子一把泪地在这跟我哭诉这件事儿,我还委婉地说:你是不是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更合适一点。

人家压根儿就不理我这一茬,一股脑地把女儿的手机聊天记录全部拍给我看了,那是一个视频。

我也不知道我是第几个看到他女儿跟别人聊天全过程的人。


等我看完了以后呢,其实觉得还好,就是小女孩儿之间互相办家家酒的事情,对方也是女孩。

说白了就是两个女孩之间橘里橘气甜甜腻腻的日常聊天。

这个对话完全可以作为很清新的女高中生日常漫画脚本。

而且她们聊到了很多日本动漫的东西。


巧了我是个老二次元。

于是我给这位父亲开了一个日本动漫的书单,让他好好地去看一下,了解一下他女儿的价值观是什么。

甚至,我把我自己一个经常看动漫的已经充值的账号,连账号密码都发给他了。

并且教了他从什么话题切入,如何同女儿聊爱情观的方法。


我寻思我作为一个提供免费咨询的人,连账号都给他了,这已经很够意思,很够朋友了吧。


过了一周,我问这位家长看到哪儿了,需不需要我给他画个重点,

人家说嗨呀,我把我女儿狠狠打了一顿,让她跟不三不四的朋友断绝联系。

还去找了那女孩的家长,让他管好自己的孩子。

我看了,就是外面的坏孩子把我女儿带坏了。



???????


在我看来那个女孩可能就是这个女孩儿的闺蜜啊。

绝交什么鬼?找人家长什么鬼?



我问他:你真的不想知道你女儿在想什么吗?你不想了解你女儿吗?


他说:小孩上学那么忙,哪有时间看漫画,我现在给她断网了,手机给她换了一个不能上网没有流量的老人机,我看她还能玩什么。



??????


可能在这种家长的眼里,小孩就是他们自己写的程序,哪里跑偏了出bug了,把它修掉就好,至于小孩愿不愿意,开不开心,他们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呢?

咱不爱孩子吗?咱花了这么多钱叫不爱?

孩子不听话就是不懂事!对不起家长的良苦用心!



我和一个在教育项目上有背景想投资教育项目的土豪说:你干脆下一个创业项目就还是高考补习班吧,这个东西稳赚不赔。

孩子只要不闹到杀人和自杀,心理健康算什么。

有些家长根本就不把这个事儿当回事儿。


另外,豫章书院这样的东西也是应该客观存在的。

毕竟,当这些家长发现——在孩子考大学的路上花了每年10万的补习费用,孩子仍然走上歪路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病急乱投医,找人打孩子,关孩子。

等着别人还给他一个程序没有出错的机器孩子。


孩子在他们眼里不是人,就是一个程序。

孩子不应该有压力,也不应该走歪路,毕竟他们自认为这么爱孩子,给孩子花了6位数上补习班呢。



在我看来,这个家长是极其愚蠢的。

我敢这么写,是因为我确信他即使在我的朋友圈里,也根本没有这个意愿点开这篇文章。除非我的标题是——一个月提分五十分。

就算看了,他也未必知道我写的是他的女儿。


不过话说不了太死,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还想找我咨询的话,请好好的把咨询费给我。

另外,我没改密码,给你布置的作业请你去看一下,你女儿喜欢看jump系的少年漫画,单纯又热血,是个好孩子。


好了,接下来的话呢,我要跟我的粉丝们说一下。


投胎这件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一件事。


如果不幸摊上这种家长,起码不要拿你的前途去跟他死磕。

因为这种丧心病狂的人,只有可能把你接下来送到杨永信那里电击,送到豫章书院关小黑屋挨打。

相反的,苟完这两年可以远走高飞山高皇帝远了,他也就管不着你了。


同时你自己真正很想要支配的消费,要么等你上大学了有能力打工自己挣钱,要么你可以巧立名目,以他们认同的目标为理由来得到支援。


我细聊才知道我们狗粮群的学生党里面有好些个月入过万的微商大佬。

而且她们普遍明白自己的家长哪里哪里其实不太对,可能有一部分靠不住。

然后家长教不了也不想教的部分,她们选择跑来跟我学,跟别的老师学,去自己做心理疗愈,自己弥补和成长。

而不是每天自怨自艾觉得未来毁在原生家庭上。



来,喝一口鸡汤:大家终究有翅膀硬了的那一天。

如果你的家长是独裁不讲理又无知的类型,不要强求对方理解你。

你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远走高飞。

在自己的自由范围内,成为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既然他这么舍得在教育资源上面给你砸钱砸精力,那么咱们就要利用好这个教育资源,让自己手上有尽可能多的筹码。

比起那些舍不得在孩子身上砸教育资源,还霸道独裁的家长,这种人提供的条件起码是真的还可以。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便利,夹缝生存,积蓄力量,好好去过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在于他们需要家长可以发自内心地理解和尊重他们,但是这个真的太看命了。

就算是上帝把我这样懂教育懂换位思考的人送到了这样的家长面前,并且提供了已经充值的可以看正版漫画的账号密码,他们也一样会视而不见。

他们要的结果是【孩子听话】。

他们对【孩子为什么不听话】不感兴趣,对【如何不让孩子听话且不痛苦】也不感兴趣。


没有的东西就是没有,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也不是你努力就能努力来的。

反而是我们要看一看,他愿意提供什么?怎么最大限度的利用他肯提供的东西?


哪怕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儿也可以。

只有投资人的资源倾斜和回报期待,却没有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不要强求自己认同那种扭曲的控制才是爱。


可以在自己独立后去追逐真正舒适的爱。



既然选择比努力重要,没得选的东西,就不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痛苦和纠结。

在自己可以选的部分,让自己有得选、去好好选就好。


投胎不太顺利的,基本都是要苟着过日子,各种各样的苟且着。人生本就艰难。



能读到这里的控制欲很强的家长们也别自我感觉良好了。

你就是个投资人。投资人才会盯着投资回报率如此苛刻。


爱从来都不是伤害的借口。

考试不够优秀、看漫画、和闺蜜腻歪,这都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类应有的自由。

不是你们肆无忌惮伤害孩子的冠冕堂皇的借口。少给自己贴金了。呸。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个男孩子,虽然给你女儿花钱,但是打压囚禁控制你女儿,还口口声声说是爱她为她好,你是不是觉得遇到pua霸道二流子了?

怎么换到自己身上就光伟正了呢?


是,也许你青春也是这么过来的。

那你难受吗?

你但凡有点难受都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吧?

好吧就算你不难受,又凭什么以己度人认为你的孩子不难受呢?为什么不允许她难受呢?凭什么不能正视一下她的难受呢?



很多人的青春期无异于一场牢狱之灾。

希望大家可以看一看肖申克的救赎。

激励自己到逃出生天的那一刻。

等我们做了父母,我们不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就已经改了自己命也改了孩子的命了。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知乎干货已获赞120万➕,收藏32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编辑于 2020-10-10 09:46

孩子懂不懂隐私?

可懂了,从3岁就懂了。

什么叫「隐私」?

隐私,就是个人的某个不愿意让人侵犯的领域。包括空间领域和信息领域。

简单说,就是当你不愿被别人看的时候(任何身体部位和个人信息),「隐私」就产生了。

当隐私被冒犯时,人会感到尴尬、难堪、羞愧甚至愤怒。

一个人,从几岁开始懂这个概念?

3岁。

很神奇吧?3岁的孩子还不怎么会说话呢,怎么就懂这么高级的词汇了?

别忘了,不会说话不代表没有感觉。大家都有了某种同样的感受时,才会产生词汇去形容它。

不会表达不代表没有感受。

小猫小狗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

肯定会有人抬杠:“你怎么知道孩子3岁就懂隐私了?”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麦克路易斯教授做了这样的一个简单的实验。

证明了孩子从3岁左右便开始意识到被迫曝光后的“难堪”和“尴尬”感受。 [1]

实验者先让3岁的雪拉在地上玩玩具。当玩得正高兴时,实验者让她的父母指着她,并不停呼唤她的姓名。

雪拉立刻停止了手中的活动,尴尬的笑着,并开始摸着自己的身体无所适从。这是人感到难堪时标志性的表现。

当同样的实验放在三岁男孩杭特的身上时,他表达了更激烈的情感——哭着哀求爸爸妈妈不要再叫自己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他们意识到了“我”是个独立的个体,跟别人是有界限的。

当别人越过了这个界限,“我”就会不舒服,就会难受。

隐私是孩子的自然权利

最近,对于孩子的权利问题,网上舆论越来越关注。抨击教育者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居多。

这不奇怪。

对孩子的教育,中国家长永远都是不计成本的投入,包括时间成本。

作业写不好,不但在家要“1对1盯防”,就连出门上班,也要用摄像头防止自己“鞭长莫及”。

百度百科中对“隐私”的定义

但这些家长忘记了——隐私,是人类的自然权利,天生就有的

“教育焦虑”却给了家长剥夺孩子自然权利的完美借口。

好像,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

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我不谈梦想、成功什么的。那都很虚,很多务实派也不愿意搭理这些。

在他们眼里,

最大的问题是:
学习不好就上不了好学校,上不了好学校就不能出人头地。

所以,别给我提梦想,没用!

那就不提,可是,自尊呢?生命呢?比学习都重要?

武汉那个因被妈妈扇巴掌而跳楼的初中生就是最好的证明。 [2]

与学习相比,现在的孩子更看重尊严,它甚至比生命更重要。

很多家长说,现在孩子难带了。他们怎么那么脆弱?

现在的孩子确实难带了。因为国家富裕了。

当吃饱饭的问题解决了,尊严问题就是生存的底线。

这样想来,那位妈妈的一巴掌只是孩子跳楼的“最后一根稻草”

持续的尊严剥夺和缺乏沟通才是孩子绝望的主因。


现在的孩子就是难带了

最近几年经常听说谁谁谁得了“抑郁症”。

大学时,我的心理学老师曾说过:“抑郁症就是‘吃饱了撑得’。”

先别喷,我也觉得这话简单粗暴,还有点侮辱人。

可这是人性,很难反驳。

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对生命的要求就会变得更高。

这是事实,你得接受。

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只能自己提升,却不能要求孩子降低生存的标准。

更不能在自己以前的童年回忆里自我感动,无脑抨击。

我听人常说:

“我小时候怎么没那么脆弱。”
“以前老师随便打孩子也没这样的~”

确实,以前孩子随便打,也没那么多意外事故。

但你可能没意识到:20年前,一般家庭是不敢想象吃肉吃到吐,小车随便开是个什么景象。

最近猪肉涨价,我们就拿猪肉来举例:

猪肉吃到吐


牛羊肉也没少吃

以2017年为例,中国猪肉消费量为5493万吨,其次是欧洲、俄罗斯,巴西排第四。

但是把第二名到第四名加起来,都还赶不上第一名中国猪肉消费量的一半(合计2600多万吨)。 [3]

也许你已经不爱吃猪肉了,好,那我们看看其他肉类。

2019年,中国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61.8kg。和我们的邻居,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3.7kg/人)相比,中国绝对是天堂级的存在。 [4]

所以,我说近几年中国人吃猪肉吃到吐,不夸张。

现在的印度跟20年前的中国很像,在那个国度很难找到抑郁症患者和跳楼自杀的学生。

因为他们在担心更底层的问题——吃饱饭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的孩子很少有爆出学习焦虑的……你懂的。

孩子没变糟,是教育理念落后了

「饱暖思淫欲」(这里“淫”指:奇思妙想)

所以,在这个“饱暖”的时代,人的思想变得敏感又千变万化,是正常现象。

时代在变,每个时代都有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你拿过去好的方面跟现在不好的方面比,不是孩子真变糟了,是你教育理念落后了。

再者说了,就算你大声疾呼,孩子难带。那又怎样?无论如何这都是事实,你也不能把孩子塞回去。

社会不可能适应个人,只能个人去适应社会。

以爱之名的绑架会越来越无效

“我是为你好”;“为了你的学习,爸妈操碎了心”……

这些话没错,但在孩子那里,没用。

而且这种话会越来越没用。

现代的孩子,他们渴望的是认可和尊重。而这种渴望,在初高中会达到巅峰。

如果你不会使用「认可」和「尊重」两大法宝,想让孩子主动学习,积极进取,难度极大。

其实我很难理解为什么家长不愿意做这两件事,在我看来其实很简单:

认可:告诉孩子你的优秀是真的优秀。
尊重:有什么决定都问问孩子的意思。

没了,就这两句话。

难吗?不难。真不难。可叹的是,家长会有各种理由为自己的无知和思维懒惰找借口。

你焦虑,孩子就不焦虑了?

你996很累——孩子还007全年无休呢。
其他孩子比自己孩子努力——作为榜样的你也不是马云啊~
孩子懒惰不学习——难道你工作时候没有消极怠工过?

打孩子?我更想先抽醒你自己。

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自己都不是龙。

你真的确定你的方法就能让孩子成龙了吗?你又不是过来人!

每个孩子都值得夸

中国的家长很擅长看到孩子“还有哪里做的不够好”。自动忽视“哪里已经做得很好了”

老祖宗早就教我们做人要“扬长避短”,但很多家长就是想不开,总喜欢跟孩子的“短”过不去,还很奇怪的认为“做得好的部分不是应该的吗?”

敬老爱幼是应该的,演员背台词也是应该的,不也都拿出来被夸奖,拿来做人设么?

相比之下,你孩子出众的优点更应该拿来大夸特夸才对嘛。

那么,如何夸孩子或者给孩子提意见呢?

这里不赘述了,已经写很多次了,可以看我下面这篇回答,应该能给你一定的启发:

尊重孩子就是跟孩子好好说话

如果你还抱着:“小孩子懂啥~”的价值观,那别看下面的文字了。对你无效。

如果你愿意改变,那么改变起来也算容易。

你完全有能力变得让孩子更愿意和你聊天,让孩子更愿意跟你同心协力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还是刚才那句话:

尊重:有什么决定就问问孩子意思。

哪怕是通知孩子,也要提前通知。这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尊重,你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只不过你还没把孩子当个“人”来看。

你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

最近我女儿想让我生二胎。我很重视,跟孩子在车上讨论了很久。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商量也没用。

甚至认为孩子是在“讨好我”,以为我想生二胎...我只能叹口气摇摇头。

但让我欣慰的是,更多的家长看出了我愿意给孩子的那份安全感和尊重感

给大家欣赏一下,仁者见仁吧,尊重这个事本身就是很虚很主观的。

你跟孩子的沟通模式别人也模仿不来,得你自己琢磨,自己摸索出一套孩子和你都喜欢的交流模式才行。

所以下面的视频仅供参考。

参考

  1. ^探索频道《婴儿成长》第四集——情感的萌芽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W411n7sM?p=4
  2. ^在教室玩扑克 初三男生被家长扇耳光跳楼身亡  https://www.sohu.com/picture/419401338
  3. ^中国猪肉消费量统计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905/741508.html
  4. ^图说:中国人均每年肉类消费61.8公斤,印度人均不到4公斤  https://zhuanlan.zhihu.com/p/87904232
编辑于 2020-09-19 21:29

不可取,因为“你有多少隐私”这句话本身就侵犯了隐私权

用侵犯隐私的方式来反驳别人关于其侵犯隐私的指控,气焰极其嚣张,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

编辑于 2020-09-05 17:00

我没赶上好年代啊!

我“寒窗苦读”的时候,别说摄像头,连手机都没有,但这并不妨碍天下父母心。

在我书房装了块:单 面 毛 玻 璃!不用想就知道,能透视的那面是对着外面的。就是这货:

我有时也是心疼,一个成年人趴在玻璃上往里看时,辣么一大片阴影,当我看不见吗?

我从来没发表过不爽的意见,因为我知道有的同学书房门上,干脆就是块透明玻璃。

回到正题,摄像头干嘛用的?监视呗,家长看着好孩子认真学习该多么安心啊?那要这么说,干脆把书房门刷成黑色,拉上铁丝网,放俩石狮子岂不是更安心?

“都是为了你好!”“你有多少隐私?”“你要像别人家孩子那么用功还用整这个?”“爸妈没出息,就指望你了。”这是把自己孩子彻底物化了吗?准备把孩子将来的各种证书供起来光宗耀祖么?假如孩子反过来问父母:倘若你小时候学习时,爷爷奶奶也给你整这套,你能接受吗?我估计这样的父母多半会回答:“不可能有这种事!因为我们小时根本就不!学!习!”

自己不愿意学习,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却借助各种手段指望孩子自己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自己不自律,却指望孩子自律,孩子不自律就用摄像头帮他自律,天下掉馅饼的事就这么巧能砸到你家?

以前看到个新闻,说一个49岁的父亲在零基础的情况下陪女儿考司法考试,俩人都一次性通过了,记者采访这父亲时,父亲回答“我姑娘学法律的,为了跟她交流时不说外行话。”嘛叫真陪读?这就是。

活到老学到老不好么?把摄像头收起来,孩子学习时,家长也跟着学点什么,少看会儿电视手机,学区房都舍得买,补课费都舍得交,这点时间不舍得花,哪怕在同一个书房里看一小时书都是好的。就算工作忙,每天挤出点时间交流一下工作和学习心得,也比用个机器眼睛瞪着你强。

学会给孩子做榜样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

发布于 2020-08-31 18:41

柒宝两岁的时候我们就跟他讲了《小鸡鸡的故事》,三岁开始有意识的提示他注意性别问题。

比较私人的事情,我们都尽量由爸爸带他完成,比如换衣服、洗澡、上厕所。

孩子不是谁的私人物品,他是个独立的人。

我不太明白这位父亲到底出于什么考量,非要在孩子房间里装摄像头。但是这句「你有多少隐私?」,我觉得不可取。

给婴儿房里装摄像头很正常,但是图片中明显是个大孩子了,早已过了需要父母照顾安全问题的年纪。

父子关系明显剑拔弩张,这不可能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这位父亲很明显工作做晚了。这时候再努力修复亲子关系,可能要付出很多倍的努力,还不一定见效...但我想这并非这位父亲所愿。

这可能是个时代问题,而非个人问题。我不想去责怪这位父亲,因为很可能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但是我想如果他把安装摄像头改成锁电脑,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孩子大了隐私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那么良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女性地位的提高。我们越来越高兴的看见,越来越多的父亲不再“不动如山”,而是主动的参与到育儿中来,甚至成为育儿主力。

这对整个家庭而言是非常好的事情,对父子关系也是非常棒的。可能我们很多人印象里的爸爸,都是比较严肃的,这其实也和小时候没有建立好良好亲子关系有关。

如果一个孩子,从出生起,父母就好好照顾他,引导他。孩子会不断的给与父母正反馈,与此同时,父母对孩子的爱也与日俱增。这是一个正向反馈的过程,这个阶段,父母一定要成为主力,没有时间,也一定要创造时间多多高质量陪伴。

幼年期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信任、爱父母,同时对整个世界有安全感,对后期孩子顺利过度青春期叛逆期有很大帮助。

我们是孩子的后盾、亲人、朋友...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身份也是一变再变,我们要逐渐退出孩子的生活,但是我们从小对孩子的原则是不变的——爱、尊重、引导...

你想要孩子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他~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孩子的幼年期,这奠定孩子一生爱的基础~

编辑于 2020-08-31 20:41

在这个问题上,我与 @明·涛 的观点是一样的:可原谅,但不可取!

试问各位,假如你的父母天天摄像头盯着你,你会能忍受吗?

而且“孩子不学习就视为洪水猛兽,孩子学习就视为掌上明珠。”这又是哪门子的道理?

对于安装监控头这件事,美名其曰叫监督孩子学习,不如叫窥视孩子的生活。

我再把说得再难听点,这完全就是在剥夺孩子的自由!孩子不是父母操控的“工具人”,父母也无权监视孩子的生活!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而且,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们能够持久的做一件事情!就拿玩游戏来说,孩子只需要都会投入精力和时间就能做到“一刀99”,打通关。而现实呢,你让孩子把头磕的血流不止,也没办法让他对学习有欲望。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产生不同的态度?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能否让孩子Get到上瘾机制(爱学习的动力)。与其你耗费心力的被动监督,倒不如让他自己去主动学习。至少你省心了,孩子成绩也挺高了,何乐而不为?

当然孩子进入游戏之前,都会有一个叫防沉迷的协议,约束和规范未成年玩游戏的时间。对于孩子学习来说,也需要一份“MOU协议(俗称君子之约)"。经过协商谈判后,以书面的形式规定好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在达成一致后,可以对孩子的朋友和亲人进行公开。

只有公平公正对待孩子,才能让他更爱学习,既没有抵触心理,也会认可你的方式,而且还很乐意坚持到底。要是能有父母经常性的鼓励和支持,孩子刻苦读书,发愤图强;那自然是动力满满!


编辑于 2020-09-07 15:52

中国父母copy出一个没本事的自己有以下流程:

自己没本事又不愿从现在开始改变,伤春悲秋说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然后每天混日子、期盼孩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控制欲强,不允许孩子做任何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

自己又没本事指路,想屁吃盼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孩子因师资、环境、父母遗传的眼界而学习差的时候,开始打和催,不提供任何解决方法,认为孩子纯粹是不愿意,只要打的他愿意学了,一切就解决了

→进一步加强监控和宣示对孩子这件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主权→孩子抑郁症爆发,跳楼自杀or留下童年阴影,时常幻想有人在监视自己,行为非常拘束,勉强考上一所三本

→父母决定报什么专业是保留节目→孩子被父母高瞻远瞩报了十分有前途的中医专业,听说舅爷爷开中医诊所赚了很多钱→大学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月薪2k,父母再次指责“人家谁谁谁(指一流医学院毕业生)毕业了直接进三甲医院,你咋不行呢

→孩子放弃申辩,在自卑和严重抑郁中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不敢做任何事情,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又不愿意从现在开始改变,伤春悲秋说自己这辈子算是完了,然后每天混日子、期盼孩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略显促狭的小房子里,父亲不敢和人对视、畏畏缩缩,穷酸孙子样一览无余,母亲皮肤粗糙身上一件首饰都没有眉头紧锁,爷爷抱着茶缸泡着工业硫磺泡出来的枸杞,喝到全身难受却认为这是补的上火了更喜欢喝了,坐在一旁的破旧沙发上,奶奶欣喜万分的给孩子做着小衣裳,一个可爱的婴儿躺在拼多多团购来的婴儿床上对这个世界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编辑于 2020-09-02 09:49

首先,家长的行为不犯法,但是侵犯孩子的隐私权了。

家长有监护权,但行使权利是要尊重孩子的权利,对此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错,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却会伤害孩子。

虽然很多父母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有时候不得已让孩子一个人在家,害怕孩子在家不自律或者出现什么问题,所以会选择在家安装监控,但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实施监控的行为也需要以不侵犯个人隐私权为限!

虽然父母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违法行为,但如果是未成年,则可以算违反未成年保护条例。

发布于 2020-09-01 10:55

绝对不可取。

首先,我不知道这是否已经违反了法律,但是这里我们不谈论法律的问题,而是说14岁的孩子,这种方法完全无用,不但无用,而且完全起反作用。按照这种思路你越努力,你就越失败。

按我自己的经验,我现在仍然有些心有余悸:我女儿14岁的时候那种青春期的逆反,让我和我老婆整整一年时间如履薄冰,说任何话之前都要考虑是不是会无意间冒犯女儿的感受。天知道在这之前我们和女儿之间是多么无话不谈,她一直自豪地认为自己的爸妈是天底下最开明的父母。- 好在一年之后我们原来那个无话不谈的傻白甜女儿又回来了。

据说男孩青春期的反应不那么剧烈。但是14岁肯定是一个很敏感,值得父母认真对待的年龄。父母这时候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很容易换来简单粗暴的对抗,或者是阳奉阴违的敷衍。青春期之前,孩子认为父母无所不能,然而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这种崇拜会迅速转换为认为父母一无是处。这种变化让人感觉很玄幻,但是又很现实,我们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当年的心态。在我自己的记忆中,哪怕是青春期过去了,开始体谅父母了,仍然会经常把父母的关心当成一种枷锁。一直到30岁之后,我才重新开始认识到父母的苦心和智慧。

就眼前这件事具体而言,既然孩子能够在你装监控的时候报警,难道不能在你装好之后把它拔掉吗?这种时候你又能怎么办?打他一顿吗?打,只能把他在逆反的道路上越推越远,并且装监控都可以报警,你打他他就不会报警吗?真的打伤了,他报了警,那你就有真的麻烦了。

孩子报警,其实并不是最极端的对抗,他只是不同意你的这种方式,并且愿意就此表达意见 - 用报警来表达抗议。这时候是有办法解决的,因为孩子在抗议你的时候,是有可能和你达成某种妥协的。真的极端的话,根本不关心你装不装监控,装了拔掉就好了,拔不掉蒙上就好了,总有办法的。再极端一点,你监控你的,我当你空气就好了呗。更加极端的,你在哪里装监控,我就不出现在哪里,你全家都装,我就离家出走。这时候你才是真的没有办法。

或者,你可能更加不愿意看到的,是孩子表面上“听话”了,其实心里已经把你当成对立面,并且这种心态陪伴他后半生。

其实其他的解决方案挺多的,比如说为了防止孩子沉迷游戏,加装家长控制APP,就是一个代价低得多的方案。每天给他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可以玩游戏。即使是装监控,也可以和孩子妥协,只在特定时间段 - 比如说规定的学习时间 - 启动监控,这个时间段可以和孩子商议好,例如每天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启动和关闭。过了学习时间,可以让孩子自己把监控关了 - 这样一来,把孩子的学习时间,当成在家长关注下的网课自习时间。这把监控孩子的隐私变成监督孩子学习。


再补充两句吧:

我个人感觉 - 可能和大家想法相反 - 孩子想要隐私,其实是值得庆祝的一件事,是孩子的心智走向成熟的一步,对孩子的这种要求一定要呵护好。一个不在乎自己隐私的人,心智不可能是成熟的。如果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仍然还没有要求一个独立空间,那么我的建议是,带上自己的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或者带上自己的脑袋去看看教育专家。

编辑于 2020-09-02 14:13

边界感不足,是很多亲子关系不和的主要原因。

别说新闻中的这位父亲,你随便拉一位身边的长辈,甚至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已经为人父母的人,问问他们怎么看这事?

他们多半会跟你说:

孩子就是父母的,从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父母想干啥都行!

仿佛孩子就是父母的所有物,是一个物件,跟宠物一样,虽然有自己的灵魂,但对父母是绝对附属。

但问题是,人类的灵魂,远比宠物复杂。

每个人从与母亲的身体分离那一刻,就自动成为了这个世界亿万人的一员,是被赋予同等公民权利的独立个体。

直白点说:

我们都是独立的灵魂,不属于任何一个人。

经济和物质上的附庸,根本就不能和精神上的附庸划等号。

但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这一点。

认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给了孩子躯体、给了孩子吃穿用度,孩子就是自己的。

小时候,孩子们啥也不懂的时候还好。

可随着孩子长大,他们的独立人格会越来越显现,也越来越无法接受完全依附于父母。

这对孩子而言,是必然的成长趋势。

但对没有边界感的父母而言,则是折磨:

怎么着,我生你养你这么大,吃喝拉撒都供着你,你长大了反而越来越要和我划清界限了?

越来越不听我使唤,还要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和隐私了?

这种心理落差会让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更加严格。

但越严格,越想摆脱。

于是矛盾就不断沉积,一旦有了适合的时机,就会突然爆发。

可悲的是,这些父母即使等到矛盾爆发的时候,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明明好吃好喝的一直供着,怎么就养成了个仇人了?

殊不知,这颗仇恨的种子,早在父母将孩子抱在怀里,将其视为自己的所有物,期盼他们此生都对自己俯首帖耳的一刻,就已经种下了!

============================

公众号:李谊之帮

免费抑郁、焦虑自测,进郁友互助群

编辑于 2023-04-03 15:28

更新一下奥:

我的观点是:有权利说“不”,而不是连拒绝都不能说。有小部分人存在恶意曲解哈

父母和子女达成一致的方式,各家有各法,但连“不”都不能说,个人觉得很不合理。

讨论的重点不是:你居然敢说不?

重点难道不应该是:为什么说不? 吗?

我反对的是:你居然敢说不 的做法。

至于老生常谈的通过游戏逃避现实生活压力的问题,这个和年纪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成年人也有很多人喜欢这么干。具体原因很多社科心理学家都分析过了,建议去看看相关文献资料。大部分和家庭塑造氛围有很大关系。

这都2020年了,30年前的问题还拿出来说,那会儿指责电视机现在与时俱进嘛电子游戏。再往古代一点有蹴鞠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可以拿来当作罪魁祸首。就是不知道这部分人为什么不去看看背后的深层动机,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有时候感觉一小部分评论完全印证了我的回答:因为孩子不顺从,所以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是无奈之举。可不就是一刀切的做法么……

——以下原答案——

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质是这样:

父母希望子女顺从,子女有没有权利反抗?

监视不是新闻中父亲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希望儿子在他指定的时间,指定地点,做指定的事。

这个情景感觉看起来很熟悉有没有?

监狱犯人即视感。

那么,从道理上来讲,监狱生活是提供给违法之人的惩罚措施。除非不学习是违法,否则父亲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去监视并且控制儿子的生活。

其次,父母希望子女顺从的心态很普遍,但一直都有点疯魔。

以前孩子不听话,送去电击;后来孩子不听话,送去xx训练营;现在孩子不听话,就装监视器。

好消息是,应付措施从残暴往法治社会进化了;坏消息是,这说明部分父母在教育问题上,一直存在一刀切的偷懒行为。

我觉得,这样的父母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拒绝从根源上去增加孩子的学习能动性。

如果真的为孩子好,为什么不用更繁琐但有效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可能有的家长说:没时间/不太会/没什么用。

那么换个角度来想,如果对于家长出现的所有问题都一刀切呢?没时间你辞职啊;不太会你学啊,考个育儿证;没什么用继续换方式啊。

那家长方永远会找出无止尽的理由来讲:我们现在这样做是有原因有道理的。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孩子身上就是问题了。

这个逻辑就很荒谬

————

那孩子有没有权利反抗?

我认为有,还很有必要。

科学研究表明,过于顺从的孩子更容易被pua。为了他们未来能远离这种不易察觉的危险,要允许孩子捍卫自己合法的主张和权利,有勇气甚至学会说不。

其次,孩子和父母是独立的个体。在周围的人群中,但凡控制欲过强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存在容易丧失兴趣,对大部分事情缺乏热情的表现,长大之后和原生家庭的关系都不太好。

————

如何相处就交给育儿专家来回答吧。

但我说一个身边的例子。

朋友a和他父母关系相敬如宾。他对生活和学习提出的所有问题,父母都尽可能地查证后回答,很多时候只是表明观点立场,诸如: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个事是这样,但不一定适用于你的人生,你可以参考。

所以朋友a几乎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讲,而超出父母认知范畴的事情也会自己去寻求答案。

至于学习?他父母从来不操心。因为他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也忙着看文献,家庭氛围带得起来。

我个人觉得他们家庭关系比较理想。

编辑于 2020-09-02 22:39